回归家庭 学习生活

回归家庭 学习生活
回归家庭 学习生活

回归家庭学习生活

郑也夫在中华女子学院的演讲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的演讲是专门为大家准备的,也就是说不打算重复我以前所做过的任何一场演讲。同时力争这个演讲能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是我事先只知道听众们的两个特征:一个是听众都是女生,第二个是大家的年龄可能都在20岁左右,所以我的演讲的针对性就是建立在这两种属性上的。最后选择了这样的一个题目,怪怪的,叫《回归家庭,学习生活》。可能在这里讲这个题目有一点挑战的意味。演讲的内容有点超前,但大家的年龄在20岁左右,都有漫长的未来,思想超前一点,或许会帮助大家在未来社会中去应对变化的生活。

演讲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第二个部分是重新理解家庭和社会;第三个部分是重新理解工作和生活;第四个部分是重新理解教育。

一、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

第一个部分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挑起的一场争论。1994年我写的一篇文章“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发表在当年的《社会学研究》第二期。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六七位女性社会学家和一位男性社会科学家的激烈反驳。

我的文章说到了社会主义和男女平等的关系。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宗旨是保护弱者,就男女而言,社会主义是保护女性的。当社会主义保护弱者、保护女性的实践走到了极端的时候,挫伤了效率,以至于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起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转向。反省社会主义的这个宗旨,我认为在曾经推行的所谓的男女平等破坏了中国家庭的角色分工,给中国家庭造成很多混乱。因何破坏呢?因为误导了双方的心理。此前,中国社会中的家庭分工和人类其他社会中的家庭一样,分工有序,讲究效率;谁出外做工的效率更高,谁出外做工;谁出外做工的效率不太高,而在家庭的效率更高,谁留在家庭之内。做出这样一个理性的选择,符合家庭的利益。而社会主义告诉女性:你不要以为你的力量没有男人大,你可以和他赚同样的钱。它提倡妇女到社会上工作去,而且同工同酬。当这样的政策推行了三十年,就在大家心理上形成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对女性的影响是:挺起腰杆来,我们在能力上,在贡献上比他们一点都不差。对男性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在工作上比人家没有什么优势,人家挣四十多块钱我们也挣四十多块钱。在这样一种政策下,大家都出去打工,下班回来都很疲劳,丈夫的体力比妻子强,那么家务该多做一些了吧!钱我也没比你少挣,咱俩毕竟是两口子,我比你还疲劳,家务就是你干了么?男人想想我钱确实也没多挣,也没什么别的能力,在家里就赶紧揉面做饭吧。我觉得这政策造成了一个双向的误导:一方面,使男人觉得自己不行;另一方面使女子觉得自己行,其实在以体力为基础的生产中她肯定赶不上男子。我们强调“妇女是半边天”。日本的妇女在六十年代前后大多数是不出外工作的,日本靠男性的半边天创造了现代化,靠它的另外半边天创造了日本井井有条的舒适的家庭生活。而我们是什么呢?我们靠这一片天没有创造出一个现代化来,我们俩人一块干还没有赶上日本一家出一个人,回家以后呢,两个人一起面对一个乱糟糟的草窝。

我认为男女平等对女性应该是这样一个原则: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一个女性,她的才能比别人更适合做总理,那她就应该做,社会上不应该有歧视,说她是一个女性所以她做不了。不应该有一种意识形态来阻止她攀升到任何一个高度。但同时我主张下不保底。如果在一个市场的竞争当中,你没有找到一份工作,社会不是像我们改革开放之前那样,一定要给你提供一份工作。每个人都当然理解社会不会配给你一个配偶。

接着就是我的文章中最敏感的回家的问题。因为有了出门工作,到一个工厂、一个工地去工作,所以才有了回家的问题。我认为出门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插曲。工业时代之前,男人女人都是在家里,都是围绕家庭转的。不错,男耕女织,男人离自己的住房可能远一点,三十亩地一头牛,三十亩的那块地的远端最多离家有二里地。女人可能就在房子周围转悠,

养孩子,喂牲畜。但是那三十亩地也是在家庭范围内的。所以说那个时候,严格地说,男女都没有出外工作,都在家里工作。前工业时代的历史都是这样的历史,没有一个回家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呢,人们越来越依靠信息,和工业时代大不一样。工业时代是密集化生产,为了追求生产的效率有必要把人密集在一个厂房里,特别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需要人们凑到一块去干。此前不是这样,此后大约也不需要这样。所以说,大概也就在这段历史当中,把家庭当中的一半成员推出去工作了,另一半人留在家里。留在家里的到了革命的意识形态兴起的时候,心理忿忿不平,说我也要出去,出去以后在竞争下岗回家时,心中怀有更大的不平。我认为回家出家这个问题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插曲,此前不是这样。那此后应该是什么样呢?拿我本人现身说法,我已经在家里工作了二十多年了,我在研究院的时候每礼拜上一次班,剩下的日子在家读书写作,当我去大学工作后就是上课时去,我是一个不太有纪律性的人,开会的时候我也常常不去。我上课每周一次或两次,其它时候都在家里。我认为妇女应该开创在家工作的方式。索性为大家读两段原文。这是首篇文章中的话:“每个中国妇女,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官方恩赐的终结,都要重新为自己定位。再不是以男性的特征作妇女解放的标志。妇女是人类群体中的一极,她应该把自己的独特的潜力展现出来,她应该找到切合自己的生存、工作、审美方式。为什么养育一个孩子比造就一件商品低下?为什么在家庭中不可以兼营一些社会工作?为什么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沦为单纯消费单位的家庭,不会因妇女的开发重新成为爱情、生存、工作的共同体?男人们已经走入现代社会为他们造就的巢臼中,难有生存方式的突破与创新。女子则刚刚跨出传统社会,尚处在现代工作方式的边缘上,充满了选择。他们不仅可望重新为自己定位,其潜力的开发还可能会为21世纪的人类生存方式提供新的选择。”这是回应批判者的话:“女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其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或长或短地退居家庭。如若不是沉醉在工业文明开创的密集型社会工作方式和男人的价值中,作为一个群体,她们最有希望在家庭中开创出一种新的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生存方式。最终,那将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文明。”(演讲时本打算读这两段文字,但忘了带去文章,修订演讲稿时将口述换成原文)

这篇文章遭到了六七位女性社会学家和一位男性社会科学家的猛烈攻击,杂志社一连组织了两期,每期有三四篇批判我的文章。其中有一些女性研究的核心人物,比如李银河、李小江。最后我也做出了的回击。在1992年《社会学研究》2、4、5期,连续发表了四期。我举一个社会科学家的思想来支持我的观点,那就是托夫勒。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说,现在的很多公司不需要上班去工作。这些公司有50%的人可以在家里工作。有些公司有75%的人可以在家工作,他们是从事信息产业,直接通过电脑就传过去了,为什么要天天到单位去呢?当然有必要每隔一段时期,比如说每周大家见一次面,完全不需要天天去。大家知道现在的产业部门的就业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更多的是服务业、信息业、IT产业,不需要天天上班的。这些为我的观点做出了很大的支持。我认为最终的争论我是占上风的。

我非常高兴有这场争论。但也感到一点遗憾,我觉得参与者都不能超越性别角色,形成这样一个女性社会学家一块批驳一位男性社会学家的局面,还算不错有一位男性社会学家去帮助这些女性社会学家,打破了性别的壁垒。我认为知识分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应该有一点超越性,他们在追求一种真理的时候,应该超越种族、国家、阶级,乃至性别。如果完全不能超越,深深的陷入自己的族群、阶级利益、性别利益当中,那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争夺者啊!那就谈不到有什么理念,有什么真理。我以为,我在探讨男女不平等与平等的追求当中,不是在争夺利益,我是在前瞻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生产方式、生存方式。

二、重新理解家庭和社会

家庭变化的第一点前面已经谈到了,就是家庭在后工业时代将重新成为工作场所。因为这样一种深刻的变化,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也当然的要跟着它而变化。就是说我们的选择将不是简单的两极分化,是出去还是回来?是出去作一个工人还是在家庭作家庭妇女或者家庭男

子?我们将做出的是另外一种选择,是一种比例上的选择,你的工作将有多少是离开家庭去做的,有多少是在家里做的。

我要谈的第二点是,重新理解工作和家务的关系。我要强调后者是非常重要的。后者在重要性上应该不逊色于前者,后者中毫无疑问的有一个极重头的工作就是养育孩子。我觉得养育孩子这件事情比起工业时代里在外面做的若干重要性工作更重要。比如我是专门从事幼教的,你是做电脑的,我的工作比你的工作差吗?我觉得幼教的工作要比电脑的工作更重要,幼教的工作在深度和难度上比做电脑的工作,一点不小,有无穷的深度可挖掘。我认为我们中国现今教育的失败,家长要负一半的责任。家长当然是两位,但是在两个家长当中,特别是在幼年教养的问题上,大概母亲比父亲负的责任还要重一点,我这样说没有任何要给男性推卸责任的意图,因为生理的原因,在幼年的时候,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要更亲近一些。天然的属性决定了这种关系。如果教育不成功的话,家长毫无疑问要负上一半的责任,另一半的责任是社会。母亲要负四分之一强。我说教育失败,家长要负责任,就是说很多母亲应该说是不称职的,所以孩子在教育上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不称职当然要找不足,有太多的努力可做了。真的是要有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才能落到幼教上。一个孩子的教育,一言蔽之,首先应该是兴趣的开发,应该是因材施教。绝不是要强迫他在单一的方向上拿多少分,绝对不是。他就是拿到那个分数,你也得等着他把学过的东西忘干净。重要的肯定是他兴趣的开发。而兴趣的开发,一个孩子和一个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兴趣的不同,谈不到谁比谁高多少,谈不到智商问题。我想,到了同学们这个年龄应该日益感到,如果活到我这个年龄,对这个道理应该能够非常透彻地看到。所谓智商对所谓成功的影响其实是不大的。我很不愿意使用成功这个字眼,我们还是讲开发人的一些潜能吧。开发的好坏,跟智商的关系不大。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兴趣能成为极大的推动力,能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凝聚起来,这样的话,在你所热爱的这个方向必然能有所成就。相反,你像一个奴隶一样,你的智力比较高,你就是一个智力比较高的奴隶。被人逼迫去做一件事情,你不热爱,你智力再高,无济于事,做不好。年龄比较大,阅历比较深的人都会看到,跟兴趣关系比较大,跟意志力的关系比较大,关系较小的大概就是智力。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为孩子操这么大心,他们整天逼迫孩子,关系搞得这么僵,最后事与愿违。这个事情我不想展开,我这里只是要说工作和家务的关系。家务绝对不比工作次要,家务的难度绝对不比工作小,当然,家务不只是养孩子。

第三点就是重申家务不比工作简单。家务的种种内容并不比造电脑、造电视、造汽车简单。我先做一个类比,我想问大家一下,你们觉得做一个农民简单还是做一个工人简单?我的看法是,做一个农民要比做一个工人难多了。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除草、收获,然后怎么储藏。一个环节错了都不成。我自己作为知青在黑龙江做过八年农民。后来到美国留学一年半,得了一个硕士学位,回来之前想了解了解美国社会,跟一个美国朋友提出一个愿望,介绍我去一个农民家里住几天。看到美国农民的工作,然后再和美国农民以及非农民做交流,没有一个人不承认这一点的:作为一个农民所要拥有的知识要比作一个工人多太多了。我见到的这几个美国农民,在一个小农场,他们最终的产品是牛奶。他们首先要种玉米,骑着摩托车到地头,然后换上拖拉机去种玉米,开着康拜因去收割,弄回来,再把玉米秆儿截了作饲料,要喂牛,喂牛以后要挤奶,还要配种,接生,养小牛,牛奶还要防腐,还要为牛注射预苗。一共是叔侄三人,要做全套的事情,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不得了。作为一个工人,你生产什么?你就是生产航天材料也没什么难的。其实这个对比很类似家务和工作,千万不要小瞧家务。当然家庭中难度最大的还是教育孩子。除了教育孩子以外别的事情也是很有深度的。

一个农民的技能显然要比一个工人复杂太多了。那么为什么通常我们都认为作工人要比作农民高级,作工人要比作农民更有知识呢?意识形态的偏见。工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工

人还不厉害吗?因为工业是在农业之后产生的,而工业更大地创造了财富,更大地改造了世界,改变了世界,所以我们就当然地认为,工人的工作复杂,农民的工作简单。实际上这是经不住推敲,经不住分析,经不住对比的。为了生产的效率,老板对工人的要求非常的单一、简化,而农业、家务这样的东西非常综合,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第四点讲的是社会交往与公共空间。下一个时代,后工业社会如果彻底降临到中国,有相当多的人将自己相当多的工作时间放在家庭的时候,我们就会格外地有一种社会交往的需求,有一种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这是不同于家庭,也不同于单位、工厂的,新的空间形式上的需求,就是公共空间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以多种方式展开和实现。比如我们现在有很多京剧票友,比如说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人,无论是退休的还是在职的,都喜欢唱歌,搞了业余合唱团。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很多人想锻炼身体,组成了好多打球的俱乐部,周末去找地方打球。目前他们还属于少数派,但是这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是人们未来在工作单位、家庭之外的一种社会生活的选择,一种社会交往的选择。这个东西将为更多的人们,不仅女性而且男性回到家庭后,提供一种补充,一种平衡。

三、重新理解工作和生活

1930年的时候,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可以称为先知的人物——凯恩斯,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再三的反思。凯恩斯说:经济问题,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的问题,迄今为止最重要的问题,不仅是人类,而且是生物界,这个头号重要的问题,将在百年内解决;传统的目标将不存在,我们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如何调整习惯,因为几十年内我们就将放弃过去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以后大概每个人每周工作十五个小时就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了。这一段话足以使凯恩斯位居于最稀少的先知的行列当中。而且这句话不要到了百年的时候,远远在这之前将实现。

我给大家看一个数字:1997年(我手头不掌握更新的数字)全世界创造的GNP是29万亿美元,同年全世界的人口是58亿人,29万亿美元除以58亿人等于人均的GNP,是5310美元。全世界人均5310美元,多大的一个数字啊!换成人民币,不乘8,为什么不乘8?美元和人民币的比值实际上到不了8。实际上人民币要更值钱一些,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究竟是多少我没有能力计算,但显然人民币要更值钱一点。我们把它放低一点,因为算得多了就是过于为我自己的观点服务了,我把它算成5,我想这是非常保守的,5310美元乘以5应该是265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全世界的财富除以每个人,要按人民币来估算的话,合每个月2200人民币。人均每月2200人民币,生活挺不错的了。再看一看国别:美国人均2.8万美元,日本3.7万美元,瑞士4.4万美元,很多脑筋快的同学就会说:你主张不患寡患不均,主张均贫富。我没这个打算,这是国际政治问题,这我能解决得了吗?人家能跟咱平分吗?我所要说的是:人家今天就这么富了,现在的生产以科技为基础加速度进行,人家的今天就是二十年后的我们,没什么问题啊。人家的生产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人均几万美元还不解决吗?我们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相当不错了。现在发生在北部世界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不需要干了还在干。都生产这么多的财富了,为什么还要大干?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讨论不了。我现在在大学里讲课主要就是讲这个问题。在西方为什么够了还要干呢?为了fashion,为了时髦的生活,为了虚荣心,跟别人攀比。从温饱上来说早就解决了,北部世界没有人解决不了温饱的。你说有乞丐,那乞丐是脑筋有问题,或是厌倦了常规的生活,那完全是另一个性质的事情。

终于有人,世纪之交的当代学者,响应凯恩斯的先知的声音。一个叫里夫金的学者1995年写了一本书《工作的终结》。我讲一讲他叙述的美国历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三,1870年的时候降到了二分之一,1900年时是三分之一,到了1940年的时候是五分之一。到了今天是多少?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再看工人,五十年一个周期地看。1810年的时候,美国有7.5万工

人,1860年的时候有50万工人,1910年的时候有800万工人,1960年的时候美国有1600万工人,这是美国工人数字的高峰,占当时全部就业者的35%。再以后的历史,也就是1960年以后,美国工人的数字开始递减,而生产在不断的增长。到了今天,生产的规模和产值大概是1960年的二倍以上,可是工人的数字只有1960年的一半。1970年的时候300万人从事服务业,1990年是时候是9000万。服务业使美国免遭大规模的失业。但是谁敢说明天的服务业不是昨天的农业和工业,不遭遇这种命运?

我们再看机械和自动化的作用。1944年,美国发明了摘棉花的机器。大家知道美国南部很多黑人种棉花,当然种棉花的黑奴是更早的历史,南北战争之后仍然有很多黑人不是奴隶了还在摘棉花。摘棉机的使用使美国500万黑人不再摘棉花了,有机器摘了,大农场不再需要黑人摘棉花了。500万黑人向北方移民。学者说这是比解放黑人宣言更有效的手段,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快的移民。这样一个大的变迁全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机器的出笼。我们再说,过去卷烟是靠人操作,每人每天能卷3000支烟,一台卷烟机每天能卷12万支烟,能顶上40个人。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发明,美国大批报社的排字工人将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但是工会和老板一直在激烈的争夺,老板不得不向工人让步。1966年时美国三家最大的报社将他们是否要使用新的印刷技术的选择权交给了工会。你们说要使用新的机器,咱们就用,你们说不使用,还是人干,咱们就用人。工会还是很厉害的,老板不敢霸道地说用机器,真的这么干的话,会有大批人下岗回家。再说一项技术,也是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技术——自动接话机。电话自动接话机使全美6000个接话员下岗。再说银行取款机,一个取款员每天可以处理200件业务,一个取款机可以处理2000件,一个取款机一周工作168个小时,昼夜不吃不喝在那里干,它的成本只是2.2万美元,它没有福利待遇,没有养老金。你说为什么老板还要用一个血肉之躯的营业员呢?所以老板当然是愿意用机器不愿意用人。黑人首先从农场下岗,而后从工厂下岗,唯一能增加黑人就业的岗位在哪里?在政府部门。此前的历史从农奴时代开始,一直是黑人被剥削,随着机器的自动化,黑人从被剥削到没用处,自动化最终毁掉了工人们最重要的一个武器,什么武器?罢工。自动化使工人再也拿不出这个有利的武器来对付老板。不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和《工作的终结》相对立的观点,说新科技除了能代替很多工人以外,新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比如说电话的生产。不错,新的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增加了一些人的就业,但是它远远赶不上它所造成的下岗。这样的例子我想大家动脑筋就会发现比比皆是。你想想,电脑汉字系统的文字处理,将减少多少排字工?

下面我们再看看全世界的失业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失业的人数4.5亿,六十年代是4.8亿,七十年代6.2亿,八十年代7.3亿,1993年,全世界有13%的人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现在全世界有8亿人失业或者半失业。这个数字是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的最高峰。工业文明增加了物质财富,信息革命造成了一种新的变化,增加了空闲时间,北部世界财富的增长已不在话下,更大的变化是增加人们的空闲时间。

在这一部分,我要讲的最后一个观点是:认清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能解决失业问题吗?能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吗?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世界的大势所趋。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摸到时代的脉搏。但是很不幸,不仅在中国,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竞选的时候还在许诺,增加就业。这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绝对背道而驰。培训是增加不了就业的。为什么不能增加就业?培训只能使一部分人代替另一部分人。比如说你下岗了,参加培训后技能提高了,你去竞争上岗,就把另外一个人挤下去了。假设你们从事的是传统产业的话,那么你们技能提高了,一定要挤下去一部分人。这是零和博弈。有100个岗位,有50个待业人员,他们培训后,有50个人上岗,就有50个工人下岗。假设你从事新兴产业的话,可能增加一些就业。传统产业的话就一点也增加不了。但是我们想想,如果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简单培训一下能够加入新兴产业吗?

不能。所以说培训要增加就业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层次较低的道理。但连这个道理也没有被社会上所有的人,乃至政治家全部消化。上面的道理就更不用提了。上面的道理,即闲暇的增长是历史趋势,实际上是在反驳主流的意识形态。主流的意识形态总是说消费带动生产,消费带动就业。实际上是非常荒诞的,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两点上反驳:第一个,如果我们承认以后的生产力越来越依靠机器,越来越依靠自动化,那么消费凭什么能增加就业呢?消费增加了可以增加机器啊。这是第一点反驳。

第二点反驳:为什么要用消费来带动就业呢?昨天你的消费挺合适的,有人告诉你说再多消费点,有些朋友和兄弟还没有就业呢,所以再多吃点,再多穿点。这不是有病吗?对于你来说,消费够了就不要再消费了。够了为什么还要消费?就业也不是目的啊。一部分人通过更多的消费让另一部分人上岗,这不荒诞吗?一部分人吃饱了还要再多吃点,就是吃撑着,以求让另一部分人上岗。再说多吃点,钱从哪里来呀?多吃点不花自己的钱吗?你又不是腐败分子。多吃点要花自己的钱,意味着要多生产一点,能挣出更多的钱来。我多吃就要多挣,所以我还要额外的多工作,然后再把自己吃撑。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多数人的工作是为了挣钱,工作本身乐趣不大。我们要是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工作变成自愿,那当然好。但现在只有一部分人能做到。我很幸运,我能做到。我读书读得眼睛受不了,所以现在很苦恼,要不然我读书就是极大的乐趣。我工作没有什么钟点,因为这就是我的乐趣。如果工作的人都变成像我这样,就进入共产主义了。可是目前感到工作本身有极大乐趣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我们短时期内不可能造成多数人对工作抱有很大的乐趣,那么让大家多消费的话,就等于说让大家多劳动。多数人劳动不太有乐趣。那么告诉你多消费的话,就意味着让你多劳动,就意味着你要有更多的不幸。因为你也不怎么愿意热爱这劳动嘛。比如,满足自己恰当的消费干6小时就够了,但是为了多劳动多消费乃至帮助别人就业,干了8小时,每天多了两个小时实际上是多了两个小时的不幸。所以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在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人均的GNP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程度的时候,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增加每个人的自主时间,即减少工作时间。

有相当多的人下岗,这是大势所趋。我们说凯恩斯在1930年就说100年之内,每个人每周工作15个小时就可以满足全部生活需求,15个小时要是按照5个工作日算的话就是一天工作3个小时。要按8小时工作制算的话就是两天都不到。今天世界很多地区就可以这样做,明天的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这样。这个变化太大了。

要应对这个变化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每个人减少工时,大幅度地减少工时,其实这个趋势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父兄原来每周工作6天,后来变成5天了。还会往前走,某一天就宣布变成4天了。其实在发达国家工人们愿意牺牲工资增加休闲,这多好啊!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自由。为什么没有选择的自由啊?老板不愿意增加一些工人,而每个人减少一些工时。老板觉得这样不好管理。比如说老板有100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他不愿意有120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这样人太多管理费力。愿意人少一点,他们多干一点,这样好管理。老板不愿意减少工时,老板不给这种自由。这是发达国家。但是减少工时一定是未来选择的一个方式。减少工时意味着不要有太多的人失业,大家共同承担“失业”。原来8个小时,现在7个小时、6个小时、5个小时,原来工作5天,现在4天、3天,轮着干。劳动是权利,分享劳动机会,自己可以不干,别人不能剥夺。这是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社会上相当多数的人不工作,发给生活费,发的生活费足够解决温饱,绝对高于低保,但是你不能比干活的人挣的更多,人家毕竟在那干活。这个社会上以后就会有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有二分之一不干活。这样就划分出两类人,一类是干活的人,一类是不干活的人,不干活的人数量相当大。

在这个演讲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这个演讲有点超前,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哪里是超前,简直是荒诞。但是我想和你说,我是在很认真、很理性地和你探讨这个问题。我没有

多少年可活了,“你们有漫长的未来”——我一开始就做了铺垫。愿意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想象力。我在北大上的课是“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这课上的非常高兴,上完这课以后充分理解了美国大牌教授的乐趣。他们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上课,绝对不是只给研究生上课。那些小孩子们是天才少年,比他们的哥哥们厉害。人的岁数大了四五岁就变得世故了,一世故以后就约束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8岁的孩子的想象力不得了!讲完课有的同学不走,热烈地继续憧憬着未来,一个同学对我说:美国的一个学者说(不是愚人节)二十年后会有超人出现,你信吗?我说:我觉得差不多,我真觉得二十年会有大变化,因为基因工程和电脑的配合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我相信这个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个世界将被生物学极大的改造,和物理学改造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生产力还算一回事?人类普遍的智商是100,这是基数,那时人类的智商都是150或200,生产力根本就不是一个事。轻而易举解决温饱问题在今后绝对不是难事。1930年代凯恩斯就跟我们说这个话了,如果今天你还觉得我在这里跟你们讲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只能说你不配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看不到趋势,你没有想象力。

我们一直以为失业是一种灾难。但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失业不尽是一种灾难,不尽然。就举失业最严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例。大萧条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进步。那时人们没钱,生活相对紧迫,有时间,有大块的时间没事干。于是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兴旺了,人们没事干,读书。大萧条造就了美国人的读书习惯。大萧条还造就了美国人热爱运动,还是因为没事干。当然美国大萧条的时候不是中国的困难时期,不是1961年,不是吃不上饭,要吃得特别好做不到,但是吃饱了。这时候就运动,它造就了美国人热爱运动的性格,给美国打下深深的烙印,形成新的习惯,热爱读书,热爱运动,热爱园艺,在家里弄点花草什么的,有的是时间,不干这个干什么呀?当美国人民因为经济上不景气而有大量时间的时候,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开创了另一个美国,造就了另一种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是文明的、高尚的、优雅的,不是功利的,天天捞票子数票子,不干别的。实际上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在演讲的第一部分说,女人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在一段时间内,在一段精力非常充沛的时候不得已回家了;不要以为这完全是一种灾难,你有勇气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你可能率先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率先在家里开始新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我再举一个例子。德国人的物质消费只有美国人的一半,但是德国人享受的休假,享受的运动,享受的艺术生活,比美国人多一倍。你说谁活的好?我认为日本人活得最惨,日本的人均收入比美国高,但是日本工人苦不堪言。日本的白领,包括IT都苦不堪言。日本人没算明白这个账,工作和生活的账。日本人在最深层、最大的一个问题上糊涂。要那么多财富干嘛?要的是生活,是休假、运动、艺术。我的朋友在德国呆了多年,他很少见到开着崭新的奔驰的人,通常普通人都是开着很普通很破的汽车,人们不以这个为荣,人们以什么为荣?一到周末开个家庭音乐会,十几个人自娱,拉大提琴小提琴,唱歌。德国有无数个俱乐部,干什么?打球。我这个朋友比我还大几岁呢,今天56岁了,加入了一个德国的乒乓球俱乐部,瓦尔德内尔等人是最高层次的,还有下面一层,他在第三层,已经相当棒了。他说在德国俱乐部每个周末打一场比赛,两个俱乐部开着车就来了,就干。音乐会,打球,合唱团,就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需要的物质是有限的。我去年在上海开了一个中法学术讨论会,主办一方是一个法国人,这个法国人是一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见多识广。吃饭的时候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先是恭维他一下,说您是见多识广,除了法国以外,您觉得哪个国家最好?他想了一会,说出一个我们大家绝对想不到的国家:意大利,说完意大利以后他停顿一下,发出一声慨叹:那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真高啊!意大利的GNP在世界上算不了什么,因此他说的“生活质量”含有丰富的内涵,含有他对生活的理解,含有一种比较早的进入现代化的门槛的民族,人文积淀深厚且见多识广的民族里的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四、重新理解教育

人类将面临,北部世界已经面临,南部世界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面临的一个极大的变化就是温饱的解决,闲暇的增加。当温饱解决闲暇增加以后,将出现的新的问题是什么?是空虚和无聊。全人类第一次大面积地遇到这个问题。但是此前有没有一部分人率先遇到这个问题?有。在全人类面临温饱解决闲暇增加以前,每个民族里面少数的贵族早就遇到这个问题了,他们早就开始空虚无聊了,因为他们的温饱解决了。

空虚和无聊可能有两个可能的出口,一个是升华,一个是堕落。我们先说堕落。每个人的物欲都是有限的,能吃多少是有限的,能占多少空间是有限的。当你面临空虚和无聊,你要排遣它们,企图诉诸更多的物欲的满足来排遣。吃饱饭了没事干,真无聊。怎么办?吃更多的饭,喝更多的酒。什么叫荒淫无耻?这个词一般使用上很有道德色彩,我们不从道德上考虑,只作理性分析,荒淫无耻很简单,就是你的物质欲望就这么大,而你非要大大超过限度地去实现,就叫荒淫无耻。荒淫无耻的典型就是酒池肉林。酒池肉林是怎么来的?就是古代的贵族们率先面临空虚无聊的问题,以错误的方式应对它。古代时人类很艰苦,肯定有时吃不上饭,一部分人先解决了温饱,解决后发现自己没着没落,便搞出了酒池肉林。这是荒诞,本末倒置。本来吃是为了活,他改变成活是为了吃。为什么不可以颠倒?为什么不可以活着就是为了吃?因为你吃的能力太小了。你别高看了你自己,眼大肚子小。你觉得你胃口特别大,是因为你此前生活在一个短缺的社会里。当社会的供给充分时你就会发现,我的饭量怎么这么小啊?原来你吃不了多少。所以说如果活着只为了吃,那你不好活啊!才吃了两口,今天的生活就结束了,对不对?下边的事不知道怎么好了,再多活一会撑得够呛,所以说不可以为了吃而活着,绝对不可以的。饮食男女是一样的,你不要以为你有极大的欲望,觉得自己是个猛男,其实没多大本领的,性欲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说活着不能够只是为了物质欲望。一味地、过度地追求物质欲望,就是荒诞,就是荒淫无耻,必然如此。舒婷有一首小诗,写的挺好,前面的两句是:“世界可能很大很大,心却很小很小”。后边两句是“心可能很大很大,世界却很小很小”。你的心要比你的胃和生殖器大多了,你要在物欲上实现自己,那没什么好实现的,因为物欲的局限性太大了。

我们说,贵族率先面临温饱的解决闲暇的增加,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堕落,再一个是升华。升华怎么讲?升华就是开发你的精神,生活向艺术化挺进,向精神的深度去发掘,以此来疏导你的物欲,让你不堕落,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精神的开发,靠找到新的兴趣来使得你自己不堕落,使你不是吃饱了再吃更多的。为什么这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呢?因为精神世界的开发,健康乐趣的开发是无限的,它没有局限,不会像你有形的胃一样。我们说任何一个伟大的游戏都有无穷的空间。孟子说“弈,小术也”,是说围棋是小东西。但对围棋来说,你能穷尽它的奥秘吗?差的远。我们围棋界最高的高手,吴清源以及其后的一些日本高手,反省围棋时都说:“可能我们全体棋手只发掘了围棋奥妙的20%或者30%,不会再多了。”小提琴的六根琴弦可以耗尽你一生的精力,还有很多高手你赶不上,即使你是数得上的高手了,你敢说提琴的奥妙让你挖掘干净了?差的远。所以说精神世界的开发是无限的。

贵族率先遇到了空虚无聊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贵族是怎样开发精神世界的?孔子是中国教育的鼻祖,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代表,六艺就是“诗、书、礼、乐、御、射”。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礼,代表一种尊敬,也代表一种社会秩序,乐,就是美育的开发,人们都开发精神世界,人们在美育上都得到发展,社会就会有秩序的。孔子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诗经里面的话了。意思是玉埋藏在石头当中,要把它切开,把石头剥掉,这叫切;切完了以后要磋,把残留的石头磨掉;然后根据玉的形状来雕刻,叫作琢;磨就是打光,抛光。孔子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什么?不是玉,而是比喻人,比喻君子,要这样对待自己,要珍爱自己的身心,要把自己的身心当作美玉来雕琢,来打磨,使自己完美。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做工具,什么是工具?一个大工程师,也可能是个工具。君子是不做工具的,君子自己是目的,获取财富不是目的,目的是使自己变得高尚完美。

我们再看西方的古典教育,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读,是写,是竖琴,唱歌,跳舞和体育。当然了,那时候的教育统统都是贵族的,统统都是少数人的,可是仍然给我们很多启示。少数人当他们吃饱了以后是用这个来搞教育的。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是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哪里光懂哲学啊,他还是数学家,是天文学家,是运动天才,苏格拉底还是个杰出的战士,还是雕塑家。柏拉图的教育观也是由这样内容组成的:音乐,游戏,仪表——仪表大家知道是非常要紧的,马术,兵器。古罗马在历史上恰恰从两个方面透露出我们刚才所说过的趋势,一个方向是堕落,一个方向是升华。在升华方面,它秉承着希腊的东西,要造就一个完美的贵族,提高精神;在堕落这方面,因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人们百无聊赖,怎么办呢?就是醇酒美人,看斗兽,看人跟兽斗,看人跟人斗。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那时的贵族教育和古典教育一样,读写,拉丁文,修辞,艺术的技艺和骑士的风度,体育。

我们总结一下东方和西方的古典教育,古典教育是干什么的?古典教育统统都缺失一样东西,就是不教人们生产,古典教育的重心在于教人们如何生活。当然,这样一种高雅的生活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血汗之上的,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假设一个人的物质问题解决了,时间多了,不这样就必然堕落。今天世界上出现的局面不是一部分人依靠其他人的血汗来过一种物质富足的生活,而是全人类将解决温饱的问题,都能过一种富足的生活,都有充裕的时间。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返过头来看我们祖先当中一小部分人所率先面临的挑战,看他们的应对,看古典教育。

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现代教育的重心是教你如何生产,不教你如何生活。古典教育的重心是教你如何生活,不教你如何生产。我们现代教育当中,工作观占了绝对的支配地位,我们的教育也可能是低效的,无助于帮助就业,但是它的目的统统都是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有同学可能反驳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还有一些别东西,比如音乐、绘画、体育。我的答复是,这些内容都是古典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残余、点缀。这些残余点缀搞得也很不好。我们有多少人现在还有运动的兴趣和技能?还在坚持某项运动?如果人数不多的话,说明我们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失败的。我们有多少人有艺术上的特长?而且终生爱好,作为一种业余生活的精神寄托?如果说没有就是教育的失败。古典教育是通才教育,现代教育是专才教育。为什么是这样呢?目的使然。古典教育是教人们生活的,现代教育是教人们工作的。现代社会里工作是分工的。生活能分工吗?你专门吃,他专门穿?古典教育是教人生活的,生活是不分工的,生活是高度综合的,生活要有滋有味,生活要艺术化,那这个人肯定是个通才,这个人非常有味道,有趣味。这个人肯定是多才多艺,他即使有一个特长,那个特长也一定是跟他宽广的文化积累、文化素质相结合的。大家都知道《傅雷家书》,傅雷告诫傅聪,你要做一个钢琴家,首先要做一个文化人,之后做一个艺术家,再之后要做一个音乐家,最后才是做一个钢琴家。你不能直奔主题,直奔钢琴去了,那样的话钢琴是学不好的,就是说你要有一个很宽的基础。这其实还没有完全顺从孔子的教导,孔子讲君子不器。傅雷还是希望孩子成器,希望他成为现代分工里的一个专才。要成为一个大的专才,底面积都不能太小,何况做一个君子!那是要博学广闻、多才多艺的。

我说古典教育是教人们怎么生活的,现代教育是教人们怎么工作的,当然不是要我们偏执起来,全盘复古。只教我们怎么生活,不教我们如何工作,那是荒诞的,是另一个极端。

只教我们如何工作不教我们怎么生活,还有一个极大的代价。假设我们现在的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教育教我们怎么工作,一部分教育教我们怎么生活,你说哪个教育最后不会落空?教授你学一项生产技能,如果最后你没有找到对应的工作,这个教育就落空了。在高度变化和竞争的社会中,这是很可能发生的。而教你怎么生活注定是不会落空的,因为你一定要生活的,除非你自杀了。后者不会白学,前者才有白学的可能。所以我想,我们的生

产以当代的科技为基础,呈加速度向前推进,在它的影响之下,我们的社会将发生巨变,将发生此前从来没有过的巨变,整个的生命的世界里将出现一支动物,他们的温饱彻底解决了。他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产生了一个空虚无聊的问题,他们产生了生活该怎么过的问题。以前这不是问题,生活怎么过?生活的主要精力就是要投入到生存奋斗之中,要从事生产。不久的未来将出现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向。当这个转折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如果没有和变迁的社会同步的话,只能说它麻木不仁,它感受不到、洞察不到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那样的教育将是对不起大家的。

构建和谐家庭 创造幸福生活

构建和谐家庭创造幸福生活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是每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港湾,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奋斗与经历都在围绕着一个幸福的家,从我们的融融小家,到我们的祖国大家,“家”凝聚了人生很多的梦想与付出。那么,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美好的家园?托尔思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么,何为相似呢?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和谐二字。和谐意味着辛劳、关怀、给予、健康安心;和谐意味着默契、理解、宽容、心心相印;和谐更意味着经营、创造、进步、比翼齐飞。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和谐是保持一个家庭创造永恒幸福的最好方式。 我们生活在矿山,矿山的特点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光明。对于矿山的家庭来说,不能不把安全摆在和谐家庭的第一位。在我们的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宣传和维护安全生产,但作为每一个职工个体来讲,他们的家庭幸福,才是保证他们安全生产的坚实基础。就拿我们矿的党妈妈来说,她五十年如一日地为井下工人服务,自己如果没有一个家庭背后的理解与支持,是断不能坚持下去的,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报道了解到,党妈妈的儿女也曾为她的执着而怀疑过,也曾有过报怨,但是她无私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同样也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我们不要求所有的职工家属,女性朋友们都象党妈妈一样无私,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到为那么多职工朋友们都做什么,但我们最起码可以保证我们自己的亲人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与温暖,能够放心无忧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家是最能给人激励的地方,家人的一句开导与叮嘱远

胜过安全条例的规定或奖罚。希望我们的职工家属朋友们都能做好他们坚强的后盾,也让我们都能认识到做好我们职工家属的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同样重要这一观点。 矿山的家庭以安全为天,而做好安全就能保证一个家庭和谐幸福了吗?实际上,全世界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托尔思泰也曾说过另外一句: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物欲的极大膨胀它所反映的另一面也就是人心的浮躁与人性的物质化。这些时代的特点对人性以及家庭的发展本身就提出了一种挑战,况人的一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际遇,在共同面对生活的过程中,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理解与分歧的出现,于是伟大的作家会感叹这么一句,但究其根本而言,家庭成员没有一个真正客观与宽容的心态来为对方着想,便很容易使一个家庭走向灰暗。一个家庭是由几个人来共同构建的,它不同于组建之前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家的世界里,更多地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因为个性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人生观社会观等的不同,任何两个人走在一起组建家庭都要经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磨合过程,人们都特别羡慕那些相携一生相濡以沫的人们,岂知他们牵手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并懂得付出与宽容的过程,和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与一个整体的平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欣欣向荣,而信任与理解,宽容与付出这样的基础体现在朝夕相伴中,家庭这条河流才能有不竭的源头与欢畅向前的动力。 一棵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的过程。而在它的

德育回归生活--对新课标的认识

对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师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实现课程目标,,走进新课程、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我通过参加本次暑期2012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学习,基本上明确了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思路: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本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课程定位来看,它开设的学段是初中各年级。从课程目标看,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从课程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 课程理念的新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基本理念,构成了完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主,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它说明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情感与行为的发展。从纯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的三维呈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新课程的理念,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操作性基础。本课程标准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统一。

在内容上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建框架,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课程内容标准部分的学习主题划分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有法”,“交往与沟通”,“在集体中成长”,“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秩序”,等9个主题,它为课程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中心;课程有机的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科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本次培训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变化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新的课程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这些评价中,“成长记录方式”是以往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总之,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我的理解还只是从最基本的表面进行有限的认识,要想全面理解并熟练使用还要记过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让我们全体思想品德老师共同努力,早日掌握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幸福家庭事迹材料

携手共建幸福家庭 我们是这样一家人,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我们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我们三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相敬相爱,家庭和谐温馨,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 一、敬业爱岗,互相促进 我和丈夫都是在教育战线工作,因为我们有着共同事业,而走在一起。在工作中我们积极配合单位安排的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在他工作忙时,我来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让他毫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铺在工作上;在我教学和生活上有些困惑时,他也帮我出主意,替我想办法。我工作中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任劳任怨,始终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单位领导和同事普遍认可的好同志。我丈夫在教育局工作,是一个工作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协调能力好,廉洁自律,注重个人形象和名誉与生命一样重要的资深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们都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我俩以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以爱心、真心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两人自结婚以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在我俩不断地努力中,我们受到了周围同事朋友和邻居的肯定和赞许,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受到了众多的好评。 二、以德育人,善育重教 女儿是我们这个家庭的骄傲,她的成长历程洒满了我们夫妇俩的汗水。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呀呀学语开始我和丈夫就言传身教,以身垂范,注重德育,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礼貌、有道德、守法纪的人。教子三年癫,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总是陪伴在她身边,随时随地解决她的任何疑惑,纠正她的任何偏差,,回答她的十万个为什么,让她安心学习,静心玩耍,经常和她讲故事,做游戏,聊天,说教,看书,在孩子进入上学年龄阶段,我们就花更多的时间辅导她学习,培养她的习惯和非智力因素,帮她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人生目标。父母是第一任教

让教育回归生活 用生活进行教育

让教育回归生活用生活进行教育“生活教育”这一主张是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如果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强调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那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以及教育对人生活的作用。两种观点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从生活教育的理念出发,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为教育工作者明晰方向,开拓观念。从现实意义上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更具有其社会的价值,不仅适应近代中国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 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生活教育似乎已经耳熟能详,教育教学内容取自孩子们生活,日常活动离不开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那么再提倡生活教育对于当今的幼儿园教育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的生活教育与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仍然有一定距离,表面的融合不是内在的根本改变,生活教育只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上,与孩子们在园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仍有很大的距离,生活教育在幼儿园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是观念的改变,更是实践研究的拓展。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现状,笔者对先生“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三点看法:一、以班级生活为原点,和孩子们共同生活 当孩子们走入幼儿园中,进入自己的班级,就来到自己学习、游戏的空间。我们更倾向于把班级称作孩子们“生活的场所”,是因为孩子们不仅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学习、游戏等各项活动,更要在琐碎的一日生活中与他人进行交往,感受在集体中自我的存在,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经历体验各种生活化的场景。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而班级生活包含了孩子们在幼儿园进行的所有活动,远远超出狭隘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原点。 以班级生活为原点,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和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一个成员。只有当教师融入这种群体生活之中,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一起感受时,才会发现孩子们真实的需要,才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宜的教育策略。共

关于家庭温馨幸福的正能量经典句子大全

关于家庭温馨幸福的正能量经典句子大全 1、家,只是一个字,却是在经历了纷纷扰扰的世间情,世间事,世间人纠缠喧嚣之后,一个最温暖的去处。 2、家就是你和你相爱的人坐在沙发上聊,收藏他(她)的点滴哭或笑;家是和他(她)一起慢慢变老的地方。家是温馨的、家是温柔的、家是快乐的,家也是丰富多彩的;家是纯洁的情感的地带;家是我身心依赖的一个港湾;家已经深深地驻扎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3、家里家外,亲人,朋友,爱人,亲情,友情,爱情,每天围绕着家展开、伸缩,或远或近,或浓或淡,或离或散,或真或假的情感、苦辣辛酸在家的左右上演,诠释。 4、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5、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6、家,一个当你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地方;家是以爱为圆心,幸福为半径的一个圆;家只会付出,从来不会向我们索取。 7、在我家里,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就有筷子声在动来动去,这不是贪嘴,而是我们把菜夹给对方,让他吃多点好东西,这便是我家的幸福带来温馨的家庭。 8、幸福是赤脚踏青,夏日清风,是秋日私语,是隆冬的火炉。 9、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下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同打扫卫生。爸爸抹窗户,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我拖地。如许,我家的卫生就干净极了。这个家庭生存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你能感受到吗? 10、你能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吗?我就能深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在我家里,每个人都是快快乐乐的,非常的可爱。 11、庭的温馨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快乐的家庭…… 12、家庭是宁静的港湾,春风和煦,波澜不惊。而家庭的幸福美满,则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永远并肩前进。如此便能温馨如一,幸福永远。

让德育回归生活

让德育回归生活 【摘要】生活是德育的源头。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基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我校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德育内容“实”起来;校园生活“动”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融入德育。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 【关键词】生活德育校园活动校园文化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群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绝大多数的职校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这几年,职业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要更注重德育,要把德育问题放在首位。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来看,尽管近几年在德育领域实行了多方面的变革,但事实上学校德育实效性较差,把道德与生活分离,重说教、重外塑。 怎样才是有效的德育方式呢?这值得我们深思,或许陶行知老先生早就给出了答案: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头。也就是说,德育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生的德育是通过现实生活来得以展现的。因此,要大力提倡生活中实施德育教育,促进德育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基于我校德育的现状,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德育观。 一、德育内容“实”起来 以往的德育内容受理性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影响,与学生实际生活及身心发展相脱离,强调道德认知,内容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反感,导致学生不愿内化材料的内容,更谈不上践行了。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在德育内容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最近我校举办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设计比赛,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成长档案袋。正如成长档案袋的宣传词一样:“人生需要精心的设计,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在设计成长档案袋的过程中,不仅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更给了学生思考自己未来、设计未来的空间。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当然也能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但这正是促使他们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良好契机。 每年的4月我校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举行“爱心义卖”活动,让学生们把家里闲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高中政治专题2第3节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教案(选修6)

3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学习目标] 1.明确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2.理解家庭美德的重要作用。3.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家庭美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难点: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生活中的美德 1.家庭美德的含义 (1)家庭道德是调整各种家庭关系的道德。 (2)家庭道德所调整的关系涉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缔结婚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分担家务、支配经济以及邻里相处等。 2.家庭道德的作用 (1)家庭道德规范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交往中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2)家庭道德规范能引导、激励家庭成员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对家庭和睦、家人安康、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3.家庭道德的产生和特点:家庭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家庭道德,带有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烙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甚至根本的对立。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美德 1.家庭美德的特点:我们所倡导的家庭美德,继承了中华民族家庭道德中的优良传统,融合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2.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1)尊老爱幼。它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首要规范。 (2)男女平等。它是家庭民主、夫妻和睦的前提,也是社会进步、道德进步的体现。 (3)夫妻和睦。它要求把相互忠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当作调节夫妻关系的道德准则。 (4)勤俭持家。在我们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勤俭持家更是需要倍加倡导的家庭美德。 (5)邻里团结。邻里之间应相互帮助、相互团结,以保证家庭的幸福美满与社会和谐。 三、让家庭充满亲情让邻里更加团结 1.亲情的重要性:家庭道德是一种亲情道德。亲情是维护家庭美满幸福的特殊力量。培育家庭美德,也就是培育家庭亲情的过程。 2.亲情的培育

我家的幸福生活初二作文700字

我家的幸福生活初二作文700字 我家的幸福生活初二作文700字 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 在这个快乐的家庭中,有许许多多的趣事。最有趣的,还是这件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月湖公园去玩。走在路上,我看见一簇簇鲜花,一丛丛绿草。小鸟正唱着欢乐的歌,我边走边跳,东看看,西看看;西瞧瞧,东瞧瞧。总是停不住,爸爸妈妈笑了,说:“嘉欣,别这么好动,待会你去玩的时候就没力气了!”我听了爸爸妈妈的话:“嗯!我一定留一点力气去玩的!”“哈,哈,哈……”爸爸妈妈听了我的话,都开心地笑了,我看着他们笑,心里有一点不好意思了,呆呆地笑着。 过了一会,来到了月湖公园。 我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出去,爸爸妈妈连叫也叫不住我!

来到一个游乐区,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爸爸,妈妈无奈地笑了笑。我看着这游乐项目有一点恐怖,便拉着爸爸妈妈一起来玩。妈妈望了望那个游乐项目,又望了望我,并摇手连忙说道:“那我不去,那么高,太恐怖了,我不敢去玩。”我听了,只好摇了摇头,跟着爸爸一起上去了。 “啊,啊,啊……”从远处传来一阵刺耳的叫声,那个叫声的主人就是——我。我已经气都憋不过来了,正当那个游戏结束时,妈妈就大笑,指着我的鼻子,说:“你啊你!怕玩就别玩呀还制造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环境!” 说罢,爸爸就大声狂笑,我有些生气,插着腰,说:“笑什么笑,一点都不好笑!” 可当我说完时,大家都笑了,我也只好陪着笑! 一天,沉浸于快乐之中,美丽之中,幸福之中,随着夕阳漫下落…… 我家的幸福生活初二作文700字 从一开始,我就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妈妈和我,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知识分享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让德育回归生活用常规培养品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8-0049-02 一、不为德育而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务实 如同鸟儿不能离开天空,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德育也有自己特有的生存根基和土壤。道德来源于生活,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道德,并非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生活才是道德根深的沃土。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道德的实践性决定了个体道德的提升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通过环境的、经验的和体验的方式自主完成。失去生活的依托,德育必会流于形式和无效。而丰富生动的生活往往是最直接、最强大、最有效的德育课堂。 1.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进行德育 学生的生活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彩,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善于发现并恰当地使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耳闻目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捷报传来,神州大地花团锦簇,中华儿女无不欢欣鼓舞。此时一种爱国爱党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德育也许叫的并不响

亮,形式并不是轰轰烈烈,但学生的心中能够升起一种真情感、真体验,从而不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并在此激励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树立为祖国建立功勋的远大志向。我想它的效果绝对会胜过空洞的说教、枯燥的要求以及机械的记忆。 德育的家园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绝不可以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小课堂。当然更不可以把德育与上好品德课错误地等同起来,德育的范围很宽泛,凡是学生生活的时空都应是我们德育的范围,我们必须树立“时时德育,事事德育”的观念,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品质、幸福的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的追求。 2.生活才是学生品德的大考场 走进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传统观念的影子仍不绝于此,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求,遇到所谓的“重点知识”还要让学生标注,看似只有让学生标下来,背下来,答出来,我们的品德教育的目的才是彻底实现。先不说,学生会不会口是心非,再看一下,我们考查学生的试题更是不敢苟同。笔者曾见到过这样一道考查题为:谁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乍看题目,我茫然不知所云。众所周知,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共产党员:把自己的财产无私地奉献给集体的沂蒙名人王廷江,战斗在抗击非

幸福家庭事迹材料10篇

幸福家庭事迹材料10篇 【篇一】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在农垦北安局逊克农场有一个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我的家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但无数点滴却汇聚成一个爱心之家.我与丈夫是逊克农场中学的教师,女儿读七年级.工作上我们兢兢业业,家庭中,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怀孩子;生活中,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庭”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一、同心协力勤俭持家 作为妻子,我能以宽容和理解善待丈夫与女儿,做到“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怀.”勤俭持家,科学理财,照顾着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我的丈夫性格温和,我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夫妻感情融洽,从不为小事争吵.当有意见分歧时,总能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进行自我检讨,相互谦让.我们从不与同事攀比,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骑上了麾托车,还有几家买了小轿车,可是我们本着勤俭持家的原则一致决定不买. 二、尊重老人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我们的家中表现得更加完美. 我公婆已是60多岁的老人,可是我婆婆的婆婆已是92岁高龄了,我奶婆婆身体极好,干净利索.2008年暑期公婆带着92岁的奶婆婆从连队搬迁到场部,由于搬迁得匆忙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所以我们四代同堂住在几十平米的四层楼里.十月份,我婆婆要去郑州给我小叔子看孩子,婆婆走之前不只一次地问我,桂荣,我去郑州你能照顾你奶奶和你爸爸吗?我说,能没事的.婆婆去郑州了,我的任务加重了许多.因为奶奶和公公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吃得饭菜都要做得特别烂乎,而且还要每天做稀粥.为了让老人吃得顺口,我总是问他们俩感觉如何,奶奶跟我说,她不想断了开水.于是我每天都不断开水.我发现奶奶特别能喝热水,半夜起夜时都要喝杯热水.一年后,婆婆回来了,她看到我们生活得那么好非常的高兴.由于四层楼房对于老人来说下楼不方便,于是,我与丈夫给三位老人在市场旁又买了一个一层的楼房.2010年暑期,公婆与奶婆婆住进了进出方便的一层楼房. 虽然,我们不住在一起了,但是,只要我们一有空总是去看看他们.公公婆婆是很明事理的老人.他们很爱我们,处处替我们着想.生活中从来不给我们添麻烦,能自己解决的事情都自己解决.他们非常的勤劳,夏天,别家的老人,溜达玩,他们俩总是在自己开的菜园里忙个不停.种得菜又壮又嫩.常常给我们送来各种蔬菜,还骄傲地说,这可是纯绿色食品!2011年,奶婆婆的左眼睛突然痛得历害.到农场医院检查是青光眼,可是当时医地做不了手术.奶婆婆每天只靠打点滴维持.痛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日渐消瘦.邻里都说,九十多岁的人了没必要做手术了,挺挺得了.但是,我们还是到北安市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按医生的叮嘱,在合适的时机在逊克县医院成功地做了青光眼手术.奶婆婆的眼睛不痛了,但是看不见东西了.她虽然92岁的高龄,但一点也不糊涂,只是耳背.婆婆对奶婆婆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这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每当年节及母亲节、父亲节,我们一家三口都会买一些好吃的去看望三位老人.我们一家四代人相处得十分的融洽.受到邻里的赞扬,羡慕. 三、关心孩子教子有方 生活中,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乐观、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她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家庭生活中,时常分配一些扫地等家务活让孩子做,培养她的家庭责任感.学习中,培养她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女儿考试出现偏差时,我们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指点她改进学习的方法.教育她在学习上要不甘人后,勇于刻服困难,积极上进.做孩子学习的小帮手,听写单词,提问语文知识,讲解数学题.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各种名著,鼓励孩子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之余,领孩子打羽毛球,踢足球,去石头山玩,让孩子感受青春飞扬的初中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案例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进修学院江宏 案例背景: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上课时有意改了课题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的我们预先是设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播放,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学生们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T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场面。 生3:我还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得融洽-------。 学生尽可能的把他们在MT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他们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同学们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在学生中经常会碰上的一个事例,出示屏幕: 小辉是个初一学生,有一天,数学老师给大家看了两幅图片,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同学们的兴致很快就调动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了学生的答案,留给了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后,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底、高都是一样的啊,这样说来面积都是一样的,如果缺了一块,难道是三角形面积定理有错?他用了6种方法都没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6次了!” 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他会采取的行动,让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发现了“谜底”,原来是我们的视觉出现了偏差……小辉也从此对数学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3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3 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通过本次探究体验活动,说明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明确家庭美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掌握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的途径和方法。继续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2.理解家庭美德的重要作用。3.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美德的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辨能力、探究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家庭角色,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在家庭生活中遵守家庭美德的成员,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 1.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2.如何培养家庭美德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我们人人都想要一个家。家是什么?饥饿时,家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寒冷时,家是一件柔软暖和的棉袄;绝望时,家是充满希望的阳光;思乡时,家是沁人心脾的忧伤。对父母来说,家是挑在肩上的担子,是爱的责任;对子女来说,家是父亲的脊梁,是爱的港湾。那么,什么样的家才算温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家洋溢欢乐,让家人共浴爱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话题——《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用深情、优美的语言勾画出人们身心的港湾--家,创设情境,打动学生,引起共鸣。 (二)自主探究 1. 什么是家庭道德和家庭美德? 2. 家庭美德规范作用的是什么? 3. 在处理家庭和邻里的关系时,应遵守什么样的家庭美德? 4.如何培育家庭美德? 在这一环节中,强调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先用铅笔圈出,在小组合作中解决。 (三)合作探究 活动一:时事聚焦 2013年6月29日,济南市委组织部出台了公选领导办法,将家庭美德纳入干部测评范围,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如何做到德育回归生活 众所周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是生命,德育是灵魂。这是因为教育不仅承载着促进学生认知的自由发展,而且也承载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由发展的双重任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劳动体验。 勤劳节俭、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所施教的班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父母对孩子重在知识与才艺方面的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较为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大多学生平常都带有5—10元零花钱,花钱大手大脚,只要有消费动机,几乎从来不去想钱花得应该不应该。为此,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围绕“一元钱的价值”的系列体验活动:要求学生在三天内每人独立赚取一元钱,讲述自己这一元钱赚取的来历,并对自己赚取的这一元钱如何消费作出计划安排,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的发言和由此写出的感受作文使师生彼此都很受启发。看来,只有学生自己有了切身的体验,才会将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内化为深刻的自我教育,才会自觉地节约用钱,有意义地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为进一步把教育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通过家务劳动方式来挣取家长付给他们零花钱的活动,人人每周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家争相劳动,拖地、洗碗、做饭、收破旧、卖废品,有的还去食堂“打工”洗菜,采卖金银花……不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挣到自己的零花钱,还学会不少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加强,乐得家长直夸孩子懂事多了,能干多了。 二、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是道德的载体。中学生的道德形成也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他们虽然年龄小,但也是独立的社会的人。从小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是多年来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为了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我在组织学生充分领会教材德育内涵的同时,多次带领学生去调查县城周边河流近年来的径流变化和植被保护情况,讨论保护林木与涵养水源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对我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增进了他们植树栽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后,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拾捡“白色垃圾”,让学生寻找哪些是自己在生活中经常丢弃的垃圾,和环卫工人一起动手清理池中垃圾,上网查找有关“白色垃圾”对地球环境污染的破坏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通过几次这样的公益社会实践活动,我班学生的环境道德和环保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在家庭成员外出或集体郊游时,经常出现孩子提醒、要求家长带回垃圾、不要乱抛的诸多事例,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不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的良好卫生习惯。当他们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身边成年人的夸奖赞誉时,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做有环境素质公民的自豪。时间长了,学生们良好的环境道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人家长的环境行为,出现“小手拉大手”的喜人现象,这无疑也为社会形成健康文明之风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调查研究。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要变成一种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在“做中学”。结合教学,我大胆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围绕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也很好地发挥了语文在与生活密切联系中的工具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我班学生实际,我先后组织开展了“城区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父母工作情况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走近高考采访报道”、“我县旅游资源知多少”等专题调查。在调查报告中,学生用儿童特有的观察眼力和细腻感受,表达了他们对我县环境状况的忧虑不安、对阅读优秀课外书籍的渴望、对父母工作劳动的重新认识、对高考激烈竞争的感悟、对我县旅游资源的自豪。批阅他们幼稚而真切的调查报告,我更加认识到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中的重要意义,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思想认识得到升华,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才干,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内化了思想品德,效果

幸福家庭的句子

幸福家庭的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家,是心里永远也不熄灭的灯;家,是梦里那座燃着炊烟的木屋;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2、在我家里,每到吃晚饭的时候,就有筷子声在动来动去,这不是馋嘴,而是我们把菜夹给对方,让他吃多点好东西,这就是我家的幸福带来温馨的家庭。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您又能感受到吗? 3、没有什么比家更温暖,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 4、家很温暖很温馨,它可以缓解人们在冬天的寒意,给人带来心灵的慰籍。 5、她,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在我生命的黑暗;她,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命的渡口;她,是一朵永远艳丽鲜花,永久地开放在我生命的花园,我愿意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你——亲情! 6、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7、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下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同打扫卫生。爸爸抹窗户,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我拖地。如许,我家的卫生就干净极了。这个家庭生存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

的温馨。你能感受到吗? 8、家庭是宁静的港湾,春风和煦,波澜不惊。而家庭的幸福美满,则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永远并肩前进。如此便能温馨如一,幸福永远。 9、这样美好、幸福、快乐的家庭温馨,您全能感受的到吗?这全都是我深深感受到的。家庭的温馨的回忆都是永远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而且我有时候每时每刻都想起了家庭的温馨是永远使这个家庭永远都是幸福的家庭。 10、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亲情的船要靠在爱的港湾,亲情的楼要建在爱的基石;亲情的泉要流在爱的大地,亲情的星要亮在爱的苍穹,亲情的花要开在爱的园圃。 11、在我家里,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是家里劳动积极分子的一员,每到星期六和星期天,如果爸爸和妈妈不去上班,我家四员就在家里一起打扫卫生。爸爸抹窗户,妈妈洗衣服,弟弟扫地,我拖地。这样,我家的卫生就干净极了。这个家庭生活给我感受到了家庭原来是那么的温馨。你能感受到吗? 12、当生命的第一声号角吹响,亲情就是那荡漾在母亲眼眶中的泪水,是那绽放在父亲脸的笑痕;当生命之舟开始摆渡时,亲情就是那拨动着清水推动小船向前的双桨,是那守候在空中为小船指航的灯塔;当生命之舟即将靠岸,亲情就是那静静的港湾,是那拥抱着你

让学习回归生活读书心得体会

让学习回归生活读书心得体会 十年课改,成效斐然,但也存在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多多。观今天基础教育现状,悲观地说,路走得越来越窄,似乎要进入死胡同。或者乐观一点说,已面临课改的“瓶颈”。怎样突破?发人深思。 欲寻求突破之法,必须审视教育,了解教育之现状。 教师的知识储备单薄。受多年教师僵化的培养体系的制约,今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师范专业毕业。在院校学习中,专业划分过细,致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而不“博”。即使这个教师非常刻苦,但毕竟院校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能真正拥有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按今天的理解,问“学生”那得清如许?“教师”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当今,“幸福感”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也有专家分区域、分职业对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社会中,“幸福指数”最低的就是学生。究其原因,学习压力太大,学习生活单调所致。学生的学习生活,“两点一线”,“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整天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接着仍是无休止的考试;每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接着仍是没完没了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法单一。曾几何时,教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学生就是静静的听、认真的记、小心翼翼的问。现在教改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上课是笔记本一拿、鼠

标一点、多媒体一用、问题一抛,学生就是好奇的看、信马由缰的讨论、海阔天空的表达。 当然,以上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少,诸如评价体系落后,不注重教育均衡等等。因水平有限,在此不能深入探讨。就对上述问题而言,其症结在于基础教育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教师也可以多起来。“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存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课外阅读和其他的”实际上不就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吗? 教育离不开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对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还教育的本色——回归生活呢? 教师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知识;学生要回归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学习要回归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是根本,才会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