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本节重点是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图像转换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晶体,导入新课

学生对将固体区别为晶体和非晶体认识不足,教师应着力调动学生的观察积累,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图片,酌情展示一些常见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模型、图片资源,首先让学生建立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的概念,初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实验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不宜将本板块变为演示,要舍得投入时间,引领学生经历固体(含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全过程,初步领略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也是课时安排建议本节2课时的主要原因。

(1)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晶体和非晶体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加工工艺,猜想到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熔化规律;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什么不同?

(2)为了研究提出的问题,重要的是组织学生讨论,制订出分工合理、实用高效的探究讨划和实验设计方案。

各组首先应选取一种晶体、一种非晶体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各组所选研究对象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不同。其次,要探究熔化规律,自然需要将研究对象熔化,怎样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观测记录哪些数据和现象?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或仪器?要否自己寻找或自制?这些都不要教师给定。这些问题需要师生讨论,达成共识,并要有所约定。例如,各组达成借助酒精灯加热晶体和非晶体使之熔化的基本思路,约定定时(例如每隔30s)记录加热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温度,并确认当时研究对象的状态,直到熔化持续一段时间为止。至于各组探讨的具体问题,例如,停止加热后,熔化情况怎样?是选取冰和蜡,还是选取海波和松香或者别的作为研究对象?是用水浴法加热,还是直接加热?都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需知:规范完美的科学探究纯属理想模型,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以此模式组织探究只能是“假探究”;各组探究过程的差异应视为宝贵的课程和教学

资源,使得合作交流、讨论评估更具实际价值。

(3)在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①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或无烟腊加热物体的规范要求。

②了解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构造特点、温度范围及分度值。

③学会测量温度,知道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确认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量的物体充分接触。

·当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仍需和被测物体接触(体温计除外)。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④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知道它们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如何使待熔化物体均匀受热、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熔化固体充分接触呢?怎样使待熔化固体缓慢熔化,以便观察和测量呢?

·待熔固体应为细粒或粉末状。

·盛装待熔固体的试管应较细,以增大受热面积。装入试管中的待熔固体应适量(过少,则熔化过程太短,不利观测;过多,则受热不均匀)。

·优选间接加热(例如水浴)法,并用两枚温度计同监测试管内外的温度,调整控制热源加热力度,使内外温差保持在2~3℃左右。

·建议学生先做非晶体熔化实验,再做晶体熔化实验。用意有二:前者较易成功且易理解;能够对后者产生更强列的印象和反差。

⑤指导学生分工合作,高效安全地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在数据处理、讨论交流和评估环节,教师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

①激活学生寻找和比较数据规律的需要。

②帮助学生回顾数学上描点作图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点,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描画物质熔化曲线。

③热情支持学生的附加探究实验,允许学生重做或部分重做实验,以便扩大交流和评估成果。

④为学生提供讨论和评估的必要物质条件,例如,提供视频展台或实物投影仪,用以展示各组所得熔化曲线和数据记录表格。

⑤实验结论不宜绝对化。为了达成共识,应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归纳出二者的同异点,总结出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加热(吸收热量)。

(5)得出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后,教师可予以扩展。

①给出熔点概念。指出熔点是晶体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生活和自然界中,生产和技术上,许多现象和应用都与熔点有关。

②引导学生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的吸热过程。

③介绍常见物质的熔点,使学生对之有定性的了解。要求记住冰的熔点。

3.液体的凝固

(1)列举生活、生产、技术上的液体凝固实例。例如,水结成冰,塑料颗粒熔化后注入钢模冷却凝固成塑料盒,熔融状态下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

(2)凝固过程和凝固曲线。引导学生对比冰(晶体)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采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水(液体)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吸放热特点和温度变化特点。要明确:虽然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但两种曲线却具有不同的物理含义。同时总结归纳出熔融状态下的晶体凝固的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放出热量。还应对比分析熔融状态下的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固液变化的认识。

为了同一目的,建议布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冰箱设计实验,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3)组织学生综合运用熔化和凝固规律,特别是联系§5.1自我评价中的屋檐上冰锥的形成过程,交流讨论教科书有关“火山爆发后”内容,要求学生做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推理分析。

熔岩在流淌过程中,将因向周围放热而导致温度不断降低。虽然刚从火山口喷出时岩浆温度相同,但凝固点(熔点)高的矿物岩浆将首先凝固,这些凝固的矿物要么沉积下来,要么随未凝固的岩浆向前推移,直到所有岩浆均在火山口周围依山傍势凝固。基本上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排列。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熔化和凝固教案教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 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 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导学案

课题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课型:新授课 班别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请帮我解决一个问题上: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负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负℃,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根据什么来选择(思考2分钟) 有同学说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引出课题)【预习导学】 1、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像上面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晶体和非晶体”回答: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晶体哪些属于非晶体 4、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熔点,非晶体______ 熔点。(选填“有”或“没有”) 5、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在凝固时也有一定的温度,晶体在时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点,非晶体凝固点。(选填“有”或“没有”) 6、熔化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凝固需要。 【思考】:如何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合作探究】 一、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2、猜想和假设 你的猜想是什么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 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参照课本图4—28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将观测结果填人表中) 线图像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课题:第2节熔化和凝固 第 1 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设计

一、实验准备 (1).实验器材 ; (2).实验中温度计的作用 ; (3).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 记录数据 下表是给某固体加热的过程中记录的时间和对应的温度 由上表可知,该固体的熔点是_________, 它可能是__________;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 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min , 试在右图中画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图线。 总结规律: (1).海波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2).石蜡在熔化前,不断 热,温度______ ;熔化过程时, 不断 热,温度 ;熔化后继续吸热时,温 度 . 【即时反馈1】 1. 下列物质中全都是晶体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2. 在寒冷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得非常艰苦,常从野外取 雪化成水,再加热饮用。如图1,其中能正确反映雪化成水这个 过程的图象是( ) 【探究3】熔点和凝固点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海波的温度/℃ 石蜡的温度/℃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6 -4 -2 1 2 3 展示该实验的实验器材并简单介绍各仪器的作用 课件播放有关实验视频并得到有关实验的数据,学生们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即时反馈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放热时,温度不一定降低 B.所有的固体都能熔化,而且都有熔点 C.水的温度达到0 ℃ 就会结冰 D. 0 ℃ 的冰比0 ℃ 的水更凉 2. 钢在熔化成钢水的过程中( ) A.吸热,温度升高 B.吸热,温度不变 C.放热,温度降低 D.放热,温度不变 【课堂检测】 1. 下列事实能够说明相关物体是晶体 的是( ) A.铁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B.冰加热到0 ℃ 时才熔化 C.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会变小 D.铜可以锻造成各种规律的几何形状 2. 沥青在加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温度持续上升 B .温度保持熔点不变 C .先上升,后来保持不变,最后又上升 D .先下降后上升 3. 南极科考队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是 水银温度计,是由于酒精的( ) A.沸点低 B.密度小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3.2熔化和凝固导学案(1)

时间/min 《 熔化和凝固》 导 学 案 【使用说明】预习课本53-57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实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导学流程】目标预设-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点拨提升-反馈评价 一、 学习目标: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义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 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 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导入新课: 三、自主学习: 阅读53页“物态变化”部分填空 1、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 、 、 。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 是 相互转化的,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叫做 生日上的蜡烛受到高温变成蜡液,一部分蜡液落在桌上后变成固体。路桥施工中工人们把块状沥青放在炉内加热成液体,液体的沥青洒在路面上以后变成变为固态.....上面的过程能够分为两类: 2、熔化的定义: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 凝固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假设与猜想 请大胆写出你的猜想: 设计并实行实验: 参照课本图4.2-1所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并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将观测结果填人表中)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人教版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即物态变化,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熔化和凝固应用。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条件是本节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 比较困难,所以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通过分析实验图像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和条件,并进行区别。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为基础,凝固通过导学案让学生自学。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事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熔化和凝固的知识体系,为后面学习其他的物态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地位: 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学习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重要基础。本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容易接受,同时学生的一些直接的经验会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通过图像分析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特点、条件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本节主要是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和条件。本节实验探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 物态变化的物理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特点:初四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物理学习,对物理研究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探究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

自己好奇的问题,具有进行探究的能力,思想较为灵活。所以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对于熔化和凝固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物质熔化和凝固都是一样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不同。对于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学生在初三的化学课上已经接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掌握利用酒 精灯对物质加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养成很好的使用仪器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2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4.1《熔化和凝固》_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 一、教材依据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和凝固》。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七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熔化和凝固,教材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去探究固体熔化规律,并运用图像法来表示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最后认识常见晶体和非晶体,了解常见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的规律。不管是知识点掌握,还是实验动手能力、方法培养本节教材内容地位都相当重要。三、设计思想 体现新课程“突出科学探究”的指导思想,以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为主线组织教学。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了解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逆向迁移→巩固应用。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实验和数据的处理分析,让学生经历从科学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难点 重点:晶体熔化与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描绘固体熔化图像,总结固体熔化的规律。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水结冰和冰化水都很熟悉,因此对熔化和凝固现象不难理解,但是并不了解这两个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而要四位学生协同完成这么一个很多教师都无法完成的复杂实验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精心的准备实验器材,并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只有在成功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图、分析、概括,教学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否则只能是空谈。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

《熔化和凝固》教学案例 【设计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与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突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理解科学的本质,挖掘智力潜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教材第一次以旁注的形式完整展示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基本要素。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做好“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研究海波的熔化过程这一实验难度很大,实验的成功率很低,不容易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熔化和凝固教学时,我注重科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把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探究实验改为固体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研究水和液态蜡的凝固过程。一方面水结冰、蜡凝固实验的探究难度低,实验的成功率高;另一方面水结冰、蜡凝固虽然都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但是对于只在冰箱里见过水结冰现象的南方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水结冰的现象能激起学生极大的探究兴趣。而且,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科学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亲历了科学探索的全过程,还通过突出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如学生设计实验,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并做出固体凝固时温度的变化曲线,让学生把凝固的冰握在手心感受冰的熔化并通过逆向思维理解固体的熔化等,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理解随温度的变化,物质的状态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能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联系起来。 ·学会画出固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知道图像是描绘物理过程的重要方法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科学探究情境,把科学探究的七要素自然的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不神秘,人们经常使用科学方法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百官中学李军标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学过天体系统到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是有物质构成的,是自然界不同层次的物质,并且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物质三态变化常识。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常识,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习熔化和凝固等物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并能说出几种典型晶体和非晶体;(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3)理解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并能说出海波、水、钨等的熔点;学会查熔点表。 2.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图象,初步认识图象的意义并学会画图象的方法。 3.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准备 学生用:固体熔化装置、海波、松香、温度计、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热水、实验数据记录单 教师用:一烧杯冰块、温度计、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用实物冰块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的实验情景 师:俗话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师:你见过水结成冰或冰化成水的现象吗? 生:…… 师: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展示图片,增加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熔化和凝固(板书) [科学探究]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熔化和凝固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猜想 如:1.熔化时温度会升高; 2.凝固时温度会降低; 3.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4.…… (三)制定并实施实验方案 ——课件展示实验设计图,并作出下面交代: 1.分14组,每组4人,其中10组做[实验一]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其余4组做[实验二]松香熔化实验。 2.每组4人应有明确分工:1人计时、1人搅拌并读出试管内温度计读数、1人填写学习单、1人负责加热并监督。 3.给每组烧杯加约50℃的水,并开始加热。 4.教师在此期间巡视,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几点: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熔化和凝固教案[1]

《熔化和凝固》教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八年级(上)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是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热爱科学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总结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结论。 3.教材内容安排:通过实验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继而在通过讲授法得出固体凝固的相关知识。 4.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得出相关结论,继而利用多媒体可见来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 3.学生的认识特点: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安 边 中 学 姬文明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特点,本节课从熔化和凝固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指出探究的课题。学生分组探究海波和松香熔化和凝固实验,各组通过汇报实验数据总结交流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知识。学生利用图像分析整理实验数据,通过观察比较熔化凝固的图像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合作的乐趣。 3、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教材属于物态变化的基础章节之一,而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其物态变化的现象是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学好本节对学习其他物质的特性有迁移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具有探究内容的课,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今后探究性课题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松香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情感与评价:1、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和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区别晶体和非晶态 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海波、松香、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放大镜,多媒体课件。

熔化和凝固导学案

A D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班级:姓名:导学案编号:2016 8wl 上 3.2.1 学总08-03-18 课题 3.2.1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主备人张永菊审核侍明虎包组领导张琛中 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液态和固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导学过程 【新课导学】 活动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3第一、二段,回答: 1.自然界中常见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是、、。水蒸气是水的态,雨是水的态,雪是水的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 3.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熔化,从变成的过程叫凝固。 4.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活动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说出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装置图 【进行实验】 1.请听老师讲解并完成实验 2.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海波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40 44 48 48 48 48 50 55 60 蜡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40 43 46 47 48 49 51 53 56 【分析和论证】 1.请根据表中数据,在课本P54绘出图线 2.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海波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 蜡烛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 3.固体熔化的条件是: 【评估交流】你的结论与别人的相同吗?谁的更合理? 【同步练习】 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是 的(选填“吸热”或“放热”),在AB段物质处于状态,BC段 是过程,物质处于状态,CD段物质处于 状态,48℃表示该晶体的。该晶体的熔化过程用了min 的时间. 活动三:阅读P55《熔点和凝固点》,回答: 1.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这类固体我们称为,如、_ 、等等。 2.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的,这类固体我们称为,如、、等等。 3._叫熔点,叫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4.查表说出下列物质的熔点:钨,金,水银,冰。 5.如图所示是某固体发生物态变化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 像回答在下列问题: (1)由图像可知该固态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此图 像为该物质的图像。 (2)BC段表示_ 过程,经历了分钟,该物质的 熔点是,此时物质的状态为。 (3)段处于固态,段处于液态。 (4)由图像可知晶体凝固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②不断向外。【巩固小结】 1.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在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熔点,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 点。 2.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3.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