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和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氧化和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氧化和燃烧》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节 氧化和燃烧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原理;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 )

近年来,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氧气。 【板书】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①单用过氧化氢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②单用二氧化锰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③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实验,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

管口,观察现象。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 )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工业上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2)原理: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催化作用。

【引伸】实验室还可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来获得氧气,也可以用

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讨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略伸入瓶口,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

的实验习惯。)

讨论: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随堂检测题:

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B、只能用排水法

C、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2、下列气体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A、稀有气体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无须用到的仪器是()

A、橡皮塞

B、滴管

C、烧瓶

D、导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运用知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的能力等。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分析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法。 难点: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因为手上有水,容易导致触电,说明水是可以导电的。) 水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探究活动] 探究水的组成(播放flash动画演示) 实验目的: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原理:电解水 实验装置图:

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基本概念 . 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剂 有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 有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例1]金属钛(Ti)性能优越,被称为继铁、铝制后的“第三金属”。工业上以金红石为原料制取Ti的反应为: aTiO2+ bCl2+ cC aTiCl4+ c CO ……反应① TiCl4+2Mg Ti + 2MgCl2 ……反应② 关于反应①、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TiCl4在反应①中是还原产物,在反应②中是氧化剂; ②C、Mg在反应中均为还原剂,被还原; ③在反应①、②中Mg的还原性大于C,C的还原性大于TiCl4; ④a=1,b=c=2; ⑤每生成19.2 g Ti,反应①、②中共转移4.8 mol e-。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⑤ 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法、单线桥法) ①单线桥法。从被氧化(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被还原(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标明电子数目,不需注明得失。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双线桥法。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同种元素)注明得失及电子数。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两类特殊的化学反应 ①歧化反应,同种元素同价态在反应中部分原子化合价升高,部分原子化合价降低。例: 3Cl2+6KOH KClO3+5KCl+3H2O ②归中反应。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趋于中间价态,解此类题最好将该元素的不同价态用数轴标出,变化的区域只靠拢,不重叠。例: 得2e-—— 2e- 失2e-— — 失5e 得5×e

新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优秀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临海六中黄春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3、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3、通过网上查询,调动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重点难点: 知识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方法重难点:实验观察、比较分析 三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实验探究—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四分组实验准备:白色滤纸玻璃皿滴管淀粉溶液氯水饱和NaI溶液饱和NaBr溶液五教学思路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对氯、溴、碘元素间置换反应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宏观判断特征,能根据特征判别氧化剂和还原剂。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深化和拓宽,重新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 六教学过程

原子得到溴离子给出的而带负电,

七、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失2Xe- 2NaBr + Cl2 == 2NaCl+Br2 得2Xe- 还原剂氧化剂 失电子物质得电子物质 失e 得e 4.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八反馈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高温CaO+CO2↑ B.Na2O+H2O=2NaOH C.Na2CO3+2HCl=2NaCl+H2O+CO2↑ D.4HNO3(浓)△4NO2↑+O2↑+2H2O 2.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中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B.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D.氧化剂在反应中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中被还原 4.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NaCl→AgCl B.H2O→O2 C.KClO3→KCl D.MnO2→MnCl2 5.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D.以上都不是 6.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B.ClO2是氧化剂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7.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指明氧化剂还原剂。(选做)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段:高年级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 一、授课时间: 2010年6月12日上午第一节 二、授课地点:胶州市北关小学五年级二班 三、执教教师:胶州市北关小学崔珍 四、研究课题或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以《水》 为例教好“反衬” 五、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及补充材料初步感悟理解“反衬”手法。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练写小片段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3、在读读写写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与能力。 六、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反映了我国缺水地区人民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三个场景:远途挑水、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作者马朝虎运用“反衬”手法,通过“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来以乐衬苦。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反衬”的表现手法,难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七、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但“反衬”的写作手法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通过提供一些不同题材的典型的例文,让生在阅读中揣摩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练写小片段使学生初步掌握“反衬”手法的运用,以此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八、教学用品:搜集并打印《鸟鸣涧》《入若耶溪》《智慧的美丽》及仿写小片段材料,学生人手一份。 九、教学过程: (一)依托教材认识反衬 1、导入新课:这节课继续学习26课《水》,想想文中主要写了几件事情?作者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远途挑水苦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乐 2、谈话引导:是呀!挑一担水,路途是那样远,等着挑水的人是那样多,泉眼又是那样的小!缺水给村里人带来多少苦啊!可雨水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两部分我们分明读到的是快乐呀!这是否矛盾呢?打开书读一读这两部分,再体会一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对《水》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表达的缺水之苦在第一课时已经掌握,这里通过看似矛盾的“苦”与“乐”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4、学生交流发言 5、师结合学生发言顺势引导提炼:你太棒了,你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从乐中体会到了苦,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儿?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板书反衬) 6、学生读书思考后交流发言。

《水的净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 活动背景: 水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物质。但自然界中的水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河不溶性性杂质,不能直接饮用。因此水的净化已经成为科学家关注的问题。此次活动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了解的基础上,以《鲁滨逊漂流记》引入主题,将如何把自然界的水变成可使用的水作为探究的主题。活动目的: 认知目标:能说出水的一般性质和用途,知道水对生命的重要性。能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来设计活动,探究出净化水的一般方法。 技能目标: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并分享活动过程的快乐。 情意目标:喜欢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养成勤于动脑,敢于动手的探究习惯。能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树立节约用水,爱好水资源的意识。 活动实施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以《鲁滨逊漂流记》引出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尝试与感受 1、探究路 (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杯浑浊的水样。指导学生进行试验。 (2)引导学生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单的记录和整理。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2、交流厅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操作室 活动:自制简易净水器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的简易净水器的制作方法,小组内尝试制作。教师可根据情况讲解或点拨。提醒学生在制作时注意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易净水器。思考交流材料排放顺序的科学性,并进行实验,看看效果如何。 建议: 1、启发学生将材料按照从下到上(棉花、碎木炭、细沙、石子、纱布)的顺序摆放。原理:不溶性的杂质按照颗粒从大到小的顺序出去。 四、瞭望窗 内容1、学生在已有的净化水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对于不同用途的水使用不同方法进行净化。 建议:让学生明确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蒸发凝结等。其中要将不溶性的物质从水中出去,一般要用过滤的方法;要将可溶性物质从水中除去,可采用蒸发凝结的方法;细菌微生物可用加热蒸煮的方法除去等。 内容2、 让学生了解自来水厂净化的过程中,用到的哪些净化水的方法。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校级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第一课时)

公开课说课稿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本次的说课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 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惠水四中刘泉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首先探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有水生成,然后从反面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推导出水的组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一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⑵学生在《氧气》一课中所学习的氧气的检验方法以及《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得出结论。通过电解水分组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更清晰的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分组实验验证,更容易得出结论。 ⑶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⑷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理念 遵循初中化学教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鲁教版第二课时水的净化

第二课时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纯水与白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馆等净化水的方法。 二、重点:过滤和蒸馆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白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白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白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2. 过滤:我为什么能从教室出去,再进来?拖拉机能进来吗?为什么?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的问题?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3. 吸附:衣服可以吸有很多灰尘,还可以吸收异味。是什么变化?哪个同学 家使用净水器?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这些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是,这些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水?

4.3水的组成(第二课时)单质和化合物

4.3水的组成(第二课时) 单质和化合物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能区分单质、化合物,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难点) 【课前预习】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 2.水属于 (①混合物;②纯净物;③单质;④化合物;⑤氧化物)? 3.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分解都可以产生氧气,说明三者都含有氧元素,那么三者都属于氧化物吗? 【预习自测】课本P 82.3~5 【我的疑惑】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 【情境导入】通过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得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请思考:从元素组成上分析 水、氢气、氧气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3: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1. 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水是由氢(H)、氧(0)两种元素组成。然后,再判断以下物质分别由几种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CO 2)、高锰酸钾(KMn04)、五氧化二磷(P 2O 5)、氢气(H 2)、氧化铁(Fe 2O 3)、氮气(N 2)和氧气(O 2) 2. 根据各物质的组成元素特点,把上述物质中的 、 和 等称之为单质; 、 、 、 、 等称之为化合物。那么,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3. 上述化合物中 (CO 2)、 (P 2O 5)、 (Fe 2O 3)又称之为氧化物。 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高锰酸钾(KMn04)属于氧化物吗? 【阅读】阅读教材P 81第三段内容和“资料卡片”,完成下方表格: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概念 由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 元素。 巧学妙记 一元 多元 二元必有氧 举例 氧气, , , 铁, ,碳, 等 水, ,五氧化二磷, 高锰酸钾, 二氧化碳( )、水( ) 五氧化二磷( )、氧化铁( ) 共同点 都属于纯净物 从属关系 单质、化合物从属于 ,氧化物从属于纯净物中的 。 1.由同种元素能否组成混合物? . 2.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有什么区别? 含氧化合物是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KClO 3、MnO 2 等。 氧化物是只含有 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 元素。如:MnO 2、CO 2、SO 2、P 2O 5等。 【归纳】物质的简单分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元素 种类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组 成 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 种类 物质

2019-2020年高一化学《2.3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2.3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7、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 创新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许多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是如何分类的? [板书] 一、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提问] ①化学基本反应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包括哪些化学反应?表示式如何?举具体 实例? [提问] ②Fe 2O 32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教师小结] 基本反应的分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提问] 3、我们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还有其它分类方法吗? [板书]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1):有得失氧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局限性) [提问] 4 分析:Fe 2O 32 [学生小结]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并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a 、碳还原氧化铜。 b 、氢气还原氧化铜。 c 、镁与盐酸反应。 [启发] 仔细观察分析上述三个反应,它们有何共同特征? [探究] 上述三个反应 [板书] 定义(2)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特征) [学与问] 书P 35 [xx] 举例讨论 [板 书]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作业] [小结] [教后感] 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一、化学基本反应类型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1)有得失氧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局限性)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关于水的污染,水的净化对每个学生来说肯定都积累了很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经验,然而说到底,这仍然是对水的污染、水的净化表面特征的认识,但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呢?我认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中来,“显隐促成”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假设,自己动手去探索,就可以将各个学生的原认知显现出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告诉,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原认知得以完善和提高。指导思想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先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联起来,还加进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软化的方法等内容。因此本课题实验内容丰富,而且贴近学生生活,这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自然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水方法。 2、过和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得到信息,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学到的知识用以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用硬水软化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做好实验。 六、教学准备

h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3水的组成 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案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案模式组织教案。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案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案的难点。 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分,认识氧化物,最好能形成较为清晰的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概念。 (3)初步了解氢气的性质和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组成的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重点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重点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作者:————————————————————————————————日期: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①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 应; ④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 从数学集合角度考虑: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概念定义注意点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被氧化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被还原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 氧化产物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 得的生成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 一种产物,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产物。如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 中,Fe2O3和SO2均既为氧化产物,又为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的生成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KMnO4等(4)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 n、Fe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Na2SO3、FeSO4 氧化性得到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 有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 2.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黄春兰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水是生命之源,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是如何生产的?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感兴趣,该怎样从化学角度深刻认识水的净化,并且运用它来指导生活实践!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科学的态度。通过设计小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中完全地参与问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课程基本基本理念。 把自来水生产过程的不易、我们国家和一些国家在水的净化技术上的差距、分析“当地饮用水使用情况”的情况等结合起来分析,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国情、乡情、民情,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界中的水导入(74页图4-13),观察可知其物理性质,继而引发学生思考自来水厂对水的净化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水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展示、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巩固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处理后,水变得澄清,但不是纯水,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清澈的水烧开后反而有白色的渣甚至产生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及其简单的检验方法。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利用家用物品自行设计简易净水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天然水和自来水及纯水的区别,水中有不溶性杂质和细菌,但不太清楚水中有可溶性的杂质;知道生活用水来自自来水厂,但不知道自来水厂的具体生产过程,不知道活性炭的作用;知道自来水是人类依赖的饮用水,但不太知道蒸馏水是不是最健康的水,听说过软、硬水,但对软、硬水的区别和净化水的过程与方法不太了解。接触过生活中的过滤,但不清楚过滤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由于本课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又有实验,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四、教案设计 课题2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精选案例大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A+B=ABAB=A+B A+BC=AC+B AB+CD=AD+CB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Fe2O3+3CO=2Fe+3CO2的反应属于 哪种基本反应类型? 氢气还原氧化铜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初中时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 讨论结果 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去分析,结果也不相同。四种基本反映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反应。 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对于这一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氧与失去氧的数目关系怎样。 哪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升高的化合价降低的化合价关系怎样?

公开课《水》教案第二课时

27、《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3、体会作者运用反衬,“以乐衬苦”的好处,练习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教学重点: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水的珍贵;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首先让我们跟着一段视频,来了解持续旱灾,给我国一些地区带来的危 害。 (播放视频) 2、师:从这一段视频,我们看到,由于干旱造成缺水,一些地区人们用水困难。上一节课,我们跟着马朝虎这位朋友走进了他记忆中儿时的村子,那也是一个怎样的村子? 生:缺水的村子。 师:对,所以“水”成了村子里什么样的东西?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多媒体出示)

师: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两个场景来表现水的珍贵的? 生:下雨天洗澡;一勺水冲凉。 (多媒体出示) 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在这样的缺水的村子,人们平时是如何生活的? 二、精读课文。 (一)、让学生读第二段。 1、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第2自然段,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 生:这一段主要写了村子里的人下雨天洗澡的事情。 2、品词析句,体会水的重要性。 (多媒体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同时出示重点词语) 师:“期盼”是什么意思? 生:盼望。 师:对,那村子里每个人为什么都盼望下雨天呢? 生:因为他们渴望有水。 师:家家户户为何都要建水窖? 生:下雨天储水用的。 师小结:由于村子里没水,所以人们非常渴望下雨天。 (多媒体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对于村子里的人们来说,因为缺水,洗澡是件奢侈的事情,那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痛痛快快的洗澡呢? 生:下雨天。 师:下雨了,村里的人们是怎样痛痛快快地洗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孩子和大人

第三单元课题三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活动与探究 槐树关中学潘小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净化方式,掌握过滤、蒸馏操作技能。 2.了解纯净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掌握过滤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了解蒸馏的操作。 道德情感: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重点:过滤实验操作,硬水、软水的区别方式 难点:过滤装置的安装。 [情景设置:] 一场暴雨后,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如何将这种浊水变得清澈透明?清澈透明的水中是否还有杂质?如何将天然水变为纯水?[活动过程:] 一:水净化中过滤操作: 1.提出问题: 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如何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2.设计方案: 学生观察茶杯中茶网分离茶叶与茶水的现象,根据已学过的过滤原理,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讨论归纳出过滤中所需仪器,进行仪器连接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装置图:

3.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过滤操作,静水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并进行实验记录。 4.得出结论: 过滤操作能将水中的固体不溶性杂质除去? 5.合作交流: 讨论“过滤得到的滤液若仍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此问题讨论,结合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得出过滤中应注意的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的折叠角度必须符合漏斗的角度,并用水润湿滤纸的四周,使它紧贴在漏斗的内壁,滤纸与漏斗壁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滤纸的边缘略低于漏斗的边缘;过滤液体的液面略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壁间渗出。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要和盛滤液的烧杯内壁相靠,使滤液能沿着烧杯内壁流下;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的末端和滤纸的三层部分相靠;倾倒液体的烧杯嘴要和玻璃棒相靠。 二:硬水、软水的区别。 学生思考“过滤后的水清澈透明,其是否是纯水?”结合烧

《水的净化》名师教学设计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掌握净化水的几种方法。利用自来水净化过程中几种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逐一探究净化水的原理。对于过滤操作的训练及其方法掌握,采取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实际操作,学生互评交流,教师总评的教学方法。硬水和软水知识较为抽象,可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对其区别、危害形成感性认识;再通过实验学会用肥皂水对硬水和软水加以鉴别。通过生活中烧水时会出现水垢的现象,体会硬水软化的方法。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促进知识的建构与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过滤的基本操作方法。 2.知道硬水与软水、纯水与矿泉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努力学习回馈社会的美好愿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难点 1.过滤的操作方法。 2.硬水的软化方法。 【教学准备】 明矾、浑浊天然水、软水、自来水、肥皂水、滤纸、药匙、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药匙、课件等。 【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掌握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类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投影]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A+B====AB 化合反应C+O 2CO2 AB====A+B 分解反应 CaCO3CaO+CO2↑ 置换反应C+CuO Cu+CO↑A+BC====AC+B 复分解反应AgNO3+NaCl====AgCl↓+NaNO3AB+CD====AD+CB [讨论]以上反应类型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小结]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及种类来区分。 [思考]Fe2O3+3CO 2Fe+3CO2、CH4+2O2CO2+2H2O两反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 [小结]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说明此种分类方法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应所有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渡]那么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什么类型呢?(从得失氧角度分析)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