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 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 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 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一、背景介绍

二、研究过程

编者按:这篇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大家熟悉的问题。执教者#"岁。她很认真地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心智性的劳动。能够启迪、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课程改革中,讲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赞同,但怎样落实,不是闭门思考就能够解决的。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够提出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一套目标和方法。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李茜搞过了,别人还可以搞,今年搞过了,明年还可以搞,不同的学生会产生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做出不同的效果。不信你就试试。本刊需要同一主题的不同案例。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历史教学$%&’()*+,-./%01#22!年3#期4(53#6#22!总第783期9:;4(5783

教学研究

本课题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

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节讨论课安排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学习了以后进行,学生已对辛亥革命相关问题和前后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已具备了对辛亥革命评价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的条件。首先,教师布置学生作相应的准备确定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校、市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充实自己的观点,为讨论做准备。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其次,要求学生将调查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或

>(?,)>(%0’的形式,并附之以结题报告上交。最后以启发、探究为主要方法,采用课堂辩论形式,完成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研讨活动,使学生既加深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了解,又懂得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经过后,引

出辩论的主题“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每方选派四名代表进行辩论。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所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丰碑,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如下:从政治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中建立

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从经济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赢得的仅仅

是一个短暂的“春天”;从文化方面来讲,辛亥革命没有对封建思想发起直接、致命的冲击。它既没有

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例,

看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

茜<执教=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新疆乌鲁木齐

8!2222=

聂幼犁<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普陀区

#222"#)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所以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自由辩论。

正方二辩: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

—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与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这难道不是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吗#

反方二辩:我方一辩刚才已声明,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看它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因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社会革命范畴,是社会革命的一种类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据此原理我们再来衡量一下辛亥革命是否成功。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是中国买办、封建势力总头子,对内依靠封建地主阶级支持,对外投靠外国帝国主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依旧。我们并不否认辛亥革命多少触动了旧的体制和观念,但绝谈不上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

制度的根本变革,更没有用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而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但它的生命只有三个月,其后虽号称“民国”,而实质还是旧封建军阀专制统治,这与清王朝专制统治,实质又有什么变化#第二,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触动。那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交相压迫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能茁壮成长吗#正方三辩:刚才我方辩友已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我方观点,下面我就从事实方面再进一步例证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首先,对方辩友声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只是一块可摘可挂的空招牌,如是这样,请问人称“强人”的袁世凯要扯下这块空招牌,岂不比当年程德全在高高的抚署屋顶上凿烂几块瓦片更容易,为何偏要等到四年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打出“洪宪”旗号,而且当相距数千里的蔡锷护国军一声断喝,又立即化为灰烬呢#以“三造共和”自诩的段祺瑞为何又打着“共和”旗号来扩张自己实力呢#这不恰恰说明了共和政治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任何逆潮流而动者均没有好下场吗#其次,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多家,投资近%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年为(!((,马力,%&%,年为,’"+)马力,约增加%倍。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玩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今天在座的各位俊男靓女又会是什么模样#不管谁见了上级都得屈膝下跪,点头哈腰,您受得了吗#

!"

教学研究

反方三辩:首先我不同意对方提出的民初政党政治已建立起来的说法。袁世凯上台后,刺杀宋教仁,破坏责任内阁制,废除了《临时约法》,取消了国会;段祺瑞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即使国会有时开开,也不过充当一块橡皮图章,中国实际还是处于军阀专制统治之下。至于谈到阿#参加“革命”,那么让我们看看鲁迅笔下的未庄是怎么闹革命的吧$在“造反了”、“革命党来了”的喊叫声中,几个未庄人盘起了辫子,还不是剪掉了辫子,尼姑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被砸了,一伙白盔白甲的人来抢了宝、洋钱和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只是想“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难道革命就是如此吗%其次,辛亥革命到底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据扬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一书中,关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两个时期公司资本总额比较,如上海缫丝业&"’(年华商"个厂,资本总额共&!(万两,每个平均资本&)*"+(万两,&’&,年华商-+个厂,资本共计,",万两,每个厂平均资本却少了&.万余两。实际上辛亥革命时期新增企业多为力量弱小的中小资本。再加上南京临时政府旋即垮台,原由它出台的各项鼓励工商业发展措施又有多少能够落实%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发展势头不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也就结束了吗%另外,对方辩友说到放足、剪辫、妇女解放,事实上这些变化只是局部现象,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辛亥革命后好长一段时间,有些母亲还在强迫自己的女儿缠足,直到,.世纪!.年代,这一陋习才得的革除。至于剪辫,正像《阿#正传》所说:“钱太爷儿子因留了洋,剪了辫,害了他母亲哭了十几场,他老婆跳了三回井;假洋鬼子只好重新留起了一尺多长的发”。农村青年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褒扬条例”中还有表彰“节烈”条款。“节孝坊”、“节烈碑”随处可见。祥林嫂一生的悲剧,不正是封建宗法制度、鬼神迷信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民精神虐杀的最好见证吗%

正方四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绝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没有此后新文化运动到来。我方认为对方所举论据不足以表明辛亥革命就已失败了。首先:既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国政权,那么就很难说中国近代社会仍无变化。其次,以革命发动者的政权转移为依据来断定革命全局就已失败,其说服力也显得不够。孙中山等人失去了政权,充其量只能说革命发动者和领导者在这场革命中遭到了失败,并不等于就是整个革命全局的失败。再次,至于鲁迅等当事人对民国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不等于就是对辛亥革命全面总结和科学评价。一场亘古未有的民主革命运动之后,必然会产生社会动荡,出现新的社会问题,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或革命征途的颓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般民众,他们最能感觉到的主要就是革命政权的旁落以及社会的动荡与腐败,他们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去冷静地估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就。至于洪宪帝制、张勋复辟还不是被共和制的威力迅速粉碎,这本身不就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成功所在%历史展示给人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

反方四辩:我方认为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选择的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成败的标准有失偏颇。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到底成功与否,关键应看它有没有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稳固的统治,使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作为辛亥革命;

第一,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第二,新生的民国政权旁落他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第三,民初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有过真实的描述和揭露,尤其是革命先烈尸骨未寒,帝制复辟就接踵而来,难怪人们哀叹“无量英雄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连孙中山先生自己也承认“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中国之情况不但无进步可言,且有江河日下之势。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这里孙中山甚至认为辛亥革命后的情形还不如清朝。因为清朝至少表面上是统一的,“中华民国”就

!"教学研究

!"

四、专家点评

三、教师说课

教学研究

连这点表面的统一都没有了,它完全按照帝国主义划定的势力范围分裂成了军阀统治各自为政的地区。辛亥革命的失败反映了:

第一,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第二,它反映了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软弱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

本节课以学生掌握的历史事实作为在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史料来源。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推举出#名辩手组成正反方,集集体之辩词,吸收多种观点,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行辩论。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求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研讨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懂得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的能力,从而体现出新时期历史教育的创新精神。

此外,我们还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有学、有感、有思、有行的最终目的。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也是比较典型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第一,教师非常熟悉自己的学生,能从学生的

实际水平出发,将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问题变式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辩论赛,使既定的活动更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在课前进行了认真且比较成功的准备,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能运用事实材料说明其观点,“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比较牢固。在辩论中,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很精彩,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层层深入,都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展开自己的认识,拿出自己的证据,反映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确已达到可以用辩论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水平。这不仅说明了教师对本次活动

的再创造是成功的,而且说明教师平时教学是卓有成效的。

第二,由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围绕辛亥革命的史实,如社会性质、政权的转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意识的进步与风俗习惯的变迁等,作了全方位的从感性到理性的比较与思考,突出表现了史学的厚度和穿透力。实际上,学术界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认识大体也是这样展开

的,只不过材料更丰厚、更广泛。学生所能搜集到的材料一般都不具有学术上的原创价值,而且大多是别人研究的成果。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本身就不是学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但是,组织他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是史学意义上的认知过程。

第三,教师对这堂课的自觉把握,还体现在有较全面的目标意识上。从“背景介绍”和“教师说课”中可以看到,本次辩论赛的目标不仅有知识、

方法目标,而且有情感、教养目标,即“加深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了解,又懂得进行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学习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

中进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从而达到有学、有感、有思、有行的

最终目的”。经过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对辛亥革命显然就不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上,而是有了比较深刻的、自己的生成性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练

习与建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体验与形成怎样“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经

历与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探究氛围。

当然,根据以上的目标意向,如果深入去想,似可进一步反思以下问题:

$%教师在

“背景介绍”所说的“首先”,确定观点,寻找证据;“其次”,做结题报告;“最后”,课堂辩论。这个程序是

“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吗?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应当是质疑设问———寻查事实———理解、解释与假设———探讨与辩论———写结题报告。

成功与失败是两种截然相反观点。一般而言,学生容易按“以论带史”的习惯,先有结论,再寻找

能够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先占有、理解材料,包括认识对方所据材料的价值,再有结论。如本案正方三辩所引严中平的统计资料,反方所引杨铨的统计资料,前者是总体的资料,后者是个案的资料,如果再考虑到日本缫丝业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哪个材料更能说明辛亥革命的作用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能够针对《狂人日记》的史料价值问题展开辩论,甚至能够看到,不能以孙中山的话作为依据,是非常可喜的。这说明,只要引导得当,高中生完全能够对史料的价值做出客观的判断。

$%这节活动课以“评价”为目标。评价几乎是史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不仅需要弄清事实真相,“神入”历史人物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条件、经历、经验,理解他们的直接作用与间接影响,而且涉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性认识的问题,如怎样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物、事件、功绩或局限性与不足,特别是评价标准的问题。本案例的双方对评价标准有分歧,正方坚守的是“反封建、促进近代化”;反方的标准是“反帝反封建,改变社会性质”。双方没有在评价的标准上展开理性的辩论,而是都“自说自话”,直接引用史实来论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得出的观点。这是学生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也正是需要学习、发展的部分。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应当尽可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势与积极性,教师则是“导演”。实际上本案例中学生的理性认识既对立又互相交叉,分歧的实质是一次革命能否完成社会转型问题。教师虽然不必立即予以肯定或否定,但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指出双方根本的分歧点,让学生从史观上加以深入了解与认识,由此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更具智慧与意义地解释、理解与评价历史现象。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没有读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评判和总结&或许有而没有录成文字’,这是一个遗憾。

(%一般而言,“辩论”与竞赛一样,是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兴奋,留下深刻甚至长远影响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正确把握其方向至关重要。“斗争哲学”的辩论以驳倒对方为目的,寻求真理的辩论以弄清事实与理解对方,求同存异、继续探究为目的,既不强加于人,更不怕否定自己。这叫做学问,做人,而不是搞诡辩,靠先声“夺人”。学历史、教历史应牢记这一史学的“德性”。对学生辩论最好的引导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而是追求真理。即使有输赢,也应当是双方赢得事实,赢得真理和求同存异,而不是赢得对方。人们甚至敌人都钦佩周恩来的论辩能力。然而,周的论辩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恶意的攻击给以巧妙而有力地回击上,更表现在实事求是和给朋友更多的理解,甚至化敌为友上。万隆会议时,周恩来针对与会各国的矛盾、争议和非难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顺水推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赢得了新中国外交的胜利,而且赢得了亚非会议的胜利。当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谈话,也是以寻找共同点而握手的。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政治、外交尚且如此,学术探究难道就该你“死”我“活”吗?如果将辩论定位在探究真理上,那么,谁吸收了对方的长处,或理解了对方,谁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谁就是最大的赢家。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辩论以鼓励学生赢得对方为目的,即使不赢,也不认输,至少嘴上不说,甚至还要用“回避”、“搅浑”、“偷渡”、“转移”、“玩辞”、“煽情”等诡辩方法为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开脱。目前,有许多指导大学生辩论赛者,还鼓吹这种做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中学生影响甚深,危害不浅。其实,通过辩论,既知道自己的真理所在和局限性,又知道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既对自己的错误明确认输,又以对方之长补自己之短,才是真正的赢家。因为,由此不仅得到了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探索真理的方法,培养了尊重真理的态度,浓厚了讲求真理的风气。

辩论也是最容易表现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的学习方式之一,激烈的辩论更是如此。从这个观点来看,这次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做点什么呢?建议将辩论纪录发给论辩双方,如果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较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直接反思自己的发言有什么问题;如果学生的元认知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让他们作换位辩论,从而,发现与甄别原来的自我。另外,如果有可能,应当引导学生“合而为一”,即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辛亥革命虽然具有伟大的进步作用与意义,但却没有成功。由此,感悟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与辩证法,及其思维与借鉴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过程”,以下是笔者对学生辩论过程中思维问题的分析,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时参考。当然,用什么具体方式来

!"

指导学生,指导到什么程度,抑或留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考虑和解决,则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关于正方一辩:“共和时代”与“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不是一回事。“扫清”与“清扫”不是一个概念。正方一辩的整个论述使用的是一个省略式演绎推理:因为辛亥革命做到了"、#、$、!……,所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省略式演绎推理要站得住脚,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被省略的大前提是公理;其次是小前提必须真实。从这个要求出发,以上推理的大前提“只要具备了"、#、$、!……特征的革命就是成功的革命”是公理吗?小前提中列出的“"、#、$、!、……”真实吗?这两个问题是必须认真斟酌的。从整个论述来看,被省略的大前提是正确的,而小前提却有明显的不真实之处。

"关于反方一辩:整段论证问题很多。一是“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之说,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相对于君主专制统治也是一块空招牌吗?二是想论证“空”,“空”即“无”也,承认有短暂的“春天”已不“空”;不“直接”失之武断,不“致命”不等于没有冲击,有冲击就不能算“空”;“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不等于没去完成、没去改变。去完成、去改变过了,但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也不能说“空”。

#关于正方二辩:应历史地、完整地理解列宁的话。列宁的话中用了“扫除”、“摈弃”、“一切”等概念,含有程度的规定。而不仅仅是定性的标准。“这就是说”后的话有“曲解”列宁原意之嫌。正方二辩的整个论述逻辑是:

大前提只要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就算是成功的资产阶级革

命。

小前提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

结论所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资产阶级

革命。

大前提对吗?如果是“对”的话,将小前提中的“辛亥革命”换成“洋务运动”如何?这里的逻辑错误与一开始对列宁论断的错误解释是同样的类型。理解一个事物,不仅要看其“质”,而且要看其“量”;不仅要看其“方向”,而且要看其“程度”。

$关于反方二辩:开场论点明确而有力,已涉及评价“成功”的标准。“第一”部分反方二辩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讲“性质依旧”,已说透了。第二句“多少触动了旧的体制和观念,但绝谈不上……根

本变革”,不仅没有增加论证力度,反而有狗尾续貂之嫌。其中的错误是明显的,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伟大壮举,用“多少触动了”、“绝谈不上”这样的话来评价是很不客观的。第三句前面讲的还有进一步说明的作用,但后一句“这与清王朝专制统治,实质又有什么变化”就错了,一个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后者充其量是分崩离析的想复辟封建统治的混乱统治,在革命的发展阶段中是有质的不同的。“第二”部分共有两句,前一句说明有道理,后一句已可不讲,更不应用“茁壮成长”。讲了,反有咄咄逼人之感,“辩风”不雅。

%关于正方三辩:“共和政治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这与“成功”是充要条件的关系吗?。先不说“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的论断需要论证,即使已成立,这与“成功”是充要条件的关系吗?该辨材料找得很好,有力地说明了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即使是辛亥革命起了主要作用,这与“成功”是充要条件的关系吗?材料还有力地证明了辛亥革命破除了旧观念、旧风俗,但这与“成功”是充要条件的关系吗?。最后一句是辩论中的一种使对方“自相矛盾”式的攻击技巧,但用在这里显得很不“老实”,有企图通过“煽情”掩盖自己论证不力,回避讨论“成功”标准这个关键问题之嫌。

正方三辩的整个辩护可以概括为“辛亥革命使共和政治成为历史发展潮流,使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时代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使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破除了旧观念、旧风俗。所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的三段式演绎推理,其能够成立的条件还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反方三辩:“首先”部分的史实都讲对了,但既没有驳正方三辩的“进入政党政治时代”的论据,新举史实又不能证明已方开始提出的没有“进入政党政治时代”的观点,不符合充足理由律。“其次”部分能努力寻找史实来考量对方的观点,很好。然而,一个侧面的数据怎能驳倒正方三辩的整体数据呢?再次违反充足理由律。“再加上……”那段话说到了点子上,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促进作用,但远未到“成功”的水平。可惜没有展开,也没有说透。“另外”部分,这段话很有针对性,是冲着正方三辩的“最后”论据

%下转第&#页’

!"

!"

#上接第$%页&

来的。说明辛亥革命使改革了旧观念、旧风俗,但

远未“成功”。

!关于反方四辩:反方四辩的开场是聪明的,及时看到了自己一方的三辩没有抓住对方错误的实质,及时予以强调———补漏和接势。三点论据都很有力,可惜,没有点出正方的要害———有成功之

处,不等于“成功”。论证次序上,应当先承认正方所举史实,承认辛亥革命的功绩,然后再按“成功”标准指出其远未到成功的水平。而不是不管对方讲的史实与真理性,只管说自己看到的史实与观点。最后的这段话属于狗尾续貂,完全不顾对方地自说自话,成功与否尚未定论,怎么就分析其失败

的原因了呢?从“辩风”上看,有点儿强加于人,从策略上看,也是浪费时间与口舌的,因为这不是双方辩论的话题。

"关于正方四辩:

从开场到“远远超出……义和团运动的。”都对,也很诚恳。但正因为如此,却否定了自己“成功”的论断———“绝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那么,辛亥革命作为其中的第一次不就成了没完成吗?虽然

“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是事实,但能等于“成功吗?”“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此处去掉“成功”两字,后面的结果就不存在了吗?辛亥革命的成功不是后面结果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很难说中国近代社会仍无变化”,有变化不等于成功。

“其次”部分,从逻辑上看,并不能说明成功。从事实上看,被袁世凯取代确实是革命失败的

标志,而不是个人的失败。“再次”部分的最后,偷换了论题,“不朽功绩”与“成功”不是一回事。双方辩论的主题不是辛亥革命有没有成就,是否不朽,而是算不算“成功”。

李茜:你们的点评我看完后觉得非常中肯,且入木三分。

我想通过活动课的形式,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天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课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如何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与评价,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这堂讨论课的组织中我遇到许多问题,但由于知识储备与经验都非常有限,虽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到很困惑。看到你们的点评,我感到茅塞顿开。感谢你们的指导,我想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吸收、消化你们的评价和建议,弥补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上进行教学活动。

再次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帮助!

【收稿日期】"’’(年%’月

【责任编辑:任世江】

五、点评回应

教学参考

皇岛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希腊史。

【责任编辑:王公悫】

参考文献: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年。

)"*./0/12345678925:;<:=3>?57@AB3C4D:;E5C6;9F .C5667%+,"/)(*1>665??G5;HH6<:4I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年。)T *JF6;<67JF6;<67UC<:6/=F V/1/G/J

)!*I5W36925:567I5W36925:567UC<:6/=F 0/P/Y;:M57U25J35X

S?<66;M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

%++,年。

)-*G

)+*Z/L/L9

<24P>463:7%+,"/

)%’*13H5C 8?<;:I5J<;A7.C3X3>?5>6;6<98925:7D:;E5C6;9F 3B S

;B3C:;<.C5667%+,(/

)%%*1/\/L;:M?<;C7I5:3MC

XC;4H5D:;E5C6;9F .C5667%+--/

)%"*G/P/P<:65:7U258925:;<:I5W3MC

925:567=?

)%(*0/8/J

P;693CF7S

)%$*NC3957P;693CF 3B NC55M57Y$7ZE5CFW<:]6J;XCCM5=33O7SC33W

<:4P5?W7%+-!/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最新辛亥革命历史局限

【材料素材】 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所以不可避免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首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其次,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第三、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第四,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第五,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最后,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与教训2007-04-15 15:59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是由民族危机加深以及社会矛盾激化而引起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的巨变,促进了民族觉醒。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在此,我主要论述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一面,以及它的失败所带来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由于袁世凯窃国而流产。我认为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不可能允许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也不会允许其建国而危害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联合起来绞杀了这场革命。 2.从主观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党人甚至对帝国主义还抱有天真的幻想,企图得到帝国主义的承认。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侵略中国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平均地权”的主张未能实行,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内部较松懈复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资本主义在中国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没有强大的力量来完成革命,一方面要依赖外国资本主义的,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也不想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又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阵营,甚至拱手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对暂时被迫承认共和制度的投机革命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斗争不力,致使立宪派和旧官僚采用“和平篡权”或“政变篡权”的方式,先后窃夺了许多起义省的领导权。一些掌了权的革命党人,也很快丧失革命意志,甚至蜕变成新的官僚政客。在这种情况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政令军令,无法贯彻执行,甚至公开遭到违抗,致使南京临时政府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重重困难。孙中山积极主张用武力统一中国的北伐,就是因为受到多方掣肘,不得不半途而废。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还表现在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惧怕群众的革命斗争。对农民的自发斗争,不仅不积极支持,反而多方限制,甚至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由于严重脱离农民群众,得不到民主革命主力军的支持,因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内外反动势力的逼迫下,只得妥协退让,将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政权拱手让给封建势力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袁世凯,使辛亥革命的成果付诸东流。 3.在军事方面,资产阶级革命党缺乏统一的战略部署和积极进攻的精神,这既是资产阶级本质的弱点的表现,也是辛亥革命以妥协告终的重要原因。如武昌起义前,缺乏全国起义的周密计划和部署,武昌首义成功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后,又未能实行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致使武汉的革命军不能及时得到其它各地切实有力的支援。在武汉的革命军方面,由于领导权没有完全掌握在真正的革命者手中,并缺乏革命的军事指挥经验,因而在面临优势清军进攻的严峻形势下,未能实行如恩格斯在总结历史上起义经验时所指出的那种方针:“起义一旦开始,就必须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并采取进攻”①,以致陷于被动境地。例如,起义军在攻占由残敌据守的刘家庙之后,未能及时集中兵力攻歼初到滠口一带的北洋军先头部队。又如,当北洋军分批南下,向汉口逼近时,除湖南外,其它各省均未及时出兵配合。湖北省的革命党人,也未及时将本省各处起义武装统一起来,尤其不懂得将积极反清的农民群众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100年前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100年后的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日之中国,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今日之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已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日之中国,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正在展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76年前的临终遗言,依然震聋发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继承先生遗志,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并保持了繁荣稳定。实践证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允许改变。而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 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现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它的成功和失败呢? 辛亥革命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而清政府居然对此宣称“局外中立”。而英国和德国的入侵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巧立名目,追加征收税收,而各级官员又乘机中饱私囊,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事实证明,清政府已无法再继续统治下去,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史称“辛亥革命”。 从根本上,近代中国的革命者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来救国,但是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无奈之下,孙中山下了第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决定:推翻清朝的统治!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等人成立中国同盟会,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提出,更是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但同时,革命派和改良派这两个对立的派系滋生,就“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他们不敢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群众基础薄弱,以及对一些问题的不确定,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史失败的。这里引用毛泽东的一句原话:“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当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以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一方面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压,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因此发动了辛亥革命;另一方面,又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反帝反封建不够坚决,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再加上辛亥革命不仅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所增加,但还远不够强大,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仅缺乏雄厚的阶级基础,这就使得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有较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强统一的、起领导核心作用的革命政党。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3、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有力量的革命军队。 4、始终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 第二,当时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辛亥革命是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扼杀的。 1、帝国主义的干涉。 2、袁世凯手握重兵,且奸黠狡诈。 归根到底,革命党人方面的力量太弱小,袁世凯方面的力量则很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

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而是要求各人照旧做事,各人要守本分②。 其次,革命党人与工农关系恶化。武昌起义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一些州县的贫苦农民起而抗租拒债,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根基。在各反正省区,个性是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的省区,却先后出现了军政府镇压工农群众事件。湖南都督谭廷闿对地主豪绅宛如菩萨,对工农群众则是屠夫。对于各地城乡劳动群众广泛开展的抗租斗争和其他形式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反正各省的革命党人却感如芒在背,镇压也最力。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如同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不准革命闹剧,民众被排除在革命之外。革命党人对地主土绅实行保护主义,甚至依靠地主土绅来维持秩序。而往日同一条战线的盟友工农群众和会党,却成了防范和镇压的对象,导致革命党人和工农关系不断恶化。 总之,革命党人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关键是没能正确地认识和相信人民群众以及其强大的力量。革命党人不是用心地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而是运用武装力量去镇压起来革命的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人民大众革命力量的发挥,加之对工农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减弱了人民大众革命的用心性。正如毛泽东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1]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关键词: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北洋军阀所窃取,革命的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革命相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因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势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更是深恶痛绝。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们在政治上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和进步;在经济上他们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打压中国民族资本的生存空间;在文化上利用“精神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企图让中国人民成为其统治下的顺民。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无力与之对抗。 第三,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第三,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第四,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第五,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辛亥革命为何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占主导地位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推行民主政治及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法令。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势力所篡夺,资产阶级共和国名存实亡,中国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讲,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 虽说辛亥革命达到资产阶级革命的顶峰,但它最终还是失败了,革命的成果最终还是被北洋军阀所窃取,革命的政权被中外反动势力所扼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革命相继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具体而言,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经济基础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导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一直未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成分。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较强的革命要求,想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谋求国家的富强,但他们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和经济上依赖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想参加革命,又怕打烂了自己的坛坛罐罐,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所以他们又有软弱的一面。正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敢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无法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那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失败也是自然的。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症所决定的。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而且贪婪顽固,作为掌握政权的他们只想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掠夺,竭力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此不惜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因而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千方百计的打击压制资产阶级民主进步势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更是深恶痛绝。帝国主义更是不希望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不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们在政治上扶植中国的反动势力,阻碍中国民主和进步;在经济上他们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在中国疯狂的进行经济掠夺,打压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注:灰色字体为评论,绿色字体为重点引用,红色为关键字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成功 观点: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2.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 3.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4.带来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论述: 列宁在谈到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曾说到:“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摈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说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我们应从这个角度来衡量辛亥革命。 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的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这就等于砍掉了封建社会的头,使整个封建统治乱了套,至此以后,从北洋军阀到南京政府就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统治秩序来。不仅如此,如清朝专制政府相联系的一些陈旧体制、封建陋习,如等级制度、官场礼仪、尊卑身份以至缠脚、蓄辫、服饰等遭到了重大打击。人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得到了一次解放,社会风气日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列宁热情地讴歌辛亥革命是“真诚的民主主义的高涨”。 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毕竟空前打击了封建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第一次参与国家政权,通过立法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涌现,中国出现了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热潮。大量事实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政党政治时代,《临时约法》颁布,临时参议院成立,第一届国会召开,三权分立,民间结社而起,国民政党意识浓厚,还有民众的参政意识也成了一股世俗的浪潮。人们以讨论革命为时髦,甚至像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向革命。再次,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到来,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证明,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意识发生的变化。曾几何时出国留学的中国男人被外国人抓住小辫耻笑,不知何时起中国妇女的一双小脚成为男人的玩物,是辛亥革命剪掉了中国男人引以为耻辱的小辫,又解放了妇女的一双小脚,也就帮助妇女冲破三从四德束缚和相夫教子的家庭樊篱,走出闺房,奔向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自己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下令剪辫、放足、禁止跪拜。 评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历史问题要把它放入历史的背景中去考虑。众所周知,中国封建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推翻它,消灭它,决不是一两次革命运动冲击就能完成的。半个世纪前,林伯渠同志就曾感慨地说过:“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诚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敢于向顽固的封建制度冲击,敢于把封建社会视为权威的皇帝拉下马,这样的举动是远远超出此前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民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 众说周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随着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战败以及面对外国列强的软弱无力,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开始寻求中国强盛的道路。作为面对外国列强掠夺般行为的第一线,清政府的官员们不得不为了清廷的延续而尝试做出改变。从洋务运动开始,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在稳定统治与改革之间徘徊不停,而历史却不断给清廷开一个个玩笑。 很多人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不错,之鸦片战争开始,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列强侵略战争,清政府打了无数的白条给每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像是在展示中国地大物博似的。每一个不平等条约就像是给中国打了一针吗啡,那些庞然大物们希望中国这头狮子在平静中“安详的”死去。清政府的改革派们试图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给狮子打一针强心剂,却无奈的看着强大的北洋舰队,新军一次次的倒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一次次的失败,这些改革派们再也没有继续变革的信心和能力,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傀儡政府。 清政府在失去维护中国独立与统一的信心与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广大农民的民心,单纯但是强悍的农民们用自己种了一辈子地的双手反抗着强压于身上的重担。在清政府不怀好意的挑拨和引导下,农民们的怒火释放到了每一个外国人身上。可是延续千年强大的封建观念让这些英勇的农民英雄们倒在了自己人的铡刀之下。 这些英雄们的热血并没有让那些吸收了外国思想的中国精英们有所触动,那庞大的变革力量却让他们害怕,他们怕这些单纯的英雄们会坏了自己的好事,他们依然幼稚的把希望寄托在曾经侵略过自己祖国的列强们。但精英毕竟是少数的,在绝对的数量面前他们所谓的力量什么也不是。一次次的起义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无谓的牺牲,那些应该在革命成功后可以为建设中国做出更多贡献的精英们只能无奈的死在本可以成功的起义之下。终于,可能是老天都看不过去了。1911年10月10号,起义终于在武昌成功了,武昌起义成功的带起来了一系列省市的独立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在望。 但或许是无奈,或许是一厢情愿,伟大的辛亥革命后这些精英们只能把自己想要打倒的封建官僚们再度拉到身边。袁世凯用一个脆弱的诺言把辛亥革命几乎所有的成功果实骗到了自己手里,中国又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关于这段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历史上一直没有给它一个公认的说法。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毛主席1939年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的,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胜利了又失败了? 谈及辛亥革命,在人们的观念中,往往留下“辛亥革命失败”的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来认识革命,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辛亥革命胜利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开辟了道路。 其次,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这个共和政府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再次,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最后,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巩固革命的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根本上说过,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胁迫,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扶持并支持他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列强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的革命要求,但他们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异常软弱。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命运。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表现: 1.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的实质性纲领。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他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的。 2.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 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来实现它, 不能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脱离了农民群众,革命力量薄弱。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革命的高潮时期,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 3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思想上没有统一信仰,组织上不够巩固,革命党内部存在严重的政治分歧,组织日趋涣散,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南北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悬殊。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而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和旧官僚,军队显得很松散,这支队伍在旧势力的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更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5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临时政府财政枯竭,无法武装北伐消灭清政府,封建主义在经济实力,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 辛亥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助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不能通过资产阶级领导完成,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取新的出路。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