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的意思是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另一段肠腔内,造成肠内的东西通过受阻。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治疗的话,会使肠管坏死,严重的还会造成宝宝死亡。关于肠套叠,接下来要明白这些事情:

易发年龄:2个月~2岁

急性肠套叠的高发年龄在2个月~2岁之间。同时,身体肥胖的宝宝更加容易会得肠套叠。

关键时间:48小时内

要是在发病48小时内没有出现脱水的情况,肚子不胀,医生会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会治好。

如果套叠的时间超过48小时,出现了鲜红色的大便,腹胀严重,那么肠管已经缺血、坏死,一定得采用手术了。所以如果发现宝宝不对,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医院。

就诊科室:外科急诊

怀疑宝宝是肠套叠,挂号要挂外科急诊,不要挂别的科。由于肠套叠是急症,挂外科急诊可以让宝宝尽快接受治疗,让宝宝少受一点痛苦。

早期表现:腹痛、呕吐、便血

要是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患肠套叠。

腹痛、哭闹——肚子疼是首先会变现出来的状况,宝宝可能还不会说话,因此觉得难受会发生阵发性的哭闹,疼痛剧烈时还会缩住双腿,疼得直冒冷汗。

呕吐——在难受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呕吐,并且大都发生在宝宝喝完奶后。

腹部有包块——在宝宝右边的腹部可以摸到包块。

便血——在肠套叠发生的8~12个小时后,会便血,大便多是暗红色的,这时候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了。

便秘——肠套叠或许会把宝宝的肠子堵住,因此宝宝会便秘。因此,宝宝肚子疼又没有大便,那么就要想想是不是肠套叠了。

肠套叠的病因:

肠套叠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大都这么认为:所有促进肠道异常蠕动的因素都可能会诱发肠套叠。婴幼儿的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消化功能较差,要是饮食不当,会使肠道负荷更重,因此会造成肠套叠。

诊断急性肠套叠的方法:

B超检查是最佳的也是首选的检查手段,B超对肠套叠的诊断正确率是最高的。

肠套叠的意思是一段肠管套入相邻的另一段肠腔内,造成肠内的东西通过受阻。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治疗的话,会使肠管坏死,严重的还会造成宝宝死亡。关于肠套叠,接下来要明白这些事情:

易发年龄:2个月~2岁

急性肠套叠的高发年龄在2个月~2岁之间。同时,身体肥胖的宝宝更加容易会得肠套叠。

关键时间:48小时内

要是在发病48小时内没有出现脱水的情况,肚子不胀,医生会用气灌肠疗法使肠管复位,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会治好。

如果套叠的时间超过48小时,出现了鲜红色的大便,腹胀严重,那么肠管已经缺血、坏死,一定得采用手术了。所以如果发现宝宝不对,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医院。

就诊科室:外科急诊

怀疑宝宝是肠套叠,挂号要挂外科急诊,不要挂别的科。由于肠套叠是急症,挂外科急诊可以让宝宝尽快接受治疗,让宝宝少受一点痛苦。

早期表现:腹痛、呕吐、便血

要是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患肠套叠。

腹痛、哭闹——肚子疼是首先会变现出来的状况,宝宝可能还不会说话,因此觉得难受会发生阵发性的哭闹,疼痛剧烈时还会缩住双腿,疼得直冒冷汗。

呕吐——在难受的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呕吐,并且大都发生在宝宝喝完奶后。

腹部有包块——在宝宝右边的腹部可以摸到包块。

便血——在肠套叠发生的8~12个小时后,会便血,大便多是暗红色的,这时候情况就已经很严重了。

便秘——肠套叠或许会把宝宝的肠子堵住,因此宝宝会便秘。因此,宝宝肚子疼又没有大便,那么就要想想是不是肠套叠了。

肠套叠的病因:

肠套叠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大都这么认为:所有促进肠道异常蠕动的因素都可能会诱发肠套叠。婴幼儿

的消化道发育尚不成熟,消化功能较差,要是饮食不当,会使肠道负荷更重,因此会造成肠套叠。

诊断急性肠套叠的方法:

B超检查是最佳的也是首选的检查手段,B超对肠套叠的诊断正确率是最高的。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 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 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 ++++/HP。(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腹部压痛部位 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

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132 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 (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 (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中有6 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2讨论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 :2]。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 : 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 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小儿肠套叠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是否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腹部包块及腹胀的情况、是否伴有呕吐及有无果酱样血便等。治疗的经过和对治疗的反应。 检查 1. 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检查腹部情况, 作肛门指诊。 2. 怀疑肠套叠必须行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必要时行腹部B 超检查。 3. 血常规检查及血电解质检查是必要的。 诊断 1. 凡具有典型的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等可作出诊断。 2. 凡临床症状不典型又怀疑为肠套叠,可以利用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帮助诊断。

3.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包括细菌性痢疾、蛔虫肠梗阻、腹型紫癜、直肠脱垂等。X线检查、B超检查及实验室常规化验检查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或钡剂灌肠等方法,这既是诊断过程又是治疗过程,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为发病时间不长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发病时间长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腹部异常膨胀,X线透视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肠套叠达到脾曲的远端者;试用空气灌肠时如逐步加压而肠套叠阴影仍不移动,形态不变者。 3. 对空气灌肠复位的鉴定包括碳剂试验等方法。 4. 空气或钡剂灌肠如出现肠穿孔等情况,必须立即用粗针头行腹穿减压,并进行急诊手术。 5. 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必要的术前准备包括补液、纠正水盐失衡、胃

肠减压、给氧、退热等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是有益的。 6. 处理并发症如切口感染及裂开、感染性休克、肠坏死及穿孔、肠粘连等。 7. 病情复杂或处理困难者,需及时转上级医院诊治。 疗效标准 1. 治愈: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或者经过手术治疗肠套叠整复,症状消失,各项并发症均已治愈。 2. 未愈:未达到上述水准者。 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的肠梗阻发生于小肠,特别是最狭窄的回肠部,而结肠梗阻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梗阻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据统计,美国小肠梗阻的死亡率为10%,结肠梗阻死亡率为30%。肠梗阻若不能在24小时诊断和及时处理,死亡率还将增加;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相当高。 【病因】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肿瘤、粘连、疝气、肠扭转、肠套叠、食团堵塞及外部压力导致的肠腔狭窄,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钾等也可引起小肠梗阻,另外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80%的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的,其部分发生在乙状结肠,其他还包括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往的外科手术病史等。 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将之分为机械性、神经原性和血管原性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是大肠和小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外科手术或不明原因引起的粘连,尤其是外科手术遗留的异物刺激,都将使纤维和疤痕组织形成束带,对肠腔形成外部压力,或使肠管与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肠道变形、成角,甚至成为肠道扭转的轴心,造成肠道梗阻。在粘连的疾病基础上,饮食不当、剧烈运动或突然的体位改变可诱发肠梗阻。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梗阻的20~40%;多处粘连增加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2)肠扭转和肠套叠:肠扭转是一段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常以肿瘤或憩室炎症的肠段扭转为多见,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因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而发病;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肠扭转因血管受压,可在短期发生肠绞窄和坏死,死亡率高达15~40%。肠套叠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近端肠管蠕动、压缩进入远端肠管,常见于婴幼儿及大肠肿瘤病人等。 (3)肿瘤:大肠机械性肠梗阻80%是由肿瘤引起,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由于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大肠肠腔较宽,因此多由粪块阻塞在梗阻部位而诱发或

第十一章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十一章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为常见急腹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按梗阻的原因可分为: ()机械性肠梗阻:在临床上最常见,由于机械因素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1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主要原因有: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①物等堵塞所致。肠管外受压:如肠粘连、肠扭转、嵌顿性疝或受肿瘤压迫。③②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动力性肠梗阻:无器质性肠腔狭窄,主要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所2引起肠壁肌层功能紊乱,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而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又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①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后。痉挛性肠梗阻:比较少见,可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②中毒和肠功能紊乱。 ()血运性肠梗阻:肠管无机械性阻塞,由于肠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肠3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较少见。 2.按肠壁血供有无障碍可分为:(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2)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时同时伴有肠壁血供障碍。 【病理生理】 肠梗阻病理生理的改变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的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

1. 肠管的局部变化 梗阻以上部位肠蠕动增强,以克服肠内容通过障碍。梗阻以上的肠腔因积液积气而扩张、膨胀,梗阻部位愈低,时间愈长,肠膨胀愈明显;梗阻以下的肠管则瘪陷、空虚或仅存少量粪便。肠管膨胀,肠壁变薄,肠腔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肠壁血运障碍,最初为静脉回流受阻,肠壁的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瘀血,肠壁充血、水肿、增厚、呈暗红色。由于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上有出血点,并有血性渗出液渗入肠腔和腹腔;继而出现动脉血运受阻,血栓形成,肠壁失去活力,肠管成紫黑色。肠管最终缺血坏死而破溃、穿孔。 2. 全身变化 ()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梗阻时肠膨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梗阻以上1肠腔中积留大量液体,这些液体封闭在肠腔内不能进入血液,等于体液的丢失;此外,过度的肠膨胀影响静脉回流,导致肠壁水肿和血浆外渗。体液的丢失伴随着电解质的丢失,胆汁、胰液及肠液均为碱性;而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尿量减少,易引起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感染和毒血症:梗阻以上的肠腔内细菌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以及肠壁2血运障碍导致其通透性增加,易引起腹腔感染,并经腹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或中毒。严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是导致肠梗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腔内大量积气、积液引起腹内压升高,膈肌3上抬,影响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体液丧失、血液浓缩、细菌繁殖释放毒素等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病人的年龄,有无饮食不洁、驱蛔不当、饱餐后剧烈活动、便秘等诱因,以往有无腹部手术、损伤或腹膜炎病史。 (二)身体状况 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但在各类肠梗阻中 轻重并不致 1.症状: ()腹痛: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病人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是由梗阻部位以1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引起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绞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时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 (2)呕吐:梗阻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高位小肠梗阻呕吐早、频繁,吐出物为胆汁样物。低位小肠梗阻呕吐迟而少,可吐出粪臭样物结肠梗阻时,早期可无呕吐,以腹胀为主。绞窄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呈咖啡样或血性。 ()腹胀: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小肠梗阻由于频繁呕吐多无明显3腹胀;低位小肠梗阻及麻痹性梗阻常有显著的全腹膨胀。绞窄性肠梗阻常呈不对称的局部膨胀。 (4)停止排便排气:见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但梗阻初期、高位梗阻、不全性梗阻可有肛门排便排气。血性便或果酱样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5)全身症状:单纯性肠梗阻患者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脱水、低血钾等症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早期即有虚脱很快出现休克伴有腹腔 感染者腹痛持续并扩散至全腹同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症表现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一类特选)

肠梗阻病人护理 概念: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即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占第三位。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达10%左右。 1 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1)机械性:最常见。 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套叠、炎症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肠管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 ③肠腔堵塞,如蛔虫团、粪块、胆石、异物等。 2)动力性: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麻痹性肠梗阻多见,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 痉挛性如急性肠炎、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发生血栓或栓塞,引起肠管血运障碍,致肠麻痹,失去蠕动,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已不少见。 按有无血运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内容物通过受阻,而肠管并无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可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栓塞或受压而使相应肠段发生急性缺血;或单纯性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肠管小血管受压,而导致肠壁发生血运障碍。 按梗阻部位: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发病缓急:急性与慢性肠梗阻。 2 病理生理: 三方面:肠膨胀、积气积液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 ①肠管局部变化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梗阻以上肠管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梗阻以上肠管膨胀、肠腔积气积液 梗阻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梗阻以下肠管瘪陷,膨胀和瘪陷交界处为梗阻所在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腔压力↑→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增厚、呈暗红色→动脉血运受阻→肠管变成紫黑色→坏死、穿孔 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张、肠壁代偿性肥厚腹壁视诊常可见扩大的肠型和肠蠕动坡。 ②全身改变: (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 (三)感染和毒素吸收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二)身体状况:痛、吐、胀、闭。 1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要克服梗阻,肠管蠕动加剧所引起的,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可能是绞窄性肠梗

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病特点及诊治原则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况 肠套叠好发于婴儿期,是该年龄段最常见的急腹症,偏离以上年龄患儿发病率则明显降低。新生儿肠套叠很少见,据一般统计约占小儿肠套叠的 0.3% ,国外有文献报道新生儿肠套叠的发生率低于 1.3% ,国内有报道为 3% 。 新生儿肠套叠与婴儿期发病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有明显特点:新生儿常伴有肠管的先天性异常,小肠套叠相对多见,极易因肠绞窄导致肠坏死。新生儿肠套叠早期为肠梗阻表现,晚期可发展成为肠坏死、肠穿孔和腹膜炎,尽早手术为新生儿肠套叠的基本治疗原则。 二、病因和病理 新生儿肠套叠可以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新生儿肠套叠与好发于婴儿期的典型肠套叠相比更多为继发性,但也有原发性肠套叠。 (一)原发性肠套叠 有人对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病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回盲部游动、回肠末端淋巴滤泡丰富、易发生肠蠕动紊乱等普遍的易感因素外,还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①新生儿原发性肠套叠与窒息、缺氧关系密切,机体严重缺氧时,蓄积的二氧化碳刺激肠壁神经节细胞,使肠蠕动亢进,将频繁收缩的肠管推入松弛肠管,形成肠套叠;②可能与新生儿肠壁的发育特点有关,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套入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好,环形肌发达;而鞘部肠壁平滑肌发育较差,纵形肌发育不良,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减少;③新生儿期接种的各种疫苗,尤其是轮状病毒疫苗可能使肠套叠发病率增加。 (二)继发性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所占比率各家报告不一,有报道 60% ~ 75% 新生儿肠套叠伴有器质性病变,但有报道此数占三分之一。诱发肠套叠最多见的病变为回盲部重复畸形,曾有报道 l2 例新生儿肠套叠的 1/3 继发于肠重复畸形。还可以继发于肠息肉、错构瘤、美克尔憩室、

肠梗阻病理生理变化是怎样的

肠梗阻病理生理变化是怎样的 *导读:肠梗阻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有肠膨胀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三大方面。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程度随着梗阻的性质、部位而有所差异,如单纯性肠梗阻,以体液丧失和肠膨胀为主;绞窄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晚期,以肠坏死、感染和中毒为主,但严重的肠梗阻都因严重的缺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细菌感染、毒血症等,可引起严重休克。当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时,全身中毒尤为严重。最后可因急性肾功能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肠梗阻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有肠膨胀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三大方面。 (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肠梗阻后梗阻以上的肠腔内积聚了大量的气体和体液,这时肠内压增高,使肠管扩张,腹部膨胀。 肠管内的气体70%是咽下的,30%是由血液弥散和肠腔内容物腐败、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积聚的液体主要是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胃液、肠液等。 肠梗阻时,一方面因肠壁静脉受压,消化液吸收减少,另一方面肠内压增高可以刺激肠粘膜,促使腺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此外,肠内压增高压迫肠壁静脉使其回流受到障碍,加上缺氧使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高,大量液体渗入腹腔和肠腔。进而腹胀使腹压上升,膈肌升高,腹式呼吸减弱,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 胃肠道的分泌液每日约为8000ml,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被再吸收。急性肠梗阻病人,由于不能进食及频繁呕吐,大量丢失胃肠道液,使水分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尤以高位肠梗阻为甚。低位肠梗阻时,则这些液体不能被吸收而潴留在肠腔内,等于丢失体外。 另处,肠管过度膨胀,影响肠壁静脉回流,使肠壁水肿和血浆向肠壁、肠腔和腹腔渗出。如有肠绞窄存在,更丢失大量液体。 这些变化可以造成严重的缺水,并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血液浓缩,以及酸碱平衡失调。但其变化也因梗阻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 如为十二指肠第一段梗阻,可因丢失大量氯离子和酸性胃液而产生碱中毒。一般小肠梗阻,丧失的体液多为碱性或中性,钠、钾离子的丢失较氯离子为多,以及在低血容量和缺氧情况下酸性代谢物剧增,加之缺水,少尿所造成的肾排H+和再吸收NaHCO3受阻,可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缺钾可加重肠膨胀,并可引起肌肉无力和心律失常。 特别是当酸中毒纠正后,钾向细胞内转移,加之尿多、排钾,更易突然出现低钾血症。 (三)感染和毒血症

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肠套叠的常见检查方式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肠套叠的检查包括以下几种: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宫颈样肿块。 2.X线检查 (1)腹部平片: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性梗阻时腹部平片可见部分肠管积气积液和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并发肠坏死,腹膜炎者,有肠麻痹,腹腔积液征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见到肠套叠直接征象,如在右下或右腹部见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肿块近侧结肠影缺如,有时肿块影四周有一薄层壳样气体包围。 (2)钡餐检查:用于诊断小肠套叠,成人慢性和空肠-胃吻合口套叠,以及少见的十二指肠套叠。 (3)空气灌肠检查:空气灌肠检查肠套叠,是随着水压灌注进行整复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空气灌肠是借透亮气体,把套入部衬托为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且有整复作用,因而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以空气灌肠器做结肠注气,压力为6~8kPa,在萤光透视下由肛门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时空气注入肠腔比较容易,到达套叠头部时突然停滞不前,由于套叠头部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形成明显之杯口状影,在无空气灌肠器时,亦可采用低压钡灌肠方法。 3.内镜检查: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可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内镜可见充血水肿的小肠黏膜经吻合口向胃内突出,慢性小肠型套叠可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同时可取活检,有助于确定病理性质,累及结肠的套叠根据情况可选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 4.超声检查: 肠套叠声像主要为肠梗阻,套叠局部和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 (1)肠梗阻的表现: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充满液性或半液性内容物。

肠套叠的影像诊断

肠套叠的影像诊断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 肠腔,绝大多数原发性肠套叠发生在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患者,急性成人肠套 叠是少见的急腹症类型,多继发于肠道肿瘤、Meckel’s憩室、肠道息肉及肠道感染等。临床 表现往往不典型,故易漏、误诊。有临床症状者大多需手术治疗。及时、准确诊断急性成人 肠套叠对其治疗、预后均有很大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的肠套叠患者60例,男66例,女26例,年龄最小20d,最大6岁。发病 时间小于48小时的52人,42~72小时的5人,超过72小时的3人。全部均有阵发性腹痛(或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其中伴有血便或腹部包块者23人。 1.2 临床表现一段肠管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管内称为肠套叠。本病是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诊,成人较少见。一般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远侧套入近侧者罕见。套叠处形成三层肠壁: 外壁称鞘部;套入部由反折壁与最内壁组成。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前端为顶部。套 入的肠管常因血管受压而发生充血、水肿、肠壁增厚,甚至坏死。腹痛、呕吐、血便、腹部 包块是肠套叠的主要临床表现。腹痛为突然发生,间歇性反复发作,发作时常呕吐。发作数 小时内多数排果酱样粘液便。体检时腹部可扪到活动的包块。肠套叠发病一天后多数出现完 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2 影像诊断 2.1 X线表现 平片腹部立卧位平片示肠腔扩张,并见“阶梯”状液平等梗阻征象,也可无阳性表现。在腹部 平片上要鉴别肠套叠的各种类型是困难的,甚至仅能见到单纯性机械性低位小肠梗阻的征象。当小肠肠系膜同时跟随套入较多时,因为力的相互作用,右半结肠有时也会被此肠系膜向腹 中部方向牵拉,这不但对诊断有一定意义,还要注意此种情况血供比较容易受到影响。要是 梗阻不完全(或其他原因),结肠内有气体存在的话,腹部平片上这气体有时可将套叠部分的 轮廓衬托出来,犹如一个肿瘤形态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远端结肠有气体,而近端结肠气体阙如,对诊断有帮助。幼儿代偿功能差,晚期肠套叠时小儿常因脱水、失血、肠系膜静脉回流 受阻等原因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脏阴影也可小些。钡剂造影小肠稀钡造影示于套叠部肠腔 呈鸟嘴状狭窄,近端肠腔扩张,腔内可见类圆型充盈缺损,似有带蒂,腹茧症患者可见肠腔 活动度差,并见杯口状充盈缺损,小肠排空时间均延长。结肠双对比造影钡剂到达肠套叠头 部时受阻,钡柱前端呈凹入新月形或杯口状改变,加压后杯口可消失或加深呈钳状,少量钡 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显示肠套叠特征性改变-“弹簧”征;另可见套叠部位肠黏膜混乱伴 有充盈缺损。 2.2 超声表现 超声是早期发现肠套叠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楚的包块。其横断面呈 大环套小环特征,即“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外圆呈均匀的低回声环带,中央套入部多层肠 壁造成多层界面的高回声区,两侧为只有一层肠壁构成较薄的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环,呈典 型的螺旋状分层结构。B超多轴面扫描较易显示套入部进入套鞘的舌状表现,也可以显示远 端呈低或不均质回声内的肿物。肠套叠的肠腔内含气量不多,不会引起气体折射所致的后方 暗区,套鞘为单层正常或略有水肿的肠壁,与肠道肠壁不规则增厚不同,因此,肠套叠的B 超表现与肠道肿瘤所形成的“假肾”征不难鉴别。套叠部的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有 时可能显示套叠的顶部和颈部,顶部呈指头状盲端。“肾征”通常在套叠时间较长,肠壁发生 严重水肿时出现,或是成人患者存在肠管肿瘤或息肉时出现。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小儿肠套叠家长要重视 一、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简而言之,就是一段肠管跑到邻近肠管里面去了。 二、发生肠套叠的原因? 肠套叠发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小儿有器质性病变者不足8%,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无统一学说,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婴儿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月龄4~10个月是发病高峰,2岁后随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后发病极罕见。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肠套叠中回盲型约占95%。婴儿盲肠相对宽,容易形成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增生,肠壁限局性增厚,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因素。 5.遗传因素。 Tips: 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疾病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系统发生的疾病,而造成该器官或组织系统永久性损害。 三、肠套叠的病理? 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随着肠蠕动不断继续前进,该段肠管及其肠系膜也一并套入鞘内,颈部束紧不能自动退出。套入部发生循环障碍,组织充血水肿,分泌大量粘液,进入肠腔,与血液,粪便混合,呈果冻样排出。肠壁动脉受压,供血不足,导致肠壁坏死,穿孔,急性

腹膜炎等严重急腹症。 四、肠套叠的症状? 一句话概述:剧烈阵发性哭闹,呕吐,排果酱样大便,就要到医院就诊。 婴儿肠套叠起病急骤,多见健康婴儿突然出现哭闹不安。并且是阵发性的,有规律性的哭闹不安。一般安静5-1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又出现哭闹不安,持续10-20分钟,如此反复发作。哭闹时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宝妈们要牢记这些表现啊)这种阵发哭闹是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剧烈腹痛,当蠕动波过后,病儿即转为安静。其次,呕吐也是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 千万不要等到吐带臭味的肠内容物再就诊! 此外,便血也是肠套叠常见症状,一般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的可以在3-4小时出现。常见肛门排出稀薄粘液胶冻样果酱色血便,几小时后可重复排出几次。 五、肠套叠的诊断治疗? 早期就诊的肠套叠患儿,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可有脱水,离子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 当病儿已经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这种情况,医生会给宝宝做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或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等。这些检查方法也是非手术疗法,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套叠的部位就被打开了。但是,如果耽误时间太长了,就会出现腹胀,肠坏死,穿孔,就危险了,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发现有肠套叠可能性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防止发生肠穿孔,造成严重后果。 六、如何预防肠套叠? 1. 应避免腹泻,尤其是秋季腹泻,家长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 2. 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随意更换食品,添加辅助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肠套叠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一、发病率 急性肠套叠的发病率,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发病率有差异。发病率占成活新生儿的1. 5‰~4‰。 1.性别 许多报告证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1.5~3):1,高者为3. 9:1。 2.年龄 最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据文献报道60%~65%病例年龄低于1岁,以5~9个月时为高峰期。2岁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5岁后甚为罕见。新生儿肠套叠约占本病的0. 3%,且多数合并肠闭锁。 3.季节 肠套叠终年可见,以春末夏初发病较为集中,这可能与腺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及肠道淋巴系统感染有关。据统计,10 % ~30%的患儿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人认为,该病多发生于营养良好、体重超常的婴儿,但调查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 4.遗传 近来不断有报道肠套叠与家族的关系,但其家族发病率各地作者报道差异较大。 二、病因 肠套叠是婴幼儿期较多见的急腹症,尤其4~11个月的婴儿。肠套叠的病因不十分清楚,较大的婴幼儿一般为原发的,即在套叠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可能和回盲部的游动有关,仅2%~8%的病例为继发性。肠管发育不完善是新生儿发病的主要原因。 1.绝大多数婴幼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发生肠套叠的常见原因如下。①解剖特点:婴儿时期回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回盲部游动度过大,易发生肠套叠。②肠蠕动紊乱:当小儿发生腹泻、发热或饮食改变时,均能引起肠蠕动不协调,导致肠套叠。③病毒感染:有学者认为小儿肠套叠的发生与腺病毒感染有关,因为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时,肠运动功能常发生紊乱,使小儿易于发生肠套叠。④蛔虫感染: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 2.成年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成年人肠套叠多继发于息肉、小肠良性肿瘤、小肠恶性肿瘤、肠道异物(粪石)、梅克尔憩室及炎性水肿。这是因为肠壁的损伤或肠腔内的肿物刺激导致肠蠕动方式改变,从而诱发肠套叠。 三、类型 套叠多与肠蠕动的方向一致,即近侧肠管突入远侧肠管腔内,称为顺行套叠,

肠梗阻病理生理

肠梗阻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有肠膨胀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三大方面。(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肠梗阻后梗阻以上的肠腔内积聚了大量的气体和体液,这时肠内压增高,使肠管扩张,腹部膨胀。肠管内的气体70%是咽下的,30%是由血液弥散和肠腔内容物腐败、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积聚的液体主要是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胃液、肠液等。肠梗阻时,一方面因肠壁静脉受压,消化液吸收减少,另一方面肠内压增高可以刺激肠粘膜,促使腺体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此外,肠内压增高压迫肠壁静脉使其回流受到障碍,加上缺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量液体渗入腹腔和肠腔。进而腹胀使腹压上升,膈肌升高,腹式呼吸减弱,影响下腔静脉回流,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胃肠道的分泌液每日约为8000ml,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被再吸收。急性肠梗阻病人,由于不能进食及频繁呕吐,大量丢失胃肠道液,使水分及电解质大量丢失,尤以高位肠梗阻为甚。低位肠梗阻时,则这些液体不能被吸收而潴留在肠腔内,等于丢失体外。另处,肠管过度膨胀,影响肠壁静脉回流,使肠壁水肿和血浆向肠壁、肠腔和腹腔渗出。如有肠绞窄存在,更丢失大量液体。这些变化可以造成严重的缺水,并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血液浓缩,以及酸碱平衡失调。但其变化也因梗阻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为十二指肠第一段梗阻,可因丢失大量氯离子和酸性胃液而产生碱中毒。一般小肠梗阻,丧失的体液多为碱性或中性,钠、钾离子的丢失较氯离子为多,以及在低血容量和缺氧情况下酸性代谢物剧增,加之缺水,少尿所造成的肾排H+和再吸收NaHCO3受阻,可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缺钾可加重肠膨胀,并可引起肌肉无力和心律失常。特别是当酸中毒纠正后,钾向细胞内转移,加之尿多、排钾,更易突然出现低钾血症。(三)感染和毒血症:梗阻以上的肠液因在肠腔停滞过久,发酵,加上肠腔内细菌数量显著增多,腐败作用加强,生成许多毒性产物。肠管极度膨胀,尤其肠管绞窄时,肠管失去活力,毒素和细菌可通过肠壁到腹腔内,引起腹膜炎,又可通过腹膜吸收,进入血液,产生严重的毒血症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总之,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程度随着梗阻的性质、部位而有所差异,如单纯性肠梗阻,以体液丧失和肠膨胀为主;绞窄性肠梗阻和单纯性肠梗阻晚期,以肠坏死、感染和中毒为主,但严重的肠梗阻都因严重的缺水、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细菌感染、毒血症等,可引起严重休克。当肠坏死、穿孔,发生腹膜炎时,全身中毒尤为严重。最后可因急性肾功能及循环、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4种症状识别肠套叠

宝宝突然不明原因地哭闹一阵,过后又安然无事,但过一会又放声大哭。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认为是宝宝饿了或者在调皮捣蛋。但4~12个月的宝宝出现此症状时,要警惕肠套叠,并应速带其就医。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常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以4~10个月的婴儿最多见。肠套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且男女比例为3:1或4:1,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 如果宝宝不明原因地哭闹,出现呕吐症状,大便呈现暗红色果酱状,或是一向活泼好动却忽然表现得比较安静,精神不振,表示宝宝肚子一阵阵地疼,在休息之后并没有得到改善,呕吐和哭闹反而加重,父母要立即带宝宝到医院治疗,因为宝宝有可能患了肠套叠。肠套叠就是前段肠子套入后段肠子的管腔中,形成肠阻塞,因肠黏膜肿胀缺血,从而出现血便。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甚至休克、死亡,在2个月~2岁为肠套叠高发年龄段,一定要多加注意。如在宝宝发病24~48小时以内被及时送往医院正确诊治,愈后情况就会相当良好。 识别肠套叠的四大症状 1.阵发性腹痛:宝宝哭闹3~5分钟,间歇10~15分钟,疼痛时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手足悸动、出汗。 2.呕吐:开始时呕吐物主要为乳汁、乳块等胃内容物,以后的呕吐可能带有黄绿色的胆汁,1~2日后呕吐物就可能带有臭味。 3.血便:多见于病后6~12小时,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没有臭味。 4.腹部肿块:多数可在右上腹或腹部中间摸到肿块,呈腊肠状,光滑不太硬,可稍微活动,有压痛。 但是,宝宝肠套叠发病时,典型的四大症状都有的并不多。因此,如果发现宝宝哭吵时有双膝蜷曲、双手按抓腹部的情况,就应及时就诊。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 婴儿急性肠套叠的病因可能与下面情况有关: 饮食变化:肠套叠的发病高峰期,就是宝宝4~10个月的时候,因为此时正是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或者增加奶量的时期。宝宝肠道还比较脆弱,不能很快适应饮食变化带来的刺激,这样是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成为诱发肠套叠的一个原因。 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有关数据显示,新生宝宝回肠和盲肠的直径比为1:1.43,而成年之后,回肠和盲肠的直径比为1:2.5,这个数据显示回肠和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宝宝在婴儿时期,回盲部游动性很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也较长,宝宝90%的回肠瓣,大约1厘米以上都会呈唇样凸入盲肠,这个区域的淋巴组织也极为丰富,一旦经受到炎症或者食物的刺激之后很容易出现充血、水肿、肠蠕动导致盲瓣向前推移,牵拉肠管而出现肠套叠的情况。 病毒因素:目前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一些病毒诸如肠道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引发宝宝肠套叠。 肠痉挛:由于宝宝肠道的脆弱性,一些食物或者是炎症病毒等都可能会刺激到肠道而引发痉挛,肠痉挛会使肠蠕动功能紊乱甚至是逆蠕动,这就非常容易引发肠套叠。 自主神经失调:也有人提出宝宝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也是引发肠套叠的一个原因。 遗传因素:曾经有过肠套叠经历的爸爸妈妈们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宝宝,在临床上发现肠套叠是有家族发病史的。因此了解好自己的家族疾病史,也是可以很好预防和控制宝宝一些疾病的方法。 家长可以做的 宝宝患了肠套叠,没有办法在家中处理。作为爸爸妈妈,最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发现,及时到医

恶性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2007版 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简称MBO)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造成的肠道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常规手术无法解除梗阻及去除病因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的恶性肠梗阻,患者不仅要承受呕吐、腹痛、腹胀、无法进食等病痛的折磨,而且可能还要承受因放弃治疗,或持消极态度所致的精神痛苦。研究显示,对于不能手术解除的恶性肠梗阻,采用合理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调研发现,国内临床医师对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的认识和处理与国际治疗现状存在较大差距,临床医师迫切需要得到晚期癌症MBO治疗进展方面的知识及临床诊疗指南。 《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主要针对无法接受常规手术治疗,或手术难以获益的晚期及终末期癌症合并MBO患者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讨论。MBO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MBO提供诊断、治疗的参考意见,提高MBO患者的生活质量。 概述 1. 恶性肠梗阻的发病情况 国外文献报道,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最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鉴于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为消化道肿瘤的首位,胃癌并发MBO 的比例可能更高)。小肠梗阻较大肠梗阻更为常见(61%和33%),>20%的患者大肠和小肠同时受累。卵巢癌并发MBO占癌性小肠梗阻的50%,占癌性大肠梗阻的37%。 2. 恶性肠梗阻的病因 明确病因对MBO的治疗有重要意义。MBO病因可分为癌性和非癌性两大类。 (1) 癌性病因:癌症播散(小肠梗阻常见)和原发肿瘤(结肠梗阻常见)造成的梗阻。恶性肿瘤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可能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化。 (2) 非癌性病因:如术后或放疗后可出现肠粘连、肠道狭窄及腹内疝,年老体弱者粪便嵌顿。非癌性原因所致的MBO发生率约占MBO的3%~48%。即使是已知存在恶性肿瘤病灶的MBO患者,也需要考虑非癌性病因导致MBO的可能。 3.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类型 (1) 机械性肠梗阻:这是MBO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病理亚型包括:肠腔外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腹腔或盆腔粘连、放疗后纤维化等所致;肠腔内占位性MBO,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癌引起的息肉样病变、肿瘤沿肠腔环形播散所致;肠壁内占位MBO,如皮革肠(intestinal linitus plastica)MBO。 (2) 功能性肠梗阻:又称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导致肠运动障碍,以及由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尤多见于肺癌患者)、慢性假性肠梗阻(CIP)、副癌性假性肠梗阻和化疗药物神经毒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 4. 恶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 恶性肠梗阻发生后,肠道局部和全身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肠道内液体分泌—吸收平衡破坏是肠梗阻病理生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分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9T13:46:03.79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作者:王晓波 [导读] 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超声检查,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诊断结果且应用价值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 264300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检查与超声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就诊的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超声检查应用于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展开观察。结果:根据80例患儿超声检查的结果发现,有77例患儿腹部存在可疑肿块,呈现出套筒征象。其中,包块的横径为2.09-6.32厘米,长径是2.35-8.67厘米。3例患儿超声检查图像缺乏典型性,结果显示边界不清晰,且不存在套筒征象,肠管有中度扩张的现象,腹腔内部有积液,应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确诊。所以,超声检查小儿急性肠套叠的确诊率为96.25%,与手术检查结果吻合。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采用超声检查,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诊断结果且应用价值显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检查;超声特征 急性肠套叠属于急腹症,常发生在6-12个月的婴幼儿群体中,由于早期的症状缺乏代表性,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临床诊断的作用,不断改善患儿预后效果[1]。为进一步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检查价值,以下展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6年9月到2017年9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儿进行手术并确诊为急性肠套叠。在80例患儿中,男患儿50例,女患儿30例,最大年龄为6岁,最小年龄为3个月,平均年龄(14.34±17.21)个月。所有患儿都有腹痛与哭闹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选择使用飞利浦型号为IE33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采用凸阵探头或者是线阵探头。设置探头频率成3.5-10兆赫兹,并辅助患儿的体位呈仰卧位[2]。在开始诊断时,要将探头的频率设置成3.5兆赫兹,对患儿腹部进行系统扫描,对其腹腔内部积液与肠管扩张的情况进行观察,了解患儿肠壁的不同结构,测量包块中心圆的直径与最大长径。绝大多数患儿会采用CDFI观察包块肠壁血运情况,如果患儿腹部的胀气程度严重,要进行侧腹部的扫查[3]。 1.3 评价指标 分析80例患儿超声检查结果与确诊率。 2 结果 根据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结果发现,77例患儿的腹部有可疑肿块,且套筒征象明显。其中,包块的横径为2.09-6.32厘米,长径是2.35-8.67厘米。其余3例患儿图像不明显,结果显示为边界不清晰,没有套筒征象,肠管有中度扩张的现象,腹腔内部存在积液,行手术治疗后确诊为小儿急性肠套叠。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检查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检出率为96.25%,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在80例包块诊断中,左上腹为13例,左下腹为12例,右侧腹为55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患儿有39例,其余41例患儿采用气钡灌肠治疗方式最终复位。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很容易引发小儿急性肠梗阻疾病,具体指的就是部分肠管与所附着肠系膜被套入到临近的肠腔内部[4]。现阶段,诱发急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并不确定,被认可的原因就是患儿肠管的蠕动紊乱或者是肠痉挛。大部分急性肠套叠都是近端肠管被套入到远端肠管,一般根据肠套叠的程度,可以细化成单套叠与复套叠两种类型。 在临床诊断急性肠套叠的过程中,超声检查最常见,且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患儿在接受超声检查的时候,图像应显示为套筒征象亦或是同心圆征象。短轴切面同心圆的征象内部会存在高回声,低回声团是患儿水肿网膜和肠壁。而纵切面套筒征象多为假肾征。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以回顾性分析方式针对8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展开研究,超声检出77例,确诊率是96.25%,由此可以总结出超声检查特征: 第一,超声检查能够科学观察急性肠套叠深度,并对套筒征象长度加以测量; 第二,借助高频探头即可针对近肠区域肠壁结构予以有效地识别,并准确测量出同心圆征外层低回声的厚度,进而对紫癜病做出合理化地鉴别与诊断[5]。结合相关性研究了解到,较之于核磁共振检查、CT检查以及X线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应用于急性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肠套叠超声的特异性明显,横切面以同心圆征为主,纵切面以套筒征为主。在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突出。在实际检查中,操作快且十分容易,具有较高的确诊率,临床推广与应用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李小松,戴翼,周小渔等.1165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5(5):411-413. [2] 陈秋妹,叶小楼.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4):73-73,74. [3] 孟小慧,鞠丽娟,周芝伊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J].肿瘤影像学,2015(1):77-78,80. [4] 杨秀录,金伟敏,杨松玉等.高频超声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医学,2017,39(22):2037-2039. [5] 韦天军,胡国兵,朱向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应用价值[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3):267-268,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