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河南科技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及试题答案

第一篇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系统P39

2、人化自然P93

3、人工自然P95

4、可持续发展P115

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

二、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特点P17-18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P29-33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P107-111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123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一、名词解释

1、科学P126-127

2、技术P128

3、科学共同体P132

4、无形学院P135

5、范式P148

6、技术创新P166

二、重要问题

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

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P157-160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

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P191-194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

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P206-211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方法P220

2、科学问题P227

3、科学事实P240

4、实验方法P246

5、科学抽象P251

6、直觉思维P259

7、创造性思维P260

8、科学假说P263

二、重要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

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

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P233-

238

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

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循的原则P263-266

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

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

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

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

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辩证法P1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P4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P2-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它吸取了历史上各种自然观的精华,摈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根本观点。

二、重要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P2

三部分研究对象:

首先,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亦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

其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亦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再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亦称为自然界研究的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与学科性质P5

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辩证法主义自然观;二是辩证法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辩证法与旧哲学的区别P6-7

有着原则的区别: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自然哲学大都使用直观、猜测、虚构或思辩的访求,因而不能科学在解释和说明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来揭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古代自然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强将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内容。而自然辩证法并不把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内容,只是对自然科学进行哲学的概括。

再次,旧哲学只着眼于认识自然,而自然辩证法不仅研究认识自然,而且要研究改造自然,旧自然哲学仅从纯自然的角度去研究,而自然辩证法则把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紧密联系起来。

4、自然辩证法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P7

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首先,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而西方科学哲学则不是。

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而西方科学哲学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本质规律,脱离科学的客观基础。

再次,自然辩证法十分重视科学的社会基础研究,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而西方科学哲学大多把科学看作纯逻辑和纯理论之事,与社会因素无关。

第一篇自然观

一、名词解释:

1、系统P39

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人化自然P93

是指体现了人的本质的自然对象或自然事物,即人们把自然材料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根据自身需要而改变了的自然界。

3、人工自然P95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4、可持续发展P115

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战略P117

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

二、重要问题

1、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共同特点P17-18

(一)对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作二域世界

的区分。

(二)相信自然界存在秩序。

(三)认为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

控制自然界。

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和意义P24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以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为主要标志的。

意义:日心说的创立,恢复了地球的普通行星的本来面目,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哲学意义上,它不仅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而且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以来神学关于上帝创世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革命。

3、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基本特征P27

(一)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

(二)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三)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四)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的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P29-33 (了解一下)

(一)发展演化思想的确立

(二)普遍联系观点的确立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P33-36

(一)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客观辩证法的规律,用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把它们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加以考察。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强调自然与人、社会统一的,把人和社会包含在自然的概念之中,而且还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三)不断概括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把自然观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

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91-92

是人区别于动物与自然界关系的本质所在。表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提升,显示了人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性:

第一,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自然对

象。

第二,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建构自然对

象。

第三,人是在有目的有意识地评价自然对象,无论是选择还是建构,都离不开评价。

7、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要性和基本途径P107-111

必要性: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全人类面前。

发展途径:

首先,人类应牢固树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

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要调整社会关系,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P115-117

内容:(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公平性原则(二)持续性原则(三)共同性原则(四)自然资源价值性原则(五)公众性原则(六)法制性原则

9、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P121-

123(了解一下)

第二篇科学技术观

一、名词解释

1、科学P126-127

科学的基本含义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本身和这个活动的结果两个方面,它既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又是人们进行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

2、技术P128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设备以及知识、经验、技能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3、科学共同体P132

科学家作为群体一般的抽象存在形式,叫科学共同体,就和“科学共同体”这个词而言,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指整个科学界;一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4、无形学院P135

“无形学院”是一种与学派类似的科研组织形式。它同学派的共同点是,都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之处是,它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他性不强。

5、范式P148

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

6、技术创新P166

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获取)、研究开发、应用于生产、进入市场销

售并实现商业利益以及新技术扩散整个过程的一切技术经济活动的总和。

二、重要问题

1、自然科学的两个重要特征P127-128

第一,自然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些都和阶级利益无关,所以,自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可以为任何阶级所直接继承、掌握和利用。

第二,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自然科学在未与生产结合之前,表现为生产的精神潜力,亦即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科学一旦应用于生产,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便物化为直接生产力,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2、技术的基本特征P128-129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准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过程中,技术严格在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3、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趋势P131

现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科学的技术、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在: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而且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首先,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其次,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无一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4、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P132-133

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

第一,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第二,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

第三,不谋私利精神。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

第四,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家决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地怀疑现存的事物。

5、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45-146

内在矛盾:科学的内在矛盾主要有实验与理论的矛盾、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争论、各门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共同构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此外,在科学发展中还普遍存在着继承域创新的矛盾、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形式:科学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趋势的辩证统一。

6、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48

波普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它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如下模式:P1—TT—EE—P2即:科

学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

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进而提出新

的问题(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

继续前进。

7、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与主要形式P150-152

任何时代的技术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引起这种发展变化的直接动力又来源于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即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表现为技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技术发展的渐进形式和跃进形式。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

P157-160

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上看,从生产力层次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

主要包括以下涵义: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第一要素。首先,科学技术已不仅是生产力的一般要素,而且是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主要作用的第一位的要素。其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潜在要素中的第一要素,而且对其他的生产要素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和驱动作用。另外,高科技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强的驱动作用。

意义:

理论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揭示了当代科技在当今和未来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也起着第一位的推动作用。

现实意义:就我国而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应当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正确看待脑力劳动和科技人才;同时,要解决科学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是现代科技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9、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P166-168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第二、技术创新具有跳跃性。第三、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第四、技术创新具有资产性。第五、技术创新具有高效性。

从创新的发展来看,可把技术创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产品创新,一是过程即工艺创新。按照技术量变化的大小,又可把产品创新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另一类是渐进创新。

10、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P168-170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创新,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最终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状况以及国际交换的发展等等。产业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则是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科技进步对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结构部门的形成。

第二、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大变革。

第三、科技进步刺激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第四、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

11、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P191-194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大科学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协调,就是在大系统内,通过控制、调节,使各局部小系统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全局最优化。然而,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很难找到统一的模式,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应当遵循、具备一定的基本原则和必要条件:

(一)、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

第二、超前性原则

第三、协同性原则

(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科学、民主与权力相结合的领导决策机构,作为集中协调的中心。

第二、要营造一个适合协调发展的社会“软”环境。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四、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2、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P198-201(了解一下)

科学精神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1.2.3.

科学精神的内容和本质:1.追求真理的精神;

2.不断求知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3.科学的怀疑精

神和批判精神;4.公平和宽容的精神;5.团队协

作精神和无私精神。

13、科教兴国的内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

P206-211

(一)、主要内容:

第一、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第二、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

育事业。

第三、实现科技、教育和经济的有机结合,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二)、必然性

第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走依靠科技

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

第二、实施科教举国战略也是我国针对综

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趋势所必然采取的一项根本对策。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巩固很重

要的一条是取决于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状况。

第三篇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方法P220

科学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进行科学研究的途径、手段和方式。

2、科学问题P227

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矛盾,是科学认识中目标状态和目前状态的差距。

3、科学事实P240

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述;事实Ⅱ,是指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4、实验方法P246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仪器和设备),人为控制或变革研

究对象,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5、科学抽象P251

科学抽象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在思维中的加工过程,是透过现象提取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在科学的认识和深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直觉思维P259

是指思维对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7、创造性思维P260

从狭义角度理解创造性思维,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形式,指人们在依据一定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思考时,不受已有经验、知识和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灵活地进行发散性和收敛性等探索以寻求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

8、科学假说P263

科学假说是以已知事实和科学原理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精测性说明,通常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命题、理论陈述和推理出预言和预见。

9数学方法274

10系统科学方法292

系统科学方法也称科学方法,是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解决认识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方法的总称。

11技术方法303

人们在从事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中采用一定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时,包含在这些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12、技术预测P309

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的趋势或未知状况。

13、技术评估P314

(Technology Assessment)广义上讲就是通过分析技术与各相关因素(如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物质经济等)的相互影响来解决技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与技术有关的社会宏观决策分析活动,是系统的、高度有序的、跨学科的和未来发展的决策性研究。

二、重要问题

1、科学认识的特点P217

科学认识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创造性等特点:

科学认识的实证性是指它能提供确定的、简洁明了的知识,并且能够在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

科学认识的深刻性是指科学认识活动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探讨,而是通过各种科学方法透过现象,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出自然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科学认识的创造性是指人们在认识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界现有的事物创造出比自然事物更复杂的或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事物。

2、科学问题的来源P231

第一、从实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第二、从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第三、从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第四、从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第五、从社会实践的需要,同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中产生科学问题。

3、科研选题的意义、基本原则和一般程序

P233-238

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研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它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

第一、科研选题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具有战略意义。

第二、科研选题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前途。

第三、科研选题还决定着科研工作的“多助”或“寡助”,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

基本原则:

第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是指课题选择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理论发展需要。

第二、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具体说来可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概念、观点上的创新。(2)方法上的创新。(3)应用上的创新。

第三、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人们选择课题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四、可行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指选题应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第五、效益原则。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选题程序:

科研选题的一般程序包括下述4个步骤:

第一、调研、分析、发现问题。

第二、初步论证和筛选课题。

第三、评议和确定课题。

第四、制定规划,确保实施。

4、科学事实一般应该满足的条件P241

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

第二、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

第三、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5、科学假说的特点、作用和建立假说应遵

循的原则P263-266

特点:

第一、科学性。

第二、假定性。

第三、多样性(或易变性)。

作用:

第一、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第二、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第三、各种假说并存,有利于学术繁荣,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

原则:

第一、不悖原则。

第二、解释原则。

第三、可验证性原则。

第四、简单性原则。

6、数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P275-277

特点:

第一、抽象性。

第二、精确性。精确性主要指的是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数学的纯粹的关系,量的结构等概念是定义明确的,其所有理论都是严格按照逻辑法则推导出来的。因为数学结论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结论的精确性。

第三、普遍性。数学方法适用于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的一切领域,因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作用:

第一、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

第二、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

第三、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逻辑推理工具。

7、运用系统方法应把握的原则P292

必须把握住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是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来考虑的。

第二、动态性原则。是指系统方法的历时性原则,即不能把系统看成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状态。

第三、最优化原则。亦称整体优化原则,是使用系统方法的目的和要求。

第四、模型化原则。

上述四个原则,是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其中,前两个原则是基础,第三个原则是目标,第四个原则是手段。系统科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不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不断地在变革中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8、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P310-311

原则:

第一、惯性原则。

第二、类推原则。

第三、相关性原则。

第四、统计性原则。

9、技术评估的标准和内容P315-316

技术评估的标准有两条:技术的合理性和社会的合意性。

技术的合理性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提高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即扩大技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二是实现实际的技术进步,即科技成果转化为大规模的经济过程。

技术的社会合意性指的是技术的可行性增加并不一定是技术进步。有时为了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需要理智地放弃某些技术上可行的,甚至经济上也是合理的技术变革,以追求技术的社会文化总体效益。

内容:(1)确定和定义评估的问题;(2)阐述评估对象(技术描述);(3)评估对象的发展预测(技术预测);(4)阐述社会环境(社会描述);(5)社会环境发展预测;(6)影响识别;(7)影响分析;(8)影响评估;(9)政策分析;(10)综合评价。

10、技术方法的特点P305-307

特点:

第一、技术方法在工作进程、程序上的独

特性。

第二、注重从技术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的统一考虑。

第三、注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性。

第四、注重时间性的问题,处理好长远和

近期的关系。

第五、技术方法应用注重于可行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