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八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命题人:陈牡丹审核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这形容的是( ) A.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

C.郡县制D.六部制

2.“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

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

3.在我国周朝时期,盛行“一国无二君”的政治理念和“一庙无二祭主”的宗族观念,这反映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A.嫡长子继承制B.等级森严

C.神权色彩浓厚D.世卿世禄

4.《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

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

5.《三字经》中所说的“周辙东,王纲堕”透露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 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 B.分封制走向解体

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 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

6.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

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

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行

D.皇帝制度超越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7.“……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秦朝的郡县制

B.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

8.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9.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这一做法( )

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了经验

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

D.正确吸取了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1.宋史专家邓广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间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知州“三岁一易”

B.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

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12.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在复习时制作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素质的好坏

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13.宋朝在军事方面设三衙——枢密院的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权。派兵出征时,临时委派军事将领。宋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选拔军事人才B.防止将帅专权,发动兵变

C.扩大枢密院权力D.提高军队战斗力

14.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15.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16.《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郡国并行制的缺陷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察举制的弊端D.刺史制度流于形式

1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8.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1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章奏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20.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21.洪武十二年,明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死刑;“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专制皇权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2.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也须退出。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

A.快捷性 B.保密性 C.集权性D.辅助性

23.汉初察举的名目有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它反映出当时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

A.品行、才学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D.考试成绩

24.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

A.汉朝B.魏晋南北朝

C.唐朝D.宋朝

25.黄梅戏《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里提到的选官方式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和公平、公正

2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28.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B.御史大夫

C.刺史D.监察御史

29.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30.《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为解决诗歌中的“苦恼”,统治者曾采取的措施有( )

①三省六部制②皇位继承制③科举制④刺史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

31.(16分)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前就有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属于“家天下”的事例,主要有两项:一为“皇位世袭制”;二为“皇族特权制”。

皇位世袭制史称“皇统”。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皇族特权制”……秦朝建立,李斯主张“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置诸侯不便”。刘邦……大封其子弟为九国,占去国土的大半。……诸侯王都处于半独立状态……拥有军、政大权。

材料二自秦朝以来,中央官吏和地方行政不再行世卿世禄制度,而代之以官僚制度,大小官吏都是来自地主阶级和庶人,这与西周时期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度有根本的不同……(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又说两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证明了郡县制是一种好的制度。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一,请你给“皇位世袭制”和“皇族特权制”作简明扼要的定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秦汉开始的选官制度是如何体现“公天下”的。(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32.(12分)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图一、图二,概括指出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汉初实行

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4分)

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结合所学知识,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2分)

33题:(12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

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4分)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ACB 6—10 AACAC 11—15 DBBAC 16—20 BCCAC

21—25ABABD 26—30 BBBAC

二、非选择题

31.(16分)

(1)①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②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子女等)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

(4分)

(2)①汉代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中央予以考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③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自秦汉开始,选官制度重在唯才是举,打破了官吏世卿世禄制,体现了“公天下”。(8

分)

(3)①中央集权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维护

了社会稳定;

②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4分)32题(12分)

(1)秦:设郡县;汉:郡国并行制。(2分)

后果:地方势力威胁中央,导致七国之乱。(2分)

(2)经验:推恩令;置刺史。 (2分)

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或设三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4分)

(3)趋向:加强中央集权。(2分)

33题(12分)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曹操强调“唯才是举”;

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8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4分,四点即可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完整版)高一地理月考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学科分析 高一地理学科备课组执笔:陈艳 2017年11月8号到10号两天半的时间,我们高一年级举行了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正规的测试。考试覆盖内容主要是必修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这次考试既是对开学以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后期学习的引导。同时对比了解了我们高一年级各班级的学生答题状况,从而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本次试卷命题、学生答题情况及考试成绩做以下分析。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题型:一、选择题25题;二、综合题4题。 分值: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二)、试题特点 1、难易适中 反映第一章和第二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0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题占28分,难度较难占了12分,题目难度适中,难易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性和对知识点的简单迁移应用的考查。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部分试题主要以图为载体,图形相对来说还是较基础的主要涉及到地球运动、热力环流的,充分体现

了图表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3、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试题内容主要考查地理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课,对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好好把握,在课下花时间记忆,及时做习题来巩固。部分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能够迁移运用。 二、学情、考情分析 (一)、得分概况 年级平均得分:61.2分最高得分:89分 最低得分:23分 80分以上8人 70分以上57人优秀率为15.49%(75分以上) 及格率为57.75% (二)、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考情分析学情 1、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三是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部分学 生对已学知识没有记忆落实,更不能理解和迁移应用。 (2)、读图、析图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看不懂图,不知从何入手,提取图表信息难度大。 2、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

高三历史 限时训练(2)

限时训练(2)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读下图,在对全国的有效管理方面,图二较图一出现的主要变化是() ①对全国藏族聚居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②对地方的管理出现本质变化 ③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官员要受中央监督 ④对东南海域的联系和管理加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维护了社会公平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 26.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 A.孔子的“仁”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 27.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

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 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可知地点在广东(南海、番禺属广东省),再联系近代广东抗击夷敌的事迹可以排除A、C、D。 29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 【答案】D 30.1937年11月,张伯伦派遣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到柏林,同希特勒进行秘密会谈,向希特勒阐明英国“欧洲总解决”的设想。此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是 A.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中国速战速决 B.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进攻 C.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D.集中力量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 【答案】A 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A项。 【答案】A 3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历史)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次月考——历史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2.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 C.物质生活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3.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 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人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人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4.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6.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7.1925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 C.报童手持报纸叫卖 D.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 8.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社会现象() A.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严重 C.全盘西化 D.学习西方迫切 10.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①轿子②马车③轮船④汽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2.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拥有它,谁就能支配他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这种贪婪的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欧洲人迫切的生活需要 B.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原因 C.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因素 D.欧洲黄金产量严重不足 13.新航路的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 A.从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B.商业危机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D.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14.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之为“扩张的时代”,主要原因是() A.欧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时代开始 C.东西方国家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D.狂热的宗教传播和宗教征服 15.下列关于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路线,正确的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16.我们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其主要依据是() A.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意味着世界市场雏形开始B.价格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 C.揭开了殖民扩张之路 D.冲击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 17.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殖民者国家实力 B.满足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 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加强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物质基础 18.英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利益,争做世界霸主,而采取的政策是() A.圈地运动B.重商主义 C.对外殖民D.奴隶贸易 19.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飞速提高,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战胜封建主义农业文明是一大进步B.工业革命使工人生产积极性倍增 C.资本主义消灭了阻碍生产力的一切因素 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产生成效 20.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新兴工业不包括() A.电力工业B.煤炭开采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飞机制造业 21.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 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22.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 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 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江西省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 (A) 教师版【含答案及解析】

江西省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历史(A)教师版【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史载: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从制度建设角度看,这一叙述表明商代 A. 封邦建国制度并未确立 B. 宗法制度并不成熟 C. 嫡长子继承制并未确立 D. 世袭制度并不严密 2.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 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 .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3. 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A.分封制影响深远 ______________ B.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意识淡漠 ________ _________ D.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4.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则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 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贵族等级界限己被打破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5.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 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 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 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 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 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6. 秦代九卿之一的少府掌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而与此相应的唐代六部中的户部掌全国疆土、天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血缘政治的削弱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政治制度的成熟 D. 宰相权力被削弱 7. 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县直属于国君,其任命的长官可以世袭。秦国设郡,最初地位低于县。战国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该学者认为 A. 郡县制形成具有社会转型特征 B. 战国开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始于秦朝 D. 郡县制强化西周的集权统治 8.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9.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 中央→ 郡→ 县→ 乡→ 亭→ 里→ 什→ 伍→ 户” 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① 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 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 ③ 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 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马上就要来到的期中考试,大家要放松心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及时查漏补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甲、乙两湖分布图,完成1~3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①温带荒漠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热带荒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乙湖周围的地带性土壤是() A.黑土 B.荒漠土 C.红壤 D.紫色土 3.目前甲湖正不断萎缩,可能引起() A.农业生产条件优化 B.气候更加干旱 C.洪涝灾害加剧 D.水土流失加重 1~3.解析根据经纬网和湖的形状可以判断甲湖是位于中亚的咸海,乙湖是我国湖南的洞庭湖。咸海周围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洞庭湖周围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A 2.C 3.B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4~5.解析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属性。再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图中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故处于低纬度区;①为5 000米以上,判定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森林草原过渡带,可判定③是高山草原带。 答案4.A 5.A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及答案

高一语文限时训练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A.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 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 B.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一直上奏请求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才作罢。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C.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感到很高兴。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 4.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2)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二、诗词鉴赏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以无功罢兵柄,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踏莎行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 秦观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湘去。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 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有,聊寄一枝春。”③鱼传尺素:《旧唐书·李逊传》) 《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④为谁:为什么。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 内官皆佐之.“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赏析。 /// A.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2 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言供馈不时霞寓/// .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乃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客观题(共40题,每个1.5分,共60分) 1.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人捷 2.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耆英,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笼络)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这反映了耆英 A.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主张主动与西方交往 C.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 D. 倡导应向西方学习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6.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7.“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8.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其共同的危害是()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9.“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D.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10.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第三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含答案)

思南县许家坝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2.彼得?盖伊在起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被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情形可能出现在()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6.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7.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 .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 B .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 .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 . 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2.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 河南、河北 B . 湖南、湖北 C . 山东、山西 D . 广东、广西 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说: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这种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袭制 4.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 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D .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6.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7. 周代分封制“使原来各部族之间相对平等的松散的盟友关系,变成了上下依属的紧密的封建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 . 巩固了各部族间的联盟 B . 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C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D . 开创了等级社会秩序 8.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 A . 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 诸侯国之间互相厮杀 C .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D . 分封制遭到破坏 9. 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 A . 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 . 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 . 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 . 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10. 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11.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 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辽宁省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辽宁省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 1. (2分) (2017高三下·河西模拟)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 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 .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 (2分) (2019高一下·惠州期中)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 . 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 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3. (2分) (2019高一上·芜湖月考) 2019年3月13日,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终止美国对沙特在也门战争中的援助。美国媒体称,预计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将轻易通过这项决议。之后,决议将递交总统特朗普批准。但特朗普已表态,他会使用总统否决权否决这一决议。这说明() A . 宪法赋予美国总统极大的权力 B . 美国政治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C . 美国党派纷争致使政局的动荡 D . 总统做法违背了民主共和原则 4. (2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A . 枢密院 B . 中书省 C . 宣政院 D . 政事堂 5. (2分) (2016高一上·双峰月考)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A . 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 . 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 . 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 . 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2. 《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里,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里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 . 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B . 诸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履行各项义务 C . 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严格,宗法制度稳固 D .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3. 周代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是: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这体现了周代() A . 敬天保民的执政理念 B . 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 C . 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 D . 封邦建国的治理体系 4. 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

A . 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 B . 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 C . 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D . 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 5. 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人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 . 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 . 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 . 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 . 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6. 商王乃诸侯之长,方国多系臣服之旧国,关系似邦联、如兄弟:周王乃诸侯之君、天下共主,封国多系分封之新国,关系似联邦、如父子。这反映出() A . 贵族政治被打破 B . 中央集权建立 C . 血缘关系的弱化 D . 君王权力加强 7.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 .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8. 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9. 《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 .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 .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 . 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D . 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潍坊市2019—2020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试卷分析 26(1) 考查内容: 1.知识点: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 2.能力点: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3.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试题分析: 本小题的设问是“太阳辐射强度在一天中的变化特征”。虽然第一天(晴天)与第二天(阴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在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大小上有一定差别,但总体变化特征是一致的:先增加后减小,而且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是大致相同的。作答时应加以综合分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1分),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1分),至日落逐渐减小(1分) 评分细则: 1.答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或“上午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增加)”均得1分; 2.答出“正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2点前后达最大值”,或是“中午前后达最大值”,或是“11点至13点前后达最大值”均得1分; 3.答出“至日落逐渐减小(减弱)”或“下午逐渐减小(减弱)”均得1分; 4.没有写明“上午”或“日出后”、“日落前”等关键节点,而是从具体的时间点开始描述的不得分,如“8:00至正午前后逐渐增强”、“正午前后至16:00逐渐增强”。 5.把“太阳辐射强度”写成“气温高低”的不得分。 暴露问题: 1.审题不清: 本题的指令动词是“描述”,中心词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限定词是“一天中的”。作答时要体现“太阳辐射强度的动态变化”,而很多同学作答时只是描述“清晨和傍晚强度小,正午强度大”,没有体现出“上午逐渐增强,下午逐渐减弱”导致失分。 2.基础不牢、原理不明: 本题问的是“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而很多学生回答的却是“气温”的变化特征,反映出学生地理原理不明,不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不明确“太阳辐射”与“气温”的区别与联系。 3.答题不规范、不全面: 本题作答时应综合分析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应只是分段描述,而没有总体概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分两天来描述:第一天……,第二天……。 很多学生只是描述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而没有点出“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导致失1分。 教学建议: 1.作为基础年级,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可以适当拓展与提升,但切忌盲目拔高。 2.习题讲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能力的训练。 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素养,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关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思想。 26(2) 该题设问 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第一天――(强或弱),分析可能的原因。(4分) 该题标准答案 弱第二天出现阴天、多云(或大气污染严重),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具体评分细则 弱(2分)有阴天、多云、阴雨天、大气污染等关键词得1分。有大气削弱作用强得1分。如果第一空写了强,该题得0分。学生平均得分情况:3:49分左右。 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