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讲座稿

《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讲座稿
《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讲座稿

《婴幼儿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讲座稿

第一部分对早期教育理性认知

导言:对于当今的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胜过一切,而对年幼孩子的教育更是非同寻常地加以重视。

早在200多年前,贝多芬就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什么职责比培养一个孩子更神圣的了。一百多年以前有个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去请教大科学家达尔文她问“先生我的孩子应该何时开始教育”达尔文反问道“你的孩子有多大”那位母亲得意地说“他才两岁半呢”达尔文惋惜地回答“夫人你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按照早期教育理论,确实是晚了,因为教育从0岁就应开始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20%到17岁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更令人震惊:"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早期教育也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如:1993年,新西兰就启动了以前首相名字命名的3岁前婴儿教育的国家计划——普卢凯特计划。新西兰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从出生开始;在秘鲁,有一个3岁前的娃娃之家工程;甚至在加纳,也有一个以儿童不能等待为题的0-6岁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保证每个美国公民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关于知识经济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头脑启动计划——从生命诞生的第一天就开始的婴儿教育计划。目前,超过70个国家已针对儿童早期发展建立了国家委员会或工作队。

我国在2003年1月27 日国家十部委联合签署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这是我国首次将0—3岁列入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范畴。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执行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

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说,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它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如果在百度搜索(六月初)输入早期教育这个词,有多达24,600,000条有关早期教育的信息;而在中国知网,输入早期教育这个主题,有5415篇文章,可见早期教育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程度。

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随着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被大众了解和接受,人们对教育关注程度提高,早期教育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日前我国各大城市都开始了早期教育的探索,各种社会机构从不同侧重点开展工作。早教中心规模逐渐壮大,所标榜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甚至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学习内容。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对早教中心的价值表示质疑的声音,开始反思并批评早期教育,事实上,对早期教育的认知和实施确实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表现为:

1、认知存在非理性,夸大早期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早期教育领域充斥着许多神话,至于许多科学素养差或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和制造的各种神话,已经成为社会公害。特别是当这些神话打着科学的幌子出现时,更加容易误导社会大众,成为伪科学的主要来源。它不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为婴幼儿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医百

病的灵丹妙药一样,绝不存在什么早期教育的“灵丹妙药”。早期教育充斥着广告和谋取金钱利益,不能不说是令人担心和充满遗憾的事。

2、急功近利而迷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早期教育现在是家长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正是因为这种比较“功利”的想法,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的部分专家曾对我国的早期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专家们“会诊”出了早教四大误区。

误区一把婴儿当成病人

现在的孩子都很“娇贵”,从一出生就是全家的“重点保护对象”。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

其实,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他们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他们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孩子的抵抗力也不像家长们想像的那么差,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欲望非常强。婴儿对环境的要求不是单一的,除了照顾以外,他们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只是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一个一个地消失了。

误区二把教育当成备考

专家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家长们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而不论上什么班儿,目的就是“拿成绩”。

教育和学习不是一回事,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教育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三把目标定得太高

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奥运冠军;希望孩子成为中国的肖邦等等。因此,家长们深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否则就再也不会有“大出息”了。

人生的起跑线不止是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孩子要准备好每一段路程所需要的本领,去完成一个近期的目标。这个目标看得到,跳一跳就可以摸到,而不是那个根本就不能理解也看不见的目标。

误区四总盼孩子是“神童”

调查中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家长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误区五将早期教育等同于提早教育

为让自己的孩了赢在人生竞争的起跑线上,“提前开始”、“越早越好”己经成为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有些人主张零岁施教,认为孩子学习读写算越早越好,于是尽量提早教学,加强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辅导,限制孩了的游戏和娱乐时间。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使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孩了过早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样就加重了孩了的思想负担,使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受到压抑,这对孩了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误区六将早期教育视为技能型学习

幼儿教育需要德、智、美、体和谐发展,然而日前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只注意智商的培养,以灌输知识为主要任务,忽略了孩了健康、语言、情商、运动能力的培养,使孩子不能得到全面发展。适当的生活技能固然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十分必要,但大多幼儿园的特色班为孩了进行技能培养只是家长的需求,违背了孩了生理、心理发

展的规律,这样不仅加重了孩了的负担,还会导致孩子将来缺乏独立思维能力。

早期教育的误区其实还不止这些,只是这几个误区比较普遍。

3、功利性地误导家长而使早教趋向“成人化”(2012年06月01日中国妇女报)

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联合发布“早教的认识误区对家庭教育影响”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早期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社会上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来自家长自身的认识误区以及社会上一些从事早期教育活动专门机构功利性的误导,必将导致错误的家庭教育,阻碍婴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该调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中心课题组承担。课题组主要对广州、佛山、东莞等地5所幼儿园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课题组的调查,超过45%的家长曾经带孩子参加过早教,40%的家长通过早教机构获取早期教育信息。

据介绍,课题组结合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目前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父母在早教中的角色认同存在误差,有三分之一的家长认为应该由幼儿园老师来负责主要的教育责任;把早期教育等同正规教育,将生活和教育完全对立;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急需矫正;存在“成人化”现象,对幼儿缺乏尊重。

调查报告显示,早教的认识误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包括:以祖辈和保姆为教养主体,带来科学育儿知识的贫乏;忽视对家长的指导,导致家庭教育质量不高;早期教育对智力培养的偏重,导致家庭教育内容的有失均衡;将早期教育等同正规教育,导致家庭教育生活性的缺失;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家庭教育效果欠佳;早教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家庭教育“以成人为中心”。

调查报告指出,对早教认识存在误区的原因是我国教育政策对早期教育认识的影响以及我国早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何解决早期教育认识误区?调查报告建议,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包括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相关法律的实施,加快推进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等立法,完善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措施。其次,加强对早教机构的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督导,发挥引导作用;工商管理部门应加强经营监督,发挥监管作用;社会各机构应积极联动,发挥整合作用;高等院校应加强学术研究,发挥支持作用;新闻媒体应加强舆论导向,发挥监督作用。此外,要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妥善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4、被商业异化,早期教育成为片面而畸形的教育

早期教育被商业规则制约,导致其不能按照教育规律运作,出现片面和畸形现象。

(1)收费昂贵、混乱

早教机构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资源相对稀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机构把这项神圣的教育事业当作赚钱的机器。据悉,大城市的早教机构一般每次课时为一小时左右,费用从50元到240元不等,一期(一般是二个月)的费用低的有五、六百,多的达到两、二千元,很多机构还推出季度卡、半年卡和全年卡,有的价格更在万元之上。一些早教机构还利用早教课程,借“智力开发工具”之名推销婴幼儿玩具;还有的早教机构则变相地把昂贵的加盟费转嫁给家长。

(2)课程混乱、超前、功利化

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家长的关注,各家早教机构纷纷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特色课程。例如,“右脑开发”、“经典诵读”、“百科输入”、" 3Q课程”、“**音乐启蒙”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某家早教机构发布在网上的“亲子右脑开发班(2一3岁)”课程包括“智力练习”、“职业认识填空”、“除法练习”、“算盘游戏(1到10/从10到1)",“经典诵读”等二十项,课程设置严重超前化、功利化。而多家早教机构号称由“专家”研发的课程方案,事实上往往是从己出版的早教教材、书籍中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拼揍而成。由于缺乏正确理念的引领和

专业知识的支撑,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显得零散、混乱,而这些混乱的课程又对家长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产生不良影响。

(3)编造专家和各种课题组的牌了以吸引生源

很多机构利用家长对早教专业领域的不熟悉编造专家和各种课题组的牌了,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生源,但家长们平时在早教机构里面儿乎见不到所谓的“专家”。另外,很多机构都会冠上“教育部**课题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亲子课题组”、“中国优生优育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委员会”、“家庭教育学会”等来头很大的“牌子”,实际上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

早教机构的很多做法反映了经营者不健康、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那单,儿童成为“顾客”,他们大多以家长的兴趣和需要为导向,片面迎合家长的需求,却很少考虑儿童发展的真正需求。如刘晓东教授所说“最可恨的是那些教育市场中的投机分了,他们看好教育市场,看到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于是投其所好,炮制各种早期教育方案”于是“伪科学”沉渣泛起,真正的专家缺位。

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早期教育必须剔除其非理性才能科学地实施早期教育,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因此从学术上去科学梳理早期教育的基本理论,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理性认知,矫正早期教育理念和施教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我本次讲座的主题。

一、对早期教育的基本认知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早期”这个概念的认知,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方面去理解,也就是说,早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早期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本质上是按照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潜能充分开发和社会适应性发展的教育,即早期教育是对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的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狭义早期教育是指0-3岁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狭义早期教育通常成为学术上探索研究的重点。

在“早期”这段时间内,儿童处于形体、心理发展快速转变的早期阶段,受到个体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能否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心理发展和学习实践的优良内外环境是决定儿童能否发挥其遗传潜质和巨大学习潜力的重要条件。其中早期教育是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存在不可替代的,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就是在儿童先天潜质、遗传秉性基础上通过适宜教育刺激使其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对早期教育认识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二、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

脑科学研究的成果,揭示早期教育的重要生理依据是什么。从1903年神经元学说的创立始,脑科学研究己逾百年,虽远未成熟,但自1932年以来,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共七次摘得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科学家阿尔维德·尔松、保罗格·林加

德、埃里克·坎德尔三人由于在“人类脑神经的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同享该年度生理学医学诺贝尔奖。随着CT(计算机断层扫),PET(正电子发生断层摄影术)、MRI(核磁共振像)及FMRI(功能性磁共振像)等无创伤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人们对于人脑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开始理解脑的结构及发育规律,了解各脑区的功能、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步确定学习与记忆等人脑高级功能的机制。儿童后天实践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其在各种可控的跟踪实验中逐渐清晰。早期人脑惊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被许多珍贵的病例予以明证。在这基础上,最新研究成果正在实现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相结合,如与医学、与教育等。教育曾经史多地属于经验学科,但而今因为脑科学的崛起,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可能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手中一柄科学的利剑,来化解儿童早期教育的种种难题,澄洁许多传统的模糊认识。

在婴幼儿出生后,大脑已有成百亿的神经元。这些分散的神经细胞必须通过与环境的反复交往后,才能转化成有组织、发生结构性分化的及其功能在新层次上完善的,可以认知、记忆和进行思考等的特定细胞团,进而形成特定功能区。6岁前儿童脑的增殖远较形体增长快,这就是早教的生理基础,其中0-3岁是最重要的早教阶段。

具体而言,大脑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人的影响:

(一)大脑发育的基本过程

大脑发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怀孕到婴儿出生。这个阶段我们称为大脑长数量的阶段。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经有大约100~180亿个脑细胞,接近成人。也就是说婴儿从怀孕到出生,大脑细胞的数量就已经长好了。

第二个阶段,人类个体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脑细胞的体积和其他很多东西还会长起来。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3岁的时候小脑发育基本成熟,3~4岁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像电线的绝缘层,可以使神经元准确传递信息,速度非常快,分工明确,效率也更高。那么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非常少,到3~4周岁的时候,才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

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连接,就没有价值,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10000万亿个,是3岁时的十倍。

(二)大脑发育的影响因素

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

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

很大一部分的神经细胞连接形成于出生后的第一年,这些连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比如,父母重复的喊孩子的名字,不停的输入同样的声音信息,孩子就会慢慢的在神经网络里记录下这个声音信号,从而和自我联系起来,渐渐的就会对这个信号产生反应。从一出生开始,大脑就开始建立这些对应的联系,来形成习惯、思想、自我意识、记忆之类。

等到儿童3岁的时候,他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千兆以上的神经连接,是成人大脑数目的两倍,而且这些连接将会一直持续到大约10岁时。从11岁开始,大脑就开始清除部分冗余的连接,使得系统变得更准确,更有效。在这期间,倘若父母帮助孩子接触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就能够促进神经连接的形成和完善。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是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的,重复的刺激能加强连接的形成,进而形成长期记忆。比如,在父母和孩子讲话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单词和短语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他们大脑的语言中枢功能。

重要启示:怎么做,才能让婴幼儿更聪明

影响智商的二个原因

第一大原因:大脑的营养。

第二大原因:成长的环境。

在怀孕的过程中,可能因为营养或者其他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的婴儿只有100亿个脑细胞,有的则可能有150亿个脑细胞,差异性非常大。脑细胞越多越好,这是发展智力的物质基础。所以孕妈妈应该注意补充营养,合理胎教,给宝宝多种良好的刺激,以促进宝宝的脑细胞数量增值。

0~3岁的经验对神经网络发育的影响非常重大,对突触的刺激及高频率的使用,都有利于智力发展。出生三个月时,突触的数量非常多,为什么最后只有500万亿个存在下来呢?因为缺乏使用!要运用一些方法使突触活动起来,那么那个突触就能生存下来。如果运用得不够或者使用得不够,突触数量就会比较少。大脑的发展过程需要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才能完成,外界信息的输入直接促进大脑的发展。输入就发展,不输入就不发展。缺少哪方面的输入,就必然在哪方面得不到发展,长大后这方面会不如别人。

大部分的家长都知道给宝宝吃鱼肝油、配方奶粉,这些效果肯定是好的。但是不要忽略环境的作用,实际上,环境的作用远胜于营养,它比营养更关键。

(二)脑科学对婴幼儿大脑发育研究得出的几个重要结论

脑科学的研究揭示出:大脑亦因使用而成长﹐这是儿童脑部发展的重要原则。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首席神经外科医师与神经生理学家科罗梭夫司基Boris N. Klosovskii做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猫分两组﹐一组实验组﹐养在慢速旋转的转台上。一组为控制组﹐与一般饲养无差别。唯一的不同﹐实验组的小猫看到的是一直动着的世界﹐而控制组的小猫则看到一个普通的世界。10至19天后﹐取脑观察﹕实验组小猫的前庭区比控制组小猫的前庭区大22.8-35.0%。显微镜下﹐实验组小猫的脑细胞较大较成熟。令人吃惊的是﹐10-19天的小猫其实还不算真正的长大﹐但他们的脑发育便已有此显着的不同。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克来屈David Krech的实验﹕养两群鼠﹐一群养在感觉被剥夺的环境﹐不太能看﹑听与感觉。另一群养在感觉加强的环境﹐能充分看﹑听与感觉。取脑观察后﹐他说﹕“养在感觉剥夺环境的老鼠的脑子小﹐笨﹐而且发育不佳。养在感觉加强的环境里的老鼠却相反。............这在科学上是无法争辩的﹐因为发生在老鼠身上的事实于人类亦然。”

据医学科学研究,人类约有一百五十亿个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全部完成于胎儿期,平均起来,每天要生产五、六千万个,胎儿诞生后就不会再增加。但是,人出生以后大脑的重量却会增加,出生时重约四百克的大脑,发育到满一岁时已经重达八百克,而一岁以后的成长就慢了下来。这些出生后脑部增加的重量,是来自脑部网状组织的结构或覆盖物的结构。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的联络、网络——突触,突触越深厚、越细致,那么他的智能就越发展。

从出生到三岁时期的3年中,孩子大脑的联络已经完成60%,完成了一大半,每一岁增加近20%。但是三岁以后,却开始变慢而减缓速度,每一岁成长约10%,到6岁就要完成至80%。从6岁至8岁这一阶段,发育速度又再减慢,每年成长5%,8岁时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所以0—3岁的时候,是孩子们大脑智识最关键的发育期,这一时期婴儿的智识具有超强的吸收能力。当家长们能在此时期给予婴儿天才所必备的精神营养和正确的教育,孩子就极有可能获得强势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对人脑发育的研究更为引人注目。如美国底特律市韦恩州立大学儿科神经生物学家哈利·丘加尼教授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婴儿大脑进行扫描观察,发现婴儿脑部的各个区域在出生后一个接一个地活跃起来,又一个接一个地互相联系着。就像入夜的城市,一家又一家地亮起了电灯,一盏又一盏的电灯连成一大片的那样壮观。这就为我们证实人生头三年的经历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婴幼儿大脑高级神经网络的构建

近百年来,科学家们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对人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人最初几年里大脑的发育与其机能发展,是如何建立起一个复杂联系的、有良好回旋路线的神经网络加深了认识。

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完全具备了控制生命的功能,但高级神经网络却刚刚开始发展。婴儿大脑里的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将不断地产生脑神经细胞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第一个月里就能增长二十倍。

然而,脑神经细胞的联系是通过各种图像、声音、语言、表情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早期经验而获得和增强的。

当小婴儿注视着某一物体(如杯子)的时候,婴儿眼睛的一个神经细胞就与视觉皮层的另一个神经细胞联系起来,所看到的杯子的影像,将在婴儿的大脑中刻下永久的记忆;如果在婴儿看着杯子,又听到“杯子”这两个声音时,耳朵的一个神经细胞就会产生一种大脑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将“杯子” 这两个音的电子信号传输到大脑听觉皮层的另一个神经细胞,如此反复多次后,婴儿的这一组神经细胞就永远地把“杯子”这两个音记录下来;与此同时,婴儿大脑视觉区记录“杯子”影像的脑神经细胞和大脑听觉区记录“杯子”声音的脑神经细胞也会建立起一个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后在相关的情景中婴儿的大脑就能产生有机的联系

了。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大脑有“用则进,废则退”的原理。认为产生于不同时间、在大脑不同区域的脑神经细胞联系,既能形成也会退化。大脑内不断地受到刺激的神经细胞有着很强的反映性,它们以形成可回旋的神经网络来反映着一个人早期所接触过的、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未能得到早期经验强化的神经细胞就会消失,得到早期经验的强化的神经细胞则能成为永久性的联系。

婴幼儿早期的各种生活经验,如能不断地为其提供丰富的感知各种事物的机会,大脑内能较好地进行复杂联系的、有回旋路线的神经网络就不断地形成,这将是婴幼儿一生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婴幼儿大脑发展的重要阶段

正是由于婴幼儿在其不断的看、听、说和运动、触摸等早期经验中建构起高级神经网络,使婴幼儿大脑中视觉、听觉、语言和运动等不同的区域,得以胜任其日后的发展。但是,脑部高级神经网络的建构是有一定期限的,不同区域的脑神经网络有着不同的构建期,并会在不同的时期达到成熟。因而,婴幼儿在其早期的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年龄对各种事物有着一定的敏感性——即我们经常说的“学习关键期”,它能帮助婴幼儿不同区域的脑神经网络的发育与成长。

研究表明:听觉、视觉、简单词汇、情绪控制、人际关系等能力的习得在0~2岁是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视觉皮层的脑神经网络联系,在3个月时达到最高峰,大脑开始对视觉进行微调,婴儿的眼睛能聚焦在某一物体上,也就是说婴儿开始看清东西了。

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科学家利用高科技“头发网罩”,结合电脑游戏进行的一项观察婴儿大脑活动的新研究显示,婴儿7~8个月时能在大脑中把一个视觉对象的不同特征归结起来,组成完整的形状的能力,说明他们的双眼能“立体”地将看到的东西传送到大脑中,视觉能力的发展关键过程就发生在1岁前的婴儿时期。

婴幼儿口头语言、对事物的认识、对数学——逻辑的感知在1~3岁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发音、学习词汇和语句,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主动地与人交流,总爱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而书面语言、第二语言、音乐、四肢协调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等在3~5岁时是学习的关键时期。

人的大脑的构建和发育,有自己的时间表,在婴幼儿各种学习的关键时期给予最好的、最丰富的、最适宜的刺激,他们能通过富有弹性的神经系统,非常出色地以“直观记忆的图像式学习”,如同摄像机一样能把他所看到的、听见的、接触过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有回路的高级大脑神经网络。而随着婴幼儿大脑发育的不断成熟,这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就会逐渐地降低。

我们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也正是因为婴幼儿大脑发育过程中有最佳敏感期的特点,从一出生就对其施行适宜的刺激,在他们生长最初的几年里,建立起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高级大脑神经网络,为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婴幼儿心智发展与其大脑发育的同步性

人的心智活动是人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人类自己的发展。科学家们不管是从生理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竟都发现了婴幼儿心智发展与其大脑发育的“同步性”这一规律。

科学家发现,婴儿时期大脑形态的发育会影响和制约其机能的发展。

新生婴儿的大脑重量为350克~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6个月时婴儿的大脑重量为700克~800克,是成人脑重的50%;1岁时婴儿的大脑重量为800克~900克,是成人脑重的60%;2岁时婴幼儿的大脑重量为1050克~1150克,是成人脑重的75%;3岁时婴幼儿的大脑重量已达1150克~1200克,是成人脑重的80%;4~5岁幼儿的大脑重量发育开始变

慢,直到14、15岁时才与成人的脑重基本相同,达1400克。单从脑重的变化速度看,婴幼儿大脑发育是先快后慢的,4岁前是人的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其17岁时的智力水平是100%的话,那么他在4岁时的智力水平就已达到50%,再4~8岁之间其智力水平可发展30%,在8~17岁之间其智力水平再发展20%。尽管有人对这种理论还有异议,但它至今仍对心理学、教育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足以说明人在4岁前成熟的智力水平发展已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是在4岁以后的十几年里去完成的。这里也可以看到人的智力水平的发展也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通过以上人的大脑发育和人的智能发展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婴幼儿心智的发展与其大脑的发育是同步的。这一“同步性”规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信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人们进行心智活动的基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影响了其心智发展的速度。

大脑和神经系统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的发育速度惊人,应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与大脑的潜能开发,给婴幼儿的大脑提供最需要的营养——即及时的、适宜的、丰富的刺激,使婴幼儿能更好地发展。

我们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正是基于婴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潜能开发的需要,利用婴幼儿身边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怡情”、“博采”、“长才”“增智”的全面教育,让婴幼儿在各方面得到应有的、全方位的、反复的锻炼,使大脑中相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络更加活跃,形成良好的、畅通无阻的大脑信息传递通道和反应回路。

4、大脑的分工与合作

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的大脑机能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大脑两半球分工说”是20世纪最盛行的脑功能理论。认为大脑的显著特征是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是有分工的,这种分工使其主管着不同的肢体活动、行为方式和心理过程。

具体地说:人脑的左半球是理性的脑,是语言的脑,是阅读、记忆、书写和逻辑思维的脑,负责抽象思维、推理运算和概念整理等;人脑的右半球是感性的脑,有创意的脑,专门负责形象的学习、图形的识别、空间知觉、音乐、美术等综合性活动。

大脑两半球只是在分工上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而且是相对的。人的大脑神经网络对不同的外界刺激所传来的不同信息,是通过交互的方式而联系起来的,并互相发生作用,这种联系和作用可能在大脑的同一个区域中发生,也可能在不同的区域中发生。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协调的、统一的指挥中心。

而能促进婴幼儿的大脑神经细胞的联系,促进大脑两半球形成互相协调统一功能的各种环境、人物、事物,以及婴幼儿与生活中的人、事、物交往等早期经验,正是婴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也正是新时期要求我们教育为婴幼儿准备的,包括早期的情感经验、社交经验、智慧发展在内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

当今医学、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脑细胞的联结网络,脑在个体发育中的不同功能发展的关键期,人的脑发育与人的心智发展的同步性,以及大脑的分工与合作的协调性等秘密,给我们进行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很大的启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脑科学的研究同时也证明了婴幼儿不同的生活经验所确立的脑神经联系网络是不同的,没有两个婴幼儿会拥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因此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大脑组织结构。所以,我们所面对的婴幼儿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他们有自己的行为理由、有自己的活动方式、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的人。婴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的,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这不仅是一种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婴幼儿自身的质的变化。

今天,我们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就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

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性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早期教育的心理基础:关键期

(一)关键期的由来

人类心理学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他首先研究的是鹅的认母行为,他发现,小鹅在刚出生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当小鹅第一个见到的鹅妈妈时,就跟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到的是洛伦兹时,就跟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可是后来,洛伦兹又发现,如果在出生的20个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的这种认母行为丧失了。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现象”,“印刻”形成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

重要的是,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在小鹅身上发生,许多的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的哺乳动行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如猫的视觉敏感期:猫出生后4—5天,是猫获得形状和色视觉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将猫的眼睛缝上,让光照不进去,结果以后打开时,小猫就不能获得形状和色视觉,变成盲猫;另一动物实验证明,小鸡追逐母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孵出后4天之内,在这个时期,如果将小鸡与母鸡分开,小鸡就永远不会有追逐母鸡的能力。

并且在人类身上也有有类似的现象。当把动物实验引申到早期儿童发展教育研究中时,现代科学家发现,人的智力、能力、习惯的发展,“关键期”同样存在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也把它称为“敏感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其成熟程度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

有下面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案例一

“狼孩”卡玛拉姐妹在狼的抚养下长大,被带回到人类社会时,姐姐约8岁,妹妹约1岁半。科学家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让她们改掉狼的生活习性。妹妹虽然在两个月后说出了“不”字,但一年后就死去了。姐姐经过3年的培训才能用脚走路,直到17岁时死去,智商也只有3岁半孩子的水平,只能讲45个单词。

案例二

日本士兵横井庄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在东南亚大森林,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完全遗忘了人的一切习惯和语言。但是,获救后仅仅通过28天的训练,他就完全恢复了人的习惯,重新适应了人类的生活。

案例三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的婴儿早期隔离实验。他把孤儿院里的一批新生儿放在与世隔绝的暗室里生活,除了给食物外,不给任何的外界刺激,一段时间后,这些小孩脑功能逐渐衰退,直至痴呆,这项残无人道的实验被迫停止后,大多数孩子不能恢复到正常智力水平。

案例四:

李鸣果等在1997年报告了他们在1983年发现的一个“猪孩”,这个“猪孩”在9岁时才被发现,他们经过14年的精心教育和训练,这个“猪孩”的智商有一定的提高(IQ从39提高到64)。

这些案例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关键期的重要性。前者表明,在关键期,一个人正常的发展一旦受阻,将会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障碍,这种障碍有时是很难甚至不可弥补的;后者则表明,只要不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日后的发展即使出现障碍,也会很快克服困难并恢复正常。总的来说,成长的关键期,会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人类的关键期

在洛伦兹后,人们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类各种行为(包括心理、技能、知识的掌握等行为)的“关键期”的研究中。于是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关键期,又叫敏感期、临界年龄、最佳年龄、关键年龄等。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例如:幼儿5岁以前是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如果在5岁以前,幼儿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或接触,这个幼儿将很难学会人类的语言了,印度“狼孩”几乎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就是一个充分的例证。

关键期的存在是人的大脑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在某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相应的脑组织就会得到理想的发展,如果错过了一些脑功能和脑结构的关键期的相应训练,会使一些脑组织造成长期难以有效弥补的发育不足。这将带来脑功能的发展局限,外在表现为人的一些能力和行为发展不足落后。在0-6岁,人本身存在着很多关键期,例如:(0-6岁)是孩子的感官敏感期,细小事物敏感期(1. 5-4岁),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孩子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若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你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你培养他细致认真的好时机。 动作敏感期是在(2-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活泼好动,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小肌肉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不仅能养成孩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培养是在(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还有书写敏感期是在(3.5-4.5岁) 阅读敏感期是在(4.5-5.5岁)文化敏感期是在(6-9岁)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培育,有一些能力就象语言能力一样就会很差或消失。

关键期对于大脑中的某些区域来讲,如果本质上的刺激没有发生在一个特定时期(称关键期),这个区域的功能就会丧失,而且无法再重新获得。例如,当一个新生儿睁开眼睛开始观看外界时,他的大脑中与视觉功能相关的神经细胞开始互相连接。这时他的眼睛没有真正具备视觉功能,只是将外部信息传递给相应的神经细胞。这对于婴儿学习将外界刺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在视觉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起连接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婴儿一出生就被蒙住眼睛,或者是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而无法看见物体,那么在他大脑中与视觉有关的神经细胞就不会进行正常的发育。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即使将来白内障被清除,这个孩子还是无法获得视力。当婴儿能够开始辨别各种形状,例如一张熟悉的面孔,神经细胞之间新的连接就会形成。那些对于理解当前任务不是十分必要的连接会被删除,同时那些最必要、有效的连接会得到加强,尤其是大脑中对于记忆和学习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那些区域。神经连接的改造和新神经连接的形成必须伴随着接触、掌握新技能而出现。在孩子出生的两三年中,有成千上万这种学习新技能的时刻出现,如学习爬、走,说出第一个词、第一个句子,伸手拿东西,握住勺子,学会分辨熟悉的亲人和陌生人等。在婴儿出生后几年里,整合大脑的各个部分,使之适应儿童世界的工作有关重大的意义。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形成了关于那些部分需要优先发育的目录,这也是一个大脑发展计划。这个计划表明,在婴儿能够分辨面孔和表情之前,他的视觉功能应该已经发展得很好。如果大脑的各部分功能和活跃性没有按照发展计划时间表来进行发育,删除程序就会开始清除那些还没有发育的无用的细胞。在这以后,如果神经

系统想再次发展那些功能,就会困难得多,甚至不可能。

在发育的关键期,当大脑的一种功能受到损害,其他一些功能可以实现部分弥补,但无法完全取代受损部分,实现其全部功能。例如,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他的听觉和触觉功能会得到加强。这些功能可以帮助孩子确定方位,向他提供周围的信息。但是触觉和听觉永远不会变成视觉,无法完全弥补视觉上的先天残疾。对于失去某种能力的孩子来说,其他能力的超常发展是对损失的一种弥补。但是这种超常能力发展在错过了发育关键期后就会再出现,成年后也不会出现。

刺激作用因为大脑神经网络的调整能够使婴儿在出生的头几个月或头几年里,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那么丰富多变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缺乏变化的环境会减少神经细胞与大脑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连接数量,而富有刺激的环境则会增加神经连接的数量。这两种情形对于今后的发育都会产生影响,这也是丰富多变的环境对婴儿的后期发育更为有利的原因。给孩子刺激的意思,不是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让他将来成为音乐家。婴儿需要的刺激不仅应该包括学习各种新事物,还包括各种感官体验以及与看护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儿童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早期同成人相处时所形成的神经网络有关系。儿童和父母之间那种牢固、持久的爱的关系,通过多种心理和行为方式被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儿童生理上的成长发育来表现,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应激来表现。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可以向孩子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温暖的、持久的养育可以有多种形式,而且包括父母在内的很多人都能够做到。使大脑发育处于最佳水平的刺激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当你患了流行感冒,或者是请其他不熟悉的人暂时来照看孩子,那么在这些天里出现的不同寻常刺激,不会显著地减少孩子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此外,儿童所能接受、吸收的刺激是有限的。儿童也像成人一样,需要时间去消化他刚经历过的体验。如果给孩子太多的刺激,不仅无法增强大脑的活动性,还会使孩子感到难以承受。由于不能吸收太多的刺激,当刺激过多时,孩子的大脑会相应地停止吸收。另一方面,当大脑做好了接受刺激的准备时,它又会帮助孩子去寻找更多的刺激。

孩子所能承受的刺激数量会随着他的成长有所变化。一个喧闹的家庭聚会对于仅有3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可以全部处理这些刺激的程度。他就会不停地哭泣,或者是沉沉睡去。但是对于已经有12个月大的孩子来说,亲戚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情形就不会对他造成困扰,这时的他已经开始学习说话了。他的大脑已经发育到了可以吸收复杂信息、更安全或者更熟悉的人。总体来讲,他已经能够控制周围环境中的刺激。

景象和声音:新生儿的玩具

新生儿还无法控制玩具。他甚至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仍在积累周围世界带给他的各种感觉体验。这意味着,倾听有趣的声音和观看有趣的景象是他所需要的娱乐方式,而且这些刺激有利于加快大脑的发育。最能引起婴儿兴趣的声音是他父母亲的声音。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景象就是他父母说话、微笑、大笑时的各种表情。在孩子出生后的两个月里,父母要尽可能多地陪在孩子身边,向他介绍你自己和这个世界。当你你无法和新生儿在一起时,还有另一种方法带给孩子娱乐刺激。新生儿有着很好的听力,播放音乐或者歌曲都会让他们感到愉快。但他们的视力还不是很敏锐:距离面部一英尺是他们观看物体的最佳距离。他们更易于观察那些缓慢移动的物体,或者是颜色对比强烈、鲜艳的物体,尤其是黄色配深蓝、紫罗兰、黑色的那些物体。许多公司都出售可以挂在婴儿床边的音乐风铃,它的下摆会随着微风摇摆,还会发出音乐。你也可以用彩纸、丝带和金属薄片自制音乐风铃。你要记住婴儿还不能抬起他的头,所以无法看到经过头顶上方移动的物体。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婴儿都看向他们的前方。在决定你的移动位置或者是其他刺激物的位置时,要考虑到以上细节,但也要注意孩子的喜好。3个月大的婴儿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四肢。他们在空气中舒展身体,挥舞

手臂和双腿,在在床上来回翻身,这时他已经能够把头抬起来了。这一时期他最喜欢的玩具是自己的双手。为了给抓握物体做准备,他们时而握紧时而张开手指,或者是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或者是晃动手指尖,或者是用手去抚摸自己的脸。他们会伸手去拿视线内的玩具,通常需要几次努力才能抓到玩具。这是手、眼配合的第一步,是最早的运动技能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最佳玩具是那些在孩子面前摇晃、碰撞时能够发出声音的玩具:一些是电动的,另一些则是像拨浪鼓一样很容易就发出响声的传统玩具。但是,因为婴儿力气不足,技能也还不够熟练,那些柔软的、可挤压的玩具也很适合孩子的小手去探索。

对于3个月大的婴儿而言,他所具有的那一点点熟练性是危险的,当他伸手去拿远处的玩具时,会陷入困境,这种事情可能会比你想像的更早发生。孩子是会移动的。如果在靠近婴儿床的地方挂着或摆放有玩具,最好把它们移到孩子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外。这时孩子的视觉和对头的控制能力都有所提高,使得他能够观察经过头顶上方移动的物体。将玩具挂在婴儿床上方、栏杆上,或者椅子上,是件冒险的事情;婴儿去拿玩具的时候可能会卡在栏杆中间受伤或被扼死。但是,将玩具逐个绑在栏杆上面对于防止危险发生还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当你将孩子放在堆满玩具的桌子上,他会立即去抓他喜欢的玩具。由于他对运动的控制还不是很完善,几乎是在拿到玩具后就又把玩具扔到地上。(这与后来出现的,孩子进行的有目的地扔东西的游戏是不同的。)这时孩子需要你帮助他重新得到玩具,如果玩具上面系着绳子,你就不必弯腰去寻找孩子扔的那些玩具了。

(三)婴幼儿的敏感期

如何充分把握和运用敏感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教师和家长的职责。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助长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物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失。

1、语言敏感期

0—6岁是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作,但婴儿却能容易地学会母语,这是因为婴儿具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婴儿一般在两岁左右开始说话,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家长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5岁左右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年龄,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时期

2、秩序感敏感期

2-4岁是婴幼儿的秩序感敏感期。孩子需要有一个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和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对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

6岁是婴幼儿的感官敏感期。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时

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促进孩子的感官更加敏锐,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教师和家长可以准备多样的感官材料,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感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5—4岁是婴幼儿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成人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那么,此时正是成人培养孩子具有事无巨细、思维缜密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

0--6岁是婴幼儿的动作敏感期。两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走路,是最活泼好动的时期,成人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见大脑分布图、左右脑分工图。)

6、社会规范敏感期

2.5—6岁是婴幼儿的社会规范敏感期。2.5岁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对结交朋友与群体活动产生兴趣。这时成人应教给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与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此外,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年龄,进干食物一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关键期对人的成长来说,如同炼钢工人掌握火候一样,错过出炉的温度再出炉就是废钢,关键期就是最重要的温度。对于塑造孩子来说,它又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了一块铁坨,再改变可就困难了。所以,家长一定要抓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用科学的教养方式陪伴孩子渡过成长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讲座主持稿教学文案

“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家庭教育讲座主持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今晚的家庭教育讲座。可以说,今天各位的到来,是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也是各位对学校工作支持配合的最好表现。为了提升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搭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受国务院的委托,成立了主题为“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家庭教育讲座。 这次我们邀请到的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课题组成员鞠艳梅老师。鞠老师有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曾应各地关工委、团委、妇联和教育部门的邀请,做过“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帮孩子成为学习赢家”等几百场专题报告。今天,鞠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工委新课题——“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目的是通过报告,让我们的家长和孩子都能有更大的收益。 在听报告之前,我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鞠老师讲座的时间大约为45分钟,在此期间希望各位家长将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状态,不要随意走动。下面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鞠老师为我们做精彩的报告! 感谢鞠艳梅老师,刚才鞠老师结合实际,围绕“让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主题作了详细而精彩的报告。鞠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具体而鲜活的事例和互动的方式,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相信家长们一定获益良多。 接下来,有请我们学校的赵耀文校长为这次活动做总结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感谢赵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相信通过举办这样的培训活动,我们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掌握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真正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今天我们的讲座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有哪些家长对教育孩子方面还有什么疑惑的,会后可以移步到教室外面的咨询台去跟鞠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咨询。 家长们回去的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谢谢大家,再见!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最新资料推荐------------------------------------------------------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 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大家利用中午读报时间一起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 你们好,今天我们大家利用中午读报时间一起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 一、何为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恶性传染病。 引起 AIDS 的病原---HIV 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人体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 T 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部分感染者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使人体发生多种极为少见的、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感染死亡。 二、艾滋病如何传播?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 HIV 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只有三个传播途径! (一)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时,可以通过生殖器或直肠粘膜传播。 生殖器患有性病(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或溃疡时,会增加感染 HIV 的危险。 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二:血液传播输血传播。 1 / 18

1、如果血液里有 HIV,输入此血者将会被感染。 2、血液制品传播: 有些病人(例如血友病)需要注射由血液中提取的某些成分制成的生物制品。 有些血液制品如含有艾滋病病毒,使用血液制品就有可能感染上HIV。 3、共用针具的传播: 使用不洁针具可以把艾滋病毒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例如: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医院里重复使用针具,吊针等。 另外,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美容针、刀等,都十分危险。 (三)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三: 母婴传播。 如果母亲是 HIV 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故建议 HIV 感染者不要生育,如已生育要禁止母乳喂养。 三、艾滋病的病程 (一)急性感染期通常出现在感染 HIV 后的 1-6 周。 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全身乏力、咽痛、关节疼痛和肝脾肿大等症状,另外,还可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感染者甚至出现急性无菌性脑膜炎的表现。

家庭教育讲座稿-表扬孩子的艺术

家庭教育讲座稿-表扬孩子的艺术

海拉尔区铁路第一小学教育实验校 《表扬孩子的艺术》教案 一、教学时间:2012年4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家长认识到不断的表扬孩子会比不断的批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学会正确的表扬孩子的方法,从而让孩子在赞美声中快乐成长、不断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要说我是一名老师,但同时也是一名孩子的母亲,很高兴能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表扬孩子的艺术。在开始讲座之前我有几个问题想问大家: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吗?经常表扬我们的孩子吗?做一下调查,每天都表扬的请举手,偶尔表扬的请举手,已经很久没有表扬孩子的请举手!好,谢谢大家! 让我们来看一个来自新华报业网曾统计过的一组数字:据介绍,不久前,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对全国3671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询问他们最希望做的事是什么。本来杂志社的工作人员都猜想,这些小孩子们最希望的无非是吃喝玩乐,没想到出来的结果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竟有56.82%的学生最希望父母看到自己的进步,能肯定自己;而另有超出40%的学生最希望的是家长不要总拿别人跟自己比,不要总是说别人比自

己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专家坦言,这种调查结果证明,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们的夸奖,而不是处处否定。要知道,父母们随口的否定,很可能让孩子失去竞争的勇气,时间久了,还会与家长间产生逆反心理。 曾有一位母亲在报告会现场失声痛哭,她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得了一种怪病,每逢周一至周五,早晨一起床就犯恶心,但一到周末又完全正常。经检查,竟是患了“上学恐惧症”。原来,这位母亲平时对孩子的学习非常严厉,孩子每次考试回来,她都要询问,谁比孩子考得更好,排名更前,而全然看不到孩子自己本身的进步,并且常常因为孩子不如别人而打骂他。 那么表扬是对是错呢?请各位家长在我的讲座中来寻找答案。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表扬,成人是这样,孩子更是这样。表扬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表扬更是一门艺术。很多家长就有这样的困惑,有时表扬多了,孩子觉得无所谓了;有时表扬孩子他会变得开心懂事,有时明明得到奖励或肯定他却闷闷不乐;有时家长很注重表扬, 孩子却骄傲自满起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一: 星期天,妈妈出门逛商场。小明也嚷着要去。前几天小明逛商场就要买这买那,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妈妈对小明说:“一起去可以,但要听话,该买的妈妈自然会给你,不该买的,不要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教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层面,一个是身心发展层面。0-12岁孩子 处于成长中的基础性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再好的老师和学校,也不能代替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国内有一本畅销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想要强调的就是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我感到这个题目对老师的作用有失公允,也许换一个说法更客观,那就是“好父母就是好老师”。好父母不但关注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开发,而且有很强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将教育贯穿于生活中的细节和机会。 ?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长不等人。父母工作、事业再忙碌,也不能忽略了 孩子身心发展中所需要的关注和扶助。亲子关系是一条链子,需要父母细心维护才能不脱节。 当我们事业和工作繁忙紧张时,容易忽略了孩子,只要孩子身体和功课还可以,在学校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就算了。其实,当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减少,亲子关系就会出现潜在的问题。亲情是在关心、爱护、理解中建立和维护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等到父母有空、有闲、有钱再去关注孩子,就已经错过了他们成长中最需要的时刻。经常听到过来人父母谈对孩子的内疚,当孩子小的时候太忙,对他们关心太少,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有些事情错过就错过了,难以弥补。所以我们要提醒自己无论多忙都要留出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要忙得松开了牵着他们的小手。 ?家庭教育贯穿于生活中,孩子具有良好的家教是长期努力的成果。培养孩子 的情商(EQ)跟开发他们的智力(IQ)同样重要。父母的言行身教、生活 的环境氛围都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是一件长期性的任务,童年和少年时期,孩子身心尚未定型,是施以教育的关键阶段。有些父母效法孟母三迁,务求让孩子进入好学校,体现出重视知识型教育的一片苦心。不过,对于建立家庭教育氛围却没有同样的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为人处事的态度,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因为事实证明,要在社会上成功,EQ往往比IQ更重要。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父母要了解才能理解, 要理解才能采用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因此父母也要不断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当孩子的阶段,但是不等于每个父母都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子女教育中,有时候觉得孩子不听话、故意作对,用尽办法、耗尽耐心都无效。如果大人能多了解一些孩子的阶段性生理和心理特点,就会增加对他们的理解,减少盲目的尝试和冲突。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个难题,都需要父母去学习解决,不但孩子要成长,父母也要成长。

最新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讲稿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艾滋病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侵入人体逐渐使人损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最终导致病人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 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经过平均5-10年的时间(即潜伏期)才发病。发病之前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发病之后为艾滋病病人。无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还是艾滋病人,都能把病毒传给他人。 特别要注意的是,艾滋病感染者本人在潜伏期内可能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人也不能从外观上判断出来,只有通过血液检测才能确诊。目前,世界上90%的艾滋病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受到感染。因此,潜伏期是传播艾滋病病毒非常危险的时期。 二、艾滋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和伤口渗出液这几种体液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性传播:这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越大。 血液传播: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吸毒是我国目前感染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行为。另外,输入或注射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针具、剃须刀等刺穿人体的物品也能够传播艾滋病病毒。 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通过怀孕、生孩子过程和喂奶也可能会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三、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播艾滋病 我们已经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所以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是完全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1、一般的社交活动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怀子; 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一起居住、购物、使用钞票、劳动和学习; 2、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因为唾液、眼泪、汗水和尿液中不含艾滋病病毒 3、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也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四、怎样预防艾滋病 安全性行为,避免通过性生活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卖淫嫖娼,只有一个固定的相互忠诚的性伴侣; 如果有多个性伴侣,那么每次性交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女性有权要求男性使用安全套,因为女性在性交时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明显高于男性。 注意:性病患者比没有性病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得了性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不要延误。 注意血液安全,避免经血液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吸毒; 不非法卖血贩血; 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必须注射时,要求使用一次性针头和针管,或者使用经过严格消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稿

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稿 1、批评与表扬的艺术 2、做成功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成才素质 3、孩子撒谎怎么办? (一) 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孩子从婴儿时期起,就开始接受外界事物的大量信号刺激,这些刺激在幼儿的大脑中形成了各种条件反射。这些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经过成人的赞许得以巩固,并按照成人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心理学看来,人的社会动机之一是赞许动机,即指人们期望获得他人及社会的赞扬、肯定、承认和鼓励,以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社会赞许动机对人的行为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育中的表扬同赏识、夸奖、赞许等方丑同类,都是对孩子的积极评价,是对其行为的“良性刺激”。 父母常常以点头、微笑、拍手、抚摸等动作表示对孩子行为的赞许,而这些赞许巩固着儿童对于社会行为标准的理解,是他们在社会和生活中学习的一种方式。 儿童长大以后,对其行为的赞许方法和手段更多的是语言的肯定,以及伴随语言而出现的各种表情、某些物质鼓励。这样,儿童就可以按照成人的要求,将某些行为建立和巩固起来。因此,对孩子的赞许不仅仅是对孩子所做的某一件事、某一个行为的肯定,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产生一时的愉悦,而是关系到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为其规定怎样的标准,设立怎样的目标,以及孩子是否为达到这一目标作出自己的努力、怎样去努力。这些赞许就其本身而言有时可能是微不足道、无关紧要或是极其平常的,未必会产生什么成就。之所以这样做,在于对孩子行为产生的效果,尤其是孩子的成就需要是建立在需要赢得他人的重视和赞许的基础上的,如果孩子为取得成功所作的努力得不到他人的赞许,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不再努力去争取成功。 表扬,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家长大多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社会所期望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应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把握表扬的科学性 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勿庸置疑,但是表扬孩子不能没有原则、不讲科学。不恰当的表扬不仅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不能激励孩子,相反会挫伤孩子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

1、小学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案[1]

五年级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大纲教案 第一课我们长大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女人身体外在的区别; 2、认识自己身体有“公开”和“秘密”部分; 3、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身体, 强化自我保护身体的隐 私部位。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女人身体外在的区分; 2、身体的“秘密”部分和公开部分以及“秘密”部分意 味什么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学习男孩、女孩以及男 人、女人的知识; 2、对保护隐私和预防性侵犯有初步认识。 四、教学方式:讲解、讨论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40分钟) 教学内容时间(分 钟) 教学要点参考资料 1、男生、女10 了解男生、女生进而男性 和女性的身体的外在不 “广西小学”:“身 体的结构和功能,

生身体的外在区别同;知道身体有公开部分 和秘密部分 认识自己的身体” 15-22 2、我们就要长大10 了解男生、女生进入青春 期后身体外在发生的一 些变化,引导学生以正 面、积极的态度看待这些 变化。 “成长与性(上 册)”“男孩女孩不 一样”(P22-43); “指南”P21-23 “青春期基本知 识” 3、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15 不能让别人随意看或触 摸自己身体的秘密部分, 也不随意看或触摸别人 身体的秘密部分; 案例讨论:学习在生活环 境中的基本行为要求以 及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 《成长与性》上册 P1-20; 4、小结 5 我们的成长及身体发生 的一些变化是正常的,必 然的,我们要尊重自己和 他人的身体,学会自我保 护。

五年级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大纲教案 第二课艾滋病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艾滋病。 2、知道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和日常生活不会被传播艾滋 病。 3、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是通过行为预防的。 二、教学重点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不传播途径) 三、教学难点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方式:讲解法、快速抢答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 六、教学工具:挂图、小黑板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教学要点参考资 料

家庭教育讲座演讲稿

家校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为什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今天,青少年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能低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中华传统美德正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着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对起码的道德要求知之不多,因此极需要告诉你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告诉你们过去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传统美德,又是在这种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更需要将这些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美德是我们青少年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基伟业。 二、为什么要实现家校合作?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局限依靠其单方面力量是难以克服的。然而,我们发挥家庭学校教育的各自优势,相互利用、相互补正、相互促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家校合作的意义所在。如何对学校以往积累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意识,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延伸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使家校合作的方法多元化,为探究切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双方的教育并使之形成合力,避免家校教育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家庭教育讲座领导讲话稿.doc

家庭教育讲座领导讲话稿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篇1 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谈两个话题1、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2、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一、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遗传不好。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问题太多。你每一次

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整个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我们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很多父母小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考试,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

健 康 教 育 知 识 讲 座(艾滋病)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十二期 2012年12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年月日

通知 为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让农村居民了解和熟悉健康知识常识,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决定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现通知如下:时间:2012年12月2日9:00-10:30 地点:曹家镇卫生院健康教育室 讲座内容: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授课人:朱泽辉 参加人员:辖区居民 曹家镇卫生院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2012年曹家镇卫生院健康知识讲座 (第十二期) 主讲人:吴玉带 【预防艾滋病知识讲座】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2.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怎样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一是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二是每次性生活都正确使用安全套。

4.吸毒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吸毒者常常共用针管、针头。如果其中有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注射器就会被污染,那么艾滋病病毒就会通过针具传染给其他吸毒者。此外,毒品使吸毒者的体质下降,增加了艾滋病病毒感染和发病的可能性。 5.输血时怎样预防艾滋病? 输血创造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奇迹。但是,如果输入了带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接受血液的人几乎无一幸免,都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保证输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是预防艾滋病病毒经过血液传播的重要屏障。我国现在已经有法律规定,所有医疗使用血液都有必须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保证安全用血是医疗卫生部门的责任。我们每个人对安全用血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1)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2)如果必须输血,有权利了解血液是否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3)不要为了所谓“增加抵抗力”盲目使用血液制品。 6.怎样预防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 首先是要保护妇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样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孩子出生后,要避免母乳喂养。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家庭教育讲座材料 一、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呢?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发现孩子撕了刚给他买的新书,中国家长的反应一般是首先批评他的行为本身,然后再强调书的价值,“新新的书你就撕破了,以为是白来的?十来块钱呢?”不顾忌孩子的抵触情绪,强迫孩子说“我错了,今后改正。” 还有一种谴责方法,更象审问罪犯:“对书有什么仇么?为什么刚买来就撕了?”这样做的意图是希望孩子诚实,坦言撕书的原因,结果是把孩子推向对立面。他们对这种挑衅往往有自己的常规武器,那就是梗子脖子死不开口。 遇到这种情况,美国的家长们会怎样处理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通常会这样问孩子:“我看到你撕坏了刚买的新书,你不喜欢它了么?(这时孩子也许会是点点头,或者说是不当心撕坏的。)或许过几天你又会喜欢它呢,因为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妈妈还没来得及给你讲呢。来,我们把它粘起来。” 孩子发现妈妈并不因为他闯的祸动怒,首先关心的是他的感受,就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情形告诉妈妈,这样,在内疚的心情下,他就有可能在以后认真保存大人送给他的礼物。 以上这个例子,关系孩子健全的心理,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因沿袭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 二、家长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与家长,是一世的关系。家长的形象要经得起时间的检查,父母应该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1、正直,是做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不管孩子是大是小,家长在处理一些表现一个人人格高低的大小事情时,一定不要忘了旁边有一双孩子的眼睛,那也是一台精确的录像机,你留在那里的言行要和他的记忆共存。 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 2、责任心,是一个文明人有教养的表现。这是世界上联系人与人关系除情感之外的另一纽带。父母的责任感,孩子不仅可以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而且还可体味他们在工作中表现的乐观和上进--这是人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同时鼓励周围人也同样生气勃勃的秘诀。您在孩子面前,要像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满怀希望,关心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明天,将自己应该担的担子,稳稳地放在肩上。 3、言行一致,是家长取信于孩子的前提。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说不负责任的话,尤其不能吹嘘自己的历史,不要为了急于达到某一目的而向孩子许空愿。凡对孩子允诺的,一定是自己能做到的,如果一时做不到,也要给孩子解释清楚。要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果只图教育孩子而一大堆一大堆的说道理,而落到实际时,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是最容易让孩子产生撒谎的心理基础,因为他在父母身上已无意识地体会出:有的话只是说给别人听罢了! 4、守时惜时,这是参加社会竞争的必要意识。家庭生活,本是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比较松宽、自由的领域,如果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识,是比较容易表现出一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学校预防艾滋病康健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了解检测艾滋病病毒的意义及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调和相处,共享生命 教学概要: 提出什么是艾滋病,引出艾滋病传染的三大主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行讨论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并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危害,增强学生爱护生命,关爱艾滋病人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活动:课前搜集与艾滋病相关的资料,如传染途径、预防措施、流行现状、危害,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意义及途径。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点,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并准备相关材料,如图片、测试题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大屏幕展示:艾滋病威胁不亚于核武器。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如果未能采取积极有用的预防措施,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 xx共同讨论引出艾滋病的话题。 (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讨论,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讲授新课 (一)艾滋病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艾滋病吗? 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材料 (教学预测及对策:新时代的中学生,对艾滋病的概念并不陌生,鼓励学生大胆讲述,教师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得出: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力,感染其它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一种危机传染病,目前无药可治。 (设计思想: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并且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知识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使学生学会自学、自解、自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师: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搜集了许多有关艾滋病的资料,下面以组为单位,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各组派一名同学当一回解说员,帮助我们一起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生:讨论得出分别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教师小结: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大屏幕展示)1、性接触传播: (1)目前全球主要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2)艾滋病可通过性交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 (3)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大。

家庭教育讲座稿备课讲稿

姜绪义家长讲座 各位家长: 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谈两个话题1、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2、家庭教育中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我们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一、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遗传不好。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整个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我们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很多父母小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考试,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考大学,二是找好工作。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大学生或者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

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演讲稿5篇

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演讲稿5篇第一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本应和你我一样,有欢乐、有幸福、有对未来的憧憬;有这样一群人,正遭受着躯体上病痛的折磨,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有这样一群人,生活中不再有阳光,缤纷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化为灰色......他们就是艾滋病患者! 长期以来,艾滋病成为人们心中讳莫如深的字眼,因为自它出现,就以不可战胜的姿态挑战着人类的智慧、认知。尽管抗艾工作在20多年间取得显著进展,但克服歧视仍然是对抗疾病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对艾滋病采取公共行动的最大障碍,而这,也是这一流行病继续在全球肆虐的重要原因。 因为歧视,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隐瞒病情,成为隐匿于健康人群中的危险因素;因为歧视,许多有高危行为的人拒绝接受艾滋病检测,不仅加大了自己感染的危险,而且危及接触到的人员;因为歧视,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治疗,生活困难,而一旦失去生活来源,他们极易从事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职业,部分感染者还可能因此产生报复心态。 如果我们与这些命途多舛的人握手拥抱以表慰问,就能为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支柱。如果社会能够正视艾滋病,能够对这些本已立于悬崖边缘的人们的歧视目光转为善意、同情、关切的眼神,也许,许多患者便会有了生活的勇气。社会舆论的责任并不是斩断这些可怜的人的生命之烛,而是要用所有人的热情使之重燃!面对他们被疾病伤害的灵魂,我们应该张开我们温暖的怀抱,将他们从冰冷的角落中挽救出来,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沐浴阳光的温暖。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信念、目标,也为了共同的承诺,在抗击艾滋的路上,有你,有我,我们携手同行,关注艾滋病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现在我们热切的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一、提高防范意识,从我做起。预防艾滋病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掌握预防艾滋病常识,珍惜生命,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二、积极宣传,营造健康环境。防治艾滋病是我们每个人神圣的义务,要积极参与配合各种宣传活动,向不了解艾滋病的人们宣传艾滋病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为社会营造一个预防艾滋病的健康环境。 三、关爱他人,共同抗击艾滋。人人都需要关怀,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更需要理解和关爱,我们要消除歧视,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用爱心换真心,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激励他们战胜病魔,笑对人生,让生命重新绽放灿烂的光辉。 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文明迈出一大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关爱生命,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爱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 时间:2016.5.23 地点:第十教室主持人:陈阿丽记录人:张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基本概念及传播途径。 2.使学生明确知道艾滋病对人体健康及人类生存的危害性。 3.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提高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哪些方式不会感染艾滋病,学会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歧视。 教学重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内容分析: 艾滋病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的方式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性伙伴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2.经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3.母婴传播: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岁以前死亡。 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迅猛地传播,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突破3600万。至今年9月,我国共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0711例,比去年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篇

预防艾滋病健康知识讲座篇 时间2016年12月1日 地点:学校操场 一、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 1、释义:什么是AIDS\HIV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作为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最终使免疫系统崩溃,使人体因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发病并死亡。 2、艾滋病的潜伏期和窗口期 (1)艾滋病的潜伏期:人体感染艾滋病后需经过0.5~20年,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艾滋病人,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艾滋病毒,具有传染性。 (2)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在窗口期虽测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但体内已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hiv核酸检测查到,因此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一般不超过3个月。 3、传播途径有三个:一是经性接触传播(同性、异性);二是经血液接触传播(输血、注射);三是经母婴垂直传播(产道、乳汁)。 4、临床表现 (1)原因不明发热持续1个月及以上;(2)原因不明腹泻持续1个 月及以上;(3)最近3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4)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5)半年内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结核);(6)咳嗽、咳痰持续1个月及以上;(7)其他艾滋病相关性疾病。

学校预防艾滋病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上级相关部门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文件精神,推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规范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确保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充分认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着眼国家民族的未来,从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工作计划,认真研究部署,明确工作目标和行动措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强有力的宣传方式和科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爱健康,关爱生命,营造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指导原则 1.以预防为主,坚持常抓不懈地做好宣传教育,使学生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突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以普及知识为主。 3.认真把握艾滋病防治宣传普及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三、工作目标 深入持久地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倡导相互关爱的道德风尚,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使我校师生对预防艾滋病常识教育知晓率达100%。 四、措施及要求 1.加强学校宣传预防艾滋病工作的领导。为做好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特设预防艾

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谭欢植校长 副组长:莫郭郑副校长 成员:彭春玲教务处主任 蒙青菊办公室主任 梁建设总务处主任 谭永巩资助办主任 莫莉芳校医 各班主任 工作职责: (1).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领导和协调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 (2).抓好学校预防艾滋病的培训、宣传和教育工作。 (3).检查、指导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 2.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并纳入健康教育课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预防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四至九年级每学期不少于1课时,做到有教案、记录,开课率要达到100%。要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艾滋病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结合我校实际,坚持适时、适地、适当的原则,健康教育的重点为讲解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如何预防艾滋病以及无偿献血、禁毒等知识。 3、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要在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前后集中组织宣传教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

————————————————————————————————作者:————————————————————————————————日期: ?

家庭教育讲座讲稿响水镇韭菜沟小学 2014年3月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领导和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 首先欢迎和感谢各位家长的到来,今天依然是座无虚席,让我再次感受到各位家长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同时我还要感谢各位领导,是你们的鼓励和信任让我有信心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更要感谢我的同事们,是你们和我平时的相互切磋和坦诚交流才让我形成了系统的家教体会。今天,我把发生在我身上的家教故事和教育体会同大家交流,但愿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起。 一、爱孩子,从赏识开始 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经历,生下孩子来,在短暂的喜庆之后心中一直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我们都会殷切地期盼他们成长为向上、向善、向美的人才,成长为乐观、积极进取、善良、勇敢、有顽强毅力的人才,以便他们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做有价值的人。我和大家同样带着这个信念,在20年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我始终以“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努力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那什么是“以教学说话、学走路的”的赏识教育心态呢?我们每位家长身有体会,当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孩子开始把“吃”说成“特”,把“哥哥”说成“的的”,我们总是开心的笑着,享受着他们的错误和进步,并坚信他们一定能说出准确的话语。当孩子蹒跚学路时,半步、一步,跌倒了,没有一位家长责骂、埋怨,而是扶起来,欣赏地看着,并由衷地赞美几声:“好孩子,真了不起!”孩子在赞美声中,欢乐地继续半步、一步地走,再然后是两步、三步……这样,孩子在我们的笑声中、在我们的鼓励中、在我们的赞赏中、在我们的耐心中,高高兴兴地学会了走路。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态度包含了赏识、信任、宽容、允许孩子犯错误、承认孩子们的差异、对孩子不急不燥,我们把它形象地称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赏识教育心态。这种赏识教育心态下的孩子心中种下的一定是自信、乐观、上进、勇敢的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