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接口协议:通道对接CMPP2.0网关协议

中国移动通信互联网短信网关接口协议(China Mobile Peer to Peer, CMPP)

(V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002年4月

目录

1.编制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2.缩略语. (5)

3.网络结构 (6)

4.CMPP功能概述 (6)

5. 协议栈 (8)

6. 通信方式 (8)

6.1 长连接 (9)

6.2 短连接 (11)

6.3 本协议中涉及的端口号 (12)

6.4 交互过程中的应答方式 (12)

7.消息定义 (12)

7.1基本数据类型 (12)

7.2消息结构 (13)

7.3 消息头格式(Message Header) (13)

7.4信息资源站实体(SP)与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间的消息定义 (13)

7.4.1 SP请求连接到ISMG(CMPP_CONNECT)操作 (13)

7.4.1.1 CMPP_CONNECT消息定义(SP→ISMG) (13)

7.4.1.2 CMPP_CONNECT_RESP消息定义(ISMG → SP) (14)

7.4.2 SP或ISMG请求拆除连接(CMPP_TERMINA TE)操作 (14)

7.4.2.1 CMPP_TERMINATE消息定义(SP→ISMG或ISMG → SP) (14)

7.4.2.2 CMPP_TERMINATE_RESP消息定义(SP→ISMG或ISMG → SP).14

7.4.3 SP向ISMG提交短信(CMPP_SUBMIT)操作 (15)

7.4.3.1 CMPP_SUBMIT消息定义(SP→ISMG) (15)

7.4.3.2 CMPP_SUBMIT_RESP消息定义(ISMG → SP) (16)

7.4.4 SP向ISMG查询发送短信状态(CMPP_QUERY)操作 (17)

7.4.4.1 CMPP_QUERY消息的定义(SP→ISMG) (17)

7.4.4.2 CMPP_QUERY_RESP消息的定义(ISMG →SP) (17)

7.4.5 ISMG向SP送交短信(CMPP_DELIVER)操作 (18)

7.4.5.1 CMPP_DELIVER消息定义(ISMG→SP) (18)

7.4.5.2 CMPP_DELIVER_RESP消息定义(SP → ISMG) (20)

7.4.6 SP向ISMG发起删除短信(CMPP_CANCEL)操作 (20)

7.4.6.1 CMPP_CANCEL消息定义(SP → ISMG) (20)

7.4.6.2 CMPP_CANCEL_RESP消息定义(ISMG → SP) (20)

7.4.7 链路检测(CMPP_ACTIVE_TEST)操作 (21)

7.4.6.1 CMPP_ACTIVE_TEST定义(SP → ISMG或ISMG→SP) (21)

7.4.6.2 CMPP_ACTIVE_TEST_RESP定义(SP → ISMG或ISMG→SP) (21)

7.5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之间的消息定义 (21)

7.5.1 源ISMG请求连接到目的ISMG(CMPP_CONNECT)操作 (21)

7.5.2 源ISMG请求拆除到目的ISMG的连接(CMPP_TERMINA TE)操作 (21)

7.5.3链路检测(CMPP_ACTIVE_TEST)操作 (21)

7.5.4 源ISMG向目的ISMG转发短信(CMPP_FWD)操作 (21)

7.5.4.1 CMPP_FWD定义(ISMG→ ISMG) (21)

7.5.4.2 CMPP_FWD_RESP定义(ISMG→ ISMG) (25)

7.6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与汇接网关(GNS)之间的消息定义 (25)

7.6.1 ISMG请求连接到GNS或GNS请求连接到ISMG(CMPP_CONNECT)操作

(25)

7.6.2 ISMG请求拆除到GNS的连接或GNS请求拆除到ISMG的连接

(CMPP_TERMINA TE)操作 (26)

7.6.3 ISMG向汇接网关查询MT路由(CMPP_MT_ROUTE)操作 (26)

7.6.3.1 CMPP_MT_ROUTE消息定义(ISMG→GNS) (26)

7.6.3.2 CMPP_MT_ROUTE_RESP消息定义(GNS → ISMG) (26)

7.6.4 ISMG向汇接网关查询MO路由(CMPP_MO_ROUTE)操作 (26)

7.6.4.1 CMPP_MO_ROUTE消息定义(ISMG→GNS) (26)

7.6.4.2 CMPP_MO_ROUTE_RESP消息定义(GNS → ISMG) (27)

7.6.5ISMG向汇接网关获取路由(CMPP_GET_ROUTE)操作 (27)

7.6.5.1 CMPP_GET_ ROUTE消息定义(ISMG→GNS) (27)

7.6.5.2 CMPP_GET_ ROUTE_RESP消息定义(GNS → ISMG) (27)

7.6.6 ISMG向汇接网关更新MT路由(CMPP_MT_ROUTE_UPDATE)操作 (28)

7.6.6.1 CMPP_MT_ROUTE_UPDATE消息定义(ISMG→GNS) (28)

7.6.6.2 CMPP_MT_ROUTE_UPDATE_RESP消息定义(GNS → ISMG) (28)

7.6.7 ISMG向汇接网关更新MO路由(CMPP_MO_ROUTE_UPDATE)操作 (29)

7.6.7.1 CMPP_MO_ROUTE_UPDATE消息定义(ISMG→GNS) (29)

7.6.7.2CMPP_MO_ROUTE_UPDATE_RESP消息定义(GNS → ISMG) (29)

7.6.8汇接网关向ISMG更新MT路由(CMPP_PUSH_MT_ROUTE_UPDA TE)操

作 (29)

7.6.8.1 CMPP_PUSH_MT_ROUTE_UPDA TE消息定义(GNS→ISMG) (30)

7.6.8.2 CMPP_PUSH_MT_ROUTE_UPDATE_RESP消息定义(ISMG →

GNS) (30)

7.6.9汇接网关向ISMG更新MO路由(CMPP_PUSH_MO_ROUTE_UPDATE)操

作 (30)

7.6.9.1 CMPP_PUSH_MO_ROUTE_UPDA TE消息定义(GNS→ISMG) (30)

7.6.9.2 CMPP_PUSH_MO_ROUTE_UPDATE_RESP消息定义(ISMG →

GNS) (31)

7.7系统定义 (31)

7.7.1 Command_Id定义 (31)

附录1 MO状态报告的产生 (32)

修订历史 (34)

1.开幕

本规范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企业规范,简称CMPP,现阶段版本为2.0版。本规范规定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信息资源站实体与互联网短信网关之间的接口协议;

(2)互联网短信网关之间的接口协议;

(3)互联网短信网关与汇接网关之间的接口协议。

2.缩略语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说明

ISMG Internet Short Message Gateway 互联网短信网关

SMPP 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 短消息点对点协议

CMPP China Mobile Peer to Peer 中国移动点对点协议

SMC Short Message Center 短消息中心

GNS Gateway Name Server 网关名称服务器(汇接网关)

SP Service Provider 业务提供者,即信息资源站实体

SMC Short Message Control SP为收取包月业务费用而向网关发送的消息,网关收到后不送给用户仅产生相应的话单;

ISMG_Id 网关代码:0XYZ01~0XYZ99,其中XYZ为

省会区号,位数不足时左补零,如北京编号

为1的网关代码为001001,江西编号为1的

网关代码为079101,依此类推。

SP_Id SP的企业代码:网络中SP地址和身

份的标识、地址翻译、计费、结算等

均以企业代码为依据。企业代码以数

字表示,共6位,从“9XY000”至

“9XY999”,其中“XY”为各移动公

司代码。

SP_Code SP的服务代码:服务代码是在使用

短信方式的点播类业务中,提供给

用户点播的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代

码。服务代码以数字表示,全国业

务服务代码长度统一为 4 位,即

“1000”-“9999”;本地业务服务

代码长度统一为 5 位,即

“01000”-“09999”。

Service_Id SP的业务类型,数字、字母和符号的

组合,由SP自定,如图片传情可定

为TPCQ,股票查询可定义为11。

3.网络结构

如图1所示,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是外部信息资源站实体(SP)与移动网内短信中心之间的中介实体,互联网短信网关一方面负责接收SP发送给移动用户的信息和提交给短信中心。另一方面,移动用户点播SP业务的信息将由短信中心通过互联网短信网关发给SP。另外,为了减轻短信中心的信令负荷,互联网短信网关还应根据路由原则将SP提交的信息转发到相应的互联网短信网关。互联网短信网关通过向汇接网关(GNS)查询的方式获得网关间的转发路由信息。

4.CMPP功能概述

CMPP协议主要提供以下两类业务功能:

(1)短信发送(Short Message Mobile Originated,SM MO)

典型的业务操作举例如图2所示:

图2 需要前转的MO示意图

1)手机发出数据请求(可能是订阅信息或图片点播等),被源ISMG接收;

2)源ISMG对接收到的信息返回响应;

3)源ISMG在本地查询不到要连接的SP,向GNS(汇接网关)发路由请求信息;

4)GNS将路由信息返回;

5)源ISMG根据路由信息将请求前转给目的ISMG;

6)目的ISMG对接收到的信息返回响应;

7)目的ISMG将请求信息送SP

8)SP返回响应;

在以上操作中,步骤3到步骤8均使用CMPP协议;

在随后的操作中,目的ISMG在接收到SP的响应后将产生MO状态报告发给源ISMG。(2)短信接收(Short Message Mobile Terminated,SM MT)

典型的业务操作举例如图3所示:

图3 需要前转的MT示意图

1)SP发出数据请求(可能是短信通知或手机铃声等),被源ISMG接收;

2)源ISMG对接收到的信息返回响应;

3)源ISMG在本地数据库中找不到要目的手机号段所对应网关代码,向GNS(汇接网关)

发路由请求信息;

4)汇接网关将路由信息返回;

5)源ISMG根据路由信息将请求前转给目的ISMG;

6)目的ISMG对接收到的信息返回响应;

7)目的ISMG将请求信息发送至SMC;

8)SMC向目的ISMG返回响应;

在上述操作中,步骤1到步骤6均使用CMPP协议;

在随后的操作中,SMC将通过NO.7信令网向移动用户发送信息,移动用户收到后将返回状态报告(Delivery-Receipt)给短信中心,短信中心将按照MO操作的流程将状态报告返回给SP(如果SP要求返回状态报告)。

5. 协议栈

CMPP协议以TCP/IP作为底层通信承载,具体结构由图4所示:

图4 CMPP协议栈

6. 通信方式

SP与ISMG之间、ISMG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时,可以采用长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短连接方式。所谓长连接,指在一个TCP连接上可以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包,在TCP连接保持期间,如果没有数据包发送,需要双方在此TCP连接上发链路检测包以维持此连接。短连接是指通信双方有数据交互时,就建立一个TCP连接,数据发送完成后,则断开此TCP连接,即

每次TCP连接只完成一对CMPP消息的发送。

短信网关之间前转时要求每条消息都要有状态报告。当向用户发送信息发生错误时,网关应向SP发送错误状态报告。

6.1长连接

通信双方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建立TCP连接,用于双方信息的相互提交。TCP连接建立后,由客户端发起建立应用层连接,然后进行数据传输。当信道上没有数据传输时,通信双方应每隔时间C发送链路检测包以维持此连接,当链路检测包发出超过时间T后未收到响应,应立即再发送链路检测包,连续发送N-1次后仍未得到响应则断开此连接。

参数C、T、N原则上应可配置,现阶段建议取值为:C=3分钟,T=60秒,N=3。

网关与SP之间、网关之间的消息发送后等待T秒后未收到响应,应立即重发,连续发送N-1次后仍未得到响应则停发。现阶段建议取值为:T=60秒,N=3。

消息采用并发方式发送,加以滑动窗口流量控制,窗口大小参数W可配置,现阶段建议为16,即接收方在应答前一次收到的消息最多不超过16条。

长连接的操作流程举例如图5所示:

图5 长连接一次操作流程

6.2短连接

通信双方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建立TCP连接,发送与接收单独进行,通信采用应答方式,应答与请求在同一个连接中完成。由于系统采用互为客户端/服务器模式,操作以客户端驱动方式发起连接请求,完成一次操作后关闭此连接。

网关与SP之间、网关之间的消息发送后等待T秒后未收到响应,应立即重发,连续发送N-1次后仍未得到响应则停发。现阶段建议取值为:T=60秒,N=3。

短连接的操作流程举例如图6所示:

图6 短连接的操作流程

6.3本协议中涉及的端口号

CMPP2.0 7891

互联互通采用的是短连接

6.4 交互过程中的应答方式

在SP与ISMG之间、SMC与ISMG之间及ISMG之间的交互过程中均采用异步方式,即任一个网元在收到请求消息后应立即回送响应消息。举例如图7所示:

图7 异步交互方式示意图

7.消息定义

7.1基本数据类型

7.2消息结构

7.3 消息头格式(Message Header)

7.4信息资源站实体(SP)与互联网短信网关(ISMG)间的消息定义

7.4.1 SP请求连接到ISMG(CMPP_CONNECT)操作

CMPP_CONNECT操作的目的是SP向ISMG注册作为一个合法SP身份,若注册成功后即建立了应用层的连接,此后SP可以通过此ISMG接收和发送短信。

ISMG以CMPP_CONNECT_RESP消息响应SP的请求。

7.4.2 SP或ISMG请求拆除连接(CMPP_TERMINATE)操作CMPP_TERMINATE操作的目的是SP或ISMG基于某些原因决定拆除当前的应用层连接而发起的操作。此操作完成后SP与ISMG之间的应用层连接被释放,此后SP若再要与ISMG 通信时应发起CMCC_CONNECT操作。

ISMG或SP以CMPP_TERMINATE_RESP消息响应请求。

7.4.2.1 CMPP_TERMINATE消息定义(SP→ISMG或ISMG → SP)

无消息体。

7.4.2.2 CMPP_TERMINATE_RESP消息定义(SP→ISMG或ISMG → SP)

无消息体。

7.4.3 SP向ISMG提交短信(CMPP_SUBMIT)操作

CMPP_SUBMIT操作的目的是SP在与ISMG建立应用层连接后向ISMG提交短信。ISMG以CMPP_SUBMIT_RESP消息响应。

注意:关于短信群发的问题,若SP对于群发消息不要求状态报告的回送时,才可以考虑群发,否则必须逐条发送。

7.4.3.2 CMPP_SUBMIT_RESP消息定义(ISMG SP)

7.4.4 SP向ISMG查询发送短信状态(CMPP_QUERY)操作

CMPP_QUERY操作的目的是SP向ISMG查询某时间的业务统计情况,可以按总数或按业务代码查询。I SMG以CMPP_QUERY_RESP应答。

7.4.4.1 CMPP_QUERY消息的定义(SP→ISMG)

7.4.4.2 CMPP_QUERY_RESP消息的定义(ISMG →SP)

7.4.5 ISMG向SP送交短信(CMPP_DELIVER)操作

CMPP_DELIVER操作的目的是ISMG把从短信中心或其它ISMG转发来的短信送交SP,SP以CMPP_DELIVER_RESP消息回应。

7.4.5.1 CMPP_DELIVER消息定义(ISMG SP)

当ISMG向SP送交状态报告时,信息内容字段(Msg_Content)格式定义如下:

表一Stat字段定义

注意:

1.其中ACCEPTED为中间状态,网关若从短信中心收到后应丢弃,不做任何操作。2.Stat字段长度为7个字节,填写时应填表一中Final Message States中的缩写形式,如状态为DELIVERED时填写DELIVRD,依此类推。

3.SP等待状态报告缺省时间为48小时。

7.4.5.2 CMPP_DELIVER_RESP消息定义(SP → ISMG)

7.4.6SP向ISMG发起删除短信(CMPP_CANCEL)操作

CMPP_CANCEL操作的目的是SP通过此操作可以将已经提交给ISMG的短信删除,ISMG 将以CMPP_CANCEL_RESP回应删除操作的结果。

7.4.6.1 CMPP_CANCEL消息定义(SP → ISMG)

7.4.6.2 CMPP_CANCEL_RESP消息定义(ISMG → SP)

Com 接口协议

Com 通讯接口协议(草稿) 概述 此通讯协议标准主要是规定了Reader与主机之间的通讯方式,此通讯协议是建立在RS232串行通讯基础上的,实现的是单点对单点的通讯,类似于3964通讯协议,通讯中有很多往返确认的控制信息,不大适合在网络环境中使用。 (一)报文格式 报文帧包含报文的不同字段和控制信息。实际数据字段的前面有首部信息,而后面有包含关于传输正确性检查信息的数据安全部分(故障识别) 一、编码方式: 协议规定以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模式通信,在传输过程中,除了标志字符和结束字符以外,其余字节按照16进制的数值拆分成两个ASCII字符表示。这样报文中的字节都是可见的ASCII字符,而且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如果有规定范围以外的字符出现,则为非法字符。 代码:(共计20个字符) ?十六进制,ASCII字符0...9,A...F (不使用小写字母) ?标志字符:开始符:’:’(0x3A)和地址标志符:’@’ (0x40) ?结束字符:CR(0x0D)和LF(0x0A) 二、报文帧格式: 协议规定有两种帧格式,不带地址码的短帧格式和有地址码的长帧格式。 1)如下表: 在这个地方程序实际发送数据长度已经按照编码结构,是这个展开的数据长度了,

就是2倍了。 报文帧的各部分说明如下: (1)开始: 协议规定以字符‘:’(Hex 0x3A)作为报文帧的起始标志。 (2)帧编号: 帧编号是由发送方设定的帧序列号。接收方收到帧以后,回发“应答帧”,“应答帧”必须带有相同的帧编号。帧编号从0开始,长度是1Byte,循环使用。 (3)功能码 定义长度为1Byte,编码范围0x00—0xFF。分为四种,定义范围和作用,如下 (4)数据长度: 标记数据包部分的数据长度。规定长度为2Byte。 (5)数据包: 是报文帧携带的状态和数据部分。数据长度不固定。 如果报文帧是指令帧,数据包部分就是指令参数。 如果报文帧是应答帧/数据帧,数据包部分就是传送的状态和数据,数据格式由主机指令规定。 状态部分就是接收报文的错误代码。如果接收正确,状态值为“00”。 (6)校验码: 校验范围是帧编号、功能码、源地址、数据包长度和数据包。不包括起始字符和结束字符。 计算结果是2字节,加入报文帧时,低字节在前,高字节在后。 (7)结束符: 协议规定报文帧的结束标志是‘CR-LF’(Hex 0x0D和0x0A) 三、通讯方式: 协议支持规的通讯方式:主—从应答方式。

通讯协议标准

编号: 密级:内部 页数:__________基于RS485接口的DGL通信协议(修改)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对: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华美特科贸有限公司 二○○二年十二月六日

1.前言 在常见的数字式磁致伸缩液位计中,多采用RS485通信方式。但RS485标准仅对物理层接口进行了明确定义,并没有制定通信协议标准。因此,在RS485的基础上,派生出很多不同的协议,不同公司均可根据自身需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通信协议。并且,RS485允许单总线多机通信,如果通信协议设计不好,就会造成相互干扰和总线闭锁等现象。如果在一条总线上挂接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于协议不一样,很容易造成误触发,造成总线阻塞,使得不同产品对总线的兼容性很差。 随着RS485的发展,Modicon公司提出的MODBUS协议逐步得到广泛认可,已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MODBUS的协议规范比较烦琐,并且每字节数据仅用低4位(范围:0~15),在信息量相同时,对总线占用时间较长。 DGL协议是根据以上问题提出的一种通信协议。在制定该协议时已充分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a.兼容于MODBUS 。也就是说,符合该协议的从机均可挂接到同一总线上。 b.要适应大数据量的通信。如:满足产品在线程序更新的需要(未来功能)。 c.数据传输需稳定可靠。对不确定因素应加入必要的冗错措施。 d.降低总线的占用率,保证数据传输的通畅。 2.协议描述 为了兼容其它协议,现做以下定义: 通信数据均用1字节的16进制数表示。从机的地址范围为:0x80~0xFD,即:MSB=1; 命令和数据的数值范围均应控制在0~0x7F之间。即:MSB=0,以区别地址和其它数据。 液位计的编码地址为:0x82~0x9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81。 罐旁表的编织地址为:0xA2~0xBF。其初始地址(出厂默认值)为:0xA1。 其它地址用于连接其它类型的设备,也可用于液位计、罐区表地址不够时的扩充。 液位计的命令范围为:0x01~0x2F,共47条,将分别用于参数设定、实时测量、诊断测试、在线编程等。 通信的基本参数为:4800波特率,1个起始位,1个结束位。字节校验为奇校验。 本协议的数据包是参照MODBUS RTU 通信格式编写,并对其进行了部分修改,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另外,还部分参照了HART协议。其具体格式如下: 表中,数据的最大字节数为16个。也就是说,整个数据包最长为20个字节。 “校验和”是其前面所有数据异或得到的数值,然后将该数值MSB位清零,使其满足0~7F 的要求。在验证接收数据包的“校验和”是否正确时,可将所有接收数据(包括“校验和”)进行异或操作,得到的数据应=0x80。这是因为,只有“地址”的MSB=1,所以异或结果的MSB也必然等于1。 本协议不支持MODBUS中所规定的广播模式。 3.时序安排 在上电后,液位计将先延迟10秒,等待电源稳定。然后,用5秒的时间进行自检和测试数据。

2.4G-RFID平安卡空中接口协议_v1.0

智慧平安城市"地网工程"项目 2.4GHz-RFID空中接口协议 深圳市海振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2016年03月

目录 1. 引言............................................................................................................................. 1-3 1.1 范围 .................................................................................................................................... 1-3 1.2 缩写和术语.......................................................................................................................... 1-3 1.3 参考文档 ............................................................................................................................. 1-3 2. 射频识别...................................................................................................................... 2-4 2.1 射频识别 ............................................................................................................................. 2-4 2.2 阅读器................................................................................................................................. 2-4 2.3 标签 .................................................................................................................................... 2-4 3. 空中接口协议 .............................................................................................................. 3-5 3.1 物理层................................................................................................................................. 3-5 3.1.1 射频芯片 .................................................................................................................. 3-5 3.1.2 工作频率 .................................................................................................................. 3-5 3.1.3 调制方式 .................................................................................................................. 3-5 3.1.4 空中码率 .................................................................................................................. 3-6 3.1.5 工作模式 .................................................................................................................. 3-6 3.2 数据链接层.......................................................................................................................... 3-6 3.3 握手协议 ............................................................................................................................. 3-7

AB DF1串口通讯协议API接口

Fax: 1-703-709-0985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614175.html, Allen-Bradley DF1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PI The DASTEC Corporation Allen-Bradley DF1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PI allows the user to implement bi-directional serial communications to exchange data between applications running on a Windows/WinCE-based system with other devices supporting the Allen-Bradley DF1 full-duplex serial protocol. The devices can be AB devices, other host computers or even other system applications using the API. The Allen-Bradley DF1 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API enables a system to acts as a client device to other Allen-Bradley peer devices, initiating read and write operations on behalf of the system applications. The API also allows the system to emulate an Allen-Bradley PLC to respond to read and write requests and thus acts as a “virtual PLC” to other AB peers. The API is available for different Windows/WinCE-based systems/platforms and can be used with C/C++ or Visual Basic. The API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 functionalities, client side and server side. The client side functionality is implemented with a single API DLL. Server side functionality is implemented with a DLL/executable pair. Together these components manage all aspects of the protocol and data exchange including responding to peers with proper acknowledgements, error/success codes and protocol data byte ordering. The system application need only to deal with the data values exchanged in native byte order. The user can employ either the API’s client, server or both functionalities with minimal code implementation.

常用的硬件接口及通信协议详解

一:串口 串口是串行接口的简称,分为同步传输(USRT)和异步传输(UART)。在同步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同一个时钟。在异步通信中,接受时钟和发送时钟是不同步的,即发送端和接收端都有自己独立的时钟和相同的速度约定。 1:RS232接口定义 2:异步串口的通信协议 作为UART的一种,工作原理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地传输。图一给出了其工作模式: 图一 其中各位的意义如下: 起始位:先发出一个逻辑”0”的信号,表示传输字符的开始。

数据位:紧接着起始位之后。数据位的个数可以是4、5、6、7、8等,构成一个字符。通常采用ASCII码。从最低位开始传送,靠时钟定位。 奇偶校验位:资料位加上这一位后,使得“1”的位数应为偶数(偶校验)或奇数(奇校验),以此来校验资料传送的正确性。 停止位:它是一个字符数据的结束标志。可以是1位、1.5位、2位的高电平。 空闲位:处于逻辑“1”状态,表示当前线路上没有资料传送。 波特率:是衡量资料传送速率的指针。表示每秒钟传送的二进制位数。例如资料传送速率为120字符/秒,而每一个字符为10位,则其传送的波特率为10×120=1200字符/秒=1200波特。 3:在嵌入式处理器中,通常都集成了串口,只需对相关寄存器进行设置,就可以使用啦。尽管不同的体系结构的处理器中,相关的寄存器可能不大一样,但是基于FIFO的uart框图还是差不多。

发送过程:把数据发送到fifo中,fifo把数据发送到移位寄存器,然后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往串口线上发送一位bit数据。 接受过程:接受移位寄存器接收到数据后,将数据放到fifo中,接受fifo事先设置好触发门限,当fifo中数据超过这个门限时,就触发一个中断,然后调用驱动中的中断服务函数,把数据写到flip_buf 中。 二:SPI SPI,是英语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四根线,节约了芯片的管脚,同时为PCB 的布局上节省空间,提供方便,正是出于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现在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

空中接口协议栈

5.3 LTE系统接口协议 2013-06-08移动通信网 空中接口协议栈 空中接口是指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之为无线接口。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2.1 控制平面协议 控制平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如图3所示:

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 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ode 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消息广播,寻呼建立、管理、释放,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管理,移动性功能,终端的测量和测量上报控制。 PDCP、MAC和RLC的功能和在用户平面协议实现的功能相同 2.2 用户平面协议 用户平面用于执行无线接入承载业务,主要负责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处理,如图2‐4所示:

空中接口Um协议

在GSM的信令协议的结构分为三个一般的层。 Layer 1: 物理层, 这是无线接口的最低层,使用射频信道,提供传送比特流所需的物理链路、为高层提供各种不同功能的逻辑信道。 Layer 2: 数据链路层。 Um口使用的是基于ISDN的DM信道链路接入协议上的LAP-Dm协议。是LAPD的修改版本。 主要目的是在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建立可靠的专用数据链路。 通过协议和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机制,保证两个终端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Layer 3:网络层,被划分成三个子层: 无线资源管理RR:主要存在于MS和BSC中。 它管理的是无线资源,包括不同逻辑信道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在移动台中,主要是用来选择小区、在物理层测量的结果基础上监听信标信道。 移动性管理MM: 负责移动台的位置信息、鉴权和TMSI的分配。在BTS中是透明传输的。 接续管理CM:包括呼叫控制CC,短消息业务管理SMS和补充业务管理SS。在BTS中也是透明传输的。 物理层中定义了很多逻辑信道 TCH 为业务信道 用来传输语音和用户数据 BCH 广播信道 用来发送广播消息,频率校正信息和同步信息 RACH 随机接入信道

用来发送用户的各种接入请求 AGCH 准予接入信道 对RACH信道的应答信道 PCH 寻呼信道 发送用户的寻呼消息 SDCCH 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发送链接过程中的各种信令 SACCH 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发送功率控制和定时提前消息 FACCH 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发送切换和挂机等消息 再来看看LAPDm协议 利用实现准备好的物理层的块,将每一帧插入一个单独的物理块,长为23字节。 a) 它可以在Dm信道上提供一个或多个数据链路连接。数据链路连接之间是利用包含在各帧中的数据链路连接标示符来加以区别; b) 它可以允许帧类型的识别; c) 可以顺序控制,以保持通过数据链路连接的各帧的次序; d) 可以检测一数据链路连接上的帧格式差错和操作差错; e) 可以把不能修复的差错通知管理实体; f) 还可以进行流量控制

计算机网络原理 内部网关协议RIP

计算机网络原理内部网关协议RIP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内部网关的协议的一种,它用于小型自治系统中。RIP基于Xerox XNS路由协议。在RIP的早期,人们比较容易接受RIP,因为代码嵌入了基于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的UNIX的操作系统中。RIP是用于本地网的距离矢量路由选择的实现。它将参与通信的组成部分分成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类。只有路由器工作在主动模式,主机必须使用被动模式。工作在主动模式的路由器进行监听,并根据收到通知更新其路由。 RIP协议规定了两种报文类型。任何运行RIP协议的设备都可以发送这些报文。 ●请求报文。一个请求报文查询相邻RIP设备,以获得它们的距离矢量表。这个请求 表明,相邻设备要么返回表的一个特定子集,要么返回整个表的内容。 ●响应报文。响应报文由一个设备发出,以公告在它的本地距离矢量表中维护的信息。 这个表在如下几种情况下被发送: 每隔30秒自动发送一次。 表作为对另一个RIP结点产生的请求报文的响应被发送出去。 如果支持触发式更新,则在本地距离向量表发生变化时表被发送出去。 当一个设备接收到一个响应报文时,将更新信息与本地距离向量表相比照。如果更新信息中包含一条到目的网络的代价更低的路由,则对表进行更新以反映包含了新路径。 RIP用一种特定的报格式来共享到已知目的网络的距离信息。RIP报文用UDP数据报进行传输,RIP使用端口520来发送和接收数据报。 RIP数据报的最大小为512个字节,大于这个值的更新必须用多个数据报进行公告。在LAN环境中,RIP数据报使用MAC全站点广播地址和一个IP网络广播地址进行发送。在点到点或者非广播环境中,数据报经过专门编址以发送到目的设备。 RIP报文格式如图6-6所示。 图6-6 RIP报文格式 一个512字节大小的报文最多允许在一个单独的RIP通知中包含25个路由表项。 RIP有两种操作模式,具体如下: ●主动模式。以主动模式运行的设备公告它们的距离向量表,同时接收相邻RIP主机 的路由更新。路由设备通常被配置成在主动模式运行。 ●被动模式。也称为静止模式,以这种模式运行的设备仅仅接收相邻RIP设备的路由 更新。它们不公告它们自己的距离矢量表。端站点通常被配置成在被动模式运行。 但在RIP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几种局限性:

COM接口协议

COM接口协议 1 概述 此通讯协议标准主要是用来说明RFID原理机开发平台与主机或其他控制器之间通讯协议的规定和通讯方式的介绍,通讯协议是建立在RS232串行通讯基础上的,由于RFID原理机与电子标签之间的通讯是主—从应答方式,所以主机与RFID原理机之间通讯也是主—从应答方式。 当主机按照发送格式发送一帧数据到RFID原理机时,RFID原理机如果校验通过将按照协议规定提取有效信息发送出去,如果可读卡范围之内有电子标签存在,并返回相应信息,RFID原理机再次校验接收到的数据,如果数据校验通过,RFID原理机会将命令字和接收到的数据全部上发给主机,这样就更接近ISO/IEC15693标准协议。 RFID原理机提供标准RS232和USB-B口方便二次开发和ISO/IEC15693标准协议的学习,可以通过原理机上的SW2开关进行选择两种接口;也可以通过自带上位机软件通过RS232或USB-B口进行读写数据或教学演示。 2 数据通信协议 2.1 通信协议概念 通信协议是指双方实体完成通信或服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协议定义了数据单元使用格式,信息单元包含的信息与含义等,从而确保网络中数据顺利着传送到确定地方并被有效识别。 a.协议是基于一次交换 ●上位机或其他控制器到RFID原理机一次请求 ●RFID原理机到上位机或其他控制一次响应 b.每一次请求包含在一帧内,请求中包括针头(0x02)、指令长度、标志、命令字、 数据域、校验位和针尾(0x03) ●指令长度(8bits):包括针头和针尾在内的整条指令的长度 ●标志(8bits):b2(数据编码模式选择),b1(数据速率选择),b0(位编码模式选择), 其他位未使用 ●命令字(8bits):同ISO/IEC 15693中的规定 ●数据域(不定):应用数据域 ●校验位(8bits):从指令长度开始到数据域结束,逐字节累加值,累加过程中 溢出不做处理,只取低字节 c.每次响应包括以下的域: ●命令字(8bits):与请求命令中的命令字相对应,作为请求指令应答对应标志 ●标志(8bits):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强制和可选的参数:取决于命令,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应用数据域:同ISO/IEC 15693中响应域规定

内部网关协议RIP

内部网关协议RIP---续

距离向量算法 路由器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 X)的一个 RIP 报文: (1) 先修改此 RIP 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 X,并把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 1。 (2) 对修改后的 RIP 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 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把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 否则 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把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 否则 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 否则,什么也不做。 (3) 若 3 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把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 16(表示不可达)。 (4) 返回。

距离向量算法 距离向量算法的基础就是 Bellman-Ford 算法,算法的要点是:(1)设X是结点 A 到 B 的最短路径上的一个结点。 (2)若把路径 A→B 拆成两段路径 A→X 和 X→B,则每一段路径A→X 和 X→B 也都分别是结点 A 到 X 和结点 X 到 B 的最短路径。

路由器之间交换信息与路由表更新 RIP 协议让互联网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和自己的相邻路由器不断交换路由信息,并不断更新其路由表,使得从每一个路由器到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路由都是最短的(即跳数最少)。 虽然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拥有了整个自治系统的全局路由信息,但由于每一个路由器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路由表当然也应当是不同的。

【例4-5】已知路由器 R 6 有表4-9(a)所示的路由表。现在收到相邻路由器 R 4 发来的路由更新信息,如表4-9(b)所示。试更新路由器 R 6 的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Net2 3 R 4 Net3 4 R 5 … … …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Net1 3 R 1 Net2 4 R 2 Net3 1 直接交付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Net1 4 R 4 Net2 5 R 4 Net3 2 R 4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Net1 4 R 4 Net2 5 R 4 Net3 2 R 4 … … … 表4-9(a) 路由器R 的路由表 表4-9(b) R 发来的路由更新信息 表4-9(d) 路由器R 6更新后的路由表 表4-9(c) 修改后的表4-9(b) 距离加1 计算更新

内部网关协议和外部网关协议

核心网关为了正确和高效地路由报文需要知道Internet其他部分发生的情况,包括路由信息和子网特性。当一个网关处理重负载而使速度特别慢,并且这个网关是访问子网的惟一途径时,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信息,网络中的其他网关能剪裁交通流量以减轻网关的负载。 GGP主要用于交换路由信息,不要混淆路由信息(包括地址、拓扑和路由延迟细节)和作出路由决定的算法。路由算法在网关内通常是固定的且不被GGP改变。核心网关之间通过发送GGP信息,并等待应答来通信,之后如果收到含特定信息的应答就更新路由表。 注意GGP的最新改进SPREAD已经用于Internet,但它还不如GGP普及。GGP被称为向量-距离协议。要想有效工作,网关必须含有互联网络上有关所有网关的完整信息。否则,计算到一个目的地的有效路由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原因,所有的核心网关维护一张Internet上所有核心网关的列表。这是一个相当小的表,网关能容易地对其进行处理。 外部网关协议(EGP) 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在非核心的相邻网关之间传输信息。非核心网关包含互联网络上所有与其直接相邻的网关的路由信息及其所连机器信息,但是它们不包含Internet上其他网关的信息。对绝大多数EGP而言,只限制维护其服务的局域网或广域网信息。这样可以防止过多的路由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之间传输。EGP强制在非核心网关之间交流路由信息。 由于核心网关使用GGP,非核心网关使用EGP,而二者都应用在Internet上,所以必须有某些方法使二者彼此之间能够通信。Internet使任何自治(非核心)网关给其他系统发送“可达”信息,这些信息至少要送到一个核心网关。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自治网络,常常认为有一个网关来处理这些可达信息。 和GGP一样,EGP使用一个查询过程来让网关清楚它的相邻网关并不断地与其相邻者交换路由和状态信息。EGP是状态驱动的协议,意思是说它依赖于一个反映网关情况的状态表和一组当状态表项变化时必须执行的一组操作。

物联网通信协议解析大集合

本文将对常用的通信协议进行剖析,重点面向市场上使用率较高的,且又不是诸如TCP/IP之类老生常谈的。 2 近距离通信协议 2.1 RFID RFID的空中接口通信协议规范基本决定了RFID的工作类型,RFID读写器和相应类型RFID标签之间的通讯规则,包括:频率、调制、位编码及命令集。ISO/IEC制定五种频段的空中接口协议。(1)ISO/IEC18000-1《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1部分:参考结构和标准化的参数定义》。它规范空中接口通信协议中共同遵守的读写器与标签的通信参数表、知识产权基本规则等内容。这样每一个频段对应的标准不需要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规定。 (2)ISO/IEC18000-2《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2部分:135KHz以下的空中接口通信用参数》。它规定在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信的物理接口,读写器应具有与Type A(FDX)和Type B(HDX)标签通信的能力;规定协议和指令再加上多标签通信的防碰撞方法。 (3)ISO/IEC18000-3《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3部分:参数空中接口通信在13.56MHz》。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关于防碰撞协议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而模式1又分为基本型与两种扩展型协议(无时隙无终止多应答器协议和时隙终止自适应轮询多应答器读取协议)。模式2采用时频复用FTDMA协议,共有8个信道,适用于标签数量较多的情形。 (4)ISO/IEC18000-4《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4部分:2.45 GHz空中接口通信用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该标准包括两种模式,模式1是无源标签工作方式是读写器先讲;模式2是有源标签,工作方式是标签先讲。(5)ISO/IEC18000-6《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6部分:860 MHz - 960 MHz 空中接口通信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它包含TypeA、TypeB和TypeC三种无源标签的接口协议,通信距离最远可以达到10m。其中TypeC 是由EPCglobal起草的,并于2006年7月获得批准,它在识别速度、读写速度、数据容量、防碰撞、信息安全、频段适应能力、抗干扰等方面有较大提高。2006年递交V4.0草案,它针对带辅助电源和传感器电子标签的特点进行扩展,包括标签数据存储方式和交互命令。带电池的主动式标签可以提供较大范围的读取能力和更强的通信可靠性,不过其尺寸较大,价格也更贵一些。(6)ISO/IEC18000-7《信息技术-基于单品管理的射频识别-第7部分:433 MHz有源空中接口通信参数》。它规定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物理接口、协议和命令再加上防碰撞方法。有源标签识读范围大,适用于大型固定资产的跟踪。属于有源电子标签。 此外,还有3个常用的RFID协议:

(完整word版)常用几种通讯协议范文

常用几种通讯协议 Modbus Modbus 技术已成为一种工业标准。它是由Modicon 公司制定并开发的。其通讯主要采用 RS232,RS485 等其他通讯媒介。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开放、灵活和标准的通讯技术,降低了开发和维护成本。 Modbus 通讯协议由主设备先建立消息格式,格式包括设备地址、功能代码、数据地址和出错校验。从设备必需用Modbus 协议建立答复消息,其格式包含确认的功能代码,返回数据和出错校验。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出错,或者从设备不能执行所要求的命令,从设备将返回出错信息。 Modbus 通讯协议拥有自己的消息结构。不管采用何种网络进行通讯,该消息结构均可以被系统采用和识别。利用此通信协议,既可以询问网络上的其他设备,也能答复其他设备的询问,又可以检测并报告出错信息。 在Modbus 网络上通讯期间,通讯协议能识别出设备地址,消息,命令,以及包含在消息中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如果协议要求从设备予以答复,那么从设备将组建一个消息,并利用Modbus 发送出去。 BACnet BACnet 是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数据通讯协议,它由一系列与软件及硬件相关的通讯协 议组成,规定了计算机控制器之间所有对话方式。协议包括:(1) 所选通讯介质使用的电子信 号特性,如何识别计算机网址,判断计算机何时使用网络及如何使用。(2) 误码检验,数据压缩 和编码以及各计算机专门的信息格式。显然,由于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两种不 同的通讯模式选择同一种协议的可能性极少,因此,就需要一种标准。即由ISO(国际标准化 协会〉于80 年代着手解决,制定了《开放式系统互联(OSI 〉基本参考模式(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Basic Reference Model 简称OSI/RM)IS0- 7498 》。 OSI/RM 是ISO/OSI 标准中最重要的一个,它为其它0SI 标准的相容性提供了共同的参考,为研究、设计、实现和改造信息处理系统提供了功能上和概念上的框架。它是一个具 有总体性的指导性标准,也是理解其它0SI 标准的基础和前提。 0SI/RM 按分层原则分为七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BACnet 既然是一种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 就必须参考OSIAM 。但BACnet 没有从网络的最低层重新定义自己的层次,而是选用已成熟的局域网技术, 简化0SI/RM, 形成包容许多局域网的简单而实用的四级体系结构。 四级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BACnet 协议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楼宇自控设备功能和信息数据的表示方式,五种规范局域网通讯协议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通讯采用的协议。

路由基本原理及路由协议详情详情

路由基本原理及路由协议 一.OSI/RM参考模型中分组交换网络的(网络层)路由选择1.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也较路径选择。 路由选择是指选择和建立一条合适的物理或逻辑的通路,以供进网数据从网络的源节点到达宿节点的控制过程。 2.路由问题概述 分组交换网结构可以抽象成以下网络拓扑图 数据分组从源节点A到达宿节点D的路径(通路)有: l1,l3(A-B-D) l2,l6(A-C-D) l2,l4,l7(A-C-E-D) 问题: 哪条通路是最佳的? 最佳-即最短路径问题。 假如上图中每条边都有权值,A到D的最短路径应该是所有路径中,构成路径的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哪条路径。 权值:在网络中主要是数据传输时延和距离。 3.对路由选择算法的要求 a.能正确、迅速、合理地传输数据分组 b.能适应由于节点或链路故障引起的拓扑变化 c.能适应网络通信量的变化,使网络内的通信负载达到均衡 d.算法应尽量简单 4.路由选择算法的两大策略 a.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基于网络拓扑(距离)和时延的要求,以固定的准则来选择路由。因此这类算法也叫做确定型(非自适应)路由算法。这类算法简单,速度快,但不能适应因种种原因而引起的网络拓扑变化和网络内部通信量的变化。这类算法使用于那些网络拓扑结构不经常变化的小型网络。 b.动态路由选择算法——基于网络状态参数的变化,来选择某段时间内有效的路由。这类算法能够适应网络拓扑状态和其它状态参数的变化而调整路由。因此这类算法也叫做自适应路由算法 5.实现路由选择算法的一般方法 a.标头指示法 b.路由表法 在每个交换节点(路由器)中建立路由表。 二、互联网中的路由算法——IP路由技术

(完整版)LTE知识点梳理(一):网络架构及协议修改版

目录 LTE知识点梳理(一):LTE网络架构及协议 (2)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2) 1.2 LTE概述 (2) 1.2.1 LTE的主要技术特点 (2) 1.2.2 LTE设计目标 (3) 1.3 LTE网络架构 (3) 1.3.1 E-UTRAN(接入网) (4) 1.3.2 EPC核心网 (5) 1.3.3 LTE网络特点 (6) 1.4 LTE无线接口协议栈 (6) 1.4.1 LTE协议栈的三层 (6) 1.4.2 LTE协议栈的两个面: (7) 1.4.3 协议栈架构 (8) 1.5网络接口 (8)

LTE知识点梳理(一):LTE网络架构及协议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在学习LTE技术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采用蜂窝技术组网、仅支持模拟语音通信的移动电话标准,其制定于上世纪80 年代,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区别于第一代,使用了数字传输取代模拟传输,根据其特点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起源于欧洲基于TDMA的GSM系统和起源于美国基于CDMA技术的IS95系统。在技术的不断推进下,又出现了以GPRS、CDMA20001X为特征的2G升级版2.5G,它的业务包括了语音业务、低速数据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最大特点是在数据传输中使用分组交取代了电路交换,电路交换使手机与手机之间进行语音等数据传输,而分组交换则将语音等转换为数字格式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包括语音、视频和其他多媒体内容在内的数据包传输。高度数据业务则是3G的主要特征,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线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2/3G 网络语音收入下降,网络成本高。营运商需要在吸引用户、增加收入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网络建设和营运成本。话费赚钱时代结束,流量经营正成为核心。LTE 通过提升带宽,发掘新业务来弥补语音业务的下降;降低每 bit 成本来控制网络成本。而LTE 能带来更加流畅和便利的移动业务,大宽带确保了用户体验。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4G LTE技术。 1.2 LTE概述 LTE是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全称应为3GPP Long Term Evolution,中文一般译为3GPP长期演进技术,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 3GPP 发布的第一个LTE版本为R8版本,实际为 3.9G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4G技术,而是3G向4G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技术,是被称为3.9G的全球化标准,它通过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作为无线网络演进的标准,改进并且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使其能获得更高的峰值速率。对于LTE技术的研究历来已久,我国的LTE项目是基于3G时代的TD-SCDMA技术和WCDMA技术发展起来的,那么,其对应的也将发展成为TD-LTE和FD-LTE技术。后续的 R9/R10 版本为 LTE Advanced 才是实际的 4G 网络。 1.2.1 LTE的主要技术特点 LTE有如下主要技术特点: (1)实现灵活的频谱带宽配置,支持1.25-20MHz的可变带宽; (2)采用OFDM,MIMO等先进技术支持更高的用户传输速率,20M带宽时,实现下行峰值速率100Mbps和上行峰值速率50Mbps; (3)频谱利用率是HSPA(高速分组接入,是WCDMA的其中一种规范)的2-4倍,用户平均吞吐量(吞吐量指上下行流量)是HSPA的2-4倍;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详情详情IGRP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 一、背景 二、IGRP协议特性 一、背景 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是八十年代中期由Cisco 公司开发的路由协议,Cisco创建IGRP的主要目的是为AS内的路由提供一种健壮的协议。 八十年代中期,最流行的AS内的路由协议是RIP。虽然RIP对于在小到中型的同类网中非常有用,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限制越来越显著,特别是RIP很小的跳数限制(16)制约了网络的规模,且其单一的metric(跳数)在复杂的环境中很不灵活。Cisco路由器的普及和IGRP的健壮性使许多拥有大型网络的组织用IGRP代替RIP。 Cisco最初的IGRP实现工作在IP网络上,但是IGRP是设计以运行于任何网络环境中的,Cisco很快就把它移植以运行于OSI的CLNP(Connectionless Network Protocol)网络。在九十年代初Cisco开发了增强型IGRP(EIGRP)以提高IGRP的工作效率,本文讨论IGRP的基本设计和实现。 二、IGRP协议特性 IGRP是一种距离向量型的内部网关协议(IGP)。距离向量路由协议要求每个路由器以规则的时间间隔向其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的全部或部分。随着路由信息在网络上扩散,路由器就可以计算到所有节点的距离。 IGRP使用一组metric的组合(向量),网络延迟、带宽、可*性和负载都被用于路由选择,网

管可以为每种metric设置权值,IGRP可以用管理员设置的或缺省的权值来自动计算最佳路由。 IGRP为其metric提供了较宽的值域。例如,可*性和负载可在1和255之间取值;带宽值域为1200bps到10吉(千兆)bps;延迟可取值1到24。宽的值域可以提供满意的metric 设置,更重要的是,metric各组件以用户定义的算法结合,因此,网管可以以直观的方式影响路由选择。 为了提供更多的灵活性,IGRP允许多路径路由。两条等带宽线路可以以循环(round-robin)方式支持一条通信流,当一条线路断掉时自动切换到第二条线路。此外,即使各条路的metric 不同也可以使用多路径路由。例如,如果一条路径比另一条好三倍,它将以三倍使用率运行。只有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最佳路径metric值的路由才用作多路径路由。 1、稳定性 IGRP提供许多特性以增强其稳定性,包括hold-down、split horizon和poison-reverse。Hold-down用于阻止定期更新信息不适当地发布一条可能失效的路由信息。当一个路由器失效时,相邻的路由器通过未收到定期的更新消息检测到该情况,这些路由器就计算新的路由并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把路由改变通知给它们相邻的路由器。这一举动激发一系列触发的更新,这些触发的更新并不能立刻到达每一个网络设备,所以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个还未收到网络失效信息的设备给一个刚被通知网络失效的设备发送定期更新信息,说那条已断掉的路由还是好的,这样,后者就会含有(还可能发布)错误的路由信息。Hold-down告诉路由器把可能影响路由的改变保持一段时间。Hold-down时期通常只比整个网络更新某一路由改变所需时间多一点。 Split horizon来源于下列承诺:把路由信息发回到其来源是无意义的。下图示意为split-horizon 规则。路由器1(R1)首先发布到网络A的路由,路由器2(R2)没有必要在给R1的更新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