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式简论

中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式简论
中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式简论

中国文化传播到越南的方式简论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文化;传播方式

论文摘要: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中国文化主要以直接推行、交通贸易、华人移居、跨境民族交流等方式传播到越南,探究中国文化传播越南的方式,有益于进一步认识越南文化和加强两国文化交流。

越南与中国毗邻,边境线全长2449公里,中华民族与越南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由于古代越南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关系甚大,和长期使用汉字等原因,使古代越南全面吸收中国文化。这主要表现在越南的典章制度、兵制、独尊儒学、历法、宗教文化、生活习俗、节日等各方面都效仿中国。因此,越南成为东南亚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国家。那么,中国文化是怎样传播到越南的呢?这就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一直接推行方式

越南的历史极大地受中国历史的影响,在公元前214年至公元968年的1182年间,越南被纳人中国版图内,直接受到中国的统治,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北属时期。这时中国封建王朝所实施的各种政策直接在越南推行。

在北属时期之前,从传说和史书的零散记载中可以看到,越南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由首领锥王、锥侯、锥将统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实行进一步开发西南的政策。公元前214年,秦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开始了越南史上的“郡县时期”。秦末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立为王,推行“南北交欢”,在越南设立交趾、九真二郡,后赵佗称臣于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军灭“南越国”,并设南海、交趾等九郡,其中有三郡在今越南。在所设的九郡之上设交趾部,委派刺史统管,正式把今越南的一些地方纳人中国版图。公元40年,爆发了“二征”起义,汉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叛乱。公元43年,马援平定二征起义后,大量的士兵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并与越人融合。汉代以“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进一步开发越南。三国时期,循吏士燮治理交州政绩突出,社会安定、繁荣。公元226年,昊国将交州和广州分离为两州。唐代时,在越南设安南都护府,下设十州,实行租庸调和两税法,施唐律、建学校、开科举,对越南的郡县统治制达到了高峰。到北宋初年,越南最终走向独立,和中国形成宗藩关系。

在北属时期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长足进步,尤其是给越南文化有了质的飞跃。这一期间,越南大部分被纳人中国版图,属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中国文化直接推行实施,主要包括有以下方面:

1.汉字和汉语的传人。秦始皇在岭南建三郡后,从中原大量移民与越人杂居,随着秦朝时统一文字,汉字和汉语便传人越南。以汉族统治者赵佗为首,建立的南越国对今越南部分地区的有效治理的同时,进一步传播汉字和汉语,为以后吸收汉语语言,把汉字长期确立为官方文字奠定了基础。赵佗在今越南地区设有交趾、九真二郡,并派汉人治理,这样汉字和汉语便在地方官吏和中原移民影响下得到传播。汉武帝平南越国后,交趾被正式纳人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汉字汉语作为官方文字和语言在交趾地区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播和使用。在唐朝时,为加强对安南的统治,更是加大力度推行汉字和汉语,使汉字成为越南人使用的第一种文字。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朝廷都十分推崇汉字,曾明文规定汉字为全国通用文字。在越南的科举制度中规定“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均使用汉字,而且要求书法规范,笔画整齐,横平竖直,字体端正,每行首字不得涂改。文章中字迹涂改达十处者,试卷作废。”到20世纪初,越南的大多数政治文告、史书、医学书、法典、文学作品等是用汉文字书写。“古代越

南学者用汉文写书的实例不少,今有影响的《安南志略》、《大越历史记全书》、《岭南撅怪》、《历朝宪章类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和《大越史略》等,是多种著名史籍的代表”。

越南人曾在汉字的基础上,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方式组成一种复合体的方块字,每一个字都由一个或几个表音和表意的汉字组成,这种字叫字喃。但字喃在书写上比汉字复杂,难以推广,所以无法取代汉字。

在汉字推行的同时,汉语也得到大力的推广。在唐朝统治时期,大量的汉语词汇进人越语中,形成“汉越词”。汉语不仅影响到越南的词汇,而且也使越南语法受到一定影响,使越南“几乎所有的政治术语都发源于中国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统计,现代越语中,汉语借词占70%以上;现代越语的成语也由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汉语,被称为汉根成语。

2.直接推行文教、科举制度。中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文教的推行。在赵佗建立南越国时,就把中原先进文化教育制度推行到越南。史料曾记载“赵佗王南越,稍以诗礼化其民”。当汉代将交趾地区纳人中央政权后,更是大力推行教育。在交趾的两任官员任延、锡光“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儒士进人交州避难,他们在交趾著书立说,办学校、兴教育,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当地人,被越南人尊为“南交学祖”。

唐朝时,设立安南都护府,在安南开办学校,培养当地儒生;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规定,安南和岭南、桂府、福建等地一样,每年送进士17人、明经10人到礼部,会同全国各地的乡贡、生徒,参加科举考试。唐朝还在科考中选取安南人,在当地或人朝做官。唐德宗时,爱州军宁县(今越南清华省安定县人)姜公辅考中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为唐名相之一。唐宪宗时,安南诗人廖有方也考中进士。

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直接推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被后来的越南统治者采用,它先后在越南实行了800余载,对越南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越南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越南的发展,促进了越南教育的发展。

3.宗教的传播。道、佛教作为统治者思想统治的工具,被推行到越南,并渗透到其民族精神内部,形成其“国粹”。越南通史上记载有“当儒教、老教、佛教在中国兴盛之时,我交趾之地还属于中国,因而我们的人也扳依了这些宗教。

越南在北属时期,中国历代统治者在越南所实施的政策,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后来独立的越南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中越交通贸易方式进行传播

在中越交通上,古今先后有马援故道、滇越铁路、睦南关至越南河内的铁路等通道,这些历史上的通道,既是一条贸易通道,又是一条传播中国文化的通道。

东汉初年,从滇池经责古(今蒙自)、蛮耗至交趾北部的麓冷的道路已经明确见于史书记载。这条交通路线使从滇中地区南下到今个旧,经建水、河口、沿红河水道南下,至今越南永富省寿地区,再到交州,是一条水陆相接的通道,史称“马援故道”。那时,云南的地方官员时常利用这条道路与中央王朝保持联系。这条路向南延伸到达南端的日南郡,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要津。在两汉时期,东南亚、印度及欧洲的使者,常常取道这里前往中原地区,他们带着本地出产的犀牛、白难等珍奇物产去汉朝的都城,之后又带着中国皇帝丰厚的赏赐返回。中国文化也是这样沿着这条道路传人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因此,它是中国与越南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随着这条线路的开辟、发展,中原人士进人交趾,把蕴含有丰富文化的物质制品输人交趾,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越南。铜鼓的传播就是最好例子。“作为这种交流的重要标志,是云南铜鼓传播高潮的出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晋宁石寨山型铜鼓经今邱北、麻粟被等地出境,传到今越南清化地区后,铜鼓的铸造及加工艺术在当地骆越人中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水平较高的东山铜鼓。”东山文化是越南的青铜时

代最有代表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哺育下成长发育起来的。

通过这古道传播的还有中国的医学,越南很早就产生了中药材。根据史料记载,一世纪时马援由交趾运回慧该;二世纪时中国人从越南运回龙眼、荔枝、葺蒲等药物。药材贸易也是中越贸易的重要内容。同时中国医学也随着这条道路传到越南,使越南医学成为中医的一个支流,称为“南医”。另外中国的数学、印刷术也通过这条古道传人。

据史书记载,自先秦至元代红河航道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从汉代起既为中国通往今越南北部的重要水道,至唐朝时期发展到相当高度的繁荣,中国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人越南。滇越铁路作为近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法国人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取云南资源而修建的,但它一定程度上对中越的经贸和文化交流取到重要作用。它的通车加速云南的近代化进程;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运后,1958年国际联运开通后,滇越铁路成为我国支援越南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抗美战争的重要运输通道,大量援越抗美的人员和物资就是经由滇越铁路进人越南的。1991年11月10日,中越两国两党举行最高级别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从1996年2月起,滇越铁路恢复国际联运,古老的滇越铁路再次焕发青春,成为云南与越南之间开展双边贸易,发展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重要通道。今天泛亚铁路东线的建设,将更大程度促进中越文化的交流。

三华人移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华人移居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华人移居必将中国文化带到越南,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作出巨大的贡献。秦设三郡后,把大多数士兵留下“滴戌”,同时从内地征调15000名女子与留守士兵婚配,成为早期进人越南的华人。

汉武帝时设九郡,把大量华人迁移到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政局混乱,许多华人避难于越南。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二征起义后,一些士兵被留在当地,并逐渐融人锥越的居民中,历史上称为“马留人”。东汉末年和六朝时,由于中原世局混乱,有大批的移民到越南。

唐朝时有一些的文人学士旅居住越南。

宋代时,由于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不少的中国人看到商机,移居到越南。

明朝时期,明成祖调80万兵人越平乱的大部分士兵留在越南;明中期,到越南经商的华人增多;明末年,一些抗清志士流落越南。

清朝时跟随孙士毅伐越的大多士兵也留在了越南。

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采取一些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12万,1921年增加到19. 5万人,1931年为26. 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有近10万人移居越南。据统计,到1951年越南有华人150万人。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一部分。移居越南的华人不仅为越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把中国的文化传播了过去。赵佗建立“南越国”时,首次从中原地区吸收了一批具有汉文化的人到越南地区推行汉诗书,设立学校教授汉学,发展汉文化。东汉时期,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鼓励推行“教民礼仪”。东汉末年,避难于越南的中原名士有桓哗、许靖、许慈等,他们的汉学问和思想影响着越南。三国时期,士燮更是鼓励学习中国文化“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由于他政绩卓越,被越人尊称为“士王”,并人云南历代帝王庙。唐朝时期,旅居越南的中原志士,更大的传播了中国文化。历代华人办教育、建文庙传播儒学。此外华人在传播宗教道德、音乐、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医学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通过跨境民族交流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从民族源流来看,越南的主要种族和民族都可以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族源。“在跨境民族中占大多数,若按中国的民族成分计算有壮、傣、布依、苗、瑶、伦

佬、汉、哈尼、拉枯、彝等10个民族,占跨境民族的83.13 % "其中越南的一些民族就是历史上由滇越通道迁移而去的。如越南泰族就是由云南迁移去的。公元二世纪初,白泰人迁人越南,在红河右岸、今莱州省、沱北和清化等地。公元十世纪以后,黑泰人从云南西双版纳沿红红河达红河三角洲的,以后又有一部分人从越南西北部经老挝到清化、义安和河静等省区。越南的哈尼族是300年前由云南金平、绿春两县迁去,主要聚居莱洲、老街省。越南的拉枯族也是从金平、绿春迁去。这些民族迁徙,把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了越南。

跨境而居的民族,民族多、人口众,关系复杂,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相互之间探亲访友,通婚互市。例如壮族、布依族和傣族均属“百越”族系,其语言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越南傣族与中国傣族的语言相同,属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保留有干栏建筑、铜鼓、纹身等百越文化。瑶族是明清以来迁到越南去的,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宗教、服饰、节日、习俗等文化与中国的瑶族相同。出自氏羌体系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族、哈尼族、拉枯族等习俗文化都与中国相似,特别是哈尼族还保持着梯田文化。

综上所述,由于这些传播方式,中国文化传到了越南,并影响了越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认识到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程度,才能对越南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对越南文化的深人了解,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交往,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以儒济世”;儒学未来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 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 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 “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 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 “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 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 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分析 11文管班樊慧飞1101050112 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极大地影响着越南文化。越南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漫步越南城市乡村,当地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源自中国,中华文化的痕迹随处可见。在长期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在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而且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中国与越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一、中国与越南的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现在越南虽然用拉丁字母书写,但其发音里还保存着70%汉越音词汇,从这里可以看出越南的文字与中国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约在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和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越南陈朝以后,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此时大量的汉字著作开始出现,最著名的就是15世纪编撰的《大越史记全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以汉字写成的文章基本上不按越南语的文法规则书写,也不采用越南语的词汇,而是纯粹的用古汉语的文法写成。 (二)、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越南的各大书店陈列着许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巨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还有许多的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杂文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等等。 2010年越南中国图书展销会,是继2008年和2009年越南、柬埔寨中国图书展销会成功举办之后,广西新闻出版局第三次承办并组织中国出版代表团参加这项国家级书展活动,同时也是纪念中国与越南建交60周年暨中越友好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中国出版代表团达成向越南输出版权合同和意向的图书共79种,其中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当场签约输出版权的图书达61种,创历史新高。除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外,中方代表团全体成员还参加了第三届越南国际书展,与越南有关出版、发行单位洽谈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事宜。

浅谈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浅谈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东方大国,而其承载着的千年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受到各国的关注,这就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此要把握好这绝佳的机遇,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代婚俗;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14-01 所谓的文化,以权威性的《辞海》为代表:”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的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此外文化又是“动态”的,它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张”和“传递”的冲动,传播是人的天性亦是文化的本性。因此在激烈的碰撞与交融下的社会中,中国更需要将自己优秀的文化向外传播。 一、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与选择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积淀下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珍贵财富。从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程朱理学,这一系列的以儒学为内核的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自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到了盛唐更是达到了空前状态。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内核也在悄然变化。现今社会中传统的很多文化已经不适应了,就其传播而言,不应拘泥于过去,而要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变化。 就以婚俗为例,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传统上的婚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女子往往是“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女子一般都是洞房花烛夜才会见到一生要倚靠的人。但是到了现代就不一样了,现在提倡的自由婚姻,男女双方在婚前就有自由相处时间了。 然而文化的传承既非一成不变亦非脱胎换骨,现代的婚俗文化依然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推陈出新。传承为传播立了基础,文化之所以存在传播,是在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构成特色。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因为各个民族间你有我无的千差万别,才造成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要求他方采用你的文化模式,而是要让人知道了解,增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婚俗文化是不同于世界的,却又是世界婚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因此这就更需要将其传向世界。在婚礼中,中国人喜欢大红,即意味着婚礼的喜庆,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_马达

第25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12009年2月 J ou 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 tute ofW ater C onservan cy and H ydroel ectric Pow er(Soci al S ci ence) Feb .2009 收稿日期: 2008-12-04 作者简介: 马 达(1965 ),男,河南淅川人,文化时报社副总编辑,副编审,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5级博士生。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马 达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 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先进的农业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 过积极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中外科技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 中国;越南;农业;文化;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1 0079 04 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传统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公元10世纪中期之前,越南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曾经长期 郡县其地 ,到968年,越南才正式成为独立的国家。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中期被法国殖民者占领期间,仍长期同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越南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受汉文化的濡染最为深厚。 农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两国人民的长期交往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拟就历史上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较为先进的中国农业文化,既有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中越山水相连,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壤,两国之间有着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既无高山大漠的横亘,也无大江大河的阻隔。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的传统,两国边民之间具有长期通婚的习俗,很多边民 跨境而居,自由来往,十分便利。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两国人缘相近,同根共族。据越南最著名的史书 大越史记全书 记载,越南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是与中国相同的 神农 的后裔。越南人把 鸿庞氏 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 泾阳王 ,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的女儿 神龙 ,生雒龙君,雒龙君娶帝米的女儿 妪姬 ,生下百男,是为百粤之祖。其后,封其君为雒王,嗣君位,建国号为 文郎国 。这些记载尽管有着传说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给后人这样的想像空间:两国之间在很久以前有着共同的历史传说和史前记载。后来的历史史实也进一步证明,中越两国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同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越南老百姓的家里仍然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泾阳王等牌位,以表示自己不敢忘本。即便是到了现代,越南人仍然认为自己跟中国是一家人。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之日,胡志明主席即发表了著名的 致华侨兄弟书 ,其中说到: 中越原是一家人。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1](P220) 越南自古以来就跟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从秦代、汉代到宋代之前(968年),越南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 郡县时期 或 北属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

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_何明星

《中国出版》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13年3月上 6 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传播能力 文/何明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同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两个关键词,是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笔者的理解,这里主要有如下三个层面的内涵。 传播能力建设事关和平崛起的民族大业 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以及文化格局都是由西方国家一手建立起来的,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对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形成冲击,也对现有的世界政治秩序、文化格局产生挑战。这对于已经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100多年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的现实。从新世纪10年来西方政界、学界以及舆论对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高度关注来看,种种迹象表明,西方社会具有足够的政治资源和舆论准备,再加上冷战时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建立的军事组织,不管中国人是否愿意,把中国的和平发展有意“塑造”成为与西方挑战的一股力量,把局部的经济摩擦、文化不适、政治分歧逐步演化成为东西方社会的全面对立和冲突的危险在日益增大。 在中华民族的崛起过程中,化解冲突、增强互动、促进理解,为中华民族的顺利崛起争取一个宽松、和平的发展环境,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然而,与西方传媒巨头相比,中国 出版传媒企业的规模、实力还普遍比较弱小。在当今世界传媒格局中,欧美媒体垄断了全世界90%的新闻信息,美联社在美国全境内的媒体用户是5700家,国外媒体用户是8500家;路透社的财经新闻和国际新闻拥有55.8万家国际订户,法新社的新闻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方这三大通讯社的日发稿量相当于84个国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不结盟通讯社提供新闻量的1000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截至2011年年底,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位列第五,与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严重不相称。而其中大部分为依托中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可以肯定的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而西方国家能否让中国人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不再仅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需要去争取、去努力的一项重大国际政治目标。因此,迫切需要业界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能力。而这已经是事关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一件头等大事。 传播能力建设事关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创新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文明史,厚重的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而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当今世界最为重大的政治事件,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的崛起,而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文明的 栏目主持/朱 音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学习资料

如何看待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

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

概述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是世界钱币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曾经对世界各地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朝鲜、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逻、万象(老挝)、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地区)各国产生的影响最大。另外,中国钱币曾经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罗(今尼泊尔)、大秦(东罗马)、苏门答腊、婆罗洲、吕宋(今菲律宾境内)、鲜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印度群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曾经扮演过世界货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中亚细亚各国,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尼罗河口至索马里、东非沿岸、马达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鲁、圭亚那、智利、加勒比海区域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均发现过中国古代钱币的影踪。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环、贝四大货币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货币制度(包括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铸造成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逐渐发展到西汉武帝的“五铢”钱;及至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以“通宝”名称取代了以往的“两铢”式货币,这三次重大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帝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期,中国的方孔圆钱就开始流出国外,但是,当时的数量较少,影响不大。唐代初期,中国钱币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国钱币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在各国流通使用,这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不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而且还有着准国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秦始皇统一制造“半两”钱以后,虽然历代屡有兴衰,钱币也时有改进,但是基本形状大致不变。这种重量划一、大小适中、外型美观、携带方便的圆形方孔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寿命长达2000余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其特征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钱币形制: 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布、环、贝等的形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

中国文化对越南古建筑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古建筑的影响 摘要: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最初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移居当地的华人,另一种是通过政治途径—密切的民族渊源和宗藩关系。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越南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中国的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越南文化及建筑艺术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在越南顺化的阮朝宫殿及民居建筑的分析了解越南古建筑如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古建筑影响 中国的建筑技术传入越南的历史很久远,深刻影响着越南建筑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空间环境。 I.越南阮朝仿效北京城营建顺化城 越南自古以来深受中国的影响,越南文化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越南历来有向中国学习筑城技术的传统。陈英宗兴隆七年(公元1299年),越南使臣邓汝霖到北京时,曾密画宫苑图本,以资建城时借鉴。《大南实录》记载了在嘉隆年间(1802-1820年),阮朝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北京求封,同时学习北京城的规划建筑的经验。随着中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南的建筑艺术更多的吸收了中国的建筑思想并得到高度发展。阮朝都城顺化的营建,几乎完全是根据中国的都城建筑理念为指导,并以中国清朝首都京师(今北京市)为蓝本。

(一)三重方形结构顺化城建筑如北京城一样,也是由三重方形城,墙包围,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最外是京城,如除去东北角后又建起 的镇平台的话,顺化京城呈比较规则的正方形,据现在城墙遗址实测得到的数据,顺化京城外城墙周长约为 10447 米,每边约为 2600 米,墙高 6 米,厚20 米。京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宽约 23 米,深 4 米。每座城门高约 16 米,京城之内有百官办公的六部区,有国子监、枢密院、都察院、习贤院、史馆等机构,一如北京城。京城之内为皇城,类似北京的故宫,也呈方形,南北城墙约为570米,东西城墙约为640米。午门上有五凤楼,前有三座金水桥皇城内有太和殿、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太和殿是皇家举行盛大朝拜仪式的地方。殿基高两米,花石地面。殿前为清化砌成的两级石台。皇 帝临朝议事之时,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站于上一级,三品以下站于下一级。 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皇城之内是紫禁城,位于太和殿之后,嘉隆帝时名为宫城,明命帝时改 名为紫禁城。皇城和紫禁城又合称大内。这里是皇朝的行政和政治生活中心,同时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因此,这里的建设规划严格遵守儒教的哲理和政 治观念,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内有10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 形成了一个既多样化,但又对称、融洽的建筑群体。大内又分许多部分,均 由高出人头的堵墙分隔开。分别是:从午门到太和殿之间是朝廷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延寿宫和长寿宫分别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紫禁城是 皇帝及其一家生活的地方。它的四周是一堵 3.5 米高的砖墙,将其与外部世 界隔离开。这里拥有京城最巍峨壮丽的宫殿。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有文明殿、武显殿、东阁殿、左雩殿和右雩殿等分列两边。接着是皇帝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内容

农业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是在农业社会里形成的,无不带有农业文化的特征。在最近几年的文化讨论中,人们似乎忽视了这个问题,在种种的文化热中,农业文化很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同农业文化的地位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的。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缺少对农业文化的认识,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困难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已浸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其精华部分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不可避免的要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追求,高度哲理化的政治之道,以伦理为本位的政治规范,重视治术与策论的政治经验积累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倾向。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凝聚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首倡的“大一统”思想,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过程中,始终起到特殊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二千多年中,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 经济形态是一切文化产生的根源,中国传统行为文化正是封建农业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儒家、道家、墨家所倡导的行为文化尽管种类繁多,却无一不受到农业经济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行为文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也是积厚流光。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的文化,对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亚洲一些国家,对其文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文化,世界,影响 第一章绪论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对世界的影响也相当大。中国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它确实是世界上现存的,并且会长期延续的最古老的亚洲文明。 第二章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文明的形成仅仅是从中国的文化中吸取和融会的。并且日本的文化是在在吸取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一个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实在唐朝时期。在那期间,日本多次派出了遣唐使、留学生以及僧人来中国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对中国汉字的草书与楷书偏旁的研究,日本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 在当时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的就是鉴真东渡。他为了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不畏艰险,六次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一共呆了10年,始终不渝地传布着唐代的文明,讲授着梵学的理论,从而增进了日本的梵学、医学、雕刻和建筑程度的进步。 日本的民族衣饰,也是在中国唐代服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中提到:“[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1]在唐以前,日本的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色彩变得鲜艳。 第二节中国文化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朝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自古以来就相互交流,形成了文化基础,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比中国人少,所以朝鲜文化的发展在古代是比较先进的。 早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以其“未尝入见”[2]攻打卫氏朝鲜,由于魏氏集团内部分裂,最终汉军胜利。武帝在其统领的地区设了四郡,此四郡与三韩族共同于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姓名:于冬 学号:080524007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对日本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据说它是在同中国元代的文化交流期间传入韩国的。新兴中产阶级欢迎新儒学的道德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他们在儒学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商业,最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儒教一派的实学形成了。在实学的影响下韩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受益之大是空前的。 早在先秦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了高句丽,接着,又由高句丽传入新罗。随着佛教在新罗逐渐兴盛,到中国留学的新罗僧也日益增多。他们之中,有些人终身留在中国,长期从事佛经的翻译或注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成归国,成为新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鼻祖。中国禅宗极盛时期在唐朝,那时,有不少新罗僧人来唐学习禅法。首先将中国禅宗引入朝鲜的是新罗僧人法朝。还有两位在中国佛教宗派的传布中影响较大的新罗僧人,一为义湘,其为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怎样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 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现代人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 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 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

1.概述 1.1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对文化有重大作用和影响,而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创造出来以后,最终还要用于满足人的各种活动的需要以及发展人自身的需要,其中包括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活动即科学技术活动的需要。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文化作为重要环境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骄傲,对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及贡献。在整个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传承中,我们应该适合自然发展的规律,灵活运用古代文化思想的精髓。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仅仅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的古代社会的文化。无论在任何时代,这种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所以它不可能得到文化上充分的发展和创造,古代社会人类创造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封建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是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2.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 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巨大的、第一精神力量,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

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传播与发展,已深深地扎根于越南社会生活中,对越南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方面,封建统治者把儒教的纲常伦理观念视为治国的根本。在教育方面,儒教成为推动越南封建社会教育发展的动力。在民族精神中,渗透了浓厚的儒教忠孝节义观念。在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也无处不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文章通过以上论述,指出儒家思想已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儒家思想,忠孝节义,影响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伴随着汉字向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广为传播,对这些国家的文明进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二世纪起越南就被中国封建势力统治。当时,越南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随着汉字的输入,儒家思想也开始在越南传播。到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摆脱了中国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历代越南封建统治者仍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甚至达到独尊的地位。在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渗透到了越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南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成为越南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越南史学家陈重金曾说:“北属时代长达一千多年……,国人濡染中国文明非常之深。尽管后来摆脱了中国的桎梏,国人仍受中国的影响。这种影响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国粹。”(《越南通史》)下面笔者将分几个方面阐述这种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越南政体和治国思想的影响 独立之初,越南封建统治者就仿照中国建立起统治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 公元939年,吴权打败中国南汉军自立为王,奠都古螺城。《越南通史》记载:“吴权设官职,制朝仪,定服色,并整顿国内政治欲为长久之业。” 以后各朝代都效法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如李仁宗时定官制,分文武为九品,朝廷大臣有三太、三少,以下设文班、武班各官职,在各州郡,文官有知府等,武官则有诸路镇寨官。陈朝和黎朝曾作过一些整顿,到阮朝时又重新修订官制品级并仿效清朝制度改镇为省,设置总督、巡抚等官职。由此可见,越南封建统治者是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他们建立起的体制是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越南封建统治者依靠这套体制,从中央到地方行使着统治权,维持着封建社会的运转。 诚然,统治者意识到,若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不仅要有完备的统治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伦理学说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观念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因此得到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广为提倡,成为治国的根本。 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李太祖刚去世时,诸皇子便发兵围城,争夺太子的帝位,武卫将军黎奉晓等击退诸皇子之叛军后,太子才得以登基,是为太宗皇帝。此后太宗规定,每年各级官吏必须到铜鼓神庙行盟礼,宣读誓词:“为子不孝,为臣不忠,神明殛之”。黎玄宗于景治元年(1663年)颁发的“教化四十条”中强调:“为臣尽忠,为子止孝”。阮朝第一代皇帝阮福映曾在嘉隆三年(1804年)发布的诏书中称:“王者以孝治天下,而孝莫大于尊亲,追崇祖宗,所以致敬而达孝也。”黎朝及阮朝的统治者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儒家“忠孝节义”的观念,作为他们实行统治的依据和法度。黎圣宗对孔子的“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的主张十分尊崇,于洪德元年(1470年)发布敕旨,规定“子居父母丧,妻居夫丧,当遵三年通制,不得徇直行,悖礼逆法。”阮朝的绍治帝也提出:“朕为天下主,教孝作忠,以教风化。”在祖母及父母去世时,他都分别服丧三年以为天下之楷模。 越南封建统治者还大力嘉奖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如陈英宗兴隆四年“旌节妇黎氏。黎氏些夫范谋使元病,氏闻之哀痛三日不食死。事闻,赐银帛旌之。”(《越史通鉴纲目》)黎圣宗于

形势与政策论文——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影响形式与政策课(课程名称)结课论文/作业

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影响 朝鲜半岛局势最近进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紧张状态:2013年1月24日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3月11日,韩美“关键决心”联合军演展开,朝鲜宣布已处于全面战备状态;3月28日,美国派出的两架B-2隐形战略轰炸机飞抵韩国;3月30日朝鲜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现在的朝美双方在半岛问题上剑拔弩张,朝鲜半岛战火似乎一触即发。不管怎么样,虽然说双方相互张牙舞爪的大秀肌肉,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火并是双方十分不愿意看到的。就我国而言,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将对我国周边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首先,就朝鲜核问题而言,中国是绝对不能任朝鲜肆意妄为的。第一,如果朝鲜真的拥有了核武器,那么朝鲜将能够直接对中国产生核威慑。这是中国决不能看到的。第二,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将导致日韩两国对国家安全方面的不安,进而引起东亚地区核军备竞赛。如果日韩拥有核武器的话,那么这将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冲击。第三,朝鲜核问题将给美国涉足东亚事务以口实,使得美国可以堂而皇之的插手东亚安全事务,遏制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遏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进而对中国战略安全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其次,就韩朝统一问题而言,维持现状对中国来说才是头等大事。依照我的个人观点,韩朝双方任何一方实现半岛统一对中国都将是不利的。就目前情况来看,通过政治对话达成半岛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

双方手中均握有一定实力,其中一方向另一方妥协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果半岛统一的话,那么必定会经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一旦韩朝双方进入战争状态的话,那么中国将陷入两难境地:到底要不要给予朝鲜以军事上的支持?如果中国不出手的话,那么朝鲜将在美韩的联合攻击下迅速垮台。如果朝鲜垮台,那么韩国将独居朝鲜半岛,中国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桀骜不驯的韩国,中国将在陆地上直面强大的美军,中国将失去东北部安全屏障,失去黑龙江出海口……显而易见,朝鲜的垮台将对中国战略安全环境极为不利。如果中国帮助朝鲜的话,这将再一次打断我国的复兴进程。如果中国出兵帮助朝鲜,那么中国要为这些大规模的军事开支埋单,而且还要承受住直接与美国进去对抗状态的极大压力,同时还会造成中国方面平民的大规模伤亡,把中国推向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使中国进一步孤立。这也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中国应该努力维持朝鲜半岛现状。 再次,美国刚好找到借口,以实现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来遏制中国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有亮点很突出:多增兵和广结盟。其核心是遏制中国崛起,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美国向亚太增兵这个方面来赎,我们是拿不出理由去让人家离开的。韩国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两国正在遭受朝鲜的安全威胁,美国理所当然要站出来替他们撑腰。可是,仔细观察却发现,其实美国已经借着朝鲜半岛的名义把自己的战略前线推进到了中国的家门口!这没法不让人怀疑美国的真正意图。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也是不希望韩朝统一的,因为一旦半岛统一,那么美国将无借口插手东亚事务,将无法对日本进行直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