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

印臺漢簡日書釋字補說(兩條)

(首發)

大丙

中國上海

印臺漢簡日書的部分照片已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1一書中公佈。最近劉樂賢先生發表了《印臺漢簡〈日書〉初探》2一文(下簡稱“劉文”),對簡文進

行了很好的研究,文章釋字準確,論述要言不煩,讀後有非常大的收穫。我們對簡文釋字只有兩條很小的補充意見,今不揣譾陋寫出來,供關心相關材料的學者參考,也請劉先生和讀者批評。

一、“奊”字

在劉文編為9號的那支簡上,兩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9號簡背的“奊訽”一語。印臺日書9號簡借“句”為“訽”,自無問題;劉文在釋文中釋“句”前一字為“奊”,又在第一個“奊”字後出注說:

該字原从“广”从“奊”,本文直接錄作“奊”。3

該字原形分別作:

看上去似乎確實如劉文所說从“广”。但仔細分析這個字,其實並不如此。

《說文·十下·夨部》說“奊”字“从夨圭聲”,從出土秦漢文字資料看,這個分析是可信的,請看下列“奊”字字形:

()()45

“夨”旁寫法變化跟《說文》同列《夨部》的“吳”字的有些寫法正平行:6

由此可見,“奊”字上部是从圭聲的,下部的“夨”旁常寫作形。那麽,我們再去看簡文的和兩字,就可以知道、是此字的聲旁“圭”(共四橫兩竪),而左下半圍的、即是“夨”旁,因此它們就是普通的“奊”。

這兩個“奊”字寫得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將“夨”旁左側一竪筆的上端與“圭”旁第一橫的左端粘連,而同本應該粘連的“夨”旁的那一橫筆分開了,這很可能是

這個書手的特殊書寫習慣。

當然,也有可能劉文的意思是這個字从“广”,與“圭”旁共用筆畫,那麽這樣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呢?我認爲也不存在這種可能。第一,“广”旁上部筆畫與“圭”旁上部筆畫寫法不同,諦審圖版可以看出,第一竪是穿過第一橫的;第二,位於字形下部的“夨”旁,是沒有只寫作形的,如果認爲此字从“奊”,就必須將左側的一竪理解成“夨”旁的筆畫,因此該竪筆與下邊的形脫離,不涉及字的結構問題,而只是書寫特點的問題;第三,字書並沒有从“广”从“奊”的字。

總之,這個字可以放心地釋作“奊”。

二、“犮”字

劉文編為15號的簡文釋文如下: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利豕除兇(引者按,因劉文為簡體,此字作“凶”,簡文本作“兇”)出逮,飲樂(藥),除病,以毄(繫)無罪,除之□……

並指出:

前面所記日期與秦系“建除”的除日一致,後面的占文也與孔家坡漢簡《日書》的除日占文有相似之處,故該簡可能是“建除篇”的一支。當然,是否如此,

須待全部材料公佈后才能知道。7

按簡文“利豕除兇出逮”,頗難讀通。查對原簡,“豕”字原作:

與秦漢文字“豕”字區別明顯,8當非“豕”字。此字應是“犮”字。試比

較下列睡虎地秦簡和馬王堆帛書中的“髮”字、“犮”字和“拔”字:

(《法律答問》)(《周易》)(《陰陽五行甲》)(《養生方》)(《戰國縱橫家書》)9

“犮”字寫法與秦簡“髮”字所从以及《戰國縱橫家書》“拔”的後一字形所从完全一致。學者一般認爲,“犮”字是在“犬”旁像尾巴之筆上加一畫而成。

10上博竹書中所見的“犮”(《三德》)、“茇”(《周易》)等字寫法,與秦漢寫法基本一致,11説明這種説法可信。

簡文此字釋“犮”,無疑應讀為“祓”。12“祓除”是古書常見的詞(見《國

語·周語中》、《周禮·春官·女巫》、《韓非子·十過》等)。但“利/祓除/兇”(即把“兇”看作“祓除”的賓語;《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杜注:“祓,除兇之禮。”)之語雖然可通,語感上仍不免彆扭;如果讀為“利

祓,除兇”似乎也不太合適。承蒙“一上示三王”兄指點,這支建除的簡文是分欄書寫,下欄占文中的首字“利”,很可能應屬前一支簡讀為“××,[不]利”或“××,利”,所以“祓除兇”三字當作一讀,很可能應讀為“祓除,兇”,意思是“進行祓除之祭,兇”。當然,正如劉文討論這支簡時所說的那樣,我們所做的這個推測是否正確,“須待全部材料公佈後才能知道”。簡文“出逮”是什麽意思,我沒有確定的看法,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附帶說一下,劉文指出這支簡的“占文也與孔家坡漢簡《日書》的除日占文有相似之處”,是很有道理的。孔家坡日書14號簡除日占文略有殘損,今存者有

所謂“可以毀除。可以飲樂(藥)”等話。13從圖版看“毀”字之釋大概不可信,

但也不是“犮”或从“犮”之字,而很可能是“(啓)”字,但“啓除”也不好理解,待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可以毀除”一句,同我們所討論的“祓除”沒有關係。

1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204~208頁(即此書所收鄭忠華《印臺墓地出土大批西漢簡牘》一文,圖版見該書205、206頁)。

2劉樂賢《印臺漢簡〈日書〉初探》,《文物》2009年第10期,92~96頁。

3劉文,94、96頁。

4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9號簡背(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圖版103頁),括號内為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161頁)摹本。

5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687頁。

6同上引書,同頁。

7劉文,95頁。

8參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隷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8月,671~672頁。

9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143頁;陳松長編著、鄭曙斌、喻燕姣協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399、485頁。

10林澐《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林澐學術論文集(二)》,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180頁。

11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1頁、462頁。

12上舉上博竹書《三德》的“犮”字,有學者認爲就應讀為“祓”(參看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201頁“犮與祓”條)。

13湖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圖版66頁,釋文注釋129頁。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继承制度初论

内容摘要: 摘要: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等表明,西汉已建立系统的蛙承法.继承方式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内客既有身份继承也有财产继承。身份娃承包括二十级爵位和一般户主的身份在内,二十级爵位除彻侯和关内侯的爵位世袭罔替之外,其余均降级不均等继承,一般意义的财产继承原則是诸子均分。继承人及继承顺序按血缘亲等确定而兼顾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未婚女子有一定的蛀承权。西汉的继承制度对爵位降级继承的规定,使军功地主的后代逐渐失去爵位;他们由于大量继承财产和凭借父祖的政治权势,成为西汉前期严重影响乡里社会的豪民地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西汉;张家山汉简;继承制度 在财产私有的社会里,继承制度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本保障之一,是历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是我国统一王朝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汉律奠定了以后历代法律的基础,继承法也是如此.但是,因为资料的缺失,人们对汉代继承制度了解甚少,只能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间接地泛泛而论。①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有汉初继承制度的部分条文,可见西汉继承制度的基本框架,可明确了解继承人的确定、继承的内容、继承方式等.这不仅弥补了汉代继承制度研究的空白,更有助于我们从继承制度的层面把握汉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因素。本文不揣简陋,就此论述如下,就教于学界同仁 —————————— ①汉代继承制度基本上是研究的空白.迄今为止,只在极少的秦汉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著作中略有提及,较有代表性的有于琨奇:《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黄山书社。1991年。孔庆明;《秦汉法律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 一 先谈继承人的确定问题.继承人的确定.直接决定继承制度的性质和被继承人的权利,财产的延续和分割,是继承发生的前提。汉代继承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是指继承人依照法律规定而不是按照被继承人的意愿而发生的继承行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是基于其身份由法律明确赋予的.这首先要确定被继承人和继承人的法律资格,认定被继承权和继承权的法定条件,然后再认定继承顺序和权利。《二年律令》有《置后律》专章,在《户律》和《傅律》等篇中对此也有补充规定。《置后律》(下引《二年律令》律文只出篇名,简文中的异体字、通假字均写为今字)云: 爵当即而有物故,夺□,以其数减后爵.其自贼杀,勿为置后.[1](p183) 尝有罪耐以上,不得为人爵后。诸当拜爵后者,令典若正、伍里人毋下五人任占。[1](p185)

汉简赏析(上)

汉简赏析(上) 概述 summary 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汉代是

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汉简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 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 本质、入微。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汉简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放逸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然而又时时能体现出一种“法度”,这是后世规矩森然、匠气十足的隶书所不具备的。一般学书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 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 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其次简书中的书体、除部分尚工整外,多数由于使用的原因,和社会生活日趋繁杂,不得不追求简易速成,草率急就,这也是简书书写中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反而在书法艺术上表现出一种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犷拙实,使转变化较速而不拘谨的古拙之风韵。 简书在笔法上,带有篆意者沿用圆笔书写,发展到隶书时则为方笔,藏起笔锋,中锋行笔。简书中的字绝大多数是小楷,《居廷汉简》中间或也有寸方大字,但为数较少。从随同汉简一起出土的毛笔来看,是属于狼毫小楷,弹性很大、制作精良,宜写小字。发掘中未发现写大字的笔,从简书大字分析,一定也是用硬毫书写的,可见当时的书写工具毛笔的制作已很发达。 文字的书法有粗有精,且必先粗而后精。规整的隶书、行书、草书(章草和今草)、楷书,就是从这种不规整的字体中产生的。这中间经过长期的琢磨、苦练、加工整理、世代因袭演化,形成了

读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小记

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小記 郭永秉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公開發表的釋文,除了最早的《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發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文物》1995年第3期上)之外,目前較爲重要的本子有《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所收釋文,《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所收修訂釋文,以及最近出版的《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所收釋文。由於《二年律令與奏讞書》(下簡稱“《二年》”,引此書只標頁碼)利用了紅外綫照片,也結合了學者最近研究成果,所作釋文較前述各種釋文有所改進,可謂後出轉精。不過我們在閲讀《奏讞書》的過程中,發現釋文中仍有少量值得提出的問題。我們不揣淺陋,把這些意見逐條寫出,供研究《奏讞書》的學者參考,錯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1.6號簡“毋憂變(蠻)夷大男子”的“變”字(第333頁),從《二年》所收的較爲清晰的紅外綫圖版(第61頁)看,顯然就是从“虫”的“蠻”字,其寫法與《二年律令》19號簡“蠻”字同(第5頁);這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的圖版(第53頁,下簡稱“原圖版”)上也能看得出來。

2.22號簡末字和64號簡倒數第五字,各本釋文皆逕釋“鞫”,從原圖版和紅外綫圖版看,皆當釋為“鞠”,括注“鞫”,和32號簡、90號簡等以“鞠”表“鞫”的習慣相同。施謝捷先生《張家山M247漢簡釋文》(未公開發表)早已根據原圖版正確改釋為“鞠”。 3.49號簡“公大夫昌苔(笞)奴相如”(第345頁)的所謂“苔”字,從圖版看(第65頁)其實本就是从“竹”的“笞”字。《奏讞書》“笞”一詞多見,皆用“笞”字(如112號簡)或“治”字(如107號簡)表示,卻從未見使用“苔”字者;秦漢文字的“竹”頭和“艸”頭有個別例子確實難以分別,1但是此字所从的卻是明確無疑的“竹”頭,其寫法與《奏讞書》112號“笞”字、51號“符”字等“竹”頭寫法全同;而17、18、19、23號簡“菑”字的“艸”頭則與此顯然有異。因此此字當逕釋為“笞”。 4.76、77號簡“弗窮訊”的“窮”字,各本釋文皆如此。從文 義上看是正確的,但從圖版看,二字本作、,逕釋“窮”與字形不符,似有不妥。此字當釋為“”,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17行有此字作,整理者將該字所在的文句釋讀為“其用不(窘)”。看來整理者似認爲帛書的“”字是从“君”聲的,這得到了一些學者的贊同。2整理者的意見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不過既然郭店楚簡 1參看裘錫圭先生《帛書〈春秋事語〉校讀》,《湖南省博物館舘刊》第一期,《船山学社》杂志社编辑出版,2004年7月,第86頁注[18]。 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1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2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3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4 草书少字书法作品5 草书初学者如何书写与字帖选着: 许多朋友喜欢草书,却不知道该怎么写,看到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非常激动,却不知怎样下笔临摹。 下面提出几条途径供大家参考: 第一、大家可以去看看具有多年书法教学经验的何大齐先生精心撰写《如何书写草书》,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草书的形成和发展、草书的笔法、间架结构、章法以及草书的款式和符号等内容。这是一本学习草书难得的入门教材。 第二、有些大草是无法学的,那是神灵附体,《千字文残石》只可欣赏或分析局部临摹,所以可先学小草。小草重理性、共性,把基本的字法形式、笔法搞清楚,再扩充到大草,作为将来写大草的资源,使将来大草的创作合乎法度,要字字、笔笔有来历处,万变不离其宗,固好根和本。比如像王羲之的《十七帖》。 第三、欲学草书,应先识草书,欲学草书,先背草帖。比如

右任先生说过:“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二三年间,可以执笔”。今日我们可以借鉴此法,更以边学边识,边学边记,找出规律,熟悉面貌,谨记法度,乃为学草者第一要务。 范本的选择 初学应以孙过庭《书谱》为宜。《书谱》有四个主要特点:楷则为其法度;以笔送到为准则;笔划简练,结体准确,自身规律体现完整,且形体刚健而又婀娜,险绝救应,通篇一体;墨迹清晰。其次可根据你的爱好,进行选择。 欲求圆活劲健,法度谨严的还有怀素草书《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等。 欲求奔放开阔,刚柔相济,跌宕变化,法外有法的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黄山谷《诸上座》等。 欲求行距宽舒、闲静、清雅的有董其昌、张瑞图、鲜于枢、赵孟頫等人的草书。 欲求点划劲挺,劲挺俊美的有祝枝山、文徵明,黄道周、倪元璐的草书等等。 参看《草诀歌》 《草决歌》只可把它当做参考工具来用,而不可长期临摹,就像有的人,拿着字典临摹一样,是不可取的。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一)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一) 摘要: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关于井盐的内容,是迄今所知井盐史最早的资料。而其他有关简文.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西汉初年盐业史的认识。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简文“私为曲盐煮济汉”的释文和注释可以商榷。简文“济汉”字样,或许提供了有关当时经济区域界定的信息。 关键词:张家山;金布律;井盐;济汉 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竹简经整理后终于发表,其中许多内容,为我们认识西汉初年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题为《二年律令》者,有《金布律》部分。《金布律》,已见于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解释说:“金布律,关于货币、财物方面的法律。汉代有金布律,或称金布令,《汉书·萧望之传》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①《晋书·刑法志》:‘金布律有毁伤亡失县官财物,……金布律有罚赎人责以呈黄金为价,……。’”②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张家山汉简《金布律》的内容,则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 西汉初期可以归人经济法的《金布律》的发现。显然有益于认识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我们还注意到,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可以看到涉及盐政的珍贵内容: 诸私为*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四三六 人们首先会关注其中“私盐井煮”的文字。

关于井盐的早期开发,正史中以《汉书》的记载较早。《汉书》卷九一《货殖传·程郑》写道:“程、卓既衰,至成、哀间,成都罗裒訾至钜万。初,裒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为平陵石氏持钱。其人疆力。石氏訾次如、苴,亲信,厚资遣之,令往来巴蜀,数年间致千余万。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其中所谓“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说明盐井的经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可见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又《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蜀王本纪》曰:“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③其说与《货殖传》“成、哀间”“成都罗裒”成功的事迹相符合。也有战国时期四川井盐业已经得到开发的说法,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四川先秦时期井盐生产的历史记录,都是后世追述。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穿广都盐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按:《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望之、疆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颜师古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11月版,第55页。 ③《华阳国志·蜀志》:“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

书法千字文

牛人写的《书法千字文》,无一重字、太绝了! 前言 有一位牛人,把《中国书法通史》用一部千字文(韵歌形式)写了出来,收录了中华书坛五千年的大事件、大书家及其传世碑·帖·墨迹,并按朝代阐释演变简史和流派风格,采用五字一句的现代韵文,全文二百句,一百韵,一千字,无一字重复。今发来与大家共赏! 正文 中华五千年,书法一脉连, 名家赛星辰,珍品万代传。 炎黄(1)仓颉字,“符号”开新篇; 殷商(2)甲骨文,“占卜档案”苑; 西周(3)钟鼎·金(4), 《利簋》两《盂·盘》; 注释: (1)炎黄:指上古时期的炎帝和黄帝时代,炎黄创造了华夏民族; 仓颉:指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明汉字的人;他首先发明“符号”,把符号叫“字”,从此告别了“结绳记事”年代,开启了汉字新篇章。 (2)殷商:指中国历史上的“殷商”时代。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发现最早的文字,刻在甲骨上,故称“甲骨文”;到目前为止,已发掘15万片甲骨,4500个不重复的单字;甲骨文是中国书法的起源,多用于“占卜记事”;在河南殷墟发掘了“甲骨文占卜档案库”,由此建立了“殷墟博物苑”。 (3)西周:指中国历史上的“西周世”。 (4)钟鼎·金:指“钟鼎文”,也称“金文”;古人在青铜器上刻字叫“钟鼎文”,因古代称钟鼎为金,故也叫金文,传世佳作有《利簋(gui)》、《大盂鼎》、《小盂鼎》、《散氏盘》、《墙盘》等。 春期(5)载·盟(6)誓,

始皇(7)石鼓·言(8)。 秦(9)区大·小篆,只见直·弧圆; 李斯(10)撰玉箸(11), 《封·琅·芝·峄山》。 程邈(12)确定隶(13),撇捺钩折点; 汉(14)达最精级, 蚕头燕尾(15)显; 注释: (5)春期:指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6)载·盟:全称是“载书”,也叫“盟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记录盟誓活动的誓约辞。 (7)始皇:指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早期,在“始皇”28年出现“石鼓文”。 (8)石鼓·言:指石鼓文,也称《四言诗》,是刻在10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是记录皇帝游猎的《四言诗》,也称“猎碣文”; (9)秦:指我国秦代,首位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从此把篆书区分为“大篆”和“小篆”,把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统称“大篆”;把大篆简化整改后叫“小篆”,也称秦篆,是秦代通用文字。篆书:只有“直画”、“弧画”和圆,没有撇、捺、钩、折、点。 (10)訛李斯:是小篆创始人,更是中华书坛第一位留下名字的伟大书法家。 (11)玉箸:古人把“小篆”叫“玉箸(zhu)篆”,由李斯撰写的小篆杰作:《封泰山碑》又名《泰山刻石》,还有《琅琊台》、《芝罘》、《峄山》刻石。 (12)程邈:是秦汉人,原是狱吏,后犯错入狱,他在服劳役十年期间,把大小篆整改为3000字的隶书报秦始皇,秦始皇称善,将其减刑提拔为狱史,并下旨“定书”,因程邈是个徒隶,故将他的字称为隶书(或佐书)。(13)隶书:程邈隶书改变了篆书笔画,出现了“撇·捺·钩·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至今也是盛行书体。 (14)汉:指我国汉代,又分东汉和西汉。 (15)汉隶:东汉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使隶书达到最精级,发展到最高峰,故称“汉隶”。 蔡邕(16)《熹》规范,纵改横向扁; 《礼·乙·曹·晨·迁》,佐貌已臻全。 许慎(17)《说解》典, 《部首》《六》词源。 魏晋南北朝(18),翰坛翻波澜;

张家山汉简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文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文 说明:这个本子依《张家山汉墓竹简》一书录入,每简后附有简号和出土号,有些字用的是今昔文字镜的字库,在装了文字镜的机器上应该可以正确显示。这个本子是我自己录入,本是供自己使用,其中存在不少问题,与《张家山汉墓竹简》一书并不完全相同:释文和标点,间有根据他人研究成果或己意改动者;大多数通假字都未注出;有不少怪字没输入;只校对了一遍,必有错误;也可能有些自己做的标注删之未尽……总之,放到网上来,仅供大家参考,使用时请核对原文。 录入:王伟 二年律令1背 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1(F14) 要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其坐谋反者,能偏捕,若先告吏,皆除坐者罪。2(C1) 罐来诱及为间者,磔。亡之罐3(C残) 贼燔城、官府及县官积搖,弃市。(贼)燔寺舍、民室屋庐舍、积搖,黥为城旦舂。其失火延燔之,罚金四两,责4(F17) 所燔。乡部、官啬夫、吏主者弗得,罚金各二两。5(F16) 船人渡人而流杀人,耐之,船啬夫、吏主者赎耐。其杀马牛及伤人,船人赎耐,船啬夫、吏赎(迁)。其败亡6(F4)

粟米它物,出其半,以半负船人,舳舻负二,徒负一;其可纽覡而亡之,尽负之,舳舻亦负二,徒负一,罚船啬7(C2A、C15B) 夫、吏金各四两。流杀伤人、杀马牛,有亡粟米它物者,不负。8(C3) 伪写皇帝信玺、皇帝行玺,要斩以匀。9(F1A) 伪写彻侯印,弃市;小官印,完为城旦舂罐10(C15A) 挢(矫)制,害者,弃市;不害,罚金四两。11(C4) 诸上书及有言也而谩,完为城旦舂。其误不审,罚金四两。12(C5) 为伪书者,黥为城旦舂。13(C6) 罐诸鎗增减券书及为书故鎗弗副,其以避负偿,若受赏赐财物,皆坐臧为盗;其以避论,及所不当14(C7) 〔得为〕,以所避罪论之,所避毋罪名、罪名不盈四两及毋避也,皆罚金四两。15(C8) 毁封,以它完封印印之,耐为隶臣妾。16(C9) □□□而误多少其实,及误脱字,罚金一两。误,其事可行者,勿论。17(C10) 有挟毒矢若谨毒、,及和为谨毒者,皆弃市。或命谓鼷毒。诏所令县官为挟之,不用此律。18(C11) 军(?)吏缘边县道,得和为毒,毒矢谨臧,节追外蛮夷盗,以假之,事已辄收臧。匿及弗归,盈五日,以律论。19(C12)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

陈梦家与汉简研究 沈颂金 【英文标题】Chen Meng-jia and His Han Bamboc Documents Study 【作者简介】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8 沈颂金(1965—),男,安徽省怀远县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法律古籍整理研究。【内容提要】陈梦家首次采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简,即把简牍作为烽燧遗址的出土物,全面进行考察,《汉简缀述》是其代表作。此外,他对简牍形制学的探讨,不仅拓宽了简牍研究的内容,而且为简牍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关键词】陈梦家《汉简缀述》考古学 从20世纪初年斯坦因(Aurel Stein)等人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楼兰、尼雅、敦煌发现一批汉晋木简,到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出土的469枚竹木简,木简出土总数达一万余枚。其中,尤以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居延汉简最为重要。它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及史地,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利用甲骨文字、敦煌文书、汉晋木简等新材料,结合文献记载进行研究,成为新史学建立的标志。罗振玉、王国维最先涉足这一领域,他们合著的《流沙坠简》开简牍研究之先河。劳继之,所著《居延汉简考释》堪称居延汉简研究集大成之作。但是,王国维、劳的简牍研究,仅局限于排比事类,与文献相比勘,或者考订某些字词,或者证实片断的历史事件,仍然没有摆脱把简牍新材料视做历史研究的工具的传统窠臼,停留在以简证史的层次。尽管沙畹(Edward Chavannes)已经认识到了简文笔迹的相似性,王国维在《流沙坠简》的附表中曾对敦煌诸燧相当于简上何等级的治所作过初步的推定,马衡也曾经

张家山汉简字词集释

張家山漢簡字詞集釋 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M247號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包含大量漢初法律文書,這是繼睡虎地秦簡之後法律簡牘的又一重大發現。經過初步清理之後,這批竹簡包括《曆譜》、《二年律令》、《奏讞書》、《脈書》、《算數書》、《蓋廬》、《引書》、《遣冊》八種,共1200餘枚竹簡。《曆譜》共18枚竹簡,記錄時代爲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至呂后二年(前186年)後九月,其中簡二記錄有“新降爲漢”四字,是漢王朝創立過程中的真實寫照。《二年律令》共540枚竹簡,是漢初呂后二年的律令摘抄,共有漢律27種、《津關令》1種,這是漢代成體系法律簡牘的首次發現,彌補了漢代法律史研究資料不足的遺憾。 《奏讞書》共228枚竹簡,內容爲秦及漢高祖時期奏讞文書摘錄,保留了奏讞文書的基本格式,對研究秦及漢初司法審判制度有重要意義。《脈書》共66枚竹簡,以病候及陰陽十一脈經、脈法等爲主要內容,大部分見於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比後者保存更完好。《算數書》共190枚竹簡,是實用算題合集,內容形式與傳世數學文獻《九章算術》類似,比後者時代早二百餘年。《蓋廬》共55枚竹簡,以申胥(伍子胥)與蓋廬(吳王闔閭)的對話爲文本形式,具有濃厚的兵陰陽色彩。 《引書》共112枚竹簡,是首次發現成篇的漢代導引術文獻,可與馬王堆《導引圖》相參照。《遣冊》共41枚竹簡,爲隨葬物品清單,其中記錄有書一笥,正與出土竹簡相合。值得一提的是,墓葬還出土鳩杖一枚,這說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張家山M247號漢墓自發掘至今已有34年,全部竹簡釋文公佈於2001年,迄今已有16年,因其竹簡內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相關論文總計 上千篇,著作數十部,相關研究紛繁複雜,因此有必要對以往研究歷史進行綜合梳理,同時結合學者的研究成果,對竹簡文本進行重新校勘,對疑難詞彙進行辨析考證,這也是本論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本論文共分上下兩編,上編有三個章節。第一章緒論,介紹M247號漢墓的發掘情況,墓葬的形制及隨葬物品,墓主身份,論述出土竹簡的主要內容及其釋文公佈情況,以及本論文的研究內容及意義。重點內容是對張家山漢簡各部分的研究綜述,以期把握既往學界的研究概況。第二章張家山漢簡釋文校注,這部分以《張家山M247號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二年律令與奏讞書》所刊布的釋文爲底

汉简《奏谳书

汉简《奏谳书 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 1983年末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发掘的247号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包括重要的古代法律文献。1985年第1 期《文物》登载了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对这批汉简作了简要的介绍。经整理小组几年来的整理,现已分两次公布了汉简中属于《奏谳书》的释文。? 《奏谳书》是竹简原有的标题,共有简227支,计22件案例,有的学者指出这是一些议罪案例的汇集,案例的编排次序,大体是年代较晚的汉代案例在前,年代较早的汉代以前的案例居后。《文物》杂志1993年第8期公布了《奏谳书》释文第一部分,计有16件汉初案例,同时刊载了李学勤先生撰写的《奏谳书解说(上)》和彭浩先生撰写的《谈奏谳书中的西汉案例》。1995年第3期的《文物》又公布了《奏谳书》释文的第二部分,计有6件案例,同期刊载了李学勤撰写的《奏谳书解说(下)》和彭浩撰写的《谈奏谳书中秦代和东周时期的案例》等研究文章。笔者感到高兴的是,出土已经十几年的文献经过整理小组的辛勤工作终于公开发表,从中可以感受到各位学者付出了相当的心血。李学勤和彭浩两位先生的研究文章也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的释读和分析,使古朴难懂、现存史料又缺乏记载的古代案例能够为其他研究者所初步理解,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和扫除了一些障碍。笔者不揣浅陋,在钦佩整理小组和李、彭二位先生总体整理和研究成果的同时,想再就总体分析和其他案例以及相关问题谈些看法。 关于《奏谳书》标题,《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一文着重诠释了“谳”字,文中说: 《说文》:“议罪也。”刑狱之事有疑上报称为“谳”,所以此字又训为请或疑。汉制,“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

集王羲之行草千字文,真漂亮

集王羲之行草千字文,真漂亮 集王羲之行草千字文 天地玄黄(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yǔ zhòu hóng huāng)。日月盈昃(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chén xiù liè zhāng)。寒来暑往(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qiū shōu dōng cáng)。闰余成岁(rùn yú chéng suì),律吕调阳(lǜ lǚ tiáo yáng)。云腾致雨(yún téng zhì yǔ),露结为霜(lù jié wéi shuāng)。金生丽水(jīn shēng lì shuǐ),玉出昆冈(yù chū kūn gāng)。剑号巨阙(jiàn hào jù què),珠称夜光(zhū chēng yè guāng)。果珍李柰(guǒ zhēn lǐ nài),菜重芥姜(cài zhòng jiè jiāng)。海咸河淡(hǎi xián hé dàn),鳞潜羽翔(lín qián yǔ xiáng)。龙师火帝(lóng shī huǒ dì),鸟官人皇(niǎo guān rén huáng)。始制文字(shǐ zhì wén zì),乃服衣裳(nǎi fú yī cháng)。推位让国(tuī wèi ràng guó),有虞陶唐(yǒu yú táo táng)。吊民伐罪(diào mín fá zuì),周发殷汤(zhōu fā yīn tāng)。坐朝问道(zuò cháo wèn dào),垂拱平章(chuí gǒng píng zhāng)。爱育黎首(ài yù lí shǒu),臣伏戎羌(chén fú róng qiāng)。遐迩一体(xiá ěr yī tǐ),率宾归王(shuài bīn guī wáng)。鸣凤在竹(míng fèng zài zhú),白驹食场(bái jū shí chǎng)。化被草木(huà bèi cǎo mù),赖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 史料及相关问题 摘要: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关于井盐的内容,是迄今所知井盐史最早的资料。而其他有关简文.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西汉初年盐业史的认识。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对简文“私为曲盐煮济汉” 的释文和注释可以商榷。简文“济汉”字样,或许提供了有关当时经济区域界定的信息。 关键词:张家山;金布律;井盐;济汉 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竹简经 整理后终于发表,其中许多内容,为我们认识西汉初年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其中题为《二年律令》者,有《金布律》部分。《金布律》,已见于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解释说:“金布律,关于货币、财物方面的法律。汉代有金布律,或称金布令,《汉书·萧望之

传》注:‘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库金钱布帛之事,因以名篇。’①《晋书·刑法志》:‘金布律有毁伤亡失县官财物,……金布律有罚赎人责以呈黄金为价,……。’”②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张家山汉简《金布律》的内容,则涉及了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 西汉初期可以归人经济法的《金布律》的发现。显然有益于认识当时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我们还注意到,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可以看到涉及盐政的珍贵内容: 诸私为*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四三六 人们首先会关注其中“私盐井煮”的文字。 关于井盐的早期开发,正史中以《汉书》的记载较早。《汉书》卷九一《货殖传·程郑》写道:“程、卓既衰,至成、哀间,成都罗裒訾至钜万。初,裒贾京师,随身数十百万,

为平陵石氏持钱。其人疆力。石氏訾次如、苴,亲信,厚资遣之,令往来巴蜀,数年间致千余万。裒举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其中所谓“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说明盐井的经营,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可见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又《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蜀王本纪》曰:“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③其说与《货殖传》“成、哀间”“成都罗裒”成功的事迹相符合。也有战国时期四川井盐业已经得到开发的说法,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四川先秦时期井盐生产的历 史记录,都是后世追述。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穿广都盐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按:《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望之、疆复对曰:‘先帝圣德,贤良在位,作宪垂法,为无穷之规,永惟边竟之不赡,故《金布令甲》曰:边郡数被兵.离饥寒,夭绝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给其费。固为军旅卒暴之事也。”颜师古注:“‘金布’

甘肃地区汉简研究对于现代书法发展的意义

甘肃地区汉简研究对于现代书法发展的意义 摘要:在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多样化,书法风格也在以往的形态模式上呈现出差异性,这些书法风格的转变为后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发展基础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汉简出土以前,人们了解书法主要通过汉碑上的刻字,汉碑刻字虽然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字从篆到隶的发展,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诠释书写汉字的轻重缓急,也不能体现出两汉劳动人民的书法风格,且在碑文中,体现东汉内容居多,西汉较少。故而在20世纪简牍出土以前,人们对于汉代书法的发展变迁还处于猜测和推想阶段,并无过多实物可证实。上世纪初汉简在敦煌一经发现便震惊于世,随后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汉简作为重要的史料弥补了这一段时期的书体发展的缺失,也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到两千年前的书法手迹,从中探析到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及书法习惯。 甘肃有汉简之都的美誉,这里出土了全国将近五分之四的简牍,包括人们熟悉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以及武威汉简。而这些对于汉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为汉简文化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字:甘肃简牍汉简书法 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两汉

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甘肃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 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历史记载,“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可见书法在上层统治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

张家山汉简《具律》121简排序辨正(一)

张家山汉简《具律》121简排序辨正(一) 在汉简出土后,作为最基础的研究之一,就是简文的编联。王伟提出:竹简出土时已有损坏,卷束已散开,并有不同程度的移动,同时部分竹简已遗失不存。但其出土位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能够反映原有的编联顺序,在编联时应充分利用其出土位置信息。《二年律令》的正确编联至少需要经过四个环节:确定条文编联(实际上只是含两简以上的条文的编联)、确定各条文篇章归属、确定各篇章内条文顺序和确定各篇章顺序。﹝1﹞我完全同意上述主张。并接着提点个人看法。 首先,部分竹简已遗失不存,是不见于出版物前言的新信息,这种遗失很有些奇怪。联系到汉简整理中技术与组织的问题,有些话不得不说:问题一:为何不把初步整理即剥离清洗后的竹简立刻拍照下来?即使简支没有排序,先拍照也没有关系,第一时间拍照下来可以保存文字,方便今后的研究,作为文字载体的真简遗失或损坏甚至因难于保存出现字迹模糊也就不构成大问题,关键的东西是“文字”而不是文字的载体“竹简”。问题二、为何不组织更多的人一起整理?张家山汉简总共1200多枚,出土后过了17年才公布出来,以这个速度推算,17万多枚的吴简岂不要整理到下下个世纪即200年后才能全部公布出来?在不强调学术的时代,1100多枚的睡虎地秦简整理的效率反倒是那么高用了不到两年。我感觉,没有必要把竹简顺序全排列好再公布,简牍出土后的整理工作只需要剥离时标明出土相对位置和编号,以及清洗后字迹最清晰的状态下不失时机地以出土号为顺序拍照下来(此为

最佳方案),并尽早地公布于众(此事酌情可稍从缓,但也是越早越好),这样做可能更会受到学术界的欢迎。这就是我对如何组织更多的人一起整理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没有必要把需要整个学术界去做的事情由几个人不堪重负地承揽下来,并把早就该做的最重要的拍照制图版放到了最后。前期的不加排序的照相是最重要的环节,把出土初期的技术工作做好便是最出色地完成了该做的工作。整理中,研究的成分越少越好,研究的内容可以作为学术论文著述单独发表。越是出土时发现保存情况较差,不易整理的,越不必在公布前整理,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最好的整理,就是不整理。总之,首要的是保存文字和编出土号,文献早日公开是第一要义,改变现在这种整理方式,把整理中简的编联、注释、断句等工作从公开文献前改为公布后。张简整理小组的学者都是我很敬重并景仰钦佩的学者,他们一定是因为责任心太强,觉得不把竹简整出个清晰的眉目来,加上必要的注释,而以原始面目公布将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极为不便。这种责任感是很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而且整理后确实对研究方便了许多。不过无庸讳言,这样做给自己加的负担过重,初期见到竹简的兴奋感所引发的工作热情,很容易在长时间接触中被枯燥乏味的整理所冲淡。因此,为给整理工作人员减负,我提议现在这种类型的整理工作中整理和学术研究合一的方式即使不完全取消,也要减到最低限度,以解放整理小组的学者。为了已经出土正在整理的与尚没有出土的竹简,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话题直接说出来,以期早一点把出土近20年的336号等等墓中有关汉

各地出土汉简资料

武威磨嘴子汉简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考古》1960—5期。甘肃省博物馆:《武威汉简在学术上的贡献》,《考古》1960—8期:《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武威磨嘴子出土王杖十简释文》,《考古》1960—9期。 临沂银雀山汉简,内容见《银雀山汉墓竹简》。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牍,内容见《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 定县八角廓汉简有关报道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载于《文物》1981—8期 居延汉简内容见《居延汉简甲乙编》 居延新简内容见《居延新简》 江陵凤凰山汉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刊于《文物》1974年6 期;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刊于《文物》1974年7期;金立:《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竹简试释》,《文物》1976年6期。关于167号汉墓及竹简,见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 阜阳双古堆汉简见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馆:《阜阳双古堆汝阴侯墓发掘简报》,刊于《文物》1978年8期。文章介绍了墓葬发掘及出土简牍概况。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安徽省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汉简整理组:《阜阳汉简简介》,刊于《文物》1983年2期。 敦煌后期汉简见于敦煌市博物馆:《敦煌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所获简牍释文》(文物1991—9)何双全:《敦煌新出简牍辑录》(简帛研究第一辑)、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 江陵张家山汉简见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文》(文物1993年8期 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见于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6—8)、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尹湾汉墓简牍初探》(文物1996—10、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 敦煌悬泉汉简见于《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敦煌悬泉汉简释文选》(文物2000—5) 武威“王杖诏书令”首见于武威县博物馆:《武威新出土王杖诏令册》,刊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合编的《古代简牍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 甘谷刘家坪东汉简见张学正:《干股汉简考释》,刊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编《汉简研究文集》, 贵县罗泊湾汉墓木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发掘简报》,刊于《文物》1978年9期。 邗江胡场汉墓木牍见扬州市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5号汉墓》(《文物》1981年11期) 连云港花果山云台汉墓简牍李洪甫:《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出土的汉代简牍》(《考古》1982年5期) 西安汉未央宫遗址木简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版) 扬州仪征胥浦汉墓简牍见扬州市博物馆:《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姆》(《文物》1987年1期)及陈平等:《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姆<先令券书>初考》(《文物1987年1期》 武威旱滩坡东汉律令简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发掘简报》、《武威旱滩坡出土汉简考述》(文物1993年10期) 武威旱滩坡东汉医药简见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旱滩坡汉墓发掘简报——出

531 最霸气的15部草书:得重新认识下喽!

最霸气的15部草书:得重新认识下喽! No.1 《平复帖》——苍茫含蓄,意到笔不到。 《平复帖》有一个问题,就是字太少且里面有很多字我们看不清,在内容识读上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但它的优点就是苍茫含蓄,那个意到笔不到的感觉非常好。如何将《平复帖》融汇于自己的创作当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把章草的范围去扩大,去把所有章草的东西都摸透,找一些和《平复帖》相近的书法符号来运用,这样就增加了以《平复帖》为依托的创作资源。另一方面,书写时要把握住里面一些苍茫的、含蓄的、意到笔不到的感觉。真正去创作时候,你的作品中最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这是时代的审美元素。当然如果能写出与《平复帖》一模一样的感觉也是相当优秀的。这好比学唱京剧,某位先生唱裘派的花脸,唱了好几段,听的感觉就像在临帖,也就是说你现在的创作和唱京剧一样:学唱很像,真正吧韵味掌握了,表现了,也可以证明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尤其《平复帖》之神韵,真正表现出来很难,至今尚未见到如此神韵的当代书法。 No.2 王献之草书——字不连带,而草书性情飞扬。 晋人写大草主要是王献之,到唐代又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狂草。王羲之小草中的某些折的线条象楷书一样完整,而

王献之变其父内恹的笔法为外拓,将线条写的旋转、飞动起来。他的草书有的地方处理靠牵丝连带,还有一些地方连带的很少或几乎没有连带,但是草势特别强烈,张力非常突出,靠的是字与字空间的理解与分割,线条既厚重又开张。这种不连带而草性飞扬的特点,对于我们学习草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写草书要能不连而草,凝重而又飞动,这些特色要表现出来。 No.3 史孝山《出师颂》——虽为章草,但书写性强,凸现了书法的核心意义。 史孝山的《出师颂》是章草,这种章草的优点是书写性非常强,有自然而翩翩流畅的感觉。我们看碑刻上的《千字文》,字与字之间的气息给割断了,但是这个帖墨色的感觉很强,当时书写的过程让人看的很清楚。自然书写是书法创作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天天琢磨着怎么弄出所谓的书法效果,就破坏了自然。自然书写的前提是要保持我们内在性情的平和、轻松,这样就能表达那种和谐、缓和的气氛。王献之的草书具有奔腾的大草气氛,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而史孝山《出师颂》这种翩翩流畅和轻松的感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加需要的。在当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和浮躁的社会,需要我们创造一种自然闲适的艺术境界,使我们的身心获得一种缓解,获得一种轻松,得到一种休息。今天讲多样化,不单作者的性情是多样的,社会的需要更是多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