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知识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为一元二次方程。 识别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抓住三个方面: (1)整式方程 (2)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 【例】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1)16x 2= (2)0125x 2=--x (3)032x 2=-+y (4)03x 1 2=-+x (5)0x 2= (6)052x 24=--x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2 =++c bx ax (a ≠0)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的形式:02=++c bx ax (a ≠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整理】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 c 是常数项. 例1.把6)4)(3(-=-+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 项系数和常数项。 例2.指出 mx 2-nx-mx+nx 2=p 二次项,一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 练习:把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常数项。 ①()x x x x 3422 -=- ②()()2 21248-+=+x x x ③12132=+-x x ④ ()0p 2 2≠+-=++-n m q nx mx nx mx 小结: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以下方面入手: (1)一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的含义就是未知数 (2)二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注意二次系数不等于0. (3)方程:方程必须是整式方程,这是判断的前提。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皇华初中李宏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就本章内容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六个方面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一、课程目标 现阶段的课程目标主要有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本章内容在这四个目标的体现主要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用方程进行描述;2、数学思考:能够对具体情景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能用方程刻画事物之间的关系;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的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4、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主要设置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一元二次方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本套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是继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之后,对方程的继续深入和发展,也是九(下)学习二次函数和高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在本学段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在本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 1、通过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估计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 次方程; 4、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5、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结果是否合理。 三、教材的内容分析与整合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本章共分5节,第一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估计一元二次方程 的解;第2—4节分别研究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第5节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教材的编写体例: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围绕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 解法展开的,为了体现数学模型的思想,本章内容重点突出了“问题 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在正文内容的设计上,注重选

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1.2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数学教师张洁.育英中学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普通中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向全国各省市的数学老师们学习,我深感荣幸.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第2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计划设计、课时目标确立、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教学特色与反思等方面加以说明.恳请专家、老师们对我说课的内容多提宝贵意见.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框架结构概述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对“次”的推广,也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高中的学习中也经常用到.

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一元二次方程由于三个待定系数的变化会产生较多的类型.需要根据方程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求解.该部分知识具有类型多、解法多、技巧高的特点,也是为学生营造“再发现、再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契机. 2.课标大纲文献梳理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部分知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源远流长.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方程及其解法,学生小学就开始接触,进入初中后又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因此,学生对解方程

涉及的操作步骤及其数学原理都已比较熟悉.特别的,具有了通过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用到的平方根定义、整式乘法和实数等相关知识的储备.因此,当面对某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具备“自主发现和创造”的可能.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的角度,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活跃,喜欢思辨,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意识. 但是,学生的 困难是,比起以往 的经验,一元二次 方程的系数多、变 化多,解法选择相对复杂灵活,在对已经学过这一章的其他同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面对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时,会优先选择公式法,或者直接对方程进行配方.比如这几道题目一个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公式法或配方法.学生的这种表现,是否与方程解法的教学顺序有关呢?如何解决学生过于依赖某种解法的问题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们尝试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逐渐感悟方程解法的变化.为此,我们做出了单元整合的设计.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面对具体的、新的方程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呢?将问题特殊化、将问题分类,就是必要和必须的了。这样,特殊化和一般化的过程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再发现、再创造”的平台,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计划设计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探究部分的教学做出如下探索: 方案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教案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知识与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问题2: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你能设出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教学说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境,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你能通过观察下列方程得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1)(100-2x)(50-2x)=3600 (2)(x+6)2+72=102 【教学说明】 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后交流小组的结论,可以发现上述方程都不是所学过的方程,特点是两边都是整式,且整式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结论】方程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这种形式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的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出的两个方程的特点; (2)让学生类比前面复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定义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定义; (3)强调定义中体现的3个特征: ①整式;②一元;③2次. 【教学说明】 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1)x2+1/x-5=0(2)x2-3xy+7=0 (3)=4(4)m3-2m+3=0 x2-5=0(6)ax2-bx=4 (5) 2 解答:(5) 2.已知方程(m+2)x2+(m+1)x-m=0,当m满足______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满足_______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 解析:当m+2=0,即m=-2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2≠0,即m≠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 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 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 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节课 的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 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 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 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鉴于学生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把由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方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 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但是由于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 观察与演示,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 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定稿)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说课稿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级4班陈静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二节第一小节第5页至第9页的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初中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地研究了完全平方式、二次根式,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基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配方法与配方法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能力目标: 理解配方法,知道“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其解法

班级姓名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其解法(配方法) 一、目标导航 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a,b,c的含义; 2.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a,b,c的含义; 2.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走进教材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

高次数为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00ax bx c a ++=≠,其中2ax 叫做二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举例:2230x x +-=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使一元二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可以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自主练习: 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填序号) ①2 5x =; ②30x y +-=; ③253302x x +-=; ④2(5)2x x x x +=-; ⑤23580x x -+=; ⑥2 04y y -=。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降次,即把二次降为一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这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2. 配方法:利用配方法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形式,而右边是 一个非负数,即把一个方程转化成()2 x n p +=(p≥0)的形式,这样解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3. 配方法具体操作: (1)对于一个二次三项式,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配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就可以将其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举 例:解方程2230 +-=, x x (2)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除以二次项系数,然后再利用(1)的步骤完成配 方。举例:解方程22230 +-=。 x x 4. ()2 += x n p x n p +=(p≥0)的解法:对于方程()2

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

一元二次方程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等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2、解方程常用方法: (1). 直接开平方法: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形如(mx+n)2=p(p≥0),那么mx+n= (2).配方法: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左边是非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得方程。 转化过程如下: x2-64x+768=0 移项→x2-64x=-768 两边加( 64 2 )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 x2-64x+322=-768+1024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256 ? 降次→x-32=±16 即x-32=16或x-32=-16 解一次方程→x1=48,x2=16 可以验证:x1=48,x2=16都是方程的根 例1.解下列方程 (1)x2+6x+5=0 (2)2x2+6x-2=0 (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

解:(1)移项,得:x 2+6x=-5 配方:x 2+6x+32=-5+32(x+3)2=4 由此可得:x+3=±2,即x 1=-1,x 2=-5 (2)移项,得:2x 2+6x=-2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3x=-1 配方x 2+3x+(32)2=-1+(32)2(x+32)2=54 由此可得x+32=x 132,x 232 (3)去括号,整理得:x 2+4x-1=0 移项,得x 2+4x=1 配方,得(x+2)2=5 x+2=x 1,x 2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3)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 ≠0)且b 2-4ac ≥0,它的两个根 x 1=2b a -+, x 2=2b a - 解:移项,得:a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 b a x=- c a 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 )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0 ∴22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2a

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付家堰中小学刘家付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就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思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心理上,老师应抓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在学习了因式分解法、配方法、求根公式法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解法的探求兴趣,进而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类比到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上来,顺着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导加以激发。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在探索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采用类比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交流,分组合作,同时老师设定一定的问题环境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最后在老师的释疑、归纳、拓展、总结的过程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1、问题呈现;2、课前小试;3、情境导入;4、合作探究;5、知识小结;6、知识反馈;7、知识归纳;8、课堂检测;9、我的收获和疑惑;10、作业布置。 六、教学程序设计 1、问题呈现 (1)你对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在X轴上方、下方、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怎么理解的? (2)用图象法解方程:2x - 3 = 0 (3)你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会想到哪几种解法? (4)你想过能否象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那样去用二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吗?该怎样去操作呢?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3 人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新华学校张玉芳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2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说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学方法、学法⑷说教学程序⑸说评价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 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分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索满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⑵教学重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学难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 ⑴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⑵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分析讨论、类比归纳,最后抽象出有价值。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教学手段 采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四、说教学程序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⑶巩固练习深化知识 ⑷归纳小结反思提高⑸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⑴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请学生举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5页的“问题1”和"问题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设计意图:方程模型的建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⑵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比较一: 与一元一次方程作纵向比较得

一元二次方程及根的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及根的定 义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元二次方程及根的定义 1.已知关于的方程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个根及 的值. 思路点拨: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入手,将根代入原方程解的值,再代回原方程,解方程求出另一个根即可. 解:将代入原方程,得 即 解方程,得 当时,原方程都可化为 解方程,得.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4,或-1. 总结升华:以方程的根为载点.综合考查解方程的问题是一个常考问题,解这类问题关键是要抓住“根”的概念,并以此为突破口. 举一反三: 【变式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求代数式 的值. 思路点拨:抓住为方程的一个根这一关键,运用根的概念解题. 解:因为是方程的一个根, 所以, 故, , 所以.

. 总结升华:“方程”即是一个“等式”,在“等式”中,根据题目的需要,合理地变形,是一种对代数运算综合要求较高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注意丰富自己的经验.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27x2=0; (2)4(1-x)2-9=0. 解:(1)27x2=3 . (2)4(1-x)2=9 3.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2). 解:(1)由, 得, ,

, 所以, 故. (2)由, 得, , , 所以 故 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3). 解:(1)这里 并且 所以, 所以,. (2)将原方程变形为, 则 , 所以,

所以. (3)将原方程展开并整理得, 这里, 并且, 所以. 所以. 总结升华: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重点,要求熟练掌握,它对我们的运算能力有较高要求,也是提高我们运算能力训练的好素材. 5.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2); (3). 解:(1)将原方程变形为, 提取公因式,得, 因为,所以 所以或, 故 (2)直接提取公因式,得 所以或,(即 故. (3)直接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得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题型切片(四个)对应题目 题 型 目 标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例1;例2;演练1;例8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3;例4;演练2; 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例5;例6;演练3;演练4;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例7;演练5. 模块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知识互联网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题型切片

定 义 示例剖析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⑴整式方程. ⑵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⑶化简后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⑷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 22210x x -+= 此方程满足: 整式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 x 的最高次数是2,系数是2 所以这个方程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0ax bx c ++=()0a ≠. 其中2ax 为二次项,其系数为a ;bx 为一次项,其系数为b ;c 为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22210x x -+=, 其中221a b c ==-=,,.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如果0x 满足2000(0)ax bx c a ++=≠,则0x 就是方程 20(0)ax bx c a ++=≠的一个根. 1满足2110-=,则1是方程20x x -=的一个根.0满足2000-=,则0是方程20x x -=的另一个根.∴0,1是方程20x x -=的两个根,表示为12=0, =1x x 一元二次方程都可化成如下形式: 20ax bx c ++=(0a ≠) . 1.“可化成”是指对整式方程进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变形. 2.一般形式中,b 、c 可以是任意实数,而二次项系数0a ≠,若0a =,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也未必是一次方程,要对b 进行讨论. 3.要确认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必须先将此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确定a 、b 、c 的值,不要漏掉..符号.. . 4.项及项的系数要区分开. 建议 强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对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很重要,这种从形式上认识数学概念的方法,在今 后学习基本初等函数时也要使用. 【例1】 1.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⑴ 2210x kx --=(k 为常数) ⑵ 4 13 x =+ ⑶ 210x -=; 【例3】 ⑷ 250x = ⑸ 20x y += ⑹ ()()2 2 33x x +=-; 【例4】 夯实基础 知识导航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我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十二章第二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本节共3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用配方法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配方法”是学生接触到的的第二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它是以直接开方法为基础的一次深入探究,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一个拓展过程,又对继续学习后面的公式法有着指导和铺垫的作用。在“配方法”的探索过程中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高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初中数学现行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 数学思考:(1)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推理能力。 (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1)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分析归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会用配方法解简单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配方方法的探索。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法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新知。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2、学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已能按思维的概括去观察事物,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有所提高,他们通过观察进而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因此,本节课将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发现等活动,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研究新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最后到“乐学”。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复习提问,回忆旧知: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和解法测试题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与解法测试题 姓名: 得分: ⑤2 2230x x x +-=;⑥x x 322 +=;⑦231223x x -+=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1. 把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相应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3.下列关于x 的方程中,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2(2)210m x x ---= B .2530k x k ++= C 21203x --= D.22 340x x +-= 4、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5)12(2 =+--a x a x 的一个解为1,则a= 。 5.方程22(4)(2)310m x m x m -+-+-=,当m = 时,为一元一次方程; 当m 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6.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2)340m x x m -++-=有一个解是0,则m = 。 8、2 2 ___)(_____6+=++x x x ; 2 2 ____)(_____3-=+-x x x 9、方程0162 =-x 的根是 ; 方程 0)2)(1(=-+x x 的根是 ; 10、如果二次三项式16)122 ++-x m x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 11、下列方程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 、02 =++c bx ax B 、 2112 =+x x C 、122 2-=+x x x D 、)1(2)1(32+=+x x 12、方程()()2 4330x x x -+-=的根为( ); (A )3x = (B )125x = (C )12123,5 x x =-= (D )1212 3,5x x == 13、解下面方程:(1)()2 25x -=(2)2 320x x --=(3)2 60x x +-=,较适当的方法分别为( ) (A )(1)直接开平法方(2)因式分解法(3)配方法(B )(1)因式分解法(2)公式法(3)直接开平方法 (C )(1)公式法(2)直接开平方法(3)因式分解法(D )(1)直接开平方法(2)公式法(3)因式分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说课稿

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过程、板书这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新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中九年级上第21 章的第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继续体会方程是刻画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和系数; (3)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建模的分析、思考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要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学又要从大量的实例出发。教学重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它的一般形式。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 数学模型----------- 概念归纳” 的模式。指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章前问题--- 雕像的黄金分割问题,并回答:

【说课稿】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3)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接开平方法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内容选自人教 版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一元一次方程第2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本节 课的教学进行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直接开平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直接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它的推导建立在平方根意义和开方运算的基础上,首先它配方法的基础,其次再求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等问题中都必须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这一届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体现了化归、类比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这一届不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一节课,更是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节课。为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2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并对其进行取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价值并意识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重 要性,理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数学依据,并能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让学生经历由简 到繁过程,体验类比、化归、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 等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起始课,教学重点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 或()2(p≥0)的一元二次方程。难点是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 方程的“化归”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和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因此本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探究式教学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整理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整理: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注意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的三个条件:有一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整式方程,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 (2)强调:要先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才能确定a 、b 、c 的值。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其他方程的关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有四种: (1)直接开平方法: ()它是以平方根的概念为基础,适合于形如,类型的方程。 ax b c a c +=≠≥200() (2)配方法: ()先把二次项系数化为,再对进行配方,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 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就能配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完全平方式,变形为:的形式,再直接开平方解方程。 1x px p x m n n 22 220+?? ?? ?+=≥() (3)公式法: 用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由此产生了第三种解法公式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主要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

关键是把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确认、、的值(特别要注意正、负号),求出的值(以便决定有无必要代入求根公式), 若,则代入求根公式。a b c b ac b ac x b b ac a ?=--≥=-±-22 244042 (4)因式分解法: 适用于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是零的方程。 我们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注意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解法,使解题过程简捷些。一般先考虑直接开平方法,再考虑因式分解法,最后考虑公式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要注意分类讨论。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根的判别式△=b 2-4ac 的意义,在于不解方程可以判别根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根的情况确定未知系数的取值范围。 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那么,,,逆命题也成立。x x ax bx c a x x b a x x c a 122121200≠+=-?= 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和系数的关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已知方程的一根,求另一个根和待定系数的值。 (2)不解方程,求某些代数式的值。 (3)已知两个数,求作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4)已知两数和与积,求这两个数。 (5)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 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大大缩减了复杂的运算量,避免进行无理数的计算。 注意:在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不要忽略隐含条件。?≥≠???00a 5.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ax 2+bx +c =0的两个根x 1、x 2,然后写成ax 2+bx +c =a (x -x 1)(x -x 2)。当a ≠1时,分解时注意不要忘了a 。 ()()例如:x x x 2555-=+- 6.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解分式方程的常用方法是去分母,换元法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注意验根,验根后要写结论。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22.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它既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关系的延续.又为高中数学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以及三个“二次”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奠定基础. 2、重难点的确点 重点: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互相转化问题. 难点:灵活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利用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二、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数学思考:运用类比、猜想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过程,认识到事物的互相联系与转化.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已形成的: 1、能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图象,有一定看图识图能力,并能画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草图. 2、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有待形成、提升的: 1、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能力. 2、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和研究时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 3、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和探讨法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过程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 2、学法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活动1: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怎样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分别从数与形这两个角度得出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问题2:类比猜想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师生活动:老师展示问题,学生回答.得出当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函数值y=0时,则得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把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中的常量0变为变量y,则得到二次函数y=ax2+bx+c(a≠0). 设计的意图: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 (二)探究新知 活动2: 问题:如图,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 20t-5t2 问:(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师生活动:第(1)问师生共同分析,先用代数的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用图象法对此问进行解释和分析.第(2)问由学生分析并展示过程,同时让学生用图象演示为什只有一个时间小球的飞行高度达到20m?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从二次函数的性质(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剩下的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过程. 设计的意图:让学生用数与形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3:小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