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

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他拥有一身好武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武艺仅次于吕布,为人更是深明大义,见有招兵破黄巾贼而去投军,他投军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破贼”。这显然是一种以身报国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流落他乡,身无定处,关羽为国为民的意愿仍是很强烈,把国家和百姓的安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3]

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从他的相貌、语言、行为都集中表现出一个“忠义之士”的特征,忠义智勇贯穿于他的一生,成为其品格的核心,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在小说的后文中,多次描绘其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形象。至死不渝,不违背桃园结义的誓言。正如李贽尖锐的指出:“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4]古往今来我们无不在羡慕刘、关、张的兄弟情谊,感叹关羽的忠义品质。

(二)忠义品性令敌手折服

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儒家认为“义”是以“忠”为前提的,。一个人立身安命首先要忠于父忠于君,才能以“义”取身安命。关羽是集文人形象和武将特征于一身,他深知春秋大义,更是明白“忠”与“义”的关系。

关羽的“义”绝不是今天我们所片面理解的那种江湖“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是能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忠义”。 [5]关羽高尚

的气节和品德,不仅仅在蜀汉流传,即使是蜀汉之外对他为人忠义都大加赞赏,无论是奸雄曹操还是一代枭雄孙权对其品德都是无比敬仰。从其行动上,无论是在对刘备的忠义,还是与敌人对决,关羽表现的是一种侠者风范,忠勇仁义,不乘人之危,不投机取巧,更不会以诈取胜,就算是与强劲的敌人相遇,也要公平对决,不暗箭伤人,更不会为胜利而采取龌蹉卑鄙下流的手段,他做事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他重品德也重气节,义薄云天使对手感叹。他过五关时明知道守关将领并不会真心放其通过,而仍是以真心去对待,他快意恩仇,斩六将时被逼无奈,但也是情理之中,他忠于兄弟,用生命去维护结拜誓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一共对曹操下跪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张辽,第二次是感谢曹操赠其赤兔马。关羽从来没有为了一个人来向别人头,就算是丢到自己性命也保持孤傲的头颅。张辽又是何许人也,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关羽去为他下跪呢?张辽原是吕布帐下的一员大将,曾奉吕布之命攻打小沛,关羽因其“仪表非俗”而相劝之“何故失身于贼”,因“知此人有忠义之气”,不用恶言相加,“以正言感之”,使迎战的张飞罢战领悟。[6]可见关羽是欣赏张辽身上的“忠义之气”,正是对其自身忠义之志真实的写照。第五十三回写到“关云长义释黄汉升”更加深化了他对敌手的重情守义特征的描写。无论是张辽还是黄忠都最后成为忠心报主的战将,他们都是一代忠臣名将,名垂千古。

关羽的忠义对同时代的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以马超为例,马超是三国名将,初降刘备,“刘备见而深爱之,以为平西将军,封都亭侯,超见先主待之厚也,阔略无上下之礼,与先主言,常呼字”,马超这么做关羽当然是不允许了,关羽“请杀之”,先主以恩德服于天下当然是不同意了。最后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当大会诸将时候,关、张二人并站立在刘备两侧。当马超进来,正要去入座,但见关、张立而先帝两旁,大惊,从此以后尊事刘备。是因为关羽对先帝的忠义态度,使马超大惊,更是关羽对先帝的忠义让马超所震撼,更使其终身为蜀汉建功立业。关羽用自己的行动,深深地给桀骜的马超上了一课,使三国英雄马超也对先帝大为敬畏,并使其为蜀汉尽心尽力。

(三)侠肝义胆美名远扬

小说开篇就点明关羽的侠义之心,他见不得世间不平事,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关羽的整个表现都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小说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甚是传神,关羽手臂中毒,华佗对其曰:“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关羽对答曰:“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直面死亡,就算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没改变其侠义忠勇之志。任凭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众人皆掩面失色,而他却静坐

不变,饮酒吃肉,谈笑弈棋,不显任何痛苦之色。华佗感叹其为“真神人也”,众将更是大为佩服他的侠肝义胆,处变不惊的精神。

他既有侠义也不缺失仁义,对弱者他怀有一颗宽厚仁义之心。关羽在漫漫千里寻兄的路上,就算是危难时期也不失侠义之情,替胡老大人捎带家书给其小儿胡班,也正是这封家书救关羽一行人的命,胡班感其重情重义恩德,冒死放走关羽不忍加害。借住郭家,对郭氏之子更是仁至义尽,郭家小儿先偷其赤兔马关羽看在他老父郭常之面留其性命,但郭氏之子不思悔改,半路纠集黄巾军来抢赤兔马,即便是这样关羽还是放了他,并没有取其性命,而是放其生路,这既是侠义也是仁义。当刘备刚落脚徐州时候,曹操就派大将刘岱、王忠攻略,二将战败,刘、王二人被俘,刘备施以仁义治天下,准备放走二将时,张飞要去拦杀,被关羽阻却。[7]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关羽得志还是失志之时,表现的都是其仁义宽厚,不以强欺弱,而是以仁义示天下的侠义品性。

(四)兵败走麦城

关羽品德高远,无论是在帮助刘备“恢复帝业”还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管前面遇到多大困难,无论前方是千军万马还是万丈深渊,他都是义无反顾,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和忠义之志。即使是荆州失守兵败麦城也至死不渝,从不委曲求全贪生怕死,而是光明磊落,死的其所,更不苟活于世。

荆州失守的危难之际,仍在想着试图重新夺回,就算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对兄弟的承诺,也是对蜀汉王朝的忠心,不成功便成仁。面对东吴劝降不变“汉家节”,“吾乃汉将,岂降贼乎”字字有声。关羽的“忠义之气”直上云霄,“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志,竹可焚而不可以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帛也”。正如后世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降,一个忠义凛然的形象展现在脑海中。所以被东吴的孙权称为“真忠臣也”。即使高官厚禄也改变不了其忠义之心,其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就算是奸雄曹操在关羽死后也是对其大加封赏,更是以王的葬礼来安葬其亡灵,可见战场上的对手也对其忠义之志大为感叹,欣赏他忠义品质。

二、以勇猛、智慧写忠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集勇猛、智慧于一身。作者不仅仅从正面来写关羽的“忠义”形象,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情节,来展现关羽的勇猛无敌,有胆识更兼有智慧的特点。而所有的这些方面,展现的就是他的“忠义”,因其勇猛,有胆识有智慧,才能做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才能最终达到“恢复刘汉王朝”的忠义理想。

(一)温酒斩华雄,足可见其“勇”

华雄是董卓帐下一员猛将。小说在其中出场时极力的渲染华雄的威武、高大、勇猛,“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尤其是在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危险的局势下,只不过是玄德之弟的关羽主动请战,一个小小“马弓手”,不惧外强内疑的局面,“出账提刀,飞身上马”,“酒尚温时斩华雄”,以极其夸张简单的笔调,详略得当的语言处理,彰显了其勇猛无比,胆识超群的特点。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兵,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显示着其大气豪迈,英勇无敌的气概,传奇着忠君报国平天下的赤子之心,用勇猛传奇着忠义,用行动书写着武将勇猛的本色。

(二)放水淹七军,足可见其“智”

从小说中我们知道于禁乃曹操的心腹大将,曹操认为派他到樊城驰援可保万无一失,但事实却并不如曹操打算的那么好。当面对于禁大军,关羽表现的是处变不惊,即使是面对敌前先锋庞德暗箭袭来,伤其手臂,并不是以报私仇为快,而是先大局后私仇,这是一种大气和智慧的体现。如果不是于禁心胸狭窄,怕功归庞德,而不听其劝告,一意孤行驻军在罾口。当关羽得知于禁驻军罾口,大喜说“于禁必为我所擒矣”,更是说“鱼入罾口,岂能久乎”,起初诸将并不信,但事实证明关羽是对的,为主将者上知天时下知地理。结果是秋雨大致,关羽掘襄江之水,淹于禁大军于汪洋之中,不动兵马致敌于危难之中,使于禁帐前跪拜投降,这是因“智慧”取得胜利。也是智慧勇猛使关羽威震天下,诸侯惊骇。当处在复杂的局势下,关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冷静沉着,充分显露出一代儒将的智慧,有勇有谋的特点,使其性格更加丰满。可见在其“智”后面,是一颗忠心报君的心。

(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足见其“猛”

关羽兵败屯山,无奈作出“降汉不降曹”的约定之举,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牵挂着大哥刘备,屡次要离开,却苦无刘备音信,无处去寻找兄长。当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便拜别曹操径直往河北寻兄去。不管前面关隘是谁把守,都不可阻挡其寻兄的去路。是“忠义”驱使他,成为他千里寻兄的精神动力。他保护两位嫂嫂更是尽心尽力,无论何时都遵守“尊卑之礼”,表现着他“忠肝义胆”之心。“良禽择木而栖”,而作为“忠义之士”,更是竭尽全力地寻找“忠义之主”。因刘备宽厚仁义,为人忠厚,深得民心,又被称为“刘皇叔”,关羽更是誓死追随。也正因是如此,“五关”必定翻过,“六将”也必然斩杀,从其“猛”的背后折射出“忠义”之品性。他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其勇猛名望不言而喻,他替刘备驻守一方,更体现刘备对其忠心和能力的信任,为蜀汉他更是鞠躬尽瘁,直至战死,留得“生前身后名”。

(四)单刀赴会东吴,足见其“慧”

“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这是民间留下来的一句歇后语,荆州是刘备的起身之本,向北可图中原,向南连接江汉,也是诸葛亮为刘备勾勒出统一华夏,恢复“大汉王朝”的第一站。但是荆州局势复杂,东吴的孙权无时无刻都想要夺取,北方的曹操更是想要占有。留守荆州主持一方事务的就是汉寿亭侯关羽。

至赤壁之战后,东吴接连派人向刘备索要荆州,之前都被诸葛亮用计委婉拒绝,所以荆州问题也就成为吴、蜀两国矛盾的焦点和产生摩擦的根源。当东吴的孙权得知刘备取得西川之后,于是便又想索要荆州。军师诸葛亮对东吴的态度是外连东吴共御曹操,两国关系即不能太僵硬,也不能损害蜀汉利益,所以在对归还荆州的问题上一直都是推诿和空头许诺。在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失败后,诸葛亮便设下一计,请云长赴会东吴。此时吴、蜀矛盾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矛盾随时都会点燃,而关羽被置于这个风口浪尖上。即使前面是龙潭虎穴也勇往向前,此次赴会表现的是关羽胆识谋略和忠勇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鲁肃的邀请慨然应允,对马良、关平的劝谏也是全力的说服,同时对赴会也是做出了周密的安排,来应对不同情况的发生;其二反复拖延推诿,当鲁肃在席间提到索要荆州之事时,关羽初以“此国家之事,宴间不必论之”,再则“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从而斥责周仓以掩盖其推诿,遮掩其不入正题之意;其三席间假装大醉,以“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为理由而得以脱身,足见其智谋和胆略。[8]

三、以曹操惜其才写忠义

曹操爱惜关羽的才能,一直都想将其收为自己所用,但无论是怎样的高官厚禄,封侯加爵,都没有改变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之心。正如桃园三结义刘、关、张所发誓言那样:“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此后关羽和刘、张一方面是“兄弟之情”,另一方面是关羽的“忠义”,他与刘备更有“君臣之谊”,而在这其中兄弟之情占据主导地位。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刘备的兴盛与衰落,得意与失落,关羽始终不改其“忠义之志”,始终追随,没有背叛结义之盟。小说也着重描写了魏主曹操对关羽才智勇武的欣赏,欲挽留而不得;同时也写了关羽对魏王的“酬恩之谊重”的义举,从二人复杂的人情关系写出了关羽“义薄云天”的忠义观。

(一)土山降曹约三事,缘起“忠义”

在小说第二十五回写曹操用计攻下邳,使关羽进退两难。而兄长以家眷相托,他又只

能作出暂时依附于曹操的决定。在这过程中,作者无处不在的刻画着关羽的“忠”和“义”,而又在特别地渲染曹操对关羽的“恩重如山”的情义。

一是屯土山关羽与曹操相约三件事。当被曹兵围困于土山,张辽劝降时,关羽视死如归,并“吾仗忠义而死”,英勇无畏。在张辽列举出关羽不降的三罪非义,后又提出了降曹的三种好处,即:一者可保二位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誓,三者可留有用之身。这才使关羽恍然大悟,于是做出变通,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的决定,可见其“降”是有条件的,仍旧保持着“汉家节”的气节。其二在对待甘、糜二位夫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以俸禄养赡”,有礼有节,尊长兄之道。其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可见其忠义之心。

二是极力来描写曹操对关羽的“恩”。曹操一直以来都是比较欣赏关羽的忠勇武力,早就有招入自己帐下之意,要用自己的恩惠感化关羽,使其真心归顺为己用。当曹操采取小人的办法,让关羽与其二位嫂嫂同宿一屋,而关羽却是“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使曹操更加佩服其深厚的君臣之礼。曹操将自己的战袍赠送于关羽,关羽却“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其根源是“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对兄弟情深义厚,对主上忠肝义胆,因而曹操叹服“真义士也”。曹操对关羽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基本上是天天封赏,恩赐更是不断。赠其赤兔马,关羽拜而答谢,原因是“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曹操对其忠义之心更加敬佩,并评价其“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三是写关羽回报曹操的“恩”。为了能够早日的获得兄长刘备的消息,也是为了能够尽早的离开曹操,回报曹操的“恩遇”。当袁绍大军征讨曹操时,面对勇将颜良、文丑的挑战,整个曹营束手无策,更是无应敌猛将,曹营中闻二将而心惊胆寒。而关羽视二人为“土鸡瓦舍”,他“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手起刀落斩颜良于万军之中,后又脑后一刀斩文丑于阵前,此为曹操化解决危机,同时这也是对曹操恩情的回报。后又替曹镇守汝南,夺得州县。此三次回报,其意在“义不负心,忠不顾死”,不忘降曹救恩的情义,用战功回报曹操的恩义,使关羽的“忠义”形象顿然生辉。

(二)关云长义释曹操,缘起“恩义”

当关羽在战场得知兄长刘备在袁绍处时,就决心设计离开曹操到河北寻找兄长。关羽为人光明磊落本想亲自登门拜辞,其几次到丞相府拜辞,曹操却为了挽留关羽避而不见。关羽最终还是挂印封金,离曹操而去,并留下书信一封,“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也为后来关羽华容道放曹留下伏笔。曹操称赞其为“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并教育部将学习关羽的忠义之志,可见曹操爱惜关羽之才,敬佩其忠义之心。

赤壁曹操战败,号称百万大军所剩无几,率残兵败将逃至华容道,此时守此道之人乃蜀国大将关羽。当关羽看到如此败落的曹操时,就从心里产生了同情之心,更想到曾经的恩义旧情,恩义让他“四不忍心”:一不忍曹军人困马乏,乘人之危;二不忍曹操一番话使其感叹当年的恩义之情,不忍加害;三不忍,关羽大喝,众军皆下马,哭拜在地,使其动恻隐之心;四不忍,故友张辽纵马而至,“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放众人归去。当云长放走曹操后,并主动向军师诸葛亮请罪,甘愿受军令状,主动“请死”,我们更见其“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高尚的个人情操。[9]正如程昱对关羽评价的那样“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为人忠义,恩怨分明,“大丈夫以信义为重”,所以面对军令状他甘愿受罚,恩私分明。其忠义形象为后人所敬仰崇拜。

(三)洛阳城曹操感神,叹“忠义”

当吕蒙用计赚下关羽父子,孙权对关羽钦佩已久,想使关羽降服为自己所用,关羽义正言辞的拒绝,并辱骂其“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表明自己忠义之心“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将之贼为伍耶”。更是“有死而已,何必多言”,使孙权更为赞其忠义,深怜惜,不为所用只能惜其才而杀之。并将关羽首级送于曹操,把刘备的仇恨转移给了曹操,当然曹操也深知孙权用意,但是曹操依然接受关羽首级。当曹操笑对云长首级说“云长别来无恙”,关公口开目动,显灵于曹操殿前,众人感叹“关将军真天神也”,吴国来者又讲述了关羽魂魄显灵骂孙权追吕蒙的事情,使曹操大为惊讶,对关羽更是敬重,以王侯之礼埋葬关羽,并亲自拜祭。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肯定的来说,曹操对关羽都是非常的敬重和欣赏,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死后,都是恩义有加。关羽对曹操也是“有德报德”,不忘恩义。曹操被关羽誓死不降,忠义不屈的品德所折服,爱其勇武,叹其“忠义”。关羽的英明更是流芳千古,成为忠义之楷模,为后人所崇拜和敬仰。

四、关羽对后世的影响

关羽是人而不是神,在人性上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他为人孤傲,并恃才傲物,特点更是傲上而不凌下。我们传承着他优秀的品质,关羽的精神对后世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有关羽庙,这些不仅仅是精神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崇尚他重信义,讲诺言,一言九鼎,善始善终,表里如一,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精神。关羽精神文化为古往今来兄弟朋友之谊中最善最美的典范,关羽文化流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其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组成的一部分。[10]历代王朝统治者也是对关羽精神和文化

极为推崇,想借用关羽的名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崇拜关羽的忠贞不二,勇猛智谋,为人侠义,为国尽忠,大志大勇,他们宣传着关羽更是想得到像关羽这样的能者,来维护王朝的统治,教化民众。

当今社会对关羽文化的追崇仍然没有丝毫的减弱,人们不是在追求愚昧,而是在今天的生活中关羽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即代表着忠也代表着义。在后世的生活中人们把关羽描述成了一位正真的神。现实中我可以发现很多地方都会摆设有关羽像,比如说在商界关羽被描述成能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财神。在民间崇拜这位忠勇神武,义气千秋的关帝,死后的关羽被尊为帝,成为一位降妖伏魔的天神。[11]在军营更不缺热血,孔武有力的人物,无论是哪个朝代,丝毫不减军人对关羽守义,忠贞、视死如归精神的崇拜。海外华人对关羽尊崇的热情依然未减弱,这也是海外中华儿女团结的精神动力,更是凝聚全球华人的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

关羽以其忠勇、仁义、守信义为后世所尊崇,这些精神更是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弘扬和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对关羽忠义文化的追崇,是对传统文化文化的回归和传承,在商品经济大时代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关羽这种仁义礼智信的品质来扭转整个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多一些人性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夏炜立.浅析关羽的义 [J].科教文化,2006,(12):29

[2] 罗贯中.三国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2012.17

[3]王光浒.试论关羽形象典型化演变及意义[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1):34

[4]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580

[5]冒炘、叶胥.重评关羽[J].首届全国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1999,27

[6] 杨冬梅、张雅芳.试论关羽的忠义形象[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6,(6):59

[7]王艳玲.浅谈关羽的义[J].驻马店师专学报,2010,(3):103

[8]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M].上海:上海古籍,2012.142-143

[9]姜馨丽.忠是关羽被统治者尊崇的原因[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4):34

[10]杨彭荔.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J].榆林学院学报,2005,(1):17

[11]王菊芹.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8

The image of Guan Yu's loyalty

Wei X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0)

Abstrac:"Three Kingdoms" in the well-known image of Guan Yu, He was brave, loyalty, wisdom, and his descendants respected the spirit of loyalty and worship, in lamenting his chivalrous gallant, while also trying to learn his spiritual character. Guan Yu Luo Guanzhong pe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ventually he portrayed as a model of loyalty, valor incarnation of wisdom and strength, but also the desire for sustenance loyalty of generations disabilities. I will Guan Yu's words and actions, brave wisdom to Cao Cao, Guan Yu cherish their talents a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 of these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Guan Yu's loyalty.

Keywords: Guan Yu; loyalty; wisdom; worship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但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1

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

《单刀会》关羽人物形象塑造浅析 《单刀会》描写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故事:吴国大将鲁肃定计设宴,邀请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赴宴,准备于席间逼其交还荆州。关羽毅然单刀赴会,于杀机四伏中制服了鲁肃,得胜而归。关汉卿写此剧,是在元代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作者欲借此唤起群众的民族情感,鼓舞人民的斗志。 该剧结构单纯、紧凑,矛盾冲突极为激烈;表现手法别致,场次安排独具匠心;文词豪壮、情调高昂,极富个性化。关羽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虽然经过历代文人不断加工创造,具有一定性格特征,但只有通过关汉卿的《单刀会》,关羽英勇威武、忠贞不屈的英雄形象才显得更为完美。 该剧打破了一般杂剧的规范。前两折全是写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形,而作为剧中主人公的关羽,直到第三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曾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迁就剧中一本四折的体制”,显得“过分牵强”(《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表面上,前两折写的是东吴方面,而实际上写的是关羽。作者通过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节,既交待了故事的原由:即谦请关羽赴宴,以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同时又很自然、巧妙的借乔老、司马徽之口,绘声绘色的叙述了关羽的英雄业绩、盖世雄风。 一、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神勇 第一折关羽并没出场,而是写鲁肃邀请乔国老商讨索要荆州。乔国老断然拒绝,说到“这荆州断然不可取”。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起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说他“诛文丑逞粗燥,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极赞关羽超群的武艺。又描述了他那威风凛凛的神态。“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还说起关羽当年霸陵桥“刀尖儿斜挑锦征袍”,是一个誓死效忠刘备的义士。当鲁肃说起他的三条妙计时,乔国老毫不客气地说道:“休想是三条计,就是千条计,也近不得他。”真是字字长关羽锐气,句句灭鲁肃威风。 鲁肃见搬不动乔国老,只好转而求助于江东隐士司马徽。第二折戏中,司马徽初听鲁肃来请他赴宴喝酒,虽谦虚地推辞了一番后“慨然许诺”,等听到鲁肃说同桌饮酒的还有关羽时,便借“风疾举发”一口回绝,又经不起鲁肃的一再邀请,便向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躬着腰请关羽;二是要席间跪着劝酒,关羽说要往东便不得往西;三是“他醉了呵你索与我便走,”如要提索取荆州,非但性命不保,只怕还会“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说起关羽愤怒时“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是个“经不起撩斗”的猛士。接着,司马徽还诉说了关云长立下的汗马功劳:“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字字句句说尽了关羽的赤胆忠心、勋业卓著,一言一语都极赞关羽的英武勇猛。 二、正面刻画突显英雄本色 第三折关羽正式登场亮相,他自叙了汉朝开邦建国及如今国运衰竭,表明不忘桃园结义恩情,愿与刘备同生共死,誓死效忠“汉家邦”的决心。收到黄文送来的请帖后,他一眼就看穿了鲁肃的别有用心,“休道是画堂别是风光,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早已“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即便如此,关羽还是毅然决定单刀赴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关键词............................................................第1页正文............................................................第1页一、人物形象............................................................第2页(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第2页(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第2页(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第3页(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第4页二、悲剧命运............................................................第5页参考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 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

关羽人物评价

关羽人物形象及《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对于关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他的故事甚为流传。 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关羽,而关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英勇骁战,善于谋略。 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 《三国演义》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在单刀赴会中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 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义薄云天,忠贞不移。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 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 ”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好大喜功,自负。 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 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 正是由于关羽的这些缺点,最终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有很大的艺术成就和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通过关羽展示了人物特征描写得出色,展现了其艺术特色和经验,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突出。 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羽形象忠义特征 前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义”包含了“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传诵一时。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的忠义精神。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小说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汉家”情结。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关 1

关羽形象分析5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 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 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 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 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 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 杜赞奇()所说的“语意链”();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 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 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 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 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 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 《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 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 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 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 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 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 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 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 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 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 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 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 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 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关羽艺术形象分析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

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羽形象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关公形象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依次为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章回小说。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一篇《关张马黄赵传》,其中的关公形象为历史记载。陈寿评述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此时的特点概括为忠义、勇武、高傲、刚愎、不能容忍。 在民间传说以及其他的阶段,主要在道德和才能上对关公加以强化。宋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心理,说话艺人,强调了关公的平民出身,说话做事有甚至些粗俗,并且模糊处理了关公之死。 在元杂剧中关公的形象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升华到了新的层次-----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宋元之时,汉民族屡受少数民族的欺压,特别是在元朝,汉人地位低下。此时剧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将关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英武豪迈、事业辉煌、高大完美,无与伦比的英雄楷模。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吸收前人的大量经验,加上自己的理解,将关羽写成“义绝”。对关羽外表的描写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红枣,唇若施脂,丹凤眼,卧蚕眉,青龙偃月刀,啸风赤兔马。”给人感觉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青史对灯”一节还表现他的儒雅,至此他已是文武双全了。 关羽以忠义传世,在下邳兵败降曹,斩颜良文丑后又追兄而去时,曹操赞美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关羽作为忠义的楷模,勇武的化身,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寄托着士大夫和大众的道德理想、审美追求。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生物系 黄东方 2010221106200050

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我最喜欢关公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关羽,因为他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关羽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与刘张二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关羽华容释曹,在我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我极为赞赏,他不仅是“义重如山”,而且更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的真正英雄啊!。 我认为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虽然成功的背后危机四伏,胜利也让他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但瑕不掩瑜,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他仍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今天,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心中,我要弘扬。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当然,我爱这位英雄,但也主张摒弃他身上的不足。比如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这一点我觉得是要不得的。所以,再好的英雄,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而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关羽性格特点分析

关羽性格特点分析 关羽: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字云长_、美髯公关公,被曹操封为_汉寿亭侯,使一把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忠义是他的主要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 关羽温酒斩华雄(第5回) 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②关羽高声请缨,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③曹操倒了杯热酒给关羽。④关羽说:“酒且斟下,我去便来!”⑤他提刀上马,没一会儿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温着。 屯土山关公三约(第25回) ①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②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③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④三,一旦有了刘备的消息,不管千里万里,马上辞去。⑤曹操应允。 身在曹营心在汉(第26回) ①曹操班师回许都,让关羽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处,欲陷之不义。②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伫立,待二位夫人甚为恭敬。③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④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⑤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刘备下落,可以骑它速去相见,曹操后悔不已。 关云长挂印封金(第26回) ①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到相府辞别曹操。②曹操为了挽留关羽,假托有病,挂避客牌不见,张辽也托病不出。③关羽无奈,只得留下书信一封,辞别曹操。④将曹操所赐金银,一一封在库中,分毫未动,汉寿亭侯之印挂在堂上。⑤关羽喝退门吏,带上嫂嫂,去寻刘备。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浅谈关羽的忠义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众人皆知,他为人勇猛、忠义、智慧,他的忠义精神为后人所推崇和膜拜,在感叹他侠义忠勇的同时,也在努力学习他的忠义精神。在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终把他塑造成忠义的楷模,勇武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也是寄托了后人对忠义之士的渴望。我将从关羽的言语行动,勇猛智慧,曹操爱惜其才和关羽对后世的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关羽的忠义形象。 关键词:关羽;忠义;智慧;崇拜 谈起关羽,人们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三国演义》所描绘的“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其为“美髯公”,“头戴青巾,身着绿色战袍,手拿青龙偃月刀,足跨追风赤兔马”的英雄形象。他身披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1]千百年来,关羽被尊称为“武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武力超群,而在于他有智谋有胆识有谋略。这些特点不仅仅为那些侠客武士所崇拜,并为士子圣贤所赞扬。他的这些外表形象实际上是对其忠义智慧胆识文化特色的表现。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正说明对他的崇拜热情到现在也没有丝毫的减弱。他能有如此待遇并不是因为后人崇拜他的武力,而是推崇他的忠勇、守信、仁义。 一、以言语、行动写忠义 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关羽的核心品质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通过其语言、行动写出他的性格特点,来展示“忠义”形象,他的这些品格特点震撼着人的内心,不仅在当时为人感叹,到现在人们也是极为推崇。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许下的忠义诺言。 (一)刘、关、张三豪杰桃园结义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2]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

人物形象分析: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

论关羽人物形象演变

论关羽形象演变成因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赵迪 指导老师宋红霞 摘要 关羽既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同时也是作家们笔下艺术化的人物。本文主要以《三国志》、《三国演义》、民间三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了解关羽形象的演变过程,分析了关羽形象演变的主要原因。影响关羽形象演变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风尚的变化,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民众的感情寄托,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不同的阶层出于不同的目的共同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关羽形象中凝聚了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忠义、勇武、诚信、是传统中华文化中意志和力量的代表,寄托着人们的道德理想。关羽文化精髓中的忠义、勇武、诚信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关羽;形象演变;因素

The Reason of Evolution of Guanyu’s Image ABSTRACT Guan yu is a person who really exist in history and he is also a person in literary.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compare Three Kingdom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folklore of the three kingoms,through comparing,we will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Guanyu.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of Guan Yu main reason. Affect the image of the evolution of Guan Yu factors include changes in social habits, the ruling requires rulers, emotional sustenance people formed cultural consumption market. Different class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completed the image of the shape of Guan Yu. Image of Guan Yu i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loyalty, bravery, honesty, on behalf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ll and power, and is entrusted with people's moral ideals. Guan cultural essence of loyalty, bravery, integrity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we still have a great role. KEY WORDS:Guanyu;Image of evolution; factors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

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笔者以为《三国演义》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的: 一、为义而盟。 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背义的宣言。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关羽忠义一生,最后中了东吴吕蒙陆逊的计,战败被俘而死。刘关张结义之后,便把相互之间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结果张飞蛮干,在军中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并且怒打要求放宽时限的下级军官,终于激怒范疆、张达。二人杀了张飞然后夜投东吴.张飞为“义”而死,其间有冤亦有愚。 刘备在关羽被害之后,执意伐吴,被众人劝阻,似乎明白当下应集中精力对付曹魏,联吴讨魏的策略不能改变。但张飞一死,刘备再也不能冷静分析形势,而是为“义”而动,兴兵伐吴,结果促成魏吴联盟,最终战败,病死白帝城。刘备为“义”而死,其间有误亦有命。 桃园三结义,三人焚香盟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刘关张三人皆一生重义,相对而言,关羽的重义之举,更为完美一些。 二、守义而战。 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于末座。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恰好华雄到寨前大骂搦战,接着几名大将出寨迎战,均被华雄斩于马下。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大战华雄,瞬间即胜。“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精妙的侧面描写,历来为评论家看好,正面不着一字,尽得“斩”字风流。从关羽“又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证。 在关羽的戎马生涯中.守义而战的例子还不少,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斩颜良,诛文丑。当时兵败,刘备附绍,关羽降汉,兄弟之间互不知晓,关羽领命与颜良对阵,首先是想打听

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2012-11-28 23:35:40 关羽形象分析 作者:刘增洋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 摘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非圣人,甚至被陈寿指称刚愎、傲慢。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却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骁勇、义胆忠肠、儒雅有风度,与历史人物关羽相差甚远。小说中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差距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形象变化如此之大?罗贯中又如何塑造了完人关羽形象?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涉及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关羽、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虚化 入学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以来,三国人物关羽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时下影视剧《三国》的热播,也增加了我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关羽的人物形象在正史中,可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1】概括其勇,又以“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冷酷的评价谓其刚愎、傲慢。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谈到中国小说,就不能不提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三国》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3】可谓是众家评论中给出的最中肯的评价,从中也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羽形象的赞誉。要说赞誉云长,当然也不能少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麦城战败,魂丧酒泉之后,作者诗评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无能奋勇,儒雅更知文。【4】 对小说中的关羽形象给出更加全面艺术化的概括。是的,小说中的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后来被尊帝,形成较大规模的关公崇拜,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有很大关系。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对关羽进行如此大的艺术加工呢?罗贯中这样写关羽,到底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因素?他笔下的关羽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一、关羽的历史面貌和小说中的关羽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是一位勇将,但还算不上义勇盖世的完人。史载华雄实有其人,但非羽杀。【5】单刀会也非关羽赴东吴会鲁肃,恰恰相反,而是鲁肃“单刀”会关羽于江边。【6】而且,死在关羽刀下的人物,多数竟是“借”过来的。比如,华容道释曹之人乃刘备,车胄、蔡阳亦是从刘备剑下借来的,【7】文丑则是从曹操刀下借来的。【8】而且,就连大家最喜欢的关公的那把青云偃月刀、那匹良驹千里赤兔马也有人怀疑说纯属虚构。这样,与正史略略一比,关羽的形象也就大大打了折扣,可是,罗贯中并非不熟悉历史之人,不然浩繁的《三国演义》巨著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令人喜爱,得以传诵,可见,如此美化关羽,势必有因,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美化关羽呢? 二、美化关羽原因的猜想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刘备乃大汉正统,曹魏篡汉自立,素来与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相悖,为世人所不齿。南宋末年就已经形成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众多元杂剧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多有提及,蜀汉作为汉民族的象征也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生活元朝末年的罗贯中,面对外族入主中原,深受巨大的民族压迫,自然义愤之致,借东汉末年之端隶事,对此思想进行大肆渲染,大加发扬,借以宣扬民族意识。 而蜀汉阵营,除了塑造仁义之君刘备以外,自然还需要在仁主身边塑造出大量能臣悍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