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牟县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中牟县经济发展基本纲领在现实中落实情况的发展调查报告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对家乡(中牟县)经济发展基本纲领在现实中落实情况的调查。

(二)调查对象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政府官员和普通农民。

(三)调查方法及板块设计

本次调查主体为询问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辅助以一定照片调查。

(四)调查时间安排

2012年1月12日——1月14日为调查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问题。

2012年1月15日——1月20日为调查的操作阶段,主要是采访询问及照相。

2012年1月21日——2月25日为调查的总结阶段,主要是整理答案、分析问题和撰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人员

**大学**学院**专业**班学生 ***

二、问题分析

(1)中牟经济

中牟县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90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29.5亿元、111.6亿元、4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9%、13%。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中牟在线)

农业产业基础雄厚。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姚家乡罗宋村、刁家乡石灰窑村等7个示范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刘集镇贺庄村等100个整治村建设初见成效,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善。落实粮食、畜牧、农机具购置等各项惠农补贴9680万元。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提高,建成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室1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总数达到131个;新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总数达到4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水产品年产量达到6.5万吨,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良种覆盖率达到91%。新建、改造奶牛规模养殖小区(场)6个,奶牛存栏3.6万头,牛奶产量全省第一。完成造林面积8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村9个,成功创建为省林业生态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开展,连续18年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达到63%。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汽车工业园初具规模,成为省重点产业集群。日产产业园签约项目15个,东工、宇傲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3个项目具备投产条件。汽车年产量5.1万台,占全省的63.8%;销售收入完成60亿元,同比增长22%。郑州中小企业创业园成为市重点产业园区,主、次干道相继开工建设,共签约项目62个。培优扶强效果明显,红宇机械、经纬电力建成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郑州日产、天瑞水泥等6家企业成为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红宇机械成为全市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家,总数达到160家;完

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26%。

开放带动成效明显。招商引资质量继续提升。新签约项目75个,协议资金24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0个。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74.2%。完成外贸出口7700万美元,同比增长21.3%。项目建设扎实推进。81个年度重点项目、31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分别完成投资44.6亿元、5.1亿元,海马汽车技改、泰新内饰扩建等51个项目如期完工,带动各项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45%。

另外,个个工业基地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中牟的就业问题,很多村民和辍学学生不用在跑到广东深圳等城市打工,他们在自己家附近就能进厂干活,而且工资和福利都不错。有效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总体规划通过评审,部分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第八届大闸蟹美食节、第四届西瓜节暨大蒜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全年接待游客23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5.4%。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新开发商品房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9%,销售形势相对较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深入实施,城乡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家电下乡工作有序开展,补贴农民购买家电6645台。物流、信息、中介、商业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亿元,同比增长22%。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科技示范、反季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乡镇企业不发达,依赖于乡镇企业的农民工资性收入也很少,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镇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西瓜、大蒜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

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3) 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慢,推进难度大。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

动时难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处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扶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少,贷款比较困难。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投入的欠缺使生产中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产前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四是分散经营阻碍产业化发展。我镇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村土地资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远近分配给农户,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

三、总结

总之,农业做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合理调节基地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县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在巩固提高龙头企业方面,重点抓西瓜、大蒜、蔬菜等的种植,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