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GDNF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GDNF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及GDNF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急性脑梗死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7-12月内蒙古包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在入院48 h后评价认知功能,依据认知诊断标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结果: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认知功能正常组52例(53.6%),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45例(46.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额叶梗死[OR=52.4,95%CI(5.45,386.74)]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颞叶梗死[OR=43.7,95%CI(6.37,438.55)]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丘脑梗死[(OR=36.2,95%CI(7.29,366.17)]增加认知损害发生风险;小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风险比非小脑梗死降低82%[(OR=0.18,95%CI(0.07,0.85)],脑干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风险比非脑干梗死降低78%[(OR=0.22,95%CI(0.04,0.76)];兩组顶叶、枕叶、基底节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46.4%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损害;其中额叶、颞叶、丘脑梗死增加认知损害的发生风险,顶叶、枕叶、基底节梗死与认知损害发生无显著相关。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显性或非显性脑血管病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1-2]。有研究显示,脑血管病患者所有致残症状中,认知损害的发生率高达40.7%,而约30%的脑血管病存活者可能出现认知损害[3-4]。本研究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以期为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认知损害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15年7-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依据认知诊断标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脑梗死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音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脑CT/MRI排除脑出血[5-6]。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的诊断要求符合下列标准:认知功能改变;1项或多项认知功能下降证据;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保持功能的独立性;无明显痴呆表现[7]。 1.2 入选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标准[6],排除其他非血管性原因(如原发性脑肿瘤、脑转移瘤、硬膜下血肿、癫痫发作后麻痹、颅脑外伤、抑郁等精神因素、颅脑感染等)造成的脑功能障碍,同时经头颅磁共振成像证实为急性脑梗死;(3)发病时间≤14 d。 1.3 排除标准(1)短暫性脑缺血发作;(2)因各种原因(包括言语障碍),无法完成认知功能评估者;(3)既往有认知障碍病史,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4)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内分泌系统疾病或结缔组织病、血液病等。 1.4 方法

什么是脑梗死

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栓塞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15%~20%。只要产生栓子的病因不消除,脑栓塞就有反复发病的可能。2/3的复发均发生在第1次发病后的1年之内。 主诉 患者主诉多为面瘫、上肢单瘫、偏瘫、失语、抽搐等症状。偏瘫以面和上肢为重,下肢相对较轻。感觉和视觉可能有轻度影响,但一般不明显。抽搐大多数为局限性,如为全身性大发作,则提示栓塞范围广泛,病情较重。约有1/5的患者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 诊断 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栓子来源,以及肺栓塞(气急、发绀、胸痛、咯血和胸膜摩擦音等)、肾栓塞(腰痛、血尿等)、肠系膜栓塞(腹痛、便血等)、皮肤栓塞(出血点或瘀斑)等体征。 (1)一般特点: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性发病,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模糊,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常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栓塞再

发或继发出血。 (2)临床类型: 1)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前循环,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偏瘫以面部和上肢较重。 2)栓子进入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导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质盲,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导致突然昏迷、四肢瘫痪或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辅助检查 (1)CT、MRI检查:可显示缺血性梗死或出血性梗死改变,合并出血性梗死高度支持脑栓塞诊断。许多患者继发出血性梗死临床症状并未加重,发病3~5日内复查CT可早期发现继发梗死后出血,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是确定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证据。脑栓塞作为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并不少见,更需注意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证实存在心源性栓子。颈动脉超声检查可评价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斑块,对证实颈动脉性栓塞有提示意义。 治疗要点1.一般治疗包括治疗原发病、维持生命功能和处理并发症。一般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引起严重脑水肿和继发脑疝,小脑梗死也易发生脑疝,应积极脱水、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行大颅瓣切除减压术。心房颤动患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后数小时内可用血管扩张剂罂粟碱,或尼可占替诺600~900mg静脉滴注,可收到较满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30T10:32:09.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朱发勇杨来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朱发勇杨来通讯作者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盱眙 211700 摘要: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结论: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年龄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大对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及血压进行控制,要求患者应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脑梗死疾病的发病概率。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项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概率。医学上的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脑梗死疾病发病概率较高,由于该项疾病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引发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伴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管长期处于严重的损伤下,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对疾病做好防护性工作具有必要性。本文将2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次脑梗死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份至2018年3月份诊断出的脑梗死患者共256例,男126例,女130例,年龄为53~82岁,平均年龄为(65.8±2.5)岁。严格按照病历统计的标准要求,对病历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将不符合的病历剔除掉。纳入标准:①医院诊断患者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②在医院中的住院时间超过10d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的非“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②住院时间<10d并患有脑疝、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应结合既往脑血管患者的发病情况,将疾病划分为首次脑梗死及复发性脑梗死患者。 1.2 方法 本文主要是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方法,将脑梗死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将出血与否作为应变量,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家族史等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2.1首次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越大,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的发生概率,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出现高血压的概率较高,可知年龄大与糖尿病疾病是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表1。 2.2复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高血压病史、家族史是引发复发性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由于脑梗死患者多发于老年人中,我国的脑梗死患者数量较多。通过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可知,引发该种疾病的产生与动脉硬化及动脉炎有直接关系,高血压作为引发脑梗死疾病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缺血及复发现象,患者如出现持续性高血压症状,会导致患者的脑内小动脉结构发生改变,功能出现紊乱,引发患者出现再发脑梗死症状。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当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出现持续增大现象,增加了患者脑梗死疾病的发生概率。另外,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也是引发患者出现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增加,加速了胆固醇的形成,进而产生严重的动脉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心得 发表时间:2013-05-27T08:40:00.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5期供稿作者:杨云芳顾玲 [导读] 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局部脑缺血模型,尤其是大中动脉闭塞模型。 杨云芳顾玲(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昆明 650051) 【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361-02 【摘要】一个理想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稳定性,并且应与人类脑梗死的病理状态具有最大的相似程度。而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实验中,动物模型的制作,直接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照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线栓技术的文献,经过研究,我院成功地制作出大量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模型,并且对神经功能进行分析评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随着脑缺血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通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脑缺血性疾病的机制和规律,并且已经建立多种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我们在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制备了数十例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由此得出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总结成文与同行共享。 1 现状 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局部脑缺血模型,尤其是大中动脉闭塞模型。传统的方法有手术经颅内闭塞大脑中动脉或通过闭塞颅外颈总动脉来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1]。由于所有颅内血管闭塞模型技术要求都较高,促使人们通过闭塞颅外颈总动脉来制作局部脑缺血。然而,由于Willis环能够通过其他未闭塞的颈部血管提供充分的侧枝循环,绝大部分动物如果仅靠闭塞该动脉是不可能产生脑缺血灶的。近来,国外广泛利用大脑中动脉血管内线段栓塞技术制作局灶性脑缺血的模型。线栓技术最先应用在大鼠模型上。1994年Huang等首次将线栓技术应用于大鼠局部永久性脑缺血模型。1997年Hara等线栓技术改进后应用于大鼠局部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其操作简便易行,避免开颅,重复性高,尤其因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靶向动物是大鼠,且与临床相关的脑缺血模型都可以在大鼠身上制成,这为剖析脑梗死形成的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在近来的脑缺血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纷纷采用大鼠线栓模型。 2 建模 2.1实验动物最好选择健康的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 2.2模型制备:参考ZeaLonga的方法, 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其余步骤不变)。 2.3神经功能评分参考ZeaLonga的5分制评分标准,在术后2小时及再灌注6小时、1天、3天、7天后进行评分:0分,无神经损伤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2分,向外侧转圈;3分,向对侧倾倒;4分,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我们发现: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模型成功率为75%(有少数大鼠因操作中尼龙线不慎脱出而失血死亡),而暂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成功率更低。 2.4形态学观察术后不同时段在显微镜下脑切片经HE染色后细胞形态的变化,计算梗死灶的大小。 2.5统计学处理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差别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2.6模型成功率大鼠经ICA线栓MCA,麻醉清醒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即视为模型制备成功,成功率为75%(少数因操作失误致死者剔除在外)。 3 总结 3.1模型制备 除线栓法外,常用的有颈内动脉注射线段闭塞MCA法、经颞下或经眶入颅电凝或结扎MCA法、光化学诱导MCA血栓形成法等。其中,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的腔内线栓法由Koizumi和ZeaLonga首创,该模型将栓线通过颈内动脉一直达到大脑前动脉,阻塞了MCA开口处,并阻断了流向额顶皮质及基底节区的绝大部分血供,留在体外的尼龙线适当拔出后即可复通血流,该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3.2手术切口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颈部正中切口,我们采用了右侧颈部切口,这样便于肌肉分离(较为顺手),并且出血少、手术视野暴露较好,使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的分离更易于进行;另外颈部旁侧入口对气管刺激性小,呼吸道分泌物少,手术大鼠的病死率低。 3.3动物品系 我们在实验中采用了SD大鼠,该大鼠MCAO模型产生的梗死灶恒定,变异较小[2]。模型成功率高。 4 心得 4.1应尽量选用雄性大鼠。因为雌性大鼠由于受孕或手术耐受性差等原因病死率很高;并且体重应控制在250~300g之间为宜,因为若体重过重,颅内血管增粗,栓线难以完全阻断MCA血流;体重过轻,栓线则难以插入颅内。 4.2制作栓线的球面应比较光滑。因为粗糙的球面易损伤甚至刺破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可以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微血管循环的逐渐恶化,加速脑缺血向坏死发展。 4.3手术操作应标准化,并需要一定的外科技巧。我院已用此法制作了大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该模型产生的基底节区及皮层梗死灶较为稳定,重复性、可靠性及再灌注成功率高,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还成功进行了关于脑缺血后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因此,该模型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令模型可靠和稳定须注意: (1)线段的制备。首先线段的制备要求硅胶树脂涂层要均匀一致,头端要圆钝,避免形成锐尖或弯钩,以防止血管穿破的危险;另外,由于动物血管的个体差异与动物的体质量呈正相关,因此在模型制作中一方面要求个体体质量要尽量一致;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体质量的大小选择不同粗细的线段。 (2)动物种系的选择。不同种系的小鼠由于颅底Willis环发育的差异,使得不同模型的要求具有相对的种系选择性。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相同种系的大鼠。 (3)局限性。准确的栓塞位点较难把握;血管有穿破的危险;由于线段同时闭塞了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起点,因此脑梗死灶过大等。

急性脑梗死诊疗常规

急性脑梗死的诊疗常规 主讲人:李成 一.定义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和分水岭性脑梗死。二.病因学 1.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人工瓣膜、先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炎;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展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包括内皮细胞损伤和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 3.腔隙性脑梗死: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大多数腔隙直径在0.5cm左右,最大直径可到1.8cm,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4.分水岭性脑梗死: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局部缺血,一般多在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由于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也可由心源性和动脉源性微栓子停留在末梢的小动脉,引起分水岭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5.其它原因: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有些脑血管病病因不明。 三.诊断 1.明确是否为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局灶性症状、体征都要怀

疑脑梗死的可能。 2.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 ⑴栓塞性脑梗死: ①突然起病、症状须速达到高峰 ②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历史 ③心电图表明由房颤 ④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⑤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栓子存在 ⑵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①发病年龄多较高 ②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③发病前可有TIA ④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 ⑤症状多在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⑥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⑦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⑶腔隙性脑梗死 ①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 ②急性发病,20%以下表现TIA样起病,多数在白天活动中发病 ③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无头痛、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常见的临床腔隙综合症有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⑷分水岭性脑梗死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从哪些方面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入院的护理评估: 1、病史 (1)起病情况:询问起病的时间、方式、有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和伴发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 (2)病因和危险因素: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TIA病史。目前的用药 情况,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 (3)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摄入是否合理,是否缺乏运动,是否长期摄入高钠盐、高动物脂肪饮食,有无烟酒嗜好。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病人及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病人的心理反应,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度 和对疾病治疗的支持情况。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T、BP、R、P、SPO2等有无异常。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有无听力下降或耳鸣,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无失语等。

(4)四肢躯干检查:有无肢体活动障碍和感觉缺失;四肢肌力、肌张力状态;皮肤有无水肿多汗或破损。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凝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和MRI等 (二)脑梗死病人的急性期治疗要点: ①早期溶栓:发病后6小时内,纤溶酶、尿激酶、链激酶 ②调整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一般不用降压药; 血压过低可致脑血流量不足,使梗死加重。 ③防止脑水肿:梗死范围过大或发病急骤时可引起脑水肿,应 尽早防治。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2~4次/天,连用7~10天。还可以使用地米、速尿、清蛋白。 ④抗凝治疗:主要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 长及防止继发血栓的形成,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性梗死禁用。 ⑧脑保护治疗:降低脑代谢,纳洛酮、依达拉奉等 ⑤血管扩张剂 ⑥高压氧舱治疗 ⑦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 ⑨中医治疗:丹参、川穹嗪、葛根素 ⑩外科治疗:大面积梗死出现颅内高压危险时,可开颅切除坏死组织和去颅骨减压。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栓塞等,就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得局限性脑组织得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从哪些方面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入院得护理评估: 1、病史 (1)起病情况:询问起病得时间、方式、有无明显得前驱症状与伴发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2)病因与危险因素:了解病人得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TIA病史。目前得用药情 况,就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 (3)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摄入就是否合理,就是否缺乏运动,就是否长期摄入高钠盐、高动物脂肪饮食,有无烟酒嗜好、(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病人及照顾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病人得心理反应,家属对病人得关心程度与 对疾病治疗得支持情况。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T、BP、R、P、SPO2等有无异常、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就是否正常;有无听力下降或耳鸣,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无失语等。

(4)四肢躯干检查:有无肢体活动障碍与感觉缺失;四肢肌力、肌张力状态;皮肤有无水肿多汗或破损。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凝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与MRI等 (二)脑梗死病人得急性期治疗要点: ?①早期溶栓:发病后6小时内,纤溶酶、尿激酶、链激酶 ?②调整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得水平,一般不用降压药;血压过低可致脑血流量不足,使梗死加重。 ?③防止脑水肿:梗死范围过大或发病急骤时可引起脑水肿,应尽早防治。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2~4次/天,连用7~10天、还可以使用地米、速尿、清蛋白、 ?④抗凝治疗:主要就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得早期复发、血栓得延长及防止继发血栓得形成,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性梗死禁用。 ?⑧脑保护治疗:降低脑代谢,纳洛酮、依达拉奉等 ?⑤血管扩张剂 ?⑥高压氧舱治疗 ?⑦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 ?⑨中医治疗:丹参、川穹嗪、葛根素 ?⑩外科治疗:大面积梗死出现颅内高压危险时,可开颅切除坏死组织与去颅骨减压。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 李海涛 第一部分脑梗死 一、概述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infarct)。 脑梗死的病因既有共性,不同类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特点和特殊的血管综合征或临床综合征。脑梗死后出现的局限神经功能缺损征象,与梗死的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参与供血的动脉变异以及既往脑细胞损失情况有关。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否符合某一血管综合征对临床诊断脑梗死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急性期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疾病的严重程度、躯体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也应该依据疾病的类型、危险因素的种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予以个体化治疗。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当中,不断追踪和评估甚为重要。 二、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病机 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以动脉分叉处多见。 2.动脉炎如结缔组织病、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及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从哪些方面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入院的护理评估: 1、病史 (1)起病情况:询问起病的时间、方式、有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和伴发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 (2)病因和危险因素: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TIA病史。目前的用药 情况,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 (3)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摄入是否合理,是否缺乏运动,是否长期摄入高钠盐、高动物脂肪饮食,有无烟酒嗜好。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病人及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病人的心理反应,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 度和对疾病治疗的支持情况。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T、BP、R、P、SPO2等有无异常。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有无听力下降或耳鸣,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无失语等。

(三)常用的护理诊断及问题 1、急性意识障碍与脑组织受损、功能障碍有关 2、语言沟通障碍与大脑语言中枢病变或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受损有关 3、躯体活动障碍与偏瘫或平衡能力降低有关 4、吞咽障碍与意识障碍或延髓麻痹有关 5、有失用综合症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偏瘫所致长期卧床有关 6、生活自理缺陷与偏瘫或长期卧床有关 7、焦虑/抑郁与脑部病变导致偏瘫、失语或缺少社会支持有关 8、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鼻饲流食有关 9、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过多,粘稠有关 10、自理能力缺陷:与脑梗所致肢体瘫痪有关 1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12、潜在并发症:感染 13、体温过高:与肌体存在感染有关 14、有便秘的可能: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关 15、知识缺乏:缺少脑梗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 (四)责任护士对所管床病人的九知道: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管床医生 2、诊断: 3、病情:入院原因、目前身心状况(主要临床表现、等级护理、

浅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13976215.html, 浅论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张丹峰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1期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许多因素与脑梗死复发有密切关系,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针对复发采取预防措施,可在一定程度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关键词】复发性;脑梗死;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5-021复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动脉逐渐硬化,并且复发性脑卒中事件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动脉顺应性进一步降低。一般来说,复发性脑卒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每增加10岁,风险增加1倍,可能与男性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有关。另外,经相关资料显示,女性患者绝经前内源性雌激素是防止复发性脑卒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血压是中国人脑血管病最根本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糖尿病,其高血糖可使脑内无氧酵解增加,再有就是合并高血脂的脑卒中患者容易复发脑卒,低密度脂蛋白也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会引起的脑灌注障碍,而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肤氨酸水平升高会导致脑卒。凝血、抗凝失衡及活性降低和(或)抗凝水平升高都会导致脑卒。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引起的复发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比较普遍,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增高、尿蛋白也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呼吸障碍显著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当然,心理、精神因素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中,舒张压与脑卒中有明确的线性相关,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在这些患者中,舒张压水平越高,脑梗死复发危险越大,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的特征是高血糖,它自身的特征会加重和促进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它所引起的相关反应会导致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呈平行关系,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越高,脑动脉硬化及狭窄的可能性越小,严重心律失常或失代偿引起脑灌注障碍。纤维蛋白原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再次脑梗死患者血浆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 控制高血压对初发脑梗死很重要,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可有效防治脑梗死复发。低密度脂蛋白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通过体育锻炼、少量饮酒、戒烟,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复发中重要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均可以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有助于尽早干预,避免再发脑梗死。2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精选版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 89.2%,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得脑梗死的人能活多久

《得脑梗死的人能活多久》 虽说迄今为止,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高,而且发病后存活者几乎一半的人在3—10年内死亡,但也不绝对认为患了脑血管病一定活不长了。 因为脑血管病发生以后再活上20年者也不乏其人,活到70岁或80岁以上者也经常能看到,脑血管病后活5年者占62%,活6~10年者占20%,活11~15年占15%,活15年甚至20年以上者占3%。值得注意的是,脑血管病以后能活上10年以上者占20%左右。该组脑血管病人的平均寿命为66岁,有40%的脑血管病人寿命为70岁以上,5%为80岁以上,有一例活到88岁。 那么如何让此病的患者,有更高的生命年限呢? 延长脑血管病患者的寿命,其具体措施为: ①脑血管病急性期过后(即初期)是治疗和功能恢复最重要的时期,因为脑血管和脑组织的修复在早期最有利,口服用药选对药最关键坚持服用二次研发的天欣泰清淡饮食调节,坚持康复锻炼,控制好危险因素一样都不能少。 ②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合并症愈少,功能恢复也愈好。 ③预防脑血管病再发或复发。脑血管病可以复发,而且在一年内的机会最大,所以不要认为只要功能恢复就可以了,如果忽视了高血压高血糖的控制、心脏病的治疗、动脉硬化的预防以及防止其他诱发因素等。则脑血管病复发的可能性就很大,第二次发病的死亡率要比第一次更高,这是值得警惕的。

如能做到以上几点,脑血管病人仍然可以多活几年,甚至更长。 另外三分治七分养,要做到: l.血压保持稳定;高压140以下,低压90以下. 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3.积极治疗心脏病; 4.戒烟,戒酒; 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6.适当锻炼,慢跑,打太极拳等. 7.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饮食上要远三白(糖,盐,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从营养价值看,四条腿(猪,牛,羊)不如两条腿(鸡,鸭),两条腿不如一条腿(蘑菇),一条腿不如没有腿(鱼).经常吃海带,河鱼,鱼油可减低脑细胞死亡速度,有需要可“向其咨询”。心情开朗,要注意控制血压,血压高可用降压药,抗凝药阿斯匹林配合中药龟-龙-脑康,防止脑梗塞复发,有需要可“咨询相关医生”。

脑梗死相关知识

脑梗死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脑梗死(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与脑栓塞等,就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从哪些方面对脑梗死病人进行入院的护理评估: 1、病史 (1)起病情况:询问起病的时间、方式、有无明显的前驱症状与伴发症状。如有无头晕、头痛,有无眩晕、恶心、呕吐等。 (2)病因与危险因素: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既往有无颈动脉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TIA病史。目前的用药情 况,就是否遵医嘱正确服用。 (3)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营养摄入就是否合理,就是否缺乏运动,就是否长期摄入高钠盐、高动物脂肪饮食,有无烟酒嗜好。 (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病人及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家庭条件与经济状况,病人的心理反应,家属对病人的关心程度与对 疾病治疗的支持情况。 2、身体评估 (1)生命体征:T、BP、R、P、SPO2等有无异常。 (2)意识与精神状态: (3)头颈部检查: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就是否正常;有无听力下降或耳鸣,有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有无失语等。

(4)四肢躯干检查:有无肢体活动障碍与感觉缺失;四肢肌力、肌张力状态;皮肤有无水肿多汗或破损。 3、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糖、血脂、血凝等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与MRI等 (二) 脑梗死病人的急性期治疗要点: ?①早期溶栓:发病后6小时内,纤溶酶、尿激酶、链激酶 ?②调整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稍高的水平,一般不用降压药;血压过低可致脑血流量不足,使梗死加重。 ?③防止脑水肿:梗死范围过大或发病急骤时可引起脑水肿,应尽早防治。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2~4次/天,连用7~10天。还可以使用地米、速尿、清蛋白。 ?④抗凝治疗:主要就是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复发、血栓的延长及防止继发血栓的形成,促进侧支循环。低分子肝素钙,出血性梗死禁用。 ?⑧脑保护治疗:降低脑代谢,纳洛酮、依达拉奉等 ?⑤血管扩张剂 ?⑥高压氧舱治疗 ?⑦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 ?⑨中医治疗:丹参、川穹嗪、葛根素 ?⑩外科治疗:大面积梗死出现颅内高压危险时,可开颅切除坏死组织与去颅骨减压。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复发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总结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以减少复发。方法采用问卷法随机抽取复发性脑梗死病例68例,对其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68例复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吸烟、饮酒、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家族史、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为复发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可减少复发。结论对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查找分析并加以纠正,从而达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目的。 标签:脑梗死;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2]。致残率达50%以上,存活者中40%以上可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和致残率越高[1]。而Bradbrry JC统计结果显示大约25%的脑血管病幸存者在2年内再发,而5年内约40%患者再次复发,其中65%为缺血性脑中风[3]。本文通过对我院救治的68例脑梗死复发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脑梗死复发患者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梗死复发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 证实确诊[4]。脑梗死复发标准:①患者以往有脑梗死病史;②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③初发症状、体征加重,且排除进展性卒中;④上述情况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新病灶。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岁.原发病史:高血压史42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44例、冠心病11例,复发时间:6个月以内5例,6个月~1年9例,1年~2年15例, 2年~5年26例,5年以上13例。其中51例第2次复发,17例3次复发。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68例复发性脑梗死的病例中吸烟、饮酒、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家族史、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2结果 见表1。 结果显示: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中医把这类疾病叫作中风,但中风也包括脑出血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血压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血管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脑梗死辅助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