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李首帅(2012101020019)

指导老师:张勇

【摘要】多目标优化问题对于现阶段来说,是十分热门的。本文将对多目标规划当中的旅行商问题,通过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来解决,对多目标问题进行局部优化。

【关键词】旅行商问题;蚁群算法;MATLAB

一、背景介绍

旅行商问题是物流领域当中的典型问题,它的求解十分重要。蚁群算法是受自然界中真实蚁群的集体行为的启发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群体的模拟进化算法,属于随机搜索算法。M. Dorigo等人充分利用了蚁群搜索食物的过程与旅行商问题(TSP)之间的相似性,通过人工模拟蚁群搜索食物的行为(即蚂蚁个体之间通过间接通讯与相互协作最终找到从蚁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来求解TSP问题。为区别于真实蚁群,称算法中的蚂蚁为“人工蚂蚁”。人们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蚂蚁个体之间是通过一种称之为信息素(pheromone)的物质进行信息传递,从而能相互协作,完成复杂的任务。蚁群之所以表现出复杂有序的行为,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相互协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蚂蚁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在它所经过的路径上留下该种物质,而且能够感知这种物质的存在及其强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运动方向。蚂蚁倾向于朝着该物质强度高的方向移动。因此,由大量蚂蚁组成的蚁群的集体行为便表现出一种信息正反馈现象: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则后来者选择该路径的概率就越大。蚂蚁个体之间就是通过这种信息的交流达到搜索食物的目的。

二、蚁群算法原理介绍

1.蚁群在路径上释放信息素;

2.碰到还没走过的路口,就随机挑选一条路走。同时释放与路径长度有关的信息素;

3.信息素浓度与路长成反比;

4.最优路径上的信息浓度越来越大;

5.最终蚁群找到最优路径。

其实自然界中,蚁群这种寻找路径的过程表现是一种正反馈的过程,与人工蚁群的优化算法很相近。所以我们简单功能的工作单元视为蚂蚁,则上述的搜寻路径过程可以用来解释人工蚁群搜寻过程。

人工蚁群和自然界蚁群各具特点。人工蚁群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它能够记忆已经访问过的节点;另外,人工蚁群在选择下一条路径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按一定的算法规律有意识地寻找最短路径。而自然界蚁群不具有记忆的能力,它们的选路凭借外激素,或者

道路的残留信息来选择,更多地体现正反馈的过程。人工蚁群和自然界蚁群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优先选择的都是含“外激素”浓度较大的路径; 两者的工作单元(蚂蚁)都是通过在其所经过的路径上留下一定信息的方法进行间接的信息传递。

三、基于MATLAB 的蚁群算法求解旅行商问题

TSP 问题描述如下:

设有n 个城市C=(1,2,...,n ),任意两个城市i ,j 之间的距离为d ,求一条经过每个城市的路径π=(π(1),π(2),...,π(n )),使得距离最小。

第一步:初始化

将m 只蚂蚁随机放到n 个城市,每只蚂蚁的禁忌表为蚂蚁当前所在城市,各边信息初始化为c 。

禁忌表体现了人工蚂蚁的记忆性,使得蚂蚁不会走重复道路,提高了效率。

第二步:构造路径

在t 时刻,蚂蚁k 从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概率为:

其中,Tabu k 是保存了每只蚂蚁k 已经到访过的城市集合,J k ={N-Tabu k },

α,β是系统参数,分别表示信息素、距离对蚂蚁的选择路径的影响程度。

τ(i,j)表示边L(i,j)上的信息度强度。

()j i ,?表示由i 到j 的期望程度,一般为1/d ij 。

α=0的时候,为最邻近城市选取概率最大。

β=0的时候,蚂蚁完全只根据信息浓度确定路径。

第三步:更新信息

在所有蚂蚁找到一条合法的路径后对信息进行更新。

()()()()∑+?+-=+m k ij

ij ij t t t p t 1,11τττ

()()?????=+?否则若蚂蚁经过,0,,1,j i L Q t t k k ij τ

其中p 为信息素的挥发速率,小于1的正数,可取0.5。

ij τ?表示蚂蚁在本次运行中留在路径L(i ,j)上的信息速度。

k

ij

τ?表示蚂蚁k 放置在边上L(i ,j)的信息速度。 ()()[]()[]()[]()[]()??

???∈**=∑∈0,,,,,,p k k i J s J j s i s i j i j i j i k 如果βαβ

α?τ?τ

Q表示蚂蚁所留轨迹为正常数(10,10000)。

L k表示第k只蚂蚁在本次周游中所走过的路径长度和。

第四步:输出结果

若迭代次数小于预定的迭代次数,且无退化行为(找到的都是相同的解)则转步骤二,否则输出目前的最优解。

四、数据实验及结果

通过计算机仿真,令参数为m=31,α=1,β=5,ρ=0.5,NC_max=200,Q=100,城市的数目为31。如图所示:

五、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ATLAB实现的蚁群算法,用以求解组合优化难题中的典型代表旅行商问题。对31个城市旅行商问题进行了测试,所得结果能达到优化作用,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

可以发现蚁群算法的优点:不依赖于所求问题的具体数学表达式描述,具有很强的找到全局最优解的优化能力,正反馈、较强的鲁棒性、全局性、普遍性,优良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机制,易于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缺点:模型普适性不强,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优化问题,局部搜索能力较弱,易出现停滞和局部收敛、收敛速度慢等问题,长时间花费在解的构造上,导致搜索时间过长,算法最先基于离散问题,不能直接解决连续优化问题。

由于蚁群算法对图的对称性以及目标函数无特殊要求,因此可以解决各种对称、非对称问题,线性、非线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友锐, 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不要加书名号),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2]雷德明,严新平,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

动态蚁群遗传混合算法1

动态蚁群遗传混合算法的研究及应用 (河北工程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蚁群算法是一种源于大自然生物世界的仿生类算法,该算法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和正反馈机制。易于与其他方法结合,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但存在搜素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 文中给出一种新的蚁群算法——动态蚂蚁遗传混合算法。在基本蚁群算法中引入变异机制, 采用最佳融合点评估策略来交叉地调用两种算法。动态地控制遗传算法与蚂蚁算法的调用时机,并设计了相应的信息素更新方法,有效减少了算法的冗余迭代次数,提高了搜索速度,同时引入迭代调整阈值控制算法后期的遗传操作和蚂蚁规模,加快了种群进化速度,从而更快地找到最优解。该法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节省计算时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蚁群算法; TSP问题; 遗传算法; 动态蚂蚁遗传混合算法 1 引言 蚁群算法 (Ant Colony Algorithms,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蚂蚁在寻找食物时,总是能找到较短的路径。受到蚁群系统信息共享机制的启发,意大利学者Macr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系统提出了蚁群算法,并成功地将该算法应用到求解旅行商问题(TSP)和二次分配问题(QAP)中。取得了一系列较好的实验结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有很好的效果。但蚁群算法同其它生物进化算法一样存在过早收敛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等问题。结合其它优化算法形成混合蚁群算法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有效手段。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以决策变量的编码作为运算对象,在优化过程中借鉴生物学中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模拟自然界中生物和遗传进化等机理,通过个体适应度来进行概率选择操作,通过交叉变异产生新的个体,从而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性。 为克服蚁群算法搜索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蚁群遗传混合算法(Dynamic Ant Algorithm -Genetic Algorithm,DAAGA)。该算法采用最佳融合点评估策略来交叉地调用两种算法,其框架是用蚂蚁算法的解作为遗传操作的种子,每当种

蚁群算法(C++版)

// AO.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pragma onc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onst double ALPHA=1.0; //启发因子,信息素的重要程度 const double BETA=2.0; //期望因子,城市间距离的重要程度 const double ROU=0.5; //信息素残留参数 const int N_ANT_COUNT=34; //蚂蚁数量 const int N_IT_COUNT=1000; //迭代次数 const int N_CITY_COUNT=51; //城市数量 const double DBQ=100.0; //总的信息素 const double DB_MAX=10e9; //一个标志数,10的9次方 double g_Trial[N_CITY_COUNT][N_CITY_COUNT]; //两两城市间信息素,就是环境信息素 double g_Distance[N_CITY_COUNT][N_CITY_COUNT]; //两两城市间距离 //eil51.tsp城市坐标数据 double x_Ary[N_CITY_COUNT]= { 37,49,52,20,40,21,17,31,52,51, 42,31,5,12,36,52,27,17,13,57,

62,42,16,8,7,27,30,43,58,58, 37,38,46,61,62,63,32,45,59,5, 10,21,5,30,39,32,25,25,48,56, 30 }; double y_Ary[N_CITY_COUNT]= { 52,49,64,26,30,47,63,62,33,21, 41,32,25,42,16,41,23,33,13,58, 42,57,57,52,38,68,48,67,48,27, 69,46,10,33,63,69,22,35,15,6, 17,10,64,15,10,39,32,55,28,37, 40 }; //返回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整数 int rnd(int nLow,int nUpper) { return nLow+(nUpper-nLow)*rand()/(RAND_MAX+1); } //返回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浮点数 double rnd(double dbLow,double dbUpper) { double dbTemp=rand()/((double)RAND_MAX+1.0); return dbLow+dbTemp*(dbUpper-dbLow); }

遗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的应用:公式,讨论,概述总括

遗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的应用:公式,讨论,概述/总括 概述 本文主要以适合度函数为基础的分配方法来阐述多目标遗传算法。传统的群落形成方法(niche formation method)在此也有适当的延伸,并提供了群落大小界定的理论根据。适合度分配方法可将外部决策者直接纳入问题研究范围,最终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进一步总结:遗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圈中为是最优的解决方法,而且它还将决策者纳入在问题讨论范围内。适合度分配方法通过遗传算法和外部决策者的相互作用以找到问题最优的解决方案,并且详细解释遗传算法和外部决策者如何通过相互作用以得出最终结果。 1.简介 求非劣解集是多目标决策的基本手段。已有成熟的非劣解生成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标量优化的手段通过多次计算得到非劣解集。目前遗传算法在多目标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多数是根据决策偏好信息,先将多目标问题标量化处理为单目标问题后再以遗传算法求解,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多目标问题分步解决的方式。在没有偏好信息条件下直接使用遗传算法推求多目标非劣解的解集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文根据遗传算法每代均产生大量可行解和隐含的并行性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排序的表现矩阵测度可行解对所有目标总体表现好坏的向量比较方法,并通过在个体适应度定标中引入该方法,控制优解替换和保持种群多样性,采用自适应变化的方式确定交叉和变异概率,设计了多目标遗传算法(Multi 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MOGA)。该算法通过一次计算就可以得到问题的非劣解集, 简化了多目标问题的优化求解步骤。 多目标问题中在没有给出决策偏好信息的前提下,难以直接衡量解的优劣,这是遗传算法应用到多目标问题中的最大困难。根据遗传算法中每一代都有大量的可行解产生这一特点,我们考虑通过可行解之间相互比较淘汰劣解的办法来达到最 后对非劣解集的逼近。 考虑一个n维的多目标规划问题,且均为目标函数最大化, 其劣解可以定义为: f i (x * )≤f i (x t ) i=1,2,??,n (1) 且式(1)至少对一个i取“<”。即至少劣于一个可行解的x必为劣解。 对于遗传算法中产生大量的可行解,我们考虑对同一代中的个体基于目标函数相互比较,淘汰掉确定的劣解,并以生成的新解予以替换。经过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一定次数的进化计算,可以得到一个接近非劣解集前沿面的解集,在一定精度要求下,可以近似的将其作为非劣解集。 个体的适应度计算方法确定后,为保证能得到非劣解集,算法设计中必须处理好以下问题:(1)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及进化方向的控制。算法需要求出的是一组不同的非劣解,所以计算中要防止种群收敛到某一个解。与一般遗传算法进化到

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

全局优化报告 ——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 某:X玄玄 学号:3112054023 班级:硕2041

1遗传算法 1.1遗传算法的发展历史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寻优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Holland教授开始认识到生物的自然遗传现象与人工自适应系统行为的相似性。他认为不仅要研究自适应系统自身,也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环境。因此,他提出在研究和设计人工自适应系统时,可以借鉴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原理,模仿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方法。1967年,他的学生Bagley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一词。到70年代初,Holland教授提出了“模式定理”,一般认为是遗传算法的基本定理,从而奠定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1975年,Holland出版了著名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性》,这是第一本系统论述遗传算法的专著。因此,也有人把1975年作为遗传算法的诞生年。 198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两年一次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并且成立了国际遗传算法协会。1989年,Holland的学生Goldberg出版了《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总结了遗传算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遗传算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一般认为,这个时期的遗传算法从古典时期发展了现代阶段,这本书则奠定了现代遗传算法的基础。 遗传算法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基

础上的算法。在进化论中,每一个物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是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被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不完全同于父代,这些新的变化,若适应环境,则被保留下来;否则,就将被淘汰。在遗传学中认为,遗传是作为一种指令遗传码封装在每个细胞中,并以基因的形式包含在染色体中,每个基因有特殊的位置并控制某个特殊的性质。每个基因产生的个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基因杂交和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后代,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应值高的基因结构就保存下来。遗传算法就是模仿了生物的遗传、进化原理,并引用了随机统计原理而形成的。在求解过程中,遗传算法从一个初始变量群体开始,一代一代地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直到满足收敛判据或预先假定的迭代次数为止。 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为丰富,已渗透到许多学科,并且几乎在所有的科学和工程问题中都具有应用前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如下: (1)复杂的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对具体多个局部极值的非线性最优化问题,传统的优化方法一般难于找到全局最优解;而遗传算法可以克服这一缺点,找到全局最优解。 (2)复杂的组合优化或整数规划问题。大多数组合优化或整数规划问题属于NP难问题,很难找到有效的求解方法;而遗传算法即特别适合解决这一类问题,能够在可以接受的计算时间内求得满意的近似最优解,如著名的旅行商问题、装箱问题等都可以用遗传算法得到满意的解。

蚁群算法简述及实现

蚁群算法简述及实现 1 蚁群算法的原理分析 蚁群算法是受自然界中真实蚁群算法的集体觅食行为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群体的模拟进化算法,属于随机搜索算法,所以它更恰当的名字应该叫“人工蚁群算法”,我们一般简称为蚁群算法。M.Dorigo等人充分的利用了蚁群搜索食物的过程与著名的TSP问题的相似性,通过人工模拟蚁群搜索食物的行为来求解TSP问题。 蚂蚁这种社会性动物,虽然个体行为及其简单,但是由这些简单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却表现出及其复杂的行为特征。这是因为蚂蚁在寻找食物时,能在其经过的路径上释放一种叫做信息素的物质,使得一定范围内的其他蚂蚁能够感觉到这种物质,且倾向于朝着该物质强度高的方向移动。蚁群的集体行为表现为一种正反馈现象,蚁群这种选择路径的行为过程称之为自催化行为。由于其原理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因此也可以把蚁群的行为理解成所谓的增强型学习系统(Reinforcement Learning System)。 引用M.Dorigo所举的例子来说明蚁群发现最短路径的原理和机制,见图1所示。假设D 和H之间、B和H之间以及B和D之间(通过C)的距离为1,C位于D和B的中央(见图1(a))。现在我们考虑在等间隔等离散世界时间点(t=0,1,2……)的蚁群系统情况。假设每单位时间有30只蚂蚁从A到B,另三十只蚂蚁从E到D,其行走速度都为1(一个单位时间所走距离为1),在行走时,一只蚂蚁可在时刻t留下浓度为1的信息素。为简单起见,设信息素在时间区间(t+1,t+2)的中点(t+1.5)时刻瞬时完全挥发。在t=0时刻无任何信息素,但分别有30只蚂蚁在B、30只蚂蚁在D等待出发。它们选择走哪一条路径是完全随机的,因此在两个节点上蚁群可各自一分为二,走两个方向。但在t=1时刻,从A到B的30只蚂蚁在通向H的路径上(见图1(b))发现一条浓度为15的信息素,这是由15只从B走向H的先行蚂蚁留下来的;而在通向C的路径上它们可以发现一条浓度为30的信息素路径,这是由15只走向BC的路径的蚂蚁所留下的气息与15只从D经C到达B留下的气息之和(图1(c))。这时,选择路径的概率就有了偏差,向C走的蚂蚁数将是向H走的蚂蚁数的2倍。对于从E到D来的蚂蚁也是如此。 (a)(b)(c) 图1 蚁群路径搜索实例 这个过程一直会持续到所有的蚂蚁最终都选择了最短的路径为止。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如果在给定点,一只蚂蚁要在不同的路径中选择,那么,那些被先行蚂蚁大量选择的路径(也就是信息素留存较浓的路径)被选中的概率就更大,较多的信息素意味着较短的路径,也就意味着较好的问题回答。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池元成;蔡国飙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09(035)015 【摘要】Aiming at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nt Colony Algorithm(ACA) for solving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MOPACA). An improved pheromone updating process based on continuous space is described. Two moving strategies are used in the searching process to ensure better solutions. Convergence property of the algorithm is analyzed. Preliminary simulation results of two benchmark functions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lgorithm.%针对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算法.该算法定义连续空间内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方式,根据信息素的概率转移和随机选择转移策略指导蚂蚁进行搜索,保证获得的Pareto前沿的均匀性以及Pareto解集的多样性.对算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利用2个测试函数验证算法的有效性. 【总页数】3页(168-169,172) 【关键词】蚁群算法;多目标优化;收敛性分析 【作者】池元成;蔡国飙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蚁群算法代码

//Basic Ant Colony Algorithm for TSP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31 //city size #define M 31 //ant number double inittao=1; double tao[N][N]; double detatao[N][N]; double distance[N][N]; double yita[N][N]; int tabu[M][N]; int route[M][N]; double solution[M]; int BestRoute[N]; double BestSolution=10000000000; double alfa,beta,rou,Q; int NcMax; void initparameter(void); // initialize the parameters of basic ACA double EvalueSolution(int *a); // evaluate the solution of TSP, and calculate the length of path void InCityXY( double x[], double y[], char *infile ); // input the nodes' coordinates of TSP void initparameter(void) { alfa=1; beta=5; rou=0.9; Q=100; NcMax=200; } void main(void) { int NC=0; initparameter(); double x[N]; double y[N]; InCityXY( x, y, "city31.tsp" ); for(int i=0;i

仿真的多目标优化(蚁群算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

(多目标优化模型)

蚁群算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将对蚁群算法的仿真学原理进行概要介绍和对蚁群算法产生、发展、优化进行介绍以及阐述蚁群算法的几点重要基本规则,并对蚁群算法的优缺点进行讨论。蚁群算法是受自然界中蚁群搜索食物行为启发而提出的一种智能多目标优化算法,通过介绍蚁群觅食过程中基于信息素的最短路径的搜索策略,给出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在旅行商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字:蚁群算法;旅行商问题;仿真;多目标优化

一、问题重述 旅行商问题(TSP)是一个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TSP可以描述为:一个商品推销员要去若干个城市推销商品,该推销员从一个城市出发,需要经过所有城市后,回到出发地。应如何选择行进路线,以使总的行程最短。从图论的角度来看,该问题实质是在一个带权完全无向图中,找一个权值最小的Hamilton 回路。由于该问题的可行解是所有顶点的全排列,随着顶点数的增加,会产生组合爆炸,它是一个N P完全问题。随着问题规模的增大,人们对复杂事物和复杂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往往不能以明确的函数关系表达,或因函数带有随机参、变量,导致基于数学模型的优化方法在应用于实际生产时,有其局限性甚至不适用。基于仿真的优化(Simulation Based Optimization,SBO)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本文将使用一种近似算法或启发式算法—蚁族算法。 1、蚁群算法的提出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算法。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2、蚁群算法的仿生学原理 蚁群算法最初是通过对蚂蚁群落的观察,受蚁群行为特征启发而得出的。蚂蚁是一种群居昆虫,在觅食、清理巢穴征启发而得出的。蚂蚁是一种群居昆虫,在觅食、等活动中,彼此依赖、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等活动中,彼此依赖、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就个体来讲,单个蚂蚁的智力和体力是极其有限的,体来讲,单个蚂蚁的智力和体力是极其有限的,服务于整个群落的生存与发展;就群体来讲,蚁群在行为上的分工协作、群落的生存与发展;就群体来讲,蚁群在行为上的分工协作、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的自组织特征等反应出蚁群具有较高的智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很高层次组织性,高的智能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很高层次组织性,这使得蚁群能够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群能够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 蚁群的行为是整体协作,相互分工,蚁群的行为是整体协作,相互分工,以一个整体去解决一些对单个蚂蚁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些对单个蚂蚁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目前来讲,蚁群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对算法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分别是觅食行为、任务分配、死蚁堆积阁。蚁群的觅食行为指蚂蚁从巢穴出发寻找食物并且将食物搬回巢穴的行为.当蚂蚁出外寻找食物时,会在自己走过的路径上释放一种称为信息家的物质,径上释放一种称为信息家的物质,后续的蚂蚁一般更愿意走那些信息素强度更高的路径。这样,那些信息素强度更高的路径。这样,较短路径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蚂蚁数目较多,留下的信息素也较多(浓度更高) 通过的蚂蚁数目较多,留下的信息素也较多(浓度更高),对蚂蚁产生了更强的吸引,使得更多的蚂蚁走较短的路径。妈蚁产生了更强的吸引,使得更多的蚂蚁走较短的路径。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机制,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机制,使得最终所有的蚂蚁都走蚁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 食物源的最短路径. 3、蚁群算法实现的重要规则 (1)范围 蚂蚁观察到的范围是一个方格世界,蚂蚁有一个参数为速度半径(一般是3),那么它能观察到的范围就是3*3个方格世界,并且能移动的距离也在这个范

蚁群算法matlab程序代码

先新建一个主程序M文件ACATSP.m 代码如下: function [R_best,L_best,L_ave,Shortest_Route,Shortest_Length]=ACATSP(C,NC_max,m,Alpha,Beta,Rho,Q) %%================================================== ======================= %% 主要符号说明 %% C n个城市的坐标,n×2的矩阵 %% NC_max 蚁群算法MATLAB程序最大迭代次数 %% m 蚂蚁个数 %% Alpha 表征信息素重要程度的参数 %% Beta 表征启发式因子重要程度的参数 %% Rho 信息素蒸发系数 %% Q 表示蚁群算法MATLAB程序信息素增加强度系数 %% R_best 各代最佳路线 %% L_best 各代最佳路线的长度 %%================================================== =======================

%% 蚁群算法MATLAB程序第一步:变量初始化 n=size(C,1);%n表示问题的规模(城市个数) D=zeros(n,n);%D表示完全图的赋权邻接矩阵 for i=1:n for j=1:n if i~=j D(i,j)=((C(i,1)-C(j,1))^2+(C(i,2)-C(j,2))^2)^0.5; else D(i,j)=eps; % i = j 时不计算,应该为0,但后面的启发因子要取倒数,用eps(浮点相对精度)表示 end D(j,i)=D(i,j); %对称矩阵 end end Eta=1./D; %Eta为启发因子,这里设为距离的倒数 Tau=ones(n,n); %Tau为信息素矩阵 Tabu=zeros(m,n); %存储并记录路径的生成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1,什么是专家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认知的“专家”一般都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际经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们通常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能较圆满地解决一类困难问题,或向用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 专家系统一般定义为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 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因此,专家系统必须包含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拥有类似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为数据流动的方向。 图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专家系统通常由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主要组成要素。 知识库存放着作为专家经验的判断性知识,例如表达建议、 推断、 命令、 策略的产生式规则等, 用于某种结论的推理、 问题的求解,以及对于推理、 求解知识的各种控制知识。 知识库中还包括另一类叙述性知识, 也称作数据,用于说明问题的状态,有关的事实和概念,当前的条件以及常识等。

专家系统的问题求解过程是通过知识库中的知识来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的,因此,知识库是专家系统质量是否优越的关键所在,即知识库中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专家系统的质量水平。一般来说,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与专家系统程序是相互独立的,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完善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来提高专家系统的性能。 推理机实际上是一个运用知识库中提供的两类知识,基于木某种通用的问题求解模型,进行自动推理、 求解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它包括一个解释程序, 用于决定如何使用判断性知识推导新的知识, 还包括一个调度程序, 用于决定判断性知识的使用次序。 推理机的具体构造取决于问题领域的特点,及专家系统中知识表示和组织的方法。 推理机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或已知信息,反复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获得新的结论,以得到问题求解结果。在这里,推理方式可以有正向和反向推理两种。正向推理是从前件匹配到结论,反向推理则先假设一个结论成立,看它的条件有没有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推理机就如同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库就是通过推理机来实现其价值的。 人机界面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时的界面。通过该界面,用户输入基本信息、回答系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输出推理结果及相关的解释等。 综合数据库专门用于存储推理过程中所需的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论,往往是作为暂时的存储区。解释器能够根据用户的提问,对结论、求解过程做出说明,因而使专家系统更具有人情味。 知识获取是专家系统知识库是否优越的关键,也是专家系统设计的“瓶颈”问题,通过知识获取,可以扩充和修改知识库中的内容,也可以实现自动学习功能。 2,专家系统的特点 在功能上, 专家系统是一种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而不是数值信息计算系统。在结构上, 专家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 知识库和推理机是独立构造、分离组织, 但又相互作用的。在性能上, 专家系统具有启发性, 它能够运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对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推理, 运用排除多余步骤或减少不必要计算的思维捷径和策略;专家系统具有透明性, 它能够向用户显示为得出某一结论而形成的推理链, 运用有关推理的知识(元知识)检查导出结论的精度、一致性和合理性, 甚至提出一些证据来解释或证明它的推理;专家系统具有灵活性, 它能够通过知识库的扩充和更新提高求解专门问题的水平或适应环境对象的某些变化,通过与系统用户的交互使自身的性能得到评价和监护。 3,专家系统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但由于其重要性及相关应用系统之迅速发展,它已是信息系统的一种特定类型。专家系统一词系由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系统(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而来,此种系统应用计算机中储存的人类知识,解决一般需要用到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它能模仿人类专家解决特定问题时的推理过程,因而可供非专家们用来增进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专家们也可把它视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助理。由于在人类社会中,专家资源确实相当稀少,有了专家系统,则可使此珍贵的专家知识获得普遍的应用。 专家系统技术广泛应用在工程、科学、医药、军事、商业等方面,而且成果相当丰硕,甚至在某些应用领域,还超过人类专家的智能与判断。其功能应用领

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多目标蚁群算法及其实现 李首帅(2012101020019) 指导老师:张勇 【摘要】多目标优化问题对于现阶段来说,是十分热门的。本文将对多目标规划当中的旅行商问题,通过基于MATLAB的蚁群算法来解决,对多目标问题进行局部优化。 【关键词】旅行商问题;蚁群算法;MATLAB 一、背景介绍 旅行商问题是物流领域当中的典型问题,它的求解十分重要。蚁群算法是受自然界中真实蚁群的集体行为的启发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群体的模拟进化算法,属于随机搜索算法。M. Dorigo等人充分利用了蚁群搜索食物的过程与旅行商问题(TSP)之间的相似性,通过人工模拟蚁群搜索食物的行为(即蚂蚁个体之间通过间接通讯与相互协作最终找到从蚁穴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来求解TSP问题。为区别于真实蚁群,称算法中的蚂蚁为“人工蚂蚁”。人们经过大量研究发现,蚂蚁个体之间是通过一种称之为信息素(pheromone)的物质进行信息传递,从而能相互协作,完成复杂的任务。蚁群之所以表现出复杂有序的行为,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相互协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蚂蚁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在它所经过的路径上留下该种物质,而且能够感知这种物质的存在及其强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运动方向。蚂蚁倾向于朝着该物质强度高的方向移动。因此,由大量蚂蚁组成的蚁群的集体行为便表现出一种信息正反馈现象:某一路径上走过的蚂蚁越多,则后来者选择该路径的概率就越大。蚂蚁个体之间就是通过这种信息的交流达到搜索食物的目的。 二、蚁群算法原理介绍 1.蚁群在路径上释放信息素; 2.碰到还没走过的路口,就随机挑选一条路走。同时释放与路径长度有关的信息素; 3.信息素浓度与路长成反比; 4.最优路径上的信息浓度越来越大; 5.最终蚁群找到最优路径。 其实自然界中,蚁群这种寻找路径的过程表现是一种正反馈的过程,与人工蚁群的优化算法很相近。所以我们简单功能的工作单元视为蚂蚁,则上述的搜寻路径过程可以用来解释人工蚁群搜寻过程。 人工蚁群和自然界蚁群各具特点。人工蚁群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它能够记忆已经访问过的节点;另外,人工蚁群在选择下一条路径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按一定的算法规律有意识地寻找最短路径。而自然界蚁群不具有记忆的能力,它们的选路凭借外激素,或者

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

全局优化报告——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比较 姓名:玄玄 学号:3112054023 班级:硕2041

1遗传算法 1.1遗传算法的发展历史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寻优方法。20世纪60年代初期,Holland教授开始认识到生物的自然遗传现象与人工自适应系统行为的相似性。他认为不仅要研究自适应系统自身,也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环境。因此,他提出在研究和设计人工自适应系统时,可以借鉴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原理,模仿生物自然遗传的基本方法。1967年,他的学生Bagley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遗传算法”一词。到70年代初,Holland教授提出了“模式定理”,一般认为是遗传算法的基本定理,从而奠定了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1975年,Holland出版了著名的《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自适应性》,这是第一本系统论述遗传算法的专著。因此,也有人把1975年作为遗传算法的诞生年。 1985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两年一次的遗传算法国际会议,并且成立了国际遗传算法协会。1989年,Holland的学生Goldberg 出版了《搜索、优化和机器学习中的遗传算法》,总结了遗传算法研究的主要成果,对遗传算法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一般认为,这个

时期的遗传算法从古典时期发展了现代阶段,这本书则奠定了现代遗传算法的基础。 遗传算法是建立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基础上的算法。在进化论中,每一个物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都是越来越适应环境,物种每个个体的基本特征被后代所继承,但后代又不完全同于父代,这些新的变化,若适应环境,则被保留下来;否则,就将被淘汰。在遗传学中认为,遗传是作为一种指令遗传码封装在每个细胞中,并以基因的形式包含在染色体中,每个基因有特殊的位置并控制某个特殊的性质。每个基因产生的个体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基因杂交和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后代,通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适应值高的基因结构就保存下来。遗传算法就是模仿了生物的遗传、进化原理,并引用了随机统计原理而形成的。在求解过程中,遗传算法从一个初始变量群体开始,一代一代地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直到满足收敛判据或预先假定的迭代次数为止。 遗传算法的应用研究比理论研究更为丰富,已渗透到许多学科,并且几乎在所有的科学和工程问题中都具有应用前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如下: (1)复杂的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对具体多个局部极值的非线性最优化问题,传统的优化方法一般难于找到全局最优解;而遗传算法可以克服这一缺点,找到全局最优解。 (2)复杂的组合优化或整数规划问题。大多数组合优化或整数规划问题属于NP难问题,很难找到有效的求解方法;而遗传算法即特别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岸桥-泊位调度优化研究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3主要研究内容 (4) 1.4论文组织结构 (5) 2 相关技术综述 (6) 2.1基本蚁群算法 (6) 2.2Pareto最优解 (8) 2.3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求解 (10) 2.4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智能算法 (12) 3 岸桥-泊位调度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13) 3.1港口调度 (13) 3.2问题描述 (15) 3.3数学模型 (16) 4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目标岸桥-泊位调度优化 (24) 4.1岸桥-泊位调度的多目标优化 (24) 4.2多目标蚁群算法的参数改进优化 (25) 4.3基于多目标蚁群算法的搜索方式优化 (32) 4.4约束条件的处理 (35) 5 实验与分析 (39) 5.1Flexterm平台简介 (39) 5.2Flexterm架构及环境配置 (40) 5.3仿真实验 (41) 6 总结与展望 (53) 6.1总结 (53) 6.2展望 (54) 参考文献 (55) 致谢 (59) I 万方数据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0) II 万方数据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1)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 1.2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2) 1.3 Researce Contents (4) 1.4 Organization of Thesis (5) 2 Basic Theory Research and Analysis (6) 2.1 Basic Ant Colony Algorithm (6) 2.2 Pareto Optimum Solution (8) 2.3 Mathematical Solution of Multiobjective Problems (10) 2.4 Intelligent Algorithm for Multiobjective Problems (12) 3 Formal Description of Quay Berth Scheduling Problem (13) 3.1 Port Scheduling (13) 3.2 Problem Description (15) 3.3 Mathematical Model (16) 4 Optimization of Multi Objective Crane Scheduling Based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24) 4.1 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Quay Berth Scheduling (24) 4.2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nt Colony Algorithm (25) 4.3 Search Optimization Based on Ant Colony Algorithm (32) 4.4 Constraint Handling (35) 5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s (39) 5.1 Flexterm Platform Profile (39) 5.2 Flexterm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40) 5.3 Simulation Experiment (41) 6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53) 6.1 Conclusions (53) 6.2 Further Work (54) Reference (554) Thanks (58) The Projects During Master Candidate (59) III 万方数据

多目标遗传算法中文【精品毕业设计】(完整版)

一种在复杂网络中发现社区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Clara Pizzuti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揭示复杂网络社区结构的多目标遗传算法。该算法优化了两个目标函数,这些函数能够识别出组内节点密集连接,而组间连接稀疏。该方法能产生一系列不同等级的网络社区,其中解的等级越高,由更多的社区组成,被包含在社区较少的解中。社区的数量是通过目标函数更佳的折衷值自动确定的。对合成和真实网络的实验,结果表明算法成功地检测到了网络结构,并且能与最先进的方法相比较。 关键词:复杂网络,多目标聚类,多目标进化算法 1、简介 复杂网络构成了表示组成许多真实世界系统的对象之间关系的有效形式。协作网络、因特网、万维网、生物网络、通信传输网络,社交网络只是一些例子。将网络建模为图,节点代表个体,边代表这些个体之间的联系。 复杂网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区结构[25]的检测,也被称作为聚类[21],即将一个网络划分为节点组,称作社区或簇或模块,组内连接紧密,组间连接稀疏。这个问题,如[21]指出,只有在建模网络的图是稀疏的时候才有意义,即边的数量远低于可能的边数,否则就类似于数据簇[31]。图的聚类不同于数据聚类,因为图中的簇是基于边的密度,而在数据聚类中,它们是与距离或相似度量紧密相关的组点。然而,网络中社区的概念并未严格定义,因为它的定义受应用领域的影响。因此,直观的理解是同一社区内部边的数量应该远多于连接图中剩余节点的边的数量,这构成了社区定义的一般建议。这个直观定义追求两个不同的目标:最大化内部连接和最小化外部连接。 多目标优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技术,当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被优化时,成功地找到一组解。通过利用帕累托最优理论[15]获得这些解,构成了尽可能满足所有目标的全局最优解。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进化算法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基于种群的特性,同时产生多个最优解和一个帕累托前沿[5]的优良近似。 因此,社区检测能够被表述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并且帕累托最优性的框架可以提供一组解对应于目标之间的最佳妥协以达到最优化。事实上,在上述两个目标之间有一个折衷,因为当整个网络社区结构的外部连接数量为空时,那它就是最小的,然而簇密度不够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提出了许多方法采用多目标技术进行数据聚类。这些方法大部分在度量空间[14], [17],[18], [28], [38], [39], [49], [51]聚集目标,虽然[8]中给出了分割图的一个方法,并且在[12]中描述了网络用户会议的一个图聚类算法。 本文中,一个多目标方法,名为用于网络的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Net),通过利用提出的遗传算法发现网络中的社区。该方法优化了[32]和[44]中介绍的两个目标函数,它们已被证实在检测复杂网络中模块的有效性。第一个目标函数利用了community score的概念来衡量对一个网络进行社区划分的质量。community score值越高,聚类密度越高。第二个目标函数定义了模块中节点fitness的概念,并且反复迭代找到节点fitness总和最大的模块,以下将这个目标函数称为community fitness。当总和达到最大时,外部连接是最小。两个目标函数都有一个正实数参数控制社区的规模。参数值越大,找到的社区规模越小。MOGA-Net利用这两个函数的优点,通过有选择地探索搜寻空间获得网络中存在的社区,而不需要提前知道确切的社区数目。这个数目是通过两个目标之间的最佳折衷自动确定的。 多目标方法的一个有趣结果是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独的网络划分,而是一组解。这些解中的每一个都对应两个目标之间不同的折衷,并对应多种网络划分方式,即由许多不同簇组成。对合成网络和真实网络的实验表明,这一系列帕累托最优解揭示了网络的分层结构,其中簇的数目较多的解包含在社区数目较少的解中。多目标方法的这个特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分析不同层级

多目标优化的求解方法

多目标优化的求解方法 多目标优化(MOP)就是数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多于一个的数值目标函数在给定区域上的最优化问题。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形式可以描述为如下: 多目标优化方法本质就是将多目标优化中的各分目标函数,经处理或数学变换,转变成一个单目标函数,然后采用单目标优化技术求解。目前主要有以下方法: (1)评价函数法。常用的方法有:线性加权与法、极大极小法、理想点法。评价函数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构造评价函数式把多目标转化为单目标。 (2)交互规划法。不直接使用评价函数的表达式,而就是使决策者参与到求解过程,控制优化的进行过程,使分析与决策交替进行,这种方法称为交互规划法。常用的方法有:逐步宽容法、权衡比替代法,逐次线性加权与法等。 (3)分层求解法。按目标函数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然后按这个排序依次进行单目标的优化求解,以最终得到的解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最优解。 而这些主要就是通过算法来实现的, 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算法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 如多目标进化算法、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与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及人工免疫系统等。 在工程应用、生产管理以及国防建设等实际问题中很多优化问题都就是多目标优化问题, 它的应用很广泛。 1)物资调运车辆路径问题 某部门要将几个仓库里的物资调拨到其她若干个销售点去, 在制定调拨计划时一般就要考虑两个目标, 即在运输过程中所要走的公里数最少与总的运输费用最低, 这就是含有两个目标的优化问题。利用首次适配递减算法与标准蚁群算法对救灾物资运输问题求解, 求得完成运输任务的最少时间, 将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 2)设计 如工厂在设计某种新产品的生产工艺过程时, 通常都要求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消耗少及利润高等, 这就就是一个含有五个目标的最优化问题; 国防部门在设计导弹时, 要考虑导弹的射程要远、精度要最高、重量要最轻以及消耗燃料要最省等,这就就是一个含有四个目标的最优化问题。Jo等人将遗传算法与有限元模拟软件结合

蚁群算法MATLAB代码

function [y,val]=QACStic load att48 att48; MAXIT=300; % 最大循环次数 NC=48; % 城市个数 tao=ones(48,48);% 初始时刻各边上的信息最为1 rho=0.2; % 挥发系数 alpha=1; beta=2; Q=100; mant=20; % 蚂蚁数量 iter=0; % 记录迭代次数 for i=1:NC % 计算各城市间的距离 for j=1:NC distance(i,j)=sqrt((att48(i,2)-att48(j,2))^2+(att48(i,3)-att48(j,3))^2); end end bestroute=zeros(1,48); % 用来记录最优路径 routelength=inf; % 用来记录当前找到的最优路径长度 % for i=1:mant % 确定各蚂蚁初始的位置 % end for ite=1:MAXIT for ka=1:mant %考查第K只蚂蚁 deltatao=zeros(48,48); % 第K只蚂蚁移动前各边上的信息增量为零 [routek,lengthk]=travel(distance,tao,alpha,beta); if length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