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09考试卷

2007——200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卷

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现共产主义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C)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3.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B)

A、静止B、运动C、实践D、发展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5认识的基础是(B)

A、规律B、实践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

6.真理是(C)

A、认识B、主观的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D、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关系问题

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B、革命C、科学技术D、社会基本矛盾

9.商品是(C)

A、人们的劳动产品B、有用的天然物品

C、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D、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1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11。资本是(D)

A、超额剩余价值B、劳动力C、生产资料D、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B)

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

13。资本有机构成用(D)

表示A、c:mB、v:mC、c:vD、v:c

1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B、资本积累问题

C、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问题D、两大部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问题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B)

A、生产绝对过剩B、生产相对过剩

C、大量商品积压D、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16。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D)

A、生产停滞B、自由竟争C、经济危机D、垄断

17。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统治的实现主要通过(C)

A、“代理制”B、“个人联合”C、“参与制”D、“企业联合”

18。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C)

A、无产阶级专政B、社会和谐C、生产资料公有制D、共同富裕

1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A)

A、马克思主义政党B、人民群众C、知识分子D、领袖人物

20。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A、资本主义的灭亡B、实现社会主义

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二、多选题(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1.意识是(ABE)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人脑自生的D、神灵赋予的E、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在认识本质问题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E)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B、旧唯物主义路线

C、辨证唯物主义路线D、不可知论

E、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BCDE)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支出D、剩余价值E、利润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C、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E、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判断题

1.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2.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对)

3.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错)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

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真理。(错)

6.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错)

7.自然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错)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9.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对)

10。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

四、简答题

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每个答案1.5分)答: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价值具有哪些特性?。(每个答案1.5分)答:①价值具有客观性。②价值具有主体性。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3、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哪三个阶段?(每个答案2分)答: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二、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的阶段。三、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阶段。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每个答案1.5分)答: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有哪些?(每个答案1.5分)答: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五、论述题

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结合事例,说明掌握和运用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答: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6分)2.(只要有包含上述内容的事例3分)3.(有量变才能有质变、改变排列也能引起质变、要做艰苦的量的积累工作或防止质变或延缓质变…5分)4.(批判灾变论或行而上学1分)

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划分的意义何在?答: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改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8分.如回答不完整可适当扣分)2、划分的意义在于: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7分)

2008——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结果名列榜首的是 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客观实在性是指B

A;运动的有序性B、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的结构性

D、事物的矛盾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

A、同一性和斗争性

B、普遍性和特殊性

C、物质性和运动性

D、内因和外因

5、辩证否定的“扬弃”是指 D

A、矛盾的调和

B、彻底抛弃

C、外力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D

A、质、量、度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客体含义的是 A

A、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B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B

A、从判断到推理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直觉到表象

1 0、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1 1、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C

A、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C、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D、劳动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

12、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C

A、人口数量的增多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英雄人物的组织

13、商品的使用价值D

A、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B、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C、是用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属性

D、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4、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A、形成使用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新价值

15、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属D

A、流通资本

B、流动资本

C、可变资本

D、不变资本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B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资本积累

D、资本集中

17、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执行的三种职能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D

A、生产不足的危机

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过剩的危饥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D

A、金融资本

B、垄断利润

C、垄断价格

D、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方式是D

A、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封建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多项选择、(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每小题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2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AE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和腐败分子的矛盾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3、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CD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D、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E、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有ABCD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E、各国领导人的年轻化、知识化

2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ABCDE

A、科学社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C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D、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E、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26、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T

27、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X

28、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T

29、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T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T

3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X

3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自发波动。T

33、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T

34、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X

35、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T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36、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1.5分)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1.5分)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1.5分)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5分)

37、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答: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3分)

38、筒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分)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分)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分)

39、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3分)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3分)

4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在一、生产的全球化。(1.5分)二、贸易的全球化。(1.5分)三、金融的全球化。(1.5分)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1.5分)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41、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试论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3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具有最高的权威。(3分)(结合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如:农村改革的成果、工业发展的进步、一国两制------等等,阐述实践证实了政策的真理性认识一般给4分,根据论述情况逐渐加分。)42、什么是垄断?试述垄断产生的原因及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3分)垄断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

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分)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2分)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分)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2分)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但也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2分)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它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2分)

2009——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D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D

A、各种物质具体形态

B、人的感觉的复合

C、构成各种实物的原子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D

A、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B、人们的一切活动

C、人们的吃喝享乐活动

D、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 D

A、动物的心理

B、语言

C、劳动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度”是C

A、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C、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D、事物次序的变动

6、新事物是指A

A、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B、刚刚出现的事物

C、新奇的事物

D、与众不同的事物

7、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苹果的完整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个命题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9、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10、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

A、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B、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C;客观原则和公正原则D、全面原则和系统原则

lI、“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D

A、是正确的

B、是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C、是唯物史观的观点

D、是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

1 2、“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

D、前者是不科学的,后者是科学的

13、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4、1 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15、劳动的二重性是指B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1 6、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他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所有者而言的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消费者而言的

C、所有者可以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消费者可以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1 7、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的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平均利润率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8、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C

A、供求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各国垄断组织联合起来,从经济上共同瓜分世界产生了D

A、金融资本

B、金融寡头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同盟

20、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D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少选均不给分)

2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C

A、同一性

B、普遍性

C、斗争性

D、多样性

E、特殊性

22、狭义生产关系包括ABE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E、产品分配关系,

23、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是AB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采支配

D、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E、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4、社会资本再生产一个周期包括的阶段是ABCD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高涨

E、售卖

25、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ABCDE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C、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

D、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E、政治制度的变化

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对的不需要说明原因,错的不需要纠正)

26、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

主义。F

2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T

2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文化的创造。T

2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T

30、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T

3 1、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F

32、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剩。T

33、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T

3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F

35、“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否定。

四、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分)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正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锁匙”。(2分)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一矛盾分析法。(2分)

3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包含、二者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2分)

38、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3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分)

39、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39、一是资本周转时间。(3分)一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3分)

40、关于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答: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分)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分)

五、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观点正确,,有创新;要点突出;语言通畅;应围绕要点适当展开论述,只写要点,未展开论述,扣除相应的分数)

41、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把握这一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5分)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力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分)

②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5分)

42、什么是垄断价格?垄断价格的形成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价格长期背离

生产价格和价值,这有没有否定价值规律?阐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要点:①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和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

在保证其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垄断利润(3分)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4分)

②没有否定价值规律。(1分)因为,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4分)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住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3分)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福州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法国社会学家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并力图将它建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此他也通常被当做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A涂尔干 B斯宾塞 C孔德 D韦伯 2.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流动属 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3.对一般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 是。 A道德控制 B法律控制 C宗教控制 D风俗习惯 4.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是。 A公司员工B同一辆车中的乘客C商店里的顾客D邻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问题的是。 A王某30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B青少年犯罪已占犯罪案件的60%以上 C不少年轻人赞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D当前教育水平呈整体下滑趋势 6.下列关于社会互动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B只有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有可能形成社会互动 C社会互动以互动双方都能理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 D社会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 7.集合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在这些理论中,对集合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有认为集合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有的则认为集合行为是理性行为。在下列几种理论中,将集合行为视为一种理性行为的理论 是。

A感染理论 B控制转让理论 C模仿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8.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社会分层特点的现象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通过民族识别,我国确认的民族有56个 C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将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D进过调查,发现某班40个同学,竟分别来自20个省份40个县市 9.下列有关参照群体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却被他用做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B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 C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D一个人的参照群体是可以发生变化的 10.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 的。 A描述功能 B解释功能 C预测功能D规范功能 1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 12.下述判断中,不是非正式群体结构特点的是。 A.它是个人基础上的一种人际关系 B.它具有不固定的目标或任务 C.它具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D.它没有自己的领袖 13.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社会整台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模拟考试一 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B)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B)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C)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D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A)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A)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D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A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D)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D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A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C)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C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B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C)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B)A.社区 B.群体 C.家庭D.法律 18、组织的核心是 (B )A.组织的目标 B.权力的划分 C.组织的结构 D.组织的功能 19、社区的首要功能是 (A )A.经济生活 B.社会化 C.社会控制 D.社会参与 20、社会群体存在的本质反映是 (B )A.生产关系 B.社会关系 C.组织D.人的本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现代社会变迁的特点有 (ABCDE ) A.速度日趋加快 B.受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C.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D.受人们自觉控制的程度不断提高E.相关性日趋增强 2、我国家庭的发展,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发展相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ABC )A.家庭规模小 B.家庭功能有所变化C.对家庭价值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D.家庭规模扩大E.对家庭价值的认识出现后现代意识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A卷

《社会学概论》考试卷 A卷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的总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 2、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发展。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在1891年。 4、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5、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和。 6、组织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模式,一种为集中决策模式,一种为模式。 7、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权力。 8、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变异性、、阶级性。 9、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 10、道德是靠人们的、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1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关系。 1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再生产不相适应。 13、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1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 。 15、1963年,总理提出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二、判断(请在每小题括号内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 ) 2、社会需要的满足决定一定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化环境。( ) 3、时尚的特征是新奇性或非常规性、流行时间短、显示与炫耀。( ) 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是由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决定的。( ) 5、家庭具有: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功能。( )

6、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外部事物。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发生相应变化。( ) 7、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 8、一切社会控制都具有社会秩序的保障,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9、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社会问题又是社会的常态。社会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10、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 三、简答题(共34分)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五种需要是什么?(5分) 2、什么是人际关系?影响人际关系有哪些因素?(7分) 3、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7分) 4、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5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9) 学院专业级班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 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它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雷克斯 C、霍曼斯 D、帕森斯 2.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的西方社会学者是( )。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涂尔干 D、马克思?韦伯 3.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称(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4.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将这个文化变迁过程称为( )。 A.社会关系 B.业缘关系 C.结合关系 D.人际关系 5.社会学回答“社会应该怎样的”问题,是( )。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6. 孙本文认为社会的四大要素是:地理要素、生物要素、( )和心理要素。 A.经济要素

B.政治要素 C.文化要素 D.社会要素 7. 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这是指( )。 A.户籍 B.身份 C.单位 D.契约 8.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9.残疾人群体,在社会学中称之为( )。 A. 偶发聚集体 B.社会类属 C. 大众 D.公众 10.马克思主义群体动力观认为,影响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是( )。 A.组织环境 B.经济关系 C.群体利益 D.群体凝聚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35分) 1、社会学: 2、生活方式: 3、参照群体: 4、社区行动: 5、社会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