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南宁市武鸣县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履行政府在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南宁市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本规划。

一、我县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形势

我县周边存在有四条活动明显的断裂带,它们是巴马—博白断裂带、南宁—桂林断裂带、百色—合浦断裂带和南丹—马山断裂带。巴马—博白断裂带是广西最显著地活动断裂带之一。有地震记载以来,该断裂带上集中了广西所有3次6级以上地震,4.8级以上地震也达12次之多。南宁—桂林断裂带也有明显活动,沿该断裂带曾发生5级左右中强地震。由此可见,我县虽然没有断裂带通过县境,但受周边地震灾害影响较大。20世纪以来,周边地震波及我县的主要有:1936年4 月1日灵山县东北6.8级地震;

1958年9 月25日灵山县东北5.8级地震;

1972年5 月7日邕宁南晓 4.5级地震;

1977年4 月13日邕宁九塘3.7级地震;

1988年11月10日北部湾海域5.1级地震;

1994年12 月31日北部湾 6.1级地震;

1995年1 月10日北部湾6.2级地震。

近年来,境外地震波及到武鸣县的主要有: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同震效应,在我县灵水出水口处发现水倒吸现象,两分钟点后又吐出大量浑浊水样);

2005年10月27日平果县4.6级地震(我县大部分镇有震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8.0级地震(我县部分地方有震感,震后8分钟灵水水样变浑)。

根据国家地震部门研究认为,2006年—2020年,我国大陆可能发生10次左右7级以上地震,最大震级可能超过8级;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在大陆西部,尤其是南北地震带存在发生多次7级地震的危险。广西存在着发生6级强破坏性地震的危险,南宁市被列为2006-2020年全国11个地震重点防御区城市之一,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武鸣县被列为2006—2020年全区地震重点监视县份之一,我县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震情。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地震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县地震部门积极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求实创新,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荣获南宁地震系统综合评比一等奖。

1.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县防震减灾指挥部作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指挥机构,负责全县防震减灾日常协调工作。配备地震部门编制5名,各镇人民政府相应落实了一名镇领导分管防震减灾工作,在12个镇分别建立了一个地震宏观现象观测点,成立了一支由15名地震宏观观测员组成的群测群防队伍。全县防震减灾“三网一员”体系不断完善,为我县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2.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我县出台了《武鸣县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为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实施了影响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审查同意行政许可和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确定行政许可,对重大建设工程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一般建设工程进

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明确地震行政许可的办事程序,进入了行政审批办证大厅。五年来,县地震部门依法向工程项目业主发出地震行政许可告知书466份,依法开展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335 项,为重要工程项目开展地震安全评价工作3项。全县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行政执法逐步开展,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得到加强。

3.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建设示范工作逐步推进。按照《南宁市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了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的宣传,向全县发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挂图》资料4500多份。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库移民新村建设等建立示范点,我县仙湖镇鼠尾新村和城厢镇七星屯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4.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排查工作全面铺开。我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34号)、《武鸣县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方案》以及自治区地震局、南宁市地震局召开的全区、全市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评估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力量参与中小学校舍地震安全评估鉴定工作,完成了对全县245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1447个单体建筑的地震安全评估任务。

5.地震监测网络逐步建立。五年来,我县加强了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站建设,现已拥有2个先进的监测台。即太平镇文溪数字式遥测地震台和县城狮子山公园强震台。全县建立了15个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进传统的观测方法,采用“千里眼”技术对五海养蛇场地震前兆动物异常现象,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监控。搭建了数字地震监测平台,实现与区、市地震监测网络信息共享。

6.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得到加强。采取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纪念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县安全生产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武鸣时讯》、知识竞赛活动、自编打印地震知识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累计发放近10万份地震科普资料、宣传品等,全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干部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7.加强了地震应急反应能力建设。依法做好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工作,重新修订完善了《武鸣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武鸣县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细化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地震应急机构的领导,明确了抗震救灾各个工作组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主要应急措施和要求。配备了应急车、应急包、便捷式电脑等应急装备。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先后在中小学校开展专项地震应急演练7次,并邀请专家授课,不断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科学避险意识。

(二)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相对集中,加之我县所处地域的地震地质特殊性和地震灾害的潜在可能性,使我县可能遭遇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以指数趋势上升。与当前防震形势相比,我县的整体综合地震防御能力还相对较弱,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地震短临前兆监测的布点不足,监测能力较弱。我县虽然建设了一个遥测台,一个强震台,但对全县范围来说,一些重点部位、重要工程的监测覆盖面不够,特别是大型水库(仙湖水库)、大中型企业的监测能力较弱。

2.二是全社会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偏低。城镇综合防御能力不高。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前建设的工程建筑大多没有抗震设防,虽然在近年的城镇改造中拆除了部分危旧房屋,但仍有很多建筑未设防、不抗震,较多新建、扩建、改建的重要工程没有依法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重大建设工程和震后可能发生火灾、水灾、爆炸等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仍存在地震安全隐患;县城和县内开发区尚未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不能满足县城规划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房屋没有科学设计,多数自行建造,结构不合理,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

3.应急救援和响应能力亟待提高地震救援队伍尚未建立,专业救援能力尚未形成。县城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尚未设置,一旦发生地震,大量人员将无法进行安全、有序的安置;县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县级地震应急基础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应急基础设施落后;县镇两级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较弱;地震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救灾物资得不到有效保障。

4.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单位和群众对防震减灾工作认识不足,社会公众还普遍缺乏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的知识和能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不多、条件不完备、网络教育尚未开展。

5.防震减灾的资金投入不足。防震减灾监测、防御、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县地震部门的办公设施和办公条件有待改善。

总之,未来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震情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面对我县防震减灾繁重的工作任务,迅速提高我县抗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三、“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加大防震减灾科技体系创新力度,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我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武鸣中国西部强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1.在现有地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地震监测监控能力。

2.逐步具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3.开展地震小区划,地震小区划成果运用于小区划内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4.建立农村民居抗震示范村(小区),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逐步改变农村民居普遍不设防的状况。

5.全面提升县镇两级政府应对突发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反应、宏观监控、应急处置和紧急救援能力。

6.加快建设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逐步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三)主要任务

1.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全面提升全县地震监测能力

根据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地震台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县实际,合理布局,建设一定数量地震前兆监测台和地震宏观观测站。发挥地震宏观观测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使现代化地震监测技术与传统的地震群测群防观测手段结合起来,增加网点,加强对群测群防点观测员、速报员的培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升全县地震观测水平和能力。

2.开展防震减灾基础信息搜集和整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数据库

配合南宁市编制1:5万数字化活动断层分布图和条带状地质图;完成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调查与评估;建立地震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开展紧急救援、震后重建提供快速决策依据。

3.提升县城及重要工业区的地震安全能力

运用《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地震小区划成果,在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为我县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提供科学的防震决策依据。

推广使用地震小区划成果,使之应用于各项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服务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加强中小学校地震安全工程工作力度,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本县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加强农村民居防震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农民建造经济实用、具有本县抗震设防能力、符合本地生活习俗的新型民居,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4.强化地震应急响应和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县、镇两级政府部门、大型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武鸣县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危险源管理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督促检查,对各项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的地震应急工作方案和地震安全保障措施、城镇人口密集场所、社区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方案进行督促检查。

建立地震应急检查与培训制度,适时组织机关、大中型企业、学校、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演习。

建立完善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加强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地震事件应急联动共享平台和指挥平台;为社会提供震情、灾情服务,确保政务、指挥系统畅通。

建立县、镇、村三级灾情速报机制,建立健全灾情信息速报人员通信网络。建立县、镇两级地震宏观观测志愿者队伍,保障经费,配备相应装备。

5.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加大投入,增添抢险救灾装备,建设综合性专业救援队伍。

建立健全地震紧急救援与指挥网络系统,将城镇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等建设内容纳入我县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依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地震灾害保险、社会捐赠相结合的多渠道灾后恢复重建与救助补偿机制。

6.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建立地震、宣传、教育部门与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机制,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县乡党校干部培训和学校国民教育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法律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

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

(一)县级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

主要建设内容:

1.地震应急指挥大厅建设;

2.地震应急指挥卫星通信设备;

3.地震前兆信息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4.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建设;

5.地震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建设。

(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

武鸣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三)县城及工业区地震安全工程

县城及工业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主要建设内容:

县城及伊岭工业园区约60平方公里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每年选两个村作为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主要建设内容:

1.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2.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

3.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科技培训;

4.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服务网建设;

5.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资金投入、鼓励机制。

(五)地震台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两个地震台)

1.完成地震台选址工作;

2.地震台机房建设;

3.设备安装调试。

(六)建立防震减灾基本数据库

1.地震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建设数据库;

2.地震灾害协同响应系统建设数据库;

3.地震紧急救援系统建设数据库;

4.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集成数据库。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障防震减灾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建立健全县地震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加强执法培训,加大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执法管理、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复议、行政监督监察等制度。

(二)完善防震减灾组织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领导指挥机构,提高统筹、指挥和协调能力,推进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健全地震部门内设机构,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发挥县地震工作机构在防震减灾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

将防震减灾事业按照事权范围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捐赠、地震保险等多种资金渠道共同支撑的投入机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的实际需求,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使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树立人才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优质资源,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人才观。以提高人才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才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牢基础、做实工作、做优特色、做响品牌”的工作思路,围绕争创“全国先进、全省一流”的目标,着力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各项民政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民政服务管理社会化、科学化水平,为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 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工作进度,确保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抓紧实施“”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专项规划项目。 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推动实施“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项目。注重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争创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组织开展2-3次应急指挥系统操作演练,提升应急水平。切实加强和规范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丰富市、县救灾物资储备,提高使用效益。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害信息员培训。 及时有序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推动建立市、县两级救灾资金按比例分担机制,进一步规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修订完

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救灾应急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受灾群众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冬春救助、倒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 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规范低保管理工作。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机构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强化社会救助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村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社会救助备案制度、社会救助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市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220元,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110元。推动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基金。 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继续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扩大救助病种和救助范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优化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流程,推行信息化管理手段。资助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60%。继续做好14周岁以下先心病儿童救助工作。 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开展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完善敬老院管理标准体系。维修改造敬老院床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工信部发布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全文) 时间:2012-02-28 09:40来源:工信部作者:工信部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1 前言 “十二五”(2011–2015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工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并实施好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规划(2011–2015 年)》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作为“十二五”全国工业节能的指导性文件。 2

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十一五”期间,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2005 年的15.95 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 年的24 亿吨标准煤左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0.9%上升到2010 年的73%左右,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2005 年的71.3%上升到2010 年的77%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05 年的41.8%降至2010 年的40.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 “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节约能源法》要求以及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狠抓工业节能降耗,工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 年的2.59 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 年的1.91 吨标准煤,5 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量6.3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2010 年同2005 年相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 万吨、10700 万吨、37000 万吨和1130 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工业节能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节能标准不断完善。发布了一批能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郴州市“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目录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二、“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发展重点 (一)生物质能 (二)煤炭资源利用 (三)水电 (四)风电与核电 (五)地热能 (六)智能电网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市场推广 (三)加强科技支撑 (四)拓宽融资渠道 (五)强化人才支撑

“十二五”郴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开发及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等各领域。为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郴州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能源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我市能源产业以煤炭和电力开发利用为重点,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同时积极鼓励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煤矸石综合利用。2009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户数275家,完成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11.97亿元,规模以上能源工业完成增加值83.91亿元,同比增长20.2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98%。能源产业代表企业有华润电力、郴州电业局、郴电国际、华电风电等。 近年来,全市新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我市第一台完全靠燃煤矸石发电的机组在资兴投产运行,年燃烧煤矸石40万吨,发电3.6亿千瓦时。2009年,我市500千伏和第10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仰天湖风电场正式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为3.63万千瓦,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1 (一)发展成就1 (二)主要问题5 (三)面临形势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6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6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篇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第九篇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全面深化“六个一体化”,努力把成都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样板、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窗口和推进灾后发展振兴的成功典范。 第一章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等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第一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房屋以及集体经营性资产等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和量化到农村居民工作,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鼓励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自愿、自治方式,形成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决议。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耕地保护基金筹集和解缴力度,强化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第二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协调和衔接好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村镇建设、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关系,综合考虑、统筹协调,

编制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整合资金渠道,以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为主,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各类涉农资金,共同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挂钩项目。第三节深入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 建立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五大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办法和途径,放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村级公共设施建设。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制度和规则。建立村级民主机制建设达标验收和日常检查监督机制。 第四节加快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全面推进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效保证农村居民的民主权利。调整村级组织职能定位,实行“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重点调整村委会村级事务决策者和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者的职能。优化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村务监督机制和村级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组织领导,实现村级党组织领导方式向管方向、定原则、强监督和加强自身建设转变。 第二章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初稿

安徽省“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一O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 (一)发展现状 (2) (二)面临的形势 (4)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重点领域和任务 (9) (一)节能产业 (9) (二)环保产业 (13)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18) 四、产业布局 (19) (一)总体布局 (19) (二)产业基地 (19) 五、保障措施 (23)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23) (二)加大财政政策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3) (三)加强监督管理服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4) (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5) (五)建立组织协调体系,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25)

前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保障的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跨行业、宽涵盖面的综合性特征。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以及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2009]119号),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1-01-28 10:41:54)稿件来源:四川日报 2011年1月24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1.69万亿元。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发展取得

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玉政发“2011”32号 玉环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直属各单位:《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玉环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玉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玉环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宏观背景 (1) 第一节发展成就 (1) 第二节发展环境 (4) 第二章发展要求与发展蓝图 (6) 第一节指导思想 (6) 第二节发展蓝图 (7) 第三章功能区划与空间布局 (10) 第一节突出主体功能区划 (11) 第二节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12) 第四章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15) 第一节加快滨海城市建设 (16) 第二节完善城乡节点建设 (17) 第三节推进新农村建设 (18) 第五章沿海产业带布局与建设 (20) 第一节构建沿海产业带开发布局 (20) 第二节加大港口开发力度 (21) 第三节加大对台开发开放试点 (22) 第四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 (22) 第六章现代产业体系与发展 (23)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3) 第二节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 (28) 第三节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31) 第七章基础设施谋划与建设 (35) 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网 (35) 第二节构筑能源设施网 (36) 第三节构筑高速信息网 (37) 第四节构筑水务设施网 (38) -—1—-

第八章生态文明建设与提升 (38) 第一节推进资源集约利用 (38) 第二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0) 第三节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41) 第四节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42) 第九章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43)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 (43) 第二节促进科技文化繁荣 (44) 第三节努力改善卫生和体育事业 (46) 第十章和谐玉环建设与管理 (47) 第一节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 (47) 第二节做好人口与计生工作 (48) 第三节强化公共安全保障 (48) 第四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9) 第十一章改革开放与区域合作 (50) 第一节深化改革创新 (50) 第二节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52) 第三节加强区域合作 (54) 第十二章规划保障措施与管理 (56) 第一节加强规划组织领导 (56) 第二节增强规划资源保障 (56) 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57) 第四节推进规划项目建设 (57)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