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语文新课标要求: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篇具有独特魅力而又不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教师在讲解之前也会傲大量的铺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除了强调其浪漫的想象和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外,往往还会补允诸如“庄子的这种绝对自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冈而也显得消极”之类的评价。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在文中找到更多的积极因素,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和体悟。

一、环境与成长发展

北溟南溟,给读者创设了一个广阔无边、充满神秘色彩的天地,这就足鲲、鹏生存发展的环境。南溟和北溟,充满着一种神秘而玄幻、广袤而荒远的的色彩。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出鲲、鹏这样“不知其几千里”的生物,也才能形成鲲、鹏这样无与伦比的形象和遗世独立的个性。这正如一个人的成长.没有相应的环境,就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史记》中记载“李斯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絮,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舒适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环境可以决定人的成长空间.人更应该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

二、积累的重要

古语说“厚积而薄发。”“水之积也不厚.故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中描写“鹏之徙於南溟也,水击i千里”.这i千里的水面,正说明北溟之水广博而厚实。也只有在这样广博厚实的积累之后.鹏才能够“怒而飞”。人也是这样,“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大量的技能.才能够从众人中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像大鹏一样腾_l毛于九天。相反,小有收获就止步不前,做事情没有充分准备和积累就轻举妄动,只能落得失败和遗憾。

●邳平波

三、善于借助外力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说:“有志

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所说

的“物”,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外力外物。

大鹏虽然“其背不知其几千里”。“其翼

若垂天之云”,但并不能仅依此而“图

南”。它必须得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

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

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起飞之后,历

时六月,方才止息。这里的水和风.就

是大鹏凭借的外在因素。离开了这些外

界条件,鹏可能还是只能呆在北溟之中,

仰望南天而无可奈何。一个人的成功,

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

但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外部的有利因素,

就难于做到事半功倍.起码难以顺利或

提前取得成功。而巧妙借助外部条件,

利用环境优势,再加上自己的拼搏追求,

往往能够触摸到成功的果实。

四、目标要远大

庄子运用鲲鹂以及蜩鸠的寓言,藉

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

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

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

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

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

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其实我们可

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大鹏和蜩鸠除

了本身的先天条件不同无法改变外,更

重要的是它们的目标大小不同。大鹏志

在“图南”.而蜩鸠却认为“腾跃而上,

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

去,这也算是我飞翔的最高境界了”。现

代的许多学生,往往受一些流行读物和

小资情调的影响,年纪小小,就甘于

“平淡是真”,在学习上喊出“六十分万

岁”的口号。早没了“为中华之崛起而

读书”、“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

千里”的壮志雄心.不正是把自己等同

于蜩鸠了吗?何不“弃燕雀之小志,慕

鸿鹄以高翔”呢?

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

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庄子所谓的

“逍遥游”,应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

之辩,而游于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

无所依凭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像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

一国者”。乃是有待于外;宋荣子的“定

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于

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于

方术。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则完

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作为2l

世纪的青年人,应该如何来看待“无

己”、“无功”、“无名”呢?我们必须

明确,“无己”不是抹杀个性,失去自

我;“无功”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

“无名”不是庸庸碌碌。默默无闻。我们

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

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

要从“有”中获得。“无己”之道,从

不曾了解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

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

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

“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于

社会、造福于他人,最后到达不知有功、

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无名之道,

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于世、为人楷

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

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这就是有所为

而有所不为。

综上所述,我们验证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

.完全可以而且非常必要用新的眼光,从

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去解读传统名篇.

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更富灵性的收获,

并且使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长、人生、

事业和书本、课堂、传统、经典结合起

来思索、体验,既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

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善莫

大焉。”口

邓平渡,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

广东佛山。渺地”、饰愿天队

藩嚣

万方数据

从《逍遥游》中挖掘积极的人生意义

作者:邓平波

作者单位:

刊名: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英文刊名: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05628514.html,/Periodical_ywjxyyj-ddb200901046.aspx

授权使用:青岛大学IP账户(sdqddx),授权号:2f0ab5dd-9890-4381-8743-9e3000b7069f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6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