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秦帝国

李斯与秦帝国
李斯与秦帝国

李斯与秦帝国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平庸有罪

时间:2010-07-09 15:40:44 来源:新华网

我们曾和李斯一样生活在“上蔡郡”这类的小城市,生活安逸,衣食无忧。但是,我们不愿意和大部分人一样留在小城市打造自己的小天地。我们选择和李斯一样背起行李到大城市闯荡,并且我们也一样豪情万丈地喊出“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去试一试,就算我不能证明我可以,那也要证明我不可以。”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可是,第二步、第三步和三步之后的每一步呢?我们的人生规划是否如李斯一样清晰?

一、选择职业方向:做厕所的老鼠还是仓库的老鼠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是以李斯的奋斗史为针,以秦帝国为线串起全书。该书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史书,却以其诙谐的语音将人带回那一个烽火战国。李斯的经历让我深有感触,他在厕所见到几只老鼠正不无哀怨地吃着粪便,见有人来,吓得惊惶逃窜。推此及彼,他想到他所管粮仓里的老鼠,厕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而苍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同样都是老鼠,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李斯做了一个试验,将厕鼠放到仓库,将仓鼠放到厕所,然后他就发现没多久,厕鼠便骄傲如仓鼠,而仓鼠却狼狈如厕鼠。于是李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说出了他的第一句台词:“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而李斯深刻意识到“平庸有罪”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决定,舍弃安逸的小县城生活前往大都市兰陵。弃安及危,需要勇气,找到了一个自己满意的解释。

二、提升职业技能:拜得名师不在模仿在独立思考

李斯来到秦都,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充电学习。他很有眼光地前去拜荀子为师,这是他以后随秦王冶国平天下的知识基础。荀子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而一文不名的李斯求学期间却敢于当众反驳老师的意见。看习惯模仿自己的学生,遇到独立思考拥有独立观点的李斯,荀子颇为赞赏。因而李斯赢得了荀子的重视,连跳数级和韩非一起成荀子得意高徒。

由此及彼,大学教会了我们自学能力。达尔文曾说过“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今无明师在前,我们唯有自律。学习其实就和读史一样,有人以史为傲,做为欣赏,有人则以史为鉴,用来借鉴,但是最佳的读史应该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善于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三、形成职业态度:不卑不亢不以对方身份决定态度

出门靠朋友,李斯交得了郑国这一个朋友,这是他的贵人。为他赢得了“职业生涯”的敲门砖。郑国去见当时大相国吕不韦,李斯随行,吕府八大舍人不

让其入。看起来斯文的李斯盛怒的冲上去撕打舍人,并扬言将来要杀了对方。由此看出李斯是那一种目标一旦坚定便不容人来阻拦的性格。后来李斯见到了吕不韦,他一点也不因对方是相国而唯唯诺诺,李斯就是李斯,他骄傲而说话掷地有声,有理有据。

当吕不韦决定起用他时,他要求的第一件事就是八大舍人的人头。不接受吕不韦让八大舍人当众认错,并赔重金的说辞,一点也不妥协。在权衡利弊后,吕不韦舍弃了用处不如李斯的八大舍人,并由李斯亲自监斩。李斯告诉了吕府的所有人,不要轻视人,他说过的事一定会兑现。他的严厉手段垫定了他以后在吕府的地位,从此吕府中人均不敢惹他。同样,我们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比我们有地位的人,也会遇到不如我们的人,处之泰然,不卑不亢才会赢得尊重。

四、跨过职业困境:逆境分清敌友掌握时机敢于冒险

吕不韦派李斯到死对头蔡泽处作郎官,李斯这一年的人生充满绝望、灰暗无光。和作舍人时的自由散漫、无所拘束相比,作郎官不啻于是在下地狱。教官得蔡泽授意,更是对李斯百般刁难,几欲置其于死地。面对困难,我们很多人选择了逃避,而李斯选择了面对。因为他心中有梦,有正确的方向,有极强信念,所以尽管他也曾想逃避但最终还是留下并改变了他一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也有自己的一个梦想,或许也曾努力过却不尽如人意。于是在岁月的磨砺中,更多人因为生活上、工作上,甚至社会的压力,最终放弃了梦想。

而李斯此时所处的情况确实不如人意,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就是当秦王嬴政外出时,则充车喝道,跟着马车嘿哟嘿哟地一路小跑,基本上全是体力活,没什么智商含量。但是“人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想到自己离秦王嬴政不过数丈之遥,李斯还是会忍不住热血沸腾,暂时忘了自己心中的屈辱和不平。

李斯在此期间分清了敌友,吕不韦决不是他的朋友,蔡泽也不是。他的朋友是王绾。此人即得蔡泽重用,又窥视蔡泽地位,并且最重要是此人能近秦王身。蔡泽一心以为他最大的敌人便是吕不韦和嫪毐,殊不知,他最大的敌人却就在他眼皮底下。

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李斯终于等到了随秦王赢政往兰池宫的机会,并在王绾的通融下远观到秦王的威仪,从而李斯坚定不移要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彻底地豁出去,要么就伟大的生,要么就光荣的死,李斯说服了王绾后冒死闯宫见秦王。

五、实现职业目标:梦想动人并有实现梦想的魄力

李斯闯宫,这是死罪,秦王随身佩剑可以在他未近身时就一刀结果他。在未靠近

秦王时,李斯

迅速解下了自己所有衣物赤裸以示自己无藏祸心,他的第一个惊人举动打动了秦王。这种临危果断让李斯赢得了说话的机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李斯为自己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面试机会,考官是高高在上的王。在这次重要的面试,李斯没有太多的自我介绍和解释。因为对两种人说话一定要简单明了,一种是特弱智的,一种是特聪明的。像秦王这样高智商的人,他绝没兴趣听李斯废话奋斗史。李斯太清楚了对秦王这种没耐心的人,他必须言简意赅,观点新鲜明确,不可拐弯抹角和东拉西扯。所以,从历史传来的声音,你听李斯他的第一句话是“臣李斯有一梦,敢禀呈于吾王。”看到这里我是拍案叫绝,我有一个梦想想告诉你,多么精彩的开场白!今时今日,在面试的时候我们第一句听到的只是教条式的自我介绍和重复简历上已有的经历阐述。

李斯仿佛堕入他梦想的蓝图中,他充满激情的演讲“臣梦见吾王成了万王之王,天下的王,不朽的王,永恒的王。臣梦见……略(详见原文)臣梦见神从天降,其应在王。臣梦见日月不足以夺王之光。臣梦见星辰不足以撄王之芒。臣梦见大秦帝国,肇始于王,代代相递,虽千秋万世,固若金汤。”

在战国时代,合众连横敢于做梦的人太多了,但敢于梦得彻底的李斯一人。在那一个时代的政治家,要比今天的政治家更懂得演讲。正是李斯激情四射的演讲,为他赢得了秦王的注目。李斯用华丽的词藻勾勒着未来,用煽情的语言向秦王描绘了这个伟大的梦想。同时,他又巧妙传达了这个超级梦想只有秦王能够实现,既肯定自己又肯定秦王。然后李斯匍匐在地,颤抖请求赐死。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秦王如果认为这个梦想可以实现,那么就会重用李斯,如果秦王认为自己办不到,那么李斯就必须死和梦想一起。这破釜沉舟的勇气、魄力和决心,今时看来依旧荡气回肠。

最终,李斯赢得这一场惊心动魄的面试,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和秦王一起实现了这一个伟大的梦想,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是历史选择李斯,也是李斯创造了历史。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建立国家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教学重点: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朝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而又客观的历史评价。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联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电脑历史挂图 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是 谁?他得丰功伟绩有何之处?“(使用电脑搜索。) 二、整体感知:(课件展示)

1、秦朝在同一六国之前有那些改革的措施,主要是谁负责改革, 他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是?统一六国当中最有转折的战争是与 赵国的哪场战争? 3、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宰相是谁?他向秦始皇如何建议的,改革 让秦国在以后的发展中怎么样? 4、分析秦朝的建立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5、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 6、探讨这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作用和意义? 7、刘邦为什么能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 三、课文探究:(课件展示) 1、秦朝的统一对于历史的贡献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主要是立足于秦朝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产生的作用。是要求学生达到的要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讨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要求要辩证的去看待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从而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3、秦朝灭亡的原因,对比秦汉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讨论汉朝为何 能统治时间久? 四、课文总结:

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背景: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②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大增; ③秦赵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韩一一赵一一魏一一楚一一燕一一齐 广时间:公元前221年 w 都城:咸阳 3、秦朝的建立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统一的历史意义: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 ②给人民提供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的暴政。 四、使秦灭亡的最后一战:巨鹿之战(用破釜沉舟来形容项羽的表现) 五、楚汉战争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第13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废分封,立郡县;②统一车轨、文字;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度量衡;⑤修缮长城(防御匈奴);⑥焚书坑儒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②中央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注意:各级官员由有皇帝直接任命_ 影响:个体家庭成为社会基本单位;中央集权体制被后来历代所沿用 三、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和作用。 原因:文字不统一不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和传播。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传播与发展。 四、秦朝的文字:小篆(官方文字);隶书(民间文字)。 五、秦朝的标准货币:圆形方孔钱。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格局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 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消弱封国势力;③强化监察制度。 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抑制其他学说,采纳儒家思想治国)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汉武帝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延续了两 千多年。 五、消弱封国势力的背景:封国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六、汉武帝为消弱封国势力采取的措施: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 七、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①诸侯王由嫡长子继承,同时把王国土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 ②新封侯国归郡管理。

沟通与协调能力考试12月有答案81分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尊重上级不包括尊重其() (A) 人格 (B) 家属 (C) 作用 (D) 习惯 [分值:1.0] 2. 领导的核心特征不包括() (A) 是一种有着特定目标且始终如一的行为方式 (B) 在特定的团体中,人们总是期望一个人来履行领导者的角色 (C) 追随者认为领导者施加影响是合法的 (D) 领导们的行动是为了对人们产生影响,使他们修正自己的行 为 [分值:1.0] 3. 领导协调的创造性表现在() (A) 是一种潜在能力 (B) 领导协调的对象是发展着的 (C) 领导协调的任务是不变的 (D) 和领导实践紧密联系 [分值:1.0] 4. 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授予荣誉称号属于() (A) 思想教育

(B) 物质鼓励 (C) 精神鼓励 (D) 个别教育 [分值:1.0] 5. 有关授权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加上级的威信 (B) 增加上级和下属的行政距离 (C) 能自己办的事情就自己办 (D) 授权与信任相关联 [分值:1.0] 6.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说的是 ()缺一不可 (A) 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B) 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 (C) 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D) 个别教育和普遍教育 [分值:1.0] 7. 与同事发生矛盾时,有时明明是自己有理,也要待他好,其原因是() (A) 给上级留下好的印象 (B) 对你升职有好处 (C) 合作愉快,贵在和善、真诚 (D) 因为有时要用的上同事

[分值:1.0] 8. 下面不属于及时原则的作用的是() (A) 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B) 有利于工作的完成 (C) 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 (D) 正确选择时机 [分值:1.0] 9. 同事间出现意见分歧,不能() (A) 以商量的口气提出自己的建议 (B) 在公开场合对同事的错误提出批评意见 (C) 有理也不要过分盛气凌人 (D) 要成人之美 [分值:1.0] 10.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沟通障碍的多少取决于沟通双方() (A) 对另一方有多尊重 (B) 自己文化与对方文化的融合程度 (C) 对另一方信仰与行为的了解与接受程度 (D) 地域差异的多少 [分值:1.0] 11. 在协调与上级关系的过程中,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管理自己的上司” (B) 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

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老师复习课上随口说的各题型的例子以供参考: 概念题5个*3: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王阳明的学说、无为而治、德治、仁政、阴阳学说、黄老之学、三纲五常... 简答题9个*5,人物的政治思想,绪论: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商鞅法治、李斯的文化专制、淮南子、秦始皇、曹操法治唯才是举、唐太宗法治、朱熹改良积弊的治理观、玄学家有为无为思想、李贽... 论述题2个*2:董仲舒、曹操、韩愈等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绪论(必考一题,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思想,解释其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的科学。需要注意1中国政治思想史归根结底授之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过程,2中国政治思想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3中国政治思想那个是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如何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关系等理论和主张,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内在联系和社会地位与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那个发展的四个阶段:先秦--基本形成时期,秦汉隋唐--进一步发展时期,宋元明清--成熟和反思批判时期,鸦片战争之五四运动--转型和变革。 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1鲜明得“人文”精神,2注重经世致用,3政治伦理化,4朴素的辩证思维,5历史的连续性,6思想的整体性。 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文献研究方法,4定性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1、民本 (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2)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周书康诰》的核心思想。 (2)A、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殷民”,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4)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3、孟子的“仁政” (1)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政治上实行仁政。(2)孟子继承孔子“仁”思想。“仁”者爱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即“仁政”。在政治上实行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置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孟子的“仁政”带有很强的人民性。主张贵王贱霸。(3)“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4)“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

结合谏逐客书,谈谈人才的重要

结合谏逐客书,谈谈人才的重要 1、论“李斯《谏逐客书》”谈宜昌吸纳人才 想到了泱泱秦国的宰相李斯那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 宜昌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每年到宜昌就业的大有人在。而这部分人为宜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很大一部分甚至在自己的岗位上比宜昌人创造出更辉煌的价值。 同时,宜昌本地也有很多优秀人才走出家门,为所在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自然的人才流动,可以相互弥补地域、观点、文化等方面的不足。 做为发展中的宜昌,我们更应该以海纳百川之气魄虚心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和文化。和所有把宜昌看做是第二故乡的外地同胞共同努力去建设我们的家园。 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可能政府部门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可是就我看来,那些物质上的东西只是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宜昌人,能尊重外地同胞,从自己做起,让他们切实能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我想,即使他们可能会在别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就是因为这份眷念,他们还是会留在宜昌。“引进”和“留住”是一个补血和造血的关系,人才引进再多留不住别人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还是徒劳。 所以将心比心,关注外地同胞,公平公正地看待他们的付出,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外地人在本地的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这不是口号,是事实。他们的“众口铄金”是宜昌被人们所接受的最好的证明! 末了,感谢楚子为宜昌做出的贡献。希望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广开言路,为宜昌的发展出谋划策! 2、谈立国之道 实则,立国之道乃用人之道也。这便是我阅读了《谏逐客书》最直观的感受。看洋洋中华数百年的历史。无数君王政客昙花一现,不胜枚举;诸多才子豪杰深居简出,不为人知。这些给我们带来了太多遗憾。那前者缘何一现,而后者却又缘何无人问津呢?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从知己知彼,继而富国强兵,进而称霸中原,最终稳固政权,四方面层层深入。单刀直入的对人才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可见国兴在乎人。 道理人人都懂,话人人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何?李白一身文采,豪情万丈,然昏君无道,最终落得个抑郁而终的下场;杜甫满腹经伦,虽有怀才济世之能,还不是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蒲松龄,号鬼狐居士,饱读诗书,几番科举几番落榜。仕途无道,一写《聊斋志异》以泻其义愤,斥责官场的黑暗。无疑,从开唐 盛世到唐朝没落;由八旗入关到火烧 圆明园。无不与此关连甚密。此类文人志士层出不穷,也算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吧。但是难道他们真的喜欢做居于深山密林的隐士?难道他们是为了沽名钓誉吗?难道他们真不想一展抱负吗?非也非也。寒窗苦读数十载,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便是为了搏取功名,一展才华吗?但君王的无道,仕途的险恶,吏制的昏乱,却使一代一代为之而奋斗的人们心寒。他们不得不觅于人烟罕至之处,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但他们仍然在等待,等待有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

浅谈汉代统治思想由道及儒的转变_李斯娜

【黑龙江史志2009.16(总第209)】 秦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探索时期的两个重要王朝,对统治思想的选择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念,主要是从眼前的现实情况出发来考虑采用那一家的学说。汉初是统治思想更换的最重要时期,实现了从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汉初统治者鉴于秦因法而亡,便采用了道家学说,这在当时是适应现实需求的,但到了汉武帝时,各种情况表明道家思想成了巨大的障碍,而儒家思想经过几代儒者的锤炼,以其多元化的 姿态迎合了帝王的需求,转身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一巨大的转变值得我们探究,笔者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识。一、汉初的统治思想及政策汉王五年(前202),刘邦即皇帝位,大汉天下遂定。但这个时候的天下,由于秦的暴政以及连年的战争,经济残破,生灵涂炭,急需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陆贾曰:“(天下)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1]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刘邦接受他的意 见,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恢复生产、稳定民生的一系列措 施———省刑少事、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这些宽松的政策从道 家学说中找到了理论依据,因而在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道家的思想便取代法家思想,并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实践相结 合,成为汉初统治的主导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为守一、无为、清静。《老子》中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 《庄子·天下》:“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 有,主之以太一。” [5]《天下》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汉初的道家思想更是吸取了 名家、墨家、法家、儒家等各派的观念而具有了鲜明的政治实 践倾向,要求通过清静少为而达到大治天下,通过无为而至 有为。汉初五六十年间, 社会政治较为安定,虽然统治阶级内部有“诸吕之乱”、“七王之乱”等事件的发生,但对社会经济 的破坏不大;统治阶级大多出生于下层社会,生活散漫放任; 但政治作风比较健康;土地兼并不太严重;中原汉族和边疆 少数民族关系和平,这诸多因素正好为道家的思想在汉初取 得正统地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汉初大臣中都推崇道家学说的众多,比如曹参、陈平、田 淑,及至汉武帝初期的汲黯、直不疑、司马谈等人。在皇室宗 亲中,代表性的有文景两帝、文帝皇后窦氏。不过最为值得注意的 是淮南王刘安,其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2]卷四十四《淮南衡山 济北王传》 ,编纂成《淮南子》,是汉武帝时期黄老学的集大成者。 汉初黄老思想极盛,《史记》、《汉书》里均有记载: 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 请之。即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 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大称贤相[2]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 孝惠、高后之时……君臣俱欲无为…… [2]卷三《高后纪》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 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 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 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与为者皆废[1]卷十二《孝武本纪》 。 这些史料俱反映了道家思想在汉初占据着正统地位的 情形。道家思想在当时特定环境下,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果。 社会经济状况从最初的“自天子不能具均驷,将相或乘牛车”,转变为“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2]卷二十四《食货志》经过文景两代三十九年的酝酿,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显著地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典型——— 文景之治。二、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的转变和政策汉武帝即位初期,实权掌握在窦太后手中,这一时期道家思想仍然占有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各种社 会矛盾、民族矛盾逐渐激化,政治生活日趋复杂,需要大力革除弊制,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就不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开始致力于加强自己的权力,以便实现其帝王蓝图。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道家思想的阻碍, 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口味的统治思想。他决心一改先帝的思想及做法,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他曾对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 ”[3]卷二十二《汉纪》(汉武帝征和二年)儒家新思想在内兴外作的政治环境下,以其多元化的姿态迎合了帝王的心思,取代道家黄老思想而成为汉代新的正统思想。此后, 汉武帝“抑道崇儒”,起用了诸多儒家名流,如:公孙弘、董仲舒等。这些人的看法和意见直接影响着汉武帝的作为,以这 些人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将西汉的社会政治推到了极盛。从此以后,儒家统治思想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儒家在文化品德上主张中庸、博学,择善而从。其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仁政”,他们提倡“入世从政”,他们认为“去极刑”、“行仁义”、“重义轻利”便是“无为”[6] 。但汉之伊始,在道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儒学并没有与汉家统治实践相结合。儒家思想进入统治者的视线,则是儒学吸收百家学说后的事情了。陆贾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进儒学;叔孙通把“礼”与形而上的“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一起;贾谊在其《道德说》中则用道家宇宙观作为其儒学道德论的依据;公孙弘“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2]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这一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则融合儒家、道家、阴阳家等各门学说,在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既有儒家“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既有儒家“有为”之举,又有道家“无为”之行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儒家面对“黄老”的极盛,他们积极寻找自我发展的途径:一方面,从政治上维护皇权的角度取得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刘邦、刘恒、刘启)对儒学的好感与赏识,给儒学一个存在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兼收并蓄、以适大世。儒家学说这种鲜明的政治倾向及其致力于建立新的思想秩序的努力,都与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的要求相符合。于是,儒家学说被推崇了,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在儒学的影响下,汉武帝做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政治上,采用“推恩令”等一些措施,逐渐消除了藩国对中央的威胁。在经济上,采用统一货币,实行盐铁专卖等措(下转第27页)浅谈汉代统治思想由道及儒的转变 李斯娜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代替道家学说成为统治天下的理论依据,是中国封建社会探索时期的重要成果, 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正统主导思想。儒盛道衰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和研究西汉前期统治思想的这一转变及其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汉代 统治思想 道与儒转变 23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整理) 周公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为"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要体察民情,第三,要慎用刑罚. 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仁,礼学说.二,徳治主张.第三,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与内省修身. 行德治的具体措施:第一,礼治与正名.第二,举贤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孟子生卒年不详,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与先验的良知良能.二,仁政学说.三,历史观. 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 荀子政治上主张实行礼治. 一,性恶论,具体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二,礼治主张.三,社会观. 礼治的具体措施:第一,法后王.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再次,通过薄税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老子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小国寡民".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道论.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政治主张的几个方面:(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 庄子在政治上,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无谓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至德之乡""无何有之乡".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概念(第一,物无贵贱,第二,无是无非)三,自然观,(第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第三,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第四,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四,社会批判精神. 墨子墨子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一,兼爱主张.二,尚贤主张.三,尚同主张.四,非攻主张.五,节用主张. 慎到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著作今尚存《慎子》七篇. 一,关于权势的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权势三要素中权势最为重要.政治上谁服从谁,决不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也不决于是非和才能,而是决定于权力.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臣下之间的相互牵制更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衡系.)二,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第一,不尊贤,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谓以制臣下. 申不害战国初期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著作今存《大体》一篇. 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君主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对于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臣下比敌国更具有威险性.用术驾驭臣下,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第一,正名责实.第二,"示天下以无为

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专题07课内文言文阅读(必修3-4)知识梳理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必修3-4 )知识梳理 ★★ 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 “王道”,反对“霸道” ,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2.背景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 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加重劳役,破坏生产。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争夺人口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一见面,梁惠王就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可见,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 3.补充内容: 孟子的主要思想:① 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是否稳固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附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②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③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 ,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④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的必读书。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_1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

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

李斯的成功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李斯的成功观:“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曾经做了30多年秦国丞相的李斯,在历史上让他最露脸的就是他给秦始皇出的那个“焚书坑儒”的馊主意了。李斯自己也是个读书人,可也正是这位读书人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读书人给狠狠地“坑”了一把。(对了,“坑”的这个意思是不是就是从这里来的呢?值得研究)。在秦国驱逐宾客的时候,李斯写了一篇题为《谏逐客书》的报告呈给秦始皇,报告摆事实,讲道理,也的确写得洋洋洒洒,在《古文观止》里占了一方位臵。不过,李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出道前那句“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名言。因为,正是这句慨叹让李斯离开自己的故乡楚国,来到秦国,并在那里建功立业、位极人臣。虽然,李斯后来很不走运,碰上指鹿为马的赵高这种忒不地道的主儿以至于落得被夷灭三族的结局,但是不管怎样,李斯是至少曾经成功过了的——对于成功人士我们总是很景仰的——而激励他鞭策他走向成功的未尝就不是这句话。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人。李斯年轻的时候在郡县里做过一阵子管理文书的小“公务员”,估计还远远没有现在的乡镇干部那么拽。他能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自然是个好读书,爱想事的青年。李斯在他们机关里的公共茅坑(那时候的衙门恐怕也没有现在的政府办公楼那么豪华气派,更没有什么洗手间了)里看到几只老鼠混迹其中,吃些脏东西,身上自然也是脏兮兮的。每当人或狗进来的时候,还被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着实悲惨。无独有偶,他又在粮仓里看到另外几只老鼠,身边的粮食堆积如山,住的粮仓当然也够宽

敞,而且没有人和狗过来骚扰,可谓养尊处优。李斯想了想,就感慨上了:这人啊,有出息没出息,就跟老鼠没区别阿,就看他处在什么环境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李斯的感慨在今天何尝不是这样呢?工地上的农民工,吃得孬,住得差,干得累,挣得少,而且一年到头还不一定拿得到工资,只能通过爬塔吊“秀”一下才能拿得到自己的血汗钱。而那些房地产开发商的老板们呢,有的可能和农民工出身完全一样,斗大的英文单词也认不了一麻袋,却每天吃香的,喝辣的,闲得无聊的时候在媒体上发表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就能大把大把地赚银子。一样是父母养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认识到这一点,李斯觉得老这么在基层机关这样一个小环境里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于是思想也就开了小差:他也想通过“考研”深造,来给自己换换环境。对于考研这件事,李斯并没有像现在的大学生那样稀里糊涂地为了考研而考研,而是一开始就意识到要在提高学历的同时要学些经世致用的真才实学。考虑到战国末年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他选择了当时的大学问家荀卿做导师并且主攻“帝王之道”专业。 少不得几年的寒窗苦读,学业终于完成之后,李斯觉得虽然自己是楚国人,但是楚王昏庸无能并不值得自己效力。是啊,屈原是楚国的贵族还不是被气得投江了吗?其他国家,除了秦国之外都很危弱,实在没有建功立业的平台和机会,于是就准备去秦国。李斯的想法再现实不过了,其实今天的毕业生找工作也一样啊:谁不想傍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除非是自己实力确实不济,才先无奈地在一家小公司趴着骑驴找马

李斯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 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对于六国,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

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作者:吕会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思考秦统一的原因,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及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学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历史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末年那个国家实力最强大 [学习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秦国统一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去了解 思考:秦为什么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点拨学生从社会背景、各国的实力、对手、谋略及领袖等方面去思考。)共同得出以下(ppt) ?1长期战乱人心思定,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战国得名)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回忆商鞅变法) ?3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御秦。(讲纸上谈兵故事) ?4秦始皇具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图及李白诗感知) ?5采用远交近攻正确策略。 从远交近攻了解秦灭六国顺序(图):韩赵魏楚燕齐 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ppt) (1)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战的混战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秦的统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思考:崭新从哪些方面体现?(点拨学生从秦疆域结果等方面思考)讲解以下(ppt)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合现实) ?2秦的统一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结合疆域图) ?3秦的统一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可以结合现实) 4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及秦始皇意义,但秦二世而亡是什么原因? 出示秦暴政资料: 材料一: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

李斯 谏逐客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3、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 4、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 【教学内容】 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 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 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 主要教学内容: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 李斯的生平思想

第八章秦汉时代政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八章秦汉时代政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重点掌握)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二、汉初黄老与《淮南子》的政治思想(了解) 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思想,因此,黄老道家政治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淮南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应顺从自然之势。认为“因时而变礼法”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第三节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重点掌握)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

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