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4课

中国古代史1--4课
中国古代史1--4课

中国古代史序言

一、中国古代朝代顺序:

1、简单的: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复杂的: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汉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宋齐梁陈)北朝(鲜卑族)隋唐五代:后(梁唐晋汉周)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特点:

1、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转移;

2、统一是主流,不断从分裂走向统一;

3、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4、民族不断融合,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

5、中央集权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6、疆域呈拓展趋势

三、盛世:

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康乾盛世、汉武帝时代

3、盛世出现的原因(3)、表现(n)、启示(2)

四、乱世:

1、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重新统一的朝代:

1、秦、西晋、隋、元

六、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

1、北朝(鲜卑族)

2、辽(契丹族)

3、西夏(党项族)

4、金(女真族)

5、元(蒙古族)

6、清(满族)

七、中国古代制度变迁:

上古:禅让制

夏:世袭制

商:内外服制

周: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

秦: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内外朝制、刺史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元:行省制(台湾、西藏正式归属)

明:内阁制、厂卫制

清:军机处,金瓶掣签制

八、创制朝代:秦、隋、宋、明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元承宋制、清承明制

九、历朝历代的疆域变迁(落实于地图):

秦、西汉武帝、唐、两宋、元、明、清

十、根据地图提供信息判断朝代:

1、西周、秦、西汉、元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原始农耕: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生产工具:新石器(磨制石器)

3、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产生标志)

4、中国特色: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5、社会组织:聚族定居,农耕聚落(姜寨遗址)

6、生活方式: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血缘共同体

7、农业起源的意义: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8、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

(1)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时间角度

(2)南稻北粟,南北并立——空间分布、物种不同(看地图册第2页找到粟和稻的分布区域)

a、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西安半坡遗址)

b、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北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原因:自然环境不同北方干旱少雨,适合旱作农业;南方潮湿多雨,适合稻作农业。

(3)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世界地位

a、中国培植农作物品种:粟、黍、水稻、稷、大豆

b、农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石斧、石镰、石刀等)、木器(耒、耜)、骨器

9、原始农耕出现的意义(农业革命)

(1)社会生产:

劳动性质——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攫取—生产)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革命,第二次变革:工业革命)

生产力:提高,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2)社会生活:

食——提供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

住——使居住稳定,聚族定居(流动生活——定居生活)

人口——增加

社会组织——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代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10、原始农耕的出现对人类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a、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采集食物生产食物

攫取性经济生产性经济

b、提供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加快人口的增长。

c、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

d、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口传史料:神话传说传说时代英雄时代

代表:盘古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炎帝、黄帝的传说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2、实物史料:考古发掘(遗迹、遗物)

中国有:一万年的农业历史,五千年的国家历史。——考古学家苏秉崎

3、(1)主要研究方法:神话传说

(2)文献资料:图画、文献

(3)考古获得的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合理的推断

(4)科学仪器测定:如放射性碳素测定法(碳十四)

4、材料一

70年代,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稻谷遗存,1973年又在河姆渡找到了据今7000年的籼稻。此外还在江苏吴县阳澄河找到6000年前的籼稻、粳稻。

——《中国水稻栽培学》

·······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都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居住的洞穴遗址。·······仙人洞的文化堆积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的野生稻植硅石,时间稍晚的地层堆积里,开始出现具有栽培稻形态的植硅石。而在玉蟾岩,甚至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几粒稻谷,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数据表明,人们开始栽培水稻的时间至少至今12000年以前,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最早的稻作农业证据。

——《中华文明史》

(1)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3)人工栽培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5、从姜寨遗址复原图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1)表层信息:墓地、房屋群、储藏设施、临河为天然屏障、人工壕沟

(2)深层信息:血缘共同体、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6、请问: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

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不能很好地解释自然现象,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材料:

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7、如何看待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

(1)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很好地认识自然,所以,神话传说不可避免地有夸张、想象、虚构的成分,作为史料

(2)但是神话传说也包含了很多历史的真实成分,对我们研究文字产生之前历史具有参考价值,不可完全否定。(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3)、查找相关文献史料、考古史料相互佐证

8、考古遗址中的中华文明起源

(1)时间: 约5千——4千年前

(2)情况:出现早期国家的特征

(3)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说明原始平等已被破坏。

(3)古城、祭坛遗址和成套玉质礼器出土等:说明凌驾于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已产生。不是国家。

(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5)以下是我国大汶口文化晚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不同墓葬的示意图,从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a、显性信息:墓的规模、形制、随葬品的数量,差异显著。有的棺木都没有;

b、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葬制的差异表明当时社会分层已很明显。

三、农业的诞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综述: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文明)

a、人口结构: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

b、经济:

经济结构——农业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部门,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经济政策——封建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治: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保护农业生产,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兴修水利。

d、文化: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如: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祭祀、重男轻女、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以及节日习俗、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e、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产生农耕聚落、家族、村落等组织,血缘关系长期未打破;农业时代社会稳定与否都与农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1、从禅让制(举贤让能)到世袭制(血缘世袭)

2、从公天下(原始平等)到家天下(私有制)

3、从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到小康之世(阶级社会)

4、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专职的文武官员)

5、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建筑城墙

6、已有贡赋

说明:夏朝已经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1、这一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时间与地域吻合

a、宫殿的遗迹社会分化明显

b、青铜器玉器(礼器与祭器)出土进入青铜时代;与文献记载的“礼义以为纪”相吻合

三、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答: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的两座宫殿建筑及其他房屋的差异,反映高低贵贱的差别。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测宫殿建筑是强制劳动的结果,反映公共权力的产生。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应当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情况的反映,表现出等级分化的特征。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2)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五、探索与争鸣:题目略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

(1)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

(2)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

(1)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2)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

(3)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4)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文献中的夏文化

1、转折点:夏朝建立意味着“天下为公”转为“天下为家”,“大同之世”变为“小康之世”(夏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折)

2、夏之前:中国处于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文献选读)(即国家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

A、大同之世特点:

a、实行公有制,平均分配,共同劳动,没有私心;

b、社会平等、和谐;

c、选贤与能(推选贤能之人为首领)

d、以姜寨聚落为代表

思考:你怎样看待大同之世?

B、对大同之世的认识:

b、该社会的平等、平均等现象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的。

3、夏建立后:中国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即国家出现之后的阶级社会(等级社会)

A、小康之世的特点:

(1)产生私有制、私有观念;

(2)等级划分;

(3)礼制;

(4)公共权力(王权);

(5)王位世袭制等。(看文献选读及之后的译文)

B、国家(等级社会)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等级出现,国家诞生,是社会财富和权力集中的结果。

联系启蒙思想家认为国家的产生——社会契约

七、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主要活动区域?(看地图册)夏的建立者、建立方式、地域、地位建立者:启

建立方式:启杀伯益,夺取王位,破坏禅让制

时间:约前2070年——前1600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禅让制的本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领袖的制度

主要活动区域:豫西晋南

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八、二里头文化遗址——考古中的夏文化(前四点说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特征)

1.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反映的历史现象(课后练习)

(1)发掘出象征公共权力和威严产生的两座类似宫殿遗址

(2)发掘出宫殿遗址和地穴与半地穴式的房屋,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分化、等级差别显著

(3)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表明——

A、二里头社会等级意识、分化明显

B、人们对神灵敬畏

C、夏朝进入青铜时代

D、与文献“礼仪以为纪”相吻合,可相互印证

(4)器皿上的刻画符号:可能是文字的雏形

(5)出土猪、狗、鸡、羊骨骼和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陶:

a、说明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b、普遍饲养家畜,

c、生产工具是石器、骨器,比较原始和落后;

d、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依据青铜酒器);

e、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青铜冶炼铸造、制陶业是重要手工业部门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社会特征

(1)政治:重视礼治

(2)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3)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4)思想:崇鬼神、敬祖先,重“礼”。

(5)历史地位: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信史的开端。

二、夏、商、周三个部族的起源传说

禹的母亲修己——因吞吃薏苡怀孕生禹

契的母亲简狄——因吞食玄鸟的卵怀孕生契

弃的母亲姜嫄——因在旷野里踏了巨人的脚印怀孕生弃

问:这三个传说有什么共同点,反映当时处于什么社会阶段?

三、商朝的建立

1、夏商周的关系:

(1)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商臣服于夏,周臣服于夏商,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周代商之前是商的方国称周伯。(2)前后相继的三个王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2、商朝建立的时间、主要活动中心及历史地位

(1)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2)建立方式:商汤灭夏,武力

(3)活动区域: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4)都城:河南安阳——殷

(5)历史地位: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依据: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

(6)所处历史阶段:青铜时代(夏商周)

3.商朝历史是一部信史

依据:(这些资料多重论证的结果)

(1)文献记载(如《史记》)

(2)甲骨卜辞

(3)考古资料(如青铜器等)

4、从下列青铜器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A、显性信息:

(1)造型各异,有动物形状、兵器形状等

(2)工艺精良,商朝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日趋成熟

(3)纹饰瑰丽、多样,有兽面纹、几何纹、乳钉纹等

(4)种类繁多,有兵器、食器、酒器、(水器、礼器、乐器等)(有的上面有铭文)

(5)用途广泛——主要用作礼器、兵器

(6)数量庞大

B、隐性信息 :

(1)商朝的自然环境湿热——大象

(2)商朝人盛行饮酒风气、农业发展——酒器繁多

(3)商朝人遵行礼制,重视祭祀——主要是礼器、祭器

(4)可以了解商朝人的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祖先崇拜、尊神事鬼,宗教观念强烈)

(5)商朝青铜器被视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中介物和显示贵族等级的标志物(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很多的宗教和政治含义。

5、鼎的功能

(1)鼎本为炊食器,

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等级和政治地位的标识。

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2)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6、鼎的功能:

炊食器

礼器

象征身份等级、政治地位

象征权力,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二、青铜时代

1、青铜时代——夏商周

2、我国青铜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边远方国青铜器与中原出土的青铜器不同,小字,并行发展,小字)

3、最大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礼器:其造型与实际需要(炊食器)的距离被逐渐拉大

4.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1)比例: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象征功能:(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3)特殊功能:青铜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商代人认为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

二、甲骨文

(1)出土时间地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2)得名依据:书写材料(龟甲、兽骨)

三、问:从下列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1)经济:商朝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商人种植的农作物中有黍

(2)思想:商朝人用牛羊祭祀祖先,说明商朝人盛行祖先崇拜,崇神尚鬼

(3)法律:商朝刑罚残酷

(4)历法:商朝人采用干支纪年法

(5)甲骨文的价值(意义):

a、记载了商朝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统治状况、崇尚鬼神、征伐)

b、对已有文献是有力的佐证和补充。(如史记)

c、与文献、考古资料相结合,印证商朝历史是一部信史。

补: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三、商朝的经济生活:

(1)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

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

谷类农作物产量——较高,除了食用,还用于酿酒

(2)手工业: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成熟

(3)社会风气:饮酒风气很盛。

依据:青铜酒器品种多、数量大;

影响:造成政治腐败,商朝灭亡原因之一。

(4)甲骨文的使用场合: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

(5)商王重视占卜的原因:

a、商人尊神事鬼,宗教观念强烈

b、商王利用神权来加强王权,利用占卜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神的意志

补:王权的神化

1)夏商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意,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后世统治者都宣称自己受命于天。

三、问:对于夏文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夏本纪》,作了实地考察。你如何证明《史记·夏本纪》不都是

虚构的?

(1)鉴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朝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

由此推断,《史记夏本纪》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可能也是有所根据的。——援引他例(同性质的例子)

(2)考古发掘

(3)其他文献

补、商朝(前1600——前1046)

商朝的国体:内服外服方国联盟

商朝的政治:王权+神权统治暴虐

商人的信仰:敬祖尚神巫术盛行

商朝的经济:青铜辉煌农牧发展

商人的文字:比较成熟多为占卜

商朝的历史:二重论证成为信史

第二单元导言

1、周朝两大创设:

a、封邦建国体制(分封制)、

b、德治与礼制

2、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转型:春秋战国

(1)经济:

a、铁器和犁耕的使用,

b、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

c、土地国有的井田制瓦解,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

(2)政治: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秦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封建世袭贵族制)(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各国变法,制度趋同,从分裂走向统一

(3)思想:百家争鸣,影响最大的为儒、道、法三家

3、秦的统一:前221年,秦始皇嬴政,都咸阳

4、秦的灭亡:前206年,暴政而亡,刘邦建西汉都长安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克商建周

定都镐(今西安),史称西周(前1046—前770)

问: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直接面临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答:如何统治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开创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井田制

2、西周创立封邦建国的体制(分封制)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及殷邦方国首领(分封同姓贵族和功臣)

(3)作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王权提高,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二、阅读材料回答:1、周初分封的对象有哪些?2、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答:分封对象:

(1)臣服的殷人(和方国首领)、

(2)同姓亲戚(最多,姬姓)、

(3)异姓功臣、先圣后裔

地域特点:

(1)在王畿之外(新征服)的地区封建诸侯,

(3)对殷人实行合围控制,

(4)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

2、为什么要分封臣服的殷人和方国首领?

答:西周建立后,商的残余势力仍然不小,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

补充:分封制内涵——“授民授疆土”

(1)天子通过隆重仪式(册命礼)将一方的土地和人民授与同姓亲戚、异姓功臣、臣服的殷人后裔和方国首领,建立诸侯国。(2)诸侯与周王建立一种君臣关系(注:此时的君不是专制君主,各个诸侯虽臣属、服从于君王,但权力有分散性)

(3)诸侯的权利与义务:需执行周王命令,定期朝见周王(述职),并承担出兵、戍守、纳贡、服役等义务。而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袭,世卿世禄(世官制度使贵族权力强大,对王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4)天子封建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家)。

4、封邦建国制的内容

(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姬姓)分插到各地方国间,建立诸侯国,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3)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如:鲁、燕、卫、晋(分封对象、分封方式、分封目的)

注:封邦建国的国不同于今天的国家,“古所谓国,是诸侯的私产而言,包括居住之所(都城)及其有收益的土地——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出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义务:忠于职守,拱卫王室;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述职。

关系:诸侯服从天子的君臣关系。

5、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1)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周王的臣属,有定期朝觐的义务。有些诸侯国的国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2)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物品。

(3)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伐战争。

6、封邦建国制的结果

a、初期: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扩大了周的疆域和影响,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b、后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到了后期,随着地方离心因素的增强,造成列国纷争,逐渐形成诸候割据混战的状态。

7、封邦建国制的主要纽带——血缘关系(周初封邦建制与宗法制结合起来,形成等级隶属关系)

例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

问题3:材料三所述事件说明诸侯与天子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答:周王室衰微,诸侯不朝。实质:分封制崩溃。

8、封邦建国制崩溃:春秋时期。

a、封邦建国制崩溃的原因:

(1)铁器、犁耕的推广带来井田制崩溃、

据的局面。)

b、封邦建国制结束: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封邦建国制结束。

c、封邦建国制残留及解决:

(1)汉初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造成七国之乱;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负面影响。

9、内外服制与封邦建国有什么不同?

(1)内外服制

a、王畿之内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地区,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

b、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

(2)封邦建国

既认同臣服的殷人后裔和方国首领的间接管辖,又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贵族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

周天子对地方控制更为紧密和有效。

二、周公“制礼作乐”

1、周公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因封地在周,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制定礼乐制度。

2、礼------礼制

a、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礼仪。

b、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c、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

3、背景: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

4、内容:

定礼制:辨亲疏、定身份,明确权利与义务

创音乐: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倡导统治者“敬天保民”,行“德治”

5、影响:

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中国古代史课件整合

中国古代史 第一讲中国的史前史 ◆考古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古代的传说 ●人类学——东非能人————非洲起源论 ●遗传学——人类遗址化石——亚洲起源论(多元起源论) 路易斯·利基1931年坦桑尼亚奥杜瓦峡谷 人类的骨架200万年人类的老祖母 神农架野人的有无说明了什么? 2000人的后裔7万年前 奥杜威峡谷 人类迁徙路线 神农架图 一、原始群时期 1、原始群前期 原始社会→原始群考古→石器时代人类形成中 ↘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原始群前期:杂乱婚猿人旧石器前期170万年至20万年 ◆元谋人170万年云南元谋1965年 ◆蓝田人80至60万年陕西蓝田1963/64年 ◆北京人70至20万年北京周口店1927年 ◆金牛山人28万年辽宁营口1982年 原始群前期图:元谋人门牙、金牛山人头骨、北京人石器、蓝田人头骨 ◆北京人 1927年裴文中 头盖骨6面骨下颌骨四肢骨牙齿 40多个男女老少个体 10万多件石器 脑容量:1043现代人1350 手的演化最快——劳动创造了人 动物96种虎狼象犀马牛猪狗鹿鼠 朴树子 用火 2、原始群后期 血缘婚古人早期智人旧石器中期20万年至10万年 ◆大荔人20万年陕西大荔1978年发现

◆丁村人21至16万年山西襄汾1954年发现 ◆马坝人13万年广东曲江 ◆许家窑人13至10万年山西阳高1976至1977年 原始群后期图:马坝人头骨、三棱尖状器 二、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初期发展时期 ↘父系 ◆族外婚:成年男子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找配偶,女子则在本氏族内接待外氏族的男子。 ◆对偶婚:男女双方均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对象。 只能确认生母而难以确认生父;按女系的血统来计世。 阿注婚走婚制度 母系氏族初期: 10至1万年5万年前起新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晚期 母系氏族初期遗址: ◆河套人宁夏银川1922至1923年发现 ◆柳江人广西柳江1958年发现 ◆峙峪人山西朔县石镞2万8千年 ◆左镇人台湾台南3至2万年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1万8千年 北京人?奇妙的联想其反面 图:山顶洞人—周口店山洞、骨针、头骨、装饰物 图人类进化图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1万年至5千年新石器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 ◆马家窑文化甘肃青海 ◆大汶口文化山东江苏 ◆磁山文化河南武安 ◆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 ◆马家浜文化江苏浙江 ◆大溪文化四川湖北 ◆细石器文化黑龙江、内蒙、宁夏、青海、新疆 ◆红山文化辽宁 1、母系氏族发展时期 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7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分封制形成以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 3、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正式得以确立。 4、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与地方分权的制度。 5、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采用儒家思想。 7、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时期出现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中期的书籍中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

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8、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体现的是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9、西域,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是汉宣帝,而非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前140—前87年。 10、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发展承上启下,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和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奠定了基础,但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12、要注意隋朝大运河与京杭运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科举制开始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是在隋炀帝时期,1905年,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 14、科举取士制度、三省六部制均正式实施于隋朝,完善与唐朝。 15、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16、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兄弟斗争。就正义性而言,北宋时正义性的,

中国古代史专题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 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 ②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 ③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3、农耕技术的提高(精耕细作)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五谷六畜。 ②两汉:稻和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西域的葡萄、石榴、胡豆、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 ④隋唐: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⑤两宋:棉花的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 ⑥明朝: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 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元朝政府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 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殃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农耕。 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历史本科_中国古代史重点_名词解释_简答(三毛整理)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大索貌阅:隋文帝开皇五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 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徭役。查出不实,流配里长、党长,鼓励百姓互相检举,告发不实之户。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以防包容隐庇。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2、输籍定样:隋文帝开皇五年采用高颖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根据标准定百姓户等,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任情舞弊。由于税额低于世家大族对佃户的剥削,因此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户。 3、《开皇律》:隋文帝开皇三年命苏威、牛弘等修订新律,制成《开皇律》。《开皇律》十 二篇,刑名分死、流、徒、杖、笞五等。在改定过程中废除了枭首、宫刑等酷刑,修订时又减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千余条,只留500条刑律。改定后的《开皇律》法行宽平的原则适应了新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治需要。但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开皇律》发展北齐的重罪十条而制定“十恶“之条,十恶不赦。《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4、玄武门之变:唐王朝建立后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结果。武德九年(626年),在统 一战争中势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宗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得到统治实权并夺得皇位,是为唐太宗。 5、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开始实施的中央官制。三省是尚书、内史(唐中书)、门下,三 省负责国家政务,互相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监、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长官纳言;尚书省是行政机构,长官令、左右仆射,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民部,唐户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部,是为六部。三省长官同向皇帝负责,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帝集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6、《氏族志》:唐初,世族门第观念在人们意识中广有市场,皇室所属陇西世族在声望和 历史传统上均不及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太宗为了抬高皇权的地位,令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修订《氏族志》。重修后的《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获得了士族名分,而山东士族进一步受到打击。《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7、开元之治: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姚崇、张九龄、韩休等人为宰相,针对时弊进行 以下改革: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抑制食封贵族;③压制佛教势力;④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⑤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⑥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因为以上各项改革,开元年间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8、二王八司马事件:唐后期宦官专权严重,威胁皇权,也遭到朝臣反对。永贞元年,顺宗 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十人对弊政进行改革,剥夺宦官权力,但接掌军权的关键性措施因宦官集团反对未能成功。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未皋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让位与太子李纯。宦官得势后,“二王”被被贬,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它以反宦官专权的失败而告终。

2020届九年级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科学技术: (一)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1.夏朝时,我国已出现了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最著名的青铜器有最精美的四羊方尊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司母戊鼎。 (二)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六上p133祖冲之像、古代骨算筹(三)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 1.东汉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让病人服用后,失去知觉,进行开刀等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P98导引图,p99华佗像 2.东汉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P98张仲景名言。P99张仲景像 3.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的插图,后来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六下P125李时珍塑像 (四)知道《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 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六上P134贾思勰塑像

2.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六下P125天工开物封面及插图。P127天工开物开矿技术 (五)以都江堰、地动仪、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在造福人民。六上P44李冰塑像;p45称赞李冰的诗 2.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六上p97地动仪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 3.长城(1)秦长城: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绵延万余里,用来防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六上p69秦朝疆域图秦长城图示 (2)明长城: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修整。明朝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地步,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明长城。六下p124明长城示意图 4.大运河(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六下p4隋朝大运河图 (2)元世祖忽必烈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令人开凿了两段新河,与原有的运河联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P68元朝运河和海运航线 5.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六下p33赵州桥雕刻。P37赵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 府兵制(西魏、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输籍定样 开皇五年,隋文帝实行该法,又称“输籍法”。规定每年五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三党五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指定税额,并将各户赢缴纳税额写成定簿。这样百姓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致任情舞弊。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所定税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单元复习课时】 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 【2009大纲要求】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 (一)单元阶段特征 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 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 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 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 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 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井田制与分封制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复习课时:1课时 基础网络

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 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 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吸引了他。此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B.大篆 C.小篆 D.隶书 2.“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音:e,不公正,偏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A.韩非 B.孟子 C.墨子D.庄子 3.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一历史功绩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修筑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 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6.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辟后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后 D.昭君出塞后 7.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 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8.“……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 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 10.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