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历史分期

汉代帝王文学大事表
姓名 年代[享年] 庙号 政事、文化 文学思想、大事
刘邦 ?206-?195[53] 高祖 1、承战乱之敝,百业待兴。统治者行无为之治,约法省禁,安定社会,恢复发展经济。
2汉主喜艺文、好养士。
3去战国未远,纵横之学犹存。有纵横之风。
4、汉主功臣起于楚地,偏爱、崇尚楚文化。
5、崇尚黄老思想 1、反思秦暴政亡国教训,指陈时敝,重视农业生产贾谊(?201-?168)、晁错政论散文为代表。《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论贵粟疏》自由思想环境,使其议论时事畅所欲言,具有雄辩的逻辑性和充沛的情感力量。
2、受地域文化影响,以屈原《楚辞》为范本,衍变为骚体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3、淮南王刘安《淮南子》道家
4、汉乐府《安世房中歌》、曹操《大风歌》
刘盈 ?195-?188[23] 惠帝
吕雉 ?187-?180[62] 高后
刘恒 ?180-?157[46] 文帝
刘启 ?157?141[48] 景帝
刘彻 ?141-?87[70] 武帝 1、抑制豪强、消除边患,加强国家的统一。实行兼容并包的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3、八方荟萃、气度恢弘是文化主流


4、经学兴盛,“诗经学”旨在伦理化、政治化,弱化文学性。 2、作家眼光与胸襟更为开阔。出现兼综南北、融会古今的以描绘帝国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179-?118)的《子虚赋》《上林赋》以讽喻为意,主客问答形式
2、在时空两方面富于会通、实录、批判精神的司马迁(?145?-?87《史记》
人物形象、叙事特点、抒情性
3、引经据典,阐释义理。董仲舒(?79-?104)《春秋繁露》
4、乐府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陌上桑》

刘弗陵 ?87-?74[21] 昭帝
刘洵 ?74-?49[43] 宣帝
刘奭shi ?49-?33[44] 元帝
刘骜 ?33-?7[45] 成帝
刘欣 ?7-?1[25] 哀帝
刘衎kan ?1-5[14] 平帝
刘婴 6-8[21] 孺子
王莽 9-23[68] 新始
刘玄 23-25[] 更始帝
姓名 年代[享年] 庙号 政事文化 文学大事
刘秀 25-57[63] 光武帝 1、刘秀以图谶巩固政权,东汉经学走向神学。
2、文人在政治和思想的桎梏下,依附君权和神学,少有怀疑精神。
3、皇权和经学神圣地位受到怀疑,出现“叛经离道”思想
班固(32-92)《汉书》



王充《论衡》
刘庄 57-75[48] 明帝
刘 75-88[31] 章帝
刘肇 88-105[27] 和帝
刘隆 105-106[2] 殇帝
刘祜hu 106-125[32] 安帝
刘保 125-144[30] 顺帝
刘炳 144-145[3] 冲帝
刘缵zuan 145-146[9] 质帝
刘志 146-147[36] 桓帝 1、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宦官、外戚、豪族霸占仕途。
2、士人与宦官的斗争酿成党锢之争。
3、士人思想行为出现二重

性:外儒-——清议(道德信念);内道——才情风致(个体生命) 1、抒情文学复苏: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抒情小赋——张衡(79-139)《归田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

2、蔡邕 《后汉书》
刘宏 168-188[34] 灵帝
刘辩 189(半年16) 少帝
刘协 189-220[54] 献帝
刘备 221-223[63] 昭烈帝
刘禅 223-265[65] 后主






第一阶段:自高祖至景帝,汉代文学初创期
(前206——前148)

1、承战乱之敝,百业待兴。统治者行无为之治,约法省禁,安定社会,恢复发展经济。
2汉主喜艺文、好养士。
3去战国未远,纵横之学犹存。有纵横之风。
4、汉主功臣起于楚地,偏爱、崇尚楚文化。
5、崇尚黄老思想 1反思秦暴政亡国教训,指陈时敝,重视农业生产贾谊(?201-?168)、晁错政论散文为代表。《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论贵粟疏》自由思想环境,使其议论时事畅所欲言,具有雄辩的逻辑性和充沛的情感力量。
2、受地域文化影响,以屈原《楚辞》为范本,衍变为骚体赋。贾谊《鵩鸟赋》《吊屈原赋》
3、淮南王刘安《淮南子》道家
4、汉乐府《安世房中歌》、曹操《大风歌》














第二阶段:自武帝至宣帝,两汉文学全盛期
(前141——前49)

1、抑制豪强、消除边患,加强国家的统一。实行兼容并包的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3、八方荟萃、气度恢弘是文化主流


4、经学兴盛,“诗经学”旨在伦理化、政治化,弱化文学性。 1、作家眼光与胸襟更为开阔。出现兼综南北、融会古今的以描绘帝国声威为主的散体大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179-?118)的《子虚赋》《上林赋》以讽喻为意,主客问答形式
2、在时空两方面富于会通、实录、批判精神的司马迁(?145?-?87《史记》人物形象、叙事特点、抒情性
3、引经据典,阐释义理。董仲舒(?79-?104)(西汉今文经学家)《春秋繁露》,王逸《楚辞章句》
4、乐府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陌上桑》






注:今文经学家:经学中研究今文经典的一个流派。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撰述的儒家经典。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多没有古文旧本,而有战国以来师徒父子相传,汉代形成定本。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建立经学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籍。充分发挥经文的“大义”,以巩固封建“一统”为宗旨,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

第三阶段:自元帝至东汉和帝,两汉文学中兴期。
(前49——105)

1、外戚

干政,土地兼并严重,学术思想提倡古文经学,立官学
2、刘秀以图谶巩固政权,东汉经学走向神学。

3、文人在政治和思想的桎梏下,依附君权和神学,少有怀疑精神。

3、皇权和经学神圣地位受到怀疑,出现“叛经离道”思想 1、 文章复古:
刘歆(刘向子)古文经学家,《七略》(第一部目录学)
班固(32-92)《汉书》
2、杨雄(前53-18)折中儒道,开创东汉异端思想
《洞箫赋》、《甘泉赋》 “辩丽之美”, 《蜀都赋》开京都赋先河。
3、王充(27-79)《论衡》:破除谶纬迷信,具有针对性、批判性。


注1:古文经学家:经学中研究古文经典的一个流派。古文经,指秦以前用古文书写而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典。盛行于汉代,《尔雅》《说文解字》等,在训诂学、文字学、古籍整理方面贡献很大。明清“乾嘉学派”影响更大。
注2:谶纬:汉代流行的宗教迷信。谶: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凶吉的符验或征兆。纬:对“经”而言,是方士化的儒生们编辑起来的附会儒学经典的各种著作。

第四阶段:自安帝至灵帝,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105——188)

1、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宦官、外戚、豪族霸占仕途。
2、士人与宦官的斗争酿成党锢之争。
3、士人思想行为出现二重性:外儒-——清议(道德信念);内道——才情风致(个体生命) 1、抒情文学复苏: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抒情小赋——张衡(79-139)《归田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

2、蔡邕 《后汉书》




今文经学家:经学中研究今文经典的一个流派。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撰述的儒家经典。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多没有古文旧本,而有战国以来师徒父子相传,汉代形成定本。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建立经学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籍。充分发挥经文的“大义”,以巩固封建“一统”为宗旨,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


第二章 两汉乐府诗歌
教学重点:1、乐府概念
2、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3、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4、刘兰芝、罗赋的形象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第二节乐府民歌的内容
一、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国力日渐空虚。其后,边患频仍,战争不决。繁重的兵役、徭役负担转嫁给人民,使社会生产与人民正常生活遭到极大的破坏。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成为两汉乐府一大主题。
《陇西行》,“陇西”二字是题正面,全诗都是反射旁击。汉武有事于西南,穷兵黩武,陇西男子,无不荷

戈从戎,巨室细民莫敢匿。故篇中备言妇人待客,委婉尽礼,以见家中无男子也。言豪富者何无男子,贫穷者岂容燕息乎?夫穷苦疆场,必餐风露宿,今反写欢乐,其穷苦却在言外,使后人于无字处默会也。写陇西以反衬天下,写豪富反衬贫苦,写妇人反衬男子,写闺门反衬边庭,可悟作文之法。《雨村诗话》卷上
《战城南》其词大略言“战城南,死北郭”,野死不得葬,为乌鸟所食,愿为忠臣,朝出攻战而暮不得归也。(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十五从军行》:按汉制: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六岁免兵役。《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言燕尚冬藏夏来,兄弟仍流荡在他县,主人妇为绽衣服,其夫见而疑。《乐府古题要解》
二、铤而走险的反抗
剥削与压迫,使人民生活陷于困顿,家庭濒于崩溃,人伦之情亦颇受冲击。汉乐府诗歌不仅抒发人民的悲苦之音,对人民铤而走险的反抗,亦有表现。
《东门行》“拔剑”,其人其事,皆可想见。饥寒切身,举家待毙,忍无可忍,故铤而走险耳。《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二编第三章
《孤儿行》,这是一篇血泪文字。它写的是一个孤儿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奴婢生活。它提出的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余冠英《乐府诗选》注评。
读《病妇行》则父子不相保矣;读《饮马长城窟行》,则夫妻不相保矣;读《孤儿行》则兄弟不相保矣。“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朱乾《乐府正义》”
三、爱情婚姻生活
汉代礼教防范森严,又实行“放郑近雅”的文化政策,更兼乐府采诗,旨在观政教得失,故民间的爱情诗篇,少有入选者。但就仅存的几首情诗,也可见汉代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
《有所思》,梁刘绘“别离安可再”,但言离思而已。《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上邪》“亦指天日以自明也,此男慰女之辞”不过,也许是女慰男呢。时代无可考。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上册。就文学价值而论,《上邪》表情异常热烈;《有所思》,爱便爱到极点,恨也恨到极点,这种真率而坚决的情调是极为可贵的。
《箜篌引》(《公无渡河》)是汉乐府最短的歌辞,和最长的《孔雀东南飞》同是写夫妇徇情之作。《乐府诗选》注评
《白头吟》盖弃友逐妇之诗,“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忠厚之至也;“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慷慨之思也。陈沆《诗比兴笺》(《上山采蘼芜》)
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语。-------如班婕妤的《团扇》,
婕妤,彪之姑,况之女,美而能文

。初为帝所宠爱,后幸赵飞燕姊娣,冠于后宫。婕妤自知恩薄,惧得罪,求供养皇太后以长信宫,因为赋及《纨扇》诗以自伤。《乐府古题要解》

第三节精讲《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结论:《陌上桑》产生于:西汉至建安时期,经过许多人修改和润色。
2、《孔雀东南飞》的思想意义
①此诗(《孔雀东南飞》)乃言情之文,非写义夫节妇也。观府吏见新妇时,新妇云:“自君别我后-----君还何所望!”若在他人,新妇一见府吏便作死语,不应作尔语也。------盖情到婉转缠绵,不言节义而节义见。沈用济《汉诗总说》
②本篇容易引起人注意的地方,第一是长,第二是技巧,第三是思想。就价值而论,正应该倒过来,思想当居首位。它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叙事诗,在于能当反抗礼教的旗手,对着传统伦理的最中心点“孝道”给了一个沉重的打击,当头一棒。
诗虽写礼教吃人,但吃人的,不仅仅是礼教,家庭的势利,经济的压迫,官吏的强暴,又何尝都是礼教呢?《论诗词曲杂著?漫谈《孔雀东南飞》古诗的技巧》
③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如《薤露行》、《蒿里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
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选材特点:
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如《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艳歌行》选取女主人公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细节。
选择生活细节时,善于选择富有新意的、偶然性的、突发性事件作为生活细节。《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邂逅相遇,通过男子的叙述,得出“新人不如故” 的结论。
选择叙事题材,表现尚奇的倾向。如《陇西行》中西域产品,突出异乡异客。
2、构思特点:
情节完整曲折《孔雀东南飞》
叙事详略得当:详于叙事略于抒情
详于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铺陈场面
详写服饰仪仗略写容貌形体
3、抒情方式多样:
直抒胸臆,真挚强烈(《上邪》、《有所思》);
托言比兴,含蓄委婉(《白头吟》、《怨歌行》)。
于叙事中抒情(《病妇行》、《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4、描写方法:
善于以人物语言、动态,挖掘其情感、个性,表现人物间微妙关系。《艳歌行》中夫婿入门时,妇人斜柯以眄之,盖有所猜耳。《上山采蘼芜》:“新人复何如?”一问最婉,虽有妒意,然妒而不悍,妒而有情。《孔雀东南飞》?
5、语言特点:
古朴率直、浑成天然。文质兼胜,情韵流荡。
第四节:两汉乐府民歌的作业题:
作业一、

以《孔雀东南飞》(或《陌上桑》)为例论述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答题要点:
1、善于以人物语言、动态,挖掘其情感、个性,表现人物间微妙关系。
1)富有个性的对话突出人物个性:
(1)、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对话:刘,“十三能织素------及时相谴归”,勤劳、刚烈、叛逆;焦,“儿已薄禄相------何意致不厚”,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孝敬母亲(性格软弱?);
(2)、焦仲卿与焦母对话:母,“何乃太区区------谴去慎莫留”,“小子无所谓-----会不相从许”:专横、残忍、自私、爱子;焦:“今若谴此妇,终老不复娶!”,敢于叛逆孝道捍卫爱情。
2)、行为动作的刻画:
(1)“捶床便大怒”:焦母的专横暴戾;“大拊掌”:惊异和心灰意冷
(2)、刘兰芝的“严妆”——“事事四五通”:欲去有不忍遽去的矛盾心理(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心烦意乱(余冠英《乐府诗选》);数数迟延,以推晷gui 刻(李因笃《汉诗音注》);极写此女华艳,如此何忍出之(陈祚明?)。《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总汇这三种观点
2、叙事中穿插抒情(多为作者旁白)
1)、第一次分手:“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2)、诀别时分手:“生人做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权。”
3)、诗的结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
写出作者对诗中人物的同情和劝戒——创作目的。
3、充分采用比兴、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1)、开篇“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全文比兴
2)、“其日牛马嘶”的繁华和热闹场面,刘母刘兄的动心,都反衬刘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贞爱情。
3)、“今日大风寒,寒风催树木,严霜结庭兰”造成悲剧气氛,也能从正面或反面衬托出人物的背哀心理。
4、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1)、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正文:孔雀南飞铺垫(1段)———刘自求谴归(开端)—焦向母求情遭拒绝—刘“严妆”辞别—依依惜别(2)——刘回兄家遭其逼迫—太守盛礼求婚—刘绝世之心已定(3)——刘焦相约徇情—焦回家辞母(发展)—刘焦双双徇情(高潮)(4)——
3)、尾声:松柏梧桐枝叶交接、鸳鸯相向日夕和鸣。忠贞爱情现实中失败而精神中胜利。
5、选材典型:
求谴归显其刚烈
辞别严妆显其情深
太守求婚衬其忠贞
徇情相依以示不屈
化树化鸟乐观执着
作业二、论述刘兰芝和秦罗敷的形象(下周四交)






第四章 东汉文人诗
第一节 汉代文人诗诗歌
一、庙堂诗歌
二、楚歌诗
三、文人四言诗
四、文人杂言诗

、文人五言诗
第二节 精讲《古诗十九首》
二、《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内容
1、思乡怀人之苦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深刻、更为直接的情感联系。
因为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以及汉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士人饱受羁旅行役之苦。兼之宦途阻塞,世情炎凉,更促使他们转而渴望以友谊、爱情、家庭的温馨慰藉其孤独屈辱的灵魂。极写思乡怀人之苦,尤其是以闺情题材的诗篇最为真切感人。《冉冉孤竹生》《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等。
2、揭露虚伪的社会政治和道德
汉末文人感于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感于传统道德的虚伪与沦丧,愤激之下,撕下昔日的伪装,对上流社会的人情事态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失望,对士人从政心理作最真诚的袒露。《回车驾言迈》:求点子虚名也罢了。(朱筠《古诗十九首》说);《青青陵上柏》言当时权贵无忧国之心,一味宴乐自娱。(黄节旧藏《古诗赏析》眉批)
3、对个体生命作新的思考和追求
对传统道德的信仰危机,使文人追求外在事功,转而对个体生命作新的思考和追求。然而因为时代的原因,这种觉醒了的生命意识常常笼罩着悲观厌世的色彩,促使文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偏离正统轨道,预示魏晋风度的即将到来。《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皆重在饮酒,及时行乐,是其志在旷达。汉、魏人无明儒理者,故极高志,止此而已。(方东树《昭味詹言》卷二)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1、因事命意、触物起情。故其诗情物相感,意象、意境深远。
十九首第一点特色在善用比兴。------到十九首才把“国风”、《楚辞》的技术翻新来用,专务“附务切情”,胡马越鸟,陵柏涧石,江芙泽兰,孤竹女萝,随手即兴,辄增斌媚。至如“迢迢牵牛星”一章,纯借牛女作象征。没有一字写情感,而情感已活跃句下。
含蓄蕴藉为诗之唯一作法。------十九首之价值,全在意内言外,使人心醉。(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2、因情为文,意蕴自然丰厚,韵味各有特色
换韵自然、章法复沓、长于叠字运用,诗歌的言情、写景、状物,无不因此生色。
第四节《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和影响
1、不仅是定型的五言诗体,也是文人诗进入成熟的标志;它的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为后人所师法,几乎形成模式。
3、成为后世论诗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