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石油产品进口税率

主要石油产品进口税率
主要石油产品进口税率

商品综合分类税率表

蜡油

重油

石油原油

硫磺

润滑油基础油

柴油

燃料油

液化石油气

液化天然气

汽油

沥青

航空煤油

润滑油

石蜡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论文格式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摘要】: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历史 一、中国石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

中国石油进口渠道及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进口渠道及现状分析 课程:国际石油经济 1. 海外油气开发现状和展望 (1)综述 隨着中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对国外石油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截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石油消费预计还将不断增长,而预测国内石油生产量自2020年起将开始下降。 截至2010年3月初,非洲出口中国的石油数量仅占非洲石油出口总量的13%,远远低于非洲出口欧洲和美国的石油数量,非洲出口欧洲和美国的石油数量都占到了非洲石油出口总量的30%以上。中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仅占世界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总投资的1/16,也同样远远低于欧洲和美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中国油气公司近两年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其中,中石油是最大的海外投资者,截至2010年2月,在全球27个国家拥有油气资产,并在49个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海外重点市场包括非洲、中亚、拉美和中东。中石油正在从事的90多个海外项目中,有65项涉及油气生产和开发。2008年,中石油海外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为61.2万桶/天和 450百万立万英尺/天。除了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以外,中石油还投资建设进口油气管线,并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成为国际化公司。中国开发银行2009年与中石油签定了一项长期贷款协议,将在5年中向中石油贷款300亿美元以支持中石油的国际化战略。 表1.中国油气公司近两年完成的海外并购

在中东市场,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投资海外业务以外,中化集团、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公司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此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国公司也开始参与海外油气投资,包括陕西延长石油、振华石油和中国航油等。 表2.中国公司近期签署的几项投资协议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已在中亚、非洲、南美、亚太和中东建成5个规模油气合作区。中石油计划按照5年一个周期,每年选择一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或其中的一个国家,编发可持续发展报告,反映中石油在境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中石油于2010年5月下旬表示,将投资4000亿元布局海外,以在未来达到年产2亿吨的海外油气规模,届时中石油一半的产量将来自海外,这相当于大庆油田5倍的产量。 中石油在2009年用于收购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和中亚的炼油厂和石油储备花去了近70亿美元。这一扩展可与埃克森美孚公司相对应,埃克森美孚公司于2009年12月收购美国天然气生产商XTO 能源公司支付约300亿美元。 中石油表示,每5年、10年,将偶尔有300亿美元的交易,但中石油每年至少有60亿美元交易,这对任何大的石油公司都有重要意义。在过去5年内,中石油年投资20亿~30亿美元,已计划的投资显然是上了一个台阶。 (2)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海外实施项目分布在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亚太和拉美的16个主要产油国和地区,在一些国家,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海外油气储量从无到有,实现大幅度增长。目前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布局基本形成,项目结构趋于合理。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近年来海外油气产量也在快速增长中。截至2009年公司已经在海外18个国家拥有47个项目。从2004到2008年间,公司海外权益油产量从20.5万吨跃升至901万吨。2009年,公司海外油气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 2. 开拓石油进口渠道

中国石油现状

中国石油现状 070411427关伟旭石油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油价的不断上升使石油消费国不堪重负,并有可能引发石油消费国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等种种经济问题,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安全重要一环的石油价格问题,已经列入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主要国际能源组织及其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为各国政府介入国际石油利益纷争开了先例,为国际石油领域的价格主导权与话语权之争奠定了组织基础。 石油输出国集团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稳定局面,促进信息交流,推动石油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对话。目前,国际能源组织缺乏密切的合作,这就是作为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组织OPEC和消费国家的组织IEA都有自己的致命的缺点,无法制定和执行国际能源交易的统一规则,更无法达到稳定石油价格的作用。 总之,OPEC作为一个促进重要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间协调的国际能源组织论坛,现在不断被纳入全球经济框架中。笔者认为,这需要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双方互谅互让,以成功制定出共同遵守的协调石油价格的合作规则以实现密切的合作。 (二)国际能源机构(IEA)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国际能源机构IEA的主要目的是西方能源消费大国应对OPEC而成立的国际组织。它是主要用于处理西方各国能源管理的应急共享系统,是制定各成员国政府间能源合作的国际能源组织。IEA要求经合组织成员建立共同战略石油储备,确保了长期的石油安全和控制了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IEA建立能源合作机制,这是笔者十分赞同的。它的运行规则是将来全球能源组织可以借鉴的,但是国际能源机构(IEA)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非常明确地表明只吸纳西方发达国家即大部分OECD国家作为自己的成员国,这是它不能成为稳定石油价格的全球性组织的致命之处。 国际能源机构(IEA)与生产国(OPEC)之间的分歧,在能源运行过程中的矛盾日益突显,对国际能源价格产生巨大的波动。已经有学者提出建立世界能源机构(WEA)的设想。笔者还是赞成托马斯.W.瓦尔德提出的创立一个真正的全球性世界能源组织(WEA)。 (三)能源宪章会议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能源宪章会议由所有欧洲国家、前苏联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日本组成。《欧洲能源宪章》是其签署的一份重要文件。《欧洲能源宪章》主要是为欧亚的能源互利合作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为欧洲石油价格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欧盟委员会希望通过能源宪章条约来构建出同其主要能源伙伴促进能源价格稳定的制度框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能源宪章条约》谈判进行得艰难而复杂。 笔者认为,能源宪章条约及该组织通过能源宪章条约的服务致力于多边能源条约,这是它通过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以促进石油价格的稳定的重要贡献。能源宪章条约的能源输送议定书是促进国际石油价格稳定的创新性发展。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全球化,石油的运输在能源出口、进口中显得特别重要,所以石油运输应该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八国集团”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八国集团”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也不可小视。首先,“八国集团”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国。相应地,“八国集团”的经济发展也决定着石油消费市场的局势。其次,“八国集团”拥有可观的金融潜力以及世界能源发展所必需的技术。最后,在接纳能源生产大国

中国石油进口发展历史

中国进口石油,一直是让欧美国家敏感和非议的话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发展史中,有两件与石油有关的大事都发生在1993年。那一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签了进口沙特石油的协议,此举标志着中国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成为净进口国;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秘鲁油田拉开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15年来,西方的非议无法掩盖中国进口石油战略的成功。连美国的能源安全专家都承认,中国进口石油的过程是平静的,没有为了能源去攻打过哪个国家,也没有和世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中国1993年才买沙特石油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有多快,从城市里加油站的数量逐年增多就可以找到答案。刘金龙先生是北京朝阳区某单位的一位老司机。据他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加油站很少,司机只熟悉单位附近或本区里的加油站,去了远处就只能满世界找加油站。那时加油站的标志一般只写着“加油站”三个字,远不如现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那么显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街面上的车开始增多,不光是公车越来越气派,“面的”、“红夏利”等出租车满街跑,私家车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刘先生说:“那时候加油站就已经多了起来。”中国是怎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的?记者采访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2003年11月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前总经理郑敦训先生时,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详细的数字资料。1992年,中国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1940万吨,花了31亿美元,同时又出口了原油和成品油2690万吨,创汇35.8亿美元。无论从数量和收入来看,中国1992年时还是石油净出口国。但到了1993年,中国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量与出口的量两相一抵,结果是净进口石油998万吨,净支出22.7亿美元。郑先生说:“正是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到今年已经整整15年。”今年71岁的郑敦训是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到石油净进口国的历史当事人之一。郑敦训记得,中国出口的第一船石油是1973年时卖到日本的,“是100万吨大庆原油”。中国还向美国等地出口石油,最多的时候,一年出口石油曾达到3000万吨左右。1985年,郑敦训就任中化总经理,他回忆说,上任初期的那几年,中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国内的石油产量有很多年都维持在1.5亿吨的水平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得非常快,石油需求迅速增大,表现在石油贸易上就是既有出口,也有日益增多的进口。开始时,中国主要从印尼和马来西亚进口石油。这里面有个技术因素,中国的原油含硫量比较低,是低硫油,因此,中国炼油企业当时的设备、技术都是针对低硫油的,高硫油炼不了。郑敦训说,东南亚的原油就是低硫油,但中东,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出的是高硫油,所以一段时间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1 陈波 摘要:中国的石油进口,涉及四大方面问题:一是,石油获取的多元化,从10年前侧重东南亚,转向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二是,石油通道在巩固海运为主的同时,扩大陆运;三是,中国石油公司参与第三方贸易,在既买又卖的过程中,认识和掌握国际石油贸易的游戏规则,并影响基准油市场;四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库存建成后,有必要通过间接商业运作,盘活资源,做到以库养库。 我所在的中国联合石化公司,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在中国原油进口里面占78%,联合石化在中石化进口里面占78%。本文侧重从进口企业、贸易公司视角,从四个方面谈谈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和前景:能源获取;能源通道;中国公司在国际贸易、第三方贸易的作用和影响;国家的商业储备问题。 一、能源获取的多元化 10年前,中国能源获取主要来自亚太地区,比如印尼。后来,随着炼油技术、炼油装置的改造和技术提升,运输的大型化,加上国内装卸条件、码头的改善,现在,中国从不同区域进口能源。 以我们贸易公司为视角,总体来看,中国对外能源获取的战略思路是:控制中东,巩固非洲,开拓南北美,突破里海,扩大陆运。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确保中国能源安全。这一战略对各个地区做出轻重缓急的重要依据是:相关区域具体的政治、经济形势。 我们初步把全球能源(石油)供应分为六大区域: 首先,是中东。从2006年来看,中东石油占全球生产链的31%。尽管中东是国际冲突的热点,是一个火药筒,但OPEC的努力终成正果,已经在国际油价话语权上掌握主动,充分利用它油量大的优势,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同时,中东国家已经开始、并且在未来三五年里会更迅猛地发展其石油产业的中下游,包括炼油装置和化工装置。中东石油产业这种变化,对中国未来的能源获取形成非常大的挑战。也即,中东石油,即便产量不变,甚至还有所增加,但他的出口将减少,因为他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从而加速国际市场油品、化工品贸易的增速。事实上,在过去几年的国际市场中,油品产品的增速已经远远高于原油贸易的增速。 第二个,是非洲。非洲地区2006年占全球生产链的12%。对于中国而言,非洲主要有两大问题:其一,中国企业对非洲的需求是刚性的,现在中国每个月从非洲至少进口2000万桶,这是无可替代的,至少在目前这种状况还无法改变。从油质来讲,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大多数是中质和低硫油,这是其他地区不可能替代的。其二,非洲从发展来看,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全球力量最集中的就是在非洲的争夺,无论是上游的走出去,还是下游的贸易公司。传统上,非洲石油主要供应欧洲。现在,对中国的供应增长较快。中国在非洲的主要竞争者,现在是美国,未来印度将加入进来。美国这些年没建什么新的炼厂,炼油装备的改革进展不大,由于离非洲的距离近,因此加大了对非洲石油的需求。2 007年7月,美国设立了美军非洲司令部,是其增强对非洲影响力的佐证。 第三个,中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这一市场,占全球生产链的20%多。具体的情况 1据作者在“石油安全与国际关系研讨会”的发言编辑而成。对会议主办方北京大学东北亚战略研究中心允许本刊编辑出版,表示感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夏超 11043041054 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国内增长的空间轨迹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消费国。纵观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历史, 可大分为萌芽、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953~1962)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仅有玉门、延长、锦州、锦西等一些小炼油厂, 石化产品尤其是成品油供应紧张, 主要依靠进口。1954 年, 在吉林市布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石油化工企业。于1956 年建设了兰州化学公司, 并以石油气为原料, 采用沙子炉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乙烯工业化生产装置, 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的起步。 这一时期的中国石化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受到原料的制约, 发展缓慢, 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北及东北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内陆地区。 (2)快速发展阶段( 1963~1977)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中国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 石化工业有了稳定的原料供给和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 中国炼油工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大庆、胜利、大港等一批大型炼化企业。之后, 中国利用国内自主开发和国际引进的技术, 兴建了燕山石化、广州石化等一批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中国的产油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炼油及化工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此外, 作为原油主产区的西北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化企业布局。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内陆地区, 具有临近原料与靠近市场布局的双重特征, 但原料地仍是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 (3)稳步发展阶段( 1978~19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石化工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 年, 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 并将原属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所有的38 个炼油、化工、化纤、化肥厂以及2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统一划归总公司管理。这一时期, 中国各种石化产品尤其是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发展迅速,先后建成齐鲁、大庆、金山(上海石化) 、扬子、茂名、吉林等 6 套30 万t/ 年乙烯工程,以及抚顺、天津、盘锦等多个14 万t/ 年的乙烯生产企业, 此外还建设了一大批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装置。到1997 年底, 中国的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原油加工能力居第4 位, 乙烯产量居世界第5 位, 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布局重心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东北、华北仍是布局的重点, 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石化企业布局。临近市场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浅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历史意义(一)

浅论“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发展及历史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翁文灏;历史意义 论文摘要]1946年成立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公司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公司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产生、演进、转变、复兴、深化的过程。从1904~1946年,官方先后颁布了4部有关公司的重要政策法规。1946年4月12日,由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司法》是近代中国篇幅最大、内容最全,同时也是最后一部公司法。受这部公司法的影响,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成立,既是近代中国公司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与台湾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借鉴,为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成为新兴而重要的工业部门打下了基础。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规模、拥有的资本和产生的能量和影响,以及当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其它一般公司远远不能相比的。 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正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日趋成熟,各种社会条件充分具备的基础之上。而公司制度传人中国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及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确立,致使公司制度缺乏适宜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而公司内部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上的不成熟、不规范,也减弱了其发展壮大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在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方面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直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人成熟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利用《马关条约》给予的特权,纷纷进入中国。在石油方面,英国的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先后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 抗战爆发以前,由于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一直没有成立全国性的石油主管机构。“1914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成立了筹办全国煤油矿事宜处,这是一个国家行政机构,不久被裁撤。”抗战胜利后,主管全国工业建设的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先后接管了日本在东北、台湾等地建立的石油企业及在上海、天津、青岛、汉口、南京、广州、台湾等地的石油运输储存机构和设备。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资委会确定为两方面:(1)有关立国基础之事业,规模宏大民资无力兴办者。(2)足以自力更生,盈余有把握,可解还政府者。抗战胜利后,资委会在机构改组的同时,对所属的工矿企业进行了调整。这一时期资委会“最重要的方针,为走上企业化的大道。我们将斟酌情形,组织各种总公司或总管理处等机构”。调整的原则足:“尽量使较小之生产机构,合并为一个单位,以期管理调度,轻型集中”,“以企业化为准绳,尽可能采公司组织”。 时任资委会主任委员的翁文灏提出:“重大事业悉设公司,或为有限公司,或为股份有限公司,因事制宜,依法办理。”资委会隶属于行政院以后,开展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于1946年6月1日创办了中国石油有限公司。该公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石油公司。 最早提出创办中国石油公司的是资委会主任委员翁文灏先生。翁文灏(1889~1971),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官宦绅商人家。1908年,他考取公费赴欧洲留学,进入比利时鲁汶大学攻读地质学,4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农商部等单位任教或工作。1916年,他被任命为北平地质调查所矿产部部长,随后担任该所所长。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军阀混战、兵连祸结、政治混乱的时期,地质调查所的经费无法得到保证,职工的薪金被拖欠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的局面,翁文灏以惨淡经营的毅力,率领全所人员对中国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中国石油创业史——“精神的力量”

中国石油创业史——“精神的力量” “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升华伟大的精神!” 中国石油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弘扬延安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在西部祁连山麓,满怀工业报国热忱的创业者,拉开了新中国石油开发和建设的序幕。在东北荒原,数万石油职工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不仅高速度、高水平开发了大庆油田,而且闯出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石油工业的道路。半个多世纪来,百万石油人不畏艰苦,勇于拼搏,埋头苦干,将延安精神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一、中石油的成就源自伟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发现和利用天然石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2000多年前,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可以开采石油作燃料和润滑剂。到11世纪,中国开凿出第一批油井,并炼制出粗石油产品——猛火油、炭黑、石蜡、沥青等。 然而,在最久远的发现和利用历史背后,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却是步履蹒跚。1949年,新中国石油工业仅有8台钻机,年生产石油12万吨。刚刚获得解放的玉门石油工人,以主人翁姿态开始生产恢复和发展。

战功卓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将士脱下戎装换工装,汇入石油大军洪流。军人的血脉,钢铁的意志,注入祖国石油工业的躯体,“延安精神”在中国石油工业传承、发扬光大。“玉门风格”——推进石油生产恢复与发展 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之中的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回到人民怀抱的玉门油田焕发新精神,虽然底子差、基础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玉门石油人迎难而上不退缩,勇担重任创大业。 资金匮乏,艰苦奋斗,一分一厘精打细算;缺乏设备,捣鼓老设备、修旧利废;原材料不足,找米下锅,改制代用;人员不足,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在以“一厘钱”精神、“穷捣鼓”精神、“找米下锅”精神、“小厂办大事”精神、“再生产”精神为核心的“玉门风格”支撑下,玉门油田焕发青春,占据建国初期全国石油产量半壁江山。 玉门应用“重钻压、大排量”钻井新技术,先后发现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扩大老君庙油田含油面积。到1959年,玉门油田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石油、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的历史责任。包括王进喜在内的10多万玉门石油人奔赴大江南北,“玉门风格”走出玉门,走向全中国。“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士运袁怀雨 摘要:文章阐述了海外石油投资的重要战略意义、现状、特点和已取得的显著效果,分析了中国石油海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确立海外石油投资发展的总体战略;制定海外石油投资保险政策;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和进一步改革海外投资管理体制。 1、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的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石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消费量逐年递增,据统计和预测,全世界石油消费在1990一一2010年将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的速度增加,高出全世界石油消费总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年我国原油产量是 1.5亿吨,进口5983万吨;2003年产量1.7亿吨,进口9112万吨,预计2015年我国原油需求缺口将达到2亿多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为了解决石油需求缺口逐年加大的问题,必须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加强勘探,增加国内石油储量和产量;二是进口;三是促进海外石油投资,建立海外石油基地。1993年中国步入石油净进口国后,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

开发海外石油资源的战略。十年来,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经在海外建立起自己的石油开采基地,每年为国家带回近千万吨份额原油,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做出了贡献。实际上,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由于近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进口来源相对集中(50%来自中东),石油进口的风险越来越大。美伊战争爆发后,我国政府更加感受到这种压力,也更意识到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的重要性。无论从产业的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海外石油投资都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2、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和特点 自1993年到2002年底,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共在境外参与油气开发项目近30个,累计投资超过50亿美元,海外原油作业已达到200(〕万吨/年,天然气达到13亿立方米/年。 2.1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海外投资历程 1993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以下简称中石油)中标泰国邦亚区块项目,首次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益,同年10月又获得秘鲁得塔拉拉油田第七区块的石油开采服务作业权,由此拉开了中国石油进军海外市场的帷幕。1995年9月,中石油首先在苏丹穆格德盆地6区块油田开发项目中标;1997年,进一步获得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的石油开发权;以后又获得了3号区块和7号区块油田的部分股权。经过6年的努力,中石油在苏丹建起了1400万吨/年的原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2010-04-05 19:28:26) 摘自《读书网》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

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

中国进口天然气情况汇总

中国进口天然气情况汇总 表1、中国进口天然气项目汇总 正在运营的天然气进口渠道包括:霍尔果斯口岸接收的中亚管道天然气和江苏福建等沿海码头接收的亚太LNG。按照标准天然气热值折算,上述项目输送能力可达512亿立方米/年。 中缅管道:全长2520千米,起于缅甸西部若开邦港口城镇皎漂(Kyaukpyu),经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境内。缅甸境内段长793千米,

输气能力保持在年均120亿立方米。中国境内段干线长1727千米, 输气能力为年均100亿~130亿立方米。同时,还有一条横跨缅甸境内、进入中国的原油管道预计在明年完工。该原油管道将主要运输源自中东与北非的石油资源。原油管道全长2402千米,其中,缅甸境内段长771千米,年均输油能力为2200万吨(目前,中国80%的原 油进口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能源运输而言,战略意义凸显。不过,中缅间即将开通的新油气管道预计将把中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运输依赖度降低1/3。缅甸方面每年也将从这些管道分流不超过200万吨原油和2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该国国内消费。);中国境内段干线长1631千米,输油能力为年均2000万吨。中俄管道:东北地区2018年开始接收的俄罗斯东线管道气。还将将陆续投产的 沿海LNG码头。 将在建和达产项目加总,全部输送能力将接近2400亿立方米/年,相当于目前国内天然气产量的2倍。 图表2:中国天然气产销量差距(10亿立方米)

图表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10亿立方米) 图表4:中国陆路天然气进口存在成本倒挂现象 我国大部分进口天然气处于成本倒挂状态,绝大部分损失由垄断市场的石化央企承担。作为天然气价改的主要推动者和实际受益人,“三桶油”历来将进口气成本倒挂作为突破口,推动天然气价改向有利于自身利益方向前进。 未来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现象将更加突出。 陆路天然气以中亚管道为例,该管道属中石油资产,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陆路天然气进口来源。气源来自土库曼斯坦,下游连接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是国内的燃气“大动脉”。土气定价与石油挂钩,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出口中国天然气价格较欧洲和乌克兰用气更低,是国内价格较低的进口气源。2012年霍尔果斯口岸接收土气的价格波动区间为1.8-2.6元/立方米(相当一部分土气来自于中石油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开发的气井),按照0.8元的长输管线价格,到达最远端广东省门站后,成本为2.6-3.4元/立方米。其最低成本与广东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1.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读后感 《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简明读本》系统记载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本书通过通过五个章节,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详细的阐述了不同年代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读完此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成套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光辉历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石油工业在短短数年间,连上数个台阶。建国初期,我国的原油产量仅有12万吨,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胸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气概,坚持“两论”起家,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南征北战,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一亿吨以上,到今天中石化已发展成为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是世界第三大炼油商和第五大乙烯生产商,2009年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9位。我们已经开始步入了世界石油化工强国之林。 回顾中国石化发展的风雨历程,总结60年来的成功经验给我的体会如下。 一、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石油化工是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工业,科技水平十分落后,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刚刚起步,使中国石油化工缺乏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前辈们克服种种困难去探索油田、开发油田、建设炼厂,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经验,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创造了今天我国的化工行业。可见,一个只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只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要把发展艰苦奋斗作为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下去。 二、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创新

中国石油行业的飞速发展,一项项工艺的进步一次次技术的提高和我们不断学习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相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左”的干扰,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其中有些是很难挽回补救的,在那段时间严重的滞后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使我们通过学习国外石油炼制、开采的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自主创新,用新的思路、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办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我国的石油化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因此要使我们的行业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创新。工作的标准没有止境,学习也同样没有止境。一名优秀的人,一定要“学到老、用到老、进步到老”。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人都怕遇到问题,其实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泉。三、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现五个统一。其中包括经济责任与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相统一,在圈里推进公司发展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认真履行企业责 任;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必须遵循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趋势和规律来提高企业的内在素质和赢利能力;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在抓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认真谋划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从实际出发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走符合中国石化实际的改革创新之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认真落实企业党委参与重大决策制度,坚持与改革发展同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回顾历史,我们引以自豪,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我充满信心,我坚信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不久的未来必将造就新的辉煌,我们中国石化的朝阳也必然更加光彩夺目。同时作为一名石化工作从业者我也将为了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石油的进口现状及应对策略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及应对策略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201 学号:12085127 学生姓名:黄俊 指导教师: 日期:2015.08.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原油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而在目前各大油田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中国的原油供给量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中国原油的进口量日益增长。进口量的增长使得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本文通过对中国石油进口现状的分析来了解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并利用数学方法对未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行预测,从而发现中国石油进口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应对中国原油进出口的现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石油供需现状;对外依存度;领域;能源安全

前言 (1) 一.原油对外依存度 (1) 二.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的原因 (2) (一).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 (2) 1.经济的发展 (2) 2.炼厂产能的提升 (2) 3.石油战略储备的发展 (2) 4.汽车行业的发展 (2) (二).石油的国内供给增长乏力 (3) 三.对外依存度高的弊端 (3)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3) (二).对中国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3) 四.应对策略 (4) (一).加强页岩气开发 (4) (二).注重煤层气开发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4)

前言 本文通过对石油进口现状的了解,对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对原油的对外依存度的趋势进行简单的预测;同时应对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的现状找寻其中的缘由,最后应对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面对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的现状,不少相关领域的学者已提出不少应对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的策略:一方面提升原油开发的新技术,以此增加原油的开采量,另一方面开发一些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而本文主要致力于石油开发的一些新领域的研究:页岩气和煤层气,通过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以此来达到降低石油对外的依存度,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以及保护中国能源的安全。 一.原油对外依存度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量也逐年攀升,在这些石油总消费量中有多少是中国自产的呢?又有多少是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呢? 2000-2012年原油进口量及消费量统计表 表1 2000-2012年原油进口量及消费量统计表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进口量7027 6026 6941 9102 12272 12682 14517 16316 消费量21232 21343 22544 24922 28749 30086 32245 34032 依存度33.10% 28.23% 30.79% 36.52% 42.69% 42.15% 45.02% 47.94%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进口量17888 20365 23768 25378 27103 消费量35498 38729 42875 43966 46679 依存度50.39% 52.58% 55.44% 57.72% 58.0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