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论文

根据经济地理学知识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

义和现实意义,并举实例

目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2)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2)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3)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4)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5)

2.1.会议背景 (5)

2.2.协同历史 (6)

2.3发展背景 (6)

2.4政策突破 (6)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7)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7)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8)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9)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9)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10)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10)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13)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4)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17)

5.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3)

5.1短期发展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23)

5.2中长期发展战略 (24)

5.3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5)

6.总结 (27)

6.1.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议 (27)

6.3.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 (27)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本文主要讲了京津冀三地所处的地理区位条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北京;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总结,并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协同发展现状产业转移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展望与建议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1.1北京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条件

(一)地理位置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北京位于东经115.7°至117.4°,北纬39.4°至41.6°,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东南部为平原,;西部山地,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

(二)气候

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短、冬夏长,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气候的不同特色,不论你何时来京观光,均有迷人的风彩。北京春秋季较短,夏冬季稍长。一月份较冷,月均气温-4.7℃,七月份稍热,月均气温26.1℃。

(三)降水:年均降雨量650毫米,降水量较少。由于北京地处在华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而大陆性也比较强,冬季降水稀少,虽然夏季降水较多,但由于森林覆盖率低,储水功能不好,雨季也很短暂、本身水资源就比较匮乏;加上人口较多,工业需水较多,沙尘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北京的干旱。

(四)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植物资源: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并间有温性针叶林的分布

水资源: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东贯穿五大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没有天然湖泊,水资源短缺,北京市有水库85座。

(五)土壤:按照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北京的土壤应该是黄棕壤。但是就一个地区内的小范围地区而言又有差异。土壤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人口1150万,人口众多。(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

(二)市场:市场广阔

(三)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较多,但却出现供需矛盾,劳动力短缺

(四)技术: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

全国第一

(五)交通:北京身为中国的首都、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的交通也是很发达的,不管是飞机、铁路还是公路都有很完整的交通路线,国际性的机场就有两个,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交通都很方便,交通发达。

(六)土地资源: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全市农用地1643.97万亩、建设用地506.57万亩、未利用地311.04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20.6%、12.6%。。总体上看,北京市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具有大都市的土地利用特点。农业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69.1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62.5%;耕地23.34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量的21.1%。建设用地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6.79万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2.9%;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

1.2天津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天津位于东经116°43'至118°04',北纬38°34'至40°15'之间。市中心位于东经117°10',北纬39°10'。地处华北平原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天津位于海河下游,地跨海河两岸,是北京通往东北、华东地区铁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对内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二)气候:天津是一个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东冷夏热,而且多风,是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

(三)降水: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

(四)自然资源:水资源:天津地跨海河两岸,而海河是华北最大的河流,天津还多次引黄济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下水。天津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山区多岩溶裂隙水,水质最好,矿化度低。矿产资源丰富,都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油气:天津有充足的油气资源。燃料矿主要埋藏在平原区和渤海湾大陆架,有石油、天然气和煤成气等。天津有渤海和大港两大油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40亿吨,油田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1500多亿立方米,煤田面积80平方公里。地热资源:蕴藏较为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海洋资源:天津海岸线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海洋资源突出表现为,滩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滩涂面积约370多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海水成盐量高,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盐产地,拥有中国最大的盐场。进行海水淡化,解决淡水不足的潜力很大。海洋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45个含油构造,储量十分可观。天津有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天津有约153公里的海岸线,中国最著名的海盐产区长芦盐场就位于这里,2005年年产原盐230万吨,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1/10。(五)土地资源:天津市土地资源丰富。全市的土地,除北部蓟县山区、丘陵外,其余地区都是在深厚积沉物上发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14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场地。

(六)土壤:分布面积较大的有潮土、棕壤、褐土、风沙土等。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16.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6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476.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2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增量的79.1%,人口众多。

(二)交通:天津市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和具有先进的电信通信网及便利的邮政网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天津公路网是以国道和部分市级干线为骨架,以放射状公路为主的网络系统,以外环线沟通各条放射公路的联系。天津是北京通往东北和上海方向的重要铁路枢纽。航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中国主要的航空货运中心之一。滨海国际机场代理国内外客货运包机业务,提供一条龙服务,为各航空公司提供地面代理业务。航运天津港是世界等级最高、中国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吞吐量世界第四的综合性港口,位于滨海新区。天津在渤海西岸的盐碱滩涂上建成的吞吐量两亿吨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于2011年08月31日开港试通航,也称天津港的南港区。

(三)市场:市场广阔

(四)劳动力:劳动力短缺,人才需求旺盛的用人单位集中在内资企业,因此建议求职人员多尝试到中小型企业求职。

(五)技术: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科技发达。

1.3.河北地理区位条件分析

一.自然地理区位

(一)地理位置: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地处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之间。总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省会石家庄市。北距北京283公里,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省接壤。(二)地貌: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

(三)气候:河北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月平均气温在3℃以下,七月平均气温18℃至27℃,四季分明。

(四)降水: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降水量少。

(五)自然资源:河北省植物种类繁多;湿地资源: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水资源:河北省是个水资源匮乏的省份;矿产资源:河北是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地热资源:地热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区。

二.社会区位条件分析

(一)人口:河北是人口大省,人口众多,2014年止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六位(二)交通:河北省是首都北京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河北省已形成了陆、海、空综合交通运输网。河北省共有25条主要干线铁路通过,铁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1位。有27条国家干线公路,公路货物周转量居全国大陆省份第2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7公里,居中国大陆省份第3位。河北海运条件十分便利,自南向北,有黄骅港、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区、秦皇岛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等较大出海口岸。秦皇岛港年吞吐能力2亿吨,是中国大陆第2大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已形成3亿吨吞吐能力,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已达到3亿吨,黄骅港年吞吐量也超过1亿吨。其中唐山港、秦皇岛港位列全国前8大海港。

(三)科技:相对于京津较落后

(四)劳动力:河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五)经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京津落后,河北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油料、麻类、甜菜、烟叶也重要,与棉花合为本省五大经济作物。畜牧业是本省仅次于耕作业的重要农业部门。河北还是中国重要渔区之一,以沿海渔业为主,秦皇岛是主要中心。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

2.1.会议背景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将“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

入2014年重点工作,京津冀一体化也因此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召开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座谈会,并提出了七点要求: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时间点上看,1986年国家领导人已经提出过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念也随之出现,但是“京津冀一体化”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从2004年开始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才被提升到一定的高度。2011年,河北省提出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圈”,重点发展环首都13个县市,

做好北京产业转移和经济外溢服务功能,北京提出打造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至此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正式写入国家级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的此次讲话则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2.2.协同历史

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实施国土整治战略,将京津冀地区作为“四大”试点地区之一(其他是沪苏浙、珠江三角洲和“三西”煤炭能源基地),要求环渤海和京津冀地区开展全面的国土整治工作,以实现区域分工协作、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治理生态环境、开展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次区域合作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土壤污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以后的区域合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配合北京市新的功能定位和天津滨海新区大规模建设,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在河北廊坊举行了的京津冀三方和政府、企业和学者等各界人士参与的京津冀区域合作论坛,并达成了著名“廊坊共识”,提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速一体化进程的愿望;此后,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一直在据此起草有关合作规划和文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该规划几经调整和修改,至今还是没有出台。

2.3发展背景

从2004 年共同签署《廊坊共识》到2008年签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京津冀合作的思路和目标更加明晰。2006 年3月,京津冀区域发展合作研究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廊坊召开,会议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建立长期合作研究制度达成若干共识。随着京津冀三地政府协作组织和协作机制的相继建立,政府间的合作日趋频繁,有效推动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2.4政策突破

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曹妃甸、黄骅等沿海港区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逐步引导京津冀人口向沿海地区的转移,缓解人口向北京过度聚集压力。

建设张承地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推进资源税和碳排放税改革,建成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经济区和京津冀的大数据支持中心。通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切实缓解京津冀地区过重的燃煤消耗压力;同时通过资源税改革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加快建设京津的生态后花园和休闲旅游通道,起到扶贫开发的积极作用。

实施京石走廊地带的协同发展工程,促使北京中关村创新政策向该地区延伸,以正定新区为突破共建产学研体系。北京应积极帮助石家庄、保定、邯郸、

邢台等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压缩。

由国务院牵头编制首都地区(以北京为中心周边地区60-80公里范围区域)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北京及其周边的开发建设,共同划定生态红线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推进区域轨道网络和新城建设。

3.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现状

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北京拥有知识经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天津拥有加工制造业和海运等优势,河北则拥有重化工业、钢铁产业和资源等优势。强化京津冀更深层次的合作,将更有利于三方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3.1京津冀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整体保持了稳步较快的发展态势,区域内经济总量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 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8 万亿元,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GDP)比重的23.9%,占全国比重的9.1%,京津冀地区GDP 同比增长11.9%,超过了9.0%的全国平均水平。

以2013年为例主要分析。据北京日报报道,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天津人均GDP达101692元,位居全国第一。

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6.9%,稳居全国第一。北京第三产业比重是河北2.1倍,是天津的1.6倍。天津的比重为48.1%,河北的比重为35.5%,而全国的比重为46.1%。去年,河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4%,北京为0.8%,天津为1.3%,全国为10.0%。2013年,河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3500.4亿元,北京为161.8亿元,天津为188.45亿元。京津第一产业增加值加起来仅相当于河北十分之一。总的来说北京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增加量较大,河北第一产业比较发达,增加量较大。天津的第三产业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北京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天津市达1437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河北省达28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8.2%。按常住人口计算,天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692元;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210元;河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8596元。

去年,北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20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6.16%。河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29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

京津冀土地面积只有21.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2,但是总人口达10860.5万,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亿元,占全国的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661.8亿元,占全国的9.9%;进出口总额达6124.8亿美元,占全国的14.7%。

从上述的资料可以看出,京津冀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3.2京津冀交通发展现状

3.2.1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简介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目前,在河北省与京津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邓伟介绍,打通这些断头路,也有了时间表,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北京方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河北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邓伟说,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3.2.2区域立体交通体系逐步形成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布局中,交通一体化率先发力,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构筑的立体化格局已见雏形。

目前,京津冀两市一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北京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国际物流港,实现了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的集装箱货物直通;组建了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海滨机场在内的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的客货分流也已完成。随着京石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和多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京津冀地区三小时的经济圈已见雏形。京津冀三方将联合制定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共同推进区域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搞好区域航空港、海港的共同开发、利用,搭建区域客、货运信息交流平台,同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天津也已开始了轨道交通的衔接工作。

与此同时,公路、航空、港口的建设也已开始布局和发力。京津冀区域港口

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大大提速。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将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智能交通、港口航道、综合枢纽等领域,特别是在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城际轨道交通、运输立体化等难点方面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对项目清单实行消耗式管理,确保交通一体化能够取得真正的实效。

3.2.3交通一体化顶层规划即将出台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环境生态、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7点要求。

2014年3月5日,“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3.3京津冀工业发展现状

3.3.1京津冀跨行政区的产业转移发展迅速

根据国家对京津冀区域两市一省的功能定位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安排,为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三地区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下,其工业产业必然向外转移。而作为京津冀区域内具有工业和资源优势的津冀来说,合理承接北京移出的工业产业,不仅将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是十分重要的步骤。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及布局不够合理,已成为影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已有广泛的关注,但是,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科学、合理地解释区域产业转移中的一些问题,而且,对如何科学地确定产业转移的类型等问题也不尽明确。因此,进一步研究北京市工业产业转移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受市场力量的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京津冀都市圈跨区域的产业转移频繁。一些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环境要求的产业因此搬迁到河北具有较强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首钢落户唐山曹妃甸。同时,河北在正定投资58亿元打造北方最大的纺织工业园区,吸引京津等地纺织企业入驻。并且,近两年由京津向河北单向转移的局面已有所逆转,华龙、神威、恒利这些急需扩张的河北民企也纷纷进京。这种布局有利于京津冀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合理的产业梯度。

3.4京津冀市场发展现状

3.4.1京津冀区域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多,三地逐渐在市场开放方面加大沟通与合作力度。而且,京津冀都市圈快速交通体系的初步建成以及无障碍通信的实现,为三地在投资、贸易、旅游、企业合作等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提供了基础。多年来,

国家发改委和京津冀发改委一直为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排除市场和政策障碍进行协调,研究当前和近期区域合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规划和意见,为打破区域界限、推动区域内市场一体化运作提供良好环境。

在京津冀三省市签署的关于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合作框架协议中不难发现,在推动营商环境法制化中,首次提出建立京津冀打破行政壁垒工作对接小组,建立举报投诉优先处理和合作处理机制,能够及时交换需合作协调解决的举报投诉件,采取措施推动问题解决。

2014年9月22日,继京津两地率先实现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后,河北省石家庄海关也正式加入这一改革行列,标志着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现。

河北钢铁集团国际贸易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往但凡有货物到天津港口,企业都要先到天津新港海关申报,然后再采取转关运输方式运至石家庄海关进行二次申报,整个过程需要三四天时间。三地实现通关一体化对企业来说是政策红利,货物在石家庄海关申报放行后,天津新港海关将依据石家庄海关发送的放行指令进行卡口实货放行,企业货物抵港快速通关后,从天津新港直接将货物提走投入生产,只需一天左右,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今后三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任何一个海关一次性通关,即只要在属地和口岸海关中的任一海关申报验放后,货物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仓库,减少了以往在属地和口岸海关间奔波给企业带来的不便。

“实现三地通关一体化,打破了海关关区界限,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地企业自主选择报关报检、纳税和货物验放地点,构建便利、高效、统一的商品通关业务模式,促进三地管理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对于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地开启商业一体化顶层设计工作,为三地企业、市场形成共识具有较大推动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开放型经济合作,研究推动政策延伸互享机制,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整体优势。

“京津冀本身就形成了首都经济圈,在这个经济圈内,我们不仅要提高商户服务、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化水平,更要提高流通市场的便利化水平。”陈耀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除了商贸流通一体化外,通关一体化至关重要。他认为,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进出口,更加有利于形成促进企业、稳定外贸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4.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

4.1.1北京发展的比较优势

从发展条件看,北京的突出优势是国家首都、智力密集、市场容量大和交通发达,其中最大的优势是首都优势。北京是我国最高国家机关的所在地、行政中心,政府公共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宏观管理中心和决策中心,政治影响力强,并由此派生出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职能。北京是重要的信息发源地,是总部经济的聚集地。中央驻京单位、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和跨国公司地区大总部大都聚集在这里,对北京经济实力的提升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全市21万资产(军产8万亿不在内)中,85%是中央单位的,北京只占15%,中央在京企业对北京的贡献,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8.4%,占服务业的50.4%。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智力密集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教育全国第一。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55%集聚于北京。创新、创业等产业文化氛围浓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中关村科技园区更是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旗帜。北京的交通发达,拥有国际枢纽空港,是全国的铁路枢纽中心。这些优势使北京具有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转化为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4.1.2天津的比较优势

天津的突出优势在于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教育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天津港是我国功能最齐全、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其综合吞吐能力居全国港口的第四位、世界第六位。天津的货物周转量2006年达到12593亿吨,与上海相当,是北京的21.6倍,其中天津港功不可没,可以说天津港是天津最大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

天津的外向型经济也较为发达。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较高并保持增长势头。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特别是天津尚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荒滩可供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得天独厚;还有150平方公里的平原水库和七里海湿地等,生态环境容量较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较大空间。

4.1.3河北的比较优势

河北省自然资源中,矿产蕴藏、海洋海涂等资源都比较丰富。河北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一次能源的原煤、石油、天然气都有相当的储量。河北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既有浅海、滩涂,又有陆地河流、水库、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护、科研价值全省湿地面积有1.1亿平方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做为一个干旱省份,湿地资源相对较多,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湿地类型比较全,既有海岸湿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泽湿地;

在社会资源中,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河北的重要特点,全省劳动力总资源已达4260多万人,其中从业的社会劳动者达3252万人,占76.3%,余为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等。

河北农业开发已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种植业比较发达,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至今,仍是全国的农业大省,许多主要产品产量都居全国先列,在华北乃至全国有举足轻重地位。

在工业方面,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新能源产业积聚区——中国电谷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高速发展的保定汽车工业占全省90%以上,产销规模已经接近每年70万辆,汽车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外贸发展迅速,外贸总额超过400亿美元,其中石家庄、保定、唐山是位居出口前三位,保定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全省57%。

4.1.4 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综合优势

1.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京津冀都市圈最显著的优势之一。独有的政治、信息资源,发达的总部经济,不断积聚的科技人才资源为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京津冀都市圈云集了发展现代化工业所需的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矿产资源;备有滨海新区1200多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和河北省3000多平方公里的后备土地资源;拥有渤海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津港、曹妃甸港等天然优良港口。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衔接南北,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3.产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结构梯度

京津冀都市圈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省市产业优势不同。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三、二、一的国际化都市型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天津市形成了二、三、一的工业城市产业格局,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而河北八市的产业格局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在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由于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有着在国家、地区间梯度转移的规律。中,已经形成了京津两地是转移方、河北省是接受方的格局。

4.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6处)最多的城市,是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公园、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9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3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

天津资源丰富,市区依河而建,景色优美,1989年评选出的“津门十景”分别是“天津广播电视塔”、“蓟北雄关”、“三盘暮雨”、“古刹晨钟”、“大沽口炮台”、“海河风景线”、“古文化街”、“双城醉月”、“水上公园”、“中环彩练”,这些景观既有名胜古迹及旧景新颜,是新时代天津旅游景观的代表。

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其中保定市拥有47处,为河北第一文物大市。邯郸,保定,承德,山海关,正定是河北五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有保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清西陵、满城汉墓、腰山王氏庄园、定州塔,邯郸赵王城遗址、邯郸丛台、涉县娲皇宫、涉县一二九师旧址,景州塔(景县舍利塔)、北齐高氏墓群,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赵州桥、正定隆兴寺、邢台大开元寺、隆尧大唐祖陵、商代邢墟遗址、内邱扁鹊庙等。河北目前有国家5A级景区五处:西柏坡风景区、安新白洋淀、涞水野三坡景区、山海关景区、承德避暑山等。其他著名风景区还有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邢台峡谷群风景区、涉县一二九师旧址等。

4.2 京津冀经济合作的条件

(一)经济要素互补性较强

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备,具备产业合作的良好条件。北京是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以北京为中心的陆空交通和通信干线连接世界各地,已经基本形成综合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津港是国际性港口,形成了连接海内外的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河北拥有秦皇岛、唐山港、黄骅港。这些都使得京津冀具有了海陆空相互支撑,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现代交通枢纽,对该区域对外联系和区内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地区生产要素具有互补性。北京和天津是我国科技、人才和教育高度密集的区域,对促进京津冀各地市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经营管理、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有着先天的优势。北京土地资源紧缺,而天津和河北具有丰富的沿海荒地资源可用作建设用地;河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北京、天津以人文景观为主,河北以山、海自然景观为主,共同组成了吸引当地和其他地区旅游者的有利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冀东地区和渤海海域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盐业资源、地热资源、煤炭资源、铁矿石资源、石灰石资源等都很丰富。

(二)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京津冀各地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的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京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而且技术研发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现代服务业发达,集中了几乎全国各大银行的总行、中国主要的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及外国银行办事机构。北京集中了全国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精密仪器制造、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各类优秀人才。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街等是对首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天津市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了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在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等行业已具有一定的国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依托港口和天津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物流的优势,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天津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100%受过初等教育,工程技术人员85%以上为大专学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突出的科研优势,为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工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钢铁、石化、医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服务业整体结构正在逐步优化,新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石家庄的医药、唐山和邯郸的钢铁、沧州的化工、保定和廊坊的机械制造、秦皇岛的玻璃等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为开展京津地区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4.3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 京津合作的缺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有两个特大城市,但缺少中等城市,与周边地区相对独立的小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自我封闭,彼此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即发达的城市中心,落后的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拉大。2008年,京津冀区域中GDP突破3000亿元的只有北京、天津和唐山3座城市。与之相对照,长三角区域2008年GDP突破3000亿元的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6座城市。珠江三角洲区域2008年GDP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座城市。可见,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京津冀区域。

城市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反映城市的吸引与辐射功能的发挥上,而城市之间的合作则产生于合作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现实中,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程度较高,专业化分工不足。各城市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外贸出口产品竞相压价,既损害了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利益,也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利益。为留住财源,各地纷纷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收税,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回顾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最终结果是,京津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作为京津冀区域客观存在的两大核心城市,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关系确实比较难以协调。解放前,北京与天津的城市功能的定位比较明确: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市工商业中心。解放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北京由消费型城市发展成了生产型城市,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变,对天津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正因为如此,天津由历史上一个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其经济地位不断下滑。

和天津相比,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北京成为全国公路、铁路枢纽,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北京的资产雄厚等等优势。和北京相比,天津的劣势明显,但天津是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天津的滨海新区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天津是老工业基地,轻工业比较发达等等;和北京比,天津的优势也很明显。北京、天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是齐心协力的合力效应,而是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态势。在城市功能没有互补、产业不能错位发展的情况下,京津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存在产业项目之争、港口等基础设施之争在内的无序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京津合作的缺位是导致京津冀区域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地带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差距拉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是一个城市圈,由于城市圈基本围绕中心城市而建立,与中心城市的远近是决定一个地方是否属于城市圈范围的关键因素。一般,核心城市对于周边的地区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但北京却未能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带动京津冀城市圈区域的经济增长,长三角和珠三角则都受益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于京津冀,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政府往往会采取有利于北京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来促进北京地区的发展,因此,北京作为增长极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或许不足以抵消北京作为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城市对周边地区资源掠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京津冀区域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了支持北京发展战略中。

通常,在经济圈内都有一个经济首位度高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区域存

在密切的经济联系或分工合作的关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京津冀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与长三角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长三角经济圈的首位城市上海对周边城市的优质要素资源产生巨大的吸附力,一些高端人才、研发中心、强势企业纷纷向上海集聚。同时,上海的大发展也对周边城市区域产生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城市纷纷提出“错位发展”的思路,形成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而京津冀的首位城市北京,2008年其地区生产总值为10488亿元,与第二城市天津(6354亿元)相比,首位度为1.651,其首位度较低。价值京津冀区域面积比较大,这两个城市都难以发挥“龙头”作用。如果经济总量偏小,城市首位度偏低,则中心城市难以发挥对整个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与圈内城市在产业分工和生产建设方面容易出现矛盾,很难实现共赢。

2.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差异

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不重合,是中国都市圈发展的最大障碍,京津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影响。由于区划的不同,没有统一规划,再加上“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各地市都只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合作,无法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与其他两个都市圈不同的是,京津冀都市圈中行政关系还具有多重性:北京与河北之间既是中央与地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又是并列的同级关系;天津与河北既是同级关系又是直辖市与地方的关系。重叠、复杂的行政关系,进一步影响到都市圈内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

3.产业同构和产业链断裂并存

产业结构趋同是三省市未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争相发展附加值高和税收贡献大的产业,导致在投资、项目、资源和市场领域的恶性竞争,而非生产的就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尽管京津冀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有较强的互补性,但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下,各地区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对产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内在动力,过分追求与保护地方利益,追寻自成体系的产业结构,使京津冀地区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地区间产业关联比较弱,产业融合程度低,未能形成功能互补和各具优势的产业结构。

从北京、天津、河北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看,他们所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基本雷同,北京和天津都已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加工、化工、钢铁、旅游等行业作为主要产业。由于两市产业结构雷同,造成产业间的恶性竞争,资源分散利用,产业无法做大、做强,也制约了北京、天津的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工业化发展演变规律,北京和天津应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原材料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很高。2005年的北京、天津39行业中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三个行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达19.81%和22.93%,这些行业比重过大,不仅与城市功能地位不相符,而且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占用多,对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提升大都市的整体形象。

河北省各市之间的产业同构程度也很高。河北11个城市工业总产值中居前六位的行业多半为能源、原材料产业,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城市均居前六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除了保定市外,其他城市均居前六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六个城市排在前六位,先进制造业在各城市中的地位较弱,只有保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一位,秦皇岛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五位,张家口专业设备制造业位居第三位,保定和邢台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位居第五位。

总之,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区内还没有形成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部分产业已经嵌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但基本都处于“微笑曲线”现代产业价值链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低端,还没有形成由占据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建立的区域完整产业链。

4.经济合作层次不高,产业配套水平低

虽然京津冀已经在许多领域开展了合作,但总体来看,合作层次不高,合作规模与京津的经济实力相比较还较小。目前的合作仍然是局部的、零散的合作,产业发展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尚没有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产业联合发展和梯次分工。京津与河北的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较少。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主要围绕京津两大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基础农产品供给为主;在第二产业合作中,京津以重工业和国有大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特征,使得一些重大工业项目的转移受转移成本和体制影响较大,因此较长时间内产业转移的项目主要是以能源开发或污染较重的一些中小企业的搬迁为主,如钢材、煤炭等从事资源开发和后续生产的企业,而制造业的合作范围多局限于产业链的低收益环节,从而导致产业转移进入周边地区的产业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重污染的产业为主,区域产业合作的成效更多体现在就业方面,而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上。

京津虽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却有限,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使得本应在本区域内部配套的产业和产品,却只能到江浙等区域寻求配套,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京津冀区域中存在着两类现象,一方面跨区域的产业链构筑受到行政体制的束缚;另一方面区域内的各地市都在不自觉地搞“大而全”、“小而全”,都要求自成体系,搞本地区的产业配套。

5.产业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京津冀区域有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在区域合作中,受行政体制束缚影响较大,过去两市常就谁是经济发展“龙头”而较劲,束缚了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步伐。近年来,随着各方合作要求的加强,京津冀区域合作各方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包括高层领导的互访、召开京津冀合作论坛、达成合作共识、签订合作协议等等,但总的看来,京津冀的合作还处于多探讨、造舆论、重形式的阶段,关系到各方切身利益的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政策还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冀京、冀津关于全面发展经济技术合作两个会谈纪要的建立高层次的合作协调委员会和召开合作协调会等制度,基本上没有落实。鼓励合作的政策尚未制定出来,合作基本停留在以县区、企业、民间合作为主。同时,在这一区域,影响产业合作的民间力量还十分薄弱,不能在产业合作中发挥主要作用。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会、民间商会、民家资本、民间咨询机构等民间力量发展缓慢,使得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引导企业间开展合作,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行项目选择、资源整合、产业链形成、信息沟通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机构予以指导,制约了产业合作的开展。

6.市场化进程缓慢,国有经济比重高

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缓慢,成为制约产业合作步伐的根本性因素,表现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要素市场流动受行政制约严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不快,非国有经济发展层次不高。在区域合作中,与企业行为、民间资本力量相比,地方政府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干预较多,企业跨地区生产合作受到限制。生产要素流动受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影响,难以在地区间充分流动,使得京津冀区域各自拥有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慢,企业包袱重,调整难度大,活力不足,难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不利于企业的合理布局与产业链的构建。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在技术层次、产品档次、竞争意识、应变能力等方面还不能与大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与协作关系。

以所有制结构来衡量,京津冀区域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然偏高。据2008年统计,河北省的国有及控股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仍为39.3%,天津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大46%、长三角城市圈较早出现了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达63.2%。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力强,对企业的干预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其他两个区域较低。目前,京津冀区域的国有经济处于攻坚阶段,最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行政区域的行业集聚和整合,从而影响了优势产业群的形成。

7.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

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一个瓶颈。区域自产水量正在不断减少,普遍出现了超前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区域内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天津、唐山等工业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区域内河流污染程度较重。尽管资源缺乏,特别是水资源,但其人口和经济仍将迅速增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压力。

4.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分析

1.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开始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并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生产格局和外部环境,也为位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的京津冀都市圈带来了战略发展机遇。京津冀都市圈可以在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引导下,优化产业结构并嵌入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并大量涌入中国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外资;在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加快的条件下,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并加强国际合作的力度。

2.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京津冀地区列入优化开发区域,其国家战略定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新的规划定位指明了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的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也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3.面临北京城市功能的疏解

习近平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思路要明确,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推出改革举措。方法要明确,放眼长远、从长计议,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张耘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第一步要区分首都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耘说,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如今已发展成为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北京与伦敦、东京、巴黎等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国家首都城市一样,具备了许多基于首都核心功能的延伸功能,比如经济、教育、金融等。

据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介绍,非首都核心功能主要有两大类:首先,从经济角度考虑,一些相对低端、低效益、低附加值、低辐射的经济部门;其次,区位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公共部门。他认为,这些都可以疏解到天津或河北。

另据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将通过“禁、关、控、转、调”五种方式来完成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目标。“禁”主要是严格按照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禁止新建、扩建首都不宜发展的工业项目,尤其是明确全市范围内不再新增一般制造业。“关”是就地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全面治理镇村工业大院,加快清理小散乱企业。“控”是对城市废弃物处理、炼油、食品加工等保障城市运行及民生的行业实行总量控制。“转”是指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实施整体转移。“调”是对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实施调整,主动在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从2013年底,北京已经开始疏解工作,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场所都被动员搬迁。这些市场从业人员众多、摊位密集、客流量大,仅“动批”的从业人员就超过3万。有消息称,“动批”将整体迁至河北廊坊或保定。据统计,类似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在北京城区有上百个。根据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今年北京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北京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决心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拆除中心城商品交易市场36个。与天津、河北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实施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北京新机场开工建设,首钢曹妃甸、张承生态功能区、中关村示范区与滨海新区合作等重点工作取得进展,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1532个。

而在此前的北京区县两会期间,北京多个区县已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计划表。对此,张耘认为,在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一体化方面,北京市拿出了相当大的诚意。比如,在今年7项重点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就排在了第一位。

廊坊有望对接央企和教育资源的外迁,张家口和廊坊为代表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承德、保定、张家口为代表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业。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组成的港口与临港工业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集聚,发展高端设备、现代物流等产业。

产业及教育医疗资源的外迁,将导致河北住房需求显著增加:一是北京人口的迁移如外迁央企的员工住房、非京户籍的人口迁进河北的住房。目前确定廊坊对接央企的外迁,按照邯郸的人口密度极限测算,未来廊坊至多可接受97万人口。二是河北在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后自身城镇化率提升时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粗略测算,河北省从目前城镇化率46.8%到2020年实现60%的目标将新增1200万的城市人口,7年时间相当再造2012年一个大保定市的人口规模,按照60%比例购买自住房的中性测算,加上廊坊承接的京户,总计将新增206万套住房需求,约相当于北京目前库存的27倍。

尽管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已成为各方共识,但现实的推进仍面临不少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有着相对固化的路径与轨迹,“变轨”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另外,一条发展的新路、一种开发的模式,也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需要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托起这样的新路子、新模式。

个中关键,则在于必须以改革为先导,尽快构建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有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机制、体制环境。

此前已有专家指出,行政主导型经济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但问题是,在行政区划不可能发生大的变动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尝试换一种思维。比如可以探索行政与市场双重配置资源的路径。也即,在确保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剥离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逐步以资源内在配置的规律、以投资报酬率的高低来配置资源。

那些以往北京挟首都之力聚集起来的行业、产业,诸如批发市场、机械制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完全可以转移出去。既为北京“瘦身”,也可以集中力量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而在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做到“制度同步”。不能为了转移而转移,更不能搞成低端产业的大疏散。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聚集,往往有着内在的规律与依存性,在缺乏配套设计的情况下,简单疏解,很难持久。

以疏散出来的企业为例,至少在社会福利问题上,就存在与北京的衔接及与河北的落差等问题。哪一个问题搞不好,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整体布局。

因此,若想改变长期壁垒隔离出来的京津冀现状,只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是要“锲而不舍”还清过往的欠账,加速河北等落后地区的发展,着力于解决京津冀行政区划背后各种资源的分布不公、社会福利不均等问题;再就是“有序配套”,逐步改革以往不合理、不公平的机制、体制,摒弃行政阻隔,权力挡道,各自为战,让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要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不能一味等下去,也不能简单化切蛋糕,而是要考虑北京与冀津等地的承受能力,做到转得安心、接得放心。而无论如何,根本之计仍在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减小北京与周边各地诸多社会指标的落差。

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书记郭金龙就明确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北京“就自己讲自己”已经走不通,必须主动把北京的发展融入京津冀。若三地都能“主动融入”,则京津冀就能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共同发展、边界模糊,相应地,行政对于资源配置的强势作用必然淡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必然提速。

4.河北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河北省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镇率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5年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

式发展,由26.72%一跃升至37.69%。但是,这次飞跃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一些城市行政区域的调整,一些郊区乃至郊县被划为市区。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46.6%,河北为43.74%,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在3%左右。由此可见,河北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城镇化率57.0%相比,则差距更大。

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同步提高,但仍低于工业化水平。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提升,河北城镇化程度也不断加强。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合理比值为1.4~2.5。2009年河北这一比例为0.51,这显示出河北在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

河北省城镇化质量: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和灰尘自然沉降量分别为0.054毫克/立方米、0.087毫克/立方米和16.04吨/平方公里,均控制在基本目标之内。但是,城市污染事故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2009年河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5.产业转移持续加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消息一出,河北省一些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就转向了产业转移承接,招商引资的任务成倍加码,可以说是“一天一汇报,三天一小会,一周一碰头。”一场精彩大戏正在拉开,据悉,河北省已筛选出49个产业园区进行规划,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

有专家认为,能耗项目搬离北京,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还能实现“腾笼换鸟”,利于首都改善经济结构,腾出土地资源发展高端产业。项目搬迁过程中实现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对河北不增加新的污染排放,也有利于促进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京冀合作共赢发展。

北京计划调整退出污染企业,而河北希望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这是一对矛盾。化解这一矛盾,实现双赢目标,绝非易事!

协同发展是根本出路,京津冀要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协同发展

据记者了解,目前京津冀对产业一体化发展都有各自的打算。如北京至石家庄,北京至唐山、曹妃甸,北京至黄烨港,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大走廊。

天津规划将保税港区、自贸区根据各自功能定位发展优势产业,不同功能区承接的产业转移重点不同。天津港保税区以发展物流、港口、船舶制造为主;南港工业区以制造业、石油化工为主;滨海新区以现代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

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对外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润青说,目前央企80%以上的总部在北京,滨海新区定位是承接二级子公司的转移,央企决策中心需要离各部委近一些,但是科技、运营、研发等部门可以入驻滨海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整体规划未落定前,金融均是河北、天津积极争取的一个重点高端产业。也就是说,京津冀都在动足脑筋,大力发展金融业,但京津冀如何分工、协同发展,需要整体规划。

京津冀一化应当是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首先,北京的传统制造业都应当迁出北京迁到河北去,北京重点发展例如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等占地少的高端产业。天津应当以港口物流为主,打造世界上一流的物流企业的物流产业集群。河北就成为制造业的基地,将京津的制造业都转移河北去,在河北形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研究参考选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研究参考选题 一、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河北转型发展研究 1.精准确定功能分区问题研究。如何对全省进行总体功能分区,使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分布的相关要求和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及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各地得到落实。 2.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研究全省各市县适合承接哪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哪些产业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3.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问题研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和打造一批不同层级的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使协同发展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定位布局的研究 4.加快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的研究 5.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发展的研究 6.积极促进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实践的研 究 7.探索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8.构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大力培育环京津(保廊)新 增长极的研究

9.建设沿海率先发展区,全力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增长极 10.推进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腹地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11.推进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研究 12.河北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对象、承接方式和路径、承接载体的研究 13.构建网格状、大容量、低成本、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与我省对策研究 14.建立我省与京津完善的生态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研究 15.我省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研究 16.加强林业建设、加强湿地修复、加强海域保护,推进我省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17.强化资源能源保障,构建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8.河北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研究 19.京津冀生态补偿核算与机制构建,及河北省对策研究 四、其他研究 20.促进河北省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21.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试点示范研究 22.推动金融、土地、信息和人力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研究 23.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一、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路径选择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地角色定位与关键问题 3、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与突破途径 4、京津冀的投资政策重点与区域性金融领域改革难点 5、京津冀的科技政策重点与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6、京津冀重点项目安排、布局与三地发展方向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的难点和突破点 2、京津冀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和普惠化研究 5、京津冀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研究 6、京津冀合作共赢机制的解决方案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产业定位与分工研究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研究 3、京津冀区域重点产业链打造与优化研究 4、提升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研究 5、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和河北省承接能力提升 6、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1、京津冀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与城市群研究 2、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和优化路径研究 3、京津保核心区发展战略研究 4、石家庄、唐山区域次中心发展战略性研究 5、京津冀重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6、京津冀人口迁徙、产业转移与城市布局优化研究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近期重点任务与责任分工表 序号类别事项责任单位 备 注一、建设协同发展合作平台(筑巢引凤工程) 1 天津滨海- 中关村科 技园 参与设立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主要用于产业对接、园区建设投资和公共 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收社会资本的方式,推动滨海中关 村科技园的建设。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 区科委 建立滨海-中关村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北京对接,完善科技园的政策和规 划体系。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 区科委 推动京津冀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科研服务 联盟,对接京津两地100多家开放实验室向科技企业开放。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 区科委 —1 —

2 于家堡金 融创新示 范区 依托自贸试验区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吸引在京 金融机构总部或电子银行、数据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落户新区。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加快和北京的对接,建设企业总部集聚区,引进重点各类企业总部,特别 是在京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新设立的总部。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和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建 设。 中心商务区管委会 3 天津滨海 新区中欧 先进制造 产业园 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临港核心区,加快核心区的规划和 建设工作。 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区工信委加大和京冀两地对接力度,发挥产业园区辐射力,完善产业链,完善促进 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临港经济区管委会、区工信委结合各功能区的产业基础、发展定位和区域规划,打造“一区七基地”的产 业发展格局,实现各基地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各功能区管委会、区工信委 4 临空经济加快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货运航空公司和物流企业入驻,保税区管委会 —2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研究参考选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研究参考选题 【一】在推动京津冀协同进展中实现河北转型进展研究 1.精准确定功能分区问题研究。如何对全省进行总体功能分区,使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分布的相 关要求和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及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 各地得到落实。 2.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研究全省各市县适合承接哪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哪些产业 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3.精准打造进展平台和载体问题研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和打造一批不同层级的协同进展示范基地、各具特色的大 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使协同进展有抓手、能落 地、见实效。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进展中河北省定位布局的研究 4.加快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的研究 5.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进展的研究 6.积极促进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实践的研 究 7.探究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8.构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大力培育环京津〔保廊〕新 增长极的研究 9.建设沿海率先进展区,全力打造沿海率先进展增长极

10.推进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进展的 战略腹地和城乡统筹进展的重要示范区 11.推进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 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研究 12.河北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对象、承接方式和路径、承 接载体的研究 13.构建网格状、大容量、低成本、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 通体系,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展与我省对策研究 14.建立我省与京津完善的生态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研究 15.我省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研究 16.加强林业建设、加强湿地修复、加强海域保护,推进 我省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17.强化资源能源保障,构建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8.河北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研究 19.京津冀生态补偿核算与机制构建,及河北省对策研究【四】其他研究 20.促进河北省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进展研究 21.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试点示范研究 22.推动金融、土地、信息和人力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研究 23.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研究

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6915841.html, 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赵永超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6期 【摘要】山西省与京津冀都处在环渤海地区,是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的主要供应地,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应该协同发展。同时,两个地区的地理距离、人员相亲、文化交流更是协同发展的前提。山西各界非常希望将山西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各项规划及合作的开展,这一目标也越来越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解读对山西省有关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做出评述。 【关键词】山西省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需要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求,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也呈现出大幅度增涨的趋势。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储量大省,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由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量的大幅度增加,高负荷的煤炭开采和使用使得山西省煤炭储量日趋锐减,加上现行煤炭开采的工艺水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煤炭职工数量过多等矛盾更加凸显,因此,从宏观发展上来看,作为山西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二)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西省与京津冀蒙地区以往的产业合作情况来看,对于山西省,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目前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业化发展较快,产业升级越来越明显,以前劳动力比较多的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价格上升,以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不断向外转移,而且正面临着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而我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刚起步阶段,并且又具备劳动力资源便宜和产业基础好的两大优势,这就成为了承接东部成熟产业转移的条件。 (三)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两地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和整合,但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分析报告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7月

正文目录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4)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4)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4) 2.京津冀地产与财政的内生逻辑 (9) 2.1京津冀的房地产催化了土地财政的增长 (9) 2.2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11) 2.3土地财政并非京津冀地产价格高企的主要推手 (12) 3.京津冀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土地财政展望 (13) 3.1雄安新区有望走出土地财政依赖的困境 (13) 3.2发债或成为雄安新区建设资金来源 (14) 3.3 PPP模式助力雄安新区基建投资 (16) 3.4雄安新区有望构建新型财政收支框架 (17)

图表目录 图1:2012-2016年北京市用地审批情况(公顷) (5) 图2:2012-2016年北京市土地交易面积(公顷) (6) 图3:2011-2016北京土地出让收入及占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7) 图4:2011-2015年京津冀房产与土地相关税收及占财政收入比例(万元,%) (8) 图5:京津冀土地规划分类图 (9) 图6:1999-2015年京津冀房屋销售价格(元/每平米) (10) 图7:2011-2016年我国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亿元,%)11 图8:2012-2016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12) 图9:2011-2016京津冀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亿元) (15)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包括房地产税、建筑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购房的契税、房产交易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等;土地从征收到出让过程中的隐性收入和间接收入。自1990年国务院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开始,土地使用权市场正式出现并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据新浪网报道:2016年5月,国土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和利用导向。该规划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环京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严控、鼓励存量转换、存量挖潜,也在纠正北京周边通过土地供给来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思路。存量建设用地在结构上保障重点基础社会和公共服务,以及引导人口与产业的合理移动集聚为重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来看,京津冀将会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控制环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和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是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和危桥改造工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摘要:北京过去的城市增长对首都的“二重属性”考虑不够,使得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同时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扩张效率不高,并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应强调北京的均衡发展和带动作用。通过分析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城市属性的相互关系,厘清非首都功能的内涵,明确了城市效率和城市集聚的相互关系,北京的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创新型经济体,同时还应注意通过构建区域协同综合体,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关键词:城市功能二重性;城市效率;均衡发展;带动作用;创新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46-006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担着政治地位赋予的特有城市功能,建国以来由于我国在不同时期国家发展和首都建设的需要,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屡经调整,由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北京城市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与人口集聚的双重不匹配导致了北京“大城市病”的出现。2015年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为“四个中心”,北京不仅承担着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首都功能,而且还被赋予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京津冀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10~20年,北京既要实现自身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必须利用经济与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现有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忽略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属性,这种研究视角不利于提出有助于北京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思路,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区域的正向带动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把握北京城市功能的“二重属性”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对制定出科学的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与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北京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作出了多次调整,自1949年建国后,北京市累计完成了7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如表1所示。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北京正在进行第8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订工作。 由表1可知,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历程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城市定位发生多次变化,在这7次城市总规划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多次发生变化,1958年前的发展规划所制定的工业中心在随后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不再出现,这表明北京有意在逐步淡化其城市的经济职能。第二,城市空间布局由强调一个中心转变为多个中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北京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渐变大,通过建设多个中心来均衡城市发展从而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是比较正确的调整。第三,人口规模上限不断提高。除了1958年城市规划将城市人口上限限定为350万外,其他规划的人口上限都在不断上升,然而实践证明这些规划的人口上限没有一个满足,规划期限内北京的实际人口规模都提前突破了上限,因此这要求最新一版的北京城市规划重视合理城市规模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出科学的人口规模控制范围,同时还应该结合疏散人口的政策思路。 (二)北京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断演变,城市规模增加速度超过城市结构增长的容纳水平,北京中心城区集聚过多城市功能,出现了城市增长速度变缓,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北京城市发展的双重过度集聚问题 北京的城市发展存在双重的过度集聚问题,一方面,北京中心城区集聚了过多功能,北

【发改方案】津南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规划纲要工作方案

【发改方案】津南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规划 纲要工作方案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 规划纲要工作方案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重大国家战略,是一项复杂、艰巨、繁重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总体谋划为主向加快编制规划和大力推进实施相结合的新阶段迈进,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任务更加突出,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引进非首都功能项目的承接工作,使我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承载地,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天津市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部署安排,依托我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主轴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带动我区新一轮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深化顶层设计,加强谋划创新,狠抓推动落实。按照我区“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结合招商引资年活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着力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顶层设计做好前期规划 抢抓海河中游职教会展区列入天津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1+11”格局产业对接合作平台的机遇,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尽快启动“津南区海河中游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协调市有

关部门争取将津南区海河中游开发列入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争取将该片区作为我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的支点作用,尽快编制海河教育园区高研园规划,加强与海河教育园区的协调、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市有关部门做好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 (二)加强承接载体建设 进一步完善提升津南区总体规划,努力推进承接载体建设,以我区现有工业园区和津南开发区扩域为基础,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支持政策,优化投资环境,确保项目“引得来、接得住、能发展”。 (三)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结合招商引资年活动,以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为工作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信息源,定向定制承接方案,做好工作对接,运用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人脉招商等手段和招法,大力吸引各类机构、项目落户,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增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对接国家和我市相关规划,深入研究我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承接合作重点领域,努力探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责任分工 成立津南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学义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政府办、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工业经委、商务委、建委、科委、招商局、金融办、财政局、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围绕“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要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减量发展成果,主动弱化对津冀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转而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市场扩大开放,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对津冀乃至全国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十大亮点看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十大亮点看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今年确定的88项重点工作进展如何?XX 雄安新区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也要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各项工作。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协同性,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对照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狠抓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亮点一】雄安新区67个重点项目今年开工

驱车穿行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郁郁葱葱,华北明珠白洋淀波光粼粼。在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场面壮观;作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重要的防洪设施,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现场重型工程车、吊车、运输车往来穿梭……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南拒马河防洪治理工程(容城段)、白洋淀引黄大树X庄泵站工程、容西混凝土搅拌站等20个重点建设项目先后组织进场施工,另有31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入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今年要推进共计67个既定重点项目和20个配套服务及企业类一般性项目。 【亮点二】央企完成雄安新区建设项目40亿元 国资委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上半年,有14家央企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子公司。多家央企初步提出在新区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构想。 据不完全统计,央企目前按照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等部署,配合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已完成各类工程项目94个,完成投资大约40亿元,正在建设的项目有149个,计划投资总额339亿元。 【亮点三】雄安新区创新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雄安新区以智能城市建设为牵引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中国移动、中国电科、百度等企业设立5G、无人驾驶等领域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加快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中国移动产业研究院、中国电科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等28个项目入驻雄安新区市民服务中心。眼神科技、首航节能等12个中关村高技术企业将总部转移到新区或在新区设立机构。100多家在京企业与新区达成近200个意向合作项目。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我国8%的人口生活在这片占我国2.3%的土地,并创造出了我国11%的国内生产总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孙久文、原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1中提出,北京“以疏解促提升”、天津及河北“以吸收促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定位;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出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实现区域间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发展不平等、单元要素一体化和区域统一协调机制是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上官珮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讨》2一文中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老牌的经济发展区域,从改革开放以来协同化的发展步伐就一直在加快。从“京津冀一体化”再到“大北京地区”最后到“京津冀经济圈”在扩充区域的同时也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京津冀地区既是经济发展中心,又是政治发展重心,从先进政策的推广和模块化实现,如近期开设的雄安经济新区,创新性的将京津地区的产业向河北地区转移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解决了京津地区人口压力的问题,这种政策与经济之间的互利关系较之以往转换的更加从容,也正因如此这种合作关系突破了区域之间的限制,在大政策的指引下,京津冀地区协成合作,共同规划和发展。 寇大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区域协调机制的视角》3一文中再一次强调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协同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这个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从2004年开始阶段性的实施, 1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5):1-11. 2上官珮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讨[J].发展研究,2015(04):60-63. 3寇大伟.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区域协调机制的视角[J].城市观察,2014(03):89-96.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哪个领域

导语:谈论到领域,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当然了,还有人想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一起来了解下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 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750万。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广安中心小学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以全面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开展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程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重点,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深入科学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做到在工作中主动监控、及时督促辅导、工作程序细致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教研活动的质量。着眼于学校特色内涵的发展,将生本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036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2人,39人具有小学高级级教师资格。我校办学优势: 1、学校拥有一个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工作踏实、无私奉献的领导班子,成为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 2、我校青年教师居多,学历层次高,专业水平较好,教师队伍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比较大。 3、学校软、硬件配套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4、教学成绩近2年在县级评比中分别取得了第四名和第十名的好成绩 有待改进方面: 1、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培养壮大骨干教师和学科

带头人队伍。 2、学校的教科研过程管理不够规范。 3、学校教学制度构建还需进一步完善,用制度规范教师教学教研行为。 三、基本目标 1、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开设课程,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的规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 2、紧抓常规教学,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深化“小组学案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4、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5、进一步加强艺体特色学科发展,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开设课程,严格落实素质教育的规定:(1)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开齐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2)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3)规范学生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

地理热点练习--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2015年3月10日8时,南疆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等地气温下降6~10℃。读亚洲局部区域此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 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乌兰巴托、北京、郑州、合肥、东京五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乌拉巴托上升气流较强 B.东京、北京处于阴雨天气 C.东京和合肥的气压差低于15百帕 D.合肥的风速大于北京处 2.由图可知,N地与乌兰巴托气压的最大高差是( ) A.16帕 B.18帕 C.24帕 D.21帕 3.由此可知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受冷空气影响,京津冀等地的霾可能会逐渐减弱消散 B.西北地区的大气能见度会降低 C.黑龙江、吉林等地出行时需关注封路信息 D.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读河南地形图(图Ⅰ)及某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线路图(图Ⅱ)回答5-6题。 5.关于京津冀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6.关于该工程对于河北沿线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彻底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海雾是在海洋上形成的雾,与陆地上形成雾的原理一样,有辐射雾和平流雾。黄海成山角附近海域每年4~

8月被大雾笼罩,有“雾窟”之称。读下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我国海雾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随夏季风的推移,海雾会从春至夏自南向北推延 B.受低气压控制时,易出现海雾 C.渤海是内海,受陆地影响大,不易形成海雾 D.夏季水温高,对流作用强,因此不会形成海雾 8黄海成山角附近海域4~8月多雾的原因有( ) ①暖湿空气从南向北推进,经过相对寒冷的黄海时,底层易凝结形成雾 ②南下的冷空气经过相对温暖的黄海海面时,近海面上的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③因寒暖流交汇,两种温差较大且又比较潮湿的空气混合后形成雾 ④夜晚降温快,近海面大气降温迅速,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为1亿人。读图回答9-10题。 9.有关京津冀一体化的地理背景正确的是( ) ①北京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和环保压力严重,发展周边卫星城,疏导北京城市压力刻不容缓 ②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③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北京、天津为双中心,构建“两核多点”的发展格局 ④在一体化构建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及防治环境污染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0.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关于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京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主,其产业与技术向天津、河北扩散 B.天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为主,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向北京输送资源、劳动与产品 C.河北以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以动力指向型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钢铁、化工、能源等

解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96915841.html,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2020年行动计划》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596915841.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96915841.html, 成绩单 涉及北京的国家高速铁路网全部开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津保1小时交通圈顺利实现。 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实现全线贯通,市域内3条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部消除。 新机场航站区工程实现混凝土结构、钢网架结构封顶,新机场高速进出场高架桥主体结构已全线贯通。 关键词 产业对接协作 下半年“4+N”产业合作格局提升 下半年,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等“4+N”产业合作格局将巩固提升。此外,加快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三年内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建设 到2020年,将加快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首钢京唐二期、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实现竣工投产;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完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共建共管机制,加速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集聚;推进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起步区建设,基本建成口岸物流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京津合作示范区、北京·滦南大健康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成绩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