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五官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使用)Ⅰ前言五官解剖学是研究眼、耳、鼻、咽、喉等局部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该门学科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在系统解剖学学习之后学习,研究与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有关的眼、耳、鼻、咽、喉以及食管、气管的解剖,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器官的解剖学习,为临床眼科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官解剖学的实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按眼、鼻、耳、咽、喉部及颈前区几个大的部分进行实地解剖,辅以部分标本示教,通过实地解剖和示教标本的观察,学习和掌握各部的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课前认真预习。每次课教师课前提示时交待清楚应着重解剖观察与思考的解剖结构,课后小结时指出需注意复习的问题,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结构。课后复习时要求写出书面小结。在眼、外鼻与鼻腔、鼻旁窦、

耳、咽喉部与颈前区解剖完毕时各进行一次课堂讨论,总结各部分的解剖情况及必须掌握的知识。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耳鼻喉科学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8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1。即理论24学时,实验24学时。四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斌全,1版,2003年。 II 正文第一讲颅与头部的血管神经一教学目的学习分离颅骨、颅的整体观、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脑神经,为学好五官局部解剖打下基础。二教学要求(一) 了解五官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了解五官解剖学的学习

方法。 (二) 熟悉脑颅与面颅的骨组成及位置。1

(三) 掌握脑颅骨中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了解脑颅骨中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四) 掌握面颅骨中上颌骨的解剖,熟悉参与面颅形成的其它各骨的位置和主要结构。(五) 熟悉颅底内面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的骨组成,掌握颅底内面的孔、裂。(六) 掌握颅前面观中眶的形态,掌握眶四壁的骨组成和形态结构,掌握泪囊窝的组成,了解眶的各种测量数据。(七) 掌握眶壁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特别是眶上裂、眶下裂与视神经管。熟悉眶的毗邻,了解其与鼻旁窦的关系。(八) 熟悉颅前面观中骨性鼻腔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掌握骨性鼻腔的孔裂及交通。(九) 掌握颅侧面观中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了解颅整体观的其它各面。(十) 熟悉脑神经的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和进出颅部位。(十一) 熟悉脑的血管: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三教学内容(一) 五官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临床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基础性学科。(二) 颅骨共23块:脑颅骨有8块,面颅骨有15块。

(三) 脑颅骨:颞骨、蝶骨、筛骨、额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顶骨、枕骨的位置和结构。(四) 面颅骨:上颌骨的位置、分部和主要结构。下鼻甲、腭骨、颧骨、鼻骨、泪骨、犁骨、下颌骨、舌骨的位置和结构。(五) 颅底内面观: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组成,颅底内面的孔、裂。(六) 颅前面观:眶

的形态,眶四壁的骨组成、形态、结构。泪囊窝。眶的测量。眶壁的孔裂及通过的结构。眶的毗邻,与鼻旁窦的关系。(七) 颅前面观:骨性鼻腔的组成、形态、重要结构、孔裂及交通。4对骨性鼻旁窦的位置、开口。(八) 颅侧面观:颞下窝、翼腭窝的位置与交通。(九) 颅顶面观、后面观和颅底外面观。 (十) 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进出颅部位。(十一) 脑的血管: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硬脑膜窦。第二讲眼球的构造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学习眼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眼球壁和内容物较细小的解剖形态结构,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球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熟悉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 掌握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 熟悉巩膜的特点,掌握角膜缘、巩膜距、巩膜静脉窦。(四) 熟悉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虹膜的颜色与人种的关系;掌握虹膜基质层内瞳孔括约肌与瞳 2

孔开大肌及其与瞳孔对光反射的关系。(五) 掌握睫状体的位置与形态、睫状肌及其与调节反射的关系;了解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六) 掌握视网膜分部、视神经盘、黄斑;熟悉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七) 掌握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各部结构特点及功能。(八) 掌握眼房的围成和交通。掌握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掌握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前回流途径);了解房水的后回流途径及与玻璃体管的关系。

(九) 掌握晶状体的组成。了解晶状体纤维的年龄变化及白内障。

熟悉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十) 掌握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

节。了解眼屈光装置的屈光系数。三教学内容(一) 眼球三层壁分部及各部名称。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的结构特点。

(二) 角膜的特点、分部及层次。(三) 巩膜的特点,角膜缘、巩

膜距、巩膜静脉窦。(四) 虹膜的形态、层次结构、特点;(五) 睫状体的位置与形态、睫状肌及其与调节反射的关系;脉络膜周隙、脉络膜的层次结构。(六) 视网膜的分部、视神经盘与黄斑;视网膜的各层细胞及其功能意义。(七) 眼球内容物的组成及各部的位置、结构特点、功能。(八) 眼房的围成和交通。前房角、滤帘及其意义。房水的产生、作用及其循环途径。(九) 晶状体的组成。晶状体纤维的年龄变化。玻璃体的位置和功能。

(十) 眼的屈光系统组成及其调节。眼屈光装置的屈光系数。第三讲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经支配进行学习,包括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泪器的组成,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从深层次上加深对眼副属器、眶内血管及眼的神

经支配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睑的层次结构及血管、神经支配。了解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了解上

睑提肌的作用。(二) 掌握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了解眶

筋膜的概念。熟悉眶筋膜的种类。(三) 掌握泪器的组成。掌握

泪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熟悉泪腺的血管、神经支配。熟悉鼻泪管的分部及鼻泪管下端的开口。掌握泪液由何处产生,其排至鼻腔的途径如何。(四) 掌握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了解第一、第二眼位的概念。了解总腱环与眼外肌、视 3

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眶内神经血管的关系。掌握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了解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五) 掌握视觉冲动的传导通路。了解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视辐射的纤维排列及视皮质,熟悉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熟悉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六) 熟悉眶内动脉的来源;熟悉眼动脉的起始、走行、主要的分支与分布;了解眼球动脉的两个系统及其供血规律;掌握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熟悉虹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七) 熟悉视器静脉引流的三个方向;了解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方向;了解眼球静脉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八) 熟悉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了解眼球的神经分布。掌握视神经起止、行程与分

部及其三层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三教学内容(一) 睑的层次结构、血管、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的分部与作用。上

睑提肌的作用。(二) 结膜的分部与结膜囊的概念。眶筋膜的概念。眶筋膜的种类。(三) 泪器的组成。泪腺的位置、导管开口及血管、神经支配。鼻泪管的分部、开口。泪液的产生及其排

出途径。(四) 眼球外肌的名称、起止及功能。第一、第二眼位

的概念。总腱环与眼外肌、视神经鞘、眶骨膜、硬脑膜、眶内

神经血管的关系。眼球外肌的神经支配,各神经的走行及易受

损伤的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及受损后的主要表现。 (五) 视觉

冲动的传导通路及其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瞳孔对光反射传

导通路及视神经与动眼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六) 眶内动

脉的来源;眼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眼球动脉的两个

系统及其供血规律;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来源、走行和分布。虹

膜动脉大环与小环的位置、形成、供血区。(七) 视器静脉引流

的三个方向;眼上、眼下静脉的汇成、位置、引流范围与引流

方向;眼球静脉的两个系统及引流情况。 (八) 眶内神经的名称、性质、分布与功能。眼球的神经分布。视神经起止、行程、分

部及其三层被膜与脑的三层被膜的关系。第四讲外鼻、鼻腔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外鼻和鼻腔学习的

基础上,进一步对外鼻和鼻腔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 4

括鼻的组成,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血管神经,鼻腔的分

部及各部特点、血管神经支配,鼻腔四壁的形态结构特点,从

深层次上加深对外鼻与鼻腔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鼻的组成,了解鼻的功能。(二) 熟悉外鼻形态学及其

支架结构,熟悉梨状孔的构成。了解外鼻的血管神经,熟悉外

鼻静脉循环的特点(危险三角区静脉回流)。 (三) 掌握鼻腔的分部,熟悉鼻前庭的结构特点,熟悉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

点。(四) 熟悉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及毗邻;掌握鼻中隔构成和分部;掌握固有鼻腔外侧壁中鼻道的结构-钩突、筛泡,熟悉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嗅裂和总鼻道的概念。 (五) 熟悉鼻腔动脉血液供应(来源)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掌握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即掌握鼻出血的常见部位;熟悉鼻腔的静脉回流方向;掌握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嗅神经及筛前、筛

后神经)分布;了解鼻腔淋巴引流的方向。三教学内容(一) 鼻的组成、功能。(二) 外鼻形态学及其支架结构。梨状孔。

外鼻的血管神经,外鼻静脉循环的特点。(三) 鼻腔的分部,鼻前庭的结构特点,固有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其构造特点。(四) 固有鼻腔四壁的构成、结构与毗邻关系,鼻中隔构成和分部;钩突、筛泡、窦口鼻道复合体、嗅裂、总鼻道的概念。(五) 鼻腔动脉血液供应及其分支分布;鼻中隔前下部血管网(Little区、Little动脉丛)与鼻后外侧静脉丛及其临床意义;鼻腔的静脉引流方向;鼻腔神经来源、主要分支分布;鼻腔淋巴引流。第五讲鼻旁窦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鼻旁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鼻旁窦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及功能,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鼻旁窦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鼻旁窦

的组成及分组。了解鼻旁窦的功能。了解鼻旁窦的血管分布和神经支配。(二) 掌握蝶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蝶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了解蝶窦的分型及其与垂体手术的关系。 5

(三) 掌握额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额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四) 掌握筛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筛窦各壁的组成、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五) 掌握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掌握上颌窦各壁的毗邻、开口部位及体表投影。(六) 熟悉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了解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七) 掌握海绵窦的位置、交通(静脉血回流)及其内走行结构(外侧壁)。(八) 熟悉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三教学内容(一) 鼻旁窦的组成、分组、功能、血管分布、神经支配。(二) 蝶骨、额骨、筛骨、上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三) 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的位置、窦腔各壁的毗邻结构、开口部位、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四) 鼻腔和鼻旁窦的位置及其与颅腔、眼眶和口腔的毗邻关系。前颅底与各鼻窦毗邻关系。(五)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其内走行结构。(六) 颈内动脉分部及颈内动脉海绵窦部的分段及特点。第六讲颞骨、外耳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颞骨、外耳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颞骨、外耳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颞骨的形态结构特点,耳的分部,外耳的组成,耳廓、外耳道、鼓膜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从深层次

上加深对颞骨、外耳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颞骨的位置和分部,掌握颞骨鳞部的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熟悉颞骨岩部的形态,掌握其前、后两面的结构;熟悉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二)掌握面神经的走行与分段,了解面神经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熟悉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三个分支,掌握面神经的面部分支分布;了解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伤及其表现的不同。(三) 掌握耳的组成(分部)。熟悉耳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 掌握外耳的组成。熟悉耳廓的结构和形态学特点,了解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掌握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掌握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掌握鼓膜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分部和正常(解剖)标志。了解外耳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三教学内容(一) 颞骨的位置和分部,外耳道上三角和道上棘的概念;颞骨岩部的形态、结构;颞骨乳突部的结构特点和乙状窦的颅外标志线。 6

(二) 面神经的走行、分段、与迷路及鼓室的关系。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和面部的分支分布以及不同部位面神经损伤的表现。

(三)耳的分部及各部所在的颞骨的位置。(四) 外耳的组成。耳廓的形态学特征、结构;耳廓的血管、淋巴管与神经。外耳道的起止、走行、分部以及与颞下颌关节的关系。外耳道软骨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鼓膜的部位、形态、组织结构、分部、解剖标志。外耳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第七讲中耳、内耳

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中耳、内耳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耳、内耳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听小骨及运动听小骨的肌,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的形态结构特点,内耳的组成,骨迷路与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从深层次上加深对中耳、内耳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中耳的组成。掌握鼓室的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掌握听小骨及其连结;熟悉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 掌握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了解上、中、下、后鼓室。掌握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窗的概念。了解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熟悉鼓室的动脉来源与鼓室内神经。(三) 掌握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掌握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的原因。熟悉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了解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四) 了解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掌握乳突窦的位置、开口,熟悉乳突窦口的围成;熟悉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了解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了解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 (五) 了解内耳的位置,掌握内耳的组成;掌握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掌握蜗孔的概念;掌握膜迷路的组成、各部的

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掌握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六) 熟悉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了解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了解内耳的静脉引流情况;熟悉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了解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了解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了解内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 熟悉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熟悉内 7

耳道底的分部及穿过结构。(八) 掌握声波的传导途径。熟悉听觉传导通路。三教学内容(一) 中耳的组成。鼓室六壁的名称、构成、各壁主要结构及其毗邻(临床意义)。听小骨及其连结;运动听小骨的肌及其神经支配。(二) 鼓室的位置及鼓室腔的划分。上、中、下、后鼓室。鼓室下隐窝、茎突复合体、前庭窗、蜗窗的概念。鼓室的粘膜皱襞及鼓室隔、鼓前峡、鼓后峡的概念与粘膜皱襞隐窝;鼓室的动脉来源与鼓室内神经。(三) 咽鼓管的位置、起止、结构特点,成人与小儿咽鼓管的差别,婴幼儿鼻咽部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的原因。咽鼓管的运动肌及与咽鼓管咽口开张的关系;咽鼓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四) 鼓窦、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乳突窦的位置、开口,乳突窦口的围成;乳突窦与外耳道后上壁及外耳道上三角的关系;乳突手术腔的概念及Trautman三角的位置;乳突小房的分群和乳突的分型。 (五) 内耳的位置,内耳的组成;骨迷路的组成、各部的形态学特征,蜗孔的概念;膜迷

路的组成、各部的续连和形态结构特点,位置觉感受器与听觉感受器的名称、所在部位及其作用。(六) 迷路动脉的来源及其三个分支及供血范围;茎乳动脉对外半规管的供血;内耳的静脉引流情况;内淋巴与外淋巴的概念,内、外淋巴液在迷路内的交通,即内、外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内淋巴囊及内淋巴循环)。(七) 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位置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的关系及穿经内耳道底的情况。内耳道底的分部及穿过结构。(八) 声波的传导途径。听觉传导通路。第八讲咽的位置、结构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咽的位置、形态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咽的位置、形态中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鼻咽部的增殖体、咽隐窝等结构,口咽部的腭扁桃体,喉咽部的梨状隐窝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咽的位置、结构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了解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二) 掌握鼻咽部的位置;熟悉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掌握咽隐窝的位置及其意义。熟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了解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系。 8

(三) 熟悉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掌握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 (四) 掌握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掌握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熟悉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五) 掌握腭扁桃体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了解腭扁桃体的静脉引流、淋巴

引流。(六) 掌握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掌握扁桃体的毗邻结构。(七) 熟悉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了解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八) 掌握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九) 熟悉喉咽部的位置。掌握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了解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三教学内容(一) 咽的位置、分部与交通,咽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

(二) 鼻咽部的位置;增殖体的位置、特点及其意义;咽鼓管咽口及其交通和意义;咽隐窝的位置及其意义。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腭襞、咽鼓管咽襞及其深面的结构。咽囊与颅咽管的位置关系。 (三) 口咽部的位置及四壁的构成,咽峡与鼻咽峡的围成、意义。(四) 扁桃体窝的位置(四壁)。腭扁桃体的形态、位置;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扁桃体被膜。(五) 腭扁桃体的动脉血供、神经支配、静脉引流、淋巴引流。(六) 腭扁桃体内侧面的粘膜皱襞与扁桃体床的四层结构。扁桃体的毗邻结构。(七) 扁桃体周围隙及其扁桃体上窝;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解剖和生理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八) 舌会厌正中襞、咽会厌外侧襞和会厌谷及其意义。(九) 喉咽部的位置。喉咽部的分区、梨状隐窝的位置和意义;喉神经襞及其意义;环咽隙。第九讲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学习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进行学习,包括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咽壁结构、

血供和神经分布,咽周间隙的名称、部位及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咽壁、咽周间隙、咽的血管与神经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熟悉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二) 熟悉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 9

(三) 掌握重要咽周间隙的部位及临床意义。(四) 熟悉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咽淋巴内环的组成。三教学内容(一) 腭部的组成、血供和神经支配,腭肌的名称及其作用。(二) 咽壁的四层结构、血供和神经分布(咽丛)。

(三) 咽旁间隙、咽后间隙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四) 重要的颈淋巴结群、咽的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咽淋巴内环的组成。第十讲喉的软骨与连结、喉腔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喉软骨支架的组成,弹性圆锥、方形膜、甲状舌骨膜、喉外韧带的位置和特点,喉腔的分部、各部特点及喉腔壁上的结构等,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喉的软骨、连结、喉腔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掌握喉的构造,了解喉的生理功能。(二) 熟悉喉的软骨支架;掌握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熟悉喉软骨的喉外部标志。了解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和位置。(三) 掌握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掌握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

正中韧带及其意义。熟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熟悉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四) 了解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五) 掌握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熟悉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六) 掌握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熟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了解喉粘膜与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三教学内容(一) 喉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喉的构造,喉的生理功能。(二) 喉的软骨支架,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与杓状软骨的形态学特征,喉软骨的喉外部标志。小角软骨、楔状软骨、麦粒软骨的名称、位置。

(三) 环甲关节与环杓关节的组成和运动。弹性圆锥的外形和附着、声韧带与环甲正中韧带及其意义。方形膜的外形和附着、前庭韧带。甲状舌骨膜附着、特点以及与喉上神经的关系。(四) 喉外韧带(舌骨会厌韧带、甲状会厌韧带、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 喉腔的通连与喉腔的分部、喉口的围成。喉室的位置、声门下区的解剖特点。 10

(六) 声襞、声带、声门裂与声门的概念及声带的意义。前庭襞、室带、前庭裂的概念。喉粘膜与咽及气管粘膜的续连情况、Reinke’s间隙以及粘膜与深部结构的附着情况。第十一讲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喉肌、喉的间隙、血

管与神经较细小的结构进行学习,包括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从深层次上加深对喉肌、喉的间隙、血管与神经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了解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掌握喉内肌功能分组。了解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节。(二) 掌握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掌握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了解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熟悉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了解喉的淋巴引流特点。 (三) 掌握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三教学内容(一) 喉内肌与喉外肌的区分。喉外肌和喉内肌及其生理功能。喉内肌各自的名称、位置(起止点)与作用(功能)以及神经支配。喉内肌功能分组。发音时喉内三组反射系统及其对声带的调节。

(二) 喉上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喉返神经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喉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及其伴行静脉。喉的淋巴引流特点。(三) 会厌前间隙和声门旁间隙。第十二讲颈部一教学目的在系统解剖学对颈部的骨骼肌、血管和神经、甲状腺、气管、食管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颈部进行分区,对各区内三角的组成及内容、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进行学习,从深层次上加深对颈部的结构层次和各脏器的理解与掌握。二教学要求

(一) 熟悉颈部的境界与分区;了解颈部的体表标志;熟悉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二) 了解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熟悉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掌握固有颈部骨骼肌。 11

(三) 熟悉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掌握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四) 掌握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了解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五) 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被膜;掌握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熟悉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六) 熟悉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了解气管胸部的位置、毗邻。(七) 掌握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掌握气管异物较多落入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了解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八) 熟悉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掌握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掌握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三教学内容(一) 颈部的境界与分区;颈部的体表标志;颈部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二) 颈部浅筋膜内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和皮神经。颈深部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回流。固有颈部骨骼肌。(三) 颈部的筋膜及筋膜间隙。颈动脉鞘和颈动脉鞘间隙,斜角肌间隙。(四) 固有颈部的各三角的围成及其内容。颈根部的结构和椎动脉三角的形成。(五) 甲状腺的形

态、位置及被膜;甲状腺的血供及其与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的关系。甲状旁腺的形态、位置。(六) 气管的位置、起止、分部、形态学特征与结构特点。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气管胸部的位置、毗邻。 (七) 施行气管切开术时切开的部位、由浅入深依次切开的层次以及注意事项。气管异物较多落入右侧主支气管的解剖学原因。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八) 食管的起止、走行、分部。食管生理狭窄的解剖位置和临床意义。食管颈部的毗邻关系,了解食管的动脉来源、食管的两个静脉丛及其意义、淋巴引流、神经分布。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执行。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手段。掌握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了解内容以自学为主。2.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第二课堂中讨论与复习等。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成绩量化:理论考试占85%,平时成绩占15%。 12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讲课内容教学手段时数实验内容时数实验类型颅与头部的血管神经颅 CAI 2 2 验证型验证型眼球的构

造头部的血管神经 CAI 2 2 眼副属器、眶内血眼球的构造 CAI 验证型

2 2 管及眼的神经支配外鼻、鼻腔眼副属器、眶内血管 CAI 综合型 2 2 及眼的神经支配验证型鼻旁窦外鼻、鼻腔 CAI 2 2 2 CAI2验证

型颞骨、外耳鼻旁窦CAI2验证型2中耳、内耳颞骨、外耳CAI2验证型2咽的位置、结构中耳、内耳咽壁、咽周间隙、咽CAI2验证型2咽的血管与神经喉的软骨与连结、喉 CAI22验证型喉腔喉肌、喉的间隙、颈部的分区、 CAI22验证型血管与神经颈部三角及内容颈部甲状腺、气管颈部、CAI22综合型食管颈部24 24 合计 13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归纳 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 ①烃:分子中碳原子数n≤4(特例:),一般:n≤16为液态,n>16为固态。 ②烃的衍生物:甲醛、一氯甲烷。 2、烃的同系物中,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_ _____,密度增大。同分异构 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____________。 3、气味。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香味—----乙醇、低级酯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苦杏仁味—硝基苯 4、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5、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6、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苯酚:常温时水溶性不大,但高于65℃时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溶于水的物质: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等于3的低级醇、醛、酮、羧酸等 7、特殊的用途:甲苯、苯酚、甘油、纤维素能制备炸药;乙二醇可用作防冻液;甲醛的水溶 液可用来消毒、杀菌、浸制生物标本;葡萄糖或醛类物质可用于制镜业。 8、能与Na反应放出氢气的物质有:醇、酚、羧酸、葡萄糖、氨基酸、苯磺酸等含羟基的 化合物。 9、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0、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1、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NaOH水溶液:水解;NaOH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12、遇石蕊试液显红色或与Na2C03、NaHC0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类。 13、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14、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5、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6、羧酸酸性强弱: 17、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物质有:醛、甲酸、 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等凡含醛基的物质。 18、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中级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45学时 学分:2.5 学分 理论学时:45 实验学时:0 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课程号:BF001016 大纲执笔人:姜林 大纲审定人:朱凤岗 一、 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级有机化学是本科(基础)有机化学的后续课程之一,本课程是在基础有机化学的 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对有机反应机理进行比较深入地讨论,对立 体化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介绍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原 有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机化学反应及其机理的理解,掌握一些有机化学的理 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取代、缩合、消除、重排等反应的机理, 掌握立体化学的知识,掌握有机反应中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及特征,了解周环反应的原理、 芳烃亲电反应的分速率因子,了解有机化学的新进展等。 3.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略。 二、 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有机反应总论(2学时) 1.1有机反应的分类 按反应历程分类—自由基反应,离子反应,分子反应 按原料与产物分类—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加成反应,分子重排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2反应热力学 反应的自由能变化的关系式:ΔG = ΔH-TΔS 自由能与平衡常数的关系:ΔG = -RT ln K;ΔG<0,正反应容易发生 1.3反应动力学 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 r = k[A]a [B]b 反应级数 = a+b

1.4反应速率理论 碰撞理论 r = 几率因子×碰撞因子×能量因子,该理论在有机反应中很少应用 过渡状态理论 反应物 → 过渡状态[X…Y…Z]→产物;一步反应有一个过渡态、而二步反应有两个过渡态;该理论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Hammond假设—分子的能量改变小,它在结构上的改变也小,因此,过渡态的结构应当与能量相近的分子(反应物或产物)近似 同位素效应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 kH/kD 1.5研究有机历程的一般方法 产品的鉴定,中间体存在的确定,同位素标记,催化剂研究,立体化学研究,动力学研究 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反应热力学,过渡状态理论,Hammond假设 难点:Hammond假设,同位素效应 第二章 立体化学(4学时) 2.1立体化学基础 构造异构、立体异构、构造、构型、构象的概念 对称性、手性和对映异构 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不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2.2 构象与构象分析 链状化合物的构象—1,2–二取代乙烷、乙醛、丙酮的构象 环状化合物的构象—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2.3 外消旋体的拆份 机械分离法 形成非对映体的拆分法 生物化学法 色谱分离法 2.4 不对称合成的几个概念 光学纯度百分率(%O.P)= [α]观 / [α]max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e.e)= %R-%S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华东理工大学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Word版

《有机化学》(7学分)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7学分》(有机化学上4学分,有机化学下3学分)(建议本课程放于二年级) 一、教学基本目标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2学时) *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性质:键长、键角、键能及其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均裂、异裂; 自由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学的现状和发展; *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 第二章烷烃(5学时)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烷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 烷烃的结构: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键; *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构象;

*构象的表示方法:透视式、纽曼投影式; 烷烃的物理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自由基卤代反应, *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反应热、*活化能; 氧化反应:低级和高级烷烃的氧化,有机化学中氧化反应的含义; 异构化反应、裂化反应和裂解反应。 第三章烯烃(7学时) 烯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 烯烃的命名:系统命名、顺反和Z-E命名(次序规则); 烯烃的结构:乙烯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键;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构型; 烯烃的主要来源和制法:石油裂解气的分离、*醇脱水、*卤代烷烃脱卤化氢、邻二卤化物脱卤素 烯烃的化学性质: 双键的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亲电加成(X2、HX、H2SO4、HOX、H2O及硼氢化—氧化水解),亲电加成规则(马氏规则)及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含顺式、反式加成);*自由基加成——过氧化物效应及其反应历程; 烯烃的氧化:*臭氧化分解、环氧化; 聚合反应; -H的卤代、氧化。 第四章炔烃和二烯烃红外光谱(5学时) (一)炔烃 炔烃的命名;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2020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2020人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 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 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 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括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120学时讲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预修要求:无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化工、生化、环保、轻工、农、林、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后续课程之需要也是学生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及人类的更高需求,有机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目的与任务 1、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了解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科研、设计等工作中加强环保意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及应用。 3、熟悉各类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化,能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规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查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学时120,其中理论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大纲正文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和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分子轨道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键的极性等知识。 本章讲授要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子轨道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价键理论。共用电子对理论。原子轨道交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轨道理论。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键的极性。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烷烃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等基本知识,理解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本章讲授要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 重点:1、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 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4、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难点:取代反应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的类型、基的概念 2、命名法: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徐寿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60 学分:4.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了解有机化学烷、烯、炔、脂环烃、醇、酚、醚、醛、酮、醌、卤代烃、芳香烃、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和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来源和制备、物理及化学性质及种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代表,以及立体化学、波谱分析等基本内容;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中的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化学等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二、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反映机理。 2.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与制备、物理性质及重要代表物;初步学习阅读课外参考书,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练实验技能,为专业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总60学时,理论学时)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徐寿昌编。 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有机化学》,吉林师大等五所院校编。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 实验课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 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化合物种类多,化学反应繁杂,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本课程的重点,教师可通过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首先总结其应有特性,然后逐一讲解化学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对本课程的难点,可采取多次重复的讲授方法,在绪论中,首先集中介绍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在C—C、C=C、C≡C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每章中再重复讲解,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可从化合物所具结构(官能团)入手介绍分析,并进行各类化合物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和醛和酮的亲核加成等几大类主要的反应机理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六、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和分工 有机化学可在学完无机化学课程后学,也可与无机化学并列学习。它以中学化学课程和部分无机化学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与食品工艺、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仪器分析等课程联系也比较紧密,是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尤其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更是与食品密切相关。因此打好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有利于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绪论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医学类)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执行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学专业使用) 化学教研室 2012、7

一、前言 课程性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口腔医学、 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基础医学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影像、基础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掌握以上专业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有机化学知识。 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理论授课部分、实验授课部分。理论授课部分包括:绪论、烷烃和环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立体化学基础:手性分子、卤代烃、醇硫醇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芳香杂环化合物、糖类、脂类、氨基酸多胎和蛋白质、核酸、代谢途径中的辅酶。实验授课部分包括有机物的合成、分离(色谱分离等)、性质、测定物理量、模型作业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应使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性)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讨论与讲课相结合。

教学用书:吕以仙主编《有机化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6 开课学期:秋季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为84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机动4学时);实验30学时,具体分配见各章安排。 学分:4 二、每一章节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学习有机化学必需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共价键(共价键理论、共价键参数、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分子轨道理论、共振结构、分子间作用力)。有机酸碱理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与方法。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有机物的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复习与思考题: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烷烃的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构象异构、等基本理论)和命名方法、重要性质。 掌握环烷烃的结构特点、命名方法及化学性质。 掌握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烷烃: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键(SP3杂化、CH4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完整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Ⅳ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Ⅳ,Organic ChemistryⅣ 课程号(代码):20321240-5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教学目的及要求:有机化学是医学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要求如下:一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法、主要理化性质、了解重要合成法及官能团的鉴别。二、正确理解现代化学键理论(原子轨道杂化、σ键、π键及大π键)、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场效应)、立体效应、共振论、典型的反应机理(亲电反应、亲核反应及游离基反应)及立体异体、构象分析等基本概念,并用来理解或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临床医学七、八*、五年制学生、卫生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学生,讲课64学时。其中划线内容为重点内容或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有机化学中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参数。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机化合物 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4学时) 第一节烷烃的结构和异构现象 3杂化)。σ键的形成及特点。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碳链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 异构和构象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烷烃的通式和同系列,普通命名法:烷基、饱和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烷烃的系统命 名法、顺序规则。 第三节烷烃的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及卤代反应机制;1o、2o、3o氢的活性。自由基的稳定性 顺序。 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 第三章烯烃、炔烃、二烯烃(7学时) 第一节烯烃和炔烃 2杂化和SPSP杂化。π键的形成及特点。烯烃和炔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碳原子的 的命名。顺反异构的概念,产生条件,顺反异构的命名法(顺反和Z、E构型标记法)。 烯烃和炔烃的化性:与亲电试剂加成、马氏规则、氧化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机制。诱导 1 效应,碳正离子的种类及稳定性顺序。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烯烃的自由基反应。端基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