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政府引导产业集群定位与工业园区发展相关性的研究综述

工业园区发展中政府引导产业集群的积极意义研究

综述

工业园区在日本和韩国称工业团地,香港称工业村。至今对工业园区尚没有一个统一严谨的定义。可以肯定的是:工业园是新型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它主要是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区位条件及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入园而形成。我国有学者认为工业园区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行政的、市场的手段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聚集发展区或者产业集群。那么产业集群是否就等同于工业园区,前者对后者有何积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较为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联系与区别

集群是指特定的领域里相互关联的公司或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和网络基础之上的,其中,重要主体包括一系列相关产业、支撑产业和服务业、政府等。而集聚不同于集群,是企业简单的集中,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与协同、整合效应。关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杨颖指出其最大的共同点是地理的集中性(两者皆为多个企业在某一区域的聚集,形成以企业为主的聚集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及以企业为主体;其不同点从不同的视角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产业关联上分析,园区只是大量企业的“累积”,关联性较差,而集群是相关或相近企业或机构聚集起来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从企业文化上看,集群有较强的文化特征与潜意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相互交流与学习,表现为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同时根植于社会网络中;从发展道路上来看,工业园一般依靠外来力量如政府的积极推动而建立起来的,而集群是依赖于内部协调与创新能力达到持续发展。

(二)何振翔根据我国工业园发展状况及集群的特点认为,地域相近性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是共性,企业在一定区域的聚集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及知识、技术的扩散与外溢等,并从形成方式、产业关联度与分工、企业生存稳定性、政府支持力度及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在企业本王根植性方面,认为企业是从本王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育出来很难脱离本王,而工业园企业的空间流动性强,不局限于本王;从稳定上看,大部分集群存在普遍的企业更替现象,有较高的新企业生成率及老企业的死亡率,因此,工业园企业状态更加稳定。

(三)陈薇从产生背景、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上指出,工业园侧重于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分布的对比,为节约交易或空间成本,共同利用公共服务或被当作特殊区位条件、资源状况、优惠政策等吸引的企业的集中,而集群是以社会根植网络及竞争与协作企业及机构的统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描述。

但不管怎样,得到以下共识:(1)工业园区企业并非集群;(2)集群的本质特征是关联性与社会网络的根植性;(3)基于集群的工业园区建设对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不注重当地社会网络关系而简单复制成功集群或忽视企业之间内在关联机制容易“飞地”。

二、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互动作用。

(一)工业园区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王志华从集群的角度,论证了工业园区既是培育产业集群的生长点和发动机,又是促进集群良性发展的重要引导手段,并认为集群聚集于工业园区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体系的建立等。工业园是集群发展的载体,集

群是工业园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工业园不一定是集群化了的工业园,如今工业园最大的弊病就是分工不明确、聚而不群及不经济、交易成本太高等,现有基于集群而发展的工业园如广西港生态工业园就是依托于主导产业—糖业集群发展而来的。刘友金等从知识转播方式、技术研发扩散等方面论证集群的发展不仅要经济利益而且必须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及人际关系,纵观世界各地工业园发展比较好的工业园如“硅谷”等,有人文环境、网络社会关系,工业园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可能。

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生产系统,其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区域品牌优势等的有效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企业之间的协同性、产业结构和理性、物质信息资金等流动畅通且手段、途径渠道众多,交易成本低,同时有利于良好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形成,新的文化氛围及宽松的投资环境等,而工业园的发展有利于这些因素的形成。周耀根指出,政府组建班子应该按照工业园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对园区进行整体规划与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时就考虑到产业配套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他认为必须结合当地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网络、市场需求状况等培育产业集群的根植性,避免集体的“飞地”,要加强区内与区外价值链链接关系,通过“链式招商”形式将区外“种子功能”企业入园共生,进一步加固其系统的稳定性与创新性。

(二)产业集群产生的龙头企业是提高工业园综合竞争力的有利保障。我国自90年代引入集群理论后,迅速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各地区工业化进程中,把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被认为是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集群是国家、区域、工业园区的竞争主体,当今的竞争不是某个企业或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系统或集群的竞争,系统的优化与整体功能的提升成为了取胜的关键。其竞争优势国外学者主要从交易成本的减少、规模经济等方面来论证。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企业之间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批分工明确的企业为了完成某一目标而联结在一定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分工与交易费用的节约有正相关关系。马歇尔在构建其生态工业园时认为,集群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新经济地理学代表人克鲁格曼从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方面来论述集群的竞争优势,地方化的规模收益递增和空间距离成本之间的平衡是对等级式产业空间发展的最好解释,并建立了“中心一外围”模型。他还认为偶然因素导致产业在某地集聚,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导致集聚和整体不断优化,形成相对其他区域领先,并且这种领先将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维持下去。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区域特色及发展现状,也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刘友金从“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来分析,认为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相互影响加强,由于竞争障碍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的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努力创新,这就是“追赶效应”。同时,由于相互支撑的产业之间存在“拉拔效应”,区内某些企业可以因集群内先进产业的拉拔而使竞争力得到提升,从“品牌效应”和“共赢效应”理论来分析,认为园区内的龙头企业由于巨大的需求能够为配套企业带来利润外,由于品牌利用还能够给配套企业带来增值。同时龙头企业的文化理念也是影响配套企业的重要方面,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从属,而是完全平等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相互共赢。

(三)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联机理分析。

工业园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园区内的集聚,而不是集群。工业园区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企业集群是产业关联性和协同性的有效组织方式。况且,工业园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其产业结构必然会由聚而不群发展到集群的历程。因此,工业园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明确分工与关联性或各主体形成协同效应。企业之间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既有正式的规则制度又形成了潜意识的非正式契约关系,既有资源共享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吴建业指出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由技术或企业

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信任是其最基本的条件。曹玮进而从集群的根植性论述与工业园的关联性,认为根植性使企业集群的经济主体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文化,形成了一套在一定范围内大家遵守的行业规范等,人们相互信任和交流从而加快了新的思想、观念、技术知识的扩散速度。刘南、周庆明认为工业园的发展基于当地特色产业和区内之间的网络关系,并与80年代相比较分析得出以企业为主导,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产出使园区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杨颖从生产方式的转变与产业关联性方面论述了工业园区集群化的发展趋势,工业园的发展应顺应弹性生产对组织的要求,企业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来组织园区内企业生产与柔性化发展趋势相一致。并把产业关联分为市场、生产、技术关联,这些关联具有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生产制造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等的潜在竞争优势,而要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则有待于企业之间长期的合作与配合,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集群内企业建立分工与长期合作,形成了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契约,有助于这种转变的形成。

三、产业集群下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激励

(一)经济角度。周兵、蒲勇键在研究我国一些地区的集群时发现,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及竞争优势降低了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交易成本及单个企业的“卜均成本,进而使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吸引力增强,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劳动力、资本等入群,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刘世锦认为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并通过对大量的产业如底特律汽车、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的研究,得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的普遍现象,竞争力强的产业们们采取集聚的方式。

马中东从国内一些集群区的发展历史上看,指出在起步阶段曾经历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阶段,到了一定程度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网络体系才能形成与深化,特别是对制造业而言,产业竞争力与集群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密切关联阶段,这种关联将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强。总之,集群意味着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竞争力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

(二)社会角度。集群不断产生外部经济,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劳动力的资源、生产的灵活性,同时企业之间地理相近,有利于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积累社会资本,降低风险。魏守华、赵雅沁从根植性与公平、效率等社会学角度论述了集群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根植性。并认为集群的发展强调企业的根植性,企业群战略能放大“乘数效应”,进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形式上,不但要强调大企业的主导作用,而且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影响,甚至认为中不小企业比大企业具有更强的“根植性”及稳定性;他们认为企业群的范围比专业化更广,与研究和职业培训有关的教育业、与批发和零售有关的销售业,甚至客户也参与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网络体系,这样有利于资源及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

四、结语

集群是国家、区域的竞争实体,当今的竞争不是某个企业或某个关键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体系的竞争,系统功能的优化与整体功能的提升成为了取胜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把全球不同区域连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工业园区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受到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一些区域掌握了大量技术与研究成果,成为产业、技术的创新中心,一些成为生产、加工与营销的基地,另一些则成为原材料资源的供应方;同时外来信息等的流入也加速了地方创新与传播的源头。对外交流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部分,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大了地方的技术含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全球产业分布的现实格局变得更加动态和多样化,但是区域内部的本地化的因素使区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出来,使地方生产集聚一旦产生后能够不断自我加强、自我更新。针对我国工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各级政府招商引资部门对入园企业是否为产业链

上关键环扣,是否有助于产业积聚要慎重,产业集聚与园区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颖.企业集群与工业园的组织关联机理分析[J].浙江论坛,2004, (4).

[2]何振翔.论企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及其良性互动[L].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柳,2006, (6)

[3]陈薇.工业园区的集群导向发展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4]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吴建业.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及思路管窥[J].福建金融,2005 , (6).

[6]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欠发达地区加快工业化进程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卢锐,杨忠.新刑工业化理论与我国工业园的发展[J].新视野,2005 , (6).

[8]邵晓慧.工业园区的主要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 (5).

[9]范晓屏.特色工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10]朱开明,余福茂.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和拥有较高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和条件[J].现代管理科学,2005, (3) .

[11]许玲娇.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12]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增L`的经济学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3 , (5).

[13]刘III一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改革,2003 , (3).

[14]马中东.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 (5).

[15]工缉慈,童听.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 (5).

[16]魏守华,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