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

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
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

奇特的视觉图形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时:4课时

四.课件及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

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请同学们利用正形、负形的关系,设计一组奇特的图形,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构思。(2)要求:生动、构思巧妙、奇特。

(3)下课前请同学们上台展示并表述自己的创意,教师应以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演示手影(激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刚才出现在投影仪上的影子象什么呢?

回答:人、动物、

(2)你们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回答:看到物体的外形后联想

(3)小结:物体通过重叠后的影子外形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后的图形就给我们一个展开想象的空间。

师:李白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中有哪三人?影子怎么会变成人的呢?他把影子看作是可以与之对酒当歌的知音。

引出答案联想。再看图形设计师笔下的影子图形导入新课。

[从学科综合的角度——运用诗歌创作中的联想导入图形设计影子的联想,学生感受较直接和普遍,易产生认同感。]

2.欣赏探究

看图片《丑恶的嘴脸》、《烟斗》说说:对象和影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外形要相似,符合投影规律。B、内部联系要有含义或趣味的表达。)

方法(适当引导)图例(略)

[通过图片欣赏激发学生对影子图形设计艺术的兴趣与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浅入深,以此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基本的美术素养。]

启发想象,打开思维

师:让我们打开联想之门看图片(略)

从对象的外形、含义出发还能联想到哪些(发散思维)如烟斗—蜗牛,美国国旗—雄鹰等。[启发想象,打开思维是设计影子图形的关键。从外形和含义出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较好地把握创意设计的多向性和自我肯定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打开思维,深入探究

钢笔有哪些象征性的含义……(知识、文化传播、力量、斗争、荣誉、奋斗......)如:卷起来的书、梯子等。从钢笔的整体和局部特征来观察,想一想相似形状的有哪些?

如:刀、博士帽等

[从常见的钢笔先不提供影子图形,让学生讨论分析,进一步打开发散思维形成较完整的设计思路。]

五、布置作业,探究实践

大胆创意挖掘主题(和平、环保、哲理思辩、安全、诚信等)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设计一组影子的联想图形。如:树叶、茶杯、灯泡、打火机、火柴、酒瓶、闹钟、耳麦、拐杖……

要求:影子图形简洁、合理、新颖独特,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表述构思,展示作业: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创意。

[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处理综合信息的能力,大胆、自由地把所想所感的事物表达出来,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拓展提升

海报分析欣赏《关爱老人》、《诚信》。

[由影子图形在设计中的运用,拓展到海报设计从而体会影子图形的魅力。]

七、拓展提升,表达创意

利用前面影子的联想图形,大胆创意,设计一幅海报。

[做到学以致用,达成新课程设计应用领域的目标。]

结束。

[提升领悟,体会“生活之美离不开发现,艺术创造离不开联想!”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和影子的关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把其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重点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把其用绘画形式表现,难点是能够离开物体外形方面从内在去联想。

在整节课中学生的兴趣很浓,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设计出了多种造型形状。而且还图上了黑白素描,在笔画的形状上学生有多种的造型。如“点”,有的学生用七星瓢虫,还有的用水珠等表示。在教学方面我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造型能力

和观察能力。学生了解物品的功能和结构,并且将自己的物品影子的联想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出来。

在对“美国国旗影子的联想”中,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使同学们了解了什么是物体本身,什么是发散性思维。讲解时,先由学生说“美国国旗影子的联想”的结构。教师总结之后展示国旗影子的联想图,并解释为什么,在上完美术课《影子的联想》后,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形式描绘自己的联想。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一开始的时候回答问题不是很踊跃,没有给学生很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是很好。

总之通过本节美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速写能力又同时学会利用物体和影子的关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把其用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强化概念。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讨论后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何谓新奇?新奇即独特,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这幅法兰克福的爵士音乐节的广告招贴中,设计者运用了同形异构的表现手法。在树与小号两个熟悉的形象之间寻求具有共性的元素,发现其造型之间的相似性,并使之在视觉中得到融合,造成视觉形象的陌生感,从而使广告画面产生清新悦目的感召力。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在视觉艺术表现上,我们称之为陌生感,这种陌生感至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二是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我们称之为“同形异构”和“异形同构”。今天要学习的同构图形是指把不同的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再是物的再现或并举在同一画面,而是相互展示个性,将共性物合二为一。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说说教材中第16页其他作品的创意。

(4)说说图4、图5和教材第17页作品有什么奇特之处?除了能同构图形之外,他们又有了哪些不同之处?

眼睛的形状没有变化,但是把眼白部分替换成了晴朗的天空。

(5)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同构图形,元素替代。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

4.表述构思,展示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创意。

(2)先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再在课后选拔优秀作业在校园橱窗展览。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16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幻灯机、有关错觉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欣赏激趣,感知错觉。

(1)课件展示图7,图中究竟有几个人?分别有哪里?据说可以找到9张脸的人,智商可以达到180。

(2)图7的圆线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课件将图片遮住一半再让学生观察,能看到一样的幻觉吗?每一个小圆的“缠绕感”通过大圆传递出去产生了螺旋效应。遮住图片的一半,幻觉将不再起作用。1906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创造了以整个系列的缠绕线幻觉图片。

(3)睁大眼睛看看这两个“疯狂”的螺帽(图8):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4)托兰斯肯弯曲幻觉(图9):哪条线的曲线半径最大?

【解析】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梢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5)教师归纳总结:错觉就是指人不正确的知觉。在图形创意中,利用错觉设计图形,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2.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坐在同一个台阶上吗?走这个奇怪的楼梯会发生什么?最低一级和最高一级台阶分别在哪儿?哪个人是坐在井口的上沿的?看起来像螺旋,但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同心圆,为什么?学生欣赏讨论各个图形的有趣之处,提高对图形的认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猫躲着老鼠还是老鼠躲着猫呢?英国艺术家彼得·布鲁特斯在幻觉的基础上创作了这幅迷人的令人模棱两可的图形。请同学们着重分析这幅《猫和老鼠玩捉迷藏》作品的巧妙、奇特之处。

3.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到因特网上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2)根据收集到的图片,准备相应的文字解说。

4.共享成果,开拓视野。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小组成果,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错觉图形。(2)课外继续收集有关错觉的图形资料。

图形的变换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包括:、、。 其中只是改变原图形位置的变换是、。 一、图形的平移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和。 2、平移的三要素:原图形的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方向一般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两种。 平移的距离:一般为几个单位长度(也即几个方格)。 3、平移是整个图形的移动,图形的每个关键点都需要按要求移动。 4、图形平移的步骤:(1)确定原图形位置、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 (2)找出原图形的各关键点。 (3)根据题目要求将各个点依次平移。 (4)顺次连接平移后的各点,标明各点名称。 二、轴对称 1、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直线的图形能够重合,就说这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图形的。 2、轴对称图形一定有对称轴,而且至少有条对称轴,常见的例如:、、、、、;有两条对称轴的常见图形有、;有三条对称轴的常见图形有;正方形有条对称轴;五角星和正五边形有条对称轴;正六变形有条对称轴。 三、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1)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一定完全相同 (2)对应点也关于对称轴对称 (3)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4)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轴对称图形的画法:(1)根据题意确定已知图形以及对称轴位置 (2)找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 (3)一次过每个点作垂直于对称轴的虚线(根据性质3) (4)在对称轴另一侧确定各对应点位置(根据性质4) (5)标明各点对应名称,顺次连接各对应点得到轴对称图形。 四、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沿某条直线对折之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叠,这条直线就是图形的对称轴。

六、图形旋转的特点 1、旋转前后图形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2、每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角的度数都等于旋转角度。 3、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也相等。 七、图形旋转的三要素 1、旋转中心:可以在已知图形上也可以在已知图形外。 2、旋转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 3、旋转角度:常见的有45°、90°180°等。 八、旋转图形的画法 1、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2、找去原图形的各关键点 3、依次将各关键点与旋转中心连接(用虚线) 4、将各连线按要求旋转一定角度后,确定各虚线的长度,标出对应点。 5、将个对应点连接并标出名称。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设计-

《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8课为《奇特的视觉图形》,本课属“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目标为“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共分三课时完成,我今天分析的是第三课 时――“错觉”。错觉又被称为“视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等例外环境的干扰下,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本课中,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图片,以其稀奇的新意与繁复的干扰,不断挑战学生固有的视觉经验,启发与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达到欲破先立的效果,并能将这种思维与想象能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思路: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时运用大量的奇特图形对学生进行剧烈视觉冲击,将繁复的错觉概念及名称用简单易懂的点、线、面、体、色等美术语言进行归纳小结,加以实物道具的运用,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并适时加以探讨错觉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自主讨论、发现生活中的错觉,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以剧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错觉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错觉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错觉作品,能够尝试运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设计出风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点:错觉的概念与归纳,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学难点:错觉产生的原理及创意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道具 教学过程: 一、实物演示,课堂导入 1、教师提问:“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眼见的就一定是真的吗?”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见证一下,老师带来一件道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道具“艾姆斯窗”(1),先看窗子旋转,再在窗子中间插上纸棒继续旋转,纸棒会“穿越”窗子往前旋转,系透视的错觉。(展示之中,学生注意力会非常集中,看到妙处会不断惊叹)教师:“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不解,教师解释。 2、导入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错觉》。 【设计意图】以实物模型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松弛愉快的气氛。二、展示课件,明确概念 1、出示?D片(2),让学生观察,A面与B面的颜色是否一致?学生会异口同声说“不一致”。 教师出示一条与A面同色的灰条,慢慢插入A面和B面,学生惊讶的发现,灰条竟然无缝融入到A、B两面,答案颜色应该是一致的。 2、教师问“是谁欺骗了我们?”学生“是我们的眼睛”。 教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是错觉?”学生基本可以答出“错误的视觉”,教师展示统统:“指对物体产生错误的视觉印象。” 【设计意图】看图了解错觉的概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类体验,归纳小结 教师:“这类错误的视觉印象有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也可以按其相似部分分成若干类型进行归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类型,在哪些条件下会产生错觉?” 1、与“点”有关的错觉

四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2[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教案2[人教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二、单元教学建议: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3、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1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最新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自测卷 姓名: 一、填空。(40%) 1、下面的现象中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12%) (1)索道上运行的观光缆车。( ) (2)推拉窗的移动。( ) (3)钟面上的分针。( ) (4)飞机的螺旋桨。( ) (5)工作中的电风扇。( ) (6)拉动抽屉。( ) 2、看右图填空。(12%) (1)指针从“12”绕点A 顺时针旋转600 到“2”; (2)指针从“12”绕点A 顺时针旋转( 0)到“3”; (3)指针从“1”绕点A 顺时针旋转( 0)到“6”; (4)指针从“3”绕点A 顺时针旋转300 到“( )”; (5)指针从“5”绕点A 顺时针旋转600到“( )”; (6)指针从“7”绕点A 顺时针旋转( 0)到“12”。 3、先观察右图,再填空。(12%) (1)图1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0 到达图( )的位置; (2)图1绕点“O ”逆时针旋转1800到达图( )的位置; (3)图1绕点“O ”顺时针旋转( 0 )到达图4的位置; (4)图2绕点“O ”顺时针旋转( 0 )到达图4的位置; (5)图2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0 到达图( )的位置; (6)图4绕点“O ” 逆时针旋转900到达图( )的位置; 4、用线连一连绕点“O ”旋转而成的图形。(4%) 旋转1800 旋转900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里画“√”,错的画“×”。(4%) (1)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4条对称轴。……………………( ) (2)圆不是轴对称图形。……………………………………( ) (3)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变换可以设计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 ) 4)风吹动的小风车是旋转现象。………………………( ) 三、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一条对称轴。(9%) A O 4 3 2 1 O O O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解读 一.单元教材解读 图形的变换是在学生在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去情境进行安排的。主要内容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问题。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学生的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探索知识。教材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欣赏设计内容是结合主题图中的图案,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利用图形变换进行设计图案带来的美感。这一内容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 二.单元总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周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对称和旋转的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三.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1.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轴对称。、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初中美术八年级《奇特的视觉图形》

奇特的视觉图形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 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 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 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 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 图形体验,xx互动。 (1) 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

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 教师简介作者。 (4)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 启发想象,白主探究。 (1) 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 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宾杯》(见教材14页)就是的一个精彩的例子,你认为是一个酒杯还是两个人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酒杯。如果你继续看,图形会白己调换以使你在面孔和酒杯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使这个经典的背景幻觉图广为人知。鲁宾是从一张19世纪的智力玩具卡片上获取的灵感。鲁宾在研究中指出: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的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则会被看成是底纹”。在一般情况下(其他因素相等),较小的区域或更为封闭的区域容易看成是图”,较有意义的区域可能会被看成形”。而当两个毗连的区域中,图形与图形没有较大的区别,或者图形之间虽然差异较大,但是互为依存,无法单独分开时,图形即底纹,底纹也就可以成为图形,正形与负形正是运用了这种视觉可调节的特点。中国的八卦图形就是非常典型的正形与负形的组合。

小学四年级数学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图形的变换(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数学教案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氛围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刻苦、认真。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学生性格偏内向,因此在要求学生课堂讨论时学生不擅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课堂气氛显得不活跃。 3.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下册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图形思维训练的探究综合实验课,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视觉欣赏贯穿始终,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会吸引受众的注意,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它是创意的特色和亮点,是一种透射出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直观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十六开铅画纸。 教师:课件、有关视觉创意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观察感知。 (1)课件展示法兰克福爵士音乐节的海报作品。先请同学们观察感知,然后谈谈构成画面的元素有哪些?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教师小结:大凡成功的创意图形,往往吸引受众注意的,要首推其在视觉传达中所表现出的新奇感。 (3)强化概念:该画面所透射出的一种具有强烈个性并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的能量。 2、引导欣赏。 (1)课件展现图片《为什么和平迟未实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和平鸽与人头骨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何寓意?

(2)归纳:作者利用异形同构的方法,将和平鸽、人头骨这两样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和平与战争这对立的两极、差异的双方,互相借用,互相重合,融合为一个紧密的视觉幻象,给人的视觉造成强烈的矛盾冲突,发人深思。 (3)教师归纳:上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片中虽然保持了图形的基本特征,但其中某一部分被其他相类似的形状所替换。这种构思方法称为元素替代。 3、构造图形。 (1)以同构或元素替代的手法设计一组图形,并说说自己的创意或构思。建议小组合作,也可单独完成。 (2)教师巡回辅导。 4、评价 (1)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创作,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2)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将完成的作业悬挂在教室进行观摩。 5、课外拓展。 (1)课后可利用影子的形状来丰富自己的视觉语言。 (2)找出一些奇特的视觉图形,进行欣赏。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学设计

奇特的视觉图形 ----同构、替代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以同构、替代的方法进行图形创意,把课堂设计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设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以图形为基本形,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本课通过欣赏评述的方式,展现各种创意图形,给学生视觉刺激的同时引发思考:作者画此图的目的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用同构图形、元素替代的创意方法,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以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美术的审美鉴赏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好本册教材打好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以同构图形、元素替代两种图形创意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设计,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联想启发学生创作思路、激起同学们的设计欲望。 教学策略 这节课重在激发学生以图形为基本形,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以PPT课件展示作品,通过“考眼力”(激趣导入)——图形联想(热身)——宣传画欣赏(引导发现)——讲授同构、替代两种创意方法(强化概念)——欣赏创意作品(探讨联想的方法)——联想练习(进一步启发联想)——学生进行图形创意设计(体验创意过程)——介绍自己的作品及内在含义这一教学过程,进行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采用欣赏法、引导法、讲授法、启发法等方法 教学目标 一、了解联想在图形创意中的作用及方法;了解同构、替代两种图形创意方法(知识目标) 二、通过欣赏奇特的图形创意作品,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能够运用图形、颜色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目标) 三、能够尝试运用同构、替代方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创新,设计出奇特的图形。(技能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同构、替代两种创意方法;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学难点 用同构、替代创意方法进行图形创意设计 教具准备

经典模板 (83)五下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五下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具体编排

初中美术: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教材 美术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美术教案 / 初中美术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美术有利于发展记忆和想象力,想象力得到扩展和深化,可以使学生的消极心理负担得到卸除,获得心理平衡保障心理健康,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美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奇特的视觉图形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 (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平、垂直方向的平移。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 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 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 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 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 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 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 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 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 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 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 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 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 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 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 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 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 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评价建议】本单元内容具有操作性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时,不仅要安排看图回答问题的内容,而且,也应设计一些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事先请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 图形,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对此图形,进行旋转或平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变换的过程。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活动过程:

第四单元教案 图形的变换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 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图形的变换》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图形的变换》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图形的变换》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首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尽量准确,符合教材。在图形的转换中,只是让学生准备三角形,没有让学生准备方格纸,导致学生在汇报结果时还需要在把方格加上去。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表述时很茫然,表述结果也不是我想要的。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考虑,结合教材要求,让学生把教具准备完整。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用心去做好每一步。 其次,我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使你的教师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利用平移或旋转后得到另一指定的图形,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题没时间完成。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例如在学生进行反馈验证的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的汇报不会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当你叫到一个学生,他会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就出现学到的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

奇特的视觉图形(4课时)

奇特的视觉图形 一、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能够运用空间、明暗、形色、错觉等美术语言对美术图形进行简单的评述。 3.通过一系列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能够尝试运用身边的媒材进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直观想象的空间。 2.重点、难点。 重点:进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难点: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意的方法。 三.课时:4课时 四.课件及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常用绘画工具、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提问揭题。 (1)播放图1,请同学们猜一猜:“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并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在学生产生争论之后,师生共同解析。 (3)揭示今天的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 2.图形体验,师生互动。 (1)请大家看看并谈谈《上升与下降》(教材第12页)这张图形的奇特之处在哪里?(2)讨论后教师小结:这张作品给人们一个奇妙的时空反转世界,空间的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乍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一看,却又是处于矛盾之中。在画面中,图形和底纹不再安分守己,底纹会转换成图形,而图形也会转换成底纹,二维平面的图形还会变成三维立体的物体,三维立体的物体也可以转换成二维平面的图形。图中的阶梯就是一个典型。 (3)教师简介作者。 (4)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并探讨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新奇在哪里?比如说图2:究竟是静的还是动的?教师提示观察的方法:注视图片一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教材中的《电灯树》的新奇之处在哪里? 3.启发想象,自主探究。 (1)在欣赏了一些设计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创意图形怎样设计?学生讨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新的分类:通过欣赏、对比了解了一个图形一般有图案部分及衬托图案部分的两个形,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图形创意中,往往把两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如图3中,张着血盆大嘴的鳄鱼嘴里,正好是一只可怜的白天鹅的形象,人们不禁为正被吞吃的天鹅担心、忧愤。 (3)小结与提升:较早对图形与底纹之间的互换互借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鲁宾,他的《鲁

奇特的视觉图形教案

第三课奇特的视觉图形 —影子的联想 凤冈县第四中学徐达课题:《奇特的视觉图形——影子的联想》 教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6册第三课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神奇的视觉图形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根据他们喜欢结合新奇的事物,乐于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的心理特点,在教授本节课的时候,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从他们熟悉的环境里来找寻设计的素材源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使他们更好的贴近生活,引导他们对美术与生活、设计与生活的理解。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以奇特的图形欣赏为主,通过学生对一系列的图形视觉训练,多角度地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实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学生的直接想象空间。授课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对美术老师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师授课采用激趣、讨论的方式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同配合,同时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也能够为上好本课奠定一定基础。 本课作为一节“设计·应用”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以图形为基本形,展开丰富的联想,实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水平。本课通过游戏和欣赏评述的方式,使学生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通过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发现影子的不同形象。

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从丰富的平面形象中转化,提升到对影子造形的理解和理解上,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提升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子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联想及创意设计的方法。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奇特的图形,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了解这些图形的艺术美及内在含义。 2、方法与过程: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 活动形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 形象思维水平和自我肯定水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实行图形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教学难点: 学生对图形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了解图形创新的方 法。通过大量视频及图片的欣赏、影子游戏的训练使学 生多角度地欣赏和理解这类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身边的媒材实行创意,设计出有趣的图形,拓展学生的直接想象空间。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法、讲授法、情景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

四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变换 知识点: 1、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旋转的中心点): 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2、图形旋转的角度: 按一定的角度旋转得新图形;图形旋转后看旋转了多少度 3、对照方格纸能准确的说出图形旋转的变化过程。 4、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制作。如利用一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和平移制作出不同的复杂图形。 练习题 一、转一转,说说下面图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点旋转的。 A B C C A A B C C B A B D C A B C ③ 图形①是以点( )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②是以点( )为中心旋转的; 图形③是以点( )为中心旋转的。 二、填空。 (1)图形1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位置。 (2)图形2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位置。 (3)图形2绕点A 顺时针旋转( )度到图形4所在位置。 三、(1)画出三角形AOB 绕O 点 (2)绕O 点顺时针旋转90°

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四、填空。 1、右图中,①指针从A 开始,逆时针方向旋转90o到______。 ②指针从B 开始,顺时针方向旋转90o到______。 ③指针从C 到D ,是______时针旋转了90o。 ④指针从B 到A ,是______时针旋转了90o。 2、 ①号三角形绕A 点按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_度。 ②号梯形绕B 点按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_度。 ③号三角形绕C 点按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_度。 ④号平行四边行绕D 点按______时针方向旋转了______度。 五、操作题。 (3)绕O 点逆时针旋转90° (4 )绕O 点顺时针旋转90°。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图形的变换教案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四年级数学教案 主备人:白秋芹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度数)。 2、技能目标: (1)对基本图形旋转形成的图案能作积极的反应,会运用图形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2)欣赏美丽的图案,能运用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情感目标: (1)体验自主学习、探索操作过程中成功的积极情感,形成认真观察、注意倾听、积极发问、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小组协作和主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3)充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使之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知道旋转的三要素,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通过电脑的演示使学生感受到,可以选择离旋转点较近的边做参照,观察图形旋转的度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简

单的图形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第1课时: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图形的旋转54——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 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发挥每个学 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明确是绕哪一点旋转的。 2、能找出旋转和平移后的原图形。 教具准备: 四张图案相同的纸,学生准备相应学具,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解决问题 (1)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获得。 (2)活动的导入阶段,可以出示一组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将这些图案按一定的形状进行分解,并取出其中的一小部分放在方格子上进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后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当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