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二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二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16年中考历史复习二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考历史复习系列二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秦朝的统一

的秦国发展而来,但是秦朝已经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秦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

侯国。

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统一度量衡;②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铜钱作为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

统一文字,把

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行郡县制,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方法技巧】 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可概括为:中央集权制,三公郡县立;圆形方孔铜钱,小篆规范字。

3.秦朝的疆域

秦末农民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

经过影响项羽政。

大一统的汉朝

天下帝国宏。

张謇出使西域

5.丝绸之路

从长安出发→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由东往西

政权分立

1.三国鼎立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此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末年人。

【温馨提示】曹操在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经历了不同的结局:官渡之战

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以多负少。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正确的计

谋,偷袭了袁绍的粮草,导致袁绍军心动摇。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自大,曹军来

自北方,不习水战;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2.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不久,

爆发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西晋短命而亡。

3.淝水之战

朝”。

相关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

江南地区的开发

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

非创新。

【方法技巧】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学汉语,禁胡服,改姓氏,通婚姻,学汉制,学汉礼。

命题点一 秦汉大一统

1.(2015·安徽)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了____,教授儒家经典。

2.(2014·安徽)人们对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不同,有的称年号,有的称庙号,有的称谥号。下列与“汉武帝”称谓相似的是( )

A .孝文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康熙帝

盛时期争

3.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

4.(2015·连云港)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

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

错误!

命题点二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6.(2015·安徽)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立,促进了汉族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改正:

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和启示

认识: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之间文明和友谊的桥梁,至今仍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部大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启示: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和仰慕。一个国家也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汲取他国文明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

7.(2015·龙东)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设“一带一路”。西汉时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A.张骞B.卫青

C.蒙恬D.霍去病

8.汉代,“丝绸和香料从其原产地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

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

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命题点三三国鼎立

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不同结局的原因与启示。

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以多负少。原因: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正确的计谋,偷袭了袁绍的粮草,导致袁绍军心崩溃。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自大,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而孙刘联军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启示:骄兵必败。

9.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B.诸葛亮

C.曹操D.孙权

10.《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命题点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评价北魏孝文帝,他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2)启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树立敢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11.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它的积极影响是()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促使北方经济急剧下滑

C.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13.李白在《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李白描绘秦王()

A.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B.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14.“臣(李斯)请非秦记皆烧。使……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材料所述事件的主观目的是()

A.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B.整顿吏治,以德化民

C.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15.仔细观察某朝代疆域图。图中的“西域都护府”反映了哪一朝代对哪一地区的有效管辖()

A.秦朝东南B.西汉新疆

C.唐朝东北D.元朝西藏

1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17.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

第二讲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各个击破

命题点一:真题再现 1.太学 2.A题组训练 3.A 4.C 5.C

命题点二:真题再现 6.√题组训练7.A8.C

命题点三:题组训练9.C10.C

命题点四:题组训练11.D12.B

整合集训

13.B14.D15.B16.A17.(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2)新疆;西域都护;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感知目标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概况(2)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3)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形成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北南双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劳动人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 计安排 复备标注 复习过程一、本单元知识脉络讲解 1.曹操发展壮大的原因 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概况 3.三国的概况 4.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 5.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作用 6.北方人口的南迁、少数民族的内迁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科技 二、重点问题讲解 1.曹操壮大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贤纳士,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3)实行屯田 (4)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2.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2.带来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南方社会安定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利于发展的措施 3. 孝文帝改革 目的:便于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内容:(1)迁都:494年从洛阳迁到平城(2)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4.三次战役概况 时间交战双方特点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 B C D 2.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 一、读?书(12分) 1.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2分) 参考答案: 2.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停杯投箸不能食,。(《行路难》李白) (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李清照) (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白居易) (4)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李商隐) (5),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秋瑾) (6)不义而富且贵,。(《论语》12章) (7),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8)善哉,善哉,,。(《列子》一则) (9)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句感叹道: “。” 参考答案: (1)拔剑四顾心茫然;(2)九万里风鹏正举;(3)心忧炭贱愿天寒;(4)蜡炬成灰泪始干;(5)俗子胸襟谁识我;(6)于我如浮云;(7)一鼓作气;(8)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9)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读?思(38分) (一) 3.雁翔同学有搜集对联并归类的好**惯。现在他将下列有关书法的对联整理在了一起,但是其中有一副不属此类,请你帮他找出来。(B )(2分)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B.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 D.贮水养来清玉案,和烟磨成紫溪云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对联的特点及用法。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题目中的对联都符合要求。但是B项是不属于书法类的对联,而是告诉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4.下列读图信息,表达有误的有误的一项是( D ) A.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B.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C.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对我们理解和辨析形近字有帮助。 D.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完全没有关系。 参考答案:此题考查对汉字的认识。我们知道,汉字有一个别的文字所没有的特点,那就是字形和字义是严密相关的,通过观察字形可以了解它所表达的意义,明显D项错误。 5.施耐庵具有深刻的语言功力,她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著阅读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交流《水浒》108将中的有关人物。下列是林霏同学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出阵,屡立战功。 B.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跳)”。

201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考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海南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 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 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江苏省无锡市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随州市 9.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10.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①西域都护②北庭都护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威海市 3.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长平之战③郾城大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13·玉溪市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B)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曹操建立魏国D.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3·湛江市 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长沙市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X2016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 一、读·书(12分) 1.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并用楷体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 内。 【答案】略【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临摹,注意做到正确,流利美观。平时练字过程中,要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力争写一首漂亮的钢笔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书写时,注意“师”的写法)(字的大小要适度,太大了有饱胀之感,太小了又太小气,所以大小要安排恰当)【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10分) (1)停杯投箸不能食,。(《行路难》李白) (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李清照)(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白居易)[来源:学科网ZXXK] (4)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李商隐) (5)?英雄末路当磨折。(《满江红》秋瑾)[来源:学科

网] (6)不义富且贵,。(《论语》12章) (7),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8)善哉,善哉,,。(《列子》一则) (9)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井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句感叹道:“。” 【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2)九万里风鹏正举(3)心忧炭贱愿天寒(4)蜡炬成灰泪始干(5)俗子胸襟谁识我?(6)于我如浮云(7)一鼓作气(8)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9)生子当如孙仲谋。【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1)至(8)小题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小题1注意“茫然”的写法。小题2注意“鹏”的写法。小题3注意“炭贱”的写法。小题5注意“胸襟”的写法。(9)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然后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句子。小题9注意“孙仲谋”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读·思(38分) (一)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单元图示 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双方:袁绍与曹操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经过: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双方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

周瑜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4.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5.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西晋—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6.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7.西晋的灭亡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②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西晋。公元317年—司马睿—东晋—建康。 8.淝水之战 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时间:公元383年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淝水之战同历史上战争相似(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9.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主要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0.江南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11.江南开发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2.北方的统一: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13.北魏孝文帝迁都与改革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穿汉服)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用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与汉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汉制)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汉礼)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15.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北朝包括的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020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19·绵阳]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 )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2019·青岛]“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5.[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 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9.[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2019·烟台]“(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山西省2016年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带答案

山西省2016年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题 文科综合 历史 注意事项: 1.文科综合由历史和思想品德两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历史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每小题2分,共30分)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下列由于运用了先进技术而成为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的是 A.耒耜 B.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 2.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下列对其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官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A. 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小报。下列能入选的一组是 A. 都江堰、祖冲之、毕升、《天工开物》 B. 大运河、《红楼梦》、华佗、郑成功 C. 《伤寒杂病论》、指南针、张骞、郑和 D. 《清明上河图》、火药、司马光、戚继光 4.“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这说明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 晋商思想守旧,不愿远离故土 B. 晋商农本观念,阻碍资本积累 C. 晋商攀比虚荣,回乡盖房炫富 D. 晋商不思进取,乐于享受生活 5.下列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中,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政府需同英国商定 ②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辟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 ③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2北师大版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单项选择题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士兵不习水战 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 D.士兵疲惫 2.下列人物不曾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3.如果请你为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A.玉米 B.葡萄 C.石榴 D.核桃 4.西晋的存在时间是() A.265年——316年 B.266年——316年 C.265年——317年 D.266年——317年 5.影响淝水之战结局的关键因素是() A、战术运用 B、后勤供应 C、天时地利 D、人心向背 6.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南北的是() A.曹魏 B.东吴 C.西晋 D.蜀汉 7.在4世纪和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分别是() A.匈奴、氐 B. 匈奴、鲜卑 C. 氐、鲜卑 D. 鲜卑、羌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好 B.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9.下列以洛阳为都城的政权是() A.曹魏、西晋、北魏 B.西晋、前秦、北魏 C.曹魏、西晋、前秦 D.曹魏、前秦、北魏 10.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11.三国时期,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

A.吴 B.蜀汉 C.西晋 D.魏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13.南朝时期,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 A.平城 B.洛阳 C.建康 D.西安 14.祖冲之最突出的成就是() A.发现圆周率 B.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 C.找到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D.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 15.下列著作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九章算术》②《缀术》③《齐民要术》④《水经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6.“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谁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A.顾恺之 B、王羲之 C.郦道元 D、王献之 17.五胡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匈奴 B.氐 C.羯 D.鲜卑 18.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 A.吴国 B.海南岛 C.台湾 D.南洋各国 1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知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0.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叙述,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佛教空前盛行 B.封建国家大分裂 C.民族出现大融合 D.国家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①杜甫对谁的高度评价?

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 A.蜀、东晋、隋 B.东汉、南宋、隋 C.蜀、东晋、金 D.蜀、西夏、元 2.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诗中所指战役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D.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 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出现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出现 ③南方自 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 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5.下图是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图中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影响是 ( )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A. ①③④ B.①②③ B.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史书记载:西晋时期,洛阳的汉族官僚和贵族争相使用胡床、方凳等少数民族家具。而靠近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也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由此可知,在生活习俗上 ( ) A.北方少数民族深受汉族影响 B.北方汉族人民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西晋时已经没有民族界限 D.北方汉族完全放弃了原有习惯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 之象。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东汉后期的豪强割据和军阀混战;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2 、了解“赤壁之战” 和曹操 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3、通过认识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综合归 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向 (四)教学重点了解政权分立,初步学会评述政权分立;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及其意义。 (五)教学难点学会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当时所做的突出的历史贡献;进而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民心所 向,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此引起学生兴趣, 并把学生引入课堂. 【叙述】我们一起欣赏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都非常熟悉, 请问,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大家能了解多少呢? 【活动】”猜一猜”他们都是谁?引入到东汉' 末年时期。 承转】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起义,软弱无力的东汉政府只能依靠地方军阀镇 压,结果导致了军阀割据(展示地图),大家可以从地图上看到北方割据势 力极多,而且互相争斗,战乱不休。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最后是谁统一了北方? (曹操)曹操并不是象三国演义里讲得完全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我国古代著名

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征讨袁绍胜利后,写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你觉得他的壮心是什么?他将遇到的对 手是谁?(介绍孙、刘期间可请学生讲述“三顾茅庐” 、“隆中对”的故 事) 【活动】人物模拟:假如你是曹营的一位高级谋士,你会怎样为主进言?其目的是过 渡到下面的分析。【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和两大军事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曹操大军南下,首先碰到刘备,刘备挡得住吗?挡不住只能逃,那么孙权单独挡得住 吗?也挡不住,那怎么办?他们只能联合起来,于是组成孙刘联军,与曹操对峙于赤 壁,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此展开。(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双方力量对比)【赏析】赤壁之战行进图和”火烧赤壁”短片. 【总结】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一时间无力再南下,孙权保住了江东、江南地方,而刘备则取得荆州,并进而取得四川一带,最终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是否知道三国分别是哪三国,分别是谁建立的? 【活动】小游戏“动动手”给学生提供三国形势图和有关人物、都城,请学生把它放到指定的位置。 【转述】220年,曹丕称帝,建立北魏,都城洛阳;221 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城建业。各国安定下来,发展经济。魏国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闻名全国;吴国发展造船业,230 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探究】讨论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有人说三国鼎立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大家可以自由讨论,最后派代表把结论说出来。学生发言后总结:1、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国家的分裂成了既成的事实,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出示图“北方人民南迁” ,让学生观察,问:北方人民为什么要南迁?割

山西省2016年中考文综(历史部分)真题试题(含扫描答案)

山西省文科综合(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A.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3.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20世纪50年代,在山西发现了种类繁多、古朴精美的宋、辽、金戏曲文物,有戏台遗迹、戏剧壁画、出土珍品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元杂剧也发源并成熟于山西,成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即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 丰富的戏曲文物,说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B. 元杂剧作为元曲的组成部分,发源并成熟于山西 C. 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形成于明清时期 D. 山西“四大梆子戏”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5.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 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 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7. 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面两幅战役地图,从中能提取到这两场战役的相同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单元综合测试1 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指的是谁()。A.项羽B.诸葛亮 C.刘备D.曹操 2.在右图所指的古代战争中,来自北方的军队战败的原因不包括()。 A.北方军队不习水战 B.北方军队以寡敌众 C.北方军队流行疾疫 D.南方军队战术得当 3.下列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是()。 A.曹魏B.刘蜀C.孙吴D.西晋 4.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况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东汉末历史的倒退B.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C.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台湾称()。 A.夷洲B.流求C.琉球D.小琉球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①王昭君②诸葛亮③袁绍④孝文帝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A.投鞭断流B.草木皆兵C.破釜沉舟D.风声鹤唳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①匈奴②鲜卑③羯④氐⑤羌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⑤ 10.右图是晋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模型器,他体现了()。 A.南方稳定的农业经济和生活 B.当时饲养牲畜的方法很特别 C.艺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D.南方陶瓷业制作水平高超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移动的方向是()。 A.由南向北B.由北向南C.由东向西D.由西向东12.北朝和南朝最后的政权分别是()。 A.北魏和宋B.东魏和齐C.北齐和梁D.北周和陈13.我国有“六朝古都”之称的著名城市是()。 A.西安B.洛阳C.北京D.南京 14.诗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美好风光,由诗歌中描绘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北魏B.前秦C.后赵D.成汉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复习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焦村一中亢文芳

中国历史复习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焦村一中 亢文芳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 589年 ?3.时代特征 ?政 治:政权分立 ?经 济: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科技文化:科技进步 文化繁荣 ?政权分立篇 氐族建立前秦南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统一黄河流域 隋朝 北朝南朝 东 晋 十六国西晋 魏 蜀吴方 方 东汉

南北朝 北朝:南朝:宋 齐 梁 陈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北魏 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国家篇 建业今南京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定都于此 今洛阳东周、东汉、曹魏、北魏曾定都于此 魏 蜀 吴 220年曹丕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 222年孙权 三国鼎立示意图 ?战役篇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联军胜 联军火攻 孙刘联军和 曹军 208年东汉末 赤壁之战东晋胜 曹军胜 项军胜 结果 前秦亡,北方再度分裂混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前秦(苻坚和东晋 383年两晋时淝水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声东击西各个歼灭曹(操)军和袁(绍) 军 200年东汉末官渡之战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羽)军和秦军主力前207年巨鹿之战意义 战术或成语交战双方时间战役名称 江南地区的开发 ?时期:东晋南朝时期

?原因: ?1、社会安定 ?2、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3、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表现:农业(育秧移栽、麦稻兼作)、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影响: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篇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建立北魏316年灭掉西晋 建立前秦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494年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意义推行汉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等。 措施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趋势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科技文化篇 祖冲之制定《大明历》天文历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塑南朝:祖冲之《缀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三国: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数学 曹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西晋:设置书博士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北魏:《魏碑》书法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农学 文化科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沙场点兵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222年孙权称王 D 、220年曹丕称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点(1)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国家之间的更替灭亡)

二、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战役 (一) 三国时期前后著名战役 (二)魏晋时期著名的战役 十六国简表

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事件年表 1、改革者: 北魏孝文帝 (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 拓跋宏以身作则,改名为 元宏 北魏孝文帝简历 姓名:拓跋宏(元宏) 谥号: 孝文帝 在位:471年—499年 民族: 鲜卑族 职业:北魏皇帝 享年:32岁 主要成就: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题:任何变法和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秦国的商鞅变法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孝文帝和商鞅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应对方式,你认为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这给你什么启示呢? 2、主要措施(内容): (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文化习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 3、重要意义: (1)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改革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交往与交流增多,民族交融趋势增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测评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以下是中国古代史上四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参与了两次,切身体验了“胜负乃兵家常事”的说法。这两次战役是( ) ①巨鹿之战②淝水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这表明诸葛亮( ) 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 B.为国捐躯,忠心耿耿 C.生活腐化,挥霍一空 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 4.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前3世纪初期 B.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前2世纪初期 D.公元2世纪20年代 5.三国时期哪国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经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晋 6.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商朝、秦朝、三国 B.秦朝、隋朝、唐朝 C.商朝、秦朝、隋朝 D.隋朝、宋朝、明朝 7.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下列政权中,曾实现过短暂统一的是( ) A.东晋 B.西晋 C.北魏 D.前秦 8.“八王之乱”的出现与西晋初年实行的什么措施有直接的关系( ) A.实行世袭制 B.分封诸王 C.政治腐化 D.“五胡”内迁 9.下列少数民族中,不属于魏晋时期内迁的“五胡”是( ) A.女真 B.鲜卑 C.匈奴 D.羌 10.南朝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2016山西卷历史中考试题及详解

山西省2016年高中阶段 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历史 部分 6A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2.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3.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20世纪50年代,在山西发现了种类繁多、古朴精美的宋、辽、金 戏曲文物,有戏台遗迹、戏剧壁画、出土珍品等。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元杂剧也发源并 成熟于山西,成为元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即 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丰富的戏曲文物,说明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B.元杂剧作为元曲的组成部分,发源并成熟于山西 C.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大梆子戏”形成于明清时期 D.山西“四大梆子戏”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形成的 5.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 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 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6.下表所列为中国历史上有关学校教育的一些史实,其中史实与结论搭配不正确的是() 结论 府的局面 育的推广和发展 早创办的西式学堂 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7.历史地图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面两幅战役地图,从中能提取到这两场战役的相 同点有() ①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②都是彭德怀指挥领导的 ③都是八路军组织发起的 ④山西都是主要战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