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

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
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鄂尔多斯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录

一、规划背景 (4)

(一)发展基础 (4)

(二)发展环境 (10)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3)

(二)总体发展目标 (15)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

(一)建设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 (20)

(二)建设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25)

(三)建设辐射晋陕蒙高端服务业中心 (28)

(四)建设资源型地区低碳发展示范区 (35)

(五)建设西部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 (38)

四、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40)

(一)集中打造沿黄河经济带 (40)

(二)优化工业园区布局 (41)

(三)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3)

(四)调整农牧业生产力布局 (45)

五、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46)

(一)加强城镇体系建设 (46)

(二)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 (48)

(三)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51)

(四)提升城市文明内涵 (52)

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53)

(一)推进农牧区综合改革 (53)

(二)推进农牧区人口转移 (54)

(三)推进农牧区经济发展 (54)

(四)推进新型村庄建设 (57)

(五)推进农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58)

七、坚持富民优先,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59)

(一)全力促进充分就业 (59)

(二)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60)

(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61)

(四)科学实施人口管理 (62)

(五)建设平安鄂尔多斯 (62)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64)

(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64)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65)

(三)大力推进文化鄂尔多斯建设 (67)

(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69)

九、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70)

(一)加强供水保障 (70)

(二)加强电力通道建设 (71)

(三)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72)

(四)加强现代化信息体系建设 (76)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77)

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78)

(一)深化体制改革 (78)

(二)扩大对外开放 (81)

十一、规划实施 (82)

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战略,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是我市经济和社会保持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实现走进全国前列、走向世界一流、走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基础。本规划根据《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保障措施、项目安排,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日益激烈的地区间发展竞争,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政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超前构筑、

科学实践、率先发展,有效地应对了各项困难挑战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倍,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5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十二五”的顺利开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3亿元,较2005年的595亿元年均增长2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40169元增加到2010年的149942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8.2亿元,较2005年的93.4亿元年均增长4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39亿元,较2005年的46.1亿元年均增长3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33亿元,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71.6亿元,年均增长20%。

——“十一五”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发生积极转变,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 2.7:60.2:37.1。一产方面,通过实施农牧业“六大调

整”,畜牧业占比不断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基地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二产方面,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煤炭、电力、煤化工等能源产业发展强劲,汽车和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和陶瓷等先进制造业日益壮大,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三产方面,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保持了与二产同等的增长速度,正在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十一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困难,使地区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了百姓。通过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实现了较为充分的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统率、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覆盖率、城镇居民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超过8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分别达到400元/月和3360元/年。人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205元和8756元,较2005年的11025元和4601元,年均分别增长18%和13.7%。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和农牧区居民平均每百户分别拥有家用汽车38辆和19辆,城镇和农牧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8.3平方米和33平方米,城镇和农牧区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6%和24%。

——“十一五”是统筹城乡快速发展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了东胜—康巴什—阿镇城市核心区,启动实施了旗府所在地和沿河产业重镇“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工程,城镇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拉大,发展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实现了由小城镇向大城市、由扩散式向组团式、由遍地开花向集中打造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10亿元,完成旧城区拆迁765.4万平方米,新建成面积6500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38平方公里扩大到2010年的24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化体系。在新型城市化的有力带动下,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市级财政用于“三农三牧”的投入显著增加,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农牧业规模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在建和建成现代农业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4.6万亩,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220户,牧区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牲畜总头数稳定在1260万头只。农牧业“三区”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农牧区人口加快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五年累计转移农牧区人口41.7万人,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54.4%提高到2010年的70%。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累计建成农村牧区公路6702公里,全市50个乡镇苏木已全部贯通油路;建成户用沼气5万户,惠及农牧民20多万人;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53处,解决了25.51万人和124.27万头只牲畜的

饮水困难问题。2010年,我市被确立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新体制机制已经形成,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措施正在有序实施。

——“十一五”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在全区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资源配臵不断优化,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举办了三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第十一届亚洲文化艺术节和首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成吉思汗祭典”、“鄂尔多斯婚礼”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我市另一张城市名片。

——“十一五”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产业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全面实施了各项生态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五年来,累计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 2.13万平方公里,完成退耕还林520.7万亩、退牧还草4388万亩、人工造林108.3万亩、飞播造林838万亩,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70%提高到2010年的75%,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23%。节能减排降耗成效显著,五年来,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164万吨,削减烟粉尘68万吨、二氧化硫14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

了27.13%,全市大气、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25天,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黄河流经我市728公里,无一家企业向黄河排污。

——“十一五”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了“项目建设年、项目落实责任制”等推进措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72项,投资总额达到7031亿元,截至2010年,建成312项,完成投资4309亿元。通过项目带动,五年来,新增煤炭产能2.17亿吨、电力装机809万千瓦、煤制油140万吨、PVC40万吨、甲醇160万吨、水泥900万吨。基础设施方面,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境内铁路911公里、高等级公路800公里、管道877公里,鄂尔多斯机场通航25个城市,构建起了水、电、讯基础保障网络和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

总的看,“十一五”是我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建设用地和环保指标不足,水资源短缺,高端要素集聚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标不相匹配,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十二五”发展过程中科学研究,认真解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市进程,构筑地区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今后五年,我市的发展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从宏观经济环境看,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向好,能源、化工、汽车、建材等产品需求旺盛,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倒逼机制更为明显,有利于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非资源性产业;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新兴产业,优化要素结构,加快引进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的步伐。从区域发展大背景看,新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蒙陕宁国家能源化工“金三角”、呼包银经济圈和呼包鄂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市在融入区域发展中加快自身发展,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继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我市发展进程看,我市产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日趋形成,各类产业集聚区迈上新的发展平台,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有效带动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成长,中心城市集聚周边地区消费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民间投资活跃,自主增长能力和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牧业“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实施成效明显,“三化”对“三农三牧”带动作用日渐增强,全面推进统筹城乡一

体发展的条件日渐具备;一系列前瞻性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率先实践,新鄂尔多斯精神内涵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奠定了思想基础,增强了发展活力,凝聚了强大力量。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地区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能源化工产业受国家产业、金融政策限制愈加突出,要在新一轮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我市必须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大力培育接续产业上有新的举措,必须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有大的突破。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制约我市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薄弱环节,提升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必须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对科学利用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水资源结构性、工程性短缺、环境指标偏小偏低、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生态依旧比较脆弱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仍将存在,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必须在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的思路。四是基础设施对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仍然不足。铁路外运能力不足,市内公路等级、密度低、出市通道不畅,

电力外送通道、液体化学品管道建设滞后,要在今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我市必须在水电路讯的建设上有新的投入。五是保障民生幸福和维护社会和谐的压力持续加大。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人民幸福指数仍需切实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将趋于复杂,由收入分配、贫富差距、人口流动、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管理缺位问题仍将使各类矛盾不断出现,必须在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上有新的进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主旨,深入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统筹城乡,集约发展”两大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增强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降耗,促进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加速形成。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居住、出行、环境和安全等现实问题入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百姓。坚持富民优先,更加注重百姓收入增加,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坚持统筹发展。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破除制约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努力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配套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坚持集中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重点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河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城镇体系和产业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向现实发展优势转化,不断提高地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总体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自治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晋陕蒙的高端服务业中心和资源型地区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区发展体现包容性增长,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标同步提升。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列,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

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53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万元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5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8000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4%,达到850亿元以上。

──结构转型取得新突破。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原煤生产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非煤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先进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10%以上。第三产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年均增速超过17.8%,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内外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5年,分别达到46000元和16000元。城镇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以上,农村牧区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统筹城乡获得新进展。新型城市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果,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和特色化中小城镇基本建成,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覆盖农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牧民享受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程度进一步提升。建成国家西部现代农业基地,全市70%以上的水浇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营,基地物质和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基本普及。转移农牧区人口15万左右,禁止开发区农牧民全部转移,直接从事一产的农牧民下降到15万人左右。建立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进入到全国前列。

──公共服务再上新水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民免费教育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增加到80人,人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岁。各类社会保障全面普及,形成覆盖城乡、

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标准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提高。社会治安、生产、食品、医疗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社会环境更加文明和谐。

──生态文明开创新局面。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自治区核定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市主要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天数平均大于300天/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自治区下达指标,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健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率提高到80%以上。国土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全市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荒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全部4.44万平方公里生态自然恢复区。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最安全城市、全国法治城市。

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根本动力,以低碳、绿色、集约为发展导向,立足能源化工产业的做大做强和提质提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一)建设国家战略性绿色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

将能源化工产业融入国家经济建设、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的大局中思考和谋划,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实现煤炭、电力、新型化工、煤层气和天然气的规模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附件 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大力推进成都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对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市现代物流业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产业发展提速增效,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率进一步下降,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比2010年增长 2.13倍,年均增长16.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

比2010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比重为16.6%,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 2.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目前,成都已通航城市198个,开通航线25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88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41条),2015年客货吞吐量分别达到4224万人次和55.7万吨,继续巩固国内航空第四城地位。“蓉欧+”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国际铁路港规划建设;“蓉欧快铁”双向稳定加密开行,班列干线逐步向欧洲腹地延伸,库特诺海外办事处挂牌成立;中亚班列和成都至国内枢纽城市互联互通班列稳定开行;成都集装箱中心站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累计开通300余条公路货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快速公路货运班车网络。 3.口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空、铁、公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双流机场口岸吞吐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7×24小时通关,青白江铁路口岸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为国际货运量大幅度增长奠定基础,龙泉公路口岸完成搬迁,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海关特殊监管区快速发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包括高新、双流园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前列,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投入运行,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正在加快建设,为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口岸功能不断完善,双流空港已具备进口药品、植物种苗、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资格,正在加快建设进口水果指定口岸,国际铁路港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设计纲要全文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主席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CN人才小编特整理出关于2016年甘肃省最新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最终还是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近日由中共甘肃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通过。本报今日将为您详细解读《建议》确定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五大理念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催生新动力、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让创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支持力度,以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为方向,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我省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推进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着力打造经贸人文交流合作平台,统筹用好内外市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八大目标 《建议》明确,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跃上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南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7月)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全市上下按照“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的发展思路,抢抓沿江沿海开发等一系列历史性机遇,着力推进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规划纲要》中期进展情况 《规划纲要》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三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处于江苏和长三角前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1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幅1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完成规划进度的70.5%,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位列第28位、地市级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40元,完成规划进度的83.8%;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1.7%,年均增幅30.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超过年递增20%以上的规划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9∶57∶35.1,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2.1%,超过92%的小康目标,比“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73吨标煤,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08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4.3万吨,下降20.9%。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分别达到18903元和7811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454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52.6%和42%,年均增幅15.1%和12.4%,完成规划进度的85.6%和77%;三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10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五城同创”圆满实现,在首届中国最安全城市评选中,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18项25个指标有20个达标,有望于今年在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通正向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国内一流的宜居创业城市迈进。 (一)新型工业化提升到新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 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2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9%,比“十五”末提高2.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占58.9%,比“十五”末提高8.7个百分点;船舶修造及配套、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力及能源等六大产业占89.5%,比“十五”末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844家,比“十五”末增加237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109家,比“十五”末增加640家,其中超20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1) (一)发展基础 (1) (二)发展前景 (5)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6) (一)发展思路 (6) (二)发展目标 (6) 三、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7) (一)空间布局 (7) (二)发展重点 (8) 1. 太阳能 (8) 2. 核能 (10) 3. 风能 (10) 4. 动力及储能电池 (11) 5. 智能电网 (12) 四、主要任务 (12) (一)掌握核心技术 (12) (二)培育优势企业 (13) (三)加快项目推进 (14) (四)完善平台建设 (14) (五)加快载体建设 (14) 五、保障措施 (15) (一)加强组织领导 (15) (二)加强政策扶持 (15) (三)落实规划任务 (15) (四)强化目标考核 (15)

为进一步推动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成都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前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成都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建立了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加快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加强产业招商与项目建设,实现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技术路线较为领先、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产业链比较完善、研发与检测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发展特色。2010年,成都获批“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并蝉联“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新能源产业城市”称号。 1.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成都新能源产业自2008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6.75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87%,年均增 — 2 —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崇州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时期,是崇州基本建成“西部轻工名城,田园宜居之都,山地旅游高地”,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1年初,《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崇州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纲要》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意图,是“十二五”期间崇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乡镇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城一都一高地”现代中等城市,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奠定坚实基础的行动纲领。 一、崇州“十二五”的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崇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应对“5.12”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实现了城乡统筹和灾后重建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以来,崇州市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合目标考核进入成都市三圈层先进行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5.5亿元,是2005年的1.97倍;地方财政收入46.5亿元,是2005年的26.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0亿元,是2005年的4.78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是2005年的2.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6元,分别是2005年的1.80倍和1.70倍;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8亿元,是2005年的3.6倍。 灾后重建开创新局面。灾区面貌焕然一新,率先在成都市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建设速度和水平列四个重灾市(县)第一。完成了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为主的589个灾后重建项目,实现投资101.7亿元。全面完成居民住房重建任务,农村永久性安置房完工11917户,灾后居民安置率达到100%,公共服务设施超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高水平完成实物总量为17亿元的重庆对口援建项目111个。 统筹城乡进入新阶段。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三个集中”顺利推进。已建成以桤泉、羊马、怀远为代表的6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含灾后安置点25个),农民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全面实施。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四证”颁发率达到99.1%,搭建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农村产权流转5000宗;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农村建设用地最大化,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形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 ———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6%。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 内容摘要:随着成都东站的正式通车,东站已成为西部最大,全国第六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城市交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成华区正抓住东站的新建的机遇将把成华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环保,经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成都东站;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1.东站简介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现系成都铁路局直属客运特等站。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在设计上,成都东站引入大量文化元素,东广场进站口以及西广场进站口均采用了青铜面具元素,屋顶引入金沙太阳神鸟火焰造型。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在竣工仪式上介绍,成都东站近期设计日均发送旅客200000人次,远期可达376000人次。 2.整体系统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图1),东邻三环路,西接驿都大道,距火车北站10公里,飞机场18公里.车站以两环十射的方式连接国内多条干线.,分为达成车场和城际车场两部分.车站至东向西分为东广场,车场,西广场. 地铁2号线,7 号线引入车站.旁边设有城市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东,西广场下设有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站,是一座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系枢纽.

图1成都东站区位 车站总体分为五层(如图2),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地下第三层为地铁7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一层位旅客出站厅及换乘区,结合站厅设计出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东西广场及公共交通站,去往城市的旅客可便捷的乘坐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现零距离换乘。车站地面为站台层,主要是乘坐旅客出发和到达的场所,站台分为达成和城际两个车场。东站房负责通向东广场的旅客出站通道,西站房为旅客通道和基本的候车区,两侧布置售票厅,贵宾室,设备及办公用房等。整个站台层高大开阔,大跨度无柱雨棚轻巧通透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架层为建筑六万平方米的旅客候车室,站场两侧通过高架桥的连接使旅客更为轻松快捷的到达宽阔整洁的候车大厅。同时,在高架层里,设有齐全的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综合的服务设施,全面的满足了广大旅客的需求。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汽车行业)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 的汇报

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 南通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2010年11月29日) 壹、产业发展现状 南通的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初,以江苏英田集团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已享有壹定声誉,成为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排头兵。2009年,全市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10亿元,约占全省规模之上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工业总产值的5%;42家重点企业主要分布于市区和如皋、海门等县(市)。其中南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前俩大企业—江苏英田集团、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都在如皋,该地区产值规模约占全市的60%。纵观全市汽车零部件工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车生产企业平稳增长。江苏英田集团集团是南通现有规模较大的车辆生产企业,主要有载货汽车、自卸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车)。该集团拥有资产7亿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下辖江苏英田农用车有限X公司、如皋市柴油机厂、如皋市英田汽车铸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辆配件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英田车身制造有限X公司、如皋市中禹贸易有限X公司、江苏英田汽车研究所等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集团X公司现有职工3600多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50多名,有壹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可年生产变型运输机、低速汽车10万辆。集团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雄厚,产品质量上乘,且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排放通过欧I标准。其“英田”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其产品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该集团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3.74亿元,利润总额9649万元;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38.89亿元,利润总额11189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和41%。南通中集罐车X公司今年销售半挂车180台左右,实现销售额约5000万元,其中出口20台。 2.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成长。目前南通生产汽车零配件的规模企业40余家,其中年销售亿元之上企业有双钱集团(如皋)轮胎有限X公司、启东风华电声有限X公司、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南通恒秀热传输材料有限X公司、南通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公司、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海安县鹰球集团有限X公司、海安县耀华安全玻璃有限X 公司、南通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南通友星线束有限X公司、南通大地电器有限X公司、南通江华机械有限X公司、南通海林橡塑制品有限X公司、江苏亨通金天电子线缆有限X 公司、江苏汤臣汽车零配件有限X公司、江苏黄海汽配股份有限X公司等;所生产产品涉及多系列、多功能,有近百个品种。主要产品有:⑴轮胎制造及综合利用。主要有轴承轮胎、废旧轮胎利用;⑵汽车内饰件系列。主要有仪表台、行李架、风道、顶棚、侧围板、花纹铝板、不锈钢卧铺和护栏、车用塑胶件;⑶车身覆盖件。主要有汽车安全玻璃。⑷汽车电器产品系列。主要有电路总成、电线、汽车车灯。⑸汽配锻铸件产品系列。主要有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离合器壳、减震器、轮毂、轮圈、非标特种轴承、导轨轴承、离合器。⑹发动机配件。产品有车用柴油机。⑺其他部件。主要有弹簧、橡胶管件、胶带、密封件等。 3.部分产品在行业内具有壹定的竞争力。江苏英田集团集团生产的“英田”牌低速货车市场占有率达18%。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如皋有限X公司年生产子午线商用车轮胎、工程机械轮胎达100万套,是我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轮胎单体产量列全球首位,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81亿元,利税 4.03亿元。江苏力星钢球有限X公司年生产钢球8亿粒,市场占有率达20%,且其占据了钢球生产的高端市场。江苏万力机械股份有限X公司生产的内燃机零部件曲轴,单缸和135系列曲轴,市场占有率均在20%左右,是国内最大的单缸和135系列件的生产厂家,多年来,X公司“苏中”牌曲轴壹直是省名牌产品。南通贸联铝合金科技有限X公司为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高级轿车提供配套铝轮毂。南通市冠东车灯有限X公司主要从事汽车车灯塑料件、线束总成、冷冲件的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产品主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