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入殓师』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2010-2011学年第3学期期末考试 开课单位:艺术与传播学院 课程名称:电影文化活动周 任课教师:万萍/熊小川 考试类型:论文 完成时间:两周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1页,满分100分) ------------------------------------------------------------------------------------------------------

题目:

在以下电影中选取一部完成一篇影评,要求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评论,如剧本方式、人物构造、故事讲述手法、导演手段、镜头语言、影像细节、声音创作等等方面(并不限于以上列举方面,可以另选角度)。字数不少于2500字。

影片片名:《入殓师》、《完美的世界》、《小偷》、《烈日灼人》、《诗》、《孩子》 要求:1、不要过多描述故事情节;

2、评论充分,观点明确;

3、语言清晰,表达流畅;

4、格式规范,严禁抄袭。(文章可另拟标题,正文部分一律用宋体小四字号打印,单倍行间距,引用他人文献需用注释注明)

订线

浅析影片『入殓师』

作为曾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片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片子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影片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

一、影片的叙事:

《入殓师》是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这是一个关于叫小林大悟的大提琴手在失业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矛盾也很清晰:一、大悟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抗拒与恐惧;二、朋友的排斥与妻子的误解;三、大悟对父亲的怨恨。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一个个解决,非常简单而且符合逻辑地进行,使得这部电影的叙事显得很简单且清晰。

电影是以倒叙开始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主角大悟在为一个被打扮成少女的少年入殓,然后,当电影片名升起,故事回到了大悟还是乐团大提琴手的情节,这时才是影片故事的真正开始。

《入殓师》中甚至没有反派角色,也没有正面冲突,所谓的矛盾更多是精神上的矛盾,理念与理念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也是顺其自然地解决。所以当这部电影以如此简洁的叙事结构获奥斯卡,曾遭人批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简洁不仅是日本的审美传统之一,也是另一个手段可以让观众摆脱复杂的故事情节的牵绊,可以脱离情节,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其主旨,并且从影片的细节呈现中得到更多美学意义上的享受。这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而且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因为情节的简洁而结构松散,故事还是能紧凑地进行,矛盾的同时存在,矛盾的逐一解决都没有让人产生任何困惑。

《入殓师》用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职业加上简洁的叙事结构和一个朴雅的乡村环境营造出一种与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现实世界”。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在观看过程中都是在一个游离于情节的角度去感受电影中的悲喜。

二﹑影片的用光和色调:

这部电影的光影与色彩的处理是非常细腻的。这部电影主要是利用明显的光源如窗户外的光线、室内的灯光,没有明显的人工化和高反差灯光效果,使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不过,很多室内场景的光线都选择了偏黄色,所以,也就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效果。比如,大悟被解雇后的一段镜头,是选择了黄昏时的窗口位置进行拍摄,大悟就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脸部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甚至一半明一半暗,这就很好地暗示了他内心挣扎的感情,梦想破碎了,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也许以大提琴为职业是一种负担,他仍在犹疑是否该彻底放弃大提琴。但是,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光影细腻之处的还数大悟在曾经是小咖啡店的老家里拉大提琴的一段,咖啡店常有的橙黄色的灯光还有窗外的暗黄路灯与青黑的夜色、使光影层次丰富自然,有时光影甚至是在大悟与大提琴上随着乐声而动的效果,而且电影以一盏灯光从暗黄到亮黄,在画面上移动变化的效果,过渡到大悟小时候的记忆画面。这一处理更有一种心理暗示:小时候的回忆其实是相当快乐的。

电影前面的部分色彩都比较单调,这也与选择了冬天作为故事开始为时间起点有关,而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包括社长在一间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里喝茶的片段,包括白天鹅与蓝天还有田野的的画面,而到了尾声的色彩更是缤纷起来,因为春天到了,花开了。比如大悟那怀孕的妻子在店外浇花的场景,淡粉色的樱花盛开,飘落,红色、橙色、白色的郁金香花在阳光下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这也是新

生植物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且富有新的生命力,这也暗示了生命轮回不息的道理。乃至大悟为父亲入殓的一段,色彩也是丰富的,玻璃门透过的明亮的光线与门外的隐约的蓝色与粉色,还有盖着父亲的被单也是色彩丰富的,这明亮的光线似乎与叙事形成了对比,但是其实也不然,因为生命依然在继续,大悟解开了心结,而且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三、影片中的符号解读:

虽然《入殓师》的故事与情节很简洁,角色也少,但是从电影中精心设计可以更深入读出文本意义,用符号学理论来说就是,电影中每一个镜头都包含着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下面我就举出几个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细节并阐述其象征意义的符号。

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这是邻居送给大悟妻子的食材,结果发现还活着,于是夫妻两人想把章鱼放生,放进海里后却发现章鱼已经死了。海是章鱼生存的地方,被人抓起来,离开了海,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支撑,所以无论如何挣扎都会死亡。看到这一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大悟有所感触,决定放弃大提琴,回到乡下。因为,对于他来说,大提琴就好像是鱼饵——让他离开家乡前往大都市,他以前还曾到过欧洲学习,但是最后还是被解雇,没有容身之所,也有人说他可以改行然后在东京待下去,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失去了梦想支持,大城市只会令自己窒息,就像章鱼一样。而从更深层次的符号来说,这一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也在传达“只有自然才是生命的归宿。”

价格不一的棺材。棺材只是给人最后躺的封闭小空间,终究要和人一起焚烧,从物理意义上是没有分别的。但是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知道材料不一样,装饰不一样的棺材,相互之间可以相差好几倍的价钱。而女职员也说:“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都一样。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在这里,棺材也就有了“财富”的象征符号,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承载的工具,这种差别不仅讽刺了人类无论生前如何为自己的名利而活,最终价值始终由他人审定这种矛盾,还讽刺了大多数的人们喜欢攀比的行为。

儿时用的大提琴与石头。在这部电影中,这两者都是象征父亲的符号。尽管大悟已经记不起父亲的模样,还没有完全原谅他抛弃妻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悟对于父亲的回忆多过母亲的,大悟还说过大提琴是“我爸硬逼着我去学的。”这些都暗示了父亲对大悟的影响之深,而温柔哀伤的大提琴声某种意义上也象征了大悟对父亲的思念。儿时用的大提琴琴盒中用琴谱包裹着的石头是父亲当年送的,在父亲离家后也没有扔掉反而小心保存下来,尽管大悟仍抱怨:“父亲说好了每年都送,结果只有这一块。”但是,我们知道他只是在渴望父亲的归来。这块石头与大悟儿时与父亲交换的小石头就构成了父子间持久的羁绊,所以,直到电影的最后,大悟的父亲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就离开人世,那块紧握在手中的大悟儿时送的石头就已经把父爱留了下来,成为父爱的标志,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通览全片,不论是在艺术水准还是在人文情怀上,入殓师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要把这样一个包含着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摄成电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观众们相较于去单纯地看一个故事,他们似乎更愿意去思考与感悟一个故事,那些有着明确说教意义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岁月中往往很难抓到观众的心。而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电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于说理性的剧情电影。于是,能够让人们通过一个普通的故事,得到与自己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感悟,就变成了本片制作者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