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卷1[1]

2011年江苏专转本大学语文考试模拟试卷1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满分为150分;

3、答案请写在试卷纸上,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的钢笔、圆珠笔答卷,否则无效;

4、密封线左边各项要求填写清楚完整。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完璧归赵”的成语出自( A )

A、《廉颇蔺相如列传》

B、《论语》

C、《狱中杂记》

D、《柳敬亭说书》

2、下列哪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 C )

A、《论气节》

B、《科学的春天》

C、《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D、《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3、三十年代,( A )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A、茅以升

B、周培源

C、竺可桢

D、钱学森

4、《论气节》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C

A、类比法

B、对比法

C、归纳法

D、演绎法

5、下列不属于唐代诗人的一位是( D )

A、张若虚

B、孟郊

C、白居易

D、李煜

6、下列人物不属于小说《水浒传》的是( B )

A、林冲

B、关羽

C、武松

D、宋江

7、在唐代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 C )

A、王维

B、李白

C、白居易

D、韩愈

8、唐代擅长写《无题》诗的诗人是( C)

A、李白

B、王昌龄

C、李商隐

D、刘禹锡

9、《史记》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这话的人是(C )

A、韩愈

B、毛泽东

C、鲁迅

D、方苞

10、宋代古诗文运动的领袖是( A )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苏辙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是谁提出来的(B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12、最能代表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D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13、《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一文属于( A)

A、社论

B、史论

C、评论

D、论文

14、下列作家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一位是(D )

A、王安石

B、欧阳修

C、柳宗元

D、张岱

15、中国文学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 D )

A、苏轼

B、李白

C、杜甫 D 、陆游

16、《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 C )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D、《汉书》

17、《子夜》的作者是( A )

A、茅盾

B、王蒙

C、秦牧

D、高士其

18、下列诗歌属于律诗的是( B )

A、《迢迢牵牛星》

B、《春江花月夜》

C、《蜀相》

D、《送元二使安西》

19、下列作品不属于说明文的是(B )

A、《苏州园林》

B、《秋夜》

C、《菊花》

D、《桥的运动》

20、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诗人是( B )

A、张继

B、陶渊明

C、李白

D、王维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郭沫若在“五四”运动以后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的新文学团体叫创造社。

2、《狂人日记》、《阿Q正传》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朱光潜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5、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6、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是柳永。

7、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的意思是文治武功都兼具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8、“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以”字,可以译作“”。

9、孟郊《游子吟》以春日的温暖阳光比喻对子女的慈爱,非常生动感人。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是

指。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创造社

2、鲁迅

3、春风吹又生

4、美学

5、《家》

6、柳永

7、文治武功都兼具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8、用或拿

9、母亲 10、陆游

三、阅读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是十分重要的事。一篇作品能不能感动人,这常常是关键所在。如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节骨眼上的加工不够,就像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一篇作品里面,总得有它的特别强烈细致的尖端部分。正像一出戏剧有它的高潮,一阕音乐有它的旋律紧张处一样。如果从头到尾,都像缓慢的泥河似的,流水不快不慢,毫无突出之处,就不会动人。古代有些画家,画人像眼睛时,要留待精神最好的时候才下笔;有些刺绣艺人,把绣眼睛的技艺当做“家传之秘”,绣线粗细和颜色深浅都有特别的考究。这些,也说明文章的画龙点睛之处,必须特别强烈和细腻。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什么?(5分)

(2)、这段话贯串的论证方法是什么?(5分)

(3)、这段话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联系?(5分)

2、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已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这个故事表现了张良什么样的品质?(5分)

(2)这个故事写人物用了什么方法?(5分)

(3)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5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谁写的?为何能千古传诵?它对后代写愁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后两句有什么寓意?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以“成熟的标志”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同学们常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成熟的标志是能用理智战胜感情,有的说遇事有主见,有的说能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我,有的说善于给予爱,有的说善于否定自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一小题的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 A

4.C

5.D

6.B

7.C

8.C

9.C 10.A 11.B

12.A 13.A 14.D 15.D 16.C 17.A 18.C 19.B 20.B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创造社

2、鲁迅

3、春风吹又生

4、美学

5、《家》

6、柳永

7、文治武功都兼具的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8、用或拿

9、母亲 10、陆游

三、阅读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什么?论点是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十分重要。(5分)

(2)、这段话贯串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主要是比较法。(5分)

(3)、这段话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联系?这两句前呼后应,进一步强调了节骨眼上细致加工的重要性,因为“画龙点睛”之处要“特别强烈和细腻”,与“节骨眼上的细致加工”,是同样意思的不同表述。(5分)

2、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1)这个故事表现了张良什么样的品质?(5分)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张良能够忍辱、尊敬老人、遵守诺言的优良品质。

(2)这个故事写人物用了什么方法?(5分)这篇短文在描写人物上的最大特色,是用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曲折逼真地写出了张良由惊愕到忍耐,再到惊异好奇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5分)这段文字在语言上的特点,一是短句为主,二是对话很多,三是用语准确。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谁写的?为何能千古传诵?它对后代写愁的作品有什么影响?

答: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句子,作者在靖康之难中避乱金华,回忆往事,写下此词,表达了她当时孤独凄凉、愁绪满怀的心情。金华双溪是著名风景区,春光“尚好”,因此“也拟泛轻舟”去玩。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再也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说实际上并没有游玩的心情,并非真的顾虑船太小。说“愁”重得连船也载不动,构思新颖,生动美妙。把无形的愁绪比喻有重量,使人可以感受,容易理解。后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之句,王实甫《西厢记》也有“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句子,都是由此发展来的,可见影响之大。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后两句有什么寓意?

答: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题是《出塞》(其一)。诗作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前两句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开展,境界广阔。明月在天,关山在地,拉开空间距离,月光普照关山,上下一体,整个天地一派苍茫;“秦时”、“汉时”互文见义,拉开时间距离,将明月、关山、战争、流血、思乡、念夫,都溶进一个无限的历史广度和深度;“万里长征”又拉开空间距离,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相思情景都暗含在字里行间;而“人未还”则又包蕴着一个不知何时能还的时间距离,令人想到白发苍苍、遗骨沙场的可悲情景。显然,时空的极度拉开,也就是容量的无限增大。后两句的主要特点是借用典故,寓意多重。作者是有感于当时唐将无能、边患剧烈,才呼唤汉将李广的,因而诗人明写汉将,而实际用意却在于唐将。这样,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能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而与此相应的,则是诗

人情意的多重:既歌颂李广,又讽刺唐将;即失望于当前,又希望于今后。由此可见,典故用得好,也有“一以当十”的表达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