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题(开卷)

七年级历史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

一、单项选择(1—20每小题2分,总计40分)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籽,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种植水稻D.会制造彩陶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能用兽牙等装扮自己②能种植水稻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过着群居生活⑤能捕捉水生动物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③⑤

3、“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长江流域”“水稻”。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4、《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 .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氏族时期C.尧舜禹时期D.西周建立时期

5、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国富兵强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

伟业。”这里的“他”是………………………………………………………………()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楚庄王

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8、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A.夏朝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秦汉时期

9、《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10、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C.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D.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

11、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以下列举的历史上对重用人才的事例符合史实的有………………………………()

①商汤任用伊尹做大臣,治理国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壮大实力

③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发展国力④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3、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原因有……………………………………………()

①符合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②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③结束分裂,完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④秦王本人的雄才大略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三峡游已成为时下的一条旅游热线。以下古代著作中,对三峡两岸景物作了生动描写的是……………………………………………………………………………………()A.《天工开物》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水经注》

15、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A.统治者的压制B.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反对

C.无神论思想家批判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稳固

16、以下两幅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北魏文官俑汉人胡食图

17、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18、“大汉兴,八荒平,胡沙起,四海嗔。匈奴为虐,烽烟直走西京;汉家宣仁,天下渴盼甘霖。武帝奋其神武兮,长策遥指北庭。卫将军崛起而六捷兮,霍剽姚英俊以出奇兵……”“卫将军、霍剽姚”指的是………………………………………………………()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王昭君④汉武帝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9、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哪一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20、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治过黄河流域

C.都因权臣篡位而结束D.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二、读图分析(本题7分)

21、历史名人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识别下列三位历史人物,按要求完成下表填写。(3分)

图一图二图三

姓名成就或著作

图一

图二

图三

(2)想一想,你会通过哪些方式来介绍上述人物?(注意:至少写出两种)(2分)(3)成绩是不会轻易取得的,他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

三、材料分析(22题13分,23题16分,总计29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图1)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

图1

(1分)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

(1分)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2分)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1分)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结果与材料一所指事件相比有何不同?(4分)

(4)材料三(图1)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图一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材料二:(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南梁大臣陈庆之出使洛阳,到了洛阳以后他发出这样的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卷二

材料四:《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五: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摘自《魏书》

(1)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材料一中图1、图2两图片,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解释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请将数字代号填写在横线上)(5分)

①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③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④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⑤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

(2)材料一中的图2,商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1分)

(3)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项措施?该项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什么?(2分)

(4)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张三受益于商鞅变法中哪项改革措施?(1分)

(5)南梁大臣出使北魏洛阳所见与所想的巨大差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6)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7)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两次改革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本题14分)

24、东汉末年以来,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中国开始了一段长达300多年的分裂局面。这段历史朝代更迭频繁,历史线索繁杂,为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某校七年(3)班历史老师就这段历史组织了一次巩固提升探究课,请你共同参与。

(1)绘制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在下图的空白处填出相应的朝代或政权名称(3分)

北方:前秦东魏北齐

(2)请你用最简洁语言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2分)(3)这一时期,战争纷繁,出现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请你举出三例。(3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纵观这分裂动荡达300年.其总体特征是:分裂不是辐射式,而是向心式的;不是越分越散,而是越分越合,其中蕴含着诸多统一的因素,统一趋势明显发展。请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6分)

25、简答题(本题10分)

唐朝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评价某位封建帝王功过的诗《古风》,其中两句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颂扬了哪位封建帝王哪方面的业绩?(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该帝王的主要功绩,并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8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40分)

1——5(BDCCB)6——10(BCBDB)11——15(DADDD)16——20(AAACB)二、读图分析题(7分)

(1)(3分)(每点0.5分)

姓名成就或著作

图一蔡伦改进造纸术

图二贾思著有《齐民要术》

图三祖冲

之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2)出板报、作手抄报、讲故事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3)严谨务实,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勇于进取与创新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两点即可,2分)

三、材料分析(22题13分,23题16分,计29分)

22、(1)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1分)不同点: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它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蛮破坏,结果不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灭亡;汉武帝独尊需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4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2分)

23、(1)排序:②①④⑤③(5分)

(2)奴隶主贵族(阶级)(1分)

(3)推行县制,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分)

(4)奖励耕战;(1分)

(5)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3分)(6)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任意二点即可)(2分)

(7)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1分)都加速了两国封建化的进程。(1分)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14分)

24、(1)魏或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朝;南朝(每点0.5分,计3分)

(2)封建国家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2分)

(3)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3分)

(4)蕴含的统一因素有:①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②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的汉族大融合,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减弱。③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西晋后五胡十六国时,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继而又北魏统一,最后北周统一,连续出现了北方统一的局势;④一些有识见的政治家,如曹操、渚葛亮、孝文帝等人,都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和活动。⑤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总之,在长期的分裂中,仍孕含着统一因素。正是在民族融合加强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下,统一因素逐渐增强.从而为实现更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计6分)

五、简答题(10分)

25、(1)李白的这首诗颂扬了秦王嬴政(或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伟大历史功绩。(2分)

(2)主要功绩: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

拓展疆域(伐匈奴筑长城、凿灵渠定南越)。(4分

影响:(意思对即可,鼓励创新)(4分)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②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③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陆,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