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重点

一:导论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

1.1: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近代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1.3: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指的是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5:如何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①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②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④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⑤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的是——中国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1.2: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三个“没有变”,三个“世所罕见”)

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2.1: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提出: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同年,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了这一概念。

2.2: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3:如何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①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阶段;②我们应该充分地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③要君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过程中的困难。

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3.1: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发展是第一要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2: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①从基本国情看,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②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③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决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

3.3: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1.1: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

1.2: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1.3:分配制度:(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

2.2: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①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③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3:处理好转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转变是谋发展的必然要求,谋发展是促转变的重要目标。

2.4: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②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③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④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①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消化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③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是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①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④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1: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只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②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③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④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的爆发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但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①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②继续坚持“引进来”;③实施“走出去”战略;④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大点,5小点)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3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3点)

①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其中对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途径。

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主要从基本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来把握。

在当代中国既没有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

4: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优势

①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

②既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

③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个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

5: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维护政治大局的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是涉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坚持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中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

要遵循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先进文化的涵义

指的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先进文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题、根本任务),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的)。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5: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抽象凝练出来的价值内核。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7: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意义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8:增强国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①牢固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阔的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③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④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水平。

⑤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⑥增强国有公益心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

⑦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⑧营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

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9: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①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必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③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博采重长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强大生机;

④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

2:提高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5个着力点

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②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①健全诉求表达机制;②健全利益协调机制;③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④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5: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点是什么)

①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②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③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④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⑤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⑦加强和完善信息管理网络;⑧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6:社会公平正义的涵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根本措施。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制度上,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保障机制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

3: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目标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生态和环境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4:两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两型社会指的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的为特征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5条)

①加强宣传教育;②完善体制机制;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推动节能减排;⑤发展循环经济。

6: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

①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②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③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1: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思想、组织领导。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

②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③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

3: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考验”

①执政考验、②改革开放考验、③市场经济考验、④外部环境考验。

4:党的建设面临的“四个危险”

①精神懈怠、②能力不足、③脱离群众、④消极腐败。

5:党建中需要坚持的“四种意识”

①忧患意识、②创新意识、③宗旨意识、④使命意识。

6: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

①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主线)

②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战略任务)

7: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线

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8: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9: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体现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四个方面。

①保持思想先进纯洁,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②保持政治先进纯洁,最重要的是坚决执行党的纲领、章程和路线方针政策;

③保持组织先进纯洁,要严格管理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

④保持作风先进纯洁,核心是紧密联系群众,始终代表人名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来推进历史进步。

10: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

就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中学习型是重要前提,服务型是根本要求,创新型是时代要求。

1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

反四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

九:当代中国与世界

1:当代国际局势的新特点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②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③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④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同世界各国一道推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发展自己来维护世界和平。

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别国的长处。

③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④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社会。

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

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6: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①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②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③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④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且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