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技术闪耀光辉,银鸿农业布局黄精产业园

科研技术闪耀光辉,银鸿农业布局黄精产业园
科研技术闪耀光辉,银鸿农业布局黄精产业园

科研技术闪耀光辉,银鸿农业布局黄精产业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检验企业综合实力的一年。为全力打造黄精产业园,银鸿农业在今年砥砺前行,发展合作中药材种植基地3000余亩,黄精种植基地1000余亩,建设1000平方米中药材加工厂,初步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可溯源体系。银鸿农业以“科技兴农、与民共富”为主旨,推进黄精产业园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银鸿黄精基地注重中药材的道地性和可溯源,公司带动农户在退耕地和坡耕地、林地等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进行人工栽培黄精等中药材,引导农户发展标准化黄精种植基地,建立从源头到产地加工追溯源体系。

为提升黄精种植基地的科技含量,公司积极开展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推动与发达地区大型药企的技术合作,建设100余亩黄精种质种苗技术与繁育基地示范点,展开黄精资源圃建立、新种质选育、优良种苗繁育、黄精种质种苗技术传播等一系列研究课题。

银鸿黄精在各科研人员的积极努力下,攻克了育苗中出芽率与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了黄精破眠催芽新技术。根据黄精耐寒、喜阴、怕旱、怕肥等特性,创造性地推行开沟施肥及冬藏保暖等技术,不仅有效延长了黄精吸收营养的时间,还减少了用水量,阻止了杂草的生长,更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银鸿农业不仅抓好黄精种植育苗基地的建设,更注重公司品牌建设和黄精产品加工和研发技术的提升。公司将“品牌建设”作为推动中药

材及农产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建设“湘遇银鸿”“华夏道地”品牌体系,创建“湘遇银鸿药食同源店”,同时以银鸿中药材加工厂为核心,向农户收购黄精等中药材及农产品,通过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提升中药材及农产品的附加值。

公司紧紧围绕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集育苗、种植、加工、研发于一体黄精产业园建设,银鸿黄精基地获选为“湖南省地方标准‘黄精种植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实验示范基地”、“湖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系教学实习基地”。随着银鸿中药材加工厂投入使用,公司将实现年销售中药材3000余吨,黄精销售1500余吨,产值破三千万的目标。

以银鸿农业为代表的黄精产业园的建设,改变了目前黄精市场的销售局面,推进了黄精产业科技化、高质量化的转变,为安化黄精抢滩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中央1号、6号文件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机制,尽快提升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和引领能力,立足中国农科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中国农科院成立于1957年,是中央级综合性公益类农业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以科研任务带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了服务于产业需求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研方向不稳、基础研究薄弱、领军人才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着力解决。 总体思路:围绕“两大使命”、“一个目标”,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统领,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主线,以突破重大科技命题为导向,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基地平台能力,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加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

收再创新,促进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更加凸显中国农科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与作用。 基本原则: ——坚持学科规律,服务产业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发展学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支撑体系,推进全院三级学科体系建设,支撑关键技术持续研发,支撑重大集成技术持续攻关,提升科技持续服务产业的能力。 ——坚持机制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服务需求和协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优化增量与存量科技资源,合理衔接创新工程与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任务。 ——坚持协同创新,拓展开放合作。广泛凝聚力量,推进跨学科领域协作,深入开展农科教、产学研合作,深度挖掘国际科技资源,多渠道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 ——坚持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实施。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充分论证,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统一认识,积极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试点先行,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系统考虑产业需求、国际前沿和研究基础,顶层设计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8大学科集群、136个学科领域及292个重点研究方向,确立了需要培强的55个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领域、培优的57个传统特色学科领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精)

第3期(2012年3月中国科技论坛-5- 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编者按:面对农业资源短缺等诸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采取了以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但农业科技创新所涉范围广,需要通盘考虑其战略布局和支撑措施。为寻求更优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部分科技与农业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杨起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农业的产业形态复杂,涉农行业多样,产业延伸广阔,技术创新体系复杂。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业科技问题必须跳出狭隘的农业和农业科技范畴来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寻求破解之道。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研究开发,也不能把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简单归结为技术供给不足,而应将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农业面临的问题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农业创新生态背景下来研究和部署。 必须坚持各类涉农经济组织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从农业科技的三性出发,国家将加大对与农业科技的投入,政府农业科技组织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但是,农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产业创新的活动,涉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活动主体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科学家、工程师、农艺师和涉农领域的各类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活的载体,他们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不是取决于个人属性而是取决于组织属性。只有当科技成果进入创新的经济过程时才体现出实际的经济价值,只有市场中的涉农经济组织才是技术创新的投资、执行和受益主体,政府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承担有限的非市场性的公益服务。在缺乏利益输送机制条件下,它们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而按照市场规则运作政府机构则会产生腐败,并对市场主体产生挤出效应,进而破坏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薄弱,政府科研机构固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然而更为落后并亟待提升的是本应承担起创新主体重任的涉农经济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农业技术创新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附件3: 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合同书(范本) CONTRACT BOOK 编号: 甲方: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乙方: 日期:年月日

甲方: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农林横路一号 乙方: 地址: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甲方同意将其位于开平市苍城镇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内的鱼塘230.65亩。按现状出租给乙方进行使用,甲乙双方共同达成以下合同条款,并遵守执行: 一、出租期限及面积 (1)鱼塘:出租年限5年,自2019年月日至2024年月日,面积为230.65亩。 序号名称结构/用途面积(亩) 1 人工湖①农用地42.97 2 人工湖②农用地38.36 3 鱼塘①农用地24.1 4 鱼塘②农用地 4.60 5 鱼塘③农用地24.78 6 鱼塘④农用地56.20 7 鱼塘⑤农用地12.92 8 鱼塘⑥农用地8.90

(3)租赁期满,本合同终止,甲方收回鱼塘,乙方应如期归还。 二、承包价款、付款方式和时间 1、缴款时间:合同签订5个工作日内,乙方一次性缴清履约保证金20万元及第一年年租金 元(不含税,下同),共计 元,以后应于每年 月 日前向甲方支付下一年度租金。 租金必须开具发票,由乙方承担开具发票所产生的税金。待 出租合同到期结束后,甲方应在7个工作日内退回保证金给乙方(不计利息)。 2、采取浮动方式。每三年浮动一次,上浮递增10%。 自2019年 月 日至2020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0年 月 日至2021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1年 月 日至2022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2年 月 日至2023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自2023年 月 日至2024年 月 日,总租金 元。 3、缴交方式:以银行转账方式缴纳。 三、土地用途 9 鱼塘⑦ 农用地 4.82 10 鱼塘⑧ 农用地 13.00 合计 230.65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694639.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附件一: 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广东省科技厅 为了贯彻落实《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的引领、支撑和服务能力,增强广东农业产业竞争力。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整合资源与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依托我省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广东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的必要性 广东是工业强省,也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农业总产值在全国排第五位,其中:花卉、饲料和甜玉米排第一,水产品排第二,水果、糖料排第三,肉类排第六,蔬菜、稻谷排第七;广东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二,担负着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重任。然而,广东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3,人口承载力有限,环境容纳量不足。

但是,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在国家层面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才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系统性不够、科技储备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形式多样、机制灵活,能在支撑广东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研发机构,更好地解决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关键科技问题。 农业共性技术是指能对农业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产生深度影响,并能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广泛应用,能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拟建设的中心依托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整合全省科技资源,针对广东农业产业的共性关键科技需求,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组建优秀研究团队,有系统、有层次地开展联合攻关,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更有效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支撑广东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精神,按照广东省“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科研单位科技创新水平的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对于促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 作用越来越明显,是发体现代农业的重要驱动力量。早在2005年“中 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将主题锁定农业科技创新[1],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地市级农业 科研单位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农业生产中起到显著的技术 支撑和辐射带动的作用[2],其创新水平建设对于驱动地区农业科技 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 简称“里下河所”)成立于1949年,在“十五”、“十一五”全国农 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水平评估中,均位居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第一位。当前,里下河所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稻、麦、经济作物育种、核技术应用、生态农业产品技术研究等,累计育成新品种119个,研发新技术 90多项,研究成果获各类科技奖196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为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 作用。 1里下河所科技创新水平建设成效 1.1科技项目经费大幅提升科技项目是科技创新水平建设的支撑。 “十一五”以来,里下河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数进一步增加,项目经费 大幅提升。“十五”期间,里下河所共承担科技项目210项,到账经 费3652万元,“十一五”期间,科技项目数达到335项,到账经费达8857万元,2011-2014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327项,到账经费超过1.14亿元。通过对立项项目梳理,有以下三点显著变化:一是项目来 源明显丰富。“十一五”以来,新开辟了国家发改委专项、国家及省 引智项目、省标准化项目、市环保课题等申报渠道,获得的项目经费 已占到经费总数的18%以上;二是基础研究实力增长。里下河所是以应 用型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向来是薄弱环节,“十一五”以来,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省基金2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位 居全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前列,有效地开拓了前瞻性研究思路;三是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个,其中100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

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

农业研发中心高质量发展一点建议

关于××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一点建议 一是增强农业技术研发能力。策应××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技术,把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作为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以技术的 群体性突破引领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健康、 生态、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突破一批支撑农业发展的 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引领农业发展的原创性成果,努力抢占 农业创新制高点。鼓励实施一批农业前瞻性技术研发、重大 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未来农业创新发展和支撑优势农业 整体提升的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企业。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围绕重点发展的农业领域,培育一批 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农业发展的创新 型领军企业。 三是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难 题,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点对点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一批产 学研合作项目。围绕企业研发能力提升,鼓励各部门与高校 院所合作共建企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 四是帮助乡村创新发展。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 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各具特色 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

和增产不增收困境,从而促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全面优化。 五是推进研发载体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重点高校院所农业科研专家到我中心兼职、任职,从事技术研究、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科技公共服务、转化科技成果等。以紧扣农业、支撑发展为目标,重点打造一批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将农业链和创新链相结合,针对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持续不断地创造新成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六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培育一批优质专利品牌产品和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带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水平。探索建立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产出考核机制。 七是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主渠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科技金融融合力度,探索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的新途径,打造一个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鼓励全中心科技人员开展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技术检测等科技活动,营造全中心创新的浓烈氛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出路和方向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源泉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我们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潜在隐患。 要想改变农业或者说农村的落后现状,关键问题就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关键中的关键就是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但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很多。归根结底概括为:观念问题、创新问题、政府政策因素、自然条件因素、人口素质因素、产业结构组合问题。先说观念问题:由于历史和生产力等诸多原因,农民普遍存在“以粮为纲”的落后农耕思想,粮食生产始终摆在农业生产的首要位臵,多年来以粮为纲、农民就是种地、尤其是种夏粮的农耕思想影响较深,而发展经济作物,从事多种经营,农民怕风险、怕赔钱,这就导致了在经营理念上,存在许多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制约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

也是农业发展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农民长期沿用老的生产模式,即“农户(生产)+公司”,这种模式在现在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户提供了较高的经济收入,但农户仅仅限于初级原料的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生产附加值被生产公司赚走,这也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富起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应当发扬创新意识,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生产模式,参与农产品深加工,获得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增值部分的分配权利,使公司让利于民,与农户形成有利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合作关系,带动农户整体进入市场,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政策问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慢的地区,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工作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主导的方式上,或者局限于宣传、参观、考察;或者采取行政指令,强行推广,过多的参与到农业发展当中,而忽视了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这样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是市场情况一变,产品销售不畅,导致农业和农民受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日益需要经营的自主权,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管理方式,逐步把“政府+农户”模式转变成为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模式,来适应市场的要求。农业作为特殊行业,是受自然禀赋和市场需求双重制约的,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要减少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损失,降低结构调整和经济优化的成本,必须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和服务角色。自然

慈溪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慈溪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五月

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慧芳慈溪市副市长 副组长何登森慈溪市市政府办公室 岑剑国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成员周丽娟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 黄光辉慈溪市规划局 陈红捷慈溪市国土资源局 诸永高慈溪市农业局 陈益萍慈溪市农机总站 沈慧芳慈溪市环境保护局 成维庆慈溪市统计局 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写小组 组长岑剑国 副组长周丽娟 成员许雪松虞荷芬慈溪市发展和改革局陈红晖慈溪市农业局 胡迪波慈溪市统计局 毛群谊慈溪市国土资源局 熊旭权慈溪市规划局 王柏青慈溪市环境保护局 周建丰慈溪市农机总站 赵斌胡宇杰夏晖 宁波市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3) 第一节规划任务由来及目的 (3) 第二节规划编制依据 (3) 第三节规划范围及期限 (4) 第二章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5) 第一节社会经济条件 (5) 第二节农业环境和资源概况 (6) 第三节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9) 第三章指导思想、目标及任务 (13) 第一节产业布局指导思想及原则 (13) 第二节发展目标 (14) 第三节主要任务 (15) 第四章农业产业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四大农业产业功能区 (16) 第二节农业产业布局的保护制度 (18) 第五章主要农业基地建设 (19) 第一节种植业基地建设 (19) 第二节林特业基地建设 (22) 第三节畜牧业基地建设 (25) 第四节水产业基地建设 (27) 第六章配套加工和流通基地建设 (30) 第一节农产品加工基地 (30) 第二节市场建设 (31)

第七章重大建设项目 (32) 第一节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32) 第二节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34) 第三节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5) 第四节农产品种苗基地建设项目 (36) 第五节综合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36) 第六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6) 第七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37) 第八节机械作业服务体系建设 (37) 第九节设施农业体系建设 (38) 第八章保障措施 (38) 第一节创新农业发展机制 (38) 第二节营造农业投资的新环境 (40) 第三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40) 第四节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41) 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42) 附表: 1、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指标一览表 2、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图: 1、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现状图 2、慈溪市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和调整区图 3、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粮食、蔬菜、水果和花卉种植基地 布局图 4、慈溪市农业产业布局——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布局图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思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支撑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津在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研发、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500多项,在黄瓜和花椰菜等蔬菜育种、西甜瓜育种、杂交粳稻和专用小麦育种、生猪育种、动物克隆、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全幅玉米收获机研发以及农产品保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成果,共获得市级以上各种科技奖励93项,保持了天津在蔬菜、作物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实现了农业收获机械创新的突破。先后组织2541位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了150项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共引进推广新品种1021个、新技术195项,建立科技示范户9321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8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2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必须依靠科技的引领 按照天津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确定的构筑“高端产

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的奋斗目标,《天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天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目标是打造“三个高地、两个基地”,即打造现代农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生态宜居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现代农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要求天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发挥已有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产业技术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优势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都市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的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农产品消费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大问题。保障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技术,构建一套完善的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立规模化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有效提高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持续供给能力。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某公司申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 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背景 由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和对食物及其他生活消费资料生产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迫使人类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并开始大规模向大自然索取。由此造成农业用地扩大,森林草原植被破坏,野生生物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重,耕地肥力下降;在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造成了农药残留,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结构破坏;加工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全面污染农业生产环境,这些均使人们意识到大自然已在惩罚人类。有资料报道,全世界人口每年以1.7%~1.8%的速度增长;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DDT,到1987年全世界共生产DDT 3150万吨,其中有2/3还残留在生态系统中。使用农药与化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产,从而增加收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及保障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如二次大战以来,英国农田化肥使用量增加了6倍。但是近代石油农业和化学农业的发展,使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一种回归自然热情悄然兴起,即人类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一轮现代农业向传统农业回归的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这就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替代农业(alternative agriculture)的兴起。 二、目的和意义 (一)必要性 当今世界食品的发展正朝着食物资源多样化(大粮食、大食品);食品安全有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化);食物品质营养化(营养优先原则);食物营养功能化;食品加工产业化的“五化”方向发展。其目标是人类健美长寿,其方向就是发展有机营养功能食品,迎接全球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半个世纪前,为解决人类饥荒,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农业革命”,通过矮化育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作物的产量。三十年前,袁隆平院士又通过利用杂种优势和生产者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水稻产量达到空前的超高产,世人称之为“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解决了多数人的温饱,但由于粮食的营养品质下

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附件1 国家农业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结构功能和建设重点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全面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有关要求,构建由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国家基地。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事关全局的基础性科技工作。 2.建设方式:针对国这战略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在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水利和林业等领域,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对具备条件的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和改良中心等进行优化整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中心。 3.建设重点: (1)基础设施建设:在基因改良与遗传育种、资源高效利用、动植物营养,生物安全、数字农业、农林产品加工、国土生态安全与农村环境保护、工程与装备、农村水利、水利工程病险防治、牧区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学科与优先发展方向,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建设一批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完善一批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配套重大科学仪器装备和设施,完善农业长期定痊观测研究台、站、圃基础设施和科学观察仪器设备,配备完善数据采集系统。

(2)创新团队建设:围绕重点学科和优先发展方向,选拔和引进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和高技能科研辅助人员。 (3)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现代院所管理制度,倡导勇于探索、学术民主、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创新文化。 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1.功能定位:主要开展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与转移等活动。 2.建设方式:针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需要,以产品为主线,按照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整合区域内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地方涉农院校、部门或省重点实验室、改良分中心和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优势科技资源,在优势开发区(13种优势农产品41个优势区域)、重点开发区(新疆北部地区、东北中低产地区、黄淮海旱地区、华击热作地区、海峡西岸地区、南方草山坡地区)和适度开发区(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西南岩溶构、西北荒漠化地区、东北湿地区)内建设若干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水利和林业根据各自特点建设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按照大江大河流域分布,在整合流域内现有优势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水利科研中心。按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和主要林种、优势树种及重要林产品的分区,整合相关优势科技资源,建设若干个区域性林业科研中心。

台湾农民创业园(西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解读

梅州市农科所2012年重点项目建设方案-- 梅州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建设方案(草案 梅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按照市委李嘉书记关于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指示精神,梅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建设计划分5年完成(即:2011年至2016年。2011年完成创新中心核心区、示范功能区选址,核心区地型测绘、土地集约,以及项目建设规划设计。2013年基本完成创新中心核心区河堤、道路、库房、晒坪、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联结台资企业和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完成水果、茶叶、蔬菜、优质稻、生态旅游农业等5大功能辐射区建设。2016年全面完成梅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将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四个中心、四个平台”:打造成为具有广东山区农科特色和指导全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区域性试验中心、名优新特农作物良种展示示范中心、粮果菜茶等种子种苗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咨询培训服务中心;办成各级领导指挥农业结构调整的指挥台,广大农民选择优良新品种的看台,各大农业企业进行作物新品种和现代农艺技术信息交 流的平台,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种植新品种的舞台,最大程度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我市精致高效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项目规划分区与建设内容 梅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位一体项目建设面积2500多亩,包含1个农业科技核心园区,水果、茶叶、蔬菜、优质稻、生态旅游农业等5个功能辐射区。 (一项目核心区具体规划 核心区位于梅县西阳镇锂溪村、龙岗村、直坑村三村交界往大埔S333省道旁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1条小河流贯穿其间,土地面积540亩,其中山地300亩(含1条山谷,平地240亩(详见1:2000平面位臵图。核心区共分划为:国家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

猕猴桃、刺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

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12T11:10:58.4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8期作者:鲁利杰 [导读] 同样也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应给予重视,从而更好地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许昌方圆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许昌 461000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领域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将直接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生产体系的重要保障。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众多,金融支持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其中,资金投入不足虽然不是解决农业科技创新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发展应用 引言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工作,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科技稳定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适当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通过构建出健全的农业科技项目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工作,提高金融机构投资信心,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我国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1金融产品单一,选择面窄,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大多还是抵押贷款,投贷联动方式贷款比例过低,且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固定,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1.2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金融体系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农村合作、商业型金融机构力量较弱,私人借贷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农业科技创新的服务中介机构、融资服务中介机构、农业科技创新担保机构。风险投资主体过于单一化,审批程序又十分复杂,整个风险投资市场运行状况不佳。各金融机构间不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支农金融机构资金来源途径较少,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1.3金融服务制度不完善 金融信用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已有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1亿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但无法对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诚信状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记载和跟踪,尚未建立起有效、完善的信用体系,致使抵押登记平台建设滞后,不利于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另外,由于农业受自然风险影响大、抵抗力弱,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又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保险机构会控制农业保险的出口,加之没有得到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不愿意提供涉农服务,农业保险覆盖率低,难以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金融支农环境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2促进我国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1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基金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体系中资金的投入过于分散且数量不足,起不到资源合理利用的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采用重点支持的方式支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通过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探索设立专项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部门公益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大多数的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十分广泛的发展前景及研究潜质,对于这些科研项目,政府应当从农业科研基金及投资引导基金方面,进行相应的帮助,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2.2设计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应成为支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的同时承担良好的社会责任。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和资金安全,选择市场效益较好、商业价值较高的科研项目,实现资金的安全流转及投资回报。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机构与农业科技创新双赢的局面,金融机构应结合风险评估,开发针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金融产品。采取“银行+保险”等联合投资的方式,银行信贷产品与农业保险产品相结合,争取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银行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时,应当提供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结合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特点和风险评估,适当地调整投资条件和制度。 2.3完善传统农业科技金融资金供给来源 首先,拓展农业科技金融融资形式,在直接融资的基础上融入间接融资方式,例如发展农业科技金融的企业可依靠自身核心技术吸引投资,这样使需求主体获得资金的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其次,拓宽金融机构思想观念,虽然规避风险的做法没有错误,但随着农业科技金融发展愈加成熟,金融机构应转变陈旧思想,从科技金融贷款利率等多角度支持现代农业融资。最后,创业投资资金是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机构进入产业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农业科技金融机构创业投资资金相对缺少,所以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扶持。 2.4完善政府农业科技金融规范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与核心主导作用,要实现科技金融与现代农业共同发展,就需用综合、多样的政策手段,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现代农业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度,政府需制定适应农业科技金融发展趋势的政策,建立健全在政府主导作用下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二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明确政府各个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与职能领域,规范化农业科技企业制度规范,使农业科技金融体系日益完善。 2.5健全农业科技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金融投入信心 为了降低金融投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政府部门要合理制定颁布相关政策,完善农业市场风险保障机制,就比如通过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构建出农村信用融资担保机制等,为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信用融资进行担保,降低社会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风险,提高市场金融机构投入信心。 各地区政府部门也可以专门设立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风险补偿专项基金[4],将该部分资金用来对投资农业科技项目的风险补偿,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市场保险公司要创新设计出更多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保险产品,将农业机械创新、科技育种以及农作物改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