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对称”看货币结构体系及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从“不对称”看货币结构体系及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从“不对称”看货币结构体系及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从“不对称”看货币结构体系及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评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何 平

2003年1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黑田明伸教授寄来了他刚出版的专著《货币制度的世界史》(日本岩波书店)。这是一本人们抱有很大期待的专著。2006年初,本书在日本已是第四次印刷了,日文版的发行已达5000册。2007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翻译的中文版。

货币职能的分解与统合:货币职能同时集中在任一货币上吗?

黑田教授这本洋溢着睿智和缜密逻辑分析的著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教益呢?下面我就从近年自身涉足的两个领域谈谈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在货币理论方面的意义;一是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的意义。

今天的货币银行学标准教科书,都要列出专章讨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其基本内容是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来给货币下一个定义。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货币形态种类繁多,从古代许多地方可见的天然海贝(比如中国夏商时期的统治中心地区及以后迄止清朝道光年间的局部地区)和耕牛,美洲殖民地的烟草,中国及亚洲地区广泛流通的铜钱,到金银等贵金属铸成的硬币(中国白银的流通,长时期采用秤量货币形式的银两制度),银行券与银行存款,不可兑现的纸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等等,再到今天人们熟知的“e-货币”(电子货币),包括广泛的实物形态和金融资产种类。倘若用归纳法来给货币下一个经验性定义,实在存在一定困难。这样,从理论上给出一个概念就显得必要。而从货币的职能出发来确立货币的定义,则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一般而言,在任何时候的任何社会,货币都可以这样来表述,它是现实生活中执行着货币职能的全部实物和金融资产的一个集合。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科书将货币的职能归纳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由于世界货币的职能与前四个职能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含义,所以核心是前四个职能。西方学者通常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合在一起来表达,这样一来,货币就被概括为具有三个主要的职能,即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和记帐单位。在特定的场合,要用经验的方法识别出货币,就要看作为考察对象的特定事物是否或多或少执行了上述职能。

西方经济学文献中,有些理论着重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Baumol,W.J [1952],‘The transaction demand for cash: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6,545-56.),而另一些理论又着重论述了货币在资产组合决策中的地位(Tobin[1958]‘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 risk’,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5,65-86.)也就是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职能。虽然凯恩斯早就认为货币作为记帐单位“这一职能是货币理论的基础概念”(Keynes, J. M. [1930],A Treatise on Money[2 vols],London: Macmillan),但总是被后来的研究者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

黑田教授的专著全面关注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确立的这种“三位一体”的货币概念,并探讨了通常由此引出的人们的疑问。

人们第一个要提出的问题就是,可以作为货币的那类物品或资产是否在逻辑上说需要兼具货币的三种不同的职能?黑田教授在本书中用世界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事实进行了回答。已有的历史材料表明,一般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之下,货币在特定时点只有记帐单位和交易媒介两种职能,抑或记帐单位和储藏手段两种职能。本书中描述的各种各样的手交(hand-to-hand)货币就是记帐单位和交易媒介的组合,当它们服务于所谓“时间的交换”(见终章第2节)时,便是记帐单位和储藏手段的组合。那种利用债权债务来缓解实体货币供给不足而引出的信用,如果看成货币的替代品的话,它应是记帐单位和储藏手段的组合。第6章第3节论及的十四世纪英国相距伦敦东北88公里的科尔切斯特,小笔的信用交易的盛行规避了货币供求的紧张。将商业交易引起的资产转移作为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来处理。这种信用便有资产储藏的意义。这样看来,似乎所有的货币形态都伴随着记帐单位的职能,也就是说记帐单位是和特定的货币实体不可分割的一个职能。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短陌(第4章第2节)和各种各样虚银两(第4节),却将记帐单位与货币实体分离开来。就是在日本,18世纪后半期实行的所谓文目钱(称量银)计算单位(见终章第4节),事实上也是与实际流通的铜钱相分离的。

人们进而要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相融合的体系,使得其中货币的各种职能分属于不同的资产?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可以表述为,一个国家实体内是否可能有多种货币的存在?这是黑田教授在本书中倾注了最大精力的一个问题。

人们熟知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氏,以作为促成跨国境欧元诞生的理论基础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荣膺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他的基本假定是,倘若一个地区的资本和劳动能够自由地流动,建立统一的货币就是最有效率的。黑田教授从这一假定隐含着的推论(也就是,即使在一个国家之内,倘若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多种货币的并存就是可能的)出发,用世界范围内的实证材料透彻地分析了在多个国家的相当长的阶段,多种货币竞争并存的事实。明确地指出了一个国家一种通货的历史性,也就是,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通货的情况,只是特定历史时点的产物。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与一国一通货制度不同的货币流通状况表达为,超越国境的货币和国境内多种货币的并存。

在第1章,黑田教授分析了超越地域空间(国境)以环状展开流通线路的例子,那就是玛丽亚·特丽萨银币在东非及红海沿岸阿拉伯半岛的流通。玛丽亚·特丽萨银币是地区之间的结算通货,它流通地区经由的那些国家内部,同时流通着本地通货,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货币。玛丽亚·特丽萨银币作为跨越大的地区的结算通货而发挥作用,是

作为从出产地运出物资的货款而使用的通货。当它在收购地不足的时候,没有引起物价的下降,而是因为通货不足导致商品短缺,进而推升了物价。它与出产地市场内部交易的通货的供求是相互独立的。这个多层的货币流通结构就是,在亚丁那种超上层的市场用英镑或卢比,连接上层市场相互之间交易关系的玛丽亚·特丽萨银币,在下层市场,铜钱等各种各样的小面额通货或者商品货币自律地流通。上、中、下三个层次货币的供求,相互独立。意大利进而英国政府试图引进固定的比价通货体系,全部都归于失败。

在第2章里,黑田教授论述了在空间内试图统一的线路。一国的流动性以一种货币来估算的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前提,是世界规模地夺取残存的地域流动性的自律性。原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各地货币都是差别化地服务于特定的交易层次。在古代中国,如果专用银,由于其价值太大,没有铜钱的话在旅行中便“吃饭都不能了”。在13世纪的英国,由于单位银币价值太高,便只有以增减半便士能买到的一条面包的大小来表示价格的变化(见第2章第3节)。

在第3章里,以18世纪至19世纪期间的、从莫卧尔帝国统治期到英国殖民地统治初期的印度,特别是孟加拉地方作为主要对象,不时援引中国的例子,探讨了竞争并存的各种货币的情况。第4章则从更长的时间序列来论述中国的竞争并存通货的情况。第5章则探讨了中国货币流通在空间上的广度,也指出了在受中国铜钱影响极大的东南亚、日本在钱币流通上也曾有基准钱和通用钱的划分,而服务于不同的领域。其细节书中已详细加以论述。这里要提到的是,就是在完全实行铜钱流通的条件下,人们对于铜钱的使用方式,也显示出分层的意向(第4章第5节)。

中国铜钱最大的特征在于,致力于保持空间上的统一性和时间上的一贯性。中国封建王朝只将铜钱作为事实上唯一的硬币来发行。但是,每一个地区都对它们进行独自的转换解读。这种铜钱使用上的地区性自律化以两个方向表现出来,一个是大面额的表示方式上使用短陌,一个是铜钱一枚一枚地使用,出现了所谓“撰钱”。两者都从铜钱的使用上表现出货币多元存在的意义来。关于短陌,我们更多地解释为弥补铜钱短缺的一个措施。篇幅之故,这里不加申论。关于“撰钱”,因为与日本货币流通的历史关系密切,为了能很好地理解黑田教授著作的内涵,下面特别加以说明。

日本汉字“撰钱”,实际可以理解为“选钱”,由于“选钱”在中文文献里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词汇,人们并非一见即知其确切含义,所以径直沿用“撰钱”汉字,偶尔译为挑拣铜钱。

在日本,撰钱行为是与战国时代(中国的明朝时期)混乱的通货联系在一起的。由于经济以及经济以外的行为,来自中国以当时的制钱洪武、永乐、宣德等各种钱为中心,那之前宋元时代的古钱或在南方铸造的私铸钱大量地流入日本。就当时日本而言,由于已有皇朝十二钱或者此前进口的中国钱的存在,杂乱繁多的钱币交错地流通,呈现出严重的混乱局面。进而进一步变本加厉的是日本本国的私铸钱。

日本的私铸钱,主要是以中国钱和皇朝十二钱作为直接的母型,或者摹仿它们另外制作

母型来进行铸造。由于这种情况,与真钱相比形体就要小,钱文便散、薄、内廓就会变化等,外观粗劣,另外由于材料劣质,易于破碎。元龟天正(16世纪末期)的时候起,这种恶钱一般称为(金恶)钱,关东称为乌斯贝塔钱。丑女人称为斯贝塔就来源于此,比塔一文的词语也从这开始。

如上所述,在日本、中国劣质的私铸钱大量流通的过程中,本来的正式官方钱币由于长时期的流通或者灾害,磨灭、破损、烧损的很多,在那里就产生了区别良钱和恶钱进行选择,或者拒绝接受恶钱,或者要求增加数量的现象。这便称为撰钱、精钱、精撰等。但是,在当时无秩序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以什么为标准货币,并且在区别劣钱良钱的过程中,将什么纳入怎样的范畴没有统一的基准,而是因时代、地域、当政者的不同,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状态。比如说,在关东作为标准钱的永乐钱,在京都以西不如说是以恶钱来对待,京钱的概念也是指从关东被驱逐在京都方面使用的永乐钱以外的所有钱币,或者称全部恶钱,或者由于是南京钱的省略语指中国产的私铸钱,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并非一定。撰钱行为阻碍了流通的顺畅进行。

面对流通领域这种货币的错乱状态,幕府、诸大名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尝试对撰钱进行管制,屡次发布制令,抑制极端的撰钱行为,以图货币流通顺畅进行。虽然学者将这称为撰钱令,但是没有特别以撰钱令为名的制令。以定、或定撰钱事、定精撰条条之类多种多样名称的法令形式发布。而且,由于内容也是形形色色,可以理解为从各个发布者的立场出发而作出的规定。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具有代表性的撰钱令。

文明十七年(1485年)四月的大内氏条令,以在当时最早发布的条令而闻名。这反映了大内氏在诸大名之间,早就致力于领国经营而出类拔萃,而且,由于对外贸易的实行迅速地推进了领国之内的货币经济化的事实。这个条令由两段构成,在前一段,虽然从前以来的原则是租税交纳以完好钱币来进行,但从照顾农民的意图出发,可以混入20%的永乐钱、宣德钱。在后一段,关于民间一般交易,不问质量、形状如何,永乐、宣德钱不作为撰钱的对象,也就是说,不会挑拣出来而不用。可以堺钱(在堺地方铸造的本国私铸的劣钱)、洪武钱(名称以洪武通宝切圈而俗称的国内私铸的劣钱)、打平(劣质的小型钱在磨薄时为了与其它普通形状的钱无区别地使用用槌打薄的钱)三种作为撰钱的对象。但是,不是只使用永乐、宣德钱。混用30%的永乐、宣德就可以了。撰钱令的规定就是这样。永乐、宣德本来应是好钱,现在分析的结果实证表明,永乐钱的成色是铜为72%、铅16%、锡10%及其它成分这样的好质量的钱。这种情况,意味着以永乐或者宣德为名的劣质私铸钱大量地流通了,此外这也是在西部地区人们厌恶明朝制钱的理由。但是,作为因中国贸易大量输入钱币的大内氏,不能将这些恶钱全面使用,便作出了体现妥协、限制其混入率的决定。在税收缴纳的场所和民间交易的场所设定了10%的差额,可以看得出来其用心之苦。

其次,永正五年(1508年)8月的幕府条令,虽然相当于室町幕府发布的十九次撰钱令的第六次,但是,规定称,每当使用精钱时,京钱(前面解释过的种种)、打平钱,其它的渡唐钱、永乐、洪武、宣德、破损钱合在一起,允许通用至1/3,恶钱的买卖一律禁止,违

背上述规定者不问身份处以严刑,没收自宅。

永乐十二年(1569年)三月,织田信长在四天王寺境内发表的定精撰条条为名的条令也是很有名的。其规定内容是,阔落(打平中的还未打薄前的小形钱)、宣德、烧钱、下下这些古钱以两倍使其通用,惠民、大欠、破损、磨损按五倍使之通用,打平、南京(在南京、中国南方私铸的劣质钱,但由于当时铅称为南银,也有说是指铅钱的)按十倍使之通用,反钱、地子钱、公事钱以及金银唐物绢布质物五谷以下其它的商品以原来一样的价格支付规定的货款,各种事务的结算以精钱和恶钱各半来进行,精撰未决期间不得有押买、粗暴的行为,同时,违反这些规定的应当处以严刑。如同这个制令所看到的,这个撰钱令较之幕府的撰钱令比起来,钱币的交换比率按每一组细分开,将它进一步囊括进混用率的网罗,变得更加细腻了。由此可以看出,从流通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大概其的规制方法来管理是完全无效的。

在法定货币不存在的情况下,对撰钱进行法律的压制终究是难以办到的。信长在此之外没有发布撰钱令了,到了后继者丰臣秀吉的时候从未对撰钱表现出一次关心。他的目标是从金银币的制定很快进展到近世币制的统一,而那为德川氏所继承、实现了(参见[日]久光重平《日本货币物语》,每日新闻社,1976年)。

不同的货币是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市场的。黑田教授在本书的多个场合(主要是第345章)论述了,在一个国家内多种货币并存历史事实。并指出,这种情况暗示出,一方面,以自由货币创造为理想的哈耶克式世界,未必减少了交易成本。同时,也体现出通货并存本身具有赋与多层市场相应的稳定性的一面(第3章第5节)。与此相应,货币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来。所谓货币需求不是一般地存在,而是存在于每一个别的渠道之中,而且是并行存在着的(第3章第4节)。

本书在货币理论上的又一关注重心是货币的起源或产生。在本书中,作者用大量生动的事例,应证了马克思的断言。货币这个东西,的确“不是反省和协商的产物,是在交换过程之中本能地形成的”(Marx,1961,S.35,日译34页)。应当交易的物品积聚起来的话,即使制度化的通货供给突然瘫痪,人们也会灵敏地作出反映、创造出货币的。这既反应在中国明代泉州的例子里,也反映在二战期间美国华盛顿州的例子中(第2章第1、2节)。货币的诞生,并非只是在太古时期某一时候一次性产生的,而是如同本书看到的,是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事情(终章第2节)。即使没有作为制度予以确立,要使某种物品作为通货发挥职能,在地域的人们之间松散的协议自行地能够达成。正是这点,支撑着历史上以各种各样形式表现的货币现象,是看不见的基础性制度体系(system)。本书试图指出的论点,说到底,与此有关。在这里,表达为“基础的”,意思是指形成更大的但不稳定的结构的制度体系崩溃之时,回归到那里的稳定的平衡状态(Prigogine,1997,p.30,日译本25页)。据此论述(第2章第1节),再发达的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当危机袭来崩溃之时,本书描述的处于历史上出现的所有货币的根底地位的“地域流动性”会自发地创造出来,在那里人们可以找到理解货币诞生和货币本质的钥匙。

本书关于货币不是由于互通有无,却因“时间的交换”而产生的情形的论述(终章第2节),尽管仍有意犹未尽之感,令人耳目一新。凡此种种,本书关于货币理论相关范畴所作的历史解读,还有很多,都增进了我们对于货币理论的认识。

东西方历史发展大分流的货币根源:货币短缺及货币形态的差异与社会制度存在怎样的关联?

在社会历史理论方面,本书建立起了独特的东西方历史比较框架。在现代世界,东亚取得了富有生气的经济发展。近年形成了东亚跨国的大区域经济圈。而它的形成方式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跨国大区域经济圈有很大的不同。经济是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不同的大区域经济圈差异很大。这就直接关系到经济形态的不同。近代社会科学发端于西欧,便导致了以欧美为中心来解释东亚,结果是与东亚的现实发生偏离。过往人们对东亚的评价、看法,由于世界情势和亚洲实际状况的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有“东亚奇迹”论,也有近年喧嚣一时的“中国威胁论”。如何创立一个符合东亚独特性、多样性的理论,是社会科学建设上的重要课题。日本学者一直有寻求东亚社会区别于欧美社会的独特性的努力,最近20年获得了突出的进展。近年,东亚史特别是经济史研究的新潮流,坚持对东亚的实证研究,创造出新的理论。日本学者中村哲将这些理论归纳为:㈠小农社会论(中村哲);㈡亚洲内部贸易圈论(杉原薰);㈢市场、通货制度类型论(黑田明伸);㈣殖民地资本主义论(中村哲、掘和生);㈤日本资本主义的复线形成论(中村隆英、谷本雅之);㈥前近代专制国家论(渡边信一郎、足立启二)。这些论说,有相互重合的,有持论对立的。可以说大多尚未完全定型,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参见[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而本书的作者黑田教授被归为市场、通货制度类型论者。

我们知道,在今天的日本中国学界,黑田明伸教授是试图将中国历史与它同时期的世界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少数几个杰出学者之一。1994年,黑田明伸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华帝国的结构与世界经济》(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在那本书里,他从清代货币制度史的角度检验了封建中国晚期的经济结构,他发现,尽管基本上在封建中国范围内的经济活动非常活跃,但是,有一个“地域通货”与“地域间通货”的双重结构。在这个双重结构之下,农产品的交换使用地域通货(铜钱),而地方市场之上的支付安排则依赖于白银,白银适于作为资产来积累。结果,封建中国晚期从来没有建立起一个基于一价原理支配的均衡市场的经济体系。通过将它与以集中的价格和单一通货体系为特征的“世界经济”比较,黑田将中华帝国的市场经济称为“市场经济的非均衡模式”。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获得了“三得利学艺奖”,如同颁奖委员会赞辞所称道的,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完全的分析结构”。在这本《货币制度的世界史》中,作者通过对世界不同地区的货币制度的研究和发表他有关货币和市场理论独特的和崭新的解释和理解,以更加广泛的洞察和对不同地区市场经济特征的探求继续他原有的分析方法。

从市场、通货制度角度来将东西方历史类型化,本书进行了透彻的比较分析。黑田教授将货币区分为“地域流动性”和“地域间结算通货”。使在某个空间上统一的库存的贩卖可能性实现的东西,在本书中总括地称为“地域流动性”。这种地域流动性,是处于历史上出现的所有货币制度的底部的东西。其构成的内容,既有商品货币,也有集团内的人的信用,当然也有手交货币。“地域间结算通货”是对应于“地域流动性”而言的。由小农经营构成的农村,就是“地域流动性”活动的舞台。受农业季节性限制,农产品的销售也因收获和闲散时期的区别有很大变动,相应产生货币需求周期性发生很大变化。影响这种变动的因素,还有税收和地租。从很远的地方来购买农产品的商人,如果不用媒介地域间交易的“地域间结算通货”白银之类高面额的货币和当地的小额货币即“地域流动性”交换就不能买卖,高面额的货币和局部使用的小面额货币有使货币市场分割的倾向。它们之间在传统社会是不对称的。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本书提出了许多关注之点。比如说,在中世纪西欧,领主或商人们之间由银币进行的交易,与在农村的商品货币或者银表示的物物交换之间存在背离倾向。而在中国,不持有金银币而只限于钱币,农民通货使用的频度可以说存在着更为私密的意愿。如果按照代表地域流动性的本地通货和承担地域间兑换性的地域间结算通货之间的区分,地中海、西欧世界易于向地域间结算通货倾斜,中国易于偏向本地通货的表现状态。但是,东方和西方的这种差别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作为分水岭的是十三世纪。13世纪后半期至14世纪前半期,蒙古帝国欧亚大陆东西贯通的影响,使各种各样的交易成本减少,远隔地区的交易飞跃发展。作为地域结算通货的白银的使用,从西方延伸到东方。但是,流通量增加的不仅仅是白银,钱币、贝币、进而低质量的银币也包含在内,适于参与地域流动性的东西同时扩大了。这也是开始侵蚀此前由商品货币完成交易的领域的时代。但是,遍及欧亚的白银流通,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不得不中断。在西方被迫产生出应付白银紧缩的对策,在东方则留下了用白银来征税的记忆。使用白银将东西联结起来的十三世纪一旦销去其痕迹,便成为后来变动的起点。

通过13世纪地域间结算通货白银的流动而实现的东西融合,既然缩小了欧亚全体的地域流动性的商品货币领域,所以,从14世纪后半期开始,白银流通一完全停滞,便出现两个动向。第一个动向,是试图获得具有地域流动性的贵金属的动向;第二个动向,是以独自的手段维持地域流动性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动向。在后一个动向里,就有了三个方向:向以白银之外难以流出的零细面额通货转换的方向A;回归到物物交换的方向B;还有处理以封闭性地域团体效力决定的团体内部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交易的方向C。

覆盖十三世纪欧亚大陆的白银流通,对于各地域经济来说,形成了过剩的地域间流动性,结果失去控制,与蒙古帝国一同崩溃。因为,在没有边界的广大蒙古领域,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完全允许白银无限制地流出入。相对于此,在十六世纪走上舞台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以利用边界制度体系的形式出现了。那便伴随着控制地域间兑换性和地域流动性

之间的本位制的制度。

“本位制”这个概念,只有在一国之内流动性全体被同质地接受的状态下才具有意义。本位制内生地产生的社会,是具有C的方向性的社会。尽管A、B、C的差异在当初并没有那么明显,但遭遇十六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白银的大流通的地域间流动性过剩状态,其差异便扩大。最终吸纳白银的中国或印度,及至18世纪,铜币或贝币等大量的零细面额通货滞留在地方,小农们向地域市场的参与增强了,同时,自律的地域流动性形成了(A)。在中南美或者东欧,与出口产业相关的大土地经营者和贸易关联商人垄断着兑换性极高的货币,另一方面,生产者沉浸在日常的物物交换之中(B)。与它们在地域流动性和地域间兑换性之间都出现偏离不同,埋没了货币需求季节性差异的C方向,消除了地域流动性的自律性,与收税的转账汇划网相联接,为与地域兑换性的融合作了准备。在这里,一国的流动性以一种货币来推测的本位制制度体系渐渐地露出了自己的身影。此外,以各个地域的债权债务为基础的内部货币(inside money)的形成,很快成了英国、德国或者日本形成地方闲置资金池的基础,支撑了工业化的初期投资(参见第2章)。

关于这一点,本书第六章从货币的空间性和社会制度上的要素有无关联的角度,以中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欧的例子为依据,论述了东西方地域流动性的各自特色。黑田教授将制度的要素归纳为,第一,支撑底层的经营主体,特别是小农们参与市场的自由度。第二,使人们共同拥有货币的组织机制。他以这两个指标作为基准,将各个社会加以比较。

——在20世纪初的山西太原市附近的晋祠镇,当地的小农和集镇是自我组织化的地域流动性。有两个特点:第一,通过商店相互发行钱票使其在地区上流通来对货币供给赋予灵活性。钱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类为发行商店接收的定额期票,事实上,没有设想兑换事宜,钱票的发行实质上不是基于债权债务,而是外部货币(outside money)的创造。钱票维持空间的物价动向,是与以更为广阔的市场为前提的商品的市场价格独立地活动;第二,钱票发行,是可以自由地参加的。

——在14世纪英国伦敦东北88公里的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与晋祠镇形成鲜明对照。第一,采取的方法是,以在居民之间频繁进行的信用交易,节约了通货使用的机会。这里所面向的,是将商业交易引起的资产转移作为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来处理的、内部货币创造的方向。第二,在晋祠镇那里,支撑钱票流通的制度保证,可以说几乎没有。而科尔切斯特的信用交易,明确地,地区法庭的司法职能成为它直接的支撑。但是,这种法庭是科尔切斯特公民们的法庭。处于地区的内部货币形成基础地位的,是作为这个集镇的法共同体的职能。

所以,在自中世纪末到近代初期的西欧,在日常交易之中,货币只是专门表现为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作为实体是以信用交易或者商品货币来体现。也就是说,西欧社会是具有极其节约日常使用手交货币意向的市场经济。

问题的核心不是币材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流通的实际状态。在欧洲中世纪银币的流通中,在握有货币权力的领主在各地,由领主决定的成色或重量的银币在那个地方流通。外部的商

人带进银的时候,在领地之内交易时,又要求铸造成本地银币。此外,领主一决定新的银币,原来的就不允许通用了,必须回收到铸造所重新铸造。西欧中世纪退藏货币的情形之下,一个地方出土的货币群的发行年份集中在极短年代的情况为多。那与跨越长期的历代王朝的铜钱出土的情况为多的中华圈的情况形成对照,反映了每当通货改变,旧的通货就供用来重新铸造的事实。

在欧洲,作为领主权能的银币流通也好,由法共同体支持的信用交易也好,哪一个都在试图对地域空间的流动性进行他律地管理方面是相通的。与既不依赖权力也不依赖团体来调整地域流动性的传统中国例子形成极好的对照。同时,正是在封闭性地域团体不开放的情况里,得以看到西欧地域社会的特性。

黑田教授从日本同西欧都是世界上共同体发达的地区的认识出发,强调了日本近世的那种村落拥有的融通机能。以村官阶层为联接点,村内中上层的家庭比较小的金额以低利相互融通的机构,在村中创立起来了。认为近世日本形成了以村的团体组织为契机的内部货币,补充了他律的外部货币的非弹性供给。当我们看明治以后的日本之际,必须关注在踏上工业化的道路之前,有极其多的银行类似机构在地方产生的事实。日本近代新式金融机构国立银行之类的勃兴,是脱离近世日本集镇和村的融通功能难以说明的现象(关于此点,参考寺西重郎《日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岩波书店,1982)。他通过制丝金融对中日进行了比较,结论是,在日本的制丝金融中,各个机构的信用供给之间的所谓相互过轨成立,债权是流通着的。长期和短期,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形态上的差异可以看成只不过是在它流通之际的化装。与在中国广泛看到的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的二重结构,明显地有质的差异。在这里,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可以对照地看出与信用供给的流动相伴随的阶层性的有无(第6章第5节)。

本书从地域流动性与社会制度要素关联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道路大分岔的缘由。“概言之,小农们越是频繁地利用本地市场,如同在传统中国那样,市场便越是自己去组织自身的流动性。但是,中国的例子未必显示出面向工业化的情况。我们注意到,与其说从进入壁垒低难以预测的自由竞争那里,不如说,货币使用的限制和在共同体内部的融通,在西欧也好,在日本也好,准备了服务于地区工业化的资金积累。……以国民经济作为培育器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与其说是从各个社会成员自由度极高的市场参与中产生的,不如说是以某种制度的制约为触媒而萌芽起来的”(第6章第5节)。

那么,国际金本位制的建立、地域流动性的消失、一个国家一种通货制度的建立又意味着什么呢?

国际金本位制,也就意味着在国境内部,流通着的货币之间对称化的过程。十九世纪以来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以世界规模地夺取了残存的地域流动性的自律性。

这个过程是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地域小农经济融入国际贸易相联系的。通过小农产品出口的吸引,纸币朝着它的反方向的浸透,进而伴随事实上的虚价货币化的传统货币的退场,世界上在同时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一国一通货制度快速地获得了合法地位。

单单只是货币统一,是不可能控制地域流动性的。只有像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联邦储备银行的设立及其向各银行的信用供给。才能通过债权的集聚,完全填平了地域流动性引起的波动。

意在增强与英镑的兑换性的国际金本位制,完全消除了本地通货的自律性。但是,那样一来,便隐藏着原来由地域流动性处理的货币供求季节性紧张在世界范围内同样严重的危险性。国际金本位制这一地域间兑换性增高到极限的体制,不久便以世界恐慌的形式,为过高的兑换性支付了账单。堆砌起来的积木坍塌之时,人们又到地域流动性里寻求根据。那就表现为第2章开头丁尼诺的木片了。

世界经济试图以每个国家采用管理通货制的方法来控制兑换性,发展以迄于今。货币不是在无限的空间大小范围内产生的,应该说是本源地和空间相伴随的东西。货币的历史,是试图在狭隘的空间的内侧一方平衡的动机,与伴随着不稳定同时试图构筑广大地域的兑换性的动机相互斗争摩擦的过程,其冲突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的兴亡联系在一起。

以上,我从货币理论和社会历史理论两个方面,概略地讨论了本书给我们的教益。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我只是想表明,本书除了对关心社会历史理论、从事经济史研究的人们有所启发外,对货币金融理论的建设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货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其历史仍然充满各种未解之谜。“货币是什么”的疑问,时常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本书论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既有在远离发行国的中东地区直至20世纪初期还流通着的奥地利玛丽亚·特丽萨银币,也有发行了制造成本远高于面额的铜钱、经常创造出“良币驱逐劣币”局面的封建中国的情况,还有在印度流通过的特别小的零细货币、马尔代夫产的贝币,等等。本书在从“不对称性”的概念入手对货币和市场复杂而多层的世界进行解读的时候,对世界历史上的货币现象从根本上进行了重新考察。提出了从古代到现代、全球化视野下新的历史—货币论。

黑田教授在本书正文的最后一段称,“本书根据紧盯市场本身的多层次性,被忽视的货币特点可以重现于眼前。那就是,货币既然是应该流动的东西,反过来也是为了不过度流动而被设计存在的。……正是美元的受领性变得极高的今天,其受领性在空间上受到限制名副其实的地域通货、本书所说的地域流动性的变种的登场,便也是历史的必然了”(终章第4节)。这对于善于思考当今货币金融问题的人们而言,是富有深意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氏曾称,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水平受中国经济学者经济史知识的制约,黑田教授的《货币制度的世界史》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从历史的视角建设货币金融理论的范例。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摘要:国际金融危机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固有风险暴露无遗,对危机调节乏力、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国际货币优势而相继开动印钞机,将危机损失向其它国家转嫁等等不和谐现象再一次证明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推进主要储备货币稳定汇率机制、探索区域货币一体化和改革IMF使其更公平更加强力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特里芬难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凭借利益和责任不对等的国际货币地位,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欧元相继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控制风险,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着诸如外汇储备贬值、危机转嫁、货币错配、货币政策两难困境等风险,充分说明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了更多人对美元地位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变局的思考。 一、国际货币体系概念及演变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1]。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一是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二是规定一国货币同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确

保各国间货币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三是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演进历程 1.一战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国际间支付原则、结算制度是统一的,各国货币都有各自的含金量,因此都必然是固定汇率制。没有一个公共的国际组织的领导与监督,各国自行规定其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的办法。 2.一战后二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时的汇率制度仍然是固定汇率制,国际储备除黄金外,外汇(主要是英镑和美元)占有一定比重。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具备金本位的基本特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双挂钩”的具体内容是:(1)美元与黄金挂钩;(2)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比价。通过黄金平价决定固定汇率;各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不得超过金平价的上下1%,否则各国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2)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3)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浅谈数字货币

浅谈数字货币 XXXX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2013级一班XXX 指导教师XXX 中文摘要:数字货币的出现带动了支付的创新,比特币、Ripple 等在支付功能上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对完善现有支付体系、促进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字货币本身的属性特征也使得其在实现支付功能时面临一些阻碍。本文从数字货币的概念特征入手,分析数字货币与传统支付、网络支付的差异性,最后总结数字货币的利与弊以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数字货币传统支付网络支付利与弊挑战 一、引言 当我们用支付宝为一顿丰盛的早餐付费,当我们用微信钱包给亲朋好友发去代表节日祝福的红包,我们不禁想到:终于某一天,纸币将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那沉甸甸的手感、清脆的点钞声也将离我们而去,同时一种风靡一时的炫富方式——晒现金也将成为记忆;代替纸币的将是无影无形的数字货币。尽管是那样的不舍,但正如金银代替了实物,纸币代替了金银,货币进化的脚步从不停歇,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更迭,看看未来的数字货币。 二、数字货币的概念及特征 1、数字货币的概念 (1)理论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数字货币尚未形成专门的学术定义,但对数字货币基本形成三种认识:一是数字货币等同于电子货币;二是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的一种;三是数字货币是一种独立的支付工具。不同的认识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数字货币是新兴事物,且主要是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使得其被蒙上了一道神秘的“面纱”;二是数字货币早期的理念创立者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而技术的长期价值让数字货币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现出其蕴藏的巨大能量。 2.实践概念 从最早的 Bit Gold、B- money 等数字货币实验,到将数字货币概念首次大规模引入公众视野的比特币,显现出数字货币发展的速度之快。基于此,数字货币可以定义为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一、计算机体系结构 什么是体系结构 经典的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computer Architecture)”的定义是1964年C.M.Amdahl在介绍IBM360系统时提出的,其具体描述为“计算机体系结构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 。 按照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不同级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具有不同的属性。一般来说,低级机器的属性对于高层机器程序员基本是透明的,通常所说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指机器语言级机器的系统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就是适当地组织在一起的一系列系统元素的集合,这些系统元素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通过对信息的处理而完成预先定义的目标。通常包含的系统元素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人员、数据库、文档和过程。其中,软件是程序、数据库和相关文档的集合,用于实现所需要的逻辑方法、过程或控制;硬件是提供计算能力的电子设备和提供外部世界功能的电子机械设备(例如传感器、马达、水泵等);人员是硬件和软件的用户和操作者;数据库是通过软件访问的大型的、有组织的信息集合;文档是描述系统使用方法的手册、表格、图形及其他描述性信息;过程是一系列步骤,它们定义了每个系统元素的特定使用方法或系统驻留的过程性语境。 体系结构原理 计算机体系结构解决的是计算机系统在总体上、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和计算机组成、计算机实现是不同的概念。一种体系结构可能有多种组成,一种组成也可能有多种物理实现。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包括机器内部数据流和控制流的组成以及逻辑设计等。其目标是合理地把各种部件、设备组成计算机,以实现特定的系统结构,同时满足所希望达到的性能价格比。一般而言,计算机组成研究的范围包括:确定数据通路的宽度、确定各种操作对功能部件的共享程度、确定专用的功能部件、确定功能部件的并行度、设计缓冲和排队策略、设计控制机构和确定采用何种可靠技术等。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包括处理机、主存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器件、模块、插件、底板的划分与连接,专用器件的设计,信号传输技术,电源、冷却及装配等技术以及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1·机内数据表示:硬件能直接辨识和操作的数据类型和格式 2·寻址方式:最小可寻址单位、寻址方式的种类、地址运算 3·寄存器组织:操作寄存器、变址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及专用寄存器的定义、数量和使用规则 4·指令系统:机器指令的操作类型、格式、指令间排序和控制机构 5·存储系统:最小编址单位、编址方式、主存容量、最大可编址空间 6·中断机构:中断类型、中断级别,以及中断响应方式等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习题与答案

第十章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说,国际货币体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 2、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体现了为适应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对这些准则所进行的变革。从时间先后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及现行的________阶段。 3、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关键的部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是这一体系的两大支柱。通过两个挂钩实际上让美元代表黄金,各国货币便通过固定汇率制同美元联系,从而使美元成为国际中心货币。 4、________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是按________原则由共同市场国家货币混合构成的货币单位。 5、欧洲货币体系的目标是________,其重点落在________上。通过建立双重机制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即________和平价篮体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波动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总是围绕着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其界限是( )。 A.铸币平价B.黄金平价 C.黄金输送点D.法定平价 2、按照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规定,两个挂钩是指( )。 A.美元同黄金挂钩B.英镑同黄金挂钩 C.各国货币之间相互挂钩D.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 3、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内部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即( )。 A.J曲线效应B.里昂惕夫之谜 C.米德冲突D.特里芬难题 4、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 )。 A.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B.货币比价的确定 C.汇率制度的确定D.平衡国际收支方式的确定 5、以下关于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A.是多元储备体系B.采取国际收支的多种调节机制 C.是无体系的体系D.拥有多元化的国际货币 6、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浮动汇率时代开始于( )。 A.国际金本位制度B.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C.牙买加货币体系D.欧元诞生之后 7、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A.创建欧洲货币单位B.构建汇率稳定机制 C.建立欧洲货币基金D.构建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8、以下关于区域性经济集团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的主要目的是使南美在美国和欧盟之间取得平衡 B.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 C.东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 D.日本当局有意识地推进“亚洲日元经济圈”战略,全力推进日元国际化 9、以下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说法正确的是()。 A.IMF是联合国系统的一个专业机构,其总部设在华盛顿 B.作为该组织创始国之一,中国一直保有该组织的合法席位 C.IMF是以成员国入股的方式组成的企业性金融机构,会员国的基金份额构成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D.普通提款权的期限不超过5年,贷款最高额度为成员国所缴份额的100% 10、亚洲开发银行(ADB)简称亚行,是西方国家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联合创办的亚太地区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其宗旨是()。 A.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官方及私人资金 B.向其成员特别是本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C.对成员的经济发展计划提供技术援助 D.帮助各成员之间协调其在经济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

国际货币体系习题及答案

国际货币体系 一、重点 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和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战后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欧洲货币体系的发展、沿革及其内容,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同标准、作用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难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制的差异,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差异,欧洲货币体系发展对世界区域性货币体系发展的启示作用 三、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总库,借款总安排,货币互换协定,特里芬难题,欧洲货币单位,美元危机,联合浮动汇率制,欧元 (二)对比题 1.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的异同点是什么? (三)单项选择题 1.凯恩斯计划中建议创造的国际货币称为()。 A.SDR B.班柯 C.尤尼他 D.份额 答案与解析:选B。 2.怀特计划中建议创造的国际货币称为()。 A.SDR B.班柯 C.尤尼他 D.份额 答案与解析:选C。 3.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 B.世界各国有充足平衡的黄金储备,以维持对黄金的充分兑换 C.美国有充足的黄金储备,以保持美元对黄金的有限兑换性 D.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上 答案与解析:选B。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所以世界其他各国没有将其货币兑换成黄金的义务,故不需要有充足平衡的黄金储备。 4.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的是()。 A.《史密森协定》的签订 B.黄金双价制的实行 C.美国“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特别提款权的创建 答案与解析:选C。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引言 数字货币是一种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型货币形式,因其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在交易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数字货币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方式,同时也克服了传统货币的诸多缺陷,比如高交易成本、国际流通受限制、不能匿名支付、支付效率低、不可追溯、易造伪、易篡改等。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数字货币交易备受广大投资者关注,其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根据区块链公司链塔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末数字货币的种类有1200余种,其市场单日交易额约1600亿元。截至2019年4月9日,数字货币种类达到2100多种,单日交易额超过3500多亿元。可见,数字货币市场整体发展迅猛,数字货币仍然受到诸多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目前数字货币的法律地位不完善、广大民众对其认识不够清晰和全面,随着数字货币快速发展,其蕴含的诸多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比如数字货币被盗、敲诈、洗钱、偷税漏税、非法交易等。这些风险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社会增添了诸多不稳定性因素。为了克服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挑战,促使数字货币市场更规范和健康发展,减少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各国政府实施了各种手段来对数字货币进行监管。比如美国将数字货币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英国则使用法律法规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相关主体进行监管;日本和韩国对交易机构通过数字货币获得的资本收益进行征税;俄罗斯禁止私人数字货币交易;中国则出台规范文件来对数字货币风险进行监管;等等。

但各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无先例可循,这些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措施仍然处于初级和探索阶段,其是否能取得既定的效果仍然不确定。 因此,本研究拟在界定数字货币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分析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各国政府针对数字货币的风险已实施的监管措施,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再根据这些缺陷提出相应的改善举措。本研究在一个整合的框架内对数字货币现状、风险问题、监管举措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希冀研究结论能够帮助类似数字货币的金融创新减少不确定性,促进其更健康和稳健地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为后续类似数字货币的金融创新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以及为监管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数字货币的概念及特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数字货币的定义尚未统一。盛松成和张璇从货币的来源视角出发,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虚拟数据表示的非真实的货币,是互联网技术不断开发和发展的衍生物。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从货币的职能视角指出数字货币是价值的数字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比如交易、流通、记账以及储存等;同样欧洲银行管理局也从该视角将数字货币定义为是价值的数字化,可以进行支付、转移、储存或交易,但是不同于法定货币。麻世珺从货币形态的角度对数字货币进行定义,认为数字货币是不同于实物货币,不以物理介质为载体、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货币形式。简而言之,本文认为数字货币是一种新型货币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发行和流通,经过信息交换来发挥货币的基本功能,如媒介作用、账本记录和贮藏等。数字货币发展至今,其种

计算机体系结构论文

计算机体系结构论文 论文题目:计算机系统结构中多处理机技术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X

摘要:多处理机是指能同时执行多个进程的计算机系统.多处理机通过共享的主存或输入/输出子系统或高速通信网络进行通信。利用多台处理机进行多任务处理,协同求解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来提高速度,或者依靠冗余的处理机及其重组能力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可用行。该文介绍了微处理器的发展、多处理机的总线以及处理机系统中通信和存储技术的发展和两种特殊的多处理机系统结构,以及现今几种典型的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处理机分配与调度策略。而本篇论文主要根据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扩展延伸,主要介绍了多处理机技术,它的总线以及分配调度方面。 关键字:多处理机;体系结构;总线;调度 引言: 微电子技术和封装技术的进步,使得高性能的VLSI微处理器得以大批量生产,性能价格比不断合理,这为并行多处理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计算机系统性能增长的根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微电子技术,另一个是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先后采用了先行控制技术、流水线技术、增加功能部件甚至多机技术、存储寻址和管理能力的扩充、功能分布的强化、各种互联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支持多道、多任务的软件技术等_系列并行处理技术,提高计算机处理速度,增强系统性能。多处理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已成为并行计算机发展中人们最关注的结构。 多处理机的介绍: 多处理机是指能同时执行多个进程的计算机系统。 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多处理技术能够充分地发挥高性能的32位微处理机的有效性,用大量低价格的部件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结构系统.以典型的

浅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浅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制,是为了适应经济国际活动的需要,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上的支付结算及其货币关系所确定的规则,惯例和机构安排的总称。布雷顿深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秩序又重新陷入混乱。这一时期国际社会虽然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了许多主张,但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1976年1月,IMF理事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经过反复协商,达成了《牙买加协议》,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带来的很大的弊端,因此,缓解全球失衡、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来看,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既存在正面的作用,也存在负面的影响。 1.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首先,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促进了其他国际货币的发展,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提供了多种渠道,有利于缓解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供给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全区流动性的充足性,从而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多种汇率制度的实行赋予了各国在汇率制度上选择更大的操作空间。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汇率制度,降低了布雷顿深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度对各国的硬性约束,可以更好地促进本国经济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的发展。 再次,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为各国国际收支调节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避免了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国美经济调整的巨大压力。在布雷顿深林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主要在IMF框架下进行,类似国际金本位制。而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还包括汇率政策的调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等,利于多国经济稳定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也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储备资产虽然呈现多元化局面,但美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牙买加体系规则弱化,是美国享有货币国际化好处的同时,却不承担义务,更没有约束,这为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多元化储备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储备资产之间竞争与投机,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其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汇率安排允许各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这虽然赋予了各国更大的政策选择空间和经济灵活性,但也相应的加剧了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当下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不稳定来源。 再次,国际收支调节虽然方式众多,但是调节的效力却越来越差。

2016年4月《中国金融》数字货币专题6篇

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 作者|王永红「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文章|《中国金融》2016年第8期 在风险投资驱动下,互联网机构收获支付技术创新红利之后,开始探索下一个“互联网级别”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支撑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具有点对点交易、全网记账防伪防重、规则驱动等“去中心化”的特点,迥异于“中心化控制”的传统技术实现机制,成为国内外机构研究与投资的重点。 本文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参照,研究其作为数字货币支撑技术的可行性,并尝试建立数字货币的一种技术实现框架。 数字货币的定义 传统上,我们默认货币就是法币,确定其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并根据使用方式将其划分为现金、票据、卡基支付、移动支付等不同的支付手段。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逐渐成形并与物理空间并存,社会大众对货币的认识变得宽泛,认为“货币就是法律规定或世俗约定能够用于支付的手段”。本文首先明确三个相近概念的定义: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电子货币是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记账式货币,如卡基支付、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则不属于法币,包括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和商业货币(如Q币、积分)两种类型,其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 数字货币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部分替代现金,降低现金印制、发行、清分、销毁的巨大成本。据统计,2014年末,我国流通中的现金(M0)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库的现金库存达到6.7万亿元,其中百元纸币为582.5亿张、50元纸币为64.6亿张、1元纸币为581.6亿张。另据报道,2015年欧元区的现金货币价值超过了1万亿欧元。 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数字货币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高并发交易量和海量数据处理效率)。 数字货币体系建设需求 尝试建立数字货币的技术实现框架,首先要深入研究数字货币的主要特性和边界约束条件,逐渐形成符合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成为社会共识的数字货币需求,然后才能确定区块链技术如何改进和“为我所用”。 安全性 为了应对有组织、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数字货币体系可采取无中心或多个分中心模式。为了保障数字货币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应采取足够安全可控的密码算法以及密钥分发保存机制,《科学》杂志在2016年3月4日的一则报道指出,量子计算将挑战目前广泛使用的非对称算法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外汇交易起始于1973年,但最初的萌芽则可追溯到古代中东的外汇交易市场,当时的货币兑换仅局限于金属铸币之间的交换。直到欧洲中世纪时,随着旅行者人数的增加,金属铸币的弊端不断暴露,一些商人银行家开始设计出汇票,外汇交易也逐渐成型。 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金本位体系是最早且相对最稳固的一种体系。金本位制的盛行始于19世纪中期,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间多数西方国家均采行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各国在流通中使用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冶炼、铸造、交换并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在金本位制下,货币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之比,即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只要两国的货币含金量不变,则汇率就维持稳定。 一战爆发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出口,金本位体系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虽然英国于1925年宣布恢复金本位制,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已经不再支撑这样一个旧有体制。其彻底的终结则始自1929年开始的世界股市大崩溃,由其触发的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其后诸多国家纷纷效仿,1936年达成的美英法三国货币协定则宣告该体制的正式结束。在一战与二战之间的这段时期,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基本上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市场极度波动造成投机活动盛行。 二战期间,外汇市场实际上已经消失了。战争对英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害,并对英镑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且人们对英镑的信心亦因德国大量伪造英镑而收到严重冲击。自美国加入二战之后,美元就顶替英镑成为全球地位最突出的货币。鉴于欧洲主要国家以及日本均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代价,国民经济严重受损,作为唯一一个本土没有受到战争洗礼的大国,美国自然成为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主导者。 (杀戮是正确的,你也可以攻击宗教但却不受惩罚,但你正在威胁的是很多人视之比生命更加宝贵的东西......——美国总统罗斯福写给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信,拒绝其提出的伪造德国货币的建议。) 到了二战末期,盟国已胜利在望。1944年,45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布雷顿森林村(Bretton Woods)召开了一次旨在恢复国际货币秩序和支付体系的重要会议——联合国货币与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等文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由此开启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会议上,一种改头换面的金本位制被视为激励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贸易扩张的最好办法。根据协议,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有义务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便使汇率维持在平价上下1%的区间内。事实上,该协议使得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并取代黄金成为国际支付体系的储备资产。 几近固定的汇率机制源于以下几个目的。首先,其会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汇率机制混乱的问题。其次,当时的世界最需要的是稳定的重建环境,各国均不希望看到大量的货币投机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最后,由于战争导致多数货币受到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客观上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柱以树立信心。IMF的建立亦令成员国可以维持稳定的货币买卖体系方面进行磋商,以便国际支付更加顺畅。当某些成员国遭遇财务困难的时候,IMF会向其提供贷款以助其度过难关。

(完整word版)关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国际货币体系是关于汇率规定、国际收支调节和国际储备供应等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它是一个宏观层面制度的安排,体现国与国之间货币兑换、资金流动及债权债务关系清算所涉及的规则和秩序。通常其核心包括国际本位货币的确定和国际储备货币形成的机制、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美国的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几种重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以及美元不稳定的风险,足以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和货币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体系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国际商品交易的发展,国际货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一种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单位,需要各国货币之间建立确定的兑换关系,需要有某种方式调节国际贸易收支和资金流动的不平衡,于是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发展和演变。历史上曾存在过的国际货币体系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议体系,目前在欧盟区还出现了单一的欧元货币体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牙买加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一系列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使其存在的弊端得以暴露。当前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间需要一个统一稳定的货币体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主要缺陷是汇率的不稳定和国际支付体系的脆弱性。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本身的不足使得金融危机呈周期性爆发。当下各国多采取自由的汇率制度,表面上很自由,但实际上仍存在着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对汇率制度的主动安排与其他国家被动选择汇率制度的矛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具有依附性,只能被动的选择美元等少数货币。在国际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出现了发行国货币竞争性升值的现象,不利于维持汇率制度的秩序。 在我国有中央银行管理我国货币,国内中央银行在我国经济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的范围来看,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需要像我国中央银行一样的最终贷款者当国际成员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就能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监管措施对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资金流动和信用关系已很难再具有相应的控制能力,但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将主要目标放在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自由化上,但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重视还不够。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方面缺乏危机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又缺少缓解危机所必需的最终贷款者,从而会导致一旦发生危机可能传播开来的现象。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的供应缺乏约束,国际收支的调节不平衡,并使国际金融和实体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国际货币大体上还是以美元为主体,欧元、日元和瑞士法郎也产生影响。发展中国家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低频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重新依附美元,国际货币体系围绕美元展开,这被称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依

计算机测试系统发展综述

计算机测试系统发展综述 来源:牌技研究中心 https://www.360docs.net/doc/589941052.html, 摘要: 计算机测试系统通常作为设备或武器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测试性能是衡量设备或武器系统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应为基于标准总线的、模块化的开放式体系结构且具备虚拟仪器特点。通过分析和比较VXI总线和PXI总线特点,给出了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发展方向。归纳出了计算机测试系统应具备的9个方面功能。给出了设计和研制计算机测试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测试系统;VXI总线; PXI总线 测试技术涉及到众多学科专业领域,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标准总线、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等等。测试技术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测试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测试仪器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5 代: 模拟仪器、分立元件式仪器、数字化仪器、智能仪器和虚拟仪器。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测试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已引起测试领域一场新的革命。1986 年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提出“虚拟仪器”即“软件就是仪器”的概念。虚拟仪器是卡式仪器的进一步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仪器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仪器类型,它以标准总线作为测试仪器和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配置测量模块,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强大的测量功能。在虚拟仪器系统中,用灵活、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代替传统仪器的某些硬件,用人的智力资源代替物质资源,特别是系统中应用计算机直接参与测试信号的产生和测量特征的解析,使仪

器中的一些硬件、甚至整件仪器从系统中“消失”,而由计算机的硬软件资源来完成它们的功能。另外,通过软件可产生许多物理设备难以产生的激励信号以检测并处理许多以前难以捕捉的信号。虚拟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试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测试仪器与测试系统观念的一次巨大变革。 测试技术和设备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行各业,先进的电子测试设备在众多行业的科研、生产和设备维护使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电子产品、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工业自动化、通信、能源等诸多领域,只要稍微复杂一点的涉及到弱电的系统(或装置)都要考虑测试问题。测试系统是设备或装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武器系统的维护维修离不开测试设备。一个系统(或装置)测试功能的完备与否已成为衡量其设计是否合理和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测试仪器和系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把关和指导者的作用,它们广泛应用于炼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轻工和国防科研等行业。测试仪器和系统从生产现场各个环节获得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综合,通过各种手段或控制装置使生产环节得到优化,进而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武器系统科研试验现场,测试仪器和系统可获得试验中各个阶段和最终试验数据,用于及时发现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给出试验结论,并为后续相关试验提供依据。因此,测试仪器与系统对于提高科研和试验效率,加快武器试验进程和保证试验安全至关重要。以雷达、综合电子战为代表的军事电子领域,以预警机、战斗机、卫星通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航空、航天领域及以导弹武器系统为代表的兵器领域等都离不开测试设备,它是这些装备和系统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及维修所必备的。 1 系统类型 现代的测试系统主要是计算机化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与测量技术深层次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构成测试系统的可选择性不断加大,按照测试功能要求,可构成多种类型的计算机测试系统。在计算机测试系统分类问题上并没有严格的统

“无现金社会带给人们的好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材料一 便捷是货币发展变化的主线,支付在形态上的无形和时间上的无感,就是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纸币并非终极的空间占用最小者;作为仅有支付功能的观念性的东西,数字货币连纸张都不需要,显然更为方便。和方便一样,支付的快捷有种内在的力量,促使支付的时间耗费由多变少,而且越来越少,最后走向无感,几乎完全不耗时间。如果说纸币支付可在数秒中完成那么数字货币的支付速度就是“瞬间”的概念,敢说实时到账又能够真正到账的,非它不可。支付速度的超级加快,必定实现市场交易量的急剧增加,而单位时间内支付手段的周转次数恰恰能反映这个增加过程。一张纸币一天周转可以达到五次或以上,理论上讲,数字货币因其无有形形态,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可以有无以数计的周转次数。 由此可见,纸币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可以肯定,在不远的将来,数字货币将承载全部支付手段的功能,开创人类支付货币崭新的历史。 (摘编自陈彩虹《常识中走来的货币》)材料二 数字货币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在吃喝玩乐行、政务金融医疗方面,人们不再受现金的约束,只要拿着手机,不带现金也能畅通无阻。也少了丢钱包、收假币的担忧,人们在货币交易中的细菌传播机会也大大减少。并且,无现金社会之“惠”比现金社会更普遍更普及:每一次消费支付不仅可以瞬间完成,而且都能为人们积累更多信用,且社会信用体系将更完善。但另一方面,没了实物货币,很多人逐渐失去“钱”的概念。发工资、奖金只是卡上或数字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失去了以往数钱的满足感;婚庆礼金不需用红纸包了,也少了一份仪式感。从消费心理学角度,现金支付会促使消费者更加理性和谨慎,有助于消费者控制成本预算与消费冲动。非现金支付则增加消费的冲动,催生更多“月光族”。无现金社会也会夺走个人隐私,你所有金钱收支信息都有电子痕迹,鼠标一点,账户就可能被冻结。 (摘编自《数字货币与移动支付加速无现金社会到来的利与弊》)材料三 一个支付手段从现金朝无现金过渡的时代,表面的泥沌与无序不可避免。固然在确认支付安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并且无现金支付积累的信用将等于财富,良好的信用可以让人们都获得公平金融和公共服务;但认知水平不一的客户,有权利选择合法的支付手段。无论使用何种合法的支付手段,都需要被平等对待,都需要被提供相应的最起码的服务。这非但属于技术范畴,也属于社会道德范畴。除了央行的强力纠错,公共服务机构也要提供备选的救济手段,在用技术给用户带来便利和价值的同时,关照特殊群体的需求,帮助k个社会平稳过渡到无现金社会,而不是自筑藩篱,自毁来之不易的行业生态。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扫码也不是不要钱,大可不必在出门用不用带钱包上纠结。扫码支付并不是社会的天然产物,而只是现阶段智慧生活外延的一种,是智慧生活降临过程中的一瞬。生活场景的智慧化反过来加速金融等行业的重构,这才是无现金社会有趣的前景。 (摘编自蒋光祥《无现金社会绝不是拒绝现金的社会》) 7.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货币作为观念性的东西,没有物质实体形态,又具备支付功能,达到支付货币的最高境界。 B.数字货币支付快捷,几乎不耗时间,真正做到了瞬间支付、实时到账,急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 C.数字货币因不存在周转次数的限制,必将取代纸币,承载起社会对支付手段功能的所有需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和缺陷以及对历史上各种货币体系的回顾,来试图寻找和建立一种既能够维持各国币值稳定、汇率稳定又能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减轻美元单一作为国际货币的压力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种新的体系中,黄金将重新发挥重要的作用——货币与黄金挂钩。世界货币不单单是美元,还应有欧元、日元、人民币,形成四方货币联盟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金本位四方货币联盟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rough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as well as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various monetary system, to try to find and establish a value both to maintain national stability, exchange rate stability, but also weaken the U.S. dollar's dominance, reducing U.S. dollars the single currency as an 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the new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this new system, gold will be re-play an important role - the currency was pegged to gold. A world currency is not only in dollars, there should be the euro, yen, yuan, the formation of the Quartet monetary union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Keywords: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Reform Gold standard The Quartet Monetary Union

软件体系结构综述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班级:软件092 学号:17 姓名:陈世华摘要: 近年来,软件体系结构逐渐成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大型软件系统与软件产品线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归纳了软件体系结构技术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在分析了典型的软件体系结构概念之后,给出了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通过总结软件体系结构领域的若干研究活动,提出了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的两大思路,并从7个方面介绍了软件体系结构研究进展.探讨了软件体系结构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作为总结,给出了软件体系结构领域最有前途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软件体系结构;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软件体系结构描述方法;软件体系结构演化;软件体系结构发现;软件体系结构分析;软件体系结构验证;特定域软件体系结构(DSSA) Abstract: Software architecture (SA) is emerging as one of the primary research area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recently and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oftware-intensive system and software product line system. The history and the major direction of S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ncept of SA is brought up based on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several classical definitions about SA. Based on summing up the activities about SA, two categories of study about SA are extracted out, and the advancements of researches on SA are subsequently introduced from seven aspects. Additionally, some disadvantages of study on SA are discussed, and the causes are explained at the same time.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with some significantly promising tendency about research on SA. Key words: software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based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descripti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and reuse; architectural discovery; architectural analysis; architectural ver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domain-specific software architecture (DSSA)

央行17篇数字货币报告汇总要点

央行17篇数字货币报告汇总要点 数字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建立在21世纪互联网和数字加密技术基础上的数字货币,通过分布式记账方法建立信任体系,但它依然存在着与历史上私人货币一样的根本性缺陷:价值不稳,公信力不强,可接受范围有限,容易产生较大负外部性。因此,由中央银行推动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势在必然。 法定数字货币运行的技术关键和竞争优势 私人部门推出的各种类数字货币主要运用区块链技术和加密技术,通过竞争性记账、公私钥签名验证的方法来保证体系运行的安全性。法定数字货币不同于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后者去中心化;而前者必须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定数字货币必须在借鉴吸收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技术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和改造。 法定数字货币赖以运行的另一大技术支柱是密码算法。既要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数字货币用户安全,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匿名机制(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因其匿名性因私钥泄露导致货币资产被盗的情况无独有偶),实现一定条件下的可追溯,以进一步增强法定数字货币安全性。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还可能带来一个重要变化,即更易引发金融脱媒,影响货币创造。未来必须审时度势、积极稳妥进行制度安排和宏观调控,以保证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体系的正面影响最大化、负面冲击最小化。 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 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为一种币、两个库、三个中心。

设计要点 第一,遵循传统货币的管理思路,发行和回笼基于现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来完成; 第二,币本身的设计,运用密码学理论知识,安全性强; 第三,货币的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登记,可参考区块链技术,建立集中/分布相对均衡的簿记登记中心; 第四,充分运用可信计算技术和安全芯片技术来保证数字货币交易过程中的端到端的安全; 第五,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交易安全,还可以满足反洗钱等业务需求; 第六,数字货币的用户身份认证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既保证用户隐私,又规避非法交易的风险; 第七,数字货币本身的设计应力求简明高效,数字货币之上的商业应用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做,同时把技术标准与应用规范做好; 第八,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 保证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收全生命周期闭环可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