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阅读考题精选

中考课外阅读考题精选
中考课外阅读考题精选

中考课外阅读考题精选

阅读《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一文,完成l6~20题。(10分)

①“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②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这些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③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④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今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与此相对照,不少发达国家都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完全依赖私家车。在东京地区私家车一般年行使3000至5000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使1.8万公里。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⑤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

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⑥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几种途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①段中划线数字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一概反对小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第⑥段的内容,说说转向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要从哪些方面抓起?怎样抓?(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假如你家离学校不太远,而你父母每天都用小汽车接送你,根据本文的内容,你怎样劝说你父母,让你平时骑自行车上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

17.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提倡戒除这种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18. “有节制地”表示有所控制或限制,不是泛滥式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 国家(政府)、企业、个人。怎样抓略。】

(一)阅读《社戏》中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9分)

(甲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羊蹲在草里。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1、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2分)

甲文:

乙文:

12、“我”去时的心情和回时的心情有何不同?(2分)

13、甲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14、说一说甲乙两文写景的特点。(2分)

(二)课外阅读.完成15--19题《别踩疼了雪》(16分)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是那么渴望看到它。(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15、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2分)

16、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17、品味语言(5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8、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2分)

参考答案:【(一)11、甲文:月夜航船。乙文:月下归航。12、去时心情很急切,回时很轻松欢悦(几分留恋)13、山是不动的,动的是船,这种写作手法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衬托船行的迅速和“我”的急切心情。14、要点:情景交融:各种感官(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

(二)15.(共4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16.(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17.(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18.(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阅读《斜塔上的实验》,完成13—16题(9分)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土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土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

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土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

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3.“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请你根据选文内容,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说出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斜塔上的实验,教授们和伽利略都很关注和期待,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他们各自期待的分别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兴高采烈”是一个褒义成语,可是选文却用来形容那些嘲笑伽利略的人,你认为这样使用成语恰当吗?请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全文,概括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生活对爱的最高奖赏》完成17—21题(共11分)

①多年前有一个鞋匠,在小城一条街的拐角摆摊修鞋,寒暑冬夏,也说不清有多少个年头了。

②一年冬天的傍晚,他正在收摊回家,一转身,看到一个小孩在不远处站着。看上去,孩子冻得不轻,身子微蜷着,耳朵通红通红的,眼睛直愣愣的盯着他,眼神呆滞而又茫然。

③他把孩子领回家的那个晚上,老婆就和他怄了气。对于这样一个流浪的孩子,有谁愿意管呢?更何况,一家大小好几张嘴,吃饭已经成问题,再添一口人,就更显困窘。他倒也不争执,低头只是一句话:没人管的孩子我看着可怜。然后,便听凭老婆唠唠叨叨地骂。

④尽管这样,这孩子还是留了下来。鞋匠一边在街上修鞋,一边打听谁家走丢了孩子。

⑤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并没有人来认领这个孩子,孩子却长大了许多,懂事听话,而且也聪明。鞋匠老婆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孩子,街坊邻居都劝他们把孩子留下来,鞋匠老婆也动了心思。有—天晚饭时,她对鞋匠说:“要不,咱们把他留下来当亲生儿子养。”鞋匠闷了半晌没说话,末了,把碗往桌上一丢:“贴心贴肉,他父母想他快想疯了,你胡说什么。”

⑥鞋匠一刻也没用放松对孩子父母的找寻。他求人写下好多寻人启事,然后不辞辛苦地贴到

大街小巷,风刮雨淋之后,他就重新再来一遍,甚至有熟人去外地,他也要让人家带上几份,帮他张贴。他把该想的办法都想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孩子的父母。

⑦终于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寻到了这个地方,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匆匆地带着孩子走了。鞋匠并没有计较,一起摆摊的人都揶揄他,说他傻。他只是呵呵一笑,什么也不说

⑧生活好像真的拿鞋匠开了个玩笑,这之后,便再没有了孩子的任何音信。后来,他搬离了那座小城,一家人掰着指头计算着孩子的岁数,希望长大了的孩子能够回来看看他们,但是,没有。再后来又数次搬家,直到他死,他也没有等到什么。

⑨若干年后,一个有德有才的小伙子因为帮助寻找失散的人成了名,他在互联网上注册了一个关于寻人的免费网站。令人们惊奇的是,网站的名字竟然是以鞋匠的名字命名的。进入网站,人们看到,在显要位置上,是网站创始人的“寻人启事”,而他要寻找的,就是很多年以前,曾经给过流落在街头的他无限关爱和帮助的一个鞋匠。

⑩网站主页上,滚动着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当你得到过别人爱的温暖,而生活让你懂得了把这温暖变成火把,从而去照亮另外的人的时候,不要忘了,这就是生活对爱的最高奖赏。17.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当妻子提出把孩子留下来的时候,鞋匠“闷”了半晌。请你写出“闷”字所传达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⑦段写一起摆鞋摊的人笑鞋匠“傻”,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既然这个小伙子是“有才有德”的,为什么要在鞋匠去世若干年后,才注册专门寻人的免费网站寻找鞋匠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说说你对网站主页上那句耐人寻味的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张笑恒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完成15-18题:(8分)

(1)人的承受能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不到关键时刻,我们很少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同样在我们没有遭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打击。

(2)人总是在遭遇一次重创之后,才会幡然醒悟,重新认识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所以,无论你正在遭遇什么磨难,都不要一味抱怨上苍不公平,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3)曾经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18岁结婚,26岁赶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农村进行大扫荡,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东躲西藏。村里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的折磨,想到了自尽,她得知后会去劝:“别这样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

(4)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可是她的儿子却因为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缺乏营养患病夭折了。她的丈夫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她流着泪对丈夫说:“咱们的命苦,不过再苦咱也得过啊,儿子没了咱再生一个,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5)刚刚生了儿子,她的丈夫患水肿病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下,她很长时间都没回过神来,但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她把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揽到自己的怀里,对他们说:“爹死了,娘还在呢。有娘在你们就别怕,没有过不去的坎。”

(6)她含辛茹苦的把孩子一个个地拉扯大,生活也慢慢好转了,两个女儿嫁了人,儿子也结婚了。她逢人便乐呵呵的说:“我说吧,没有过不去的坎,现在生活多好啊。”她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活,就在家纳鞋底,做衣服,缝缝补补。

(7)……

(8)她活到了86岁,临终前她对儿女们说:“都要好好过啊,没有过不去的坎……”

(9)是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咬咬牙,任何困难都会过去的。(摘自《读者》2010年第二期,有改动)

15.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的这位农村妇女经受了哪些“坎”呢?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这句中的“总”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身实际或家人实际谈一谈。(40字左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5.比喻障碍、困难(或挫折、失败等);

16.战乱折磨、儿子夭折、丈夫去世、拉扯孩子(每点的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3分)17.不能删去。“总”在这里是“一直”的意思,表示“日本鬼子不会这么猖狂不止”的意思,体现了这位农村妇女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如果去掉“总”就变成“日本鬼子不会这么猖狂”,这与事实不吻合。

18.人生很难一帆风顺,但是当困难来临、挫折已经发生时,我们如果自己放不下,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很累且生烦恼的。如果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重现坦途。(注意要结合自身或家人实际)】

阅读张笑恒的《没有过不去的坎》,完成15-18题:(8分)

(1)人的承受能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不到关键时刻,我们很少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同样在我们没有遭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打击。

(2)人总是在遭遇一次重创之后,才会幡然醒悟,重新认识自己的坚强和坚韧。所以,无论你正在遭遇什么磨难,都不要一味抱怨上苍不公平,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3)曾经有这样一位农村妇女,18岁结婚,26岁赶上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农村进行大扫荡,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东躲西藏。村里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暗无天日的折磨,想到了自尽,她得知后会去劝:“别这样啊,没有过不去的坎,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

(4)她终于熬到了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那一天,可是她的儿子却因为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缺乏营养患病夭折了。她的丈夫不吃不喝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她流着泪对丈夫说:“咱们的命苦,不过再苦咱也得过啊,儿子没了咱再生一个,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5)刚刚生了儿子,她的丈夫患水肿病离开了人世。在这个巨大的打击下,她很长时间都没回过神来,但最后还是挺过来了,她把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揽到自己的怀里,对他们说:“爹死了,娘还在呢。有娘在你们就别怕,没有过不去的坎。”

(6)她含辛茹苦的把孩子一个个地拉扯大,生活也慢慢好转了,两个女儿嫁了人,儿子也结婚了。她逢人便乐呵呵的说:“我说吧,没有过不去的坎,现在生活多好啊。”她年纪大了,不能下地干活,就在家纳鞋底,做衣服,缝缝补补。

(7)……

(8)她活到了86岁,临终前她对儿女们说:“都要好好过啊,没有过不去的坎……”

(9)是的,人生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咬咬牙,任何困难都会过去的。(摘自《读者》2010年第二期,有改动)

15.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分)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的这位农村妇女经受了哪些“坎”呢?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日本鬼子不会总这么猖狂的”这句中的“总”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自身实际或家人实际谈一谈。(40字左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比喻障碍、困难(或挫折、失败等);

16.战乱折磨、儿子夭折、丈夫去世、拉扯孩子(每点的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3分)17.不能删去。“总”在这里是“一直”的意思,表示“日本鬼子不会这么猖狂不止”的意思,体现了这位农村妇女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如果去掉“总”就变成“日本鬼子不会这么猖狂”,这与事实不吻合。

18.人生很难一帆风顺,但是当困难来临、挫折已经发生时,我们如果自己放不下,有自己的想法,就会很累且生烦恼的。如果抛弃固有的思维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重现坦途。(注意要结合自身或家人实际)

22.“有生以来,我只看见母亲流过一次泪。”通读全文,概述母亲这次流泪的原因。(2分)

23.以“母亲的眼泪”为线索,文章写了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请简要表述。文中老燕子

小燕子的遭遇,同母亲和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分)

?

?

2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25.结尾写“我明白自己正是在看见母亲的眼泪的一刹那长大的!”文中“我”从母亲的眼泪里读懂了什么呢?“我”的成长经历,对家境贫困的孩子会有所启发,对生活优裕的孩子也会有所触动,读完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22.母亲为我毁了燕巢让燕子伤心绝望,从而想到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好的人生而伤心落泪。

23.疏远或抱怨到怜爱到明白理解母爱。都深爱孩子,都为孩子受到伤害无法保护孩子,

无法给孩子更好地人生而伤心悲伤。

24.“母亲也能感觉出我对她的疏远,但她从来没有半句责怪的话。”母亲宽容、谅解孩子;为我毁掉燕巢伤害小燕子,让老燕子伤心绝望而流泪,其实是为自己无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伤心,可见母亲深爱孩子;“患了癌症,但为了供我上学,她一直瞒了女儿坚持上班挣钱”可见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5.我从母亲的眼泪里读懂了母亲因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而产生的巨大的内心痛苦,这痛苦因爱而生。示例:无论富裕和贫贱,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和伟大的,理解体贴父母,不要让我们的父母流泪伤心。】

22.母亲为我毁了燕巢让燕子伤心绝望,从而想到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好的人生而伤心落泪。

23.疏远或抱怨到怜爱到明白理解母爱。都深爱孩子,都为孩子受到伤害无法保护孩子,

无法给孩子更好地人生而伤心悲伤。

24.“母亲也能感觉出我对她的疏远,但她从来没有半句责怪的话。”母亲宽容、谅解孩子;为我毁掉燕巢伤害小燕子,让老燕子伤心绝望而流泪,其实是为自己无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伤心,可见母亲深爱孩子;“患了癌症,但为了供我上学,她一直瞒了女儿坚持上班挣钱”可见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5.我从母亲的眼泪里读懂了母亲因无法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而产生的巨大的内心痛苦,这痛苦因爱而生。示例:无论富裕和贫贱,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和伟大的,理解体贴父母,不要让我们的父母流泪伤心。

军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2分)

16.选文第②段中的“财产”是指:。(2分)

17.选文中的①②段概括了母亲对自己的:。(2分)

18.选文中第②段的冒号,第③段的破折号,它们的作用分别是:、。(2分)

19.选文第③段中加横线的一句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意在强调:

(2分)

20.选文中第①②段加点的“应该”去掉好不好?为什么?(2分)

答:

21.选文所写母亲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可用三句话概括,这三句话是:(3分)

参考答案【15.《回忆我的母亲》;朱徳;革命家、军事家16.知识、意志

17.良好的教育和影响。18.提示下文;解释说明。19.像母亲这样平凡的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20.不好,“应该”表示理所当然,突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21.?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提示: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就是与大师对话,向大师学习。下面的答题,你可要调动所有的经验和智慧,认真思考。】(一)(10分)

橘子与毛衣

①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员,工资微薄,拉扯我和姐姐过日子。

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来医院陪我,一边做着布鞋。

②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母亲收入菲薄,供我读书,住院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用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了。

③突然,一块橘皮不知从哪里落下来,我茫然地盯住这片橘皮,想像着这水果到底是什么样的滋味。我再也抵挡不住那种诱惑,趁人不注意时,拾起那块橘皮,放在鼻子下吮吸着那令人心醉的芬芳。

④在梦中,我好像在吃一只又一只橘子。我被一阵呜咽声惊醒了。朦胧的灯光里,母亲正坐在我的床上,背对着我,她的手里紧紧地攥着那块橘皮。当时,我还不明白她为什么啜泣,我把自己的小脸紧紧地贴在她的背脊上。她一下子惊起来,急忙擦干了双眼,转过身来,用力地搂住我。我抬起头来,看见她微笑着,两只眼睛依然红肿着。这是种虚弱苍白的笑容,不知为什么,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

⑤母亲弯下腰来,脸贴着我的头,温柔地说:“不哭了,孩子,妈妈要给你买橘子。”说完,她就走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回来了,她真的提着满满一篮子橘子。

⑥母亲靠在床上,当我动手把这些鲜艳的金橘整齐地码在枕头边时,她静静地观察着。我抚摸着那些金子般的橘子,忘记了一切,甚至没有察觉到母亲什么时候离去。隔壁病床的大娘正斜眼看着我,轻声地对她的儿子说:“他的母亲用她的毛线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为了孩子,当母亲的什么都可以舍去……”

⑦橘子?毛衣?我的母亲的毛线衣?刹那间,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苦涩的微笑和虚弱的身体。

10、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拉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拮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④段中,“我”为什么“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号啕大哭起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找出文中能集中体现母爱的一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结尾段三处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4分)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

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4、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_________季节的水,乙文写的是____________季节的水。(2分)

15、甲文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6、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一例用拟人手法写水的句子。(2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分辛勤抚养经济窘迫

11、3分因为父亲病逝,母亲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12、2分母亲用她的毛线衣才换了一篮子金橘。

13、2分表现“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思想感情。

(二)(14分)

14、2分冬天秋天

15、4分温柔多情(或“清澈温暖”)清澈甜美

16、2分甲文: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乙文: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

17、4分(1)用鲜明的色彩、比喻体现作者队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2)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济南的钟爱,体现秋天济南的美好。

18、2分原句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一些。

(三)(7分)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她了——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有脸颊旁飘扬着。①,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

我的视线顷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板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9.文段出自课文《》,这是一篇(体裁)。(1分)

20.将以下两句描写放回文段原处应该是①②。(2 分)

A.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

B.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

21.文段中多次对竹棒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段最后一句话中母亲在“憧憬”“等候”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母亲?我?狗(8分)

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23.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4.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2分)

25.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三)26.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19.《小港深处》散文(或抒情散文) 20.①B ②A

21.竹棒过去是失明的母亲的依靠,而曾经“我”是母亲的依靠,对竹棒的多次描写寄予着“我”对母亲的歉疚和深深的和悔恨(自责)。

22.母亲在憧憬女儿学业的成功和美好的未来,更是在等候女儿的归来(回心转意)。

(四)23.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虽然很害怕狗却一直守护着我,保护着我的安全

使我安心上学的故事。(大意对即可)

24.正面描写,如:“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母亲紧张地盯着周

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侧面反衬,

如:“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有一次同大婶闲谈,

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

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

25.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母亲对狗的害怕和恐惧,从而反衬出母亲对我的舍命相

和关爱倍至,更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大意对即可)

26.在狗面前母亲是极其胆小的,但是为了儿子的安全和学习,她又是非常胆大

的。(大意对即可)】

(四)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8分)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①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②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③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23.认真阅读文题,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1分)

答:

24.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第三件事是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

的过程。(3分)

25.文中加点的“厚”和“舔”这两个字,在用字炼意上非常讲究,请分别揣摩其妙处。

厚:

舔:(2分)

26.文中山网站建设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①句话告诉我,第②句话告诉我,第③句话告诉我。(2分)

参考答案:【23.本文的线索文章的中心24.第一件:在炽热的沙滩上走路第二件:到收摘后的果林摘果子第三件:在熟悉的地方有新发现。获得知识

25.?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风的凉爽,与前文的热相对比。?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充满诗意。26.①不怕困难,学会坚持②学会取舍③学会探索】

(三)(14分)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A、和睦B、和蔼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A、管教B、管理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5、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3分)

依次是:

16、“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2分)

17、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3分)

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

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

18、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9、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20、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3分)

答:

(四)一个美丽的故事(13分)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2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3分)

答:

22、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答:

23、体会下面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3分)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答:

24、文中的小男孩虽然“智力受损”,其实也还乖巧,试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写在下边的横线上。(3分)

答:

25、仔细阅读小男孩的作文《愿望》,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愿望。(2分)

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这是一个的愿望。

参考答案:【15、依次是:BAC 16、排比17、C 18、D 19、C 20、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21、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以一篇作文打动老师,感动妈妈的故事。

22、说明妈妈被这篇“作文”感动了,知道了怎样“格外喜欢你”。

23、写出了这个小孩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的样子。

24、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25、感人至深、真诚、发自肺腑等。】

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到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换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后面跑。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起一些人的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吁吁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哪?!”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着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母亲还是宽容地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哪,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叫:“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洗洗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掉,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知道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地转身,一步一匍伏地走了。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她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作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地站在一边。

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我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纳,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游弋()(2)气喘吁吁()(3)讪讪笑着()(4)木讷()

1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分)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2分)

21、题目“不要对那个人叫嚷”中的“那个人”指的是谁?(2分)

22、“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塑造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些方法的作用?(3分)

2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24、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读了此文后,你想对文中的孩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2分)

参考答案:【18、①yì②xū③shàn ④na19、女生没有礼貌的言行被老师撞见而感到难为情,因而神色态度不自然。20、①背驼貌丑的母亲满心欢喜的给儿子送东西,儿子却觉得母亲丢人,怪母亲来校,态度恶劣。②女生嫌父亲买的衣服不好,无理对待父亲。21、自己的父母以及所有深爱我们的亲人。22、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母亲背驼貌丑,行动困难,但背上的包却那样的大,突出了母爱的伟大。(1分)外貌、动作描写也为下文子嫌母丑埋下伏笔。(1分)23、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一样醇厚,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24、对文中孩子说的1分,对自己说的1分。言之成理即可。】

名著阅读(2分)

25、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子:

参考答案:【25、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等)】

阅读(一)海燕(15分)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音的由天上散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小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地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

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溶溶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10、作者描绘“烂漫无比的春天”时细致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突出了小燕子的什么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小燕子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燕子归来寻旧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段详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奇迹(12分)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15、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分)

16、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7、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2分)

18、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2分)

19、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2分)

20、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2分)

参考答案:【10、写了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树叶。作用是烘托小燕子的美好形象,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活动的背景。

11、外貌描写。特点:伶俐、轻快、活泼、可爱。

12、从小燕子的形体、飞翔、憩息、与故乡亲人的亲密关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13、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是借燕子表达思乡之情。

14、详写燕子的美好形象和与亲人的关系,有助于表现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5、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

16、为下文爹不为说情所动作铺垫,同后文爹的态度改变形成对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17、分别写出文因高考落榜的懊丧和复读无望的辛酸之情。

18、这样层层蓄势,来表现“文”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19、“文”是一个认定目标不言放弃的有志青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6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世隶耕②父利其然也

③或以钱币乞之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固众人⑥卒之为众人

⑦不能称前时之闻⑧父异焉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B、忽啼求之

C、余闻之也久

D、借旁近与之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停顿一次)(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即书诗四句

12、(2分)方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归结于其父“不使学”的缘故,用作者的话来说,

就是:

1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下来。(2分)

14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述(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分)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分)

阅读(14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