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试题库(2014)

马克思考试题库(2014)
马克思考试题库(2014)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 B )

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分析和综合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D.牛顿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B )

A.费尔巴哈B.傅立叶C.欧文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1.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A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2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C)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2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中世纪经院哲学

C. 17、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D.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4.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德国(B)

A.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B.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C.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

D.克服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25.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B)

A.基本一致B.截然相反C.完全一致D.相互排斥

26.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实事求是

C.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 为人民服务

27.第一次把自然、社会和精神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哲学家是(B)A.费尔巴哈B.黑格尔C.马克思D.恩格斯

28.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 )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29.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 C )

A.经验材料B.理论结论C.一般方法论D.具体方法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A )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BC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ABC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8.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BCD )

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错)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错)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错)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2.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21.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D )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

22.哲学史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源,所以它是( D ) A.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最后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D )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斗争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2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是指( C )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2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C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26.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7.“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B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28.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D)

A.昆虫被踩死B.禾苗被太阳晒死

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9.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D )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3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3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3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

A.本原和派生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3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 B )

A.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B.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5.质变指的是( B )

A.事物的连续性变化B.事物根本性质变化

C.非爆发式飞跃D.事物数量的增减

36.矛盾是指( D )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B.对立面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 D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3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40.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41.“贝克莱主义”是(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2.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 C )

A.事物的消亡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43.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问题,是指( B )

A.两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后者能否反映前者的问题

C.意识的能动性问题D.实践和认识关系问题

4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C )

A.根本属性B.运动方式C.存在形式D.时空坐标

45.主要矛盾是指( A )

A.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B.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D.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的矛盾

46.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C )

A.进步和保守的关系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7.所谓结果,就是( D )

A.引起现象的现象B.事物主要矛盾

C.已经发生的现实D.被现象引起的现象

48.运动是( A )

A.绝对的B.相对的

C.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D.有条件的

49.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可感知性D.统一性

50.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5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C )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5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5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3.“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54.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D )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5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5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永恒运动的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

5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5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D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9.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B )

A.是否受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出现时间的先后

60.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D)

A.事物的不断运动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多项选择题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 画饼不能充饥

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的观点有(ABCD)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 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 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B)

A. 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 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 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 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 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ABC)

A. “抓典型”

B.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 “一切经过实验”

D. “欲擒故纵”

12.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BCD)

A. “一分为二”

B. “和二为一”

C. “万物莫不有对”

D.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B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定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 辩证的否定是(ABCD)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9. 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20. 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 激变论

B. 直线论

C. 庸俗进化论

D. 循环论

21. “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BD)

A. 整体依赖于部分

B. 部分依赖于整体

C. 整体是部分之和

D. 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CD)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辨析题

1.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

2.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4.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

5.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

6.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7.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8.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

10.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

11. 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对)

1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错)

13.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

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错)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的客体是(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体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感官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

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1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C )

A .在任何情况下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 . “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 “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18 .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

A. 混淆了真理性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19 .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B )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 在真理问题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D )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的具体性,不讲真理的抽象性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2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

A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4.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强调了(D )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25.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6.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C )

A.客观性B.主观性C.相对性D.阶级性

28.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前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主观的

C.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不包含错误

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D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31.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D )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

A.多数人的意见B.逻辑证明

C.有使用价值D.客观事物本身

32.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的关系是(B )

A.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 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关系 D. 相互对立的斗争关系

3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B )

A.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D.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3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B )

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知识

3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6.马克思主义认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C)

A.辩证法B.科学理论C.实践D.逻辑

37、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38、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B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9、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0、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2、认识的起点是(C )

A.社会存在

B.客观世界

C.感觉

D.表象

43、认识的本质是(C )。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4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C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4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C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8、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对象(B )

A.只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用同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49、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B )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5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5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C )。

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5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5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5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C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55、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 )

A.具体和历史的统一B.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可能和现实的统一D.僵死和抽象的统一

5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58、“人定胜天”这句话是(C)

A.主观唯心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

C.体现了人能够战胜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可贵精神

D.体现了唯意志论

5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6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D )

A. 认识上的唯理论

B. 认识上的经验论

C. 认识上的唯物论

D. 认识上的辩证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是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AD )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 理论科学不产生实践的需要

D.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

A. 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 )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 .生而知之(孔子)

B .不虑而知(孟子)

C .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BD )

A. 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 一切理论都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 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的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BCD)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之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

A.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

A .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 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AD )

A. 马克思主义属于认识领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B. 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C. 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已经过时了

D. 马克思主义自身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有(ABCD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BD )

A.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B.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

C.都是可知的和无限的

D.都具有相对的性质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又何来真理?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 辨析题

1.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错)

4. “人的思维是至上,又是非至上的”。(对)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

6.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错)

7.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错)

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就是真理。(错)

9.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错)

10.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

11.规律是变化、发展的。(对)

12.错误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错)

13.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错)

14.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错)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时间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公共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c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 c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 a.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正确答案: c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 a.一般方法 b. 经验材料 c. 理论结论 d. 具体方法正确答案: a 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 。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正确答案: a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正确答案: d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正确答案: d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正确答案: b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 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正确答案: b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正确答案: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正确答案: d 12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 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正确答案: a 13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正确答案: c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势在造就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影响着时势。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在影响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在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学说之一,既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凝聚,也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思想动力。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19世纪至今,从欧洲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 发挥着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它的出现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定义,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此外,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4 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同时,随着 航海事业的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固有矛盾的不断加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预测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是 ( ) A.中国哲学、埃及哲学、德国哲学 B.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 C.中国哲学、英国哲学、法国哲学 D.中国哲学、俄国哲学、日本哲学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 A.可逆性 B.不可逆性 C.无限性 D.持续性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 (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激变论”的错误在于 ( ) A.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D.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一观点表明 ( ) A.只有经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 B.每个人的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 C.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真知的 6.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包括 (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D.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8.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 ( ) A.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C.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D.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9.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 ) A.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D.人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10.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意义的关键是 ( ) A.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B.处理好贡献和索取的关系 C.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D.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 C.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12.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 ( ) A.夸大了人的感觉经验的作用 B.夸大了人的思想理论的作用 C.夸大了人的情感意志的作用 D.夸大了人的逻辑思维的作用 13.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 ( ) A.机器能像人一样思维 B.机器能够代替人的思维活动 C.机器能够全面超过人的思维活动 D.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活动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性及其发展性 内容摘要: 理论是时代的声音,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别的理论一样具有时代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的终极关怀、科学的方法论使其具有超越时代的品质,使时代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影响力就穿越了时空和阶级局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性开放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所处的时代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的理论回应,时代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然而,在远离了那个时代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生机勃发,在世界传播和发展,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又有一个时代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理论的时代特质,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问题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后继者根据变化了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运 用与发展。后继者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理论上讲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创思想的认识程度,从实践上讲取决于对现时代问题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都有一个时代性问题。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生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使研究对象发生变化; 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而任何一种理论就其问题指向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的时代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所处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方面。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动、大变革的时代,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社会关系、社会伦理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道: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正是在变动不居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千年未变的图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迁: 农村屈服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的民族

郑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线测试满分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至第08章 (满分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世界观就是(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B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B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ABCDE)。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ABCE)。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CDE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CE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ABC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郑大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5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客观真理是( )。 A、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承认 B、所有的唯心主义都承认 C、只有旧唯物主义承认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 5、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实用主义者把实践( )。 A、看成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B、看成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C、看成是人的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 D、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的经商活动 E、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E、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 )。 A、群众路线的核心 B、检验一切实际工作成败的标准 C、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D、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E、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唯心主义认识论(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E、把认识看成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5、“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E、必然和自由的统一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正确错误 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正确错误 3、错误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错误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 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③19 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图景, 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④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2.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产生的伟大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 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其次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而我们需要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指导,联系国内大局,联系社会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生活,自有酸甜苦辣,就好像调色板。生活,多姿多彩,就好像一部连续剧,从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总之,生活需要 色彩才会精彩!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 3.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具有的物质性,自觉能理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等活动是以实践 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③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 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 力。 4. 怎样理解矛盾共性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 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自测)试卷

试题 1.第1题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 B、各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具体过程 C、人们的具体心理过程 D、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批注: 2.第2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批注: 3.第3题单选题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批注: 4.第4题单选题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批注: 5.第5题单选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批注: 6.第6题单选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标准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批注: 7.第7题单选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批注: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姓名: 学号: 班级:思政2班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书报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一个和马克思主义接触很多的专业,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所以在一学期的学习里我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有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和发展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机器生产提高了社会化的程度,使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的激化,是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继在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为科学地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社会历史前提。进入19世纪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以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丰富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思想。其次,我了解到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有过许多次思想转变的,他的思想转变历程是:(1)1835—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参加青年黑格尔派,这是其思想的起点;(2)1841—1843年,《莱茵报》时期,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3)1843—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达到了初步的唯物主义认识,明显地转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了论证,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经历了这几次思想的转变马克思思想基本形成了。 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实在是有太多需要知识我们去学习,所以在这学期短暂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全部东西,我就不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了。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中国化的部分,有很多体会与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很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 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 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 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单选) D A求实创新 B 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 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 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 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 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 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 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 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 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 B C D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A B C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C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B C D

D、具有民族性 E、具有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并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结合本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和北美全面

确立其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并把它的影响扩展到全世界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当时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教育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他们通过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石;同时,他们特别声明:自己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自《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了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特别是发生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近代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显端倪。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新的发展,不断运用所创立的理论指导革命运动,并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修改某些具体的设想和论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列宁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展,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这样的现实,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胜利,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论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认识,果断取消了基于战争环境与过去的认识而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余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 C、理想化 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 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着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概述

就研究生学习谈几点想法 相信自己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尽快适应专业方向的转变; 树立起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问题;扎实自己的理论功底; 提高自身学术论文水平;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处理好四大关系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学习与研究;学习研究与勤工俭学;知识体系与自我信仰。?树立四大意识:哲学意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诚信意识 ?学会研究 阅读原著文本;确定研究方向;收集方向材料;拟定研究论题;反复修改写作; ?人自然社会;人发展自由;劳动实践生产;资本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和谐。 ?课程要求 ? 1.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历程。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掌握重要概念范畴如实践、劳动、生产等以及基本结论 如不断革命论、一国胜利论等。 3.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4.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作客观评价。 ?参考书目 ? 1.《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简明马克思主义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庄福龄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余源培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走进马克思》孙伯鍨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回到马克思》张一兵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7.《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谭培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研究专题 ? 1.马恩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2.马恩两种生产理论研究; 3.马恩自然哲学思想研究; 4.马恩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5.马恩主体性理论研究; 6.马恩控制自然思想研究; 7.马恩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8.马恩社会交往理论研究;9.马恩生产与消费理论研究;10.马恩民生思想研究; 11.马恩劳动与休闲观思想研究;12.马恩实践概念的逻辑生成;13.马恩人的解放思想研 究;14.马恩自由观思想研究;15.马恩生态伦理思想研究;16.马恩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4章在线测试 A B C D 、事物的质变是指( A B C D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 A B C D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 B C D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 B C D

D、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E、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唯物辩证法关于因果联系与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有( )。 A、事物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B、事物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的 C、偶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非主要原因 D、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外部原因 E、找到了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就把握了必然性 3、事物的联系是复杂性多样的,它们分别是( )。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E、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4、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E、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5、下列各项正确反映质与量的关系的有( )。 A、它们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B、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 C、量是质的前提,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质

正确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正确错误 、规律是变化、发展的。 正确错误 、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正确错误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正确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