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pro-BNP在治疗ACS中的应用和意义

NT-pro-BNP在治疗ACS中的应用和意义
NT-pro-BNP在治疗ACS中的应用和意义

NT-pro-BNP在治疗ACS中的应用和意义

【摘要】脑钠肽(BNP)是一种由心脏分泌的神经内分泌激素,最早被发现在心室壁压力增加时大量分泌,因而在诊断治疗心衰、判断心衰患者预后中广泛被应用。近来的研究认为BNP在冠心病领域中也有重大的应用意义。在血液中检测BNP水平的变化能独立、有效、敏感地判断ACS(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和长期的预后,并且能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判断疗效。NT-pro-BNP(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BNP有相似的生理功能,但前者较后者在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优点,因而逐渐取代后者。

【关键词】BNP;NT-pro-BNP;ACS

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由心脏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已被证明是临床上诊断、治疗及判断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进一步研究发现心肌缺血也是促进BNP和NT-pro-BNP分泌的重要因素。在ACS 发病初期,BNP和NT-pro-BNP的变化可提供ACS患者的预后信息。根据发病初期血液中BNP和NT-pro-BNP水平,临床医生能在保守治疗和侵入性治疗之间进行适当的选择,并判断治疗效果。本文将综述BNP与NT-pro-BNP在治疗ACS中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1 BNP及NT-pro-BNP生物学特性

BNP最早由Sudoh等在猪脑中发现,是一种由32 氨基酸肽链组成的多肽类神经激素。主要由心室细胞分泌,其分泌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血流动力学的调控,具有促钠排泄、利尿、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作用等生理特性。BNP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远端,包含3 个外显子,2个内显子,其mRNA3’端转录区有4个’AUUUAA’重复区域。该区域具有不稳定性,使得BNP转录mRNA频率很高,BNP即可以在短期内大量合成。BNP的mRNA转录成为含有108氨基酸的蛋白前体即(proBNP)。BNP以ProBNP的形式从心肌细胞分泌出来,分泌出来的同时被酶切成为BNP和NT-pro-BNP,BNP与NT-pro-BNP两者生理功能相似,但有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NT-pro-BNP由76个氨基酸组成,半衰期长至大于1 h、受激动神经激素系统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较小、体内、外浓度下降较慢,并且经肾脏代谢,故不受抑制肽链内切酶的影响,而轻度、中度肾功能不全对NT-pro-BNP和BNP的影响未见差异[1]。因此,NT-pro-BNP比BNP稳定性好,更适合临床应用。因此,目前临床应用中已逐渐呈现将NT-pro-BNP取代BNP的趋势。

2 BNP与NT-pro-BNP的分泌机制

左心室室壁压力升高可促进心肌细胞大量分泌BNP及NT-pro-BNP。造成室壁压力增加的因素有: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心肌功能失调、心肌梗死后心肌凋亡

(完整版)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ACS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和/或远端血栓栓塞,造成完全或不完全心肌缺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根据心电图表现, ACS 分为 STE-ACS和 NSTE-ACS。 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和红细胞为主,即红血栓。 NSTE-ACS 反映了冠状动脉非完全闭塞,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即白血栓。 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都是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抗栓在 ACS 的治疗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是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在体内紧密联系,凝血系统激活后产生的凝血酶,是一个强有力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后又将促进凝血过程。 抗栓治疗应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全球每年有 1700 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ACS 患者住院期间及远期死亡率分别为 6%和 12%。 1/ 8

大量的研究证明,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 ACS 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但另一方面,各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同样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是 ACS 患者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的重点及难点,尤其在高危患者和某些特殊人群如高龄、肾功能不全等。 一、抗血小板治疗首先,无论 STE-ACS 还是 NSTE-ACS,急性期双联(甚至多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必须的。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和西洛他唑等。 阿司匹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大量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已经证实了它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缺血事件。 目前,多数指南推荐 ACS 患者起始负荷剂量为 160~325 mg (非肠溶制剂),急性期剂量应在 150~300 mg/d 之间,3 天后可改为小剂量即 75~100 mg/d 维持治疗。 所有患者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还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急性期立即给予氯吡格雷 300~600 mg 的负荷剂量,然后每天 75 mg 维持。 在考虑行 PCI的患者,可使用 600 mg 氯吡格雷作为负荷剂量以更迅速地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