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职高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职教语文第一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威尼斯(朱自清)

教学目的:

1、了解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概况。

2、了解游记散文的又一种写法:特征概括式。学习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3、体会本文自然清新、巧用比喻、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

4、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艺术美。

5、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领会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虽然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平易自然”(朱德熙语)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本及单元介绍:

1、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区别。

2、第一单元重点是诵读与速读、写景与状物。

二、课题及作者介绍:

1、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亚得里亚海西北岸的重要港口,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该城历史悠久,公元六世纪兴建,以后曾在此建立过城市共和国。有118个岛屿组成,靠378座桥梁连接。

2、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篇游记选自《欧游杂记》。一九三一年八月至一九三二年七月,朱自清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记下许多旅途见闻。一九三四年,辑成《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出版。

三、明确学习目标:

《威尼斯》是游记。游记散文的典型写法是游踪型,如《雨中登泰山》。还有特征概括型,如《天山景物记》;叙议结合型,如《内蒙访古》、《游褒禅山记》。本文是特征概括型游记,这类散文要求对客观景物做主体观照,艺术地感受景物的总体特征。点明特征的词语往往是着意锤炼的,概括性强,文章主体即是对此的诠释与印证,顺序上表现为分承关系的居多。

朱自清的散文“严谨不苟”,“着意锤炼文字”。因此,他的这类散文更能让我们认识特征概括式游记的特点。而他的《欧游杂记》因为是为了“写给中学生看”,文字上下了不少功夫,

所以风格平易自然。

四、诵读全文,把握结构:

1、学生诵读课文,自行编写段落提纲;;

2、同时查字典,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别致、团花cù簇锦、yàn酽、明媚、chǎnghuǎng惝恍迷离

华妙、节奏、因地制宜、风华 kuàizhì脍炙人口

3、找学生甲、乙分别在黑板上说出自己的结构提纲。

4、教师点拨难点:

“别致”是全文之“眼”,非首段之“眼”;“海中之城”是对①②两段的概括,非只②段;“明媚”是①②段之“眼”;“华妙庄严”为后半部分之“眼”。朱自清散文“严谨不苟”的特点体现于斯。

在黑板上画出课文结构图:

海中之城

(明媚)

别致总写圣马克方场

艺术之城圣马克堂、公爷府——建筑艺术

(华妙庄严) 夜曲音乐艺术

分写圣罗珂堂、佛拉利堂—绘画艺术

公园现代艺术

手工艺品工艺美术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背诵第二段

六、板书:(如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生字词

2、背诵第二段

二、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提示:朱自清的散文,其“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觉察到,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

1、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有何异同?(生读后议论)一段着重描述二段描述和抒情结合

2、作者在描述中“着意锤炼文字”,但是能平易自然地引起读者共鸣,即使没到过威尼斯的人,也仿佛亲临其境,与作者一起被陶醉。原因何在?

比喻: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记忆闪回)仿佛在江南的水乡

口语化:“有的是”。

3、二段观察的立脚点是哪里?怎样观察的?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

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

4、二段怎样写游人的感觉?

中国人到此:江南的水乡

夏初从欧洲北部来:春天的背影

5、加强背诵

三、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诵读第二部分

四、板书

大运河——反S——大街;

小河道——小胡同

轮船——公共汽车

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俯视

先近景:小岛荡漾(写出波浪起伏的观感)把动写静

后远景:水天相接(写空气能见度高)与后接应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第一部分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

2、你对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讨论学习第二部分:

1、第三段在第二部分中处于什么位置?写方场建筑以什么为序?

总分(纲目清晰,层次分明)空间方位

2、“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3、威尼斯很大,为什么着重写一个圣马克方场?

最热闹、最华妙庄严→抓典型、写全城→写文章的概括之道

4、“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威尼斯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威尼斯最热闹最华妙庄严的地方都是这儿”,比较说明好处。

比较引申:强调华妙庄严;这是作者对威尼斯作为“文化艺术之城”的特色归纳同时句式简短。

引申(比较鲁迅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景物单调,感情压抑

5、为什么说“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历史悠久、风格华妙庄严,是威尼斯建筑的代表,其他建筑以它为中心布局

6、作者是怎样从游者的角度写圣马克堂的?

“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从参观者的角度表现建筑物的特色

钟楼偏在一边

“钟楼填空子”表现陪衬地位

7、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是怎样的?

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乐》时,曾从巴黎的建筑群得到启示:“建筑艺术就像音乐一样,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可以说是凝固的音乐了。”

学生议论后,重点就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进行点拨:

风格:直线+尖拱门+阑干①庄严华妙,兼而有之;漂亮劲儿。

堂内:(屋顶、墙壁)画像(色)肃穆

(地)大理石(颜色花样)②空间阴暗的氛围中觉得伟丽森严。

堂外:楼房、钟楼、白石不相称、相称。衬出金碧辉煌

小方场、钟楼③节奏和谐(词语移用)(视听通感)

影响:绘画(题材)(联想)(间接)真好

↑描述有序↑感受前后呼应(1989上海高考题)

8、公爷府的建筑价值如何?(找感受句、评价句)

l 增加颜色:像在画中;像少女一般;

l 不愧是着色的能力;好像在梦里;

l 很巧的结构,……,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9、略读⑥-⑨段,学生自行品味其它艺术的精华,培养知一反三的能力。

l 听夜曲,写外国风情,笔端饱含赞美之情,也流露出故国之思。(可联《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l 对艺术的感受蕴含着深情,对艺术的评价用语准确、简洁、精当。

注意:讲读有详有略,详为突出重点、突出主导作用,示以读法;略微突出主体作用,培养自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写作特点:

1 以漫游路线为经,以风景、古迹描写为纬构思全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从刚到威尼斯的最深印象写起,从平面角度,抓住“水上之城”的特点,突出街道和运输工具的“别致”,再以俯瞰的角度描写“海中的城”的特点。然后作者以圣马克方场为中心,以空间转移为顺序,按行踪所到,有条理地写了方场周围的名胜古迹、建筑特色、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介绍了威尼斯另一特点——文化艺术之城。

2 中心突出。

全文紧扣威尼斯是座“文化、艺术之城”这个中心,有选择地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方,并抓住各自的特点写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如圣马克堂的建筑艺术,公爷府的外部结构和颜色,圣罗珂和佛拉利所珍藏的名作,公园所举办的国际艺术展览等。

3 语言朴素、清新、自然。

主要表现在:

①使用口语写景,自然、清新。如“有的是”、“哪儿都走得到”等。

②运用比喻。如把运河比做“反写的S”和“大街”,把山河比做“小胡同”,把圣马克教堂的地位比做“主人”等。

③运用叠字叠词。如“微微”、“酽酽”、“茫茫”、“来来去去”、“疏疏落落”等。

4 运用移用修辞格描述事物,语言新鲜别致。

如“酽”本指液汁浓和味厚,移用来形容歌喉的浑厚、甜润、有韵味。“不啰嗦”是指说话、写文章简洁明快,移用来说明建筑物造型简单,少浮饰。

四、布置作业,在联系比较中作总结。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的美丽山河,通过体会作品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写景状物的写法;

2、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学习丰富迷人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写景顺序

教法:讲析、诵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

2、《威尼斯》有关常识

3、听录音:《在那遥远的地方》

4、此曲的作者是谁?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王洛宾;

名片:有人问王洛宾老人的名片,老人说:《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我的名片。

新疆

遥远的地方,并不遥远。我们今天就可以到那遥远的地方,欣赏那迷人的风光,我们一起到那天山去看一看。

二、速读课文,

1、了解大概内容,划分层次

三部分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

第二部分中间四层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2、理清顺序,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一层山外围到深处

第二层以时间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第三层以描写对象被发现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层从高到低

3、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纲挈领,使文章眉目清楚。

4、生字词:

横gan亘白ái皑ái皑 wān蜿yán蜒 lia鬣zōng鬃 shuǐ水bīn滨 hàn旱tǎ獭

三、朗读前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写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这样写?

前言交代天上的地理位置和天山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四、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

雪峰:寒、高大、美。

溪流:急、美、清幽。

森林:高大、茂密、幽静、原始。

野花:艳、大、多、高。

2、章第4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用了映衬、比喻等修辞;顺序是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的顺序。

五、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范读第一段,每个人描绘自己心中的天山千里牧场……

l 你心中的草原风光是什么样?

l ——《阿拉木汗什么样》?

l ——罗丹: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

2、迷人,你最欣赏哪一段?

——美不胜收!

——从对色彩的运用、对景物的比喻

入手重点欣赏前五段

板书:

色彩比喻

l [牧场]墨绿青翠白光 [镶]…的花边…的海洋…的水泡

l [牧群]碧绿黄花白红 [绣]………的彩色图案

l [牧女]蓝天雪山绿草有声有色有形有情

“坠满衣角的银饰……健美的身姿……欢笑着……驰骋……”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l [阵雨]雪峰绿林繁花碧绿…蓝宝石…金刚钻

l [黄昏]落日雪峰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3、欣赏诗歌:闻捷《天山牧歌·赛马》

幸福的生活

4、默读4——8段回答下列问题:

l 这五个自然段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四层:

l 各写了什么?

阵雨前后;牧场黄昏;牧民生活;草原之夜。

l 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阵雨前后主要写了雨前的雨云低飞,雨后草原的清新碧绿;牧场黄昏主要写了落日前的金碧辉煌,落日后的暮霭笼罩;牧民生活主要写牧民的热情好客,丰盛的奶制食品,别具一格的炊具,欢乐的晚会;草原之夜主要写草原的宁静与安详。

l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顺序是时间为序。即白天、黄昏、初夜、深夜。

5、学习收获?(见板书总结)

l 色彩美丽

l 词语生动

l 比喻形象

迷人的散文语言

☆——迷人的夏季牧场,迷人的散文语言;

☆——处处有迷人的风光,处处有瑰丽的宝záng藏

三、作业

四、

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

[牧场] 墨绿青翠白光 [镶] 花边海洋水泡

[牧群] 碧绿黄花白红 [绣] 彩色图案

[牧女] 蓝天雪山绿草

[阵雨] ……蓝宝石金刚钻[黄昏] 落日雪峰金碧辉煌 [镀]

玫瑰红银灰色红火光

色彩美丽词语生动比喻形象

附:《赛马》闻捷

乡亲们哄的笑了,

笑声羞红我的脸,

今天和我赛马的人,

正是我热爱的青年。

我和他并着马头走,

走向草地边缘,

在我们身背后,

盯着无数羡慕的眼。

马呵走慢一点,

马呵靠拢一点,

我心爱的人呵,

有许多知心话要谈——

他的话象小河流水,

句句渗入我的心田:

“倘若两颗心一样真诚,

美满的爱情永远美满。”

他还谈到未来的日子,

孩子会带来更多的温暖,

男孩子叫他哈力克,

女孩子叫她赫利曼……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

我们就到了比赛地点,

他勒转马头扬起鞭,

像一颗流星划过暗蓝的天。

他的心眼多么傻呵,

为什么一再地快马加鞭?

我只想听完他的话,

哪里会真心把他追赶。

我是一个聪明姑娘,

怎么能叫他有一点难堪?

为了堵住乡亲们的嘴巴,

最多轻轻地打他一鞭。

1952年—1955年

乌鲁木齐—北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三层

1、完成以下表格: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功能

野马

蘑菇

旱獭

雪莲

2、体会语言

让学生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四层

1、作者描写天然湖笔法细腻,写了哪几个方面?

六个方面:位置、总写、水中、水面、湖色、成因

2、写泪滴成湖有什么作用?

以过去的苦难反衬今天的幸福。

3、作者是怎样从天然湖写到野果子沟的?

顺着天然湖的泻落流向去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飞练的?

由高到低依次写来。写飞练由高到低,由远而近,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变换观察位置,绘形、绘色、绘声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5、找出写野果子沟中的两组对偶句,说说它的作用?

一组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铺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的前景。另一组既写出了作者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之情,也激发起读者建设祖国的热情。

四、总结全文:

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文中三个“不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两字。

五、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景色奇丽、物产丰饶的祖国边疆,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

六、布置作业:

1、以家乡新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仔细观察,抓住特征;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段落间衔接紧密自然,语言生动,中心明确。

萝卜(汪曾祺)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状物特点。

2、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描写对象。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清新、自然、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诵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

填写下面表格:

萝卜名称吃法写法

杨花萝卜生嚼

水萝卜

心里美萝卜

穿心红萝卜

泰州紫萝卜

淮安青萝卜

张家口白萝卜

美国萝卜

南韩萝卜

日本萝卜

三、体会本文写作手法:

补充填写上面表格

四、领会本文的语言:

1、语言清新质朴,节奏鲜明,具有口语的韵味

2、俗语、谚语、顺口溜交相辉映。

五、复习本节内容,处理作业

六、板书(略)

第二单元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

2、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3、鉴赏:课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题、作者及背景介绍: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

2、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洗dí涤 dàn惮 cuǎn攒射尸hái骸

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4、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5、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第一、二部分:

1、分段讲析内容(见书);(习题穿插于讲读中)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l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l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l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诵读课文。

四、复习本节内容

五、板书

┏纪念烈士

┏一、写作缘由:悲哀愤怒┃

纪念的┃┗揭露敌人

目的┃┏要像猛士──直面人生

┗二、写的必要┃(唤起民众)

┗不做庸人──暂时偷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习第三部分:

1、这里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看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2、作者为什么连续强调“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除了表现她文静、善良、乐观的性格风貌外,也反衬出敌人虐杀的凶残,对反动当局诬蔑这些学生是“暴徒”的无耻谰言作了有力的驳斥。

三、研习第四、五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重点体会下面句子:

“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体会作者的悲愤心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

四、背诵重点段落

五、复习本节内容

六、板书:

┏三、交往始末:暗自诧异──微笑、温和┃(不为势利所屈)

┃┏府门前喋血┓

┃┏刘:微笑、和蔼┃┃

纪念的┃四、遇害事实┃┗棍棒的伤痕┃不爆发

内容┃┃┏惨象不忍视┃就灭亡

┃┗敌:下劣、凶残┃┃

┃┗流言不忍闻┛

┗五、遇害经过:沉勇友爱──从容转辗

(惊心动魄的伟大)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背诵

2、文章结构

二、研习第六、七部分

1、体会作者感情,指导集体诵读;

2、理清结构;(同板书)

3、明确难点:

1)

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2)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

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3)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4)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汉字注音依次正确的一组为:

桀骜赁屋屠戮浸渍

A.jiàng lan chuō zìB.ji? lìn lù zì

C.jia lan lù z?D.ji? lìn chuō z?

2《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

A.《二心集》B.《华盖集》

C.《且介亭杂文》D.《华盖集续编》

3.理解下列语句,然后回答问题。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A.这一段话的中心是什么?

B.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C.“至于……明证了”一句中的主、谓、宾语依次为、、。

4.写一则“三·一八”事件的简讯。

课堂作业:1.B2.D3.:A:指出烈士死难的重大意义。B.第一句说中国姑娘在去年“女师大事件”中所显示的英勇气概;第二句说她们在这次“三·一八”惨案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第二句是小结烈士死难的意义。C.事实、为、明证。

四、总结全文: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为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能说出话来?

杀人者依然横行,造谣者诽谤中伤,黑暗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苟活者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惨案才过去两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却快要降临了。因此作者再次感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不要苟且偷生,继续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作者于是痛心地回忆起认识刘和珍君的过程,直至留在记忆上的最后印象。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第四部分,文章接着叙写得到噩耗的惊愕,──出乎意料之外:

①卫队居然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

②始终微笑的刘和珍也在被害之列──有尸骸为证;

③这是虐杀,因为身上还有棍棒的伤痕,反动政府竟如此下劣;

④杀人者反诬被杀者是暴徒!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刀枪,野蛮凶残;流言,更加阴险恶毒。屠杀,舆论钳制,这是反动派惯用的两手,这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作者于是再次愤慨地写道:“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作者并不以为我们的民族就此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所以他大声呐喊,“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记叙遇害经过,夹叙夹议,揭露控诉段政府布下罗网,杀害爱国学生的暴行。这是第五部分的内容。

第六部分,作者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沉痛总结了经验教训。尽管他不同意徒手请愿,但他认为烈士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想到这里,他不觉又慷慨激昂起来,进而化作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对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的热烈讴歌。这便是文章第七部分的内容。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意与内疚。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五、板书:

┏六、经验教训:谈资流言──徒手请愿(应取有效方法)

纪念的┃┏百折不回┓

意义┗七、死难意义┃┃勇毅不亡(奋然前行)

┗殒身不恤

幼学纪事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所叙述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经历的苦难和他们执着的追求,以及对今天年轻一代的启蒙意义。

2、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

3、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教学重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的叙事特色。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文章中有特色的语句。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释题:

三、阅读“提示”及课文,试着下面问题:

1、本文的线索及顺序是什么?

2、注意下面字词:

l m?殁 zhù伫lì立 wū兀立 tǎnta忐忑 nia涅 qī嘁qī嘁zhā喳zhā喳

3、给本文的四个部分列小标题。

l 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l 概述幼年的求学情况;

l 写因家境困窘,被迫辍学;

l 写辍学后的苦心求学经过。

4、本文四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顺序编排?

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四、细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

恶劣、困苦

2、在恶劣的环境、困苦的条件下,我为什么“还喜欢读点书”,并且学有所成,“没有胡乱的生长”呢?

因为遇上了几位好老师

3、遇上这么好的老师,本该好好读书,为什么辍学?

经济濒于破产

4、辍学后又怎么求学呢?

偷学、挤时间学

5、本文详细记叙的是哪些?

二、四部分

六、复习本节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

2、课后作业二、三

八、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课文,体会语言: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用口语,通俗、亲切,在幽默的话语背后,流漏出辛酸之情,使读者深受感染。幽默的语言风格,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幽默有两种形式:用貌似轻松的话来说严肃的事情,或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仔细体会下面句子:

1、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

2、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茫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

3、一到稍微繁难的算术题,我憋住了,能找谁去?杂院里是没有这样的老师的。

4、我沉默了,母亲也无言。吃人嘴短,还能说什么呢?

5、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里可就渐渐地显漏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

6、老郝叔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也就化为乌有。

7、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呀,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的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

三、口头作文训练:

讲一件在自己的童年中印象最深的、最动感情的事情。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

1、理解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及顽强的敬业精神

2、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指导

课时:一课时

解说: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课时

一、教师简介背景

二、计时速读课文,

1、用简答题测试阅读效果。

本文的标题是什么?作者是谁?用来与邓稼先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又是谁?请说出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于什么地方,曾于1948~195O年赴哪一国哪一所大学留学,于何年何月何日因患什么病逝世。清说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

参考答案:邓稼先、杨振宁、奥本海默、1924、安徽省怀宁县、美国、普度、1986、O7、29、直肠癌、1964、10、16、1967 O6、17

2、总体把握全文内容。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三、计时默读课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词。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qì泣家喻户晓元xūn勋 páng彷huáng徨马革guǒ裹尸 yàn 燕rán然la勒gōng功

jū鞠gōng躬jìn尽cuì瘁死而后已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六、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七、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八、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九、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解说:以上设计的8个自读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同时依据不同的内容要求而选择速读、默读或朗读等阅读方式。全文3500字左右,若按大纲每分钟200字的阅读要求,须

18分钟左右。本文作为自读课文,若按此做法,教学任务与时间分配的矛盾难以解决。而同时本文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实易懂,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人物关系比较单纯,事件虽然重大,但并不复杂,因此很适合作选读训练。按每分钟5OO~1O00字的速读速度,可在4~7分钟内读完。读后作速读测试题,以检验阅读效果。默读全文并勾画生字词或关键调约需用Ic分钟,为更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再根据文字深浅难易程度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分别安排默读或朗读,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5、6已涵盖了对练习一的处理。7能触发学生认识个人事业只有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就。8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赞颂、敬佩和探病追悼之情。)

3、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在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解说:以上设计的自读点拨,仅为教师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信息,以资借鉴或思考,力求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能做到在紧要处适时适度点拨,并非全讲给学生,或都在课堂上完成。

十、举办“畅谈我的理想”演讲会。

将学生课内的知识吸收与未来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

作文训练

写作范围:叙事记人

训练重点:

1、叙事要把事情写清楚

2、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指导评析一课时,学生习作两课时)

第三单元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2、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3、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4、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5、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本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释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四、通读课文,注意字词:

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

ráng瓤(瓤子) lǐ醴(甜酒) náng囊(口袋)

lào酪(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

b?勃(烟起貌) pú莆(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jūn龟lia裂: 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 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 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 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 完成。了(第二个): 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 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 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五、指导自读阅读提示和课文: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六、编写全文提纲,弄清顺序,理解脉络:

编写提纲时可以参考“思考和练习一”,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预习提示”中说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因而在“思考和练习一”中说“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3、“思考和练习一”的第2道填充题,把荔枝的花也包括在“写荔枝的果实内部”当中,这样归类,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七、复习本节内容:

八、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阅读第一段,提出问题:

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批把,壳如红缮,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品细节,悟真情 ——《项脊轩志》的细节品读 垣曲中学张拥民 《项脊轩志》并不是一篇特别艰涩的文章,其中的情浓、文质朴,曾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究竟该如何处理,既照顾到了文言文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真正品文、悟情。我希望在这一课有所突破,打破文言文难教、学生死学又不爱学的怪圈。恰好那个时期,学校刚刚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讴歌亲情的作文。于是我大胆采用课题学习的方式来教学本课,并且把“《项脊轩志》细节描写”作为了本课的课题,希望通过品味细节,体味那份“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了:通过学习文中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品味鉴赏,来理解感悟作者情感。 总体设计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鉴赏性阅读,通过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动自己的细节,对它进行翻译; 第二步评价性阅读,说出这处细节表达的思想感情,抒情时又体现了什么特点; 第三步扩展性阅读,通过文本精读,调动学生阅读细节的兴趣,进行扩展性阅读,进而有效指导作文教学。 目标及步骤选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试着讲授这节课,惧怕学生不说不

参与,可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在谈到大母“喃喃自语”的细节时,班里竟传出了低低的抽泣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种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文化气味笼罩。到这里我不能不先展示一下我的开题过程: 我先背诵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买柑橘片段,(自认为自己的朗读水平还不至于让学生倒胃口)体味细节描写的魅力。(明确此处状难写之意在眼前,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然后告诉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然后听录音,让学生找出感动自己的细节。(第一环节)然后要求小组讨论:要求找出最动人的细节,并且针对一个细节进行鉴赏分析。(要求:谈话要有一个话题谈,然后做出分析,先必须把自己选取的原句解释一下) 同时给出示例:融情于树,情深似海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也”翻译 分析:前文讲到他曾与妻子有过一段短暂而又温馨的生活,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树市妻子亲身所植,因而弥足珍贵。而今物是人非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时光飞逝,人去物在更添悲凉……,包含一种浓浓的深情,深沉的忧伤! (这个示例非常关键,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按要求、按步骤思考回答问题。) 之后短暂的“喧闹”之后,学生们纷纷起身谈感受,所选细节竟达16处之多,远远超过了我对学生的想象。有人从篱笆网与墙的变迁,想到了家庭关系;还有人从犬吠鸡乱飞谈家道败落,学生们谈着,我引着不知不觉一节课就下了。学生们意犹未尽,更多的同学注意到了枇杷树的象征意义,甚至有人想到了自己故去的亲人等等。这里仅整理学生的几个观点。如:“篱笆变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9课《一剪梅》word参考教案-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

《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2)锤炼词语,品味“轻”、“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 副本】语文教案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 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 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 内容上去归纳) —— 2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 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 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 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 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每学期都组织“周研究课”活动。2008年10月,我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备课组组长,在这次活动中讲《滕王阁序》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领悟其音乐美。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学生独立赏析难度较大,给学生提示了景物描写赏析的角度:形、色、声、动。我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文的美,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揣摩、品味诗文的艺术性。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校语文教师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在那个班,学生反映很好,我对教材进一步熟悉,自我感觉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一切按我原来的设计进行。然而到赏析名句这一还节,虽然我已经提示了角度,但一大部分学生仍然露出茫然的神情,感觉无从入手,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另辟蹊径,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为范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语句,至此,学生才有所领悟。顺利回答。最后归纳: 点面结合: 作者首先为大家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水天相连,浩淼无边。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一派宁静祥和。 色彩绚丽: 水天相连,一片青碧而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 动静结合: 落霞、孤鹜写动态,秋水、长天写静景,动静结合,妙语天然。秋日佳景,跃然笔上,宛然在目 比拟修辞: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赋予画面以动感。 声韵和谐:运用对偶句,韵律优美。 学生们终于领悟了千古名句,所言不虚。我又在学生啧啧称叹时布置学生将这两句扩写为一段散文,学生们热情很高,甚至下课时还大声背诵,有点意犹未尽之感。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

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8课《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

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1933 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

中职语文上册的教学教案全集.docx

一、我的母 老舍 教学目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母的、、感激和念之情。 3、了解文以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感情 的言。 教学 2 教学步 一、入由名人母的描: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傲,都来自母。——高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的呼。——但丁慈母的 胳膊是慈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候,都是朋友。但只有母——她是失的伴。——振 我的生命是从开眼睛,上我母的面孔开始的。——治 ? 艾略特活一:悠悠母,扯不断,我拾取其中一段,下一个注解,描 我的母。 二、文探究 1、作者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是怎么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全世界的母是多么的相像!她的心始一,每一个母都有 一极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一位大的作家,他的母又是怎么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他 是否跟惠特曼的一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形象:她勤而且做事真仔,她情好客而且于助人 不怕吃,她事有度中有硬,她善良子女的感情内而深厚?? 思考二:(探)你的母与作者笔下的母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母并非像他在乏味。他成今天个子,是因些年来一直 在我,我的生活、学承受着在我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因不生活所 出的叨、牢。但,血于水,正是着得化不开的情,成就了今天的我。) 三、深入探究 1、探母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能告我,母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 教育 明确:四个方面——( 1)第 9 ,“从里,我学得了花,清,守秩 序。” (2)第 10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性,未全改,尽管生活是么清苦,因自幼儿看了的事情 是不易改掉的。” (3)第 12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点而硬的个性,也了我。我一切人与事,都 取和平的度,把吃看作当然的。但是,在 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自己划好的界限。”“母并不字,她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 17 ,“生命是母我的。我之能大成人,是母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感化的。我的性格, ,是母的。” 2、写作序: 明确——序:母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半(庚子“拳”那一年)→我小学→我范 →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去年→今年。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写作:应用文书信》教案

应用文写作?书信 1“应用文写作?书信”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一般书信的写作,弄清一般书信的格式、 信封的正确写法。除此之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书信这一传统交流方式与现代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爱上写信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信表情达意;第二课时学习专用书 信的写作,弄清专用书信和一般书信的异同,掌握常见专用书信的写法并能在日常生活和工 作中熟练运用。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做精心的设计。如: ①故事导入用“鸿雁传书”(或飞鸽传书、青鸟传书)的故事导入书信的写作,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为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 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 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 让苏武归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塞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 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前者是对国家的忠诚,后者是对感情的坚贞,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让“鸿雁”成为古代通信的使者,也让这两个故事本身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②问题导入 现代人的交流方式有哪些? 最方便的交流方式? 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最简洁的交流方式?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交流方式?书信。 ③竞赛导入 学生抢答:书信的别称(雅称)有哪些?关于书信的古典诗歌有哪些?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中职语文教案高教版

中职语文教案高教版 【篇一:高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中等职业学校授课教案 授课人:金晓难 课程:语文(基础模块下) 二〇一三年二月 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 一、合欢树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 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文讲析 一、教学导入: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 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浏览,把握文意。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是一篇什么表达形式的文章?主要 讲述了什么事情?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见课文导

读) 2、精彩赏读。 教师示范引导:在整篇课文中,最能感动你,打动你心 弦的段落是哪一段?能声情并茂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吗?为什么能够 感动你?(示范朗读2、3自然段)母亲对残废的“我”的照顾、治疗、鼓励,从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母爱。 3、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提问: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板书设计: 年龄“ 我” 母亲 十岁作文获奖回忆自己,做裙子 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照顾、 治疗、鼓励“我” 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去世多年 三、深析课文 (一)介绍作者 作者在青年时代遭遇意外残废后,一度意志消沉,想以 死来解脱自己,后来在母亲的照料、关心、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 之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 是哪些段落? 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 “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 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 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 分析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

最新整理职高高一语文教案

最新整理职高高一语文教案 职高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自然中栖息着千姿百态的鸟儿,你见过黄鹂这种鸟吗?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的鸟,而且几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大家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黄鹂》,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2.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创作的小说、散文结集为《白洋淀纪事》。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是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找四位同学分段落朗读课文,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师)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我”和

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可以这样理解。黄鹂在文中是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 (2)各种事物都有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分析引申:文中举哪些例子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明确:说明各种事物都有极致的例子: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黄鹂的极致: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在这种环境下,黄鹂达到它们的极致。 黄鹂的禁锢和限制:①抗战时期,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不能达到美的极致;②青岛养病时,病友史同志举枪瞄准,黄鹂成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人类的射杀,是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禁锢和限制;③逛鸟市时见到的黄鹂,被系在一根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这成它们的禁锢和限制。(第三点学生一般能找出,第一点和第二点需要教师的引导) (3)(师)小结 所以,黄鹂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飞翔,自由生活,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现出“美的极致”。而且,作者的思索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茫茫宇宙。既然黄鹂的啼叫、飞翔要伴随着春雨、宿露,朝霞、彩虹,那么,虎、鱼、驼、雁这些更加壮观的美的极致呢?难道不需要深山、潭底、大漠、长空这样的美的极致?美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是从平凡生活中升华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教案资料

《梦和泪》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义、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冰心的诗歌欣赏为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节选),说出你读到出了什么? 繁星(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春水(一)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繁星、春水,透出清雅、细腻、含蓄的意味。《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之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心声。就像大多数感情细腻的作家一样,她既爱做梦,有时也不免流泪。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描写冰心伟大品质的文章《梦和泪》。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冰心装在洁白的玉壶中,永远保持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3年,她先后结集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这三百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新、意蕴隽永。 冰心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1926年,结集出版了29封用亲昵恳切的语句写成的给小朋友们的信——《寄小读者》。冰心的散文被称为“冰心体”,语言清丽、典雅。例如: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三、字词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标注加点字的读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解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噩.(è)梦搁.(gē)下笔号.(háo)啕大哭真挚.(zhì) 豪恸.(tòng)愕.(è)然凝.(níng)结吴文藻.(zǎo) 吊唁.(yàn)屈辱.(rǔ)铿锵 ..(kēng qiāng)有声流淌.(tǎng) 病榻.(tà)呓.(yì)语璀璨 ..(cuǐ càn)多彩报丧.(sāng)沉默guǎ(寡)言揪(jiū)心嘱.(zhǔ)咐烟cōng(囱) 泅.(qiú)水梦寐.(mèi)以求宛.(wàn)如大海 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 着实:确实、的确、委实。 号啕大哭:放声大哭。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形容感人肺腑。 豪恸:极悲伤地痛哭。没有拘束地痛哭。 愕然:形容吃惊。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呓语:梦话。比喻不切实际的话。 璀璨:这里形容光彩鲜明。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雪耻:洗掉耻辱。(报国雪耻)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让我们同忧喜~共呼吸 ——新式周记,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红肚兜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李艳梅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与活动中,周记这种形式最容易让老师与学生沟通。所以新课程改革后,我在教学改作业改作文之外,又着重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了周记这种形式的“作业”。我让学生把一周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或者思绪或者自己的心情感悟或者自己的疑问困惑写出来,学会去发现,去体验,去描述,甚至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我则会用心去阅读他们的心灵,用笔做出我们的回应。 虽然以前也有周记这种形式,各个学校。但在新课改的基础上,评价角度要体现多元化,坚持情感评价与知识能力评价并重的原则,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制定多元内容融为一体的评价标准。要贯彻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指出发展方向,留出选择余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语言水平发展的评价原则,更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价值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平时的授课、作业、训练,都分别或全部注意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这其中,周记是作为语文科目里最能体现这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而又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 对我来说,对学生来说,周记,就像是古代女子贴身穿的红肚兜一样,贴心而又温暖。

新方式——小组形式~每日一组 我收周记不再是以前那种每周收一次,一次改上几天。而是每天都收,只不过一天收一个值日组的。正好,从周一到周六,六个组固定交周记的日期,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在值日那天早晨交到组长那里,组长再拿给我。不出意外的话,每次都是当天改好就发下去,这样周记在学生个人手里的时间几乎是整个周,任何时间想写就可以写了。而如果一下子收上全班的来改,教师本身看着也会有压力,一时不会改完,往往一拖好几天改不完。而值日组形式交上来的,每个组最多十个人,很方便拿,觉得一晌能改完。所以不会有压力。 我们或者在办公室改,或者放在包里拿回家改,一个组的周记放在包里也能装得下。甚至有时去吃饭,我们中的老师也有可能带上。在等菜的时间里,摸出几本来批阅,有时会笑得让旁桌的人莫名其妙,而我们会乐在其中。 这就是这种方式收周记的妙处啊。 新内容——生用心写~师用心批 每天,翻开案头上一本本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或简约或华丽,从而显得参差不齐的周记,心便融入其中,与喜爱的学生们一同去体验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学习进步了,与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继续鼓励他们;成绩下降了,与他们一同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与同学有隔阂,班里发生有趣的故事,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压力,甚至对某些老师有看法有意见有建议……同学们都倾吐于周记中。 他们是信任我们的。但我们知道,作为语文老师,取得学生莫大的信任,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收上来的周记,他们泛泛而谈,与初中时候交的作业无异,但我们的批语却不会像他们见惯了的“阅”或者“甲”或者“优”之类的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评语。我们总会认真地做出回应,在指正每个错别字或者病句后,还会写上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共鸣之语,

中职语文教案上册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 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 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 【教学过程】 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二、感受北大 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1.北大历史: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