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中科学探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概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程已不再遥远,而是老师们实实在在思考和实践的日常工作。在新理念和习惯行为的碰撞中,老师们逐渐认识了新课程,体验到新课程带来学生日益高涨的学习热情。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在总结七年级上册经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

从数量和类型上看,七年级下册共有探究活动51个;有关探究活动的栏目类型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拟定计划”、“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本册有“探究”6个。与七年级上册相比,这些探究活动的设计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考虑到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方面还缺乏训练,教材通过提供背景材料或模拟讨论情境的方式给予引导。如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从中选择探究的问题,而是希望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当然,如果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从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也是可以的,选择本身也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

那么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原则和目标是什么呢?

1.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原则性建议

第一条原则:从国内外有关文献来看,中学生能够做的科学探究活动,绝大多数是科学上已有定论的题目。因此,设计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发现知识,而是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活动应当围绕这样的目标来设计,活动的价值要围绕这样的目标来衡量。

第二条原则: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有一定能力梯度,。整套教材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七年级下册的探究活动在上册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与后续各册相比,本册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相对较低,,探究需要持续的时间较短;在科学探究技能上,除了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一般过程技能外,还尤为侧重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数据的技能。

第三条原则:因陋就简、低耗材、低成本。

第四条原则:鼓励师生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开发科学活动。

2、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和情感目标。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不是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强调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知识目标,知识永远是研究和创造的基础,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和过程性。

A.“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交往能力。

B.“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感目标

①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②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知难而进、刻苦勤奋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④利用科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上述目标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现状与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对几个“探究活动”的探讨

下面就依据以上原则和目标,探讨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一)P37 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本设计是在学习了本章3节内容后进行的,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升华,前面3节学习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设计所涉及的问题,所以,本设计可以较好地体现出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也能号召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长辈献爱心。

1、活动的基本过程

①课前为各自的家长或其他长辈设计一份午餐食谱。②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

的合理营养知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各自的家长或其他长辈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平时父母的午餐吃些什么?是非合理呢?运用所学的合理营养知识如食物分为哪五类?平衡膳食宝塔知识,每日三餐按时进餐,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各类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各营养成分在哪类食物中含量较多,价廉且营养价值又高的蛋白质来源是大豆,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特点,每日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之比为3:2:1。等等讨论其合理性设计食谱。③查阅本章的附表,判断是否合理,是否经济实惠?设计时是非考虑当地常吃的食物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④各小组派代表将作品按次序张贴在黑板上或在实物投影上展出,并看一看课前、课后两次设计的效果,以便对比有无科学知识作指导所呈现的差别,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⑤课后选出优秀作品办成专刊,以便学生更好地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组织实施活动的教学建议

①运用所学的合理营养知识可以设计早、中、晚餐食谱

②不仅为父母设计,也可为其他长辈设计。

③如果能针对父母具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设计就更好了,如有的有贫血症、糖尿

病等等情况。

④组织各小组讨论,全班表达交流,共同拟定一个合理营养的公约,并将公约的

内容填入教师设计的评比栏中。

(二)P104 测定反应速度

本“探究”不单纯是要求学生开展测定反应速度的活动,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由此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自主性。

这是第一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到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教师可以在完成第一节课(有关反射的)教学时,布置各学生小组围绕“测定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要求在第二节课(完成有关反射弧的教学)前各小组应就设计方案与教师交流,教师应给予帮助和指导。第二节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剖析点评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教师应鼓励和表扬有创意的假设和可操作的设计方

案。

1、提出问题情景:由1、抢凳子

2、倒写数字

3、音乐声中做相反动作

4、按抢答器、体育运动中传球、救球、投球等游戏引入。有关“提出问题”部分的要求:①要与该课题——人的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②所提问题最好有发散性,如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方式(如两手指张开的角度、手的姿势)有关吗?与测量用具(尺子材料和长短等)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测量的时间(如早上、夜晚)有关吗?人的不同结构部位(左、右手或手指搭配不同)反应速度相同吗?与身体状况、注意力集中与否、爱好兴趣等有关吗?与人的年龄、性别、性格有关吗?各人对不同事物的反应如光、色、重量、形状等的反应速度一样吗?人的反应与训练有关吗?

2、有关“作出假设”部分的要求,应与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关性。

3、有关“制定计划”的要求是,①操作性强;②能控制可变因素(设置对照实验);

③能注意设置重复实验;④所获取数值的方法应一致。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与不科学性,严谨性与不严谨性,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下面是供参考的案例:提出问题: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

作出假设: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

制定计划:①用书中提供的测量方法测试

②用长度为30厘米的尺子测试

③在所有的测量中,受试者的拇指、食指都要距尺子刻度值为0的一端同样远

④读取刻度值时均以拇指上缘为准。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按照计划严谨操作,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问题讨论:1、实际操作中,其实偶然性较大,同一学生同一操作变化幅度较大,往往可能4——18厘米等,有时还夹不住,所以,测试次数一定要多,5次还不够,但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像许多探究活动一样,存在一个时间问题:

2、教师当好实验指导,规范学生操作,为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奠定基础。

(三)P114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四)P116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此两探究活动的要求较前面有了提高: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酸雨、废电池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并实施。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引导工作,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当然,这也是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的好机会。

(三)P114模拟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教学策略:

本教学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及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来进行。

A1:课前教师应做充分的准备:

1、收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资料;

2、准备学生探究活动所需的用具(如培养皿,PH试纸,清水,沙布,)

3、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探究活动的准备,提醒安全注意事项。

A2: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上网、图书馆)了解酸雨的成分、危害、防治。

2、初步设计探究方案、制备醋酸模拟液,准备材料(如小麦种子及幼苗);

B:上课时探究活动的组织:

1、全班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了解酸雨的成分、危害。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过渡:酸雨真的对生物有不利的影响吗?在实验室条件下怎样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呢?根据书上的提示,你能设计一个探究方案吗?

小组内讨论设计:

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制定的方案是否可行,放给全班同学进行评定,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班级交流探究方案时,要求全体同学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尤其是对其他小组的探究

教师强调:设置对照组的重要性。启发学生分析每一方案中选择对比液的科学依据,如用硫酸配制PH4的酸雨模拟液,和当地正常雨水做对比,同时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因为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和水蒸气相遇形成的,这样测出的数据比较真实。

按方案配制各种模拟液,进入对比实验阶段

师生共同探讨怎样配制酸雨及正常雨水等的模拟液。

强调:①硫酸对皮肤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注:食醋即3-5%的醋酸②各小组分别完成各自探究实验及相关对照组的实验并做好标记。③要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子放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④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种子数量要一样多?。⑤各实验组各对照组都要设置重复实验,强调设置重复组的重要性,各组的数据可以全班共享,指导学生每一方案全班至少做10组实验以减少偶然性。

提问:种子不能马上发芽,你们觉得这个实验装置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好呢?

(放一层纱布,放在阳光下直射或放在温暖的地方,让种子充分吸收氧气、水分)评价:分析得非常正确,能考虑到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很好!

设计记录表:等待发芽需要几天,利用课上剩余时间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看哪一组设计得科学,便于比较!指导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

C:课余安排:

在规定的时间(一周)内不断观察并认真记录数据,

D:课上分析数据,讨论交流

各小组分析数据,讨论结论并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全班进行开放式的合作交流(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都研究同一个问题,然后各小组在班级内交流)交流收集到的例证;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思索从这些数据中你想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E:其它教学建议:①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测试不同植物种子在酸雨模拟液下的发芽率,其结果会更具说服力。②讨论用什么生物作实验材料合适?为什么?如果以植物做实验材料,是探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好,还是探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好?(选动物还是植物合适呢?本人认为,新课程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珍爱生命,虽然,植物也有生命,但和动物相比在我们周围其种类、数量较多,较易获取,其价值一般也低于动物(现在麻雀都受到保护,生物教学也取消了动物解剖这些较残忍的活动),另一方面植物的生命周期一般较短,生长现象明显,尤其是在发芽和幼苗生长期,用它们作实验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效果明显。所以选探究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或探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较好。至于这两项哪项更好,分析:一方面,种子发芽率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并不一定能说明是由于浸泡在不同的PH模拟液的结果,而观察幼苗的生长,取两组生长状况一样的幼苗,则相应的内因影响就较小:另一方面测定种子发芽率操作简单,结果观察明显(发芽与否)又有便于效果量化(计数),而观察幼苗生长,事先要培养出长势相当的幼苗,各种液的影响也较难观察(并不是一下就能反映出来的)和量化,到底选哪个?都尝试一下吧。本人实验的方法:为减少由于种子本身的因素影响,精选小麦种子并每组随机选取100粒。实验结果:

③在配制各种模拟液时,由于需要的PH为4、3、5.6,所以实际上浓度很低,所以经实验发现,采用先取一定的蒸馏水,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食醋(白醋)等,并逐次用玻棒搅拌后用PH试纸测试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的方法较简单易行。(注:测试时不能直接将试纸浸入液体,以免污染液体,应规范操作,与初三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一致,说明生物化学联系密切,将玻棒蘸取液体滴在试纸上。)

(四)P116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与探究(三)基本过程相同,可任选一个,或全班中分工,不同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然后名小组在班级内交流,两个探究一同完成。

大致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活动一:组间讨论、交流、确定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方案。活动二:破碎废电池浸泡出的稀释液(将一节5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备用,稀释浸出液更能模拟正常状态下的各物质含量,为什么稀释呢?可使电池内物质均匀分布,与真实情况下的物质浓度相当?)讲解注意事项(尽量不要让废电池内容物接触皮肤。实验结束后,一定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活动三:收集自然的雨水。

3、对比实验

方案一:分别用破碎废电池的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二:把小麦种子分别埋在用破碎废电池浸出液和当地正常雨水浸泡的土壤里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三:用不同浓度的浸出液浸泡小麦种子并测定发芽率

方案四:用不同浓度的浸出液培养豆苗

分析并整理、交流数据

列表收集各组数据,然后各组间交流并谈谈实验后的感想,进行环保教育

对此探究的设想与疑问:从资料上看,废电池对动物的影响较多,而对植物好象没有多少直接影响,选用植物为实验材料,是否会有效果?

三、对实施新课程中指导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实施新教材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为此,反复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领悟其精神,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钻研教材中探索生命的基本方法一节,同时查阅生物参考教学用书和相关参考资料,然后制定指导计划,内容设计归纳为五部曲:

1、指导学生懂得做探究实验的意义和探索生命的基本方法

意义:只有让学生知道了做探究实验的好处和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让学生知道,只要积极的参与,可以使自己多种能力(如动手、动脑、归纳、分析、处理信息等)得到锻炼,特别是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通过亲身的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思想都是非常必要的。

探索生命的基本方法:做探究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一般4人)为单位实施探究,注意团队协作。①确定研究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中相关探究实验内容、范围和目的,结合能否获得实验材料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目标。②提出问题:根据每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小组成员可以提出多个问题,然后优选一个总是作为探究。③作出假设:这点要强调根据小组的生活经验对总是的可能性作出一个明确的解释,不能这个或那个都写上。④设计实验::包括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要强调这是探究实验最重要的一环,要求学生实验过程一定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是成败关键,只有这样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在制定实验计划时,大家一定要讲座集思广益,考虑周密,分工要具体,合作要有序。关于制定计划,归纳为A制定实验时间范围B如何分工准备实验材料和必要器具C如何制装置D分式实施,调查和收集相关证据然后实施实验。实验时要求都参加。具体要有人记录现象。观察要明察秋毫,记录要仔细认真。⑤得出结论:通过观察现象,结合收集的相关资料,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一致结论。如结论不能解释问题,可进行再探究或请教教师。

2、培养小助手

培养小助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实验感兴趣,但经验不一定都能按时完成,所以必须对各班的科代表和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教会他们如何去指导同学做的方法,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去指导、去督促各实验小组完成。科代表随时收集、反馈实验进展情况给老师,老师随机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相关的问题。

3、实施实验过程中适时指导

虽然老师现在的角色地位是组织者,但也并不是说对学生实验过程放手不管。初一年级的学生,知识、能力不是`十分强,独立去完成实验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必须做适当的指导。对实验困难小组采取“一带二帮三放手”的指导方法。“一带”是指实验材料不知何处有的,

可以让学生或教师带他们去找等。“二帮”是对制定计划或制作装置有困难的,可帮他们提供参考意见或分析原因,共同探讨、完善等。“三放手”是指:放手让学生做实验。

4、组织学生讨论

在主体性发展教学策略中,合作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探究活动”的学习是以研究小组形式进行,从选定课题、制定方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到形成结论均需在发挥个人专长的基础上合作进行。而且在外出调查、访问时更需要与社会各方面人士合作,教师要发挥指导、协调的组织功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学期了,课堂上我们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多采用学生划分合作小组的教学形式,并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形式是讨论:小组成员首先进行组内讨论,最终通过小组间交流以达到对某一问题的深刻认识。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很好,但是也有一个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入,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为了解决在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我们设计了《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它的格式是:

《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封面注明组次,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形成整体意识。每个小组由1~4号4人组成,分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1号为组长。

《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的内容包括记录人、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讨论的问题、发言人、发言内容、交流和评价。“记录人”从1号(组长)开始组内四人轮流担任,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深入参与其中。“课题、日期、星期、节次”这些内容,为节约课堂时间,由当日的记录人课前预习时提前填写。“讨论的问题”在教师提出讨论要求后填写。“发言人和发言内容”要求记录员客观、精要的进行记录,特别要求记录下每个发言人的主要观点和大家激烈争论的观点变化情况。“交流人”记录下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的同学姓名。

“评价”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填写:主要参考:

a.组内每位成员是否都积极参入到讨论之中并发表有关的看法?

b.组内成员是否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

c.记录内容是否客观、明晰?

d.表扬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学。学期末,将《讨论记录本》参加综合评价。

《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记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种对过程性评价的补充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表现,使学生更努力的学习。《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个体在集体中寻求自己的最大价值,在过程中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另外,《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避免了合作小组讨论形式的弱点,班级课堂效率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参与性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总之,《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确实能够将课堂讨论带入一种有序,高效的状态,促进学生表现,激励学生发展,为学习服务。同时它可操作性强,又有利于进行过程评价。

5、注意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实验完后,教育学生妥善处理实验材料,注意清洁,树立环保意识,活的生物材料应即时放回大自然。

6、指导学生评价

以上过程完成后,发给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内容表,每项按好、中、差,由小组长组织小

回顾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教学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苦同在”。我们很充实,因为我们真真正正地领略了生命世界的精彩,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提高,还需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究!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即便是同一教材的同一内容的教学,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即便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种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差异性,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表现,新教材为教师施展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以农村教师的淳朴坚韧来学会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使教学活动富有乐趣和挑战性,最终使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得到完美的体现和达成。

(武进前黄初级中学恽亚叶)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1.4尝试科学探究》教案

1.4尝试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经历摆的奥秘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 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 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步骤;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四、教具准备 铁架台、停表、刻度尺、细线、质量不同的小球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见过摆钟,摆钟是否一直都走的很准确呢?那么钟摆的快慢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摆钟的快慢与摆的摆动快慢有关,摆动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不一定是和书本一样的,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板书)。跟学生提我们要探究的三点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检验同学们提出的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我们必须设计一个探究方案。为此,我们首先是要对摆钟进行简化,用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悬挂一个小球代替钟摆,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几个可能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由于细线、小球的轻重、摆动的角度都可能与摆动快慢有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一个量或几个量不变,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1)用同样长的细线,分别挂上质量不同的小球,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

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2)用不同长度的细线,挂同一个小球,让它们摆动相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3)把同一个摆球拉开不同的角度,比较摆动一次的时间。 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时间测量问题。我们可有两种方法:一是测量单摆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直接测量);另一个是测量单摆在摆动同样多的次数所用的时间,然后进行比较(间接测量)。如果采用直接测量的误差比较大,而间接测量的误差较小,一般采用间接测量。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按设计的方案进行试验,并将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5.分析与论证 对所测量的数据要进行分析和论证,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把自己得到的结论写在书上。看看各自的 结论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大家反思 自己的探究过程(板书结论)。 6.评估 探究结论是否可靠,要进行反思。反思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方案是否得当, 过程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正确,结论是否能 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 究的问题。 7.交流与合作 七、板书设计 1.4 尝试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过程(7个要素)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探究结论 (1)摆动快慢与摆的轻重无关。 (2)摆线越长,摆动越慢。 (3)在摆动的角度不大时,摆动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八、教学反思 表二 表一 表三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创新》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

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置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41 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 “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2011 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 订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 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但在现实中整本书的阅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缺乏实 践和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列出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推荐书目,但却没 有落实图书来源、阅读时间、教学方式、评价措施等,不具有指导意义。 2009 年,笔者开始在四年级教学班开展整本书的阅读交流实践活动。通过给家 长写信,倡导亲子共读,解决了整本书的书源问题,保证了学生每天半小时的阅 读时间。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每周节约出1-2 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进行整本书的 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同题电影、排练剧本、续写等方式对书本容进行拓展 延伸。并通过每月评选“小书虫”、“书香家庭”等评价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家 长的读书积极性。两年坚持下来,实验班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超额完 成课标阅读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显著提高。在实验中,笔者发现整本书的选 择和阅读跟踪指导、交流课上的讨论、读后的阅读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阅读质 量和阅读兴趣,交流课上话题的恰当设计、阅读策略的精当引领,能够有效培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两年实践,笔者在这方面累积了一定经验,但没有形成有效指 导策略系统。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小学整本书阅读交流有效指导策略研究,在实验基础上,对不同学段的学生,不同类别的整本书就阅读交流的指导策略有效性进行实践研 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容的选择 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日本的语文教育很重视“读书指导”,注重学生的朗 读训练,帮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阅读报刊、使用工具书、利用信 息等能力;我国从上世纪60 年代起就开始了儿童阅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策略书籍《儿童阅读手册》出版。国比较早提出整本 书阅读的是叶圣陶先生,他认为“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On the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new curricu lum concept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树思语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 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 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 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 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 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 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 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 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 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 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 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 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 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 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 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 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 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 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 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 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 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

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教案

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 活动时间:2012年4月22日至4月26日 第九周。 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实验,了解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注意问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创造发明的实践活动,学习实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从事实验活动的正确态度和必备的精神与品质。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研究的一般步骤、注意问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案例、图片、实验演示等情景,激发学生对实验这一研究方法的兴趣与思考。 2、谈话导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需要实验研究的方法来解决。你知道怎样设计实验吗?试验的一般步骤又是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明确方法 1、明确实验步骤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对实验研究法进行初步的了解。 (2)师生交流归纳实验的一般步骤。 2、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研究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3、了解实验报告 (1)教师出示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2)学生自主研读。

(3)归纳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 三、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查明研究现象发生的原因或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说的实际效果。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情况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突出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从而比较准确地探索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实验法的全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 实验的准备阶段。 1、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实验的问题;确定实验的形式;选定实验对象;选定实验因子;确定试验时间;准备测量的器材;制定实验的计划。 让学生明白:实验设计准备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准备怎样做。 2、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包括:按试验计划进行试验;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实验;记录实施的数据和资料。实验者必须把试验经过的详细情形,逐日纪录,写成实验日记,作为整理结果时参考。 3、总结阶段。主要步骤包括: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确定误差范围;检验实验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小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人生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指导他们学习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他们首次面对一门“没有”的课程并且需要自己去选题、计划、实施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走出熟悉的学习环境——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通过学习活动仍对于某一问题或现象感到困惑时,需要教师的辅导。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更需要老师的指导。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既不能一招一式的教,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把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首先应该把握好“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新课程理念和实践

新课程理念和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接受,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初中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增强适应现代生活能力为目标,倡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学科优势,把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得到以下体会: 一、改变教育观念,塑造新型的教育模式。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要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藩篱,建构新课程有效的教学理念。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创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和自由学习的条件。”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同时《课标》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明确地将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进自主探究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七让”即: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始终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认识和解决物理现象,从物理角度认识科学、社会和生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及创新意识;通过科学探究能了解并解决与物理有关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和探究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爱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各种实验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新编九义教材,几乎每节课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物理实验课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课堂,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

1.4尝试科学探究

1.4 尝试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 经历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 2. 归纳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初步体验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3. 能把钟摆问题与生活中的钟表联系起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一、情景引入 爱因斯担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从寻疑到解疑,你有没有尝试过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来学会科学探究,以小见大,直至发明创造…… 二、教材研究 问题1 ――你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现象吗?尝试提出问题。 很多探究活动都是从生活当中的现象开始的,课本中小慧观察到张师傅的举动之后能够想到:影响摆的准确性的因素有什么?那么你在生活当中肯定会看到下列现象,你提出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①吃苹果时,有的甜些,有的不甜。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 ②晾晒衣服时,有时干得快,有时慢。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 ; ◎上体育课时,掷实心球,远近不同。你提出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 ; 问题2――猜想与假设是胡猜乱想吗? 在科学探究,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要能够回答你的问题。 除了对小慧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猜想外,任选探究1中的三个问题作一猜想: 。 问题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可以忽略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小慧看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小慧和同学讨论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球的轻重有关; ◎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角的大小有关; (1)为了探究第一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第二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第三个问题,他们选择的器材和工具是: ; 你能选择探究2中,你所提出的猜想中的一个进行探究,写出所需器材和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填入记录表格。要学会设计表格。 把你所测量的结果填入下表 表一控制悬线长

K5新课程理念试题

一、新课程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力图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概念的重建。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如何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1.新课程的"新"不在于教学设备的求新 2.新课程的"新"不表现为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3.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给学生绝对的自由 4.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对教师指导作用的限制 经典真题回顾 一、单项选择题。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数学·7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1课时平行线及其判定(一) 知识要点 题干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1 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直线AB 平行于直线CD, 记为2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3 和4 两种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反过来,不平行就相交。 注意: (1) 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空间里,两条直线还有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2) 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5 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平行公理”中要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否则结论不存在。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6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符号表示:如果b // a, c// a, 则7 //8 。 答案 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直线AB 平行于直线CD, 记为AB∥CD。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反过来,不平行就相交。 注意: (1) 在平行线的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是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空间里,两条直线还有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 (2) 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而不是两条射线或线段,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注意:“平行公理”中要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否则结论不存在。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符号表示:如果b // a, c// a, 则b//c。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浅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她的伟大复兴,务必要求全民素质的提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个深入学习、理解和适应的过程,都要经受新课程的洗礼。随着不断的学习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实践尝试,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将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暴露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对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等等。显然,如果不根治这些弊端,素质教育就不能顺利推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这充分说明,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在一次班会活动课上,我谈到了座右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意义时,抛砖引玉地举证了一些受座右铭激励、造就的成功人士的例子。要求每位同学确立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它们进行汇编,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起到相互激励、监督、鞭策的作用,同学们从不同座右铭中学习如何立志、如何奋斗、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工作、如何惜时、如何处理人

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的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化学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索研究性活动和方法,通过该活动可以逐步发现并描述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其意义有: 1.特别强调了“过程”的经历.对教师来说,可以使其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移;对学生来说,可以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移. 2.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等.3.重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4.科学探究还是一种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探索和研究自然规律,也要用这种精神学习整个化学课程中的所有内容. 【命题方向】由于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并且,它还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始终.因此,各种化学试题中的各种题型中都会有它那漂亮的倩影.其中,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取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科学探究能力).而对死记硬背的概念性的知识考查的很少,多数题目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往往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探索解答. 【解题方法点拨】目前存在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学生乃至老师对科学探究还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步入科学探究的正确轨道上来.多数还是重知识轻过程,从而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想避免这些现象的继续蔓延,首先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改变旧观念;然后从行动上逐步落实,不管是大问题、小问题,还是简单的、稍难的,都要按照科学探究的路子来学习,最终养成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该类题目能鼓励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有利于挖掘其潜在能力.要想解答好该类试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外,要养成设疑、质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善于把握题中信息,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提炼出有关的原理和规律,细心分析推断后正确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疗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 B.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mol﹣1 C.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D.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3.关于安全用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电器失火时,先灭火再切断电源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粤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沪粤版《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作者:牛集镇安溜中学陈福来指导教师:梁万明 【教学内容】:《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4课(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希望你喜爱物理》和《动手做实验》之后,在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知识要点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知识要点 第一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引言: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创新因而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 本次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贯穿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和协调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首先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其次,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承认过程本身的重要价值视其本身为重要的目的,而非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 2、谋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价格统整的人。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第二节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具体体现为:首先,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臵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课程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儿童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过自己的有价值的生活。其次,新课程还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设臵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再次,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第三节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3、构建发展式的评价模式 第四节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建立民主的管理文化; 2、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 3、营造丰富的环境文化。 第二讲新课程的规划及其课题 引言: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一是新课程规划的背景,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新课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与国际走势;二是新课程在规划过程中着重考虑的因素,重点讨论新课程是如何处理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传统与创新、统筹规划与分段设计的;三是新课程涉及的基本课题,粗略地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涉及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有关新课程的全貌式图景。 第一节新课程规划的背景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2、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严重的偏离;(2)课程内容偏多偏难,要求偏高与课程目标有一定偏离;(3)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不容乐观;(4)考核方式单一,结果处理不当。 3、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1)全球化趋势;(2)信息化趋势;个性化趋势。 第二节新课程的规划 1、新课程规划中着重考虑的因素:(1)在国际视野中寻求中国特色;(2)在继承传统中寻求课程创新;(3)在统筹规划中进行分段设计。 2、新课程的决策方式:研究与对话 3、新课程规划的流程。 第三节新课程规划涉及的课题 1、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 谈谈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大潮中,教师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如何更新教学育观念、增加知识储备,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的教学现状,以及个人长期对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总结。力图为新课标的有效实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课程实施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新课标实施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从自身来说,如何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大变革,如何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我认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念层面的障碍,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是什么?它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实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其次,新课标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教师是否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和能力,我们该如何充实自己以应对挑战。最后,新课标体系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如何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的策略和措施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深层思考、务必解决好的问题。近两年来,我们坚守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战场,通过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究新课标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中得到很多的感悟。 一新课标实施的问题与困难 任何一个变革过程,必然受到传统惯性的阻力和和新体系构架条件缺失的问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中心主义、管理中心主义的教学关系在我们师生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服从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包办一切,单向硬灌输的教学关系,对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伤害,虽然形成了一致的认同,但对新课标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就有不同的理解。近年来,我们化学组举行了一系列的研讨课评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新课标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可以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出发,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 验证你的这 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如果写出三种正确方案奖励1分): ①;②;③。 (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