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企业无形资产与未来业绩相关性研究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

经验证据

作者:王化成, 卢闯, 李春玲, WANG Hua-cheng, LU Chuang, LI Chun-ling

作者单位:王化成,卢闯,WANG Hua-cheng,LU Chuang(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 李春玲,LI Chun-ling(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秦皇岛,066004)

刊名:

中国软科学

英文刊名:CHINA SOFT SCIENCE

年,卷(期):2005(10)

被引用次数:25次

参考文献(30条)

1.Abrahams Tony;K Sidhu The Role of R·D Capitalizations in Firm 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1998(23)

2.Amir E;B Lev Value Relevance of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The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1996(22)

3.Avery;Harold G 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 Assets 1942(17)

4.Barth M E;Clinch G Revalued Financial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Associations with Share Prices and Non Market-Based Estimates 1998(36)

5.Barth M E;R Kasznik Share Repurchases and Intangible Assets 1995(28)

6.Bernard V L Discussion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Revaluations of Tangible Long-Lived Assets 1993(31)

7.Chambers D;R Jennings;R B Thompson 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Capitalizing and Amort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 1998

8.Chan Louis K C Josef Lakonishok and Theodore Sougiannis.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2001(06)

9.David Aboody;Baruch Lev The Value-Relevance of Intangibles:The Case of Software Capitalization 1998(36)

10.David Aboody;Mary E Barth;Ron Kasznik Revaluations of Fixed Asset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UK 1999(26)

11.David S Gelb Intangible Assets and Firms'Disclosur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外文期刊] 2002

12.Easton P;Harris T Earnings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 for Returns 1991(29)

13.Easton P D;Eddey P H;Harris T S An Investigation of Revaluations of Tangible Long-Lived Assets 1993(31)

14.Gabriel A;D Preinreich Valuation and Amortization 1937(03)

15.John Goodwin Longitudinal Earnings Value Relevance and Intangible Assets:Evidence from Australian Firms,1975-99 2002

16.Kjell Henry Knivsfla Accounting for Intangible Assets:The Informational Relevance of Deferred Charges 1999

17.Kothari S P;Zimmerman J L Price and Return Models 1995(20)

18.Lev B;P Zarowin Investment in R·D and the Declining Value-Relevance of Earnings 1997

19.Lev B;T Sougiannis The Capitalization,Amortization and Value Relevance of R·D 1996(71)

20.Ohlson J 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Security Valuation 1995(12)

21.Orie E;Barron Donal Byard;Charles Kile;Edward J Riedl.High-Technology Intangibles and

Analysts'Forecasts 2002(40)

22.Shivaram Rajgopal;Mohan Venkatachalam;Suresh Kotha The Value Relevance of Network Advantages:The Case of E-Commerce Firms 2002(41)

23.Sougiannis T The Accounting Based Valuation of Corporate R·D 1994(69)

24.Stephen H Wales Intangible Expenses and Amortizing Intangible Assets 1959(04)

25.崔也光无形资产的特征与计价方法的选择[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1998(02)

26.梁俊平;唐纯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与相关信息披露[期刊论文]-经济论坛 2003(03)

27.唐雪松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计量的影响[期刊论文]-会计研究 1999(02)

28.王志台资本市场中的无形资产王国--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学位论文] 2001

29.宣杰无形资产内容的扩展 1998(04)

30.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对深沪股市的实证研究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曾又其.王京芳.常镇宇.ZENG You-qi.WANG Jing-fang.CHANG Zhen-yu战略联盟倾向与企业无形资产蓄积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2007,25(4)

2.黎玉琴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3.王君彩.金鑫中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其未来业绩关系的初步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会议论文]-2006

4.周江燕无形资产创造超额收益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会计之友2011(14)

5.钭志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7(22)

6.肇先.张玉华.Zhao Xian.Zhang Yuhua基于企业经营能力角度的无形资产评价体系[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1,30(20)

引证文献(25条)

1.段楠研发费用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11(18)

2.谢馨萍无形资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制造类上市公司为例[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10(25)

3.龙关君对我国酒类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新财经(理论版) 2011(5)

4.李晓宁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中的问题与改进——我国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探讨[期刊论文]-会计之友 2011(30)

5.刘振宇.魏凤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6.漆望月信息技术业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基于无形资产明细分类的再检验[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10(6)

7.秦国华西藏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9(10)

8.彭润重要性水平在自创商誉处理中的运用[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5)

9.秦国华西藏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10.王芷萱开发支出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数据[期刊论文]-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14)

11.陈晓华上市公司开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21)

12.李孟春技术专利、实物期权与医药上市公司业绩——来自我国股票市场经验检验[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13.邢丹丹.张红.张春晖我国旅游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绩效的贡献度研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11(10)

14.赵敏.朱黎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经营业绩关系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期刊论文]-财经论丛 2010(6)

15.许拯声.倪红霞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企业资产结构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6)

16.韩士专.尹胜柳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经营业绩相关性探析——基于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的实证检验[期刊论文]-企业导报 2010(12)

17.田昆儒.万翔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要素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期刊论文]-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8(10)

18.刘凯扬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激励效应研究[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下旬) 2011(4)

19.颜延.穆家乐.沈振宇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兼论会计准则的技术创新导向[期刊论文]-新会计 2009(12)

20.傅传锐我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与股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8(1)

21.周南玉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2.卢闯.鲍睿.杨景岩好的品牌能带来更多的回报吗?——基于中国公司的经验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决策 2011(6)

23.李晶市场化程度、无形资产投资和公司价值[期刊论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12)

24.程小可.孙健.姚立杰科技开发支出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 2010(6)

25.林钟高.刘捷先.章铁生企业负债率、研发投资强度与企业价值[期刊论文]-税务与经济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b11316739.html,/Periodical_zgrkx200510018.aspx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构成 一、场内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接受和办理符合有关法令规定的证券上市买卖,投资者则通过证券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 1、主板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 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2、中小板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3、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GEM(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 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 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 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 则之中。 二、场外市场 1、NEEQ(National Equities Exchange and Quotations),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 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 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 为公司股东单位。 2、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是为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一般以省级为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监管。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 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 有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建成并初具规模的区域股权市场有:青海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重庆股份转让系统、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大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海峡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十几家股权 交易市场。

量化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分析报告

DUFE 实证金融与量化投资 学号:2015100406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金博

一.阅读伯南克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为经济危机?”,谈谈对金融体系、危机时央行的应对措施的认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07—2009年那场金融危机,全球所有国家无一幸免都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影响力之广,持续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当危机发生时,全球的金融体系已经是更加复杂化和一体化了,而监管体系并没有跟上这些变化,这就导致美国金融界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类比的案例,而且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应对举措。但如果将这场危机放到历史视角下去理解,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前这场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之间,最显著的两个因素就是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但这场危机之所以导致美国付出如此惨重的经济和金融代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恐慌本身,可以说,恐慌造成的代价不会小于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造成的代价。对于金融危机的形成,是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行业间风险的溢出,在人们,机构,市场的恐慌中一点点传染,慢慢扩大造成的。金融体系间联系越紧密,传播的越快,最终造成的结果越严重,影响越广越深。 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随着对形势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美国金融界便借鉴过去应对金融恐慌的经验,去指导他们对这场新危机的判断,并指导他们采取的对策。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主要有4个元素:(1)降低利率,支持经济;(2)提供紧急贷款,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金融体系恢复稳定;(3)采取救助举措(必要时,与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协调),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倒闭;(4)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其财务状况(和财政部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实施)。 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的表现,确实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金融安全体系时,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对风险和危机的防范,使金融体系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抵抗力。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需要加快金融的对内自由化,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谈到应对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我国需要做的,一是尽可能减少现有损失,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在减少损失方面,中国要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特别是政府沟通,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同时,我国应认真研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形势,避免错误的投资。二是应充分评估金融机构的损失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尤其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防止损失在国内的传递和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有效监管是很重要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简要回顾 第一单元中国资本市场的萌生(1978—1992年) 中国走上经济改革之路是中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先决条件。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基本任务,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在改革开放之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资金通过行政手段逐级下拨到生产企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萌生的经济和社会土壤。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证券 春秋战国时期,王国的举贷的王侯的放债,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债券。明末清初,在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历史上股票的雏形。 1872年(清朝同治十一年),洋务派仿照西方发起创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轮船招商局向社会公开招股,中国最早的股票出现了。 1918年6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证券市场曾经非常活跃,成为远东重要的金融中心。 第二节股份制改革和股票的出现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部分地区的农民自发采用“以资带劳、以劳带资”的方式集资,兴办了一批合股经营的股份制乡镇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股份制经济最早的雏形。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一些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股份制尝试,最初的股票开始出现。1984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1984—1986年间,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选择了少数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6年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国营企业纷纷进行股份制试点,半公开或公开发行股票,股票的一级市场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股票一般按面值发行,且保本、保息、保分红,到期偿还,具有一定债券的特性;发行对象多为内部职工和地方公众;发行方式多为自办发行,没有承销商。 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股份制尝试198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市支行代理抚顺红砖厂面向企业发行280万股股票,获得成功。1980年7月,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公司,按面值向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发行股票,招股2 000股,每股1万元,至1983年实际募资1 400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记载的第一家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公司。1983年7月,广东省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在《深圳特区报》刊登招股公告,以县财政为担保,向社会发行股票集资1 300万元。这是首家通过报刊公开招股的公司。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定期3年的股票。这是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 第三节债券的出现 1. 国债。中国于1981年7月重新开始发行国债。当时国债的特点是周期较长(10年)、不可转让,对购券的企业支付较低的利息,对居民支付较高的利息。尽管此时购买国债近乎一种行政摊派,但国债的出现仍旧唤醒了很多人的投资意识。 2. 企业债。从1982年开始,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集资并支付利息,最初的企业债开始出现。到1986年底,这种没有法规约束的企业债总量约为100多亿元。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9页word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出现和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市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的犹豫和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的“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的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的监管框架。

201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的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的发展轨道。2019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的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19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和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9年9月底。)。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2019年5月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的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的市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的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的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011-2015年中国培训市场前景预测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人杰 2013-04-16 16:04:45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京)2012年9期 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的巨大转变,现在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巨大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促进了经济和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阻碍市场发展、缺乏监管有效性的许多突出问题,表现为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市场经常暴涨暴跌,市场参与者和公众的满意度不高,监管政策常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监管活动和过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识别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发挥监管的应有作用和实现监管目标,确保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 自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有关方面就一直强调加强监管。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在保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在驾驭市场、管理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监管有效性逐步提高。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科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到监管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考虑到如何通过符合市场的

规律来加强监管的问题,逐渐认识到确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监管新思路,强调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加强市场监管上;明确提出“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监管目标。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开设确立了比较科学的监管理念,并开始用新的思路指导对市场的监管。 2005年监管部门根据法律实践的需求,对1999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保证了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法律框架体系和集中统一的监管架构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监管部门也开始拥有一定的执法权限。这些工作和成绩,对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提高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实事求是地说,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有效性有了初步的增强,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这些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通过贯彻执行《证券法》和修改制订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有关行政法规,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二是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举措,使上市公司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运作逐步规范。 第二,执法力度逐年加大,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分析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分析 (节选) 资本市场化是经济主体投融资活动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的过程。在经济转轨国家,资本市场也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资本市场化是相对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其他资金完全按照政府的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无偿调拨而言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或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的获得不再依赖政府的无偿拨款,而是通过对商业信贷、证券、外资的有偿使用来筹集,以排除政府干预可能导致的资本价格扭曲。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必然要在市场供求的调节到价格为导向来进行。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分析 分析中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既可以从资本分配即流向入手,也可以从资本获得即来源入手。考虑到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资本的市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逐渐退出资本惟一供给者的角色,实现资本供给的多元化,我们主要从资本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目前中国的统计方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外商投资、自筹和其他资金四个方面。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化的发展情况,并考察一下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家预算内资金是政府参与投资的主要工具,规模和投资方向仍由政府控制,完全是计划性的。因此,其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低可以作为衡量资本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也要区分这个比重的高低是体制性因素决定还是根据短期形势的政策性调整决定。若是体制性因素决定此比重高,说明市场化程度不高或下降;若是政策性因素决定此比重变化,则不能由此断言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高低。 从表4-1可以看出,1996年中国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只有2.7%,这标志着中国资本的市场化程度已取得了相当的进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政府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了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提高了政府投资规模,政府直接控制的预算内投资比重有所提高,2001年达到6.7%。但是,这个比重的增加不能被看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化的倒退,西方发达国家在面对经济衰退时也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也会有所增加,这与体制因素关系不大。 (二)国内贷款 从国家对国有企业开始实行拨改贷以来,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原有的无偿划拨关系被彻底打破,它们之间变成了一种有偿的借贷关系。因此,国内银行贷款是资本市场化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和主要标志,国内贷款所占比重可以部分地用来衡量资本市场化的程度。下面,有两张反映国内贷款的表(表4-3):

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发展报告

中国证券市场20年发展报告 一、二十年资本大国路 从1990年沪深交易所的成立算起,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整整二十个春秋。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最初的“老八股”到如今近2000家的上市公司,从市值区区几千亿到如今接近二十五万亿居全球第三的市值规模。中国资本市场用了仅仅二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路程。历经二十年的风雨洗礼,中国跨入了资本大国之行列。 (一)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老八股”到现在近两千家。1990至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由8家发展为1740家,增长了200多倍。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11990年-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家数走势图 (二)沪深A股市值跃居全球第二。截至2009年底,沪深A股市场总市值已经达到24.27万亿元水平(3.57万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了100.88%,成功超越日本(3.53万亿美元),成为列美国(15.08万亿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

数据来源:市值管理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5b11316739.html,/ 图5-21990年-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A股市值与GDP走势图 (三)A股投资账户数已超1亿,增长神速。(机构投资者) 截至2010年09月03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4,691.84万户,B股账户248.45万户;有效账户12,860.42万户。基金账户数3,297.32万户。截至2010年7月底,证券投资基金有626只,当月交易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成交金额达559.23亿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2009年上交所上市证券投资基金规模 图5-32002 2002— (四)证券市场强大的融资功能促进了千万企业的发展壮大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上升到%,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1、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万亿、万亿、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目前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目前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场内市场: ①主板:主要为大型、成熟企业等提供股权融资和转让服务(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 ②创业板(二板市场):主要为两高六新类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和转让服务(深交所) 2、场外市场: ①新三板(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主要解决高成长型企业股份转让及融资问题-中国的“纳斯达克” ②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主要解决的是地方小微企业融资、转让、流转服务。 金融综合化趋势及中国金融的未来 1.金融综合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 自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一系列改革,英国、日本、美国先后踏上了金融自由化、综合经营之路(德国一直实行“全能银行”制度)。以英、美、德、日为主导的西方金融业,共同推动着国际金融综合化浪潮,并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饱经考验。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具有多元业务组合、稳定资金来源和风险分散优势的大型综合化金融集团如花旗集团、JP摩根大通、汇丰集团等,虽受损伤,但安然存活;而一大批杠杆率高、规模较小、经营模式单一的投行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迅速垮塌。 2.中国的金融综合化已成趋势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金融机构实行的某种程度的综合经营,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成长,但由于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也一度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并对当时的经济过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过1993年开始的金融业治理整顿,特别是2003年“一行三会”监管格局的确立,中国最终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运行体系。新的监管体系既规范了发展也促进了发展,十年来,中国金融业逐渐呈现明显的综合化趋势:一是业务交叉合作与创新。以理财为代表的各类金融产品的兴起,逐渐改变了金融业传统“分工”格局;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相互代理、交叉销售为契机,丰富了金融机构的销售功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藩篱松动之后,一些新型跨行业跨市场合作业务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兴起,使金融服务综合化趋势具有了新的技术内涵。 二是资本渗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境内外通过设立或投资入股的方式已部分或全部拥有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类金融机构。而且,银行类母公司对非银行类子公司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提高非银行子公司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证券、保险类集团公司也在关联性强的业务领域进行资本辐射。 三是组织创新。中国目前主要有五类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型;二、大银行主导型;三、地方政府主导型,即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地方国有金融资产为基础组建,如上海国际集团、天津泰达集团等;四、资产管理公司型,如华融、信达等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

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 导读:本文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欧洲货币》、中国工商银行和汇丰银行邀请我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资本之年”,在这里我想就中国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等问题讲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有人已注意到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其中中国证监会取消了32项行政审批。证监会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是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的重要步骤,也涉及到市场中各个角色的重新定位。这就引出了一个讨论,我国资本市场需要一个怎么样的组织结构?包括证监会在内的有关参与者在其中应该如何分工和定位? 首先,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这一结构中包括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等多类主体,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设计和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彼此之间既要有专业分工,又要相互制衡、相互合作。资本市场中第一类主体是市场供求主体,是投资人和发行人,投资人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发行人包括股票发行人、债券发行人以及其它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投资人和发行人是资本市场的主角,是最主要的参与者。第二类主体是服务机构,

包括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咨询机构、投资顾问、新闻媒体、网络服务与信息技术提供商、登记结算公司等等。当然,有些角色是有交叉的。第三类主体是指市场组织机构和自律性机构,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交易所既是市场活动的服务者,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交易服务,促使市场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又是自律性组织,承担了维持市场秩序、促进市场规范的监管职能。第四类主体是监管者,证监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证监会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唯一监管者,不少监管职能分布在其它部门,例如,司法、执法机关,刑事侦查部门,以及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关政府部门,证监会要有效履行其监管职能,需要其它许多机构在监管方面的合作和支持。除此之外,在国际监管合作中,还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和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等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我们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中各类主体之间是有专业化分工的,各自在某些方面有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同时,专业机构的分设又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企业有动机去虚增收入、粉饰报表,就会面临很多制约。它可能涉及主承销商的尽职调查,它的资产要经过评估机构评估,它的财务报表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申请材料要经过律师事务所审查,必须经得起咨询分析机构和媒体的质疑,另外自律组织和监管机构都在不同的环节起监督作用。因此,造假是有制约的,因为这些机构通过一种组织结构维持着良好的制约机制。同时,这种制约机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合作机制。如果这些机构

1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要素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结束了新中国没有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是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我国基本完成了由资本穷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并向资本强国迈进。 一、资本市场萌芽孕育阶段 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向当地红砖厂成功发售280 万股,每股1 万元的“红砖股票”,它的发行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萌芽。1981 年,我国首期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债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说,“红砖股票”和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随后在1982-1985 年短短的四年间,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企业不断出现在国企中或公开发行股票的现象。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股票发行是上海“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发行。1984 年11 月18 日,上海飞乐音响以每股50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1 万股股票;1985 年1 月14 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0 元,分别发行法人股5 万股和个人股45 万股。这两次股票发行被海外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在此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股票、股份公司等认识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股票和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只有一级发行市场,没有二级流通市场。另外,一些企业以“股票”之名发行,实际发行的却是有固定期限和有提前兑现的选择权“企业债券”。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种子已经萌芽并开始逐渐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