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

1、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马克思和库利的“镜中我”观点)。

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1)马克思曾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写道:“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和自己相同的。”“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是人的感性。”

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自我认识的形成依赖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主要是他人“镜子式”的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自我根据这种镜子的“映照”进行调整以使自己不断进行社会自我的实现。

因此,人际传播是自我形成的重要机制。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我满足及自我实现具有重要影响,与自我实际状况较为相符的自我期待有利于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2、影响人际传播的三种“关系的讯息”。

“关系的讯息”通常没有显在的形态,是一种暗示或环顾左右而言他,需要由接受者来揣摩。在实际的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仅通过话语,也通过声调、陈述的节奏、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显示出来,还会通过接受者的心理感受来体会。影响人际传播的“关系的讯息”主要有以下三种:

1)社会角色的讯息。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制化国家则较弱。

2)伦理的讯息。这种讯息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姓氏的差异、辈分的高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远近、长幼次序等,这类关系的讯息甚至在通报姓名之时马上产生,因为一些姓氏从名字上一目了然地排出了辈分,诸如孔子之后的孔姓、朱元璋之后的朱姓等。在传统较为厚重的地区,这种关系的讯息背后会拥有一定的权力。

3)礼节的讯息。这种讯息显示的是一种无形的施与报的。为了保持和发展某种既定的关系,一旦一方施与(从好话到实际的好处),不用再说什么,它本身就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讯息,另一方至少要对等地给予回报。

3、影响“我—你”人际传播的三种密切程度。

1)“亲密—距离”

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是一种空间关系。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2)“确定—不确定”

这是一种交往认知范围的关系。传播双方确定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参与交往者可以预见交往的发展方向。可是长此以往,过多的确定性也会因为习以为常而使交往变得平淡和枯燥。人总是希望关系中带有一定的神秘、未知、猜测、意外等。但“不确定”真的来了,也可能潜藏着危险。显然,这也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

3)“开放—封闭”

这是一种交往者心理空间的关系。每个人在传播中都有对他人“倾听”和“保持私密”两种分寸的把握,即使在夫妻和密友之间。但对交往的另一方来说,很难出现完全的对应,于是这在传播中右构成一个悖论。

4、马丁.布伯提出的人际交往中的“本相”与“装相”。

由于很多实际利益的考虑,或难以理清的微妙的心理动因,使得人在交往中虽然一般情况下谈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想,真相和假象混合于人际传播中。马丁.布伯就此提出了一对范畴,即交往中的“本相”(being)与“装相”(seeming)。装相是人们在交往中自我披露的部分,含有程度不同的本相,但也含有假象。

人有一种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人按照自己做出的样子留下印象,怕他人用某

种固定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越是这样,就越会可能使“装相”不真实。

布伯用保罗和彼得两个最普通人的名字为例,说明本相、装相之间矛盾关系的发展。第一队关系是:有一个向保罗“装相”的彼得,还有一个向彼得“装相”的保罗。第二队关系是:党彼得真的把自己呈现给保罗时,保罗对彼得的认识还停留在彼得“装相”的阶段,可是,这并非是彼得自己此刻希望保罗看到的样子,反之,保罗对彼得的情况亦然。长此以往只见“装相”不见“本相”的结果是:即使后来披露的是本相,也不会被相信是本相。发展到极端,可能双方谁也进入不了对方,谁也认不出对方的本相。

任何人际传播中都潜藏着本相与装相的矛盾,这是一个痛苦的事实。所以,现在匿名的网络交流发达起来,因为这种对话是虚拟的,可以披露自己的一切而不用承担社会交往的责任。真诚的交流,可能是人际传播永恒追求的目标。

5、“约哈瑞窗口”中“四方格”的内涵。

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瑞窗口”理论,他们用四个方格,说明人际传播中信息流动的地带和状况。

约哈瑞窗口平面四方格

1)第一个方格称为“开放区”,在这里,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可以公开的信息都集中在这个方格内。

2)第二个方格称为“盲区”,传播各方的“我”不知道的他人评价“我”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内。这些信

息“我”不知道,但是别人知道,看得很清楚。

3)第三个方格称为“无知区”,传播各方都不知晓的信息置于这个方格中。这是指每个人身上的未开发出

来的信息或潜能,遇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这类信息会生成和表现出来,为传播各方的“我”和他人察觉。

4)第四个方格称为“封闭区”,传播各方的“我”均认为不能公开的纯私人信息,除了隐私,还包括不愿

意暴露的“我”的弱点。有些甚至对至爱亲朋也不能说。

在人际传播的互动中,每个人都可能会获知部分盲区的信息,也会暴露部分封闭区的信息,同时从无知区生成新的信息。人际传播就是这样处于永恒的流动中,人们总是希望探求到更多的对方信息,但总是无法完全达到目的。

6、帕克斯提出的人际传播中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

1)控制。两个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谈和控制整个谈话局面,使之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锻炼和经验。

2)适应。动态的传播中,根据对方的态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新情况,这也是一种能力,它要求思维的敏捷。

3)合作。传播能力不仅表现为个人的力量,也要在传播中体现与他人共同构建自我的能力,人际传播中会有很多协商和妥协。

7、人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无形符号,保持多大的空间距离,主要取决于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还有一些社会因素,例如个性、年龄、男女、地位、文化传统等,多少也会影响到传播距离的选择。

一般来说,零到1步属于亲密交谈的距离范围,挤公共汽车的情形除外。一般交往场合的谈话距离为1步半到4步之间,这个距离可以清晰的看清对方的脸和眼睛;对于他人来说,这个距离不易形成“威胁”感,又是回应的适当距离。在社会场合,交往距离一般为4步至13步之间,诸如推销商与顾客、路上与人打招呼等。在公共场合,一个人或少数人对公众讲话(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人际传播了),交往距离一般

为12步至25步或更远,例如演讲、上课等,讲话者需要放大声音说话,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于扩音器。

8、在人际传播中“回应”的两种主要方式。

“回应”对听者来说,意味着对传播关系的维系愿意承担责任。一个对他人的呼唤不做回应的人,不能称为独特的个体。但回应作为传播螺旋循环过程的一个环节,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需要智慧。回应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是支持式回应,一种是变幻式回应。

1)支持式回应是对言者的顺向回应,有利于正在谈的话题深入下去;

2)变幻式回应是在不知不觉中偷换了言者的话题,将谈话的主体转换到回应者一方,半路带出一个新话题。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传播学概论》 传播活动的实践

1.1人际交流 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 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 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 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1.2群体传播 1、群体具有的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 2、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 4、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1.3组织沟通 1、组织、传播和目的是构成组织传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下行传播:是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3、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 4、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6、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7、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 8、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 9、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对环境的适应 10、组织外传播的作用 1)向社会促销产品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人际传播

大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人际传播,需要根据人际传播特点以及组织与公众的特点来进行。虽然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交流、信息沟通,但是在学校生活中,大学生之间人际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他与公众某一成员的交往就是一种纯私人性质的个人交往活动,而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者来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 1、以开放、平等、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人际传播。所谓开放,就是对人讲心里话,坦率诚恳地表白自己。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与自我暴露水平较高的人打交道时,最有可能进行较多的暴露。所以,公共关系人员应当具备坦诚、大方的个性。同时,人际传播的开放性应当与社会认同的准则相符合,掌握开放的分寸,因为过分开放也会适得其反,让人难以接受。另外,平等地进行人际传播也是实现良好沟通的重要一环。只有对同学表现出积极的关切,才能够培养出人际传播的良好氛围。反之,如果在人际传播中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公众,就只会引起公众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全面正确地运用人际吸引的手段。人际传播中,恰当地运用人际吸引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在人际传播中,运用自己的外表取悦于公众,只是进入到初步和浅层的阶段。在以外貌、风度、气质吸引公众,获取好感的同时,应根据人际吸引的各种要素,全面地加以理解和运用,促进人际传播目标的实现。首先,应根据人们态度的类似性进行人际吸引。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若具有共同的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共鸣和响应。在大学生人际传播中,只有尽量为他人着想,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最佳的沟通。其次,应根据人们交往的互补性进行人际吸引。所谓互补性,是指人们倾向于接近那些能够补充自己的需要和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应该在自己的性格、观念和气度等方面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弹性”,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并在此交往中,实现其传播目的。第三,应通过提高交往的频率,提高人际吸引力。一个人对他人的接触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加深别人对他的印象和了解。 3、顺应人际传播特点。人际传播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传播形式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顺应这些特点实施和操作。例如,随机性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就应当注意通过公众的行为(如姿态、表情、眼神、动作等)和语言,及时了解信息发出后在对方引起的反应,而且注意根据这种反馈信息来审视自己的传播行为,测试传播效果,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这种在人际传播中的随机应变,有利于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又如,灵活性也是人际传播的另一重要特点。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应当根据组织需要和公共关系计划的需要,在

公共关系学第8章-人际的传播与沟通

1传播学学者克劳佩弗根据对人类社会的全面观察,提出了一种G形网络理论,认为它是信息高效传播的方式。错 2人际传播的情感影响力往往要超过大众传播,这主要得益于说话人的表情和目光。对 3谈判的情况与打仗有相似之处,谈判人员除了进行实力的比较,还要进行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公关人员应当经常注意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训练,对谈判中的困难有充分的精神准备,要做到有“三心”,即有信心、有恒心、有静心。错 4界点是谈判者制定价格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全部谈判的价值基础。错 5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错 6人际传播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包括不包含着直接、迅速、明显、持续不断的反馈。错 7人际传播的形式并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且所发送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意的。对 8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交流除了可以用于两人的面谈外,还可用于大型会议、演讲、谈判、报告、新闻发布会等。对 9谈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谈判人员要想在谈判中取得预想的结果,事先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有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准备。错 10手势的运用不仅可以表达某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演讲更加生动,加强某些内容的力度。对

11组织成员之间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有着广泛的接触,但是没有中心人物的传播网络是( c )。 选择一项: A. 辐射式网络 B. 链式网络 C. 环形网络 D. G形网络 12组织成员之间联系少,群体气氛不一定和谐,很难产生信息的激励效应的人际传播模型是(b )。选择一项: A. 链式 B. 辐射式 C. 交结式

D. G形网络式 13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个人距离是指( b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米 C. —米 D. —9米 14在人际交往中,谈话双方的距离也是传达态度的一种信号。社交距离是指( c )。选择一项: A. 米以内 B. —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摘要: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 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相互借鉴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着建构一个社会的工作,而建构一个社会,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传播与沟通,也没有离开过对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改进与突破。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只能靠咿呀含糊的语言与简单的手势相互配合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与思想,只能靠斫木为旗,画壁为图来传播文明,共同进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策马驿道一度成为传播与沟通的象征性画面。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与电话、电报的问世,开辟了传播与沟通新的篇章。而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电脑与INTERNET的出现,更是开始了传播与沟通的一个神话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从此演绎了新的传奇。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辨析 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具有的本能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传播与沟通,传播与沟通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而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媒介对众多受众定时地、迅速地、不间断地生产、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它的有效动作离不开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它是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人们

传播学考研题库 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④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它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传播,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而人内传播的

性质和结果,也必然会对其他类型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

网络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及对策.docx

网络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及对策 “沟通无处不在。”这是一句通信运营商的广告词。诚然,这句广告词也是正确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这是跟普通动物的区别所在。人的社会性主要是实现于沟通之上。对一个正常生活的人来说,沟通无处不在。 人际沟通是指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我们说地球是个村,因为现代的交通与通讯技术使得广大的世界变得咫尺天涯。而网络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重要的生活形式和文化。网络成为了人们一种新的人际沟通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新奇、独特及高科技性使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纳。因此,网络对于人们的人际沟通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网络人际沟通的方式主要有:即时通讯、电子公告板、电子邮箱。 1.即时通讯 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连往一个通讯网路的服务。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讯的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即时通讯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是一种终端连往即时通讯网络的服务。即时通讯不同于e-mail在于它的交谈是即时的。大部分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了状态信息的特性──显示联络人名单,联络人是否在在线与能否与联络人交谈。即时通讯不仅限于网页、PC,还发展到手机等平台。而也正因为其多平台化的特性让更多地人所接受。即时通讯可以说是现今网络上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 2.电子公告板 电子公告板系统,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英文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缩写就是BBS。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利用电子公告板( BBS) 进行沟通交流,也是网上人际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网民可以在BBS 上就有关国内外大事、文化生活、情感、娱乐休闲等有关话题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经常上此版面的网友,大家互相之间也视其他成员为自己人,大家互相帮助、发表看法或文章,无形中也会增加个人对此团体的认同感,网友们在不经意间建立起了友谊。 3.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E-MAIL)是通过网络电子邮局为网络客户提供的网络交流电子信息空间。电子邮箱具有存储和收发电子信息的功能,原本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要目的而开发的,现在却成为网民一种使用程度很高的人际沟通交友方式。不仅熟悉的朋友间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互通信息,就是不熟悉的朋友间也可通过它进行联系与沟通。 此外,博客互动、网络游戏等方式也是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际沟通的方式。 网络的便捷传递、高速传达的特性显然是其对人际沟通所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而这里我们要提及的主要是网络对人际沟通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主要通过文字进行人际沟通的方式,不利于交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人际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两部分。语言沟通主要是指由具有共同意义的声音和符号,具有系统的沟通思想和感情及话语的组合形成的交谈形式等三者所组成的一种人际沟通方式。在语言沟通中,说话与文字的使用都属于语言沟通的范围。而非语言沟通则主要指人际沟通过程中的肢体动作( 如眼光的接触、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 和环境因素( 如交谈时的灯光、气温、地点、衣着、外貌等) 等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这些对人际沟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网络上的交谈与聊天,主要是通过输入文字来进行的无法表达出非语言沟通方面的很多其他信息。这是网络人际沟通与面对面人际沟通的显著差异所在。诚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E-mail。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传播学1.2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传播学 第一章对传播学的基本研究 第二节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Com. 一、人内传播Com. 二、人际传播Com. 一、人内传播Com.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Com.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Com.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A、人内传播概念:Com. B、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沉思 A、人内传播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体在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 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To be or not to be”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意志层 理解层 再认层 知觉层 感觉层 信息输入 (接受系列) 信息输出 (输出系列) 意志层 信息创成层 信息表现层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信息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置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置大脑 信息输出装置发声等表达器官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 人内传播: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肌体反应 1、人内传播的一般过程:Com. A、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B、这种反映是一种具有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A、感觉:视、听、嗅、味、触等; B、知觉:感觉的集合;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C、表像: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 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D、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是抽象思维的基础;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构成要素: F、判断:对事物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 定性的思维活动; G、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 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 2、作为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Com.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Com. ★人内传播是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C、内省式思考: 内省见性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米德,乔治·赫伯特 1、以“符号互动论”闻名; 2、人有“自我感”;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芝加哥哲学俱乐部合影,1896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作

单元一 网络人际传播

单元编号:010201 单元标题:新媒体的类型 知识点标题:网络人际传播 新媒体的类型之网络人际传播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对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 建议时间:4小时 教学策略:自学,讲授,问题解决 学习内容: 本部分的内容主要帮助你理解并掌握理解新媒体、网络人际传播的类型、特点。 步骤一: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一、什么是网络人际传播? 从传播学的分类来看,目前较通行的是将传播分为五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他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在互联网上,人和人的互动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一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进行网上交流。电子邮件已经成为现在人们互通往来的一种常用方式。电子邮件通讯是一种将电话通讯的快速与邮政通讯的直观易懂相结合的通讯手段,与电话通讯以及邮政通信相比较而言,电子邮件有它得天独厚的优点。 电子邮件可以说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通信手段了,它具有速度快,价格便宜、操作方便、一信多发甚至还能邮寄多媒体信息等诸多优点。 电子邮件的传输速度快。电子邮件通常在数秒钟内即可送达至全球任意位置的收件人信箱中,其速度比电话通信更为高效快捷。例如,发送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而邮寄一封信件需要花上一周的时间。如果接收者在收到电子邮件后的短时间内回复,往往发送者仍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收到回复的电子邮件,接收双方交换一系列简短的电子邮件就像一次次简短的会话。 电子邮件非常便捷。与电话通信或邮政信件发送不同,E-mail采取的是异步工作方式。它在高速传输的同时允许收信人自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接收和回复,发送电子邮件时不会因“占线”或接收方不在而耽误时间,收件人无须固定守候在线路另一端,可以在用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 (一)信息的传播双方 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 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 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 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 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 定性) 传播速度较慢较快 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 1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笔记 网络中各个节点的交织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 各种评论相继出现: “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以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机会” “互联网络,这是个最民主的地方” “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 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 作为网络交际主体的人在网络交际中则是“由语言构成的虚拟主体”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1)自由性(2)开放性(3)虚拟性:虚拟实在是指在效果上,而不是在实质上。(4)非人性化 ★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ARPAnet)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确认网络是“第四媒体”。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的优点: (一)更具经济性。(二)更具保存性。(三)更具检索性。(四)更具互动性。 ★网络传播细可分为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个体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手段所进行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 ★网络人际传播主要可分为同步与非同步的两大类型。 (一)、非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非同步(nonsynchronous)交流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进行的。(二)、同步网络人际传播 同步(synchronous)即通过网络实时的交流空间进行的人际交流。其基本形式有Web聊天、聊天软件(ICQ、OICQ)和互动游戏等形式。 网络作为人际传播平台时,受众的心理包括: 1、要求被认同的心理; 2、渴望交流的心理; 3、代入的心理(指受众无力实现却又想获得虚幻满足的心态); 4、逃避心理; 5、自我表露与隐匿; 6、网上印象与表演; 7、求“异”思维与情感诉求。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既挑战语言文字,又挑战交际策略。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 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网络群体的形成途径: (1)将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群体复制到网上:班级成员相对固定、交流模式变化不大、稳定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排外性等等

人际传播知识点1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 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 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 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 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 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 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 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 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在某些场合,非语言信号传递更多的意义。而在另外的场合,语言信号则传递了更多的意义。 5.人际传播有不同的形式 人际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交流。 也有在线交流或者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MC),包括有即时信息的同步传播,例:QQ 聊天,在线视频会议或电话会议;也包括异步传播,即不是实时发生的传播,例:电子邮件沟通。 6.人际传播有不同的效果 人际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满意度。 第三节人际传播的要素 在所有的人际传播中都包括8个要素: 信息源-接收者,编码-解码,信息,渠道,噪音,语境,伦理,能力。 信息源-接收者:个体在人际传播中承担着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双重功能。 信息:刺激接收者的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是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或者它们的结合体。 渠道: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会对信息产生不同的限制。例:网络沟通与面对面交流不同。 噪音:扭曲信息的干扰元素,妨碍接收者接收信息。分四种类型:物理噪音、生理噪音、心理噪音,语义噪音。 语境:包括物理语境、时间语境、社会心理语境。 伦理:每个沟通行为都有正确或错误的道德标准。例如:讲真话、尊重人格、不伤害无辜的人等标准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文化中的人际传播。 能力:你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就是你的人际传播能力。人际传播能力包括沟通者如果根据沟通的语境和对象,以及其他因素来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

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网络与技术 中华新闻报/2004年/06月/09日/第006版/ 游走于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 简析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态势 周宁 自1992年世界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以来,中国国内的短信传播市场最近几年也发展迅猛。2002年整个国内市场总额超过19亿元人民币,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涨了3倍多,超过62亿元。这种呈指数式的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媒介新景观。伴随着手机短信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被学者们称为“第五媒体”,而不再仅仅是“移动电话”。这主要就在于手机短信功能具有大众传播的功效,而这项功效使手机成为了媒体。显然,作为“第五媒体”的关键功能,手机短信的发展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密切相关的。 传播方式和特点 短信传播是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一种基于数字网络的双向纯文本信息传递活动。短信这种服务就其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而言,原是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利用信令信道传递的简单消息业务,属于一种非实时的、非语音的数据通信业务。它可以由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也可由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短信平台服务器发起,还可由与移动运营商短信平台互联的网络业务提供商SP(包括ICP、ISP等)发起。 由这种服务的技术基础所决定,手机短信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的传播,这属于人际传播,这种方式主要是以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发起。另一种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平台服务器和网络业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前者如1860发送的短信,后者如各网站发送给手机用户的信息。它们可以像其他的媒体一样广泛发布信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这种就是大众传播的方式。 不难看出,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相比,手机短信传播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是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是指它同时具有这两重功效,更重要的是指这两种功效可以方便地转换。例如,手机用户从网络业务提供商那里获得一条新闻或是一种铃声,他可以马上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他的社会关系群。这种结合在报纸、广播、电视传播中很难实现,因为它们具备的主要是大众传播的功效;另外即使在网络传播中可以实现,但也明显不如手机短信传播便捷有效。除此以外,由于短信是以手机作为载体,它也具有了便携性和移动性,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发送接收,也就是具有了即时性,它与人发送接收信息的愿望是完全同时的。显然,由于技术的限制,即使是手提电脑也不如手机短信便捷,因而这种即时性是网络传播不易实现的。因此,短信传播的特点是即时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 迅猛发展的契机 任何一项新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整个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它不仅是更高文明的反映,还是更高文明的要求。手机短信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也不例外。从经济形态来看,我们处在信息化社会;从精神层面来看,我们处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且称之为“个人化社会”。短信之所以迅猛发展,契机就在于此。 (一)信息化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一个以信息流通为主要问题的社会,新知识、新事物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信息瞬息万变;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