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冰教授

数字化学习港:在创新中推进

终身学习社会建设——

—访“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负责人严冰

□本刊记者郝丹曹凤余

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数字化学习港”?通过实施该项目要实现什么具体目标?

严冰:我想先谈谈实施“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遵循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的要求,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社会化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提供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教育为目标,制定和实施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与示范的任务。其次,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试点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以及教育部已经启动的“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网格项目”等研究项目的成果,利用和借鉴我国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已有的基础和取得的经验。再次,实施原则是“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既要努力体现前瞻性和开创性,又要保证可操作性,确保能实现,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网络教育发展实际,针对数字化学习港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有示范作用、可推广的成果。最后,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示范地区或企业的需求,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关注弱势群体,从提高公民素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出发,体现社会性和公益性特点。

关于“数字化学习港”,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前些日子举行的2006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的演讲中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其内涵“就是为终身学习社会提供普适学习需要的PIS技术,普适计算技术,让大家的学习没有障碍”。他还形象地指出:“数字化学习港就像现实世界中的超市连锁店”,非常重要的两点是“标准和共享资源”。而按照有关专家初步下的定义,“数字化学习港”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它是以市场化机制通过资源提供方提供学习资源、服务运营商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办学组织方进行教学管理、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指导管理、第三方进行评估监管等模式,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数字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当然,这样的定义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包括通过实施这个项目,继续探索和完善。

这个项目的关键是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教育需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在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基础上,构架适合不同网络和不同终端低成本接入的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实现支持数字化教育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畅通,通过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真正实现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超市中随需所取的“课程超市”、“学分银行”。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按照这样的要求建设比较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港,显然还需要有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因此,有必要通过实施教改项目的方式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之后逐步推广。

该项目要突出典型应用示范,紧密围绕示范性学习中心建设实践进行探索,同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形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首先,是选择少数有一定基础

【专访背景】为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6年6月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简称“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该项目的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主任严冰。

的具有代表性的乡镇、社区、企业和行业,建成四种不同类型的示范性学习中心,开展面向终身学习社会的数字化学习典型应用示范,并进行几所高校部分优质课程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典型应用示范,探索相应的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质量体系的实践经验。此外,要紧密结合典型应用示范,研究基于数字化学习的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理论,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学习港的总体框架;研究建立数字化学习港的资源共享机制、学分积累及转移机制、质量保障及监管机制,提出资源共享、学分积累和转移的实现途径和管理方法,以及质量监管的评估办法与标准;研究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并提出相关运行与管理的实践工作模

型;对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平台进行升级,为典型应用示范的各级各类学习者和单位用户形成远程学习的网络和环境等。

作为教改项目,性质和内容自然应该有其“规定性”,而且项目实施时间只有一年多,所能实现的只是“有限目标”,不能指望通过实施这个项目解决太多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项目成果很可能仍是形成性、阶段性的,关键还是在于发现、研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提出解决相关重点问题的思路,或者初步形成解决方案。

记者:为了实现教改项目的目标,该项目将如何组织实施?目前进展如何?

严冰:首先是典型应用示范的实践与研究。前面已经谈到,该项目以示范应用为重点,以四种类型学习中心的建设和示范为主要实施内容,据此确定了四个子项目,即:数字化学习型乡镇典型应用示范;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典型应用示范;数字化学习型企业典型应用示范;面向行业的试点高校继续教育典型应用示范。通过自愿申报、实地考察,并与承建单位和主管领导部门沟通与协商,选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乡镇、社区、企业和行业,建设示范性学习中心,进行先期试点。在这些地方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学习港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组织有关高校和办学机构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开展相应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探索和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和组织方式。

从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结合典型应用示范,特别是上述子项目的实施,确定了五个研究课题,包括: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港体系结构的研究;数字化学习港质量监管和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数字化学习港的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研究;基于数字化学习港的教育播存网格的研究。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要求,“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主要依托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进行数字化学习型乡镇、社区和企业等典型应用示范。项目由中央电大牵头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参与实施。在项目实施中,要特别重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和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所在地的参与。具体的参与方式,包括负责或参与典型应用示范中子项目的组织领导与实施,负责承担项目研究课题中某一课题的研究任务,为典型应用示范提供专业或课程、培训项目的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教学服务。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成立项目专家组负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指导监控,由项目负责人主持的项目组负责组织实施。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资源传输及学习支持服务。另外,已经成立了以浙江大学陈德人教授为组长的项目专家组,指导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等考察天津市南开区数字化学习社区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的建设情况

目实施并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工作方案,“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施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年6月到9月,主要成立了项目专家组、项目组和课题组、子项目组,制订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进行了示范性学习中心选点工作,并制订了子项目和课题的工作方案。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10月到12月,主要完成了初选七个示范性学习中心的组织与落实工作,完成了大部分学习中心数字学习环境建设,根据这些学习中心提出的需求,进行优质学习资源的收集组织,并重点研究了这些资源在学习中心的实际应用问题。

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从2007年1月开始,完善示范性学习中心的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典型应用示范试点工作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有关数字化学习环境、学习模式、服务模式的初步研究和实践。今年5月,拟对典型应用示范试点及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中期检查,争取初步形成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模型。

第四个阶段自2007年7月开始,预计到2007年11月,将形成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实践模型,深入和扩展应用试点,在此基础上,汇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做好项目总结与结题验收准备工作。第五个阶段,也就是2007年12月,是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同时着手组织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记者:您提到了典型应用示范在“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中的重要地位,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数字化学习典型应用示范点的情况。

严冰:根据项目工作方案,示范性学习中心的承建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单位领导和当地政府有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有比较强的利用数字化学习手段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愿,以及开展典型示范应用的基础;其次,能保证开展项目研究与实施的人力、物力和必要的资源,参与实施项目的人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运作能力,能按项目的要求相应完成预定的任务;再次,已经建立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或公共服务体系的学习中心,或具有建立示范性学习中心的基本条件,能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最后,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较好,原则上应符合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建设要求的基本条件(乡镇型示范性学习中心可适当放宽硬件要求)。

初步确认的七个典型应用示范点中,乡镇型有两个: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和宁波市北仑区小港街道。镇罗营镇开展非学历教育有一定基础,典型应用示范将和当地政府打造“绿色学习谷”的计划有机结合。宁波市北仑区是个外向型经济区域,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和转岗技能培训是北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小港街道是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个子项目由浙江大学负责实施,同时拟开展《失地农民转业远程教育的长效机制》课题研究。

社区型典型应用示范点有三个:天津市南开区、西安市碑林区、广州市海珠区,都是依托当地电大建设的。南开区有较好的工作基础,重点在社区教育组织形式、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以及适合城乡社区和谐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探索。碑林区和海珠区初步确定的课题,都是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可能在基层干部教育和党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形成各自特色。

企业型典型应用示范点设在深圳TCL集团,将配合TCL集团的学习型企业建设的员工综合成长计划和百名“精鹰”工程,开展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应用示范。另外,在胜利油田建立一个为石油行业服务的试点高校继续教育典型应用示范点,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共同承担,面向石油行业,构建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能满足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数字化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项目组最近将召开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建设研讨会,交流、研讨、审议实施计划,并研究和落实相关的资源整合、技术支撑、运营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按照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各方面在认识上可能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工作思路也还有待于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并对实施计划进行适时调整、充实和完善。

记者:据我所知,作为项目负责人,您最近实地考察了一些典型应用示范点。请结合考察情况,谈谈您认为要注意的问题?

严冰:项目组已经陆续考察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类型的典型应用示范点。我前些时候实地考察了广州市海珠区和TCL集团两个点。从考察情况看,前阶段的工作是有明显成效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重点和难

点所在。所谓典型应用示范,最重要的是提供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范例,而且这个范例应该是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项目成果最终主要不是看基础设施,甚至也不能光看项目实施期间形成的办学规模,更重要的是从模式到机制的探索,形成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典型应用示范点的建设必须遵循“重点突破,有限目标”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能“跑题”,一定要按照项目的要求抓重点,不能什么都往这个筐里装,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也不能指望通过实施这个项目解决太多的问题。我实地考察的这两个点都已经是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还要注意不能将学习中心的常规工作和教改项目典型应用示范工作混淆起来。

教改项目有其特定的目标和要求,各典型应用示范点应该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要明确各典型应用示范点主要在什么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应该形成什么成果,在什么方面有典型应用示范作用,特别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围绕项目预期目标,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可能还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在TCL集团建立的示范性学习中心,是项目在企业所设的唯一的企业型典型应用示范点,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学习型企业,为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教育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该是“量身定制”的。同时,这个典型应用示范点的建设必须和TCL集团培训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集团培训体系建设规划。

又如,若干所地方电大承担了社区型典型应用示范点子项目,项目实施中可能会涉及到电大的定位问题。我曾经说,远程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两种重要形态,电大实际上可以说是在中国特有国情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两种形态的有机结合体。电大教学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被认为是值得重视和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但恐怕不能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先明确相关政策,甚至以此作为实施项目的前提。电大在建设学习型社区中能够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本来就是通过实施项目要探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比如,广州电大正在研究作为中心城市电大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如何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及学习型社区服务,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抓海珠区这个典型应用示范点拉动这方面的进程。

在考察过程中,我深感参与项目实施的各有关方面要形成共识和合力,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此外,典型应用示范点的建设,当然必须争取相关地方政府等方面的支持,但也不能等政府支持到位了再开始做。实施项目的过程,同时是争取支持的过程。典型应用示范点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实践证明,通过公共服务体系,能为建设学习型乡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行业做些什么和怎么去做,事实上这也是争取有关方面支持的前提。

记者:“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最初确定目标时即特别强调创新,从项目整体来看是如何体现的呢?项目启动半年多来,您认为实施这个项目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哪里?

严冰:这个项目是个教改项目,项目实施的过程应该是教育创新的过程。项目确定了四个实施原则:一是集成创新,即鼓励强强合作,充分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和成熟技术实现集成;二是有限目标,即突出重点,贯彻最大效益和最小阻力原则;三是项目联动,即与其他相关项目实施联动;四是应用示范,以应用示范为目的开展研究与实践。其中第一条便是突出强调创新。概括地说,项目重点围绕建立四大创新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包括: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以及与三大体系相适应的网络化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包括国家监管体系与相应的自我监管体系。研究的重点目标,则是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

这个项目是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统一管理的教改项目,但要解决的是教育服务业方面的课题,又有别于通常的教改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企业等不同方面的多个利益主体,项目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总体来说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从目前进展看,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各方面对项目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在典型应用示范点建设过程中,从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到具体执行人员和研究人员,在认识上都有个逐步理解和提高的过程。相关高校对项目,包括对公共服务体系,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以形成足够共识,参与中有不少实际障碍。二是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目前虽然已经整合了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各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

心也组织了部分教学资源,但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而且解决相关问题有较大难度。三是数字化学习手段的运用和推广方面,学习者的意识、习惯、能力都还有待于增强和提升。目前选择的典型应用示范点,应该说都有较好的工作基础,但在数字化学习手段和工具的运用上还有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非学历培训项目开展上表现更加明显。四是需要解决市场运行机制和开展社会公益项目的关系问题。比如项目要求探索公共服务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要考虑针对一些弱势群体,如社区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所需要的公益性学习支持服务。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符合项目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宗旨,也才能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我在项目启动时曾经谈到,这个项目涉及面相当广,实施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比较复杂。如何处理不同层面的各种关系,可能是最大的难题。所以还是要根据“重点突破,有限目标”的原则,有些复杂问题在项目实施中应该尽可能简单化,避免过于受到其他方面复杂因素的牵制。项目组近期工作重点,首先是围绕典型应用示范,对各示范点的实施计划进行分析,根据项目的目标和要求,针对各示范点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全力推进示范点建设。同时,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典型应用示范的支持服务工作,并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组织相关高校的有关人员,共同探讨资源共享机制及部分高校的学分积累互认办法等,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课题研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改项目的目标和实际需要,典型应用示范子项目的课题,则既要开展“个别的”,又不能忽视“综合的”研究。

记者:您前面说到,这个项目将主要依托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自2002年4月以来您一直主管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工作,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严冰:2001年底,教育部批准中央电大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立项。2002年12月,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并于2003年2月成立了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具体负责体系的建设、运行及管理工作。200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批复》,标志着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束试点,正式进入全面运作阶段。

我在2003年7月全国高校网络教育协作组召开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讨会、2003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召开的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发言时曾谈到,教育部高教司提出要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并多次强调电大作为“国家资源”在这方面有可能发挥的现实和潜在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电大的发展规划,电大今后的主要任务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开展继续教育,包括开展本科、专科高等学历教育,为行业、企业从业人员、部队士官,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开展岗位培训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各类社会成员更新知识和掌握新的技能提供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利用电大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简要地说,电大要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就是要实现这两种功能,即办学功能和服务功能。

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责,是作为专门服务机构,为众多办学机构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建立社会化的服务平台,不仅帮助办学机构向远程学习者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学习者完成学习过程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办学机构完成教学以外的各种常规性、事务性的教学管理服务,并为远程教育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提供了条件。主要任务包括: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的支持服务系统;根据办学机构的办学特点,协助其开展招生、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提供考点、标准化考场及考试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教学资源的高效传输,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及有关规范,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整合;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机构委托的专项服务工作。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几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2006年底,全国共设立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1039个,27所省级电大设立了奥鹏远程教育管理中心;与30所高校远程(网络)教育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支持服务的专业有190多个,在读学生总数12.48万人。2005年以来,公共服务体系承担了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考务工作,2006年3月、6月、11月3次统考,总考次122.86万人;此外还为合作高

校提供考试服务,如2006年承担了23所合作高校的入学测试和课程考试考务工作,共组织73万余门次课程考试。“现代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也已于2006年6月通过结题验收。项目的成果,包括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任务、服务模式、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及技术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网络、面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一站式的全新公共服务模式和连锁运营的公共服务体系运营模式;研发了多院校、多学习中心、多管理中心等多用户的远程教学管理系统。

中央电大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多方面进展,包括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及相关课题研究成果,都为实施“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奠定了基础;

同时,“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的实

施,也必将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产生新

的推动力。我在刚才提到的那两次会议的

发言中都谈到,由于不可避免会碰到的体

制障碍及观念、机制、利益等方面的冲

突,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

多困难,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今后还会出

现各种碰撞;我们要坚持创新,积极探

索,既要借鉴国外建设远程教育公共服务

体系的经验,又要从我国国情及远程教育

发展实际出发,不仅技术上要创新,模式

上要创新,观念上、机制上也要创新。这

里有必要补充的是,我几年前提到的那些

体制障碍及观念、机制、利益等方面的冲

突,现在仍然不能说已经消除了,“数字

化学习港”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因此碰到许

多困难。不过我认为,实施这个项目,首先就是要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方案及“路线图”,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无疑是创新的“逻辑起点”。当然,许多问题不是这个项目,也不是公共服务体系自身能够解决的。但项目的实施,对于解决“数字化学习港”建设中的那些难题,应该能够起到实际推动作用。

记者:据悉,科技部课题“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即将启动,您作为这个课题的负责人,如果方便,能不能透露一点有关情况?

严冰:这个课题还没正式启动,我只能简单说些情况。在教育部科技司组织下,奥鹏远程教育中心

作为申报单位,申报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中的课题“数字教育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参与单位有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北京西普无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该课题以构建面向学习型社会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中的体系架构、服务运行模式和运营监控机制;攻克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的若干关键技术;建立一套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适合中国国情、政府监管之下、企业自主运营、以第三方服务为主的教育创新服务新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制出一套开放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平台,

并集成和整合面向公众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20TB以上,具备为100万以上学习者同时提供服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用示范,示范规模不少于50个点,总用户在200万以上;培养数字教育公共服务领域的复合性、高层次专业人才200人以上。通过课题的实施,培育两家面向教育服务的龙头示范企业,促进数字教育服务新产业形成,推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促进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

当然,这些目标在课题启动前和启动后可能还会有调整。这个课题和“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显然有配合、呼应、互动的关系。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我们期待“数字化学习港”教改项目取得预期成果。

责任编辑池塘

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等一行前往广州电大海珠区分校指导数字化学习港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