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城乡档案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对我县城乡档案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对我县城乡档案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对我县城乡档案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档案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是历史对我们人类行为,最公正的裁决。档案是传承文明,全面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创新与进步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城乡档案一体化,则是实现档案功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加快推进我县城乡档案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市文明通过档案工作逐步向农村扩散普及,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和档案的优质服务,是档案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通过调查和思考,我们认为,档案工作应始终融入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不仅要认真做好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更要加大对各镇特别是“三农”档案和社区档案工作的力度。通过努力,力争早日使我县形成“以县档案馆为龙头,县级各机关各镇档案馆(室)为基础,村级、社区档案为补充”三级档案

工作网络体系的新格局,为城乡档案一体化创造条件。

一、全县城乡档案的基本情况

郫县档案馆系县级综合档案馆,于1959年11月21日成立,分别于1963年3月和1983年5月两次修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为792平方米,库内安装有防火防盗自动报警装置。馆内配备有除湿机、空调机、电子计算机、复印机和照相设备。截至XX年止,郫县档案馆馆藏全宗共128个,59424卷(册、盒),始于清同治8年(1869年),止于XX年,历时133年,馆藏资料7662册,始于清乾隆16年(1751年),止于XX 年,历时251年。为满足利用者需要,现已向社会开放了形成期满30年的全部档案54008卷。

全县各部门、各镇、各村、各社区均建立了档案,确定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兼档案人员和一定的软硬件设施。有两个镇的档案室达到了省级一级、三级标准,35个县级部门和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室达到省一、二、三级标准。

近两年来,全县档案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城乡档案一体化工作,社区档案、旧城改造档案、“双重活动”采集、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重点工程项目档案等进一步加强;突出开发利用,档案工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行新规则和规范化管理,全

县档案馆室工作上了新台阶;加强信息化建设,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行政,保障档案事业健康发展。多次荣获省、市档案主管部门的表彰。

二、推进城乡档案一体化的措施

(一)努力实现“三个走向”

一是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开放程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各种档案资源的作用,在开放中增强活力、提升层次。二是必须从重保管走向重服务。在加强对档案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现有馆(室)藏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搞好超前服务,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档案就延伸到那里”。三是必须从为少数人服务走向为社会大众服务。要进一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要大力推进村级和社区档案、经济管理部门信用档案、企业档案和家庭建档工作,实现档案服务社会化。

一是从单纯收藏向藏用并重转变。要突出重点抓档案,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档案资源收集、服务的重点和领域,档案工作要更多地向经济建设一线延伸,更多地向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延伸,更多地向

社会基层和广大社区延伸。二是从传统的关门收藏向开门征集转变。以前我们征集藏品大多依靠单位、个人移交、捐赠为主,今后要着眼社会需求,拓展收集视野,更多地尝试市场化采集方式,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开展重要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以进一步完善优化馆(室)藏档案资源结构。三是从分散零星查询向集中平台建设转变。要抓紧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馆藏多媒体数据库,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现行文件网上查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密切档案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努力实现“三个加大”

一要加大档案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单位工作实际和发展要求,按照档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要求,依法保证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做到与经济发展同步。特别是要加强以档案馆(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新建郫县档案馆”作为“重大项目和与工程”列入我县“十一五规划”,各部门、各镇、各单位也要把档案馆(室)建设列入本部门、本地区和本单位重要建设项目,抓好建好。二要加大档案资源建设。各镇、街道、村级和社区,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资源建设,严格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健全检查监督机制,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完好,

任何人不得把职务范围内形成的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三要加大基层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是全县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县城乡档案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重视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同时要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真、保密和归档保存工作,配备一定的归档管理软件,切实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

(四)努力强化“三个力度”

一是要强化领导力度。要明确领导责任,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首先要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在班子中落实专人分管,要争取主要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根据中心工作对档案管理和利用提要求、出主意、给任务、压担子,经常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切实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具体困难。二是要强化关怀力度。要改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档案工作正常运转。要切实帮助解决档案馆(室)建设。在档案保管保护的必要设施设备方面、在档案抢救经费方面,或者是在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日常业务经费等,都应依法给予保证。县档案局要协助镇党委、政府以及县级各

部门配齐配强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抓好队伍,搞好建设,为全县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三是要强化执法力度。要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提高档案法制意识。要严格贯彻执行《档案法》,加强依法治档的力度和深度。县档案局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各镇、村、社区和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对由于不重视档案工作而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应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对在档案工作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表彰,为全面推进我县档案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08年6月19日) 铜陵市辖一县三区,代管普济圩国营农场,国土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7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4万人,城市化率为58%,工业化率为67%。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50.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称号。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5%和35.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保持在13%以上。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态势。 — 1 —

一、铜陵市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自然基础。我市位于皖中南暨长江下游南岸,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势自南而北由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除去三块飞地,其中后山区和洲圩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0%。作为工矿城市,很多厂矿靠近资源设点,身处县乡之中,客观上在劳动用工、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需求等多方面带动和推进了周边农村的发展,而狭小地域形成的产业和人口布局必然在先天促成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二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我市属于皖江城市带第一方阵城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已从一个单纯依赖资源开采的初级原材料加工型产业体系转变为以铜加工、电子、化工、建材、纺织和能源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83亿元,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到全市的四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584亿元,工业增加值16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2 —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精神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率先试点,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市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以及加快六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六安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带农,加快城乡一体化。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按可比价算,增长13.8%,其中一产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5.5:36.1:38.4调整为2008年的24.2:38.6:3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丰收,总产达437.4万吨,增产8.9%。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近几年以来,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4%,比2007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8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1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5.4%,比2000年的18.5%提高了16.9个百分点。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全市50个重点镇在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前提下,建成区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万,城镇化水平达40%,整体工作受到省建设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全省十佳村镇评选中,舒城县幸福村和裕安区苏埠镇榜上有名;全市涌现出全国重点镇苏埠、张店和诸佛庵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两个,霍邱县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霍山县被推荐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县。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六安城区完成了60项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7亿元,淠河综合整治中橡胶坝(中坝)建成蓄水,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六安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村村通投资4.45亿元,建成2077公里;治淮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开发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整理成效显著,全市6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二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创建“园林式单位”100多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7家;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524公顷,绿地率34.6%,绿化覆盖率39.2%,2008年我市被命名为“安徽省园林城市”;着力保证饮用水安全,城区加强管网建设与管理,加强供水管网监测,做好供水重特大事故的应急预案,农村扎实开展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了3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镇卫生发展,2008年改建乡镇卫生院45个、村卫生室290个。 (四)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民生工程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建立民生工程预算制度,资金总投入20.1亿元,惠及510多万城乡居民,在全省年度考评中荣获第一名;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34584人,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实现再就业1579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万余人;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连续四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标准;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参合农民490万人,参合率达89.7%;做好被征地农民相关社会保障工作,2008年新增被征地农民9213人,符合保障条件的有9053人,参加社会保障的有9053人,参保率达100%;为被征地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最少的80元/月,最多的200元/月;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送戏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广播综合覆盖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11759190.html, 国内外村镇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方方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05期 [摘要]村镇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首先对村镇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影响因素与机理、村镇问题诊断与对策四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内容,为村镇转型发展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村镇;类型;模式;诊断;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村域与镇域发展是新农村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镇域是我国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级,与农村联系最为密切,为农村提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随着城乡交流日益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界定日趋模糊,城乡在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陆学艺首次提出了村域经济的概念,分析了村域经济概况、演变背景,归纳了村域经济特征与运行机制;随后,经其他学者不断完善,形成了村域经济的基本概念,一般认为,村域经济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的地域范围为单元,以村域经济结构为基础,以村域经济主体行为为动力,具备相对独立的经济与社会功能。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具备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产业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力,是连结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节点,与村域经济一脉相承,互为支撑,具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农村经济的研究相对割裂了村域与镇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将镇域及与其关联的村域统称为村镇,从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村镇建设与村镇体系、村镇发展机理、村镇问题诊断四方面,梳理村镇的空间关联、城乡要素流动及其对区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研究成果,为探析不同类型村镇转型发展规律,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乡村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 我国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地域类型差异显著。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基于不同的标准,分别以县域、镇域、村域为单元划分了乡村或区域地域类型,为本研究开展村镇地域类型划分提供了有利的借鉴。主要标准包括:(1)根据主导产业进行划分。例如,乔家君依据村域主导产业将河南省村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工农综合发展型、服务业主导型、城中村等五种类型;王景新将村域经济类型划分为现代农业型、传统农业型、现代工业型、专业市场型、旅游型等五种经济类型。(2)根据发展水平进行划分。例如,王景新依据村集体年均可分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域划分为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四种类型。(3)构建复合指数进行划分。例如,Cloke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工作汇报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工作汇报 2011年以来,针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这个重大课题,我公司按照“整合交通资源、提升车辆档次、优化运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三个服务”中心,采取了科学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网络等措施,不断探索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我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我公司客运发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业绩,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及成效我公司是一家集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出租车以及修理、商贸、物流为一体的股份制综合运输企业,客运班线辐射十一省、市,覆盖全市6区13县。到目前为止我公司共有客运班线条,客运车辆部。我们在立足客运实际,以繁荣和发展农村客运为突破口,创新经营方式,发展中型客车,方便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出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11年,我公司已完成。二、主要措施和做法(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大部制”改革的客观要求。我公司通过加强交通运输事务的统一管理,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是大势所趋。深刻认识到城乡客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输的基础或末梢,因此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对于践行大部制改革的政策目标,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加快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是广大城乡居民对交通运输部门的迫切希望和要求。(二)精心谋划,合理布局,强化监管,稳步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1、优化运力结构,合理布局城乡客运线路。我们始终坚持实用、方便、经济、安全的原则,积极选择适合在农村公路上行驶,且价格低、能耗小、效率高的车型,对车况差、能耗高、安全性低的车辆强制其退出客运市场,并本着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的原则,统筹管理即统一车型、统一颜色、统一标识,一方面通过延伸线路、冷热结合的办法,合理布局班线,另一方面对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客源分散、经济效益低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4:00.6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桂平[导读]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 引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首先,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政府负担很大。其次,村集体建设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难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第三,当前企业和社会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仍然非常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投入资金大,回报期长,经营风险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农村信贷融资未能满足需求。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薄弱,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巨大资金需求。此外,我国乡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贷款给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 2.2缺乏科学规划导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美丽乡村规划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的融合。同时,乡村规划对乡村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历史沿袭、文化遗产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2.3乡村特色支柱产业缺少支持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缺乏持续强大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基础。实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发展,强化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致力于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志的同时,突出了乡村地区的特点,并在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活环境的顺利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前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3.1 乡村宜居理念 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坚持乡村宜居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充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村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乡村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条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和水域等景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美丽的村庄建设中,要坚持宜居的理念,充分尊重乡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风貌。 3.2 乡土文化理念 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乡村文明的美貌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程。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可以促进特色文化村建设和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3.3 生态环保理念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城乡一体化工作总结 六安市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促进我国 __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我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__》,精神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率先试点,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市总结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探索经验,以及加快六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六安实际出发,坚持以工带农,加快城乡一体化。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xx年,地区生产总值534亿元,按可比价算,增长13.8%,其中一产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7.9%;三次产业结构由xx年的25.5:36.1:38.4调整为xx 年的24.2:38.6:37.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丰收,总产达437.4万吨,增产8.9%。

(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近几年以来,我市的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xx年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5.4%,比xx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 xx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215.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1万人;xx年城镇化率达到35.4%,比2000年的18.5%提高了16.9个百分点。重点镇建设亮点纷呈。全市50个重点镇在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的前提下,建成区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8.4万,城镇化水平达40%,整体工作受到省 __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在全省十佳村镇评选中,舒城县幸福村和裕安区苏埠镇榜上有名;全市涌现出全国重点镇苏埠、张店和诸佛庵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两个,霍邱县被列入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县,霍山县被推荐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县。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突出重点工程。六安城区完成了60项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投资17亿元,淠河综合整治中橡胶坝(中坝)建成蓄水,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点工程顺利完成;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六安全国农村公路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村村通投资4.45亿元,建成2077公里;治淮14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开发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成效显著,全市60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工。二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创建“园林式单位”100多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7家;城市建成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

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 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总结及建议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一体化办等市直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该区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工作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加快了农民变市民步伐。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34.8%;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同比增长15.2%。 一、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强力推进集中居住点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521”工程,凤凰新城土楼社区10.6万平方米安置房主体封顶,桥头社区18.5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开工建设,张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渠沟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全市规模最大的采煤塌陷村庄搬迁项目仁和小区交付使用,2000多户居民民已搬迁新居,入住率达50%以上。总投资13.4亿元的64个城乡一体化项目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目标,进一步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土地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去年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示范、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以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出台了“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高效作物规模种植”专项资金扶持办法,财政兑现补贴资金320万元。全年实现土地流转5070亩,新增优质蔬菜面

积3110亩,新建温室大棚967栋,鲁楼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加快建设,郭王食用菌、黄里石榴、油坊绿色蔬菜等七大基地初具规模。依托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凤凰山农贸城等平台,扶持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家,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着力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全年投入5486万元组织实施28项民生工程,其中涉农16项,投入资金3000万元,同比增长50%以上。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参合率达到97%以上;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新增就业岗位6620个;1.01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施;新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设施、沼气网点等项目31处;改造提升14家村级标准文化文体活动室和14家标准卫生室;实施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程,推进区实验中学、土楼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我区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去年底又被确定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 二、主要做法 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变市民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强力推进重点建设项目。“凤凰新城”是农民聚集的新型社区,是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重点工程,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凤凰新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从全区范围内抽调熟悉工程建设的人员集中办公,实行区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督察调度制度,确保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一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二元结构的研究多以发展中国家为蓝本,对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这些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和二元结构理论等。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他在1954年出版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低收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在农业部门维持生存所需的工资,这就促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 G.拉尼斯和J.费(G.Ranis and J.Fei)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Lewis模型进行了补充,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模型。拉尼斯和费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是,“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与城市失业率持续并存的现象。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1847 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他还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