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

中国近几年物流业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情况(亿元)中国物流业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发展现状及分析 表一:数据来源: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近些年物流发展状况(2004年---2008年):(图一)以下图表数据均来自表一

以上图标可以看出我国从2004年到2008年期间,中国GDP增长率均在9%以上,平均增长率为:10.22%,这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同样,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也很快,具体发展状况如下图:(图二) 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在近五年增幅回落,但仍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到2007年增幅提高后,2008年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增幅迅速回落,近五年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的增幅整体呈回落事态。而社会物流总额的年增长率最低达到19.5%的增长速度,5年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96%,从2004年的38.4万亿到2005年的48.1万亿,2006年增至59.6万亿,2007年为75.2万亿,2008年接近90万亿达到89.9万亿。 物流总费用又称物流成本,它包含运输成本、保管费用(仓储保管)及管理费用,我们通过物流成本及其在国家GDP中所占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成熟度,如下图三所示:

可以看出,物流成本占GDP比率逐年下降,宏观调控在适当控制过热增长的同时,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从2004年的21.3%到2005年的18.5%,2006年为18.3%,2007年降至18.4%,2008年达到18.1%。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每下降0.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了899亿元经济效益(以2008年GDP为例),那么2007年到2008年下降了0.3个点,就意味着直接增加了2697亿元的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物流费用仍处在较高水平,但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2004年的21.3%下降到2008年的18.1%。五年期间由于与GDP比例下降而节约的社会物流费用合计为上万亿元。 再看物流成本(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率(图四)与GDP(图一)增长率对比,如下图: 由图一与图四比较及下表数字对比如下:(表二) 年份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中国GDP(亿元) 159878 182321 209407 246619 300670 GDP增长率 10.1% 9.9% 10.7% 11.4% 9.0%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GDP浅析

中国GDP分析 摘要: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国GDP的大小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人均GDP代表了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GDP的结构对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制定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GDP结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GDP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 一、近年来我国GDP情况简介。 近年来,中国GDP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出口导向、投资主导、粗放式发展亟待转型、人口红利难以持续、GDP至上矛盾突出等结构性软肋,我们也应有清醒认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我们更要关心人均GDP数据,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当然,不妄自尊大,却也不必过于菲薄。“GDP第二”怎么说都有积

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上下理性冷静的背景下。不管怎样,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上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绩。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 中国经济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积极引进外资成功的,现在中国能否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是关键。同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房产泡沫等问题也困扰着中国,人民币汇率、全球变暖等,也需要中国担负起大国应有的责任。下面从一些具体数据来认识中国的GDP 。 表 1 表 2 由以表 2 可以直观地看出,2006年到2011年,我国的GDP 一直持续增长,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 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绝对值(亿元) 2006年 216314 24040 103720 88555 2007年 265810 28627 125831 111352 2008年 314045 33702 149003 131340 2009年 340903 35226 157639 148038 2010年 401512.8 40533.6 187383.2 173596 2011年 471564 47712 220592 203260 2012年 519322 231622 231624 231626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

两千年来各地区GDP总值及占全球比重情况一、公园1-10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02536 中国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 34800 58.0 印度次大陆(贵霜帝国等) 33750 32.9 中国汉平帝元始元年 26820 26.2 罗马帝国 22000 21.5 西欧 11115 10.8 西亚(安息帝国等) 9500 9.3 非洲 7013 6.8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970 6.8 拉丁美洲 2240 2.2 东欧(除俄国) 1900 1.9 俄国和中亚 1560 1.5 日本(弥生时代) 1200 1.2 北美和澳大利亚 468 0.5 二、1000--15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116790 中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73400 50.0 印度次大陆(南部为朱罗王朝)33750 28.9 中国宋真宗咸平三年 26550 22.7 阿拉伯帝国 21640 18.5 非洲 13723 11.8 西亚(阿拔斯王朝) 12415 10.6 西欧(中世纪) 10165 8.7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6215 6.8 拉丁美洲 4560 3.9 日本(平安时代) 3188 2.7 俄国和中亚 2840 2.4 东欧(除俄国) 2600 2.2 北美和澳大利亚 784 0.7 三、1500--16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247116

中国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800 25.0 印度次大陆 60500 24.5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0806 8.4 非洲 18400 7.4 意大利 11550 4.7 法国 10912 4.4 西亚 10495 4.2 俄国和中亚 8475 3.4 德国 8112 3.3 日本(室町时代) 7700 3.1 东欧(除俄国) 6237 2.5 西班牙 4744 1.9 南美洲和中美洲 4100 1.7 墨西哥阿兹特克文明 3188 1.3 英国 2815 1.1 奥地利 1414 0.6 比利时 1225 0.5 美国 800 0.3 荷兰 716 0.3 葡萄牙 632 0.3 瑞士 482 0.2 丹麦 443 0.2 瑞典 382 0.2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320 0.1 挪威 192 0.1 芬兰 136 0.1 四、1600--1700年 地区 GDP估值(百万美元)当时占全球的份额(百分比(%)) 世界 329417 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96000 29.2 印度次大陆莫卧儿帝国等 74250 22.6 远东(除中国、日本、俄国) 24088 7.3 非洲 22000 6.7 法国 15559 4.7 意大利 14410 4.4 西亚 12637 3.8

中国近三十年的GDP数据

中国近三十年的GDP数据 年份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226美元 1979 4062.6亿元107.6 7.6% 419元269 1980 4545.6亿元116.0 7.8% 463元309 1981 4891.6亿元122.1 5.3% 492元288 1982 5323.4亿元133.1 9.0% 528元279 1983 5962.7亿元147.6 10.9% 583元295 1984 7208.1亿元170.0 15.2% 695元299 1985 9016.0亿元192.9 13.5% 858元292 1986 10275.2亿元210.0 8.9% 963元279 1987 12058.6亿元234.3 11.6% 1112元299 1988 15042.8亿元260.7 11.3% 1366元367 1989 16992.3亿元271.3 4.1% 1519元403 1990 18667.8亿元281.7 3.8% 1644元 343 1991 21781.5亿元307.6 9.2% 1893元355 1992 26923.5亿元351.4 14.2% 2311元419 1993 35333.9亿元400.4 14.0% 2998元520 1994 48197.9亿元452.8 13.1% 4044元 469 1995 60793.7亿元502.3 10.9% 5046元 604 1996 71176.6亿元552.6 10.0% 5846元703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产值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

中国未来十年(2008-2017)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未来十年(2008-2017)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CROS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信息部副主任江伟华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经济发展为龙头,必将打破现有的行政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央政府正试图破解由于行政区域管理模式给经济发展带 来的后遗症。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正在努力打破行政垄断造成的市场封闭性问题。早一天打破区域的封闭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后发动力将会显现。 每当中国经济遇到了难题,外源性增长不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时,我们又时常想起了内源性增长。中国庞大的消费人口,特别是农业人口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有效体现,其原因是: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但农村经济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春节这一特定时段进行爆炸性放量。很显然,对经济的拉动我们都想到了他们,却无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多年来我们对农村是多取而少给予,虽然现在加大了对农村直接补助,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搞平均主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农业作物的品质提高并未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始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既然是补助,这钱怎么补,如何才能补出效果。2、农村人口的外迁,特别是青年主力军全部集中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他们的流失也

是县域经济发展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没有了消费的生力军,谈经济发展有点不着边际。 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了严重的资源剥夺。如果说这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但我们为什么又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出发,对人口的流动进行限制,阻碍了第一要素(人)在经济区域中的自由流动呢? 城市群经济的出现,为探索人与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的合理布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很好的正面导向作用。毕竟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各个省份的领导并不是封疆大员,作为共和国的公仆,理应抛弃个人的官场得失,最为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为区域经济的自由开放做出努力。利益之争是有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官员有没有更加开放的经济发展意识,这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党的17大以来,从中央政府及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来看,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发展即将上演。而其中如何重新划定各区域政府的权利与义务,从上海、重庆-成都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北部湾等规划批复来看,这一趋势已经开始逐步成为主流。 中国创造的力量正在逐步的形成,但壮大还需时日; 30年,中国制造业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30年后的今天,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战线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危机已经悄悄的向我们袭来。

2011-2020:中国经济的后黄金十年

2011-2020:中国经济的后黄金十年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制度更加健全。经历过2008-2009的全球经济动荡,2010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将进入新阶段,在长周期扩张与第三轮景气周期启动重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的“黄金十年”。在这“黄金十年”中,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媒体格局将会出现新的结构性变化。 2011-2020:中国经济的后黄金十年 城市化是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未来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加速的十年,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22亿,城镇化率46.6%,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按照中国国家人口计生委的统计,2015年我国上网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消费的升级以及很多消费活跃。 在未来十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将发生转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将加快,加上中西部地区开始大量开发房地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会加快;而沿海加工出口企业开始着手开辟内需市场,并着手于研发的投入和品牌的建立,这都将对中国的消费市场的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将由投资、出口驱动型转向消费拉动型,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率还比较低,仅仅有45%,离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75%—80%的消费率差距还很大,因此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真正的内需市场发展的关键十年。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近几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带 来了深刻影响。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是中国文化产业中改革最彻底,政策最开放的行业。同时因其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政府对于电影产业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发挥其商业功能,发展大电影产业,同时又要坚持正确的 导向、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以及艺术表达功能。从电影发行体制改革开始以来, 中国电影业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政府电影管理部门出台政策 数量多、频率高、开放尺度不断放大,这些有利政策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降低了电影投资的政策风险,为电影产业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制定和实施文化政策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主要举措之一。电影产业政策作为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对电影业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电影制度的建立,是以对电影是什么的判断为基础的。实际上,中国电影制度,包括电影行业(制作、发行、放映以及相关服务)准入制度、电影产品(摄制、公映)准入制度的形成、改变,都是源自于对电影是什么的认知。实际上,直到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年龄群、不同的社会角色,都会导致对电影的不同认识,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电影制度。而中国电影制度的复杂性恰恰在于人们对电影性质认知的复杂性。 一、中国电影制度的改革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电影如同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样,从“为政治服务”转向“为人民服务”,中国电影的“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早期的电影产业也有所改变。在电影生产立项审查和电影播映审查不变的前提下,中国电影从国有国营事业机构向企业化转变,电影生产向计划与市场共处转变,电影发行放映向市场转变。但是,在用“中国特色”来搭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的过渡中,执政集团通过机制修复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化加固了政治的一体化体系,在加强对文化艺术业的总体调控的同时,国家政权特别重视和加强了对电影文化的 具体规范。电影规划和生产的“主旋律”化,正面宣传为主,鼓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淡化海外境外节目,保护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加强对电影剧本的审批,制定电影审查制度等,都是国家政权加强电影调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电影似乎又强化了其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后来由于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使中国电影的产业化重新成为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一方面是全球化的外部威胁,一方面是民众娱乐的内在需求,加上文化实力逐渐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管理者对电影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逐渐确认了电影的文化产业定位,确立了电影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中国电影制度面临再一次调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的政府主管部门加快了对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推动。于是,从2000年以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规定,在电影的行业准入、产品准入方面,都表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开放态度。这些文件在推动国有电影机构改革生产关系的同时,采取了从制作到放映到发行、从内资到港资台资到外资的开放顺序,释放了电影的生产力,促进了多元投资、多种所有制、多种生产方式竞争共存的电影产业局面。 二.我国电影产业的现行状况 1、中国电影的审查与双许可证制度 为了保障电影产品的政治合格和价值观的主流性,中国政府实行以审查制度为基

中国近三十年的GDP数据-推荐下载

中国近三十年的GDP数据 年份 GDP(亿元) GDP指数 GDP增长率人均GDP(元/人) 美元/人1978 3645.2亿元 100.0 0.0% 381元 226美元 1979 4062.6亿元 107.6 7.6% 419元 269 1980 4545.6亿元 116.0 7.8% 463元 309 1981 4891.6亿元 122.1 5.3% 492元 288 1982 5323.4亿元 133.1 9.0% 528元 279 1983 5962.7亿元 147.6 10.9% 583元 295 1984 7208.1亿元 170.0 15.2% 695元 299 1985 9016.0亿元 192.9 13.5% 858元 292 1986 10275.2亿元 210.0 8.9% 963元 279 1987 12058.6亿元 234.3 11.6% 1112元 299 1988 15042.8亿元 260.7 11.3% 1366元 367 1989 16992.3亿元 271.3 4.1% 1519元 403 1990 18667.8亿元 281.7 3.8% 1644元 343 1991 21781.5亿元 307.6 9.2% 1893元 355 1992 26923.5亿元 351.4 14.2% 2311元 419 1993 35333.9亿元 400.4 14.0% 2998元 520 1994 48197.9亿元 452.8 13.1% 4044元 469 1995 60793.7亿元 502.3 10.9% 5046元 604 1996 71176.6亿元 552.6 10.0% 5846元 703

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比值变化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当前衡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010年以来,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在经济总量的发展之路上高歌猛进。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经济总量急剧下滑,沦落为东亚病夫便在所难免了。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近代之前,即便不是超级强大,也曾创造过不亚于今天的辉煌。 古代GDP谜团 有关古代经济总量的统计,由于资料的欠缺和数据的不准确性,势必有极大的困难。而且年代愈久远,难度就愈大。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据西方经济史大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GDP在西汉末年的公元元年占世界GDP总量的26.2%;到了北宋早期的公元1000年,占到22.7%。而这两个时期的中国人均GDP,按照1990年的美元购买力来衡量,皆为450美元。 可见,从汉代到北宋,整整1000年的时间,中国的人均GDP没有任何变化。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积累,基本上在长达1000年的漫长时段里,是停滞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巨大破坏性。 中国古代社会,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包括强大的汉、唐帝国,其王朝建立初期的社会成本就是整个国家全面退回到一穷二白的境地,然后在其鼎盛时期再把之前的成本投入收回来,甚至有的朝代所获得的收益还不抵成本。 这都还是其次,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古代的王朝来说,如此巨大的成本投入和效率很低的国家收益,所得来的不是科技、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创新和革命,反而与被它推翻的王朝相比,在社会根本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无甚变化和差异。 不过,有人拿北宋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期,国库的年税收总额来比较2009年的美元购买力,得出当时中国的GDP高达2000亿美元以上,并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占到了全球总量的50%以上;而人均GDP也赫然超过2000美元。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学》讨论课报告 讨论课题:《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讨论目的:通过对近十年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的讨论与分析,加深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中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几个变量的理解,认识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及其作用,同时使同学们对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时间:2012年10月2日------2012年10月6日 讨论方式:小组讨论并从网上搜集资料。 讨论过程: 10月2日下午1:00左右,我们全组成员在自习室集合,对王老师布置的课题进行讨论研究。 首先,我们对《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这两个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老师的要求,最终绝对选择第一个课题进行讨论并研究。 其次,我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确定讨论研究的方向,各位组员踊跃发言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3位同学提出的讨论方向较为明确且具有可行性。分别是: 1.×××同学提出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对经济发展所起的拉动作用方面看待中国经济的增长。 2.×××同学提出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我国就业人口的增加,资本积累的增加,技术进步等因素)分析中国经济的增长。 3.×××同学提出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采取的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方面入手。 我们对这3个论点进行讨论研究,对其可行性、难易程度、可能结果和自身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第2个提议作为讨论研究方向。 10月3日---10月5日,我们便分开在网上查找资料,并在QQ讨论群里进行讨论。所查资料有很多,因此数据和图表也比较多。现罗列并分析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是持续增长的,但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GDP的增长速度是有所下降的。 下面我们来看同期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情况: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曲线图 总体:民主革命期间,由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A、封建经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继续衰退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除美日) 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封建经济略有回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改运动,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改(除少数民族),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外国资本: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依靠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特权开始大量涌入中国;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 国狂潮,对华输出大量资本,比重急剧上升;一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除美日)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因而迅速下降,但一战后卷土重来,迅速回升;其后依靠扶植新旧军阀获得大量经济利益,经济迅速发展;抗战期间受到日本打击;解放战争期间继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2年底完成。 C、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出现而兴起;1895年因为甲午战争失败而遭受沉重打击;1912年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消亡。 D、民族资本: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原因)1、自然的经济的逐渐解体;2、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洋务 运动的诱导。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原因):1、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2、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3、实业救国的思潮;4、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黄金时期(短暂的春天):1912-1919或一战期间——(原因):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除美日)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2、民国政府的建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同时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3、政府倡导使用国货;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注意:这一时期虽然出现较快发展,即“短暂春天”,但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迅速衰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还有颁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族资本有所发展;其后由于四大家族的掠夺和帝国主义经济的压迫,发展艰难;抗战期间遭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四大家族的掠夺和帝国主义经济的压迫,民族资本濒临崩溃;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之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1953—1956的三大改造运动中,新中国采取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的形式完成了对民族资本的改造,民族资本消失。 另要注意:民族资本主义从出现(19世纪60-70年代)到1927年之前发展的环境是夹缝中发展,即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的压迫。1927年以后才是三座大山的压迫。 E、官僚资本: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开始形成,依靠国家政权和帝国主义支持迅速发展;抗战期间迅速发展;解放战争期间急剧膨胀;解放后,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52年底左右官僚资本消失。 F、社会主义经济:解放后,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1949—1952, 由于追歼残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以及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恢复和发展生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由于1953—1956的三大改造和1953—1957的一五计划顺利实施,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十年探索期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决策和整风运动,经济上升;由于反右派扩大化、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自然灾害、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经济下滑,但党中央1960年在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为大多数“右倾”分子平反,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文革期间,1967—1969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下滑; 1973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出现转机,“四人帮”发动矛头指向周恩来的“批林批孔”运动,经济下

近五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数据分析

近五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数据分析

毕业设计(报告) 题目近五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资料 系(部)经济管理系 专业电子商务 教师黄戎 学生蒋银军 学号 3 6

2008-2013 世界GDP排行榜一:2009年世界前十国家的GDP排行 排名国家GDP总值(万亿美 元) 1 美国14.42 2 日本 5.04 3 中国 4.99 4 德国 3.29 5 法国 2.62 6 英国 2.21 7 意大利 2.11 8 巴西 1.62 9 西班牙 1.45 10 印度 1.37 根据数据分析: 美国2009年14.42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但其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1.4%,是其近十多年来最低的,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什么时候能复苏尚不能确定。名义增长率方面,2009年美国GDP仅增长了3.9%,而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4.2%,其PPI则是负增长,说明美国通缩的趋势已经显现。由于美国GDP总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国、第4名德国的总和还多1.4万多亿美元,表明美国的领先优势未来二三十年内不可动摇。2009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为4.844万亿,名义增长了11.5%,这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最后几个月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实际增长率日本2009年仅有0.7%,接近于零增长,2009年,日元汇率如果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那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升值以来的2009年11月份,日本出口负增长27%,12月份负增长35%,2009年1月份继续恶化,有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日本经济将负增长2.6%。也就是说日元如果不贬值,2009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将只会比2010年略多一点,在4.9-5.1万亿美元之间。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

近五年来世界主要国家GDP数据分析

毕业设计(报告) 题目近五年世界主要国家的GDP资料 系(部)经济管理系 专业电子商务 教师黄戎 学生蒋银军 学号 3 6

2008-2013 世界GDP排行榜 一:2009年世界前十国家的GDP排行 排名国家GDP总值(万亿美元) 1 美国14.42 2 日本 5.04 3 中国 4.99 4 德国 3.29 5 法国 2.62 6 英国 2.21 7 意大利 2.11 8 巴西 1.62 9 西班牙 1.45 10 印度 1.37 根据数据分析: 美国2009年14.42万亿美元,继续居世界首位。但其实际经济增长率仅为1.4%,是其近十多年来最低的,表明美国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什么时候能复苏尚不能确定。名义增长率方面,2009年美国GDP仅增长了3.9%,而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4.2%,其PPI则是负增长,说明美国通缩的趋势已经显现。由于美国GDP总量比第2名日本、第3名中国、第4名德国的总和还多1.4万多亿美元,表明美国的领先优势未来二三十年内不可动摇。2009年以美元计算的日本GDP为4.844万亿,名义增长了11.5%,这主要因为去年下半年最后几个月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因而拉高了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实际增长率日本2009年仅有0.7%,接近于零增长,2009年,日元汇率如果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那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将是巨大的,因为升值以来的2009年11月份,日本出口负增长27%,12月份负增长35%,2009年1月份继续恶化,有国际机构预测2009年日本经济将负增长2.6%。也就是说日元如果不贬值,2009年日本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将只会比2010年略多一点,在4.9-5.1万亿美元之间。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 二:2010年世界前十国家的GDP排行

09111743中国近十年变化

中国近十年的变化 工业设计1117钟毅康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开始向新的火车头、新的发展驱动力转型,这是中国发生的最重要变化。 去30多年,中国维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有三个推动因素:出口、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但最近十年,这三个方面的优势日渐消退。受经济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缩,中国外向型产业遭受冲击;由于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劳动力不再便宜;各种资源的价格也显著上升。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为此,一要增加居民收入,二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要消除过大的城乡差异和贫富差距。在这些方面,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收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取消农业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不断完善。所有这些将使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与以前相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有所放缓,这完全正常,因为增速只不过是从10%左右降至7%至8%,这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居高位。经济危机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对西欧国家那样大的影响。10年来,我国不断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做到“有保有控”。 在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年间,我国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大幅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亿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分别增长9.2%和8.1%,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中国经济十年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从2011年初即层出不穷的纪念“入世十年”活动中,从商务部长到专家学者,念叨最多的就是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的近4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