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前复习串讲

2013年广东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前复习串讲
2013年广东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前复习串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学代表人物:

(1)培根(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

(7)裴斯特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3、教育学的创立过程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

代表人物: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强调定量研究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杜威的基本观点:(可做简答题)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4、学校制度的发展—双轨制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5、190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未实施)《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1903 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

1922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6、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7、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8、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9、家庭教育的分类: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

10、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1、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识记】

幼儿、小学、初中资格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2、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教师考核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13、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识记】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14、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夸美纽斯、法国雅克。马里坦,小原国芳)。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治国平天下”;《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王”;“社会功能学家”;诺笃尔、涂尔干;凯兴斯泰纳)。(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就是自己的目的)。

15、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语、数、英等)

(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每一课的具体目标)

16、课程目标可以水平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7、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18、教学模式的分类【识记】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1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班、课、时

20、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21、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22、主要咨询方法【识记】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

(6)关于环境因素

23、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选拔性考试,高考,侧重同学间的比较)、标准参照性测验(有一个标准在那里,只有达到标准的才要,关心有没有达标)

2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25、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

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26、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法是在工厂法之中

27、最初的普及义务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28、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9、教育法律体系的4个层次:教育法—部门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30、学校的2种主题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行政上权利与义务时。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民事上权利与义务时。

31、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1)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只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2)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

(3)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8、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9、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0、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1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3、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14、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15、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程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17、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与安排。

18、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19、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20、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22、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2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

24、难度: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1、最简单;0、最难;难度中等时,最易拉开考生的档次)

25、区分度: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中等难度的区分度最高,难度为0.5的区分度最大)

26、法律责任:(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狭义)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

27、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28、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9、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3、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1754年。<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

5、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6、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识记】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公主管理

7、学校绩效评估:

(1)按性质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

(3)按主体分: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

(4)按时间分: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

(5)按标准分:绝对标准评估与相对标准评估

8、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9、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洛克《教育漫话》—儿童有如一块白板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10、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识记】

(1) 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 客观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12、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功能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

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3)娱乐功能。

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

14、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

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5、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16、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17、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18、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19、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20、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备课(基础)(2)上课(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4)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21、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2、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一)基本手段和方法: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3、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24、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25、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26、学校咨询与辅导有哪些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27、咨询的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28、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2)教育分寸(3)本学科的知识(4)发展学生的思维(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29、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

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0、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四、论述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的结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与子女的亲密程度、等等……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与学校配合

(2)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3)为子女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增强其体制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都有顺序性,先做才走再跑,后面才有精细化的写字与绘画;儿童的认知与思维也是先具体后抽象的。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与时间完全一致,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速度与水平是有差异的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勤能补拙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例如残疾儿童可以通过口型的精细感知来交流,普通人的这种能力被抑制了

(五)、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六)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八)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九)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识记】

(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是针对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又称启发自觉性原则或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

学生实际程序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坚持正确的方向;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③实事求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十)试分析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怎样克服其局限性?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①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序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3、通过实行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来克服其局限性。

(十一)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4、实验法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5、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要求:(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6、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4)科学掌握练习量(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十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

(2)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

特征:

a. 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 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c. 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d. 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

括以下6个阶段:

a. 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b. 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

c. 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d. 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e. 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f. 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

(4)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具体做法:

a. 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b. 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c. 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

(5)范例教学法

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

a. 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b. 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c. 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d. 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6)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

“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特征:

a. 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b. 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c. 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d. 强调人际关系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十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干预与矫正:①缺陷矫正。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②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

(2)预防与发展:①问题预防。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②发展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正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但这项任务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时间较长,而学校咨询工作者本身数量就严重不足,工作时间也有限,所以即使完全投入在此项任务中,影响面也是有限的。相反,预防和发展指导的工作是面对多数或全体学生进行的,如果开展比较得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减少需要干预的严重问题的数量,使咨询工作者摆脱不停地忙于救火的处境,从而又有更多的精力加强发展指导的工作。

(十四)试述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和改革策略。

(1)存在问题:①重知识轻能力;②片面追求分数;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④制约教学改革。

(2)发展和教学改革策略:①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需要考虑:a、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b.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c.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d.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②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有:a.考试和考察相结合;b.评分与评语相结合;c.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d.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③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a.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

b.要扩展评价的范围,如语言教学把说话、写字、课外阅读都列为评价范围,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

c.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觉;

d.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1)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只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2)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

(3)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8、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9、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0、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1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3、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14、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15、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程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17、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与安排

18、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19、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20、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22、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2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

24、难度: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1、最简单;0、最难;难度中等时,最易拉开考生的档次)

25、区分度: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中等难度的区分度最高,难度为0.5的区分度最大)

26、法律责任:(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狭义)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

27、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28、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9、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二、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学代表人物:

(1)培根(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

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

(7)裴斯特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3、教育学的创立过程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

代表人物: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强调定量研究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杜威的基本观点:(可做简答题)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4、学校制度的发展—双轨制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5、190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未实施)《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1903 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

1922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

6、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7、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8、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9、家庭教育的分类: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

10、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1、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识记】

幼儿、小学、初中资格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2、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教师考核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13、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识记】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14、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夸美纽斯、法国雅克。马里坦,小原国芳)(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治国平天下”;《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王”;“社会功能学家”;诺笃尔、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就是自己的目的)

15、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语、数、英等)

(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每一课的具体目标)

16、课程目标可以水平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7、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18、教学模式的分类【识记】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1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班、课、时

20、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21、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22、主要咨询方法【识记】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5)关于团体咨询

(6)关于环境因素

23、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选拔性考试,高考,侧重同学间的比较)、标准参照性测验(有一个标准在那里,只有达到标准的才要,关心有没有达标)

2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25、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

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26、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法是在工厂法之中

27、最初的普及义务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28、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9、教育法律体系的4个层次:教育法—部门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30、学校的2种主题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行政上权利与义务时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民事上权利与义务时

31、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3、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1754年。<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5)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现代教育的特征

(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

5、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

具体体现: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6、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识记】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公主管理

7、学校绩效评估:

(1)按性质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

(3)按主体分: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

(4)按时间分: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

(5)按标准分:绝对标准评估与相对标准评估

8、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9、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洛克《教育漫话》—儿童有如一块白板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10、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识记】

(1) 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2) 客观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12、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功能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

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3)娱乐功能。

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

14、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5、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16、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17、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18、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19、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20、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备课(基础)(2)上课(中心环节)(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4)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21、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2、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一)基本手段和方法: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3、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24、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25、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26、学校咨询与辅导有哪些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27、咨询的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28、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4)发展学生的思维

(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29、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

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0、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四、论述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的结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与子女的亲密程度、等等……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与学校配合

(2)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3)为子女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增强其体制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

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都有顺序性,先做才走再跑,后面才有精细化的写字与绘画;儿童的认知与思维也是先具体后抽象的。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与时间完全一致,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速度与水平是有差异的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勤能补拙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例如残疾儿童可以通过口型的精细感知来交流,普通人的这种能力被抑制了

(五)、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六)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八)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九)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识记】

(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是针对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又称启发自觉性原则或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序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坚持正确的方向;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③实事求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十)试分析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怎样克服其局限性?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①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序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3、通过实行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来克服其局限性。

(十一)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

4、实验法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要求:(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范文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 1/ 10

华版) 202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

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 10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重点

五、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日期为2016年3月12日。 类别 \ 时间 3月12日(星期六) 上午下午下午9:00-11:0013:00-15:0016:00-18:00 幼儿园综合素质(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 综合素质(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职文化课 中职专业课 中职实习指导 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科目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通用技术等16个学科。 申请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高级中学教师各科笔试。 申请中职专业课及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科笔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纳入面试环节考查。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代码列表 序号科目名称科目代 码 备注 (一)幼儿园 1综合素质(幼儿园)101 2保教知识与能力102 (二)小学 1综合素质(小学)201 2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02 (三)初中 1综合素质(中学)301初中、高中相同2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302初中、高中相同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3 4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4 5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5 6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6 7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7 8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8 9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09 10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310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写作题范文5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从教育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范文】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 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教育法规概论》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成立。 2.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3.教育法规的特点: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 4.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功能):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5.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加强教育立法成果的宣传工作 6.我国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宪法;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可称为教育单项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规章(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 7.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当年7月1施行。2006年6月29第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 8.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共和国教师法》,并于次年1月1日开始实施。 9.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10.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规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1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1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3.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4.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15.我国在教育立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育法规很不健全、很不完备,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属行政系统指定的单项法规,而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律却很少。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系对教育事业内部的要求,缺乏同经济、社会联系的内容,难以起到协调外部关系的作用。 16.教育立法的原则: (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 (2)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A.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B.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完整真题及答案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 完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A)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C)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性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货,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做法(B)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D)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C)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机关是( A)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纪检部门 D、公安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B)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教资考试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评价观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方式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更注重评价过程。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现代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 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三爱二人一终生)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 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通过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缺陷,加以纠正,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设;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有指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结构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直启系巩,理因思量)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 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谈话法的实施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要善问;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一安四生) 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疏导性原则; 2.方向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主义德育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8.长善救

2015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总体的评价目标 1、能了解最初步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 2、能掌握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中学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 3、结合知识教学,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 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三、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20% 认知层次比例:了解30%,理解50%,掌握20%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目标】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作文范本精选5篇

教师资格证笔试作文范本精选5篇 内容字数5538,阅读时间12分钟 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一个老人挑着一担瓷碗在路上走着,突然一只碗掉到地上摔碎了,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路人很奇怪,便问:“你的碗摔碎了,为什么你看都不看呢?”老人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 根据上面文字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材料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处理问题时能够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向前看。关键在于心态,已经造成的损失就没有必要惋惜,要坚定方向,向前走。结合到教师要有主动积极乐观的心态。 【范文】900字 保持积极心态,成就教师事业 老人处理碎碗的故事说明,已经造成的损失没有必要惋惜,要坚定方向,向前走。这种积极面对损失的心态,体现出智慧。只有保持积极心态,才能在教师事业中不断前进。【点】成功来源于积极的心态。杭老师在偏僻的乡村小学从教。校园位于圩田中,四周好几里路都没有人家。孤零零的学校,几间破瓦房,教室墙面黄土和白灰相间,教室地面坑坑洼洼,用过几十年的上下课铃铛。在这样的环境中,在和土里土气的农村娃娃们厮守的岁月里,杭老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正】 但是有些教师却心态消极。中小学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收入较高的群体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导致一些教师的失落感、委屈感、自卑感油然而生,也渐渐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状态。牢骚满腹,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容易出现发怒、斥责学生等行为。不少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工作得过且过,被动应付。【反】教师要心态积极地工作。老人挑着瓷碗在路上走着,突然一只碗掉到地上摔碎了,老人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因为“再怎么回头看,碗还是碎的。”这个故事说明,不要担心已经发生的损失,不用纠结已经出现的失败。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内驱力,能促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教师资格证历史重点

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重点 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主要历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革命史观 2、史学研究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理论(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史学研究方法 (1)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考据法) (2)历史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历史比较方法、口述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心理史学方法、生态史学方法、社会史学方 4、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学历史教学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容:要学会区分史料和史实,学会区分史实和结论,要懂得鉴别史料的基本方法,孤证不立由若干证据组成证据链方可成立,常常是史无定论 5、历史表述方法:长编法(创于北宋司马光)和类叙法(始于班固《汉书》) 1、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1)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传统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是为了教的流畅 (2)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风格和学习需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备课往往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出发以完成大纲相关容为目标 (3)教学设计以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依据,为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系统规划﹔传统备课往往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主观愿望进行安排,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较低。 3、教学设计的容(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1)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特征)和学习容 (2)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方法: ①制定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前的准备,包括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分析、资源准备等 ②撰写教学目标(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灵活性、表述的恰当性 (3)教学容设计①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②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历史人物的教学设计:注意生动地讲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思想,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褒贬功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的教学设计【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弄清历史事件的结构,讲好历史事件的经过。历代典章制度的教学设计历史现象的教学设计历史概念、历史文献的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考试(两天必过)教育学部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优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6点趋势,见书P4)。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点) 6、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终身化。(5点)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