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人才观

科学的人才观.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
2008年05月08日 09:04:24 来源:光明日报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人才观是以“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而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个
伴随着人类及个体的本质力量或人的才能的不断生成与升华的历史,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一代又一代人才推动着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把人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尊严、幸福和全面发展,应当成为个人、群体、社会和政府的终极关怀;作为主体的个人和团体,应当有公平、宽容、诚信、自主、自强、自律的自觉意识和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目的在于明确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尤为突出。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谈科学人才观时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及其作用的紧密联系来加以阐发的,并由此构成了科学人才观最主要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小康社会,人才为本”,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这些重要论述,应当成为我们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这一重要含义的基本认识,而且还可以说以人才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人才保证与广泛智力支持,以人才为本作为一种人即主体的自觉而能动的力量是作用于科学发展观始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才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社会全面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内在统一的新发展观或新价值观,就是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社会发展是由人来作为并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这也体现了马克思说过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毛泽东提出的“三好”学生、“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的“四化”干部、“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都是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人才观,就是对于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用好人才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充分认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化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中心内容,揭示了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要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为那些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务职称的人才开辟一条发展途径。要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对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深入研究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正确运用自主性开发、培养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和政策性开发等多种办法。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尊重人才的人格,尊重人才的个性,尊重人才的选择,尊重人才的需要,尊重人才的劳动,尊重人才的创造,使各类人才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有贡献社会的成就感,有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要关心人才,带着感情来关心人才。要正确对待人才的正当利益和合理需要,关心人才的事业和利益,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帮人才之所困,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政治上

、思想上关心人才,保障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精神,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科学人才观深入人心,为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逄淑涛/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人民日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民日报》 2003年12月29日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这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抓紧抓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工作首先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要位置。

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切实抓好教育、培养、引导人才的各项工作,又切实抓好使用、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要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又要高度重视人才在促进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要一视同仁地为各类人才提供服务,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把人才强国战略化为自觉行动。对经济工作而言,观念一变天地宽;对人才工作而言,观念一变视野宽。思想观念陈旧,就发现不了人才;思想观念落后,就会埋没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实际,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促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工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才能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评论员)

科学人才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徐颂陶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上任后第一年的工作中,提出了三个极其重要的观点,即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三观”中的“二观”,即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都是讲干部人才工作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确政绩观也是科学人才观的一部分。

科学人才观由科学和人才观两个概念组成。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人才观就是对人才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观点。科学与人才观的结合,构成了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科学人才观,既是人才观,也是方法论,具体是指对人才的含义、标准、价值及其成长、使用、管理规律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在人才问题上的根本表现,它将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处理人才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关系、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和具体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什么是人才。这涉及人才的基本属性,是人才观的根本问题。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人才的这个定

义,突出了人才的群众性及其劳动的创造性,打破了剥削阶级社会亲亲贵贵和英雄史观等传统观念,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唯心论人才观,划清了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是识人标准、选人视野、用人价值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和群众观,有利于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

第二,关于人才标准。在几千年的中国人才思想发展史上,曾经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人才评价标准。有的重德,有的重智;有的强调内在素质,主张以德为先,德才兼优;有的强调尚能、尚功,主张能与功的统一。科学人才观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提出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主要标准的同时,强调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鲜明的标准,坚持了民主、法制、公开、公平的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人才标准的原则,划清了与传统人才观的区别和界线。

第三,关于人才价值。科学人才观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突出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从而把人才的价值提升到了时代的高度。这有利于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也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转移到了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并重的轨道上来。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人才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才工作必须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首位。认为要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要抓好教育、培训和引导,又要抓好使用、关心和激励,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要尊重人才的权利,特别是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尊重学术技术领域里的不同意见和争论,努力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发展道路。

第五,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科学人才观认为,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提高全体人民整体素质,是实现人才辈出的重要前提。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党

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包括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要加快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新路子。

第六,坚持人才开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内容。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开发必须实现人才培养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和机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同时要兼顾和保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第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科学人才观认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人才工作的活力所在,也是育才、聚才、用才的保障。公平、竞争是科学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石,要为所有人才提供机会公平、评价公平、使用公平和分配激励公平的环境条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保证,党委对人才工作要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体制机制的良性运行。

(作者是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


科学的人才观


2004-03-02 23:11:57 南方网综合

南方网讯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人才观与发展观、政绩观内在统一。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只有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才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的人才观,是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开拓党的伟大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本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正是因为党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党才能吸引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党才有披荆斩棘的力量,从胜利走向胜利。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一定要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


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我们的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不够合理,这是人才队伍的现状。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充分开发人才资源,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去管理,我们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人人都可以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才,也为千千万万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天地。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每个人提供了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择业自由的实现,为人的全面发展,自主成才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拥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谁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

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知识、能力和业绩,而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所有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具有开创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编辑 李炯)




科学人才观-概述
科学人才观,是对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育才聚才用才所必须坚持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科学观念和正确态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既是重要理论问题,又是重大实践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才能全面做好人才工作。要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科学人才观-需要的观念
树立和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最基本的观念。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当今世界,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惟有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让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为此,要克服有些领导未能真正把人才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旧观念,改变人才资源建设开发不力的状况。


树立和落实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内容。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拓展育才识才用才的范围,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才。要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人才对象的覆盖范围更广,接纳人才的社会包容度更大,为人人成才、争做贡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更多的机会、条件。为此,要克服“名本主义”,改变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面观。


树立和落实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思想。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点。现在,全国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5%,国际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山西高新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频频告急,能整合生产要素、有效运用社会资源、聚集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奇缺。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带动,山西人才队伍门类不齐全、梯次不合理、新老不衔接、素质不配套,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把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摆在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要克服缺乏战略头脑的短浅落后人才观念,改变搞经济轻科技,搞科技轻人才,搞人才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做法。


树立和落实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主题。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必须培养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和领军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中人才比例还很弱。要采取切实措施,实现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培养计划;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创造条件,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要克服忽视人才重要性的旧观念,改变培养计划不落实、创业条件不具备的现象。


树立和落实为人才创造优越环境的意识。这是科学人才观的重要措施。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以培养、留住、评价、激励、流动、使用为内容的政策、法规环境,营造为人才服好务、办实事,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拴人引才环境,营造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支持科研、鼓励创造、施展才智、建功立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理解、增强团结、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自由、发扬民主、反对垄断、敢于冒尖、勇攀高峰、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要克服对人才缺乏法制、制度保障,改变没有人情味的现象。


树立和落实人才工作协调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人才观指导下的人才工作,必须是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根本任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坚持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一起抓;促进人才在地区、产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进一步做好农村、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加强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的培养;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


树立和落实党管人才的观念。这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才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管人才,就是从宏观、从协调、从政策、从服务上进行管理;就是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人才资源建设利用规律,来制定好政策、整合好力量、创造好条件、营造好环境;就是按照管好管活的要求,把各类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落实科学人才观走好三步棋

作者:孙建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4307 更新时间:2006-12-12 8:55:42
 站在“十一五”的起点上,确立人才开发新优势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如何落实科学人才观,不断增强人才开发的实效,应当建立识人、选人、引人、用人新机制。
准确把握人才开发关键环节。在识人环节须准确把握。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才。在选人环节须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

依然短缺,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精尖人才、基础实用型人才相对缺少。因此,我们应建立起广覆盖的人才库,善于发现、挖掘各方面的人才,吸引外地的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在引人环节须加大力度。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个人就业观念的理性化和经济实力的加速提升,为我们吸引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用人环节须发挥最大效应。无论是通过政府调节还是市场机制,都应该体现为把各种资源配置到最佳位置。

科学理性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因专业、兴趣、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人才的丰富性。为科学合理使用人才,首先要对人才进行分类,建立科学的人才库,也即重点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把人才分为尖端人才、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基础人才等阶梯层次,越往上专业性越强,科研能力越高,人数越少;越往下通用性越强,人数越多。按照这一分类标准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起庞大的人才库,把人才配置到合理状态。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制定科学的人才分类使用办法,对于尖端人才要实现柔性流动;对于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主要用待遇引人、事业留人;对于中级人才既要有引进,又要有意识地从自身队伍中选拔培养;对于基础人才则立足于自身培养,培养出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并给予锻炼机会往更高层次冲刺。再次,应建立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为满足当前和今后的人才需求,必须适度对专业人才进行储备,形成多元化、合理化的人才结构。

切实提高人才管理工作水平。科学完善的用人机制是提高人才管理水平的关键。管理好人才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则人尽其才。人不可能是全才,大多数人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人尽其才就要让人去做自己擅长的事、喜欢的事、熟悉的事。这里重点强调专业对口。如新毕业的学生,虽然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不很对口,但基础理论知识积累不少,实践一段时间应该能较快进入角色。二则才尽其用。实际工作中,本来是一些专业性、业务型的干部,但偏偏用到了管理岗位,结果处理不了人际关系,管理工作不到位,还荒废了业务能力,必须想方设法予以解决。三则胸怀宽广。这意味着既要让本地人才脱颖而出,更要大胆使用外来人才,唯才是用,唯才是举,形成公开赛马、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