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

(4)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充实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本课程的科学

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改变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材编写建议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五)考核与评价

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

3.考核时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节约资源、爱护仪器、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

4.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