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公共传播的实现

论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公共传播的实现
论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公共传播的实现

论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公共传播的实现

离石区电视台张保国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短短几年中诸多被称为新兴媒体的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如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等不下几十种。随着数字传播技术产生的新媒体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触使用媒体的方式。研究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公共传播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议程设置:公共传播的核心作用

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先驱之一,Harold Lasswell 曾列举了大众媒介的三个基本功能:环境监测,孕育社会共识,以及文化遗产传承。大众媒介的传统议程设置功能涉及到传播的环境监测和共识形成,唤起社会关注当下新的和主要的议题,并且影响到这些议题先后缓急的排序。议程设置效果(即议题、政治人物以及其他话题等客体与属性的显著性从新闻媒介转移到公众)对人们的态度和意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议程设置理论的这个领域由影响人们态度和意见的三种后果组成:形成一种意见;通过强调有关公众人物的一些特定议题来铺垫意见;以及通过突出一些特定属性来构成一种意见。议程设置对一些“可见行为”也会产生影响。新兴媒体能否发挥公共传播的功能,关键在于它能否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2008 年10 月发生的深圳高官涉嫌猥亵女童事件,如果不是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事件不会在公众面前亮相,没有新兴媒体,公众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就形成不了社会的舆论,有关部门也就不会迫于舆论的压力将该高官停职。

全社会共同对话的基础就是出现一个“精力充沛的市民社会”,以便将有关事件和观点强有力地引入公众议程。从游行示威到停课罢工,从反对男性暴力到抗议核扩散,这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其实都是在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来试图表达和传播一种观点,最终影响和造就舆论。在当今新兴媒体勃兴的时代,公共传播扮

演了一个信号发出者的角色,它使具有公共重要性的事物得以凸现,从而能够成为社会关注的议题,以此促使这些议题能够在代议制民主框架下得以解决。

1、公共议题的发现

公共议题起源于民意以及政治精英的提议。一个议题的重要性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传播各方会试图定义并推进议题的发展。把一个特定的问题推上公共议程意味着首先要识别问题,为该问题的解决创造一种紧迫感,以此激起广泛的公众兴趣。传统媒体由于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介入,它进行的议程设置无可避免地打上了目的理性的烙印,这就意味着媒介认为重要的并想努力吸引公众注意力的议题可能恰恰不是公众关心的议题。而由新兴媒体用户发起的议程设置更具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在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传播者更容易关注组织媒体、职业新闻传播者没有注意到的新闻事实,认为不是新闻事实的事实,或者出于某种目的有意忽视、忽略甚至故意遮蔽的新闻事实。”例如,2008 年底,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史上最牛房产局长”这一事件中,就是由网络发现了这一容易被传统媒体所忽略或回避的议题。在2008 年12 月10 日的媒体见面会上,身为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的周久耕表示,政府将查处开发商低

于成本价销售楼盘,并声称这是对老百姓的负责。结果“祸从口出”,引发网友痛骂。12月11 日上午8 时许,网友“小花半里”在“焦点房地产网”上发出《八问江宁房产局周局长》的帖子,对其言论进行质疑。随后,一篇《遍撒英雄帖,追查南京市

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帖子出现在“凯迪社区”网站上,网友对周久耕的“人肉搜索”由此展开。12 月14 日下午3 时许,网友“西方不亮东方亮”发帖《腐败不腐败,看照片——南京房产局长抽1500 元的烟》,文字配照片,表明周久耕抽的是1500 元一条的南京“九五之尊”香烟。接下来的几天,网友又爆出周久耕开凯迪拉克,戴十万元的名牌手表等消息。此后,这一事件的始末被转载到天涯论坛上,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后,各个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

最后,江宁区委根据区纪委的初步调查,对周久耕作出免职处分决定。从这一事件的始末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在事件的前半阶段完全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之下,忽略了或有意回避了这一新闻事实。相反,新兴媒体(在这一事件中主要表现为网络论坛)在这一事件中是议题的发现者。政府的房产政策,官员的廉洁与否是公民十分关心的,而正是由于这种关心使网民们抓住了被传统媒体忽视的新闻事实,设置了这一公共议题,从而引发了网上的讨论以及社会的关注,并最终将这一议题纳入了政府的政策议程之中。在议程设置理论产生的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权集中在少数媒介手里,他们不但享有信息的发布、传播,还掌控着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传播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也只是从常接触的媒介中去选择。虽然那时公众也有个人议程,但只是受传统媒体影响后的议程,由于传播活动处于卖方市场,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自己设置议程。”

新兴媒体时代的到来,则打破了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因为新兴媒体是一种“弱控制”的新型媒体,传播权分散到了广大用户手中,对整个新兴媒体信息流向和流量进行控制变得不现实。同时,用户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他们可以自主地发布信息,传受双方的界限因此模糊。这就在根本上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传受关系,也从而奠定了新兴媒体时代公众自我设置议程的基础。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众成为与传播媒介对等的力量被推上社会生活的前台,原本多样、复杂的个人日常议题得以突出。在这一时代,公共议题的的发现者不再只是传统媒体。议题的设置权下放,议题的设置者泛化,议题的内容也随之更加多元化起来。

2、公共舆论的形成

一般新兴媒体上的公共舆论最初始的状态是个人意见,它只是个人对现实社会中一些事务或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如果这一议题能引起他人的共鸣或激烈的讨论,就立刻会有人进行附和,公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形成观点,于是各种不同声音产生激烈交锋,使得更多的人产生参与的愿望,如此循环往复,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呈现螺旋式的上升。此外,这种信息还会被大量复制,

广泛传播从而形成一个集合意见的过程。在交换和讨论意见的同时,也会发生激烈的争论。随着讨论的深入,某种意见或观点开始凸显出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众人的共识。当这一意见发展到一个阶段,随着该意见争取到了相当规模数量的人的认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并确立了有序的状态后,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公共舆论就形成了。

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新兴媒体舆论具有快速形成的特点。这种快速体现在地域缩小和时间缩短两个方面。在空间方面,新兴媒体彻底打破了地域界限,让人可以随时随地的与整个世界对话,以互动方式直接进行公共参与。新兴媒体模糊了公共与私人空间的界线,取代了原来的现实中的地理空间,成为意见表达的聚集地。

过去,由于人际交往受到时空条件的诸多限制,当重大事件发生后,普通民众只能在家庭、朋友圈、酒吧茶馆等小范围的地方发表消息、见解、牢骚、私人化评论等,其传播的范围一般都是比较狭窄、个人化的。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人们可以相对

自由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交换私人意见。其快捷的速度和自由穿越国境的能力非传统渠道所能比拟,对个人的真实身份等隐私的保护功能也比电话等个人通讯工具更加强大。某种意义上,它还能打破层级界限,将你希望表达的声音直接传递到目的对象那里。在时间上,新兴媒体更是快捷。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体由于编辑和发布手段的限制,一般都有一个截稿时间。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一般都只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才能从报纸上获得消息。即便是可以偶尔做现场直播报道的电视、广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并不能做到所有事件的现场同步直播报道。新兴媒体没有截稿时间限制和其他条件限制,可以做到随到随发,这是报纸、广播和电视无法做到的。在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速度上,新兴媒体的优势更为明显。这也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新兴媒体的快速回应使互动成为了一种日常使用的标准配置。在传统媒体时代,也有传统意义上的互动,也偶尔设立所谓互动的交流途径。但其范围和影响有限,而且内容也必须受到严格审查,是一种“分时”的间接互动。新兴媒体兴起之后,互动推向了新的台阶,成为一种“实时”的直接互动。在线调查、

及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现在都已经成为平常的事情。通过互动公众可以立即看到民意和发表看法。互动使新兴媒体舆论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舆论。舆论不仅仅是民意调查的产物,而更多的是带有针对性的公众讨论的过程。我们可以说,一旦国家机构和市民社会同时关注某一特定问题,就激发了舆论的形成。

在新兴媒体发展的今天,一旦某种诠释或观点一旦在公众面前公开亮相,无疑就会面临着公众对其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质疑。社会权力拥有的系统资源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对形成舆论至关重要。哈贝马斯认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社会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舆论导向、民意测验、发言人制度,能够有力地影响舆论的机会的不平等分配。而新兴媒体无疑打破了这种权力阶层的对舆论机会的垄断。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公民可以通过新兴媒体对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发表意见,每一个公民都有影响舆论的可能。

3、公众的聚合与离散

在当代媒介传播环境中,受众可能聚集对话,也可能分裂;可能对媒介投入热情,也可能对其厌倦,当代传播庞杂多变的环境状况愈发让人们认识不清什么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公共准则、权利和义务而进行决策的必要知识信息的公共传播的商品化,一方面由于个人的审美品位、社会阶层、性别、种族、年龄和国籍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公众“散沙化”或“碎片化”状态。新兴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效果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公众趋于整合统一,另一方面公众又趋于细化分散。

当涉及到公共问题时,新兴媒体可以产生有效的聚合效应。我们当今要处理的公共问题常常是跨越组织边界、管理权限边界和部门边界的。所有与此问题有关的社会成员和团体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该问题。通过公共传播网络,许多不同的但是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团体将联系在一起。因为如果没有这些相互联系的团体和组织的参与,复杂的公共问题就不太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处理。而另一方面,新兴媒体是相当个人化的媒介,传播主体个人化的倾向性明显,这与在传统大众传播条件下着重于大局、群体利益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新兴媒体使用者设置议程的出发点

是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往往并不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宣泄或是为了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的需要。新兴媒体使普通人获得了相对自由的传播权利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意见,从而形成舆论。但因为每个人的个人爱好、个人兴趣、个人利益都是不尽相同的,会产生个性效应,这就造成了舆论主体的泛化和离散。同时,新媒体很方便的将具有共同爱好和偏向的人聚集起来,为群体成员间的交流带来便利,但如果人们过于沉溺于个人偏好,忽略对人类社会其他经验和相左意见的接触,则可能会给社会整合带来困难。正因为新兴媒体的发展会带来这样两方面的效果,因此能否产生聚合效应,关键看新兴媒体能否实现有效的议程设置。

二、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生活世界整体图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议题建构者,对监测环境、守望社会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能够使生活世界的再现更加全面和真实,使人们有机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更加立体化地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状态,了解社会、生活世界的变动状况和趋势。从社会民主进步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公共传播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施展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大。

在传统传播研究中,一般把议程设置看成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议程设置首先就是媒介把什么议题展示给受众,即一个议题必须首先成为媒介议程。媒介议程如何能转换成公众议程,公众议程又如何转换成为政策议程,则是一个有关效果的问题。虽然说,议程设置到底是发端于公众成员及他们的需求,还是发端于媒介,或者还是发端于充当媒介信源的机构的精英人物,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至今仍然难有一个了断。但是,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按照韦弗的概括,一个最明显的干扰因素是个人的直接经验。那些对人们生活直接有影响的显著议题,其在公众中的显著度与媒介的强调关系不大。这说明个人的经验在确定议题重要性方面,比大众媒介更强有力。另一个干扰因素是与人的交谈。在某种程度上,人与人之间讨论各种议题越多,媒介操纵的潜在性就可能减少。还有一个因素是前面提到的接触媒介、理解和记忆的

选择过程。无论是来自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和娱乐心理学,还是来自社会出身与角色的诸如使用与满足研究都表明,这种过程能够抵制对媒介议题的全盘采用,成为媒介操纵影响的反向力量。在议程设置传统的公共事务领域,如果人们能感知到参与议题和自己切身相关,这是议程设置取得显著效果的关键性必要条件。

在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话题中,现在最值得关注的媒介也许是博客。许多公众调查显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不知道博客为何物,在网上主动寻找博客的人就更少了。不过在新闻界,博客可能已经无人不知,且许多记者(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

经常阅读博客。人们不由得猜想,如果博客能起到议程设置作用的话,影响的很可能就是媒介的议程。

1、新兴媒体多层次散点传播对议程设置的影响

传统媒体在进行大众传播时其渠道容量是有限的,在媒介版面资源等既定的情况下,媒体资源的掌控者、运营者,就必须对众多新闻事件进行筛选以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使媒体自身的传播效应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媒介议程的设置对于媒体自身来说,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于是,社会公众的认知范围被限制在相对狭隘的空间中,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议题对社会舆论能够发挥较大的引导作用。由于大众媒体的数量相对是有限的,所以,社会权力阶层如果有效地控制大众媒体就可能有效影响议程的

设置。而新兴媒体的出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兴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介,它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权由媒体运营者转移和分散到普通公众的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过渡到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具体而言,由于新兴媒体具有多层次散点传播的特点,没有中心、没有权威,每个用户都是对等的信息收发点,每个信息收发点理论上都可以参与议程设置,都可能设置议程,公民主动设置议题的空间大大拓展。这种散点结构使得社会权力机构很难形成对议题的有效控制和引导。也正因为这样,可以使议题的来源和内容更具广泛性、民意性和草根性。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新兴媒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

帮助公众进行自我议程的设置。公共事务、社会百态、奇闻怪事、世界风云,还有各种贴近性、反常性、趣味性、娱乐性的议题都可以成为公民关注的话题。议题设置的广泛性,可以使新兴媒体相当全面地、充分地反映生活世界的面貌,凸现已经形成和潜在的社会问题,表达民众的真实呼声,这正是新兴媒体时代民意产生的社会基础之一。

当然,这种散点结构另外一方面也使得议题的凸现比较困难。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有一个独特的议程形成过程。只有当新兴媒体中的某一个议题能够引起各群体、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关注才有可能成为公共议题。

2、海量信息对公共议程的淹没

新兴媒体的议题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但过于庞杂的信息,也使得重要的信息淹没于其中。如果说近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当今的新兴媒体时代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人类社会在尚未摆脱原有环境污染的困扰下,现在又不得不面临信息污染的挑战。新兴媒体是自由发挥的空间,其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新兴媒体上的信息过于杂乱,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混杂于其中,使得整个新兴媒体议题十分庞杂,一些重要的公共议题便被淹没于其中了。而且新兴媒体不象传统媒体那样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公民你一言、我一语,是无数个人观点的汇集,正因为这样,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它看起来是一个真实、自觉、流畅的观点自由市场,但是,从新兴媒体中的议题整体来看是混乱、无序的,其权威性、导向性不够。因此重要的公共议题就容易淹没在整个议题的汪洋大海中。此外,新兴媒体的海量信息,话题的繁多也造成了其更新快,热度消退快的特点,这也不利于一个话题的形成。因此,海量信息对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个消极的影响因素。结果,一些社会观察家便预言,议程设置理论行将终结。因为受众分散,且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媒介之外的独特议程,而这些议程是由海量的网络新闻与信息构建的高度个人化的综合体。这些观

察家还认为,这样一些异质化的个人议程构成了以相当多元化、公众注意力分散为特征的公众议程。

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半小时内,搜狐网就发布消息计200 多条,开战一小时内新闻发布量达到500 多条,如此巨大的信息量无人会有时间与精力统统浏览,而真正重要的新闻也被淹没其中,无法引起受众关注,况且还有大量信息虽然标题不同,但内容基本重复,显然只是简单堆积,而未经过认真整理。网络媒体的报道体现了网络媒体的迅捷和信息量的丰富,但是,我们仅从新闻报道标题上就可以看出,信息简单重复且含糊不清,这不仅不利于重要的议题得到凸现,而且也是对公众宝贵的时间资源的无谓消耗。

3、新兴媒体公信力的缺乏对议程设置能力的弱化

由于在新兴媒体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权力被弱化,新兴媒体的内容监管相对乏力,从而造成其公信力的缺失。新兴媒体公信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虚假信息多:新兴媒体的使用者常常对自己所传播的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做任何检验就随意传播,常常会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有些人甚至不负责任的捏造事实造谣生事,损害了新兴媒体的权威性。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头到尾纯粹是虚假消息,丁香小慧并没有被其后妈虐待致伤,自始至终就是一场不明真相的炒作。二是低俗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关于新兴媒体的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对新兴媒体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过,再加上部分新兴媒体片面追求数量和及时轰动效应,媚俗倾向严重,内容中充斥着大量低俗、暴力、色情信息,把新闻变成“性”闻、“星”闻、“腥”闻,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中,这种现象尤为普遍。信息的虚假对参与对话讨论的公众是一种欺骗与伤害,公众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怀疑话题的真实性,害怕再次被欺骗。信息的低俗无疑又会降低新兴媒体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与权威性。这些都必然造成公信力的缺乏,从而使得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弱化。

4、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偏向性

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个性与自由常常会导致传播者责任感

的缺失和话语权的滥用,因此意见的表达和言论的传播常常表现

出非理性的一面,甚至造成盲目和偏激,这时候,新兴媒体议程不仅体现出与传统媒体议程的不一致,甚至会出现相当严重的偏向--对新兴媒体议程的盲目支持和对传统媒体议程的盲目逆反,从而形成一种与传统观念抗衡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为议程设置带来负面影响。

多数新兴媒体受众都具有某种相同的心理状态,那就是逆反性和迎合性。逆反性指的是对传统媒体议程的逆反。通常,传统媒体推出某个议程试图制造某些热点,例如推出某个先进典型人物,对受众灌输某种思想。但这种媒介议程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受众“不买帐”,不去关心和重视,甚至还会极度反感,这时候,媒介议程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失去了在公众心目中的威信。迎合性便是对新兴媒体议题的迎合。新兴媒体给了很多人最初的民主训练,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它使许多人真切的感受到表达的力量,说真话的力量,以及快感。通常当人们忽然间获得了从前没有的权利,比如民主权利,比如话语权,这种获得的快感常常会使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容易造成权利的滥用。新兴媒体容易把具有相同利益追求的个体聚集到一起形成群体,个人在现实中微弱的呼声在群体力量的推动下变得强大,而多数受众常常不理会某些意见观点是否正确,就盲目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便容易产生偏激的、非理性的舆论。这种逆反性和迎合性社会心理的普遍存在,使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不需要具备多么强大的威势,而只要能够契合人们的宣泄心理,一点“星星之火”就能燃起“燎原之势”。这不仅造成了舆论的盲目和偏颇,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长期如此还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对传统媒介议程、对权威习惯性逆反的价值取向,使得新兴媒体议程设置越来越容易实现其效果,而传统媒体议程越来越被人忽视和遭到反感。而且这种偏向正越来越明显,这种与传统权威逆反的心理,正在潜移默化的成为一种影响现实的重大力量。

5、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议程互动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兴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与传统媒体有一个议程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影响公众议程。这种互动过程按照议题的起源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互动过程是:新兴媒体用户就传统媒体报道当中的某些内容或议题进行转载与讨论;新兴媒体上各种相关图文、视频信息迅速汇集并促使议题讨论升温;这种讨论又同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发生互动,共同促使该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华南虎照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首先,“华南虎事件”的最初议程由政府部门联合传统媒体设置。陕西省林业厅通过召开发布会的形式,向大众媒体披露了周正龙拍到的在我国已经消失30 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照片,证实其并未灭绝,这立即引起全国关注。但不到24 小时,在BBS 上即出现了对照片的质疑,引发了网上对这一议题的转载和讨论。此后,全国网民不断列举最新的证据,发表否定照片真实性和当地政府公信力的材料和观点。随之,传统媒体和网络新闻进入了一种相互启发推动的状态,网络迅速提出的疑点和举证,被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参考、鉴别并采访后,抛给事件当事人,再把当事人的回答公布于众。同时,传统媒体记者也在调查中不断发现疑点,发表新闻或评论,而网络即就此进行新一轮的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逐步使得此一事件超越个案本身,超越当事人利益甚至超越科学和国界,成为2007 年度中国最为重要的新闻事件与公共事件之一。最后,陕西警方经过对当事人进行的刑事调查后指出,华南虎照片实属造假。

另一种互动过程是:初始的议题或话题不是来自传统媒体,而是来自新兴媒体用户自身;该议题在新兴媒体领域高度升温后得到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并将该议题引入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由于传统媒体的介入,该议题在新兴媒体中又得到进一步升温;然后传统媒体进行后续报道,经过几个回合的媒体互动,该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例如2002 年宝来轿车点火线圈事件,就是起源于汽车论坛。论坛上众网友纷纷曝光宝来车1.8T 火线圈存在很大的质量问题,并在网络上广泛讨论,从而引起了传统媒体的注意,新华社记者参与调查并对此事件进行报道,从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最后汽车厂家不得不对问题车辆进行免费维修,此事也引发了中国能否实行汽车召回制度的探讨。据笔者所知,这是第一个真正起源于新兴媒体(论坛)的公共议题。再如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当这个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一波波舆论高潮时,传统媒体在这种自发而强劲的舆论攻势之下,不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几乎所有的重庆媒体都介入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国内一些新锐媒体也相继跟进,进行深度解读。无疑,

由新兴媒体用户自发进行的议程设置更具有广泛性、大众性和关注度。在传统媒体中,无论是平面媒体的报纸、杂志,还是传统的电子传媒广播、电视,在一定的传播周期中,版面、频道、时段、采编人员等传播资源都是既定的,是无法无限拓展的,传统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而新兴媒体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这就大大丰富了议题的内容,使得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更加具有广泛性。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把关能力,在这种“把关人”的强制控制下,议题不是自由发展,而是在人为的策划下朝着某一方向发展。而新兴媒体却不同,他们的议题内容是多元化的,并且是自由发展的。不像传统媒体的“高高在上”,新兴媒体更加具有“草根性”,也更能反应普通大众的所想、所需,因此,相比与传统媒体其在议程设置上更加具有大众性。

三、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新途径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由于传媒的强调,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主流意见来认知,其结果是启动了“沉默的螺旋”,使得人们不敢发表不同意见而迎合“主流意见”。所谓代表多数意见的“舆论”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这个舆论往往是朝着一个方向偏移的,因为它没有经过不同声音的锤炼和洗礼。而在新兴媒体公共传播中,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反沉默的螺旋”。因为在新兴媒体搭建的公共交流平台上,各种各样的议题和观点都有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这样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公众发表看法和观点。经过公众一轮又一轮的对话与争论,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议题或观点就会浮现出来,最终形成代表公众的共同意见和看法——社会舆论。这种从底层逐渐形成的舆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影响传统大众媒介的舆论方向,和社会更广大公众的注意,从而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进入新兴媒体时代后,民众理性分析能力和独立性有所提高的今天,“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运转机制确已发生改变。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媒介对舆论的社会控制机制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力量已经削弱。正如陈力丹所说:“媒介对于社会控制的机制既是强大的,也是有限的。”这就是新兴媒体公共传播中的“反沉默的螺旋”效应。

新兴媒体时代,信息泛滥,公众的注意力分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公众的注意力聚集,从而形成公众议程?经研究认为,新兴媒体当中的议题要成为公共议题,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个体发布的议题受到部分公众的迅速关注。这种迅速聚集的关注度引起众多新兴媒体的关注,并将该议题以显要位置推出,从而引发更多公众的关注。第二,传统媒体注意到这个议题,并将此议题在传统媒体上发布。第三,该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参与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第四,议题最终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并将它列入议事日程。于是,我们认为,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的发挥,是不是要多出一个阶段,在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前面再加上一个分众议程,以此表示在新兴媒体范围内的公民关注,它预示着一个议程的发端。

1、分众议程

分众议程是在新兴媒体的范围内由部分公众互动产生初始

热点议题的一个过程。目前,主要一些网络论坛是分众议程生成和演化的主要场所。个体发布的议题成为关系密切的新兴媒体用户(部分公众)的关注议题,可以称之为分众议题。分众议题是公众议程的备选议题。那么,什么样的议题可以引起部分用户的关注成为分众议题。

新兴媒体时代,也是信息泛滥的时代。只有当一个议题能够迅速得到公众强烈的共鸣和参与,则此问题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分众议题;反之,该议题将很快淹没于众多的议题当中。由于新兴媒体传播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等特征,可以使一则信息瞬间广为人知。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议题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关注,就很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那么这个话题将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就是“以太效应”。这个“以太效应”的起点是:初始关注,即有一个问题或话题能够迅速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问题能够引起公众人的初始关注。虽然高踞各论坛点击量榜首的可能是娱乐类消息,但点击量并不代表真正的关

注,真正的关注是一种持久和有积极反馈的注意。榜首的娱乐类消息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除非该问题已经演化脱离了娱乐的层次。特别是发端于新兴媒体的公共议

题,仍然是涉及到基本的是非、生死、伦理、价值观的人类共性问题。这些基本的价值和伦理如果在某件事上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就会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馈。比如发生在2008 年4 月份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是如此。4 月7 日,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受阻,金晶在巴黎传递火炬时遭遇暴徒抢夺殴打,这起事件激怒了中国公众。4 月9 日新华社转发《解放日报》对金晶的大幅报道的第二天,年轻网友“水婴”将一条题为《抵制法国货,从家乐福开始》的帖子,发在在了国内著名社区网站“猫扑”上面。4 月13 日水木社区网友“kittyshelley”在北京白石桥家乐福举牌抗议,4 月14 日,她的照片上了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头条,旋即,“抵制家乐福第一中国人”的消息被国内各大网站转载。4 月13 日起,五一抵制家乐福的消息就开始传到手机和QQ 群上,越来越多人的手机和QQ 群都收到传递的相关抵制信息。抵制家乐福的信息在不停转发和手机短信传播的发酵过程中,终于开始慢慢由虚拟走向现实。大规模的现场抗议活动在全国几大城市蔓延,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家乐福运动”就此展开。分析这一事件发生的源头我们不难发现,“抵制家乐福”这一议题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就在于它强烈触及到了中国人的爱国心,这一基本的价值伦理,符合了公众的公共诉求。公众通过发布具有上述价值的见解或独特的话题,就比较容易获得多方的关注,形成多元化的争论氛围,并形成了分众议程的初始关注。在集体编辑不断强化的新兴媒体中,通过新兴媒体的公众的共同把关,这份初始关注可能使该议题能够从众多的议题中凸现出来成为分众议题。同时,在新兴媒体中,公民是以个人身份参与议题讨论,如果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议题的点击量高、回复多,就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进一步强化这个议题并使它向更大范围扩散,从而上升为舆论热点话题,并最终形成分众议程。

分众议程是新兴媒体议程设置的独特阶段。有了这个阶段,为该议题进入媒介议程打下了基础。一旦能够进入媒介议程,该议题就相对容易完成整个议程设置阶段。因为新兴媒体的充分互动已经使该议题有了较为扎实的公众基础,比较容易得到更多公众的响应。

2、媒介议程

并不是所有的分众议题都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媒介议程中,这其中有着多种因素的影响。斯蒂文·小约翰认为:“媒介议程来自媒介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压力。换言之,媒介议程是由内部规划、编辑及管理上的决定连同一些外部影响共同建立起来的,这些影响来自于诸如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个人、政府官员和商业广告主办者这些非媒介源体。”由上可知,影响议题进入媒介议程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在我国的现行体制下则主要是指党政部门对媒介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指影响媒介依据自身需要和新闻规律为媒介自己的行为设置议程的因素。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媒介议程一般处于党政部门的控制之下,以劝服性的宣传为传播动机,这一过程是主观态的媒介议程设置。在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媒介议程一般处于一种无控制或相对很少控制的自然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媒体主要关注的是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是自然态的传媒议程设置过程。这一点在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新兴媒体议程设置过程中,分众议题的设置多来自普通的公众,较少受到权力机关的控制,处于一种较为自然的状态,因此,媒介议程对于分众议题的选择多是基于新闻规律,或自身属性与需要,权力部门的影响在新兴媒体的媒介议程中并不明显。

但媒介在选择议题时,也会考虑到外界的压力,尤其是来自精英、民意以及“真实世界事件”的压力。一个媒介议题的地位受到该议题在公众议题中显著性的强烈影响。如果传统媒介意图设置的议题是与分众议题相吻合的或正是从分众议题中选择的

议题,那么这个议题容易引起社会整个公众的关注,从而成功设置媒介议程。传统媒介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以来,一直提出要将“受众”作为一个权利主体看待,尊重和维护受众的权利,并从受众应享有的知情权、传播权、监督权等权利意识出发,强调媒介要主动调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呼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可以这么说,新兴媒体的分众议程给传统媒体一个把握公众需求的机会。如果传统媒体能利用这个民意窗口来有效选择、调整自身的议题,并能促成议题进入公众议程。那么可以说,媒介的话语和公众的议程是相一致,也是符合大多数公众的利益的,这样也有利于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反之,如果传统媒介与分众议程中的议题完全没有联系,那么,

可以说传统媒介的议题设置是不符合民意的,是很难进入公众议程的,这也不利于媒体公信力的形成。

3、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

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够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这时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媒介议程都能转化为公众议程,公众对进入其关注视野范围内的议题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做具体的理解和判断,这体现出公众的主观性、能动性和选择性,进而影响到媒介议程的效果。根据罗杰斯的研究,公众对于“与个人经验或与其他传播渠道关于该问题或新闻事件突出形象冲突”或者“个人持有与大众传播或传媒不同的新闻价值”时,媒介议程的效果会减弱。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议题在经过了分众议程和媒介议程后,就一定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公众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因素对议程的设置有着制约的作用,媒介议题只有与公众在这种种因素之上达成平衡后,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进入公众议程之中。由此可见,媒介议程要想转化成公众议程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在新兴媒体时代,各种议题不断的出现,冲击着受众,使得这种转化更加的困难。违背受众意向的媒介议题,不仅不可能真正的用于公众议题,而且终将被公众议题否定或改变。例如: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采取的新兴媒体政策中,就可以明确的看到新兴媒体对于议程设置规则的改变。奥巴马利用新兴媒体有效削弱了电视对候选人议题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他不利的舆论影响。在美国选举的历史上,只要有黑人参选总统,以电视为主导的媒介就会对其设置“领导力”这个议程,从而使得候选人的种族背景得以变相地受到关注。“领导力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将成为对奥巴马的不利因素,取决于领导力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公关议程的话题。也就是说,2008 年向选民突出领导力问

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白人选民对奥巴马的评价。正如议程设置理论长期以来所表明的,政治议题与候选人(特别是总统候选人)

评估标准的显著性主要取决于它们在媒介议程中的显著性。”在处理领导力这个议题时,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介同样沿袭了以前的做法,对黑人领导人奥巴马的领导力进行了评论,试图放大它的重要程度,几乎让“领导力议题”成为了奥巴马的软肋。但奥巴马显示了新兴媒体时代候选人对政治议题争夺话语权的企图与强有力的控制,在新兴媒体的宣传方面,对领导力问题进行规避,在候选人网站,这一议题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在问题的讨论范围内,它没有在网上的各种论坛中得到充分的讨论,从而没有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这就有效地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使“质疑奥巴马执政能力”这一媒介议程没有转换成公众议程。

4、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研究范围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议题都能进入政策议程。虽然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很多,但是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和输出政策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无疑就注定了社会的公共需求与政府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总有一些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而另一些则很难进入政策议程,还有一些问题则完全被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首先,凡是与国家基本政治原则和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公共问题和政策诉求,都很难或无法进入政策议程。其次,公共议题的普遍性是影响其进入政策议程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下,某种公共议题之所以不能进入政策议程,是因为决策者认为不具有普遍性或不那么严重。一般来讲,被列入政策议程的那些问题都是影响程度较深或者影响面较大的问题。例如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企业大幅裁员问题,其行为社会直接影响大,并且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政府就必须考虑是否

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缓解。此外,公共议题是否能进入政策议程还与政府自身的权限和能力而定的。政府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不可能对存在的所有社会问题全部都给予解决,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和输出政策的能力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公共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超出了政府现有的治理能力,政府也可能会被迫选择消极对待某些社会公共问题。只有那些被政府认为既有权也有能力给予更多关注的公共议题才能被列入政策议程,才能有望被政府依法采取政策行动加以解决。例如2008 年底,在国际油价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有关人士在网络论坛发表看法,认为这是费改税的绝好时机。此论一出立即引起各方反响,新兴媒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新浪、搜狐等网站纷纷开辟专栏和调查题进行讨论。11 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公告,就《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油品费改税大讨论。经过公众多层次和多轮次的充分参与,最终实施的方案为公众接受,一个酝酿了多年的政策终于出台实施。

新兴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的是一个公共通道的角色,媒体在向公众传递政府政策信息的同时还必须要能够将民意准确地反映给决策者。新兴媒体会推动公众议程转化为政府议程。对于特定的问题,相关的民众和利益都通过新兴媒体进行利益表达,形成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一种共同的意见倾向,公共舆论的压力迫使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对此做出反应。政府也经常通过传媒来了解公众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因此,在很多时候新兴媒体中公众的意见表达将最终影响到决策的指向。例如,作为新兴媒体代表的网络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执政者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2008 年 6 月20 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2 月28 日下午,温家宝总理走进网络直播间,通过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这无疑反映了政府对新兴媒体这一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公共通道的重视。新兴媒体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政府和公众信息的不对称,公众的表达权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这就使得公众的意见能够更加通畅的上达至政府。

美国学者罗杰斯和迪林通过对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公众议程一旦被媒体议程所设置或所反映,就影响了精英议程决策者的政策议程,在一些情况下,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政策通过新兴媒体的公共传播得到及时有效准确的解释,公众愿望通过新兴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得到了全面及时的反映,促使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各方公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决策才能做大限度地得到公众的支持,公共舆论对政治系统产生压力,从而促进政策的转变。

广告理论与案例分析1、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脑白金议程设置的

广告理论与案例分析 1、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脑白金 议程设置的核心观点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和态度。十余年来,“脑白金”广告换汤不换药,虽然卡通老人版广告做了群舞篇、超市篇、孝敬篇、牛仔篇、草裙篇、踢踏舞篇等多个版本,但广告本质不变,并且广告语永远如一。准确的广告定位,单一的广告形式,再经媒体狂轰滥炸。人们“被迫”牢牢记住了这个令人生厌的脑白金产品。脑白金的销量也因此一路飙升,稳居保健品行业销售之首多年。 2、传播学中“意见领袖”理论:高露洁牙膏 在某个专业的领域很精通或者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望的人,他们的言行会不自觉的令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信赖感。“高露洁”广告中邀请口腔专家现场证明的方式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引起人们对口腔卫生的重视,同时,对高露洁牙膏进行了宣传。 3、传播学中的恐惧诉求在广告中的应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 恐惧诉求也称“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在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中,经常可见未系安全带、疲劳驾驶、超速行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画面,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宣传交通安全的目的。 4、传播学中的累积性效应:飘柔洗发水系列广告 累积性效应是传播效果中的一种传播策略。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生产价值享受回报的一个过程。飘柔洗发水采用了分段式的故事情节,将飘柔洗发水所宣传的产品诉求融合进广告主人公两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终成眷属的过程中,且每个广告只有一个主题。通过长期对观众的视觉造成累积性冲击,最终达到其营销的策略。 5、受众心理学猎奇心理:香港某百货公司广告语 人们对于那些不熟悉的、罕见的、新奇的事物,具有一种新鲜感、名贵感。香港某家百货公司的广告标语:“鸡会不多!”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然而副标题写的是“鸡年将逝,鸡会当然不多,特别折扣,当然更不多……”。广告标语的新鲜独特,妙趣横生,利用谐音造成双关法,起到了很好的营销策略。 6、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麦当劳奥利奥麦旋风冰淇淋广告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1.基本含义: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2576307.html,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问题研究 作者:吉宁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6期 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但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传播模式。议程设置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其理论和模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变化,本文就其在新环境下的变化进行研究剖析。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媒体;微博;舆论领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21-02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现实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是大众传播中重要的功能,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它是用来说明媒介的一种特殊的作用,即建构能引起公共讨论和关注的话题的能力。议程设置的强调大众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为媒介提供的议程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情首先采取行动[1]。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对于传播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它主要是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研究对象,忽视或者不认同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认为个体不可能进行议题的设置,把新闻媒体与媒介简单的等同。但在进入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出现,网络新闻、电子邮件、微博的广泛应用,作为个体的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大的强化,整个世界的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剧变,这使我们需要对于在传统媒体下产生的议程设置理论进行再研究。 传统议程设置理论源自一个核心假设,即议题首先显现于大众媒介,然后向公众转移和扩散,并经过大众媒介的引导不断强化,促成媒介议题转化为公众议题[2]。传统的媒体在传播 信息中是单向的、封闭的,媒介将信息通过封闭的渠道传递给受众,这种信息的传递缺乏来自受众的反馈。而传统的媒介控制被控制在国家机器或者利益集团的手中,它们控制着信息的流入和流出,使得普通的个体无法在媒介之外获得信息。 而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旧有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彻底颠覆,整个信息传播形式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自媒体的时代,个体都拥有了比之以往更大的权力。相对于传统的媒介,网络媒体一个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交互性,信息实现了双向流动,每一个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以往那种媒介组织控制信息流动的局面被彻底打破了。在此情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凭借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的技术特征以及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传播特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变化,并且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和更深远的发展。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融合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关键词:议程设置,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及特点 (一)议程设置功能概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传播环境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资讯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或者杂志。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已超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网络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从技术上来讲,第一,数字化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可复制性。第二,结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特征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征。第三,超文本的信息联系方式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受众自己。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要看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此外,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议程设置 1.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微信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社交自媒体之一,它的议程设置不同于 大众传播媒体,也不同于微博、QQ 等其他网络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姚贝娜事件为例。2015 年1 月16 日,女歌星姚贝娜病逝,公众号中出现一篇题为“再见,姚贝娜” 的微信文章,令人们对年轻生命的逝去叹息不已。第二天,另一篇文章“什么样的记者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此文揭露某晚报记者的不端行为,立即引起争议和轰动。网络上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记者道德沦丧。1 月18 日“记者,你是秃鹫吗?”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议程设置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重复性新闻报道来提高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是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有选择的报道,表明某一问题若被大众媒介关注,那么该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就会升高。 关键字:议程设置,演化,发生原因,后果 一.议程设置的演化 1972年,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媒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样思考,但可以像广大受众指明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从发展的观点看,“议程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李普曼·沃尔特《舆论》一书,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把“外在的世界”形成“我们脑中的图画”的作用。此后,朗·诺顿在1958年发表文章,对确定议程的功能进行直接论述:“报纸是所在地议事日程安排的最主要的提议者,它在决定大多数人将要谈论什么”以及“大多数人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1963年,科恩在《报纸与对外政策》一文中再次表明这一观点,“报业在告诉人们去想什么上往往难以奏效,但告诉人们该考虑什么什么却会惊人的成功”。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这一概念,但其观念已经形成。 二.议程设置为什么会发生? ⒈与导向需求的关系密不可分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新环境下时,也就是说处在一个认知真空中时,就会有一种不安的感觉。直到我们搜索并了解了这个新环境之后,这种感觉才会消失。回忆你刚刚进入大学的那一年,你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涯。在这种情况下,新去的人会产生一种认识当前环境

的需求。大学会开设内容广泛的新生课程。出版商也不会错过挣钱的机会,他们会为游客提供指导类书籍,包含地图、饭店目录以及其他向导信息。这就是导向需求。 同样,在公民领域也有许多需要指导的情境。从概念上讲,个体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两个次级概念来界定:关联性与不确定性。关联性(relevance)是导向需求的初始界定条件。在许多情境中,尤其是在公共事务领域中,我们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心理方面的不适感,而且亦没有导向需求,因为我们觉得这些情境与我们个人之间没有关联。不管基于什么原因,只要个体认为某个话题具有关联性,那么,下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话题的不确定性程度(level of uncertainty),不确定性程度是导向需求的第二个也是其后的界定条件,一般来说,个体已经获得了相关话题所有的欲知消息,他们的不确定程度更低。舆论在很长时间里都非常稳定的公共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 ⒉与自己的亲身经验有关 大众媒介并非我们了解公共事务的唯一来源。个人经验也告诉我们许多议题,。这些个人经验包括与家庭成员、朋友及同事的谈话。当然,在不同的议题上,这种影响力的来源也不同。对于诸如通货膨胀这个经济议题来说,直接经验通常是主导来源,如果经济中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那么个人在日常购买行为中会发现这种情况。我们既不需要大众媒介提醒我们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大众媒介消除我们对其重要性的不确定性。相反,对于国家贸易赤字或者预算赤字等经济议题,新闻媒介可能是我们获得指导的唯一来源。除此之外,在许多其他公众议题上,尤其是外国事务方面,亲身经验及其受限,甚至根本不存在。用理论术语来说,一些议题是具体的(obtrusive),也就是说,它们不容商量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直接经验。其他议题是抽象的(unobtrusive),我们只在新闻

如何提升重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果

如何提升重大活动的对外传播效果 近年来,随着国家地位和话语权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大国。发生在中国,或者由中国主导、参与的重大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内部,更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相关国家的利益乃至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一年一度的“两会”、奥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博鳌论坛、世博会等,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的崛起,了解中国成了世界各国与日俱增的重大需求。而对于中国扮演主角的各种重大活动,更是吸引了各国人民关注的眼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大活动具有向世界展现本国魅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要提高重大活动的传播效果,需要预先筹划,做好议程设置。加强对重大活动传播的议程设置,有利于将当事国及其行为始终置于国内外公众关注的视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相关的信息,从而起到引领国际舆论的效果。但是就目前中国对外传播的现状而言,议程设置的原理并没有被很好地运用,从而影响到重大活动对外传播的效果。 一、重大活动对外传播效果有待提升 对外传播一般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指中国通过本国的对外传播体系,以目标国家的受众为目标群体所进行的信息传

播行为。间接传播则指能够对直接传播起到补充或修补作用的、可以真正“落地入户”的媒体,主要包括海外华文传媒和西方主流媒体。 ①传播效果的强弱是检验国家传播战略是否科学的重要衡量指标。近年来,我国虽然大大加强在对外传播上的投入,但其效果产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效传播的范围有限 语言是阻隔传播范围的直接因素。宏观地看我国的对外传播,以英语为主的对外传播占据主要份额,其他语种的对外传播却十分贫乏。对于小语种国家,在获取来自中国的相关消息时,英文信息就会变得软弱无力。②语言上的不畅直接导致小语种国家失去了了解中国新闻的途径,造成了有效传播范围的缩小。还有传播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屏障,使得覆盖率和到达率也难以达到预期。 (二)国外受众对中国重大活动关注度比较低 尽管中国媒体在“走出去”的力度上不断加强,但中国对外传播的信息能否真正“落地入户”的问题,即目标国家到底有多少受众可以接收到中国媒体传播的内容,如是否能够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节目或其他媒体的内容,目前并无确切的答案。③在他国,中国的重大活动与当地新闻相比,无论在与当地受众的利益相关度、生活贴近性、文化共鸣度,还是在报道强度和解读深度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关注度自然较低。例如,对于主题和主要面向群体仅限于中国本国或亚洲的重大活动,西方媒体相比于亚洲媒体对它们的关注度相对较弱。对2010年的亚运会的报道,亚洲媒体就多于西方媒体。④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 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普曼发表于1922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夏普希尔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1972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 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2014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库姆斯、肖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议程设置的第一层) 从议题的显著性、政治人物和其他注意力客体方面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从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始,在关键公共问题和政治传播的其他方面上,新闻传播学者的很多研究都采用对比分析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分析发现,媒介关注越强烈,报道越多,公众关注得越多,讨论得越多,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呈正相关。麦克姆斯和肖在研究中发现,在媒介和公众的议程中,媒介的优先议题也是公众的优先议题,报纸标题的大小,篇幅的长短,电视新闻的位置和时长,很容易成为受众挑选议题的线索。 (二)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属性议程设置关注议题特定属性及其影响公众舆论的过程,其焦点是在于属性显要性如何由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转移。传统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没有超越认知范畴,关注人们想什么而忽视人们怎么想。属性议程设置研究可以超越认知范畴,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关注人们怎么想,研究进入到关注人的态度层面。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新闻系王欢 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 究的总结。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 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 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 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 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 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 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 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 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 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最明显、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炒作。 为什么很多明星为了出现在在报纸、电视上而不停地炒作,甚至炒作一些恶俗新闻?因为他 们想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关注他们,从而保持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这是典型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例子。 议程设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翻开一张报纸,你只会看见主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如果主编不想让你看见,就是火星人攻占了地球你也不知道。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新 闻审查制度之下,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本地的人往 往是最后才知道的。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长春的强迁致死案,是先由外地的媒体报道之后, 长春人才知道。这是因为长春的“把关人”筛选掉了这一信息,我们只能看见他们允许我们 看见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宣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它也妨碍了新闻自由,剥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晓权,也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吧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发展迅猛、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止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于控制、自由性强,把关人很难全面把关,及时阻截一切应该阻截的信息。比如很多“把关人”不想被大众知道的负面信息都是由微博上传出来的,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高宪春当下新旧媒介融合成为趋势,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随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的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1],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具有疾速、大容量、无地域限制以及即时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新媒介环境[2]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可能。 一、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的困境 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来自于一个假设,它描述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和“非强制性接触”( 朱克,1978 )、“具体议题”和“抽象议题”( 雅阁德和多齐尔,1990)、“铺垫作用”( Priming) ( 延加、皮特斯和金德及延加和西蒙,1993)、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 温特和伊尔、麦库姆斯和斯通等) 以及“议程建构理论”( 兰和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研究或媒介框架现象 ( 盖奈姆,1997) 等等[3]。罗杰斯和迪灵把议程设置的流程主要分为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三个环节,研究重点是媒体议程如何对受众产生最理想化的效果 ( 如下图1 示[4]) 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的图谱[5]。这一图谱中,无论是否赞同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结论,其前提假设是一致的,以媒体为中心,关注大众媒体在形成舆论方面的作用,体现的是媒体议程单向地影响公众议程。 ( 如下图2 示[6]) 原有的信息流动是有规则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可以预料的过程。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编辑]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那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编辑]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信息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主体地位不仅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威胁,也受到公众自我设置议程的压力。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支撑,致力于探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公众的“日常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过程,为研究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2年12月3日到2012年12月9日《新闻直播间》的1843条报道、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287篇新闻和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350个热门搜索关键词,将这些作为传统媒体议程、网络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代表,从数量、来源、题材、属性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在数量、来源、题材、属性方面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新闻直播间》关注的议题范围涉及国内外各个方面,对议题的表现主要采用官方视角,凸显理性,重在宣传,偏重军事、社会题材的报道;新浪新闻中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关注较多,注重微观细节,新闻聚合能力强,秉持多元视角,能够将来自社会各界,包括普通群众的观点进行均衡的展现,偏重社会、政治题材;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偏重于国内热点,具有鲜明的娱乐化、生活化倾向,草根特性鲜明,更加关注社会、娱乐题材。在此基础上,论文继而深入分析三者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议程设置在三者之间的流向。发现三者的议程有很大差异,百度实时热点

排行榜的议题独立于《新闻直播间》和新浪新闻中心首页,与《新闻直播间》相比,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与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动性,但是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主流媒体,相当于将传统媒体的议程重新整合,进行了二次设置。因此,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网络媒体更为广泛地流向并影响了受众。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该主动适应环境,继续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打造网络新闻平台,同时进一步贴近群众,及时回应公众需求,以促进舆论引导工作的进行。【关键词】:新媒体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公众议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8第一章研究设计18-221.1研究对象和目的181.2研究方法18-221.2.1研究假设191.2.2抽样19-201.2.3分析类目20-22第二章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对比研究22-412.1《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数量分析222.2《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来源、题材及属性对比22-332.2.1议题来源差异及原因分析22-232.2.2

热门话题中的议程设置

“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一、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并不起眼的新闻事件经由网络讨论后便开始 引起其他媒体的重视,例如“三亚宰客门”、2012年两会开展时热门提案、 3.15打假等。很显然,这得益于微博、贴吧、社区等网络虚拟空间背后的推动作用。 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等的微博主页都设有类似“热点话题”的公告栏,用来提供最新被广泛关注的事件,这无疑为网民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并参 与讨论、表达看法的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便捷性和聚集性使网友的参与度远 远超过贴吧、论坛等,其更凸显了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每次突发事件设置新的主题,网络媒体都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设置议程,引 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话题[1]。本文将从“热门话题”出发,探讨议程设置机构如何实现议程设置功能正面效应。 二、“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克卢汉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该文提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 “议程设置”意味着传播媒介作为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不仅 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在微博传播中,微博快速发言的自由以 及“评论”、“转载”功能让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者、再传者。 话语权的自主性让微博用户也享有传统媒体的属性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粉丝群”决定了受众范围,“关注”决定了消息源,微博甚至能够轻易地与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形式共建社会的话语焦点。 据统计,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话语平台,微博的发展使传统的媒介传播机制发生着改变。而在微博中,虽然用户个 人也能自己设置话题,然而能在“热点话题”中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 其二、网友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马克斯韦尔·麦考姆斯1938年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1960年从图兰大学新闻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的三年间(1961-1963年)他在《新奥尔良报》担任记者。随后从斯坦福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他的教学生涯。1965-1966年,他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接下来的六年(1967年至1973年)他跑到了北卡罗莱纳州的大学任教,就是在这一期间,他开始了议程设置的研究。1975-1984年,麦考姆斯担任美国新闻报业出版商协会中心主任。1985年,他加入了位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新闻系,继续他的教学和议程设置的相关研究工作,该系在美国新闻传播学界一直名列前10名左右,同时他还教授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一些课程。麦考姆斯访问过许多国家,现在也是世界公共意见研究协会主席。此外,他还是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联合会的委员会成员、《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顾问委员会委员。 麦库姆斯可以算是提出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系——议程设置的第一人,并且他还和来自不同学校和国家的合作者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将近40年的持续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他被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并赋予了议程设置在这一领域中的主流学派地位。 写作背景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播学尚属一个新兴学科,诞生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在它的诞生地——美国,人们由于对战争和政治宣传的强烈需求和兴趣,对大众传媒的效果进行了多项利用和研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那时的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在大众传媒事业极为发达的美利坚合众国,强势的媒体对受众的作用十分强大,就像子弹射中身躯一样。“魔弹论”盛极一时。而拉扎斯菲尔德在1944年伊里县所作的调查中却发现大众传媒对于受众所可能产生的强大效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也需要特定的条件。由此,他提出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有限效果论”等概念。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在这一时期,虽然美国的传媒事业依旧发达,人们每天接触大众传媒的机会和时间都有所增多,但学者教授们对于大众传媒的效果仍然持保守态度,不敢再下断言。也有观点认为,传播学诞生初期所得出的大众传媒的强大效果论,是由于人们此前并未经历过如此大范围地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传播现象——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的快速普及。 对于政治选举的研究,始终是美国传播学者们的天然课题。麦库姆斯作为一名北卡罗莱大学新闻学院的年轻教授,和唐纳德·肖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在该州的查普希尔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调查。两位教授为这次的调查提供了一个中心假设,那就是大众媒介通过影响议题在选民中的显要性来为政治竞选设置议题议程。他们将这个假设取名为“议程设置”。研究结果恰恰证实了他们的假设。为了获得更为可信的证据,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的美国大选期间,选择了同一州的夏洛特地区,再一次进行了类似的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特点研究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学者认为,媒介议程设置可能会消失。对此,笔者以“周一见”事件为例,试从议程设置的过程、主体、效果三方面入手,探究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并提出不同观点:传统媒体通过跨媒体合作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效果依然强大。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媒体环境;“周一见”事件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关键理论之一,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受到了冲击,很多学者认为,媒介议程设置会消失。对此,本文以“周一见”事件为例,从议程设置的过程、主体、效果三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下议程设置的特点,并提出不同观点:传统媒体通过跨媒体合作进行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效果依然强大。 1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论述者是李普曼,他在《舆论学》中首次提出了有关议程设置的基本观点,他认为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1963年,科恩又进一步提出了相关观点,他认为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么想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上十分奏效。在此基础上,麦库姆斯和肖在1972年正式提出议程设置概念,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传播效果的研究从受众态度和行为转向了对认知的研究。 纵观传统媒体时代有关“议程设置”的研究,该理论主要是指大众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将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1]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方式的多元,使得传播方式超越了单纯的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发起或传播于网络的事件,通过多元议程设置主体共设议程,很有可能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从而引发一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过程。 2“周一见”事件 2014年3月28日晚20:16分,《南都娱乐周刊》(后称南都)主编谢晓发布了一篇微博,暗示周一将会有重磅消息发布,且表明“为了顺利签片,我下午关机拒绝了一切人情电话”,并称“记者也拒绝了巨大的利益诱惑”。许多网友和媒体人转发该微博并纷纷猜测消息当事人。其中,文章和姚笛被提及的频率最高,有网友留言称“大有‘文章’”。随后,该周刊主编陈朝华也暗示网友猜中了八卦:“据说,昨晚网友评论的热词分别是:周一见。挺住。大仇已报。诸事不宜……

传统媒体与微博议程设置互动关系研究

《传统媒体与微博议程设置互动关系研究》 一绪论: 1 选题背景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能够承载140个字的中国版“Twitter”——微博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网上获知信息方式和交流方式,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年”,2010年底,新浪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5000万。微博的公开性和便利性使得不少的社会热点话题在这里被发现,引起博友热烈讨论从而进入传统媒体的视线,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内容也会在微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微博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传统媒体获知新闻的线路又多了一条,形成传统媒体和微博在议程设置方面进行互动,从而对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现代传媒最为主要的一个特性便是主体交互性,这种主体交互性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众在强大的信息冲击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另外,受众也可以利用网络,自己设置议题,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影响到传统媒体。论述了现代互动传播中议程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传统媒体和微博在议程设置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过程和方式,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它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以观察媒介在议程设置方面的效果。 3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个案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二概念阐述以及理论研究现状 1 微博的定义 2 微博的发展 3 微博的特征(及时性,碎片化,互动性,平等性等) 4 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现状议程设置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个部分:媒 介议程设置、公共议程设置和政策议程设置。二级议程设置。 三传统媒体与微博议程设置互动关系 1 微博与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的区别(议题性质即公共议程设置——议题的重要性与公众成员的感知,设置形成舆论时间长度,可信度等) 2 微博议程设置的过程(对同一议题感兴趣的受众可以在网络中进行交流,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该议题变成了群体议题。群体议题的进一步发展,影响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后,便形成了公众议题) 3 传统媒体对微博议程设置的参与和影响(严肃性的政治议题即政策议程设置即把政府的议程作为主要,媒介议程设置指将大众媒介的新闻议程作为主要议程设置对象,宏观的政策,权威数据的发布等) 4 微博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参与和影响(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敏感话题,二级设置即属性设置——人们在思考一项议题的时候究竟在思考这个议题的哪些方面,阻碍媒介议题的形成——微博中如果出现了新的议题,并且该议题引起受众更大的注意力,以致将原有传统媒体的提议压制下去,那么原有的议题便没能形成公众议题,媒介的议程设置也没有成功) 四案例:渤海溢油事故 6月20日1时36分,一位注册名为“赵海权”、所在地为广州的腾讯微博网

新媒体在新型议程设置模式中的角色

新媒体在新型议程设置模式中的角色 要讲新媒体,就自然而然会联系到旧媒体,同时也会随之想到消亡的问题。每一个新兴媒体出现的时候,都会引起新旧媒体存亡的论争。事实上,如媒体形态演变学者罗杰·费德勒所认为的,新媒体并不是自发和独立产生的,而且在较新的媒体形态出现时,相对旧的形态通常不会死亡,就像广播并没有取代报刊,电视没有取代广播一样;但是媒体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体做出改变,否则会面临淘汰。根据罗杰·费德勒的媒体形态演变规律,新旧媒体具有共存性。因此,无论是基于媒体形态演变规律,还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环境,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必将长期共存。 由于新煤体是一个相对、动态、宽泛、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新媒体研究过程中,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确认和对新媒体分类的梳理,就成为一个不断处于现在进行时的工作。在2008年的时候,研究者继续对网络技术不断演进背景下的新煤体概念进行着新的解读。针对新煤体概念众说纷纭、逻辑混乱的现象,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化、互动性是新煤体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标准对目前新出现的媒体形态进行了辨析,认为并非所有新出现的煤体都是新媒体。匡丈波《“新媒体”概念辨析》中提出“新媒体”应该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煤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而廖详忠的《何为新媒体》中就运用形式逻辑“类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得出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还有苏宝华在《新媒体定义新论》中认为新媒体意味着无限的生产、无限的传播以及无限的需求,从这年新媒体研究的现状来看,研究者普遍认识到新媒体概念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对以往概念的梳理和全球视野下的考察来对新媒体概念进行辨析,这对于当前新媒体研究范围的界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诸多的新媒介中笔者着重想说的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笔者在研究《人民日报》近十年来的“两会”报道时发现,《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中的议程设置模式发生了改变,而这样的改变直接来源于网络媒体的参与。 报网互动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媒介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