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题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

[摘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概念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二、当前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教师的课堂提问来看,有些教师因不理解教学原则,常常走入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问缺乏计划性

教师提问随意性强,不能提前确定提出的问题、提问的对象、提出的时机。随“时”而问,想什么时间提问就提问;随“题”而问,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随“人”而问,看见谁就问谁,使课堂提问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二)提问缺乏巧妙性

教师因为不能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紧扣教学目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致使问题过易或过难,或者简单地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之类的思维要求学生。有的教师则把提问误认为满堂问,不分主次、重点、难点,不管是否有关系,只是一味地问。由于提问缺乏巧妙性,从表面看,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热闹非凡,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思维上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三)提问缺乏启发性

教师只是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不答,即使是指名回答,也是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把答案灌输给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启而不发,表明了教师的启发不得法。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提问缺乏普遍性

教师提问只是围绕宠爱的几个优等生,至于大多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致勃勃,而其他学生则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静坐、静观、静听。这样既滋生了优等生的骄傲情绪,又会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提问缺乏层次性

⒈忽视知识的层次性。

每一部分知识往往都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的。有时,知识的重点、难点不易被学生一下子理解吃透,就需要教师依据知识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层层推进、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有的教师因理不清知识的层次性,所提问题层次不清,逻辑不强,前后联系不密切,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⒉忽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有的教师不能根据由浅入深,由此知彼的思维规律,去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的完成教学目标。表现在问题过难,既费时又费力,又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处于消极、呆滞状态。

三、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要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维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作为一种语言的数学课堂提问,首先必须符合科学性。当然,教师设计的提问应该符合科学性。数学教师一定要严格使用通用的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曲解这些语言,更不能造符号,乱编新名称,干扰教学。对世界性数学机构统一的数学符号、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等,教师必须首先正确使用,并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谈话。

(二)提问要规范

数学提问的规范性,一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的明确、一致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说方言;二是符合数学科学本身规范的标准,因为数学具有国际通用性,它的表达形式(特别是符号语言)是世界上所有学数学的人都能理解、表达的特有语言,所有应严格区分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如低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有些教师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出现1块、1毛等不规范的说法。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使用法定的货币单位,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说法。

(三)提问要明确

首先,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讲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就是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开河,或形式主义

地为提问而提问。

其次,所提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用语规范妥帖,答域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就失去了意义。造成提问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句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答域不明,教师不注意语言的动态变化(指语言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升降与语气的强弱等变化)等,都是造成问题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师问:2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学生往往会莫名其妙,2000米当然还是2000米啊?若教师的提问读作“两千--米--等于多少--千米”,学生就比较容易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提问要通俗易懂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还不丰富,难以接受深奥、抽象、难懂得数学概念、名词、术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小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

⒈不用文言文,改说白话文。例如少用“若”、“则”,改用“如果”、“就”,“两数之和”改称为“两个数的和”,等等。

⒉区分“课堂教学用语”与“备课用语”。教师备课中常用的“示范”、“板书”、“演示”等,都是教师的备课用语,学生比较难理解,尽量少说。

⒊尽量少用深奥的近代词语,改用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例如,教师提问低年级学生“你能从这幅图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处理信息”。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专门数学术语,教师就要慎重对待,同样地,先标音,再读准字音,讲清词义。凡是能用白话文、儿童化词语代替的话语,决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奥的词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和严密,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描述性的语句来解释比较妥当。如一年级的“统计”,教师可以这样来帮学生理解:我们刚才的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就是统计要做的事情。什么是“可能性”?教师可以这样解释:有些事情肯定会发生,我们就说“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我们就说“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能肯定,我们就说“可能是……也可能是……”。这些“一定、不可能、可能”就是表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并通过学生自己边操作边学说话,巩固所学的数学术语。

⒋教学中又要注意体现“通俗性”和“规范性”要求的统一,正确灵活运用。一年级教数学术语“正方形”,不能让学生说成“方块”,“三角形”不能说成“角角”,“圆”不能说成“圆圈”,“星期六”不能说成“礼拜六”等等,都要体现数学用语的规范性。

(五)提问要符合逻辑

教师的提问必须合乎客观事理,遵循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必须根据思维的规律,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恰当地做出判断,严密地进行论证,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前后一贯。应逐步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有据、有条理地说话,尽量从低年级起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任何违反事理、概念含糊、思维混乱、前后矛盾的提问,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六)提问要适时、适量、适度

“适时适量适度”六个字广泛适用于整个数学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特别是提问。

⒈适时。提问要与学生的认知进程相吻合,要在学生有疑问、有思、欲问、欲解而又苦于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提问。如教学“圆的认识”,刚上课教师让学

生观察硬币、手表的面、车轮等圆后,马上就问:“想一想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的?”该教师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圆知识的求知欲,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下面听课却能发现,教师接下去的教学活动,学生窃窃私语。课后了解,原来学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了,至于后来教师讲什么,他们就没有很好地听进去。车轮等实物做成圆形是运用了圆的特性,没学圆的特征,学生当然无法回答,就算能回答也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只能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教师提问要适时,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分心。

⒉适量。提问要讲究一定的数量,力求做到“精、趣、活”。一些教师只图个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可以一问的,却分成几个问题问,无须要问的也提出来问。这些过于琐碎的提问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⒊适度。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积极回答,所谓“跳一跳,够得着”,取得理想的提问效果。

(七)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首先表现在提问语言上,能够启发思维是高质量提问的标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这巧与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启发思维。提问得启发性主要通过形式与角度的创新来体现。例如选择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思考,顺理成章地想与同伴讨论解决。

(八)提问要形象化

数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提问来创造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好教师非常注意选用那些表现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语言,运用比喻、摹状、转化、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来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有几个名称是学生刚接触、难理解、抽象的数学术语,可概括为“三同三相”:同时出发、同时到达、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们分别表示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形象化的Flash动画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让学生领悟这几个术语的意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接受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0.

[3]高向斌.数学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4]钱小菊.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育研究,2011(10).

[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